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地名 >

新城

输入历史地名:

新城

①春秋时晋国曲沃之别称。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北。《史记·晋世家》: 献公二十一年 (前656),“申生自杀于新城”。《索隐》: “ 《国语》 云: 申生乃雉经于新城庙。韦昭云: 曲沃也,新为太子城,故曰新城。” 《左传》: 僖公四年 (前656),“太子奔新城”。即此。

②春秋宋邑。在今河南商丘县西南。《春秋》: 文公十四年 (前613) 六月,“公会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晋赵盾。癸酉,同盟于新城”。杜注: “宋地,在梁国谷熟县西。”

③春秋郑邑。一名新密。在今河南新密市东南三十里。《春秋》: 僖公六年 (前654),“夏,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曹伯伐郑,围新城”。杜注:“新城,郑新密,今荥阳密县。” 秦取新城后,秦昭王时为新城君芈戎封邑。《战国策·韩策三》 有 “段产谓新城君” 章。

④春秋秦邑。在今陕西澄城县东北二十里。《左传》: 文公四年 (前623),“晋侯伐秦,围邧、新城,以报王官之役”。即此。

⑤战国赵邑。在今山西朔州市西南。《史记·秦本纪》: 庄襄王三年 (前247),大将蒙骜 “攻赵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正义》: “ 《括地志》: 新城一名小平城,在朔州善阳县西南四十七里。”

⑥一作襄城。战国楚邑,在今河南襄城县。《史记· 秦本纪》: 昭襄王七年 (前300),“拔新城”。《正义》: “ 《年表》 云: ‘秦败我襄城,杀景缺。’ 《括地志》 云: ‘许州襄城县即古新城县也。’ 按 《世家》、《年表》,则 ‘新’ 字误作 ‘襄’ 字。”

⑦战国韩邑。在今河南伊川县西南。《战国策·秦策一》: 张仪曰,“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汉置新城县。

⑧在今天津市东南,海河南岸。地近大沽海口,为海防要地。清光绪 《畿辅通志》 卷93: “同治十三年于大沽后路三十里之新城地方建筑新城,与大沽炮台前后接应。” 《李鸿章建筑新城炮台疏》: “新城滨海河,为洋船入口所经,实属海防门户最要关键。”

⑨北魏建。在今河北无极县西二十八里。《魏书·地形志》: 毋极县 “有新城”。又 《资治通鉴》:唐光启元年 (885),“李克用自将投无极,败成德兵,成德兵退保新城,克用复进击,大破之,拔新城,追至九门,斩首万余级”。

⑩高句丽置,即今辽宁抚顺市区北高尔山城。一说在抚顺市。《资治通鉴》: 东晋咸康五年 (339),(慕容) 皝“击高句丽,兵及新城”。即此。

(11)在今江苏江都市西北邵伯镇南。《晋书·谢安传》: 会稽王道子专权,“安出镇广陵之步丘,筑垒曰新城以避之……及至新城,筑埭于城北,后人追思之。名为召伯埭”。即此。

(12)在今江苏泰州市北五里。《方舆纪要》 卷23泰州: 新城,“宋端平中,州守许堪别筑堡城于湖荡沮洳中,周二百丈。德祐二年,元阿术遣兵拔新城,留屯以逼泰州。元末,张士诚入泰州,坏其城,乃修筑新城,设义兵元帅府及州治于此。既而士诚将夏思恭等据守,并葺旧州城而守之。明初徐达兵至泰兴,水道不通,乃自大江口挑河十五里,直抵州之南门湾,思恭等退保新城。达因东筑海安城,以绝通州之援,遂克之。城今圯”。

(13)在今江苏睢宁县南。《方舆纪要》 卷22邳州睢宁县: 新城在 “县南五十里。相传宋韩侂胄所筑”。

(14)亦称合肥新城。在今安徽合肥市西北三十里鸡鸣山东麓古城村。为三国魏青龙元年 (233) 扬州都督满宠所筑。《三国志·魏书·明帝纪》: 青龙二年(234),“孙权入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权攻新城,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即此。

(15)指诸全州新城,元末李文忠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南六十里。《明史·李文忠传》: 文忠 “用 (胡)深策去诸全五十里别筑一城,以相犄角。(张) 士诚遣司徒李伯升以十六万众来攻,不克。逾年,复以二十万众攻新城,文忠帅朱亮祖等驰救,去新城十里而军”。均此。

(16)即今浙江嘉兴市西北二十八里新塍镇。春秋时槜李四城之一。《方舆纪要》 卷91嘉兴府: 新城“《志》 云: 唐会昌初,尝垒土为城,谓之新城。今曰新市,有新城税课局”。后改为新塍。

(17)一名新堡。在今湖北襄樊市东南。《元史·阿术传》: 至元五年 (1268),“遂筑鹿门、新城等堡”。六年 (1269),阿术大败南宋援兵于此。

(18)即今贵州兴仁县。清爱必达 《黔南识略》 卷28贞丰州: “西北由龙场汛自巴林、新城、安姑塘至安南 (今晴隆县) 盘江汛出关岭,亦为赴省大道。”

(19)在今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北北山乡老虎沟口。《旧唐书·王忠嗣传》: 开元二十六年 (738),“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拔新城……诏追忠嗣赴河西。既下新城,忠嗣之功居多,因授左威卫郎将,专知行军司马。是秋,吐蕃大下,报新城之役……三军翼而击之,吐蕃大败”。

(20)一名即支城。唐筑,即今新疆若羌县西南瓦石峡乡。《新唐书·地理志》 引贾耽 《四夷路程》: 石城镇 “又西二百里至新城,亦谓之弩支城,(康) 艳典所筑”。


(1)春秋时晋国曲沃的别称。在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因新为太子城,故名。《史记·晋世家》:晋献公二十一年(前656年),晋太子“申生自杀于新城”,即此。(2)古邑名。(1)春秋宋邑。在今河南省商丘市西南。《春秋》文公十四年(前613年):公会宋公、陈侯等七国诸侯“同盟于新城”,即此。《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吾爱宋与爱新城、阳晋同。”(2)春秋秦邑。在今陕西省澄城县东北。《左传》文公四年(前623年):“晋侯伐秦,围邧、新城。”即此。(3)又作新密。在今河南省新密市东南。战国曾为楚国新城君芈戌封邑。(4)又作襄城。战国楚邑。即今河南省襄城县。《史记·秦本纪》:昭襄王七年(前300年),“拔新城,樗里子卒”。即此。(5)在今河南省伊川县西南。战国韩邑。《战国策·秦策一》:“秦攻新城。”即此。汉置新城县。(6)战国赵邑。在今山西省朔州市西南。《史记·秦本纪》: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蒙骜“攻赵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即此。(3)古城名。(1)北魏太武帝南巡时筑,在今河北省无极县西。《魏书·地形志》中山郡毋极县有新城、廉台,即此。唐光启初,李克用败成德军于无极,成德军退保新城。(2)即今辽宁省抚顺市北高尔山山城。唐李世勣征高丽,于新城西南据山筑栅,且攻且守,即此。(3)即今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置威戎军于此。(4)即“弩支城”。(5)在今湖北省襄阳县南。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夏贵救援襄樊,率舟师趋新城,即此。(4)集镇名。(1)在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中北部、新通扬运河与卤汀河交汇处东北。属西郊乡。人口2100。南宋端平年间知州许堪修州城,别筑堡城于湖荡沮洳中,谓新城。元末张士诚毁州城,移州治于此。明初徐达兵至,夷平新城。今址为1962年后新建,以地处古城遗址而名。有纸盒等厂。通公共汽车。(2)在云南省石屏县中东部、白花龙河东岸。新城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370。因由阿乌寨搬来新建成的村子,取名新成,后讹为今名。产稻、玉米、竹等。有竹器编织业。高松公路经此可接杨鸡公路。(3)在云南省盈江县东部偏南、槟榔江与南底河交汇处、帮弄山西麓台地。新城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2180。清乾隆中期干崖宣抚司衙门迁此,称凤凰城,与原驻地相对而言,此称新城。产稻、小麦、豆类、甘蔗等。有公路东南接保瑞公路。(4)在甘肃省清水县东北部、樊河谷地西侧。新城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380。原名八狼峪。北宋开宝年间置八狼寨,太平兴国中改为旧城镇。1961年更今名。附近有磁铁、大理石矿。有水泥厂。有公路接清张公路。(5)在甘肃省临潭县城东部、南门河两岸。新城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2000,多为回族。自明初至1956年历为洮州卫、洮州厅、临潭县治。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于此筑城,相对旧城(今城关镇)得名新城。产小麦、青稞、油菜籽等。有水泥、面粉等厂。为县中部农贸集市。岷合公路经此,新冶公路起点。(6)在甘肃省通渭县东南部、牛谷河北岸。碧玉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610。汉为平襄县、天水郡治。附近盛产党参。为县东南部主要农贸集市。天巉高速公路经此。(7)在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城南部,临北川河。属桥头镇。人口1200。因建于古城之后,故名。产春小麦、蔬菜,是自治县蔬菜生产基地之一。有桥头火力发电厂、白云石矿点。宁张公路经此。(5)村名。在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西部。属昌化镇。人口1390。清咸丰七年(1857年)知县胥运斤发动民兵以石片砌墙成城,今城墙保存较好。为了与昌城区别,故称新城村。产稻、甘薯、花生、西瓜。土特产西瓜子。有公路通乡驻地。


【检索新城 ==>】 古籍全文检索:新城     全站站内检索:新城

麻夫镇
麻屯镇
麻石镇
麻丘镇
麻务拣
麻兰镇
麻州镇
麻汕镇
麻池河
麻豆镇
麻岗镇
麻尾镇
麻陂镇
麻坪镇
麻旺镇
麻店镇
麻河镇
麻沿河
麻城市
麻城镇
麻垌镇
麻柳坝
麻柳镇
麻洞川
麻洋镇
麻栗镇
麻涌镇
麻章区
麻章镇
麻喀木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