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知识 >

司州

输入关键字:

司州

①三国魏都洛阳县,置司隶校尉部,通称司州。西晋始定为正式名称。治洛阳县(今河南洛阳市东白马寺东)。辖境相当今山西永和、汾西等县以南,霍州、沁水、阳城等市、县以西,河南濮阳市、卫辉市、朱仙镇以西,伏牛山、汝阳县、禹州市、新郑市以北,陕西黄河及华阴、商州、山阳等市、县以东,山东冠县、莘县及河北邢台市、任县、鸡泽县、丘县、馆陶县以南地。十六国汉刘聪改为荆州,后赵石勒复以为司州。石虎改为洛州。②十六国汉刘渊置雍州,镇平阳县(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后改为司州;后赵石虎置司州,镇邺县(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前秦、后秦置司州,镇长安县(今陕西西安市西北)。③东晋侨治司州于徐县(今江苏泗洪县南)。此后或侨治合肥县(今安徽合肥市),或侨治襄阳县(今湖北襄樊市襄阳)。永和十二年(356)桓温收复河南地,还治洛阳县,后没于前秦。淝水之战后又还治洛阳县,隆安中没于后秦。义熙十二年(416)刘裕北伐,置司州于虎牢(今河南荥阳市西北汜水镇),南朝宋景平元年(423)陷于北魏。④南朝宋元嘉末侨置司州于悬瓠城(今河南汝南县),泰始中陷于北魏,北魏改为豫州。宋另侨置司州于平阳县(今河南信阳市),渐成实土,辖境约当今河南淮河以南,竹竿河以西;湖北大洪山以东,倒水以西,应城、黄陂等市、县以北地区。南朝梁大通二年(528)改为北司州,东魏武定七年(549)改为南司州,北周平北齐改为申州。⑤北魏天兴中置。治代都平城县(今山西大同市东北),统近畿诸郡。太和中迁都洛阳县,改为恒州。⑥北魏太和十七年(493)自平城迁都洛阳,改洛州为司州。东魏天平初迁都邺县,复改为洛州。⑦东魏天平元年(534)自洛阳迁都邺,改相州为司州。北周建德六年(577)灭北齐,复改为相州。


【检索司州 ==>】 古籍全文检索:司州     全站站内检索:司州

和兰西
和宁王
和宁路
和会司
和安郎
和声郎
和声署
和武州
和卓传
和卓坟
和尚原
和籴场
和籴使
和剂局
和泥军
和政县
和硕特
和断官
和鲁斡
和丰纱厂
和礼霍孙
和戎将军
和多和沁
和安大夫
和安雅人
和林行省
和事天子
和图利档
和籴大使
和剂局方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