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知识 >

漕运

输入关键字:

漕运

本意指水路运输。水运曰漕,陆运曰转。其后专指历代政府将所征粮食及其他物资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主要是水运,间或有部分陆运。由水路或陆路转运粮饷称为“转漕”。秦始皇为攻匈奴和南越,曾从水路运粮,是为漕运之始。楚汉相争,萧何将关中粮食转漕前线以供军食。汉高祖刘邦定都长安后,漕运关东谷物以供京师,漕粮经黄河、渭水运至长安或洛阳。武帝时,为缩短漕运路程,令开漕渠。唐代漕运江淮田赋,主要靠隋代所凿运河。宋代东南和西北地区的粮食分由汴、黄、惠民、广济四河输入汴京(今河南开封),其中汴河运粮最多。元建都于大都(今北京),漕粮主要靠海运。明永乐十三年(1415)罢海运后,东南漕粮主要经大运河运往通州(今属北京)、北京,兼有陆运。分支运、兑运、长运三种方式。清初沿明制。顺治九年(1652)改军民交兑为官收官兑,各有漕省分之州县,将漕粮运输水次(小港口)交船帮河运,遂为定制。道光初,因运河淤垫,船行困难,江苏巡抚陶澍、布政使贺长龄等于道光六年(1826)试办海运成功。而次年以运河水量增加,朝命仍行河运。二十六年,改用河海并运的折衷办法。二十八年,苏州、松江、太仓等二府一州漕粮改雇商船,在上海交兑,海运天津。太平军占领镇江后,运河切断。咸丰五年(1855),河决铜瓦厢,运道益梗,海运日益增多。同治末年招商局成立后,用海轮运粮。此后,商运日盛,北方已不缺粮。光绪二十六年(1900),命“河运海运,一律改征折色”。然仍年运一百万石,至清亡始止。宋以前之漕运,一般由民运。元始由军运。明、清以军运为主,间由民运。漕运对巩固和加强统治实力有重要作用。且因漕运兼搭商货,故对调剂各地粮、盐供应和进行物资交流也有一定作用。参见“支运”、“兑运”、“长运”。


【检索漕运 ==>】 古籍全文检索:漕运     全站站内检索:漕运

刘美
刘总
刘炟
刘炫
刘洁
刘洪
刘洎
刘济
刘浔
刘恒
刘恢
刘宣
刘祜
刘祐
刘昶
刘昼
刘胥
刘贺
刘盈
刘綎
刘绘
刘绚
刘珙
刘珝
刘耽
刘恭
刘获
刘桢
刘彧
刘贾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