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知识 >

中书省

输入关键字:

中书省

①官署名。三国魏黄初初年置。掌收纳群臣章奏,草拟皇帝诏令,兼领修史,权任颇重。以中书监、令为长官,下设通事郎、著作郎等。西晋沿置,初兼领秘书、著作,惠帝以后秘书独立为监,著作亦归秘书,遂专掌纳奏、拟诏、出令。东晋时纳奏、拟诏、出令之职移归散骑省、西省,本省长官遂成闲职,唯以中书侍郎一员直西省,分掌草诏。南朝时复掌纳奏、拟诏、出令之职,然实权操于中书舍人(中书通事舍人)之手,南朝齐以后,名义上隶属于本省的舍人省成为实际的政务中枢。北朝时掌纳奏、拟诏、出令之职,以中书监、令为长官,并兼领宫廷伎乐等。隋改称内史省。唐武德三年(620)复置,与尚书、门下并号三省,共理军国政务。掌草拟诏令,审阅群臣进奏的章表文书,并草拟批答。以中书令、中书侍郎为长贰。龙朔二年(662)改称西台,咸亨元年(670)复旧;光宅元年(684)改称凤阁,神龙元年(705)复旧;开元元年(713)改称紫微省,五年复旧。唐初三省并重,自弘道元年(683)政事堂由门下移至中书,在三省中地位遂最重。唐中期以后,翰林院、枢密院分割本省拟诏、出令之权,本省专掌撰拟常规例行诏敕。北宋初仅掌供给郊祀及皇帝册文版、幕职州县官较考等事,设判省事一人,以外制官充任。元丰改制后,掌承受、宣布皇帝诏令,批复、转呈群臣章奏文书,除授省、台、寺、监等高级官员。以中书令为长官,但未实授,而以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代行其职,另置中书侍郎一人为次官。下设中书舍人四人,主持中书后省;起居舍人一人,为侍立修注官。设吏、户、兵礼、刑、工、主事、班簿、制敕库八房,分掌庶务。元祐后,析兵、礼为二房,并增催驱房、点检房,后又改主事房为开拆房。南宋建炎三年(1129)与门下省合为中书门下省。辽重熙十三年(1044)改政事省置,然仅掌铨选州县录事参军、主簿等官,并备顾问咨询。西夏置为全国政务中枢,掌草拟、宣发诏令。金初三省并置,正隆元年(1156)废中书、门下二省。元代置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总领百官,综理政务,职权极重。中书省管辖六部,分掌政务。又设诸行中书省,分领各地军政事务。元末又增设数处中书分省,主持当地军政事务。明初沿置,统领全国庶务。洪武十三年(1380)罢。②行政区名。(1)元代以前,中书省为中央行政机构,不直辖地方。元中书省除治理全国政务外,还直辖腹里地区,亦称中书省,以别于各行中书省辖区。蒙古中统元年(1260)置。治开平(五年改为上都路,治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至元四年(1267),移治中都(九年改为大都,今北京市西北隅)。至顺初辖境相当今河北、山东、山西三省,内蒙古自河套以东至哲里木盟、河南的黄河以北(原阳、延津、封丘等县除外)及虞城、江苏丰县和沛县、安徽砀山等县。明洪武元年(1368)废,分属河南、山东二行中书省。(2)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置江南行中书省,治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市),洪武元年(1368)建南京,罢行中书省,以所领府州直隶中书省,仍称中书省;十三年罢中书省,以所领直隶六部,改称京师或直隶,相当今江苏、安徽、上海二省一市。


【检索中书省 ==>】 古籍全文检索:中书省     全站站内检索:中书省

闪殿魁
兰氏
兰台
兰州
兰汗
兰花
兰若
兰茂
兰亭
兰马台
兰石城
兰台郎
兰州府
兰池宫
兰阳县
兰亭序
兰津桥
兰陵县
兰陵郡
兰仑偶说
兰台大夫
兰台之宫
兰台太史
兰台令史
兰台轨范
兰台侍郎
兰州纪略
兰城守捉
兰亭之会
兰室秘藏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