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诗词宝典 >

杜甫


杜甫

【生卒】:712—770

【介绍】:

    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一生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全部生活和创作,与整个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联,大体可分六个阶段:一、读书漫游时期。杜甫三十五岁(即天宝五载)以前。时值李唐王朝鼎盛时期,青年士子对仕进前程充满信心。杜甫出于“奉儒守官”家庭,且有诗歌传统,其祖审言,即是有名诗人。幼年聪颖好学,博闻强记,具有诗人天赋,所谓“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并非自诩。诗人自幼即刻苦攻读,广学博览,加之生活在洛阳一带,受到盛唐繁荣发达的多种艺术的熏陶,为其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雄厚的基础。开元十九年(731),诗人开始了漫游生活,前后历时十年,足迹远至吴越。开元二十三年(735),返回洛阳应进士试,不料竟落第。次年又开始了齐、赵的漫游。“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壮游》)生活颇为惬意。天宝三载(744),在洛阳结识了大诗人李白,两人同游梁、宋,情同手足。时高適亦流寓梁园,三人情趣契合,一同登高怀古,赋诗论文,传为佳话。长期的南北漫游,大大开拓了诗人的视野。这一阶段,年月虽长,存诗仅三十首左右,多为五言古诗。其中《望岳》、《房兵曹胡马》、《画鹰》诸作,抒怀咏志,摹景状物,皆气势恢宏,语言警拔,显示出青年诗人英姿勃发,霜刃初试的豪迈精神。二、困顿长安十年时期。杜甫三十五至四十五岁。时值唐王朝日趋衰弱,安史大乱的酝酿时期。天宝五载(746),杜甫满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次年应试,因右相李林甫把持,竟无一人及第。天宝十载(751),玄宗举行祭祀大典,杜甫又进献《三大礼赋》,意外得到赏识,命待制集贤院。杜甫对此踌躇满志,但并未因此获一官半职。由于仕途受挫,杜甫的生活也逐渐落拓,“卖药都市,寄食友朋”,“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其这一时期生活的写照。长安十年,诗人得以认识上层社会之状况,视野更加开阔,同时亦得以广泛结识文化名流,接受京都长安文化艺术之熏陶,对其诗歌创作大有助益。特别是亲身经受艰难困苦,使诗人更加正视社会人生,唱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震烁千古的名句。直至天宝十四载(755)十月,杜甫才被授为河西尉,不就,旋改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然杜甫始任官职之时,几是安禄山造反之日。这一阶段存诗百首左右,题材较前扩大,体裁仍以五、七古为主。《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可作此十年长安生活之总结。三、安史之乱前期。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至乾元二年(759)十二月杜甫入蜀之前。这是战乱最剧烈的四年,诗人自身遭际亦急遽变化。天宝十五载(756)六月,玄宗奔蜀,长安陷落,杜甫携家小由奉先县往白水,继向陕北流亡,和逃难人众在一起,尝尽风餐露宿、颠沛流离之苦。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肃宗,改元至德。八月,杜甫将家小安置在鄜州之羌村,只身投奔灵武。不料中途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诗人目睹国破家亡,贼人跋扈之惨痛情景,写下了《哀王孙》、《哀江头》、《悲陈陶》、《悲青坂》、《月夜》、《春望》诸诗。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杜甫始逃至凤翔肃宗行在,被任命为左拾遗,品位虽低,却是皇帝左右之谏官近臣。然就职未久,即因上疏谏止房琯罢相,而触怒肃宗,诏三司推问,幸得张镐、韦陟说解,得免于罪。是年闰八月,诏许鄜州探家,实则有意疏远之。仕途之坎坷,却给诗人带来创作上的丰收,著名长诗《北征》及《羌村三首》,即此时所作。九月长安收复,十一月杜甫携家至长安,仍任左拾遗。乾元元年(758)六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是杜甫在仕途上的一次大的挫折。谏臣生涯使杜甫对上层政治有了深切认识,察觉到原先之理想信念过于天真,现实与理想相距甚遥,从政热情大异于昔时。杜甫由皇帝侍臣出为州县官吏,走向广阔的民间,写出了《洗兵马》、《三吏》、《三别》诸名篇,其关心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的心情,表达得十分真挚深切。乾元二年(759)七月,杜甫弃官而去,由华州往秦州,十月奔同谷,十二月又向成都进发。这一年杜甫“一岁四行役”,生活最为艰难,这一时期,时仅四年,然诗人已饱经忧患,诗作内容遂更为充实。近二百五十首诗中,深刻而全面地反映出战乱年代的整个社会面貌,称杜诗为“诗史”者,主要即根据这一阶段的作品。四、流寓两川时期。自乾元二年(759)岁暮抵达成都,到大历元年(766)春夏之交,往夔州之前。杜甫一家到达成都后的第二年春,在友人的资助下,在西郊盖了一所草堂,总算有了安身之处。因为生活相对安定,诗人得以大量写诗,这一时期的诗作,虽有如《百忧集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富有现实意义的诗章,但较之前期相对减少,诗的题材转向对自然景物的刻意描绘,如《江涨》、《春水》、《喜雨》诸作皆是。诗人亦有暇思考探索诗歌创作及继承批评诸课题,《戏为六绝句》即写于此时。其以诗论诗,实属创格。宝应元年(762)七月,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在成都作乱,杜甫又先后流寓梓州、阆州。广德元年(763)春,诗人在梓州喜闻延续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平息,不禁欣喜欲狂,唱出平生少有的欢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次年春,友人严武再度镇蜀,并来函相邀,诗人于暮春携家返归成都,再依严武,武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永泰元年(765)正月辞去幕职,五月,离开成都,沿江经嘉州、戎州、渝州、忠州到云安,因病调养半年之久。杜甫滞留两川凡六稔,诗作近五百首,其中五言律诗居多,七律亦渐增多。五、寓居夔州时期。大历元年(766)夏初到达夔州至大历三年(768)正月出峡,近两年时间。杜甫在夔州得到都督柏茂琳的照顾,在东屯租得公田一百顷,在瀼溪又买下四十亩果园,过起农家生活,生活安定,得以大量写诗。他不仅将当时当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以及个人诸多感触融进诗篇,同时回忆往昔,从国家大事、个人身世、朋友交往许多方面来一番反刍,写下大量传记体长篇,如《壮游》、《昔游》、《遣怀》、《往在》、《八哀》等诗。在夔州期间,杜甫尤用力于七言律诗的创作,刻意追求艺术上的精淳完美,且突破传统,始创七言拗律、联章组诗,以扩大容量。最为人称道者,如《诸将五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在诗歌艺术上,特别在七言律诗的创作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同时,也写了一些古体诗,如《负薪行》、《最能行》、《虎牙行》,都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内容。“征戍诛求寡妻哭,远客中宵泪沾臆”(《虎牙行》),杜甫始终未忘情于人民。居夔时期是杜诗的丰收季节,不足两年,却写诗四百三十多首。杜甫年愈老诗愈多、愈工,这与同期其他诗人相比较,显得尤为突出。六、漂泊湖湘时期。杜甫一生的最后三年。大历三年(768)正月,自白帝城放船出瞿塘峡,开始了诗人垂暮之年的漂泊生涯。二月抵达江陵。是时,商州兵马使刘洽杀防御使殷仲卿而作乱,北归之路被阻,只得转公安,年底到岳州,写下《登岳阳楼》诗,被后世誉为五言律诗中千古绝调。此时杜甫一家一直在船上漂泊,过着穷困生活。四年(769)春,抵达衡州,不久折回潭州。五年(770)四月,湖南兵马使臧玠据潭州作乱,杜甫又逆水而南,欲往郴州,依其舅氏录事参军崔伟,适遇江水遽涨,只得又折返潭州。是年冬,诗人病逝于潭岳之间,在其生命的最后一息,仍然哀叹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的苦难现实。诗人一生始终系心于国家和人民。

    杜诗现存一千四百五十余首,多是围统着诗人所处之时代环境和诗人自身遭际而创作的。其诗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包罗宏富,全面而深刻、形象而生动反映出当时整个社会面貌以及诗人自己一生状况,二者紧密结合,相互映衬,蔚为大观,其反映现实之深度与广度,恐怕是其他任何一位唐代诗人所难以比拟的。杜甫在诗歌艺术上,更是集前代之大成,而又有所创造发展,正如元稹所论:“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人之体势,而兼今人所独专矣。”(《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他一方面特别重视继承风雅比兴、汉魏乐府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传统,同时十分重视且自觉继承六朝以来注重文采讲求声律的艺术手法,继承传统而不主故常,转益多师而博观约取,艺术上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新诗改罢自长吟”(《解闷十二首》之七),“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务求达到“毫发无遗恨”的艺术境界。正由于杜甫诗歌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诸体皆备,无体不工,故广为后来诗人所取法借鉴,在盛唐以后诗歌发展史上,其影响之深远,诗人之中无出其右者。杜甫诗歌自晚唐以来即被称为“诗史”,并非过誉,而杜甫被后世称作“诗圣”,“诗中圣哲”,“人民诗人”,更是当之无愧。杜甫在创作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文学史上所起的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使其诗歌成为我国文化遗产宝库中一颗永放异彩的明珠。杜甫诗文集以宋人王洙编《杜工部集》为最早版本。对杜诗整理编纂、系年、分类、评点、注释、研究,历代学者用力至勤。迄清以前之专门著述,今存者尚有二百种左右。版刻流传最广泛者,有钱谦益《杜诗笺注》、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等。仅辛亥革命后近人之有关专著,亦多达一百五十余种。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年谱多家,以蔡兴宗、鲁訔、蔡梦弼、单复所编及黄鹤《年谱辨疑》影响较大。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考订颇详,亦可参考。


【检索杜甫 ==>】 古籍全文检索:杜甫     全站站内检索:杜甫

薛眘惑
薛逢
薛涛
薛涣思
薛调
薛能
薛据
薛维翰
薛琼
薛媛
薛登
薛蒙
薛準
薛瑶
薛蕴
薛稷
薛曜
霍总
冀访
冀重
穆员
穆质
穆寂
辨才
辨机
澹交
寰中
戴少平
戴公怀
戴文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