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之;不解,则易之。

输入历史事件:

之;不解,则易之。

公元846年 八月
之;不解,则易之。

故唐末之诗近于鄙俚。”白氏之作虽伤于“太露太尽”(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二),而语言朴直,平易近人,章法变化多端,每能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用常得奇”(《艺概•诗概》),“眼前能转物,笔下尽逢源”(张镃南湖集卷四《读乐天诗》),明朗、自然、圆熟,达到“郢人斤斫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刘禹锡《翰林白二十二学士见寄诗一百篇因以答贶》)的艺术境界。其绝句好作眼前景语,风韵天成,后发展为首创《忆江南》小令,又与刘禹锡唱和《杨柳枝》《浪淘沙》,吸取当时民歌,谱写新声,于词(长短句)之发生及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晚年诗“极高妙”(赵令畴侯鲭录卷七引苏轼语),愈益淡远旷达。许学夷复谓其诗“叙事详明,议论痛快,此皆以文为诗,实开宋人之门户耳”(《诗源辩体》卷二八)。总之,白诗之艺术境界须千锤百炼始能臻此,世以“轻率”讥之,实不足取。明江进之《雪涛小书•评唐》白居易之历史地位云:“前不照古人样,后不照来者议。意到笔随,景到意随。世间一切都着并包囊括入我诗内。诗之境界,到白公不知开阔多少。较诸秦皇、汉武,开边启境,异事同功,各日‘广大教化主’,所自来矣。”白氏诗歌在唐代已流传国外,据元稹《白氏长庆集序》记载,鸡林国宰相以百金换取白氏诗一篇,商人竞相作伪。日本、高丽等国亦竞相抄贩白氏诗歌,其文化亦明显受白氏影响。如今,白居易已成为世界著名诗人之一,其诗已被译成多种外文,白氏之研究著作及传记相继在各国出现,其不朽作品及诗歌创作理论,不论在世界文学史或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均占有光辉灿烂之一页。(据旧唐书卷一百零六、《唐书》卷一百九十九本传、唐才子传卷六和唐诗纪事卷三十八、三十九)《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白居易生前自编《白氏长庆集》七十五卷,即《前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续集》五卷。宋初佚其五卷。现存最早之刊本,为宋绍兴本《白氏文集》七十一卷,诗文分别成卷,称“先诗后笔本”。日本那波道圆翻宋本《白氏长庆集》,乃大致保存白氏自编原貌,称“前后续集本”。今有明马元调刊《白氏长庆集》(一名《白香山集》)七十一卷行世,即历来之通行刊本,属“先诗后笔本”系统。清卢文招及近人岑仲勉俱曾校勘《白氏长庆集》《新唐书•艺文志三》《白氏经史事类》三十卷,附注:“白居易,一名《六帖》。”全唐诗编诗三十九卷。全唐文收其文……宋陈振孙《白文公年谱》、清汪立名有《白香山年谱》


版本:清康熙二十六年谭扬仲钞本、清康熙金侃钞本、清钱曾述古堂影写宋刊本、清经鉏堂钞本、清光绪六年方功惠刻本、清汪氏摛藻堂钞本。
甲辰(七日),以陕西四路马步军都部署,兼经略安抚招讨等使,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韩琦、范仲淹并为枢密副使。
乙巳(八日),枢密副使、吏部侍郎杜衍依前官充枢密使,宣徽南院使、忠武节度使夏竦赴本镇。
己酉(十二日),著作佐郎、馆阁校勘蔡襄为秘书丞,知谏院。
己未(二十二日),翰林学士、兼龙图阁学士、兵部员外郎王尧臣为户部郎中、权三司使事。
甲子(二十七日),夷简请罢预军国大事,从之。
是月,太子中允、国子监直讲石介作庆历圣德诗。
会吕夷简罢相,夏竦既除枢密使,复夺之,以衍代。
庆历中,吕许公夷简罢政事,以司徒归第,拜晏元献公殊、章郇公得象为相。
癸酉(七日),命御史中丞王拱辰、知制诰田况与三司同议减放州县科配。
丁丑(十二日),以枢密副使、右谏议大夫范仲淹为参知政事,资政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富弼为枢密副使。
丙申(二日),右正言、知制诰田况为陕西宣抚副使。
《天圣编敕》既施行,自景祐二年至今,所增又四千七百余条。
丁未(十三日),以枢密副使、右谏议大夫范仲淹为参知政事,资政殿学士、兼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富弼复为枢密副使。
癸丑(十九日),枢密副使、右谏议大夫韩琦为陕西宣抚使。
丁卯(三日),上既擢用范仲淹、韩琦、富弼等,每进见,必以太平责之,数令条奏当世务。
司徒吕夷简固请老,戊辰(四日),授太尉致仕,朝朔望及大朝会并缀中书门下班。
戊辰(四日),赐知谏院王素三品服,余靖、欧阳修、蔡襄五品服。
己巳(五日),命天章阁侍讲、史馆检讨王洙,集贤校理、同知谏院欧阳修,同详定国朝勋臣名次,用元年赦书将录其后也。
丙子(十二日),翰林学士吴育权知开封府,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李淑为翰林学士。
丙戌(二十二日),命史馆检讨王洙、集贤校理余靖、秘阁校理孙甫、集贤校理欧阳修同编修祖宗故事。
丁亥(二十三日),徙知庆州滕宗谅权知凤翔府。
戊子(二十四日),命宣抚副使田况权知庆州。
壬辰(二十八日),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中书舍人李淑罢翰林学士,为给事中,出知郑州。
李觏自序《退居类稿》。
庆历癸未秋,因料所著文,自冠迄滋十五年,得草稿二百三十三首。
丙午(十二日),太常博士、秘阁校理孙甫为右正言,谏院供职。
丁未(十三日),编》卷一四四) 以右正言、集贤校理余靖为契丹国母正旦使。
乙卯(二十一日),诏修兵书。
三日,崔立卒,75岁。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