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陆子遹《刊渭南文集跋》:“先太史之文,于古则《诗》、《书》、《左氏》、《庄》、《

输入历史事件:

陆子遹《刊渭南文集跋》:“先太史之文,于古则《诗》、《书》、《左氏》、《庄》、《

公元1209年 十二月
陆子遹《刊渭南文集跋》:“先太史之文,于古则《诗》《书》《左氏》《庄》《骚》《史》《汉》,于唐则韩昌黎,于本朝则曾南丰,是所取法。

然禀赋宏大,造诣深远,故落笔成文,则卓然自为一家,人莫测其涯涘。”刘壎隐居通议卷二:“陆放翁……有四六前、后、续三集。其文初不累叠全句,专尚风骨,雄浑沉著,自成一家,真骈俪之标准也。 ……《贺茶山曾秘监》有云:‘闻诸耆旧,昔在祖宗,朝有道德魁岸之臣,士鄙刑名功利之学。’……以上皆放翁集中语。凡此皆以议论为文章,以学识发议论,非胸中有千百卷书、笔下能挽万钧重者不能及。”吴宽《弘治新刊渭南集序》:“按待制以文名当时,其言雍雅典则,足为学者资益。今观子遹跋语,称其所闻于父者,以六经、《左氏》《庄》《骚》、班、马、韩、曾为师匠,而天资工力,自得尤深。然则其言岂剽略割缀之所成哉?宜其沛然为一家言,而莫之御也。集中如表、启、状、劄、记、序、铭、赞、碑志、题跋,以及道释词疏、长短曲调皆具。大率宋多弥文,而四六之习滋甚,偶俪萎弱,士恒病之。若斯集之浑成,读之新妙可爱,而又何有于厌倦哉!”祝允明《书弘治新本渭南集后》:“放翁文笔简健,有良史风,故为中兴大家。”毛晋《重刊渭南文集跋》:“放翁富于文辞,诸体具备。”四库提要卷一六○:“《渭南文集》五十卷、《逸稿》二卷。……游以诗名一代,而文不甚著。集中诸作,篇幅颇狭,然元祐党家,世承文献,遣词命意,尚有北宋典型。故根柢不必其深厚,而修洁有余;波澜不必其壮阔,而尺寸不失。 ……较南渡末流以鄙俚为真切,以庸沓为详尽者,有云泥之别矣。”《古今文派述略》:“南宋陆游……文亦高华朗畅,有大家风。”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五:“《新修南唐书》十五卷,宝谟阁待制山阴陆游务观撰。采获诸书,颇有史法。”又卷一一:“老学庵笔记十卷,陆游务观撰。生识前辈,年登耄期,所记见闻,殊可观也。”四库提要卷一二一:“老学庵笔记十卷、《续笔记》二卷。……轶闻旧典,往往足备考证。”钱曾《读书敏求记》卷二:“务观南唐书,详核有法,卷例俱遵《史》《汉》体。”又:“陆游入蜀记六卷……凡途中山川易险,风俗淳漓,及古今名胜战争之地,无不排日记录。一行役而留心世道如此,后时家祭无忘,盖有素焉。”萧士玮(伯玉)《南归日录》:“余读欧公于役志、陆放翁入蜀记,随笔所到,如空中之雨,小大萧散,出于自然。”


缪袭卒,年六十(186—245)。
王基约四十四岁,为诸葛诞论孙权军动向;作《时要论》。
毌丘俭率军复征高句丽。
傅嘏三十七岁,或于此年因与何晏生隙而被免官。
嵇康二十二岁,迁中散大夫。
毌丘俭再讨高句丽。
毌丘俭讨氵岁貊。
诸葛恪为大将军,假节,驻武昌,代陆逊领荆州事。
魏讲《礼记》,使太常以太牢祀孔子于辟雍,颜渊配祀。
顾谭卒,年四十二(205—246)。
山涛四十二岁,或于此年举孝廉,辟为河南从事。
夏侯惠迁乐安太守,寻卒,年三十七(210 ?—246 ?)。
贾充三十岁,或于此年拜尚书郎。
向秀约二十二岁,作《儒道论》,弃而不录。
赵至约于此年生(246 ?—282?)。
蒋济作《立郊议》,追诘高堂隆以魏为舜后说;因日蚀上疏对诏问。
山涛辞河南从事。
何晏奏请“可自今以后,御幸式乾殿及游豫后园,皆大臣侍从,因从容戏宴,兼省文书,询谋政事,讲论经义,为万世法”。
刘劭或卒于此年(?—247 ?),追赠光禄勋。
夏侯霸约六十三岁,为讨蜀护军、右将军;与蜀姜维战于挑西。
王肃五十四岁,迁太常,论时政时斥何晏等为弘恭、石显之属。
杨戏或于此年出领梓撞太守。
傅嘏三十九岁,为太傅司马懿从事中郎。
阮籍三十八岁,以疾辞曹爽所召,归回田里。
裴秀二十四岁,服终,推财与兄弟。
钟会二十三岁,迁尚书郎。
潘岳生(247—300)。
夏侯淳约生于此年(247 ?—?)。
天竺沙门康僧会抵建业传教。
何晏听管辂卜卦,惧而作五言诗。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