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东汉会要 宋 徐天麟

27-東漢會要卷二十六
  東漢會要卷二十六

  宋 徐天麟 撰

  選舉上

  賢良方正直言極諫

  建武六年十月詔曰吾德薄不明寇賊為害彊弱相陵元元失所永念厥咎内疚於心其勅公卿舉賢良方正各一人

  七年四月詔曰比隂陽錯謬日月薄食百姓有過在予一人公卿司隸州牧舉賢良方正各一人遣詣公車朕將覽試焉

  章帝建初元年三月詔曰朕以無德奉承大業夙夜慄慄不敢荒寧而災異仍見與政相應朕既不明涉道日寡又選舉乖實俗吏傷人官職耗亂刑罰不中可不憂與昔仲弓季氏之家臣子游武城之小宰孔子猶誨以賢才問以得人明政無大小以得人為本夫鄉舉里選必累功勞今刺史守相不明真偽茂才孝亷歲以百數既非能顯而當授之政事甚無謂也每尋前世舉人貢士或起甽畝不繋閥閱敷奏以言則文章可採明試以功則政有異迹文質彬彬朕甚嘉之其令太傅三公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國守相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

  五年二月朔日有食之詔公卿已下其舉直言極諫能指朕過失者各一人遣詣公車將親覽問焉其以巖穴為先勿取浮華

  和帝永元六年三月詔曰隂陽不和水旱違度思得忠良之士以輔朕之不逮其令三公中二千石二千石内郡守相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昭巖穴披幽隱遣詣公車朕將悉聽焉帝乃親臨策問選補郎吏安帝永初元年三月日有食之詔公卿内外衆官郡國守相舉賢良方正有道德之士明正術達古今能直言極諫者各一人

  五年三月詔曰朕以不明統理失中思得忠良正直之人以輔不逮其令三公特進侯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守諸侯相舉賢良方正有道術達於政化能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及至孝與衆卓異者并遣詣公車朕將親覽焉

  順帝即位詔公卿郡守國相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

  漢安元年二月詔大將軍公卿舉賢良方正能探賾索隱者各一人

  沖帝即位詔三公特進侯卿校尉舉賢良方正幽逸修道之士各一人

  桓帝建和元年四月京師地震詔大將軍公卿校尉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

  三年六月詔大將軍三公特進侯其與卿校尉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

  永興二年二月京師地震詔公卿校尉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各一人

  延熹八年正月日有食之詔公卿校尉舉賢良方正永康元年五月詔公卿校尉舉賢良方正【並紀】

  博士弟子【甲乙科】

  光武中興先訪儒雅四方學士雲集京師於是立五經博士各以家法教授凡十四博士太常差次總領焉建武五年乃修起太學稽式古典服方領習矩步者委蛇乎其中肅宗又詔高才生受古文尚書毛詩穀梁左氏春秋雖不立學官然皆擢高第為講郎給事近署【儒林傳序】和帝永元十四年司空徐防以五經久遠聖意難明宜為章句以悟後學上疏曰臣聞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明章句始於子夏其後諸家分析各有異說漢承亂秦經典廢絶本文畧存或無章句收拾缺遺建立明經博徵儒術開置太學孔聖既遠微旨將絶故立博士十有四家設甲乙之科以勉勸學者所以示人好惡改敝就善者也伏見太學試博士弟子皆以意說不修家法私相容隱開生姦路每有策試輒興諍訟論議紛錯互相是非不依章句妄生穿鑿以遵師為非義意說為得理輕侮道術寖以成俗誠非詔書實選本意臣以為博士及甲乙策試宜從其家章句開五十難以試之解釋多者為上第引文明者為高說若不依先師義有相伐皆正以為非五經各取上第六人論語不宜射策雖所失或久差可矯革詔書下公卿皆從防言【徐防傳】

  順帝陽嘉元年試明經下第者補弟子增甲乙科員十人【本紀案前書儒林傳成帝末歲課甲科四十人為郎中乙科二十人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補掌故東京因仍舊制今更增各十人】

  質帝本初元年令郡國舉明經年五十以上七十以下詣太學自大將軍至六百石皆遣子受業歲滿課試以高第五人補郎中次五人太子舍人又千石六百石四府掾屬三署郎四姓小侯先能通經者各令隨家法其高第者上名牒以次賞進【紀】

  靈帝熹平五年試太學生年六十以上百餘人除郎中太子舍人至王家郎郡國文學吏【紀】

  孝亷【亷】

  郡太守舉孝亷郡口二十萬舉一人【百官志】

  故事尚書郎以令史久次補之光武始用孝亷為尚書郎【同上】

  建武十二年詔三公舉亷吏各二人光禄歲察亷吏三人中二千石歲察亷吏各一人廷尉大司農各二人將兵將軍歲察亷吏各二人【百官志注】

  章帝建初元年初舉孝亷郎中寛博有謀任典城者以補長相【紀】

  和帝時大郡口五六十萬舉孝亷二人小郡口二十萬并有蠻夷者亦舉二人帝以為不均下公卿會議丁鴻與司空劉方上言凡口率之科宜有階品蠻夷錯雜不得為數自今郡國率二十萬口歲舉孝亷一人四十萬二人六十萬三人八十萬四人百萬五人百二十萬六人不滿二十萬二歲一人不滿十萬三歲一人帝從之【丁鴻傳】

  永元七年四月詔曰舊典因孝亷之舉以求人有司詳選郎官寛博有謀才任典城者三十人既而悉以所選郎出補守相

  十三年詔緣邊郡口十萬以上歲舉孝亷一人不滿十萬二歲舉一人五萬以下三歲舉一人

  安帝元初六年詔光禄勲與中郎將選孝亷郎寛博有謀清白行高者五十人補令長丞尉

  延光二年八月初令三署郎通逹經術任牧民者視事三歲以上皆得察舉

  順帝即位令郡國守相視事未滿歲者一切得舉孝亷吏【並紀】

  陽嘉元年左雄上言孔子曰四十不惑禮稱彊仕請自今孝亷年不滿四十不得察舉皆先詣公府諸生試家法文吏課牋奏副之端門練其虛實以觀異能以美風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異行自可不拘年齒帝從之胡廣郭䖍史敞上書駮之曰凡選舉因才無拘定制六奇之策不出經學鄭阿之政非必章奏甘奇顯用年乖彊仕終賈揚聲亦在弱冠前世以來貢舉之制莫或囘革今以一臣之言剗戾舊章便利未明衆心不厭矯枉變常政之所重而不訪台司不謀卿士若事下之後議者剥異異之則朝失其便同之則王言已行臣愚以為可宣下百官參其同異然後覽擇勝否詳采厥衷帝不從辛卯初令郡國舉孝亷限年四十以上諸生通章句文吏能牋奏乃得應選其有異才異行若顔淵子奇不拘年齒久之廣陵所舉孝亷徐淑年未四十臺郎詰之對曰詔書曰有如顔囘子奇不拘年齒是故本郡以臣充選郎不能屈左雄詰之曰昔顔囘聞一知十孝亷聞一知幾耶淑無以對乃罷却之【左雄等傳】閏月丁亥令諸以詔除為郎年四十以上課試如孝亷科者得參亷選歲舉一人【紀】

  左雄前議舉吏先試之於公府又覆之於端門尚書張盛奏除此科黄瓊復上言覆試之作將以澄清洗濁覆實虛濫不宜改革帝乃止【黄瓊傳】

  二年張衡言自初舉孝亷迄今二百歲矣皆先孝行行有餘力始學文法辛卯詔書以能章句奏案為限雖有至孝猶不應科此棄本而取末曾子長於孝然實魯鈍文學不若游夏政事不若冉季今欲使一人兼之苟外有可觀内必有闕則違選舉孝亷之意矣【張衡傳】

  漢安元年尚書令黄瓊以前左雄所上孝亷之選專用儒學文吏於取士之義猶有所遺乃奏增孝悌及能從政者為四科帝從之【黄瓊傳】

  桓帝即位詔曰孝亷亷吏皆當典城牧民禁姦舉善興化之本常必由之詔書連下分明懇惻而在所翫習遂至怠慢選舉乖錯害及元元頃雖頗繩正猶未懲改方今淮夷未殄軍師屢出百姓疲悴困於調發庶望羣吏惠我勞民蠲滌貪以祈休祥其令秩滿百石十歲以上有殊才異行乃得參選贓吏子孫不得察舉杜絶邪偽請託之原令亷白守道者得信其操各明守所司將觀厥後【紀】

  侍中尚書中臣子弟不得為吏察孝亷【李固傳】

  臣天麟按孝亷之舉始自西都嘗攷元朔詔書云深詔執事興亷舉孝今或至闔郡不薦一人其與中二千石禮官博士議不舉者罪有司奏議曰不舉孝不奉詔當以不敬論不察亷不勝任也當免詳觀此文則孝之與亷當是各為一科故蕭望之薛宣黄霸張敞等皆以察亷補長丞獨王吉京房師丹孟喜皆以舉孝亷為郎劉輔舉孝亷為襄賁令至東都則合為一科矣西都止從郡國奏舉未有試文之事至東都則諸生試家法文吏課牋奏無異於後世科舉之法矣西都未始限年至東都則年四十以上始得察舉矣黄瓊言左雄所上孝亷之選專用儒學文吏於取士之選猶有所遺乃奏增孝悌及能從政者為四科則知當時雖以孝亷名科而未嘗責其孝行亷隅之實是又失設科之本意也雖然漢世諸科雖以賢良方正為至重而得人之盛則莫如孝亷斯亦後世之所不能及

  至孝

  安帝永初五年舉至孝與衆卓異者【已下並紀】

  桓帝建和元年詔大將軍公卿郡國舉至孝篤行之士各一人【崔寔傳作至孝獨行】

  延熹九年詔公卿校尉郡國舉至孝

  獻帝建安五年詔三公舉至孝二人九卿校尉郡國守相各一人皆上封事靡有所諱

  臣天麟按荀爽傳太常趙典舉爽至孝對策陳便宜靈帝詔舉有道之士而謝弼陳淳公孫度俱對策除郎中由是觀之漢世諸科皆有制策有司因以定其科第之等也

  有道

  安帝建光元年四月己巳令公卿特進侯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國守相舉有道之士各一人【紀】

  安帝詔舉有道公卿百僚各上封事陳忠上疏言嘉謀異策宜輒納用若有道之士對問高者宜垂省覽以廣直言之路書御有詔拜有道高第士沛國施延為侍中【陳忠傳】

  靈帝建寧元年詔郡國守相舉有道之士各一人【紀】建寧二年舉有道之士謝弼與東海陳敦玄莬公孫度俱對策皆除郎中【謝弼傳】

  敦厚質直

  安帝元初元年詔三公特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守舉敦厚質直者各一人【紀】

  仁賢

  中興以後復增淳朴有道仁賢獨行高節質直清白敦厚之屬【左雄傳論】

  鄧太后納樊準言屢舉方正敦朴仁賢之士【樊準傳】

  茂才四行

  舊制光禄舉三署郎以高功久次才德尤異者為茂才四行【黄琬傳】

  光禄舉四行【吳祐傳四行敦厚質樸謙讓節儉也】

  建武十二年詔三公舉茂才各一人光禄勲歲舉茂才四行各一人監察御史司隸州牧歲舉茂才一人【漢官目録見百官志注】

  鮑永舉秀才不應【本傳按茂才西都本云秀才避光武諱改茂才】

  章帝建初元年詔曰茂才孝亷歲以百數【紀】

  明經

  章帝建初八年詔曰五經剖判去聖彌遠章句遺辭乖疑難正恐先師微言將遂廢絶非所以重稽古求道眞也其令羣儒選高才生學左氏穀梁春秋古文尚書毛詩以扶微學廣異義焉【紀】

  元和二年令郡國上明經者口十萬以上五人不滿十萬三人【紀】

  安帝延光二年詔選三署郎及吏人能通古文尚書毛詩穀梁春秋各一人【紀】

  順帝陽嘉元年以太學新成試明經下第者補弟子增甲乙科員各十人【紀】

  質帝本初元年令郡國舉明經年五十以上七十以下詣太學自大將軍至六百石皆遣子受業歲滿課試以高第五人補郎中次五人太子舍人又千石六百石四府掾屬三署郎四姓小侯先能通經者各令隨家法其高第者上名牒當以次賞進【紀】

  靈帝光和三年六月詔公卿舉能通尚書毛詩左氏穀梁春秋各一人悉除議郎【紀】

  計偕

  明帝永平九年令司隸校尉部刺史歲上墨綬長吏視事三歲已上理狀尤異者各一人與計偕上【所舉之人令與計吏偕上】

  安帝永初二年詔王主官屬墨綬下至郎謁者其經明任博士居郷里有亷清孝順之稱國相歲移名與計偕上尚書公府通調令得外補【並紀】

  將帥

  永初五年七月詔三公特進九卿校尉舉列將子孫明曉戰陳任將帥者

  建光元年十一月詔三公特進侯卿校尉舉武猛堪將帥者各五人【並紀】

  永和三年令大將軍三公舉故刺史二千石及見令長郎謁者四府掾屬剛毅武猛謀謨任將帥者各二人特進卿校尉各一人左雄舉故冀州刺史馮直任將帥直嘗坐臧受罪周舉以此劾奏雄雄曰詔書使我選武猛不使我選清高舉曰詔書使郡選武猛不使郡選貪汙也【本傳】

  漢安元年十一月詔大將軍三公選武猛試用有效驗任為將校者各一人

  靈帝中平元年舉列將子孫及吏民有明戰陳之略者詣公車【並紀】

  耆儒

  順帝陽嘉元年除郡國耆儒九十人補郎舍人【紀下同】二年除京師耆儒年六十以上四十八人補郎舍人及諸王國郎

  永初二年詔公卿舉儒術篤學者大將軍鄧隲舉魯丕【魯丕傳】

  獻帝初平四年試儒生四十餘人上第賜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罷之詔曰孔子歎學之不講不講則所識日忘今耆儒年踰六十去離本土營求資糧不得專業結童入學白首空歸長委農野朕甚愍焉其依科罷者聽為太子舍人【紀案吳曾云此即累舉推恩之始】

  試尚書

  安帝時尚書有缺詔將大夫六百石以上試對政事天文道術以高第者補之孫懿移病不試翟酺對第一拜尚書【翟酺傳】

  試博士

  太常卿一人每選試博士奏其能否【百官志】

  建武中太常選博士四人陳元為第一【本傳】

  張元舉孝亷為郎會顔氏博士缺元策試第一拜為博士【本傳】

  蔡茂試博士對策陳灾異以高等擢拜議郎【紀】

  楊仁舉孝亷除郎太常上仁經中博士仁自以年未五十不應舊科上府讓選【本傳漢官儀曰博士限年五十以上】

  建武七年朱浮上言舊事策試博士必廣求詳選爰自畿夏延及四方是以博舉明經唯賢是登學者精勵遠近同慕伏聞詔書更試五人唯取見在洛陽城者臣恐自今以往將有所失求之密邇容或未盡而四方之學無所勸樂凡策試之本貴得其真非有期會不及遠方也又諸召試皆私自發遣非有傷費煩擾於事也臣浮幸得與講圖䜟故敢越職帝然之【浮傳】

  童子

  熹平中臧洪年十五以父功拜童子郎知名太學【本傳漢法孝亷試經者拜為郎洪以年幼才俊故拜童子郎也】

  黄琬以公孫為童子郎【黄瓊傳】

  左雄奏召海内名儒為博士使公卿子弟為諸生有志操者加其俸禄及汝南謝亷河南趙建年始十二各能通經雄並奏為童子郎【左雄傳】

  任延年十二為諸生顯名太學中號為任聖童【任延傳】張堪年十六受業長安志美行厲諸儒號曰聖童【張堪傳】杜安年十三入太學號奇童【杜根傳】

  黄香年十二博學經典京師號曰天下無雙江夏黄童【本傳】

  任子【公孫】

  安帝建光元年以公卿校尉尚書子弟一人為郎舍人【本紀】

  以父任為郎

  桓郁 桓焉 周勰 耿秉 馬廖 宋均

  以父任為太子舍人

  黄瓊 袁敞

  黄瓊為司徒琬以公孫拜童子郎

  臧洪以父功拜童子郎

  延熹中宦官方熾任人及子弟為官布滿州縣【楊秉傳】何休以列卿子詔拜郎中

  東漢會要卷二十六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東漢會要>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