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两河清汇 清 薛凤祚

6-兩河清彚卷四
  兩河清彚卷四

  益都薛鳳祚撰

  運河

  漕河第四節自淮安府宿遷縣起至鎮江府止 清口漕河會黄淮河入淮揚裏河至瓜儀過江

  職官夫役河道湖閘

  宿遷縣

  河道自駱馬湖起至古城桃源縣界止長六十二里駱馬湖十里至縣又四十里至白洋河又十二里至古城

  桃源縣

  黄河河道上自宿遷縣古城起下至駱馬營清河界止長七十三里

  古城四十八里至桃源縣桃源二十五里至駱馬營清河界止

  桃源縣知縣 管河主簿

  清河縣

  河道西自桃源界駱馬營起東至運河口二十五里又自運河口起至山陽界李家淺止八里

  自運河起至文華寺迤東山陽界七里墩止計七里工程甘羅城束水壩 文華寺 仍奶廟 天妃廟

  清河縣知縣 管河主簿

  新莊閘閘官閘夫三十名 淺夫二十五名 徭夫八十一名 沭陽縣恊濟夫三十五名

  高堰以下四段不係河道 自七里溝石墩起至石工盡止四十五里額夫二百四十名

  洪澤湖後因工繁每歲估修添募夫二百六十名 高良湖 越城 周橋閘 古溝鎮

  自周橋閘起至塘梗旴縣界止二十里奉文依舊填平不許增高一寸

  山楊縣外河募夫一千裡河淺夫一百二十名黄河淺夫八十五名 高堰淺夫二百四十名 龍王閘閘夫二百三十三名

  工程裡河兩㟁 高堰一帶石工清江越河閘太皇老堤自吴城起至清口止長三千三百三十四丈

  山陽縣知縣 裏河主簿 外河主簿 高堰大使河道自清河界季家淺起至寶應界黄浦止長一百一十里

  山陽縣至寶應縣八里 武城閘 高良澗閘 周家橋閘

  以上高堰大使管轄 西北洪澤湖一道

  龍江口【清江口】 福興閘【山陽西四十里】 清江閘【軍餉戶部船正戶部山陽北三十里】 移鳳閘 板閘【抽分戶部山陽北十里】

  淮安府山陽縣西關 管家湖【秀麗所鍾郡之勝地】

  沙河即運河起清河至山陽六十里

  澗河即菊花溝在山陽運河之下西接運河閘河之水東通射陽湖入海之路 西門水關通城河與文閘水遶南門城河龍王閘接城河遶舊城東門外龍江閘入澗河由射陽入海楊家廟窰灣閘【旱路西北至高家堰通泗州旴以上俱係河主簿管轄】

  平河橋山陽南四十里

  涇河大閘山陽縣四十里東入射陽湖

  黄浦雙閘山陽南五十里為揚州府寶應界南至寶應三十里

  汛光湖

  揚州府寶應縣 子嬰溝等淺凡十

  河道自寶應北黄河界起至寶應南界首鎮止長八十里

  寶應縣至高郵州一百二十里

  自黄浦閘起二十五里至北宏濟閘三十里至瓦佃閘二十里至界首鎮

  工程黄浦

  寶應縣知縣 管河主簿 淺夫一百一十五名白馬湖 廣洋湖

  東㟁下河自子嬰雙閘起至臨澤四十里臨澤至興化縣六十里【運河東】

  白龍潭寶應縣西一百二十里雲山之上周迴五十丈深二丈餘【運河西】

  章河寶應南六十里東北入廣洋湖

  寶應南界界首鎮河道六十里至高郵州

  界首南四十里清水潭三閘二閘頭閘至高郵州界首南四十五里茆塘港支河引高寶湖入邵伯湖下金家灣入芒稻河入江北自泥旬橋南至七里閘止計七里又至陸漫閘計十三里又至高郵南金門閘四十里沿堤開設減水閘

  閘河舊為運鹽河在高郵下河東抵興化縣西抵運河堤㟁俗稱東河東㟁自減水閘支河起至興化縣止計一百二十里【下河】

  高郵州王琹等淺凡十二

  河道至江都縣一百二十里

  高郵州知州 管河州判 淺夫一百三十三名工程清水潭 東西南壩一帶石工

  五里閘 車邏閘 露觔閘 三溝鎮閘 裔家閘青石港閘 二宿閘【以上在邵伯北】 小壩閘 金灣閘雙橋閘 沙壩閘【以上在江都縣】 減水閘在外

  州南三十里張家溝巡檢司

  州南三十里鋪高郵南界

  甓社湖州西三十里常見大珠其光燭天

  州南六十里邵伯鎮

  邵伯越河 邵伯湖 白茅湖

  以上雷塘接小午塘為槐子河直洩運河宜添減水閘

  茅塘湖支河西接旴泗諸山之水東通邵伯金家灣下芒稻河

  南四十至灣頭 江都北十五里即茱萸灣東至泰州九十里 東通海陵如臯通州海門泰興其支派通於諸塲故名塩河又南十五里至揚州府

  揚州府江都縣

  河道至儀真七十五里至瓜州四十里

  江都縣知縣 管河主簿 淺夫一百二十名

  其一縣南十五里至楊子橋二水分流二十里至儀真界石人頭又四十里至儀真江際

  其一楊子橋東南流又二十五里至儀真縣瓜州攔潮閘江口

  儀真縣北三十里槐子河自陳公塘接句城塘引水入運河

  儀真縣知縣 管河典史 淺夫二十七名麻綿港等淺凡三

  清江等四閘閘官一員閘夫一百五十四名

  瓜州江防同知

  瓜州閘官閘夫一百零五名

  漕河四節事宜

  防青口淤澁清口乃黄淮交會之處運道必經之所稍淺阻便非利涉但欲其通利須令全淮之水盡由此出則力能敵黄不為沙壂偶遇黄水先發淮水尚微河沙淤上不免淺阻然黄退淮行深復如故不為害也往往高堰潰決淮從東行黄亦隨之而清口遂為平陸今高堰築矣獨慮清河對㟁王家口等處淮水過盛從此決出則清河之力微矣故於清河縣南㟁築堤一千一百八十丈今又接築張福堤四百四十餘丈以防其決工若緩關係甚大已題奉 明旨責差印官專力看守更有一事猶宜稽察清口之上口堰河南鳳泗等處商販船隻最利由此直達每為盗決尤宜防之

  歲守通濟閘外大壩舊日通濟閘逼近外河河形淺直水勢洶湧不便啟閉而朱家口一帶堤㟁尤為難守今移閘於甘羅城旁改河於西南隅而於舊閘内半里許築攔水大壩一道置朱家口於度外似為得策矣但大壩最為喫緊萬一傾圮則新河與舊河之水併瀉入閘勢必不支每歲四月初旬須專委能員撥夫六十餘名量備樁草守之不可忽也

  嚴禁閘河口啟閉諸閘之設平江伯陳瑄時殊有深意蓋節宣有度則外河之水不得突入運河之水不得盈漕非惟清河一帶板閘堤㟁易守而寶應諸湖亦緩此一派急流矣故啟閉之法非嚴不可如啟通濟閘則福清二閘必不可啟啟福興閘則通清二閘必不可啟河水常平船行自易单日放進雙日放出滿漕方放放後即閉時將入伏即於通濟閘外填築一軟壩秋秒方啟其於河道關係非小也

  寶應縣西四十里有白馬湖其當湖心而東即所謂八淺堤也往歲堤決湖水奔溢建瓴而下舟楫過者少遇西風輒沉溺不可救其決處濶八十餘丈深二丈五尺而水勢湍急莫可名狀雖不惜費寧能與水角力哉屢築無功覆轍可監也乃議從湖心淺處先築西堤一道以捍其外仍於河之南北築壩二道暫令運舟越湖而行堤壩成則八淺正決瀦水不流可捧土而塞之矣是築西堤者正所以塞東決也但東決雖塞西堤必不可棄必須歲加修築仍密植橛柳茭葦之屬使其能當波浪則東堤不守而自固矣此當於冬初寶應縣管河掌印官料理者也

  寶應縣月河自黄浦至三官廟前長二十里水多旁潰入湖是以流緩沙停新閘一帶淺阻為梗今加築西土堤一道長三千六百三十五丈以束漕水可省挑濬之費須責役看守栽植茭柳加意培護歲修之工不可緩也

  附山寶等州縣水利

  天常六合五河虹縣等處山水七十餘澗滙於山陽之洪澤湖清口當其冲若歲遇黄水潰決而南復冲射直下阻其入海之勢而逼之南奔漕河淺狹不能容受遂從淮之高良澗周橋楊家廟文華寺等處泛濫於寶應之白馬湖入甓社湖即高郵城西之珠湖也又南則為高郵之南湖也江都縣之黄子赤㟁諸湖以上州縣皆受水地方非洩水地方直至瓜儀入江方為全河尾閭來水無窮去水有限瓜儀閘座口面幾何豈足容淮泗諸湖之水哉前賢熟察形勢一開涇河一開子嬰河皆由射陽湖入海以疏高寶之上流復於江都縣邵伯鎮之南鑿開漕堤造金灣三閘引水徑入芒稻河東南入江造徹底通江閘三座計六門濶十一丈一疏高寶之下流法至備也而今皆不能然

  山陽縣南去百里之内涇河閘分水直入射陽湖歲久失修遇水崩決前奉河憲檄督催修理又被侵占盗種者賄買經承將閘改小假公濟私閘基增高洩水無多當秋夏水漲又啟不數板開不數日旋築月壩堅閉經年全無實用此當速改造者也

  寶應縣界首鎮之北子嬰雙閘分水直入射陽湖今修建承行者尅減工料樁短灰少閘底石不齊縫不敢全開放少有滲漏損傷隨即填泥下埽歲歲如此亦僅存閘之名耳此當速改造者也

  至於射陽湖更有當速濬者數年來居民苦於水患因下流不通紛紛求開海口而海口之在泰州興化鹽城界内者如丁溪塲白駒塲劉莊塲神臺塲四口現開原無阻塞至於山陽境内之廟灣海口亦空濶毫無阻礙而水不趨下者考之傳記詢之士人乃知射陽一湖全然淤壂水不東注根原在此為今之計重濬射陽湖真有不可一日再緩者湖在塩城西一百四十里西接寶應縣界西北接山陽縣界瀠迴三百餘里嘉隆以來河乃大淤萬歷七年重濬水患稍息至崇禎四年淮北蘇家嘴柳浦灣新溝建儀口並決黄流灌注三年水退而射陽湖幾化為平陸矣然湖形尚在疏鑿不難今約畧大概分為三段其上一段自寶應塩城界射陽鎮起至安豐鎮止約二十五里自安豐鎮至山陽東作地方止約十六七里自東作至涇口止約五里以上係泥水相雜之工自東作至塩城界清溝止約二十里係泥沙旱工此處湖面舊三十六丈濶今止存三四丈或七八丈耳宜疏濶如舊自清溝至南馬駱地方約十五六里此處亦宜鑿之使寛則下流通暢由此入山陽之軋東溝由溝入濛瀧喻口由口則入廟灣則入於海矣中一段西一段亦皆有入海之路以上決水入海之路

  芒稻河閘則天啟六年遂為奸徒占塞蠱惑先年鹽監拆閘改造徑將閘底增高水雖通行勢甚平緩較之舊閘所洩河水曾不及十分之一二閘存實費考芒稻河閘舊名滚水閘先用丈杆試探漕河應存水若干便足行漕再用丈竿試探運鹽河應存水若干尺便足行鹽然後在於芒稻河造閘基址之上打一水平做造閘底如遇水小則水存留於閘底之下遇水大則水滚出於閘底之上當日之為行漕運鹽計固甚詳也今年歲既久漕河之身頗多淤墊至於鹽河西自灣頭東達如臯兩㟁高沙猶易頹塞前朝歲有挑河銀兩皆從鹽引起派今多年不濬則河底淤高惟閉水行鹽則民田盡没以當會集司 府 州道 廳 縣與司河衙門公同蹅勘仍用丈竿探水淺深另打水平即以水平為閘底凡閘外攔河土壩盡徹之如是而長河水道斷無不通矣【以上決水入江之路】二者之外又有入海直徑之路

  開姜家堰六州縣之水雖以廟灣為尾閭而轉折六百餘里方能入海若直走直洩不勞工作必急開姜家堰為至便此閘在鹽城西北離城二十餘里舊有海口自岡門鎮十八里至燈橋從天妃廟下新洋港入海原係洩水故道秪因侵種者營私逐年填塞遂至滴水不通致六邑腴田盡沉水底矣

  開石䃮海口在塩城之東南内地高於海數丈宣洩諸水比姜家堰又為直捷該縣惑於風水之說堅築實填令滴水不通六州縣之水全無出路所以數十年受陸泥之害也

  以上二口皆不甚用力水可入海尤當急講也

  淮陽七邑水利圖說【七邑失名】

  寶應縣南涇河黄浦子嬰三閘其下俱有大河兩旁俱係高東水入海遇漕河水發從此直趨射陽湖入海非若高江地方開閘既不通江又難到海盤旋於民田之間六百餘里為害無窮者比也今子嬰雙閘深濶極為得法涇河黄浦亦宜如子嬰之制立雙閘深濶發水不難直洩矣近來借口通湖水淺查得對閘四堤頗多通湖港口源源而來豈夏淺涸哉

  金灣閘通湖近江為漕河洩水捷徑原議八閘十六門今止三閘六門閘下新河原濶四十丈今止挑二十餘丈二者皆宜開通如舊

  芒稻河洩水入江最捷二壩止濶十餘丈又閘高於河底今宜另修添一閘三門改底下深五尺則湖水奮迅入江

  白塔河洩水與芒稻河同今改築為壩亦宜另開濶底深如芒稻河

  運鹽河舊例三年一挑商人照引派夫今定制廢弛河身淤淺不務挑河止欲蓄水遂將芒稻河增設閘板每逢水發開放掣肘此冲漕堰渰民田所由來也誠申舊制三年一挑則河底日深有水行鹽則河閘可常開矣

  串腸河乃七邑洩水入海之路商灶行鹽要津例皆三年一挑今久不挑河底壂高以致七邑出水無路田沉水底其於溪龍開港白駒牛灣河俱洩水要路因串腸河不通亦皆淤塞又海港等河洩水入海今皆淤並宜開復

  鹽城舊官河接廣洋入湖積水流入石䃮天妃二口但因上流積水低窪此河淺狹輒易斷流故高寶諸邑田在水中而此河先已枯竭鹽城阻開二口意實為此今宜濬深此河至七八尺濶二十丈使高寶之水盡由此直洩石䃮天妃二口而鹽城四十里膏田得通水路不憂旱涸則開浚二口自不阻撓矣

  二口之外到新洋港原自深濶後因二口堵塞以致潮壅沙淤迨二口開放水到局成自復深廣矣

  康熙七年 刑戶二部會同 河漕部院查勘詢問土人果係出水舊路估動河銀四千八百六十兩開挑因彼時塞凍開挑未完工中止

  運河第五節起鎮江府京口閘通常州蘇州松江及浙江運道 職官

  江南蘇松常鎮督粮道

  浙江督粮道

  州縣

  鎮江府丹徒縣 水利通判

  丹徒縣知縣 水利典史

  丹陽縣知縣 水利典史

  丹徒丹陽二縣運河例應十年大挑五年小挑三年撈浚復因乾旱湖迅不通漕船淺阻有不滿年分詳挑之議

  常州府武進縣 水利通判

  武進縣知縣 水利主簿

  無錫縣知縣 水利主簿

  常州府並無阻滯漕船並無額夫及動用錢粮蘇州府【吴縣 長州縣】水利通判

  吴縣知縣 水利典史

  長州縣知縣 水利典史

  吴江縣知縣 水利典史

  浙江嘉興府 嘉興縣 秀水縣

  桐鄉縣

  崇德即石門縣

  德清縣

  浙江杭州府 錢塘縣 仁和縣

  以上各縣知縣各縣管河官

  運河五節河 湖 閘

  京口閘南行丹徒丹陽等處原無水源借江為源潮長則開京口閘以放舟潮退則下板以蓄水

  鎮江府南四十五里丹徒鎮減水閘設以減運河之水然亢旱之時每日潮長入漕亦可濟運潮退戽之亦燃眉之小濟也

  丹陽小夾岡大夾岡係鑿山通道兩水淋漓易致壅淤其每患淺澁者黄泥壩呂城閘尹公橋等處但宜每歲打壩挑濬

  丹陽西北開家湖 練湖

  丹陽迤北運渠借江潮通運潮大則盈潮小則涸惟有練湖一區可以引導但亦無泉源夏秋淫雨聚會成湖遇亢旱漕涸湖亦乾矣湖水入漕勢皆東流於漕渠無益矣

  鎮江府至丹陽九十里

  丹陽縣南七里橋金壇河溧陽高淳等處水由此河出可以濟運

  丹陽縣南犇牛閘 巡檢司 為丹陽縣武進縣通江潮作木閘蓄水 栅口陵口淺

  丹陽縣南沙子湖運河

  武進縣北江隂河東倉橋一帶每歲撈濬

  丹陽縣至常州府武進縣九十五里

  高橋巡檢司宜興縣九里河之水出濟運道宜溧粮船由此河出

  常州府至無錫縣九十里錫山驛前淺

  無錫縣錫山驛望亭巡檢司為武進常州二縣之界無錫縣至蘇州府九十里

  滸墅鈔關 滸墅關分 部差

  滸墅鈔關南花園村橋東風橋

  蘇州府東南馬路橋常屬運粮由此河

  蘇州府渡僧橋若偶遇水淺由石橋進至花園村楓橋出入運河

  永寧橋南通沙湖崑山太倉嘉定粮船由此河

  夾浦橋係吴松江並三湖十八蕩其流會出水勢犇騰橋故屢建屢坍今設官渡船

  夾浦橋外為黄天蕩金鷄堰諸水

  蘇州府至吴江縣四十一里 吴江縣臨洞庭山太湖松陸驛 自三里橋至驛前甚淺

  吴江縣至平望驛四十五里

  平望驛前甚淺每年加工疏濬松江府及浙江各府運舟由此出

  平望驛至浙江嘉興府秀水縣四十五里

  苕霅二水成河湖州府粮運由此河出平望驛至蘇州

  金橋鋪通嘉善縣支河及平湖縣支河

  嘉興府北青山巡檢司 青山第一閘 青山第二閘青山第三閘

  嘉興府通海鹽支河

  石門鎮 秀水縣桐鄉縣界

  嘉興府至崇德縣九十里

  崇德縣河道遶城約長二千六百餘丈人煙凑集瓦礫抛擲易於壅淤每加撈濬

  崇德縣南彭城橋約四百五十餘丈每患淺澁宜歲加工疏濬

  崇德縣至塘樓鎮四十五里

  官塘路 崇德縣德清縣界

  塘樓鎮至北新關四十五里

  杭州分司至杭州府十里

  浙江省運河之水發源於天目山出臨安餘杭經德清海寧崇德桐鄉秀水嘉興以達於江南吴江縣或遇亢旱宜時加挑濬

  浙江運河止用鄉夫挑濬並無額夫及動用錢粮附漕河鮮船非時啟閉進閘

  總漕都御史潘 疏稱清江福興新莊等閘俱要以時啟閘不得開放無度以致泥沙灌入有碍運道每嘗至六月初旬運舟馬船【即鮮船】過盡伏水將發即於通濟閘外暫築土壩以遏横流一應官民船隻俱暫行盤壩出入至九月初旬開又題鰣魚鮮船定限五月初發行定限過淮楊梅等船定從便將南京馬快空船於未築壩之先預撥過淮停泊壩外以俟船剥則上貢既無後時之虞國計有先事之備矣

  衛河

  衛河至山東臨清州始入運河不係運道今詳於後衛河州縣河夫役 附淇水沁水

  南河管河道轄

  河南衛輝府 衛輝府通判所屬 輝新汲獲淇五縣輝縣知縣 管河主簿

  衛河自朔刀泉起至柳鄉縣合河止長三十里有留修衛河人夫按季疏濬

  自朔刀泉起仁義禮智信五閘春夏閉塞運完聽從民便

  衛河自新鄉縣起至汲縣界止長六十里有留修人夫按季疏濬

  汲縣知縣 管河縣丞

  衛河自汲縣界起至直隸大名府濬縣雙鵝頭止長一百四十五里

  且隸大名道轄

  大名府濬縣知縣 管河官 以後并無額設夫役衛河自雙鵝頭起至五隆固止長一百七十五里

  河南管河道轄

  河南彰德府湯隂縣知縣 管河典史

  衛河自濬縣老鶴嘴起至北固城村九十里入直隸内黄縣界止

  直隸大名道轄

  直隸滑縣知縣 管河官

  衛河北自灘口起至韓西口止長九里

  内黄縣知縣 管河官

  衛河自草坡村起至張兒莊止長一百二十五里

  大名縣知縣 管河官

  衛河自張兒莊起至曹家道口止長九十六里

  大名府管河通判

  元城縣知縣 管河主簿

  衛河自趙家店起至善樂當止長七十三里

  衛河至臨清州入運河

  河南管河道轄

  衛輝府淇縣知縣 管河縣丞

  淇水入衛河

  懷慶府管河通判

  河内縣知縣 管河縣丞

  大丹湖由山西至本縣石斗門下入小舟河抵武陟縣界長四十九里

  沁河衛遶城郭遇水勢漲發迎溜處有石堤並土堤共六里半有公直二名堡夫六名分汛管守沁河湍悍渾濁亞於黄河去衛河不過六十里恐其入漕為害導至武陟縣入黄河

  武陟縣知縣 管河縣丞

  沁河自本境入黄河設堡夫四十名

  修武縣知縣 管河縣丞

  小丹河自武陟縣來東至獲嘉縣界止長四十里

  彰德府獲嘉縣知縣 管河縣丞

  小丹河自宋橋起至三橋坡止長四十五里

  膠萊河論【杜志攀原撰】

  膠萊運河入有二處舊曰石落港新曰丁家工元人從石落港入者借大沽河水導之而南又借海潮之水還之而北水勢浹洽負舟有力無乃大沽河駛流淤沙填港石落港青石峻峭磕舟惟是司空劉公把浪廟前開丁家工借海潮逆入二十里至陳家閘避沽且避沙洵稱寧波焉大約河面以六丈濶為度底以四丈寛為度水以五尺深為度故石稱銖計備列於左

  丁家工河面底如式無水宜濬六尺深河自東南來凡歷二十里忽折而北流至陳家村閘

  陳家村閘廢基存河面河底俱過式水深二尺宜濬四尺深河自此如曲尺形折而西行泊口水王家村水陸家村水都泊水周家口水自南來入河泊口水劉家村水杜家村水八岔溝水袁家口水尹家口水蕭家村水三元廟水小沽河自北來入河小沽河口宜建水門凡歷三十里始至吴家口閘平度界也

  吴家口閘廢基存河面河底俱過式水深一尺凡歷二十里始至談家村宜疏五尺深談家村歷十里至分水嶺河面河底俱過式無水宜濬六尺深劉家村水孫家口水孫家莊水程家口水談家莊水朱家莊水泊水張家溝水自南來入河馬家村水賈家溝水泊口水劉家莊水白沙河水自北來入河嶺西下九尺許至窩鋪閘分水嶺形如龜背純土非石白沙河從北而來南穿河之左腋入河河自此東西分流船自麻灣口到嶺當是逆流而上自嶺到海倉當又順流而下司里來膠河議謂高於南北海者六尺崔白東海運編云高南北海三十丈全河之工惟此處大費調停宜用保嗇法促其閘以蓄之嶺東談家村須添閘與窩鋪相望可也

  窩鋪閘留八分河面過式河底僅丈餘水深一尺宜修五尺深張魯河下名船路溝水宜作水門關王廟水劉家溝水膠河口水泊口水祭溝水紙張口水泊水岔水自南來入河硝塲河水萬家口水泊口水崕口水泊水牟家君水亭口水自北來入河凡歷二十五里始至亭口閘河身至此自東折而西北行

  亭口閘尚餘強半河面過式河底僅二丈水深一尺宜修五尺深泊口水楚家莊水泊口水王家莊水王家溝水泊溝水雙黄溝水泊口水自南來入河董家莊水對泉溝水鯉魚泉水泊口水周家莊水山莊溝水梨園溝水程家溝水金家莊水自北來入河凡歷三十里始至周家閘

  周家閘閘廢基存河面過式河底僅丈餘水深二尺宜修四尺白塔溝水泊口水李家莊水曹家溝水袁家集水楚莊水黄泥泉水自南來入河泊口水勒岔溝水泊口水温家口水自北來入河凡歷三十里始至玉皇廟閘

  玉皇閘閘廢基存河面河底俱過式水深二尺宜疏四尺河身至此又西北行劉家溝水石橋溝水自西來入河飲牛溝水王和溝水胡家溝水東坡溝水孫家村水泊口水自東來入河凡歷三十里始至楊家圈閘

  楊家圈閘廢基存河身至此又折而正北行河面河底俱過式水深四尺宜修五尺張家莊水劉家莊水馬家村水媒河水自西來入河李家村水郝家溝水城子河水高望山來家河水塔而溝水自東來入河凡歷三十里始至新河閘

  新河閘什存其七河面河底俱過式水深五六尺不等宜修一丈梭箭溝水自西來入河董莊泊水苗兒溝泊水姚家溝水泊口二水自東來入河凡歷二十五里始至姚家莊河身至此折而西行是世所傳海倉沙嶺閣舟梗運者也海倉三老迎曰塗飭好事者淘沙移之河岸潮風迅掃㟁沙歸河遂相傳曰此沙龜也日修夜長信若斯言亘古迄今則沙與泰岳争高矣每歲七八月間天津糴船艤新河㟁河水三分借潮七分乘潮出入直達大洋沙乃為祟耶凡歷三十里至海倉龍王昭顯廟元人重修碑云三日出河風帆順利咸神之庥修河人阿都温運粮萬戶某千戶某某等兹又沙不為崇之驗乎河身至此又折而北行又二里共前三十里至海倉閘

  海倉閘閘廢基存河面河底俱過式潮退水深三尺司李來謂宜移閘於姚家莊此不易之論也窩落水自東來入河旋河水自西來入河又東北七里曰蛤蜊厰㟁高一丈二尺水深七尺又東北七里曰斗溝口㟁高八九尺不等水深五尺俱宜灣船又東北十五里水深八九尺不等凡歷二十七里河入海

  總計河身二百八十六里溯自口南窮至口北大約司李來云建閘以蓄水乘潮以避沙兩言而全河之功括盡無遺矣

  膠萊河自江南達天津取途甚捷古人有行之者近時勘議如河防一覽等書皆云難行恐出一時意見不同如泇河之初云難行至萬歷三十年總河李 改避性義嶺而南遂為漕河三百餘里永利事之不可執一如此此卷係西秦杜樵南編次頗為詳備附録以備參考

  海運纂要

  淮安海運福建海運

  運河通利而海運之險誠可以已然

  國朝奉天等處距海甚近且海運所經登州至旅順僅一大程附録以備採擇

  海運

  史稱唐由海道轉東吴粳稻以及燕京此海運之始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始海運其初朝廷粮運仰給江南者一自浙西涉江入淮由黄河逆流至中欒陸運至淇門入運河達京師一自膠萊河入海勞費無成伯顔平宋用朱清張瑄等言造平底船六十艘運江南粮四萬六千餘石由海道入京時創行海洋沿山求嶼風信失時逾年始至朝廷未知其利二十年復由海運

  成宗大德五年畿内歲饑增海運為一百二十萬石八年又增海運為一百四十五萬石

  武宗至大四年增海運至三百萬石

  明洪武三十年海運粮七十萬石給遼東軍餉

  永樂初年海運七十萬石至北京十三年會通河成方罷海運

  邱濬曰考元史食貨誌論海運云民無輓輸之勞國有儲蓄之富以為一代良法又云海運視漕河之數所得蓋多作元史者皆習見海運之利所言非無徵者竊以為自古漕運所從之道有三曰陸曰河曰海河運視陸運之費十省三四海運視陸運之費十省七八蓋河漕雖免陸行而用人牽輓如故海運雖有漂溺之患而省牽拽之勞較其利害蓋相當今漕河通利歲運充積故無資於海運也然善謀國者恒於未事之先而為意外之虞今於國家無事之時尋元運故道别通海運一路與漕河並行使人習知海道以防漕渠阻滯是亦思患預防之先計也

  海道

  海運自淮安而東引登萊洎天津中多島嶼可以避風又且高而多石故北海地淺取其廣遠以致速為此標記島嶼以避其險

  計程限

  第一程淮安府開船至八套口共計三百餘里係河道為一大程

  第二程自八套口至鶯遊山約二百四十里用東南風一日為一大程如風不便九十里可投五丈河又西北一百餘里可投狹口灣泊可容船五百餘隻

  第三程鶯遊山起東北遠望琅琊山前投齋堂島灣泊約四百里用西南風一日可到為一大程島西向泥灘三里可容船百餘隻如船多島東北三十里有龍口可泊船二百餘隻中間所過水面東北島落口約一百九十里可容船十餘隻又至夾倉口二十里可容船二十隻迴避望海石又東至石田海口三十里可容船六七隻迴避石臼欄胡家欄曲伏桃花欄又東至龍王口四十里可容船三十隻迴避黄石欄又東至龍潭二十里可容船百餘隻又東至木瓜島二十里迴避胡家山以上堪泊五處迴避七處俱用西南風避西北風其餘滴水口沙灣口二處係西南徑過僻路遇急亦可泊舟

  第四程自齋堂島等處開船正東由膠州靈山島東北遠望勞山前投福島灣泊共約二百餘里用西南順風半日可到為一大程此島方圓二十里西南有泥灘二里半可泊船六七十隻如船多島西五十里董家灣濶大可泊船三百餘隻中間所過水面回古鎮海口可容船三百餘隻在東北四十里迴避海子嘴又東至靈山島五十里西南嘴可容船二十隻迴避東北正北風島東北鼓樓圈容船十餘隻迴避正北西北風此處雖可容船不宜久住有東北至唐島六十里可泊二百餘隻避東北正北風迴避露明石又東至小清島五十里可容船三十隻避正北東北風又東董家灣六十里迴避捉馬嘴以上堪泊五處迴避三處俱用西南風避西北風正北風東北風

  第五程自福島開船東二里迴避老君石遠望田横島約一百五十里用西南順風半日可到島方圓三十里可容船二百餘隻如船多島東北十里有濶落灣容船二百餘隻中間所過水面東北由小營島六十里可容船十餘隻係背路遇急亦可泊船

  第六程自田横島由青黄島遠望槎山前投玄真島灣泊約四百餘里用西南順風一日可到島西長五里遇北風泊南面遇東風泊北面可容船百餘隻東北㟁下水底三孤石旁多隐石該迴避如船多島迤西五里朱家圈可容船百餘隻又西五里宋家圈與草島前可容船五六十隻中間所過水面東二十里濶落灣容二百餘隻又東至楊家溝三十里可容船三十餘隻又東至十里迴避劉家嶺又東至草島嘴可容船三十餘隻又東至十里迴避劉家嶺又東至草島嘴三十里可容船五六十隻又東至青島三十里西圈可容船十餘隻又東至黄島三十里西南灘可容船十餘隻又東北至宫家島三十里可容船三四十隻又東徑過蘇島王室玄真島朱家等圈一百五十里迴避朱家圈西柳鋪與沙嘴玄真島西嘴與島東㟁三孤石以上灣泊六處迴避五處其餘行村寨馬公島與河家馬頭乳山寨上港口及靖海衛北張濛島皆是背路遇急亦可泊舟迴避靖海排權石裏島娘娘廟嘴

  第七程自玄真島開船稍放洋行東轉杵島嘴北過城山頭西北望威海山頭投劉家島灣泊一百四十餘里用南風為順風一日可到容船六七十隻如船多島迤西十里威海東門口教場頭䲧島口可容船三四百隻中間所過水面東至鏌鎁島西頭季家圈三十餘里可容船三四十隻避東北東南風南三里迴避樊石又東三里鹿島可容船一二十隻避北風與東風又東七八里迴避凹屋港又東十五里迴避黑石島又北十餘里迴避楊家墳又北二里迴避鵝狼䲭石又西北四十餘里養魚池可容船二百餘隻避東風與東北風又東北二十里餘黄埠嘴可容船二百隻避東北與北風又東南一里迴避成山頭又東七八里迴避殿東頭此二處稍險須放洋遠避過此轉西三十餘里駱駝口圈裏東㟁下可容船七八十隻避東北風又西三里李叢嘴可容船二三十隻避西北風又西十五里柳夵海口可容船五六十隻避西北東北風西七八里迴避東鷄嘴島與鵝鳴相連水底礁石又西直至劉公島一百里迴避島東南礁石嘴又西七里黄泥崖可容船二三十隻又西六七里沙嘴兒可容船二三十隻俱避東北正北風又西二里小黄島口可容船三十隻避四面風又西十里衛東面口教塲頭塢口灣船四百隻避西北風以上泊船十處迴避十處其餘寧津所西北箇山海口尋山所西南青魚灘家雞汪皆是背路如急亦可泊船

  第八程自劉公島開船西北十餘里迴避王家嘴又西十餘里迴避靖子嘴又西十餘里迴避小杵島遶遶嘴西南遠望芝菒島灣共約二百餘里用東風東北風為順風一日可到島東西長二十里東頭迴避勝子嘴又西大口婆婆口可容船百餘隻避東北西北風又西二里迴避宅巢如船多島迤東三十餘里崆峒島前可容船二三十隻迴避東南沙港又北三里夾島可容六七十隻避北風中間所過水面迤西一百四十里養馬島東柄上老雅港可容船三四十隻避西北風又島西頭迴避煉石嘴又轉島龍王廟前可容船二三百隻避西北東北正北風又西北五十里係崆峒島又西三十里係芝菒島以上堪泊四處迴避六處

  第九程自芝菒島開船西六十里過龍洞直西遠望長山島西投沙門島灣泊共約一百八十里用東南風一日可到島東南汪周圍二十里可容船百餘隻避西北正北東北風如船多島迤【闕】六十里新河海口可容船五六十隻口外不宜住船口内避四面風中間所過水面西六十里八角嘴可容船六七十隻避西北正北風又西五里迴避龍洞嘴又西正十里迴避四石又一二里入劉家汪海口可容船百餘隻避四面風又西二十里迴避灣子口東北沙港又西二十里迴避抹直口金嘴礁石又西三里入新河海口迴避觀音嘴石西北四十里迴避長山島東南嘴沙港又西十里係沙門島以上灣泊三處迴避六處

  第十程自沙門島開船西南遠望三山島約二百餘里用東風為順風半日可到島南面黑港可容船三四十隻避北風中間所過水面南三十里迴避大石欄又西六十里桑島前面可容船五六十隻避東北西北正北風迴避島東北二處礁石又西四十里㟂屺島迴避島東西北三處礁石島南宋港可容船四五十隻又西四十五里迴避羊欄礁石又西十五里係三山島以上灣泊二處迴避四處

  第十一程自三山島開船過芙蓉島直西投大清河口灣泊共約四百餘里用東風與東北風為順風一日可到容船五百餘隻避北風東北風中間所過水面五十餘里芙蓉島迴避東沙港轉西南面可容船四五十隻避東北風又西五十里迴避海倉口樁木閘石又西一百一十里係洱河口外有沙嶺船難進又西四十餘里係小清河口船難進以上灣泊二處迴避三處還有三處小河不堪泊船

  第十二程自大清河開船投大溝河約一百六十餘里用西南風一日可到容船一百餘隻如風不便六十里投洚水可容船二百餘隻又至大沙河三十里可容船一百五十隻稍北㟁有沙岡當迴避以上泊船三處迴避一處

  第十三程自大溝河開船投火沽河灣泊約二百餘里可容船二百隻如風不便七十里投乞溝河容船二百餘隻俱無迴避其桑句河窄小不堪船泊

  共以上自淮安府起至張家灣止共計水程三千四百五十里

  計福建海道程限

  福建布政司水波門船厰要水手船護送其神仙壁碧水屋山島有賊開洋至三岔河口一二日至古山寺送香燭防東南颶作潮過平息至望□港娘娘廟前一日至長樂港口一日至民遠鎮巡檢司一日總埠頭港一日至福左等衛要水手送一日至五虎廟燒福一日至五虎門開洋望東北行正東便是裡衣山正北是定海千戶所東南是福清縣鹽塲一日至王家峪海島泊一日至高山巡檢司西洋山口泊一日至福寧縣帮娘娘廟前泊一日至金鄉衛要水手送一日松門衛一日至温州平陽縣平陽巡檢司海門至鳳凰山銅盆山防東南颶作晚收中界山泊一日至盤石衛見霧在中界山正北島待南風行晚收北門千戶所要捕魚小列船送待南風行過利洋鷄籠山候潮至松門港松門衛東港泊候潮至台州海門衛東洋山泊離温州望北行到桃青十戶所聖門口泊開洋至大佛頭山屏風山至健跳千戶所長亭巡檢司要水手魚船送又至羅漢堂山到石浦千戶所東關泊要水手送至定海衛始換金鄉盤石水手送離石浦港石門過銅瓦山後洋半邊山黨公爵溪千戶所望北行至青門山亂石礁洋至前倉千戶所雙臍港騎頭巡檢司過至大松千戶所家門山招寶山進定海港定海衛南門要稍水船送燒總福開洋望北行至遮口山黄公洋列港千戶所海寧衛東山望北行若至茶山低了金山衛東海灘松江府上寧縣海套水淺望東南行晚泊船候潮過洋山大七山小七山太倉寶塔望東北行

  兩河清彚卷四

<史部,地理類,河渠之屬,兩河清彙>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