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文言文译文 >

《南史·顾野王传》

输入关键字:

《南史·顾野王传》


南史
原文
    顾野王,字希冯,吴郡吴人也。父烜,信威临贺王记室, 兼本郡五官掾,以儒术知名。野王幼好学。七岁,读《五经》,略知大旨。九岁能属文。长而遍观经史,精记嘿识,天文地理、蓍龟占候,无所不通。梁大同四年,除太学博士。迁中领军临贺王府记室参军。宣城王为扬州刺史野王及琅琊王褒并为宾客王甚爱其才野王又好丹青善图写王于东府起斋乃令野王画古贤命王褒书赞时人称为二绝。
    及侯景之乱,野王丁父忧,归本郡,乃召募乡党数百人,随义军援京邑。野王体素清羸,又居丧过毁,殆不胜衣。及杖戈被甲,见者莫不壮之。京城陷,野王逃归会稽。寻往东阳,与刘归义合军据城拒贼。侯景平,太尉王僧辩深嘉之,使监海盐县。
    高祖作宰,为金威将军、安东临川王府记室参军,寻转府谘议参军。天嘉元年,敕补撰史学士,寻加招远将军。光大元年,除镇东鄱阳王谘议参军。太建二年,迁国子博士。后主在东宫,野王兼东宫管记,本官如故。六年,除太子率更令,寻领大著作,掌国史,知梁史事,兼东宫通事舍人。时宫僚有济阳江总,吴国陆琼,北地傅纬,吴兴姚察,并以才学显著,论者推重焉。迁黄门侍郎,光禄卿,知五礼事,余官并如故。十三年卒,时年六十三。诏赠秘书监。至德二年,又赠右卫将军。
    野王少以笃学知名,在物无过辞失色,貎似不能言,及其励精力行,皆人所莫及。
    第三弟充国早卒,野王抚养孤幼,恩义甚厚。其所撰著《舆地志》三十卷,《符瑞图》十卷,《顾氏谱传》 十卷,《玄象表》一卷,并行于世。又撰《通史要略》一百卷,《国史纪传》二百卷,未就而卒。
(选自《南史•列传第五十九》,有删节)

译文
    顾野王,字希冯,是吴郡吴人。父亲顾烜,做过信威临贺王记室,兼本郡五官掾,以儒术闻名。顾野王幼年好学。七岁,读《五经》,能略知大意。九岁就能撰写文章。年龄稍大后遍览经史之书,能够精于记忆,默念于心,凡是天文地理、蓍龟占卜都无所不通。梁朝大同四年,封为太学博士。改任中领军临贺王府记室参军。宣城王为扬州刺史,顾野王和琅琊的王褒都作为他的宾客,宣城王十分爱惜他们的才能。顾野王又喜好丹青,擅长绘画,宣城王在东府建造书斋,于是命令野王画古代贤人的画像,又命令王褒在画上写赞,当时人们称赞他们为“二绝”。
    到侯景作乱的时候,顾野王父亲去世,他返回本郡守孝,便招募乡人数百人,随义军援助京城。顾野王一向清瘦体弱,加之守孝期间哀痛过度,身体瘦到几乎不能承受衣服的程度。(但)等到他手持兵器,身披盔甲(上阵),见到的人都觉得他十分气壮。京城陷落,顾野王逃往会稽。不久前往东阳,与刘归义联合据守城池抗拒敌军。侯景之乱被平定后,太尉王僧辩十分赞赏野王,派他监管海盐县。
    高祖做宰相时,顾野王为金威将军、安东临川王府记室参军,接着转任府谘议参军。天嘉元年,皇帝下诏命令他增补为撰史学士,不久加封他为招远将军。光大元年,他被授予镇东鄱阳王谘议参军。太建二年,改任国子博士。后主还是太子时,顾野王兼东宫管记,原来的官职照旧担任。太建六年,被封为太子率更令,接着兼任大著作,掌国史,掌管梁朝的史事,兼任东宫通事舍人。当时宫中僚属有济阳的江总,吴国的陆琼,北地的傅纬,吴兴的姚察,都凭才学著称,被议论的人所推重。改任黄门侍郎,光禄卿,掌管五礼方面的事,其余官职照旧。太建十三年死,时年六十三岁。皇帝下令追赠他为秘书监。至德二年,又追赠他为右卫将军。
    顾野王少年时凭勤奋好学闻名,待人接物从没有辞色失当之处,他貌似不善言辞,等到奋发精神身体力行时,其他人都不如他。他的三弟顾充国早亡,顾野王抚养年幼的孤儿,对孤儿的恩义极其优厚。他所撰写的著作《舆地志》三十卷,《符瑞图》十卷,《顾氏谱传》十卷,《玄象表》一卷,都刊行于世。又撰写《通史要略》一百卷,《国史纪传》二百卷,没能完成便死了。

《南史·顾野王传》    


《范仲淹苦学》
《孟子·告子下·比较》
《孟子·告子下·人善论》
《孟子·告子下·仁义与和平》
《孟子·告子下·国兵与义道》
《孟子·告子下·无过无不及》
《孟子·告子下·顺天应人》
《孟子·告子下·诚信》
《孟子·告子下·治天下》
《孟子·告子下·生死之论》
《孟子·告子下·教亦多术》
《宋史·秦翰传》
《后汉书·陈宠传》
《宋史·梁适传》
《明史·胡世宁传》
《晋书·郑袤传》
《三国志·柳世隆传》
《明史·熊概传》
《晋书·陆云传》
《新唐书·颜杲卿传》
《宋史·翟守素传》
《新唐书·赵憬传》
张惠言《书山东河工事》
《汉书·张敞传》
王充《论衡》之《逢遇》
《后汉书·皇甫规传》
《旧五代史·王瑜传》
《旧唐书·苗晋卿传》
《明史·赵璜传》
《宋史·余玠传》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