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文言文译文 >

《魏书·李平传》

输入关键字:

《魏书·李平传》


魏书
原文
    李平,字昙定,顿丘人也。少有大度。及长,涉猎群书,好《礼》、《易》,颇有文才。太和初,拜通直散骑侍郎,高祖礼之甚重。平因侍从容请自效一郡,高祖曰:“卿复欲以吏事自试也。”拜长乐太守,政务清静,吏民怀之。 
    平劝课农桑,修饰太学,简试通儒以充博士,选五郡聪敏者以教之,图孔子及七十二子于堂,亲为立赞。前来台使颇好侵取,平乃画“履虎尾”、“践薄冰”于客馆,注颂其下,以示诫焉。加平东将军,征拜长兼度支尚书,寻正尚书,领御史中尉。 
    冀北刺史、京兆王愉反于信都,以平为镇北将军以讨之。平进次经县,诸军大集。夜有蛮兵数千斫平前垒,矢及平帐,平坚卧不动,俄而乃定。遂至冀州城南十六里。贼攻围济州军,拔栅填堑,未满者数尺。诸将合战,无利而还,惮于更进。平亲入行间,劝以重赏,士卒乃前,大破逆众。愉时坠马,乃有一人下马授愉,止而斗死。乘胜逐北,至于城门,斩首数万级,遂围城烧门。愉与百余骑突门出走,遣统军叔孙头追之,去信都八十里擒愉。冀州平,世宗遣兼给事黄门侍郎、秘书丞元梵宣旨慰劳。征还京师,以本官领相州大中正。 
    延昌初,武川镇民饥,镇将任款请贷未许,擅开仓赈恤,有司绳以费散之条,免其官爵。平奏款意在济人心无不善世宗原之肃宗初转吏部尚书加抚军将军平高明强济,所在有声,但以性急为累。 
    熙平元年冬卒,遗令薄葬。诏给东园秘器①、朝服一具、衣一袭、帛七百匹。灵太后为举哀于东堂。赠侍中、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冀州刺史,谥文烈公。 
(节选自《魏书·李平传》,有删改) 
[注]①秘器:皇室、显宦死后用的棺材。 

译文
    李平,字昙定,顿丘人。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长大后博览群书,喜爱《礼》、《易》,很有文才。太和初年,朝廷授任他为通直散骑侍郎,高祖对他十分器重。李平乘着侍从的机会从容请求治理一郡,高祖说:“你想治理一个地方来试试自己的才能吗?”授任他为长乐太守,李平处理政务清明平和,官吏百姓都很感念他。 
李平鼓励督促农民耕田种桑,修建太学,选拔有学问的儒生来充任讲学博士,从五郡的读书人中选拔聪明敏捷的进行教育。描绘孔子和七十二弟子的画像,挂在讲堂内,亲自为每幅画像写像赞。前任台使很喜欢搜刮民财,李平于是画“履虎尾”和“践薄冰”两幅画,悬挂在客馆,写上颂文,以警示告诫学子们。朝廷加封为平东将军,征授他长期兼任度支尚书,不久正尚书,兼任御史中尉。 
    冀州刺史、京兆王元愉在信都造反,皇帝任命李平为镇北将军去讨伐他。李平进军驻扎在经县,叛军各路大军也向这里汇集。夜晚,蛮兵数千人攻打李平军营前面的营垒,箭射进了李平的军帐,李平躺在那里一动也不动,过了一会儿才安静下来。于是李平指挥军队进到冀州城南十六里处。敌人围攻济州军,拔去栅寨,填平壕沟,只差几尺沟就被填平了。诸将联合作战,无功而返,害怕再次前进了。李平亲自来到队伍中间,许以重赏,士兵于是又前进,大破叛贼。元愉当时从马上掉下来了,于是有一个人下了马救他,阻拦攻击而战死。李平乘胜追击,到了冀州城门,斩敌数万人,就开始围攻放火烧毁城门。元愉和一百多名骑兵冲出城门逃走,李平派统军叔孙头追击敌人,在距离信都十多里的地方擒获了元愉。冀州平定后,世宗派兼给事黄门侍郎、秘书丞元梵宣读皇帝旨意慰劳。出征回到京城后,李平以本官兼任相州大中正。 
延昌初年,武川镇发生灾荒,镇将任款请求借贷,没有得到允许,擅自打开粮仓救济灾民。有司用私散官仓这条法律处罚他,免掉了他的官职。李平上疏奏说任款的目的是为了救济灾民,用心是好的,宣武帝原谅了他。肃宗继位初年,调任李平为吏部尚书,加封抚军将军。李平精明强干,所在任上的声望都很高,但因性情急躁而常使自己受累。 
    熙平元年冬天去世,遗嘱让薄葬。帝诏赐予东园棺材一副、朝服一具、衣一套、帛七百匹。灵太后在东堂为他大声号哭。追赠侍中、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冀州刺史,谥号文烈公。 

《魏书·李平传》    


《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
《三国志·魏书·徐晃传》
《三国志·周瑜传》
《三国志·魏书·华歆传》
《三国志·曹洪传》
《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
《三国志·诸葛亮传》
《三国志·吴书·朱桓传》
《三国志·钟会传》
《三国志·孟光传》
《三国志·蜀书·黄忠传》
《三国志·董昭传》
《三国志·辛毗传》
《三国志·华佗传》(二)
《三国志·陆胤传》
《三国志·夏竦传》
《三国志·魏书·王基传》
《三国志·魏书·张鲁传》
《三国志·夏侯尚传》
《三国志·吴书·张昭传》(二)
《三国志·傅嘏传》
《三国志·陆抗传》
《三国志·郭淮传》
《刘馥传》
《三国志·魏志·夏侯尚传》
《三国志·顾雍传》
《三国志·士燮传》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三国志·吴书·钟离牧传》
《三国志·魏书·国渊传》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