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文言文译文 >

《新五代史·霍彦威传》

输入关键字:

《新五代史·霍彦威传》


新五代史
原文
    霍彦威,字子重,洺州曲周人也。少遭兵乱,梁将霍存掠得之,养以为子。后事粱太祖,太祖亦爱之,迁邠宁节度使。李茂贞遣梁叛将刘知俊攻邠州,彦威固守逾年,每获知俊兵,必纵还之,知俊德之,后不复攻。徙天平,与晋军相持河上。庄宗灭粱,彦威自陕来朝,庄宗置酒,赐姓名日李绍真。明年,徒镇武宁,从明宗击契丹,明宗爱其为人,甚亲厚之。其后赵在礼反,彦威别讨赵太于邢州,破之,还以兵属明宗讨在礼。明宗军变,纵火焚营噪呼:“城中之人何罪,戍卒思归而不得耳!天子不垂原宥,志在剿除。今宜与城中合势,击退诸镇之兵。”彦威与安重诲劝明宗许之,乃拥兵入城,彦威独不入。部兵在外者皆溃去,独彦威所将五千人营城西北隅不动。居二日,明宗复出,得彦威兵,乃之魏县。庄宗崩,彦威从明宗入洛阳,首率群臣劝进,内外机事,皆决彦威。彦威素与段凝、温韬有隙,因擅捕凝、韬下狱,将杀之,安重诲日:“主上方平内难,以恩信示人,岂公报仇之时?”彦威乃止。彦威徙镇平卢。朱守殷反,伏诛,彦威遣使者驰骑献两箭为贺,明宗赐两箭以报之。夷狄之法,起兵令众,以传箭为号令,然非下得施于上也。明宗本出夷狄,而彦威武人,君臣皆不知礼,动多此类。然彦威客有淳于晏者,少举明经及第,遭世乱,依彦威。彦威尝战败脱身走麾下兵无从者独晏徒步以一刽从之榛棘间以免彦威高其义所历方镔常辟以自从至其家事无大小皆决于晏彦威以故得少过失。天成三年冬,彦威卒于镇。赠彦威太师,谥曰忠武。

译文
    霍彦威字子重,洺州曲周人。年少时遭遇兵乱,梁将霍存抢掠得到他,收为养子。后来事奉梁太祖,太祖也喜欢他,升迁为郡宁节度使。李茂贞派后梁的叛将刘知俊攻打邪州,霍彦威坚守一年多,每次捉到刘知俊的俘虏,一定放还,刘知俊感激他,后来就不再进攻了。迁徙到天平,和后晋的军队在黄河边相互对峙。后唐庄宗平灭了后梁,霍彦威从陕州来朝见,庄宗摆酒宴,赐霍彦威姓名叫李绍真。第二年,调任镇守武宁,跟随明宗进攻契丹,明宗喜爱他的为人,非常亲近厚爱他。后来,赵在礼造反,霍彦威被派到邢州单独讨伐赵太,平定赵太后,回师带兵归属明宗讨伐赵在礼。明宗的军队哗变,纵火焚营吵嚷呼叫:“城中之人有什么罪,戍卒思归不得回家罢了!天子不加宽恕,一心想要剿灭他们。现在应当与城中军队会合,打退各镇的军队。”霍彦威与安重诲劝明宗答应兵士们,于是带兵入城,霍彦威自己不进城。明宗手下留在城外的军士都溃散了,只有霍彦威所率五千人在城西北角安营未动。过了两天,明宗又出城,得到霍彦威的军队,于是前往魏县。庄宗死了,霍彦威跟随明宗进入洛阳,首先率领群臣劝明宗称帝,内外事物,都由霍彦威决定。霍彦威平时与段凝、温韬有矛盾,就擅自抓捕段凝、温韬下狱,准备杀掉,安重诲说:“皇上正平定内乱,以恩德信义昭示天下,哪里是你报私仇的时候呢?”霍彦威才作罢。霍彦威调任镇守平卢。朱守殷造反,被杀,霍彦威派使臣骑马给明宗献上两支箭作为庆贺,明宗赐给他两支箭作为回报。少数民族的规矩,起兵指挥军队,以传箭为号令,然而不允许以下对上威有个宾客叫淳于晏,年少时考上明经科,遭遇乱世,归附霍彦威。霍彦威曾经战败逃走,部下兵无人相从,只有淳于晏徒步提一剑相从于荆棘之间才免于一死。霍彦威赞赏他的义气,在各方镇任职都聘他当从事,甚至家事无论大小事都由淳于晏决定,霍彦威因此很少犯错误。天成三年冬,霍彦威死于镇守任上。获赠太师,谥号忠武。 

《新五代史·霍彦威传》    


《说苑·政理》
《说苑·介子推不受禄》
《弦章辞鱼》
《有盲子道涸溪》
《荀子·非相》
《拟论姚莹功罪状》
《瓶庵小传》
《宋史·宋绶传》
《明史·费宏传》
《宋史·薛居正传》
《明史·郑赐传》
《济阴贾人》
《郁离子·居山》
《郁离子·蜀贾》
《郁离子·术使》
《郁离子·采藥》
《郁离子·晋灵公好狗》
《郁离子·无畏阶祸》
《郁离子·即且》
《郁离子·官舟》
《郁离子·子侨包藏祸心》
《郁离子·弥子瑕》
《郁离子·自瞽自聵》
《郁离子·自讳自矜》
《郁离子·祛蔽》
《越工善为舟》
《北人食菱》
《狡生梦金》
《国语·楚语》
《赵简子传》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