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文言文译文 >

《明史·陈吾德传》

输入关键字:

《明史·陈吾德传》


明史
原文
    陈吾德,字懋修,归善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授行人。隆庆三年,擢工科给事中。两广多盗,将史率虚文罔上。吾德列便宜八事,皆允行。明年正月朔,日有食之,已而月复食。吾德言“岁首,日月并食,天之大灾,陛下宜屏斥一切玩好,应天以实。”诏遣中官督织造,吾德偕官严用和切谏,报闻。帝从中官瞿敏言,命市珍宝,户部尚书刘体乾、户科都给事中李已执奏,不从吾德复偕已上疏曰:“伏睹登极诏书,罢采办,蠲加派,且云‘各监局以缺乏为名,移文苛取,及所司阿附奉行者,言官即时论奏,治以重典’,海内闻之,欢若更生。比者左右近习,干请纷纭,买玉市珠,传怗数下。人情惶骇,威成谓诏书不信,无所适从。迩时府库久虚,民生困瘁,司度支者日夕忧危。陛下奈何以玩奷故,费歡十万赀乎!崔敏等献谄营私,罪不可宥。乞亟谴斥,以全诏书大信。”帝震怒,杖已百,锢刑部狱,斥吾德为民。神宗嗣位,起吾德兵科。万历元年,进右给事中。张居正柄国,谏官言事必先请,吾德独不往。未几,争成国公朱希忠赠定襄王爵,益忤居正。及慈宁宫后室灾吾德力争出为饶州知盗建昌王印章者遁之南京见获居正客操江都御史王坐德部下失盗滴马邑典史御史又劾其莅饶时违制讲学,用库金市学田,遂除名为民。居正死,荐起思州推官,移宝庆同知,皆以亲老不赴。后终湖广佥事。 
(节选自《明史·陈吾德传》) 

译文
    陈吾德,字懋修,是归善人。他是嘉靖四十四年1565)的进士。授行人官职。隆庆三年(1569),提升为工科给事中。两广有很多盗贼,将领官吏都以虚假的文告欺骗皇帝。陈吾德条列八件方便且适宜之事,都被批准施行。第二年正月初一,出现日食,不久又产生月食。陈吾德上奏:“年初日食、月食全都出現,是上天的大突,陛下应当摒弃一切玩物嗜好,以诚实与天感应。”皇帝诏令派遣宦官督察纺织,陈吾德与同僚严用和直言极谏,皇帝答复知道了。皇帝听从了宦宫崔敏的话,下令购买珍宝,户部尚书刘体乾、户科都给事中李已持章表上奏,皇帝不听。陈吾德再同李已上奏:“我们目睹皇帝的登基诏书,提及罢除采办,免除加派的赋税,并称监局打着缺乏的幌子,行文令进行搜刮,对所司阿奉承的人,言官及时评品上奏,从重惩治’,全国人听说如此,犹如获得新生般欢欣。近来左右亲信,纷纷请求皇帝购买金玉珠宝,不断发送侍帖。人们惊骇惶恐都称诏书不讲信用,无所适从。近来府库长期虛空,百姓困病,负责财政支出的人早跷担忧危局。陛下怎么因玩物嗜好,耗费几十万资财呢?崔敏等人献谄营私,罪行不可饶恕。请求立即进行谴责呵斥,以保全诏书的信用。”皇帝暴怒,将李已杖击百下,囚禁在刑部监狱,将陈吾德贬为平民。神宗继位,启用陈吾德在兵科供职。万历元年(1573),晋升为右给事中。张居正执掌国政,谏官论事必须先请示他,唯独陈吾德不去。不久,因争辩成国公朱希忠被赠封定襄王爵号的事,更加违逆张居正。到慈宁宽后屋遭灾,陈吾德又极力争,被调高京城任州知府。有连窃建昌王印章的人逃到由京被捕获。张居正的门指使江都御史王定罪陈聂德的下失遴,将他为马感典史。御史又弹劾他在饶州任于是将他从官籍中除名降为百姓。张居正死后,陈吾德被推荐担任思州推官,调任宝庆同知,都以父母年老为妇没有赴任。后来死在湖广佥事的任上。

《明史·陈吾德传》    


《北齐书·阳斐传》
《北齐书·独孤永业传》
《北齐书·杨愔传》
《北齐书·傅伏传》
《北齐书·尧雄传》
梦溪笔谈之《古镜》
《晏殊初仕》
《润州玉磬》
《杜五郎传》
《蒋堂侍郎为淮南转运使日》
《尹公亭记》
曾巩《书魏郑公传》
曾巩《送丁琰序》
曾巩《尚书都官员外郎王公墓志铭》
曾巩《尚书都官员外郎陈君墓志铭》
《送李材叔知柳州》
曾巩《唐论》
曾巩《邪正辨》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
曾巩《洪渥传》
曾巩《刑部郎中致仕王公墓志铭》
曾巩《谢杜相公书》
曾巩《请令州县特举士札子》
曾巩《南轩记》
曾巩《筠州学记》
曾巩《醒心亭记》
曾巩《菜园院佛殿记》
曾巩《刑赏论》
曾巩《王平甫文集序》
《太平广记·器量一》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