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文言文译文 >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输入关键字: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王世贞
原文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1)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2)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3),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4)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5)相如于市,武安君(6)十万众压邯郸(7),而责(8)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9),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10),柔廉颇(11),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1]
 [1]
译文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我不敢苟同这一看法。
秦国以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诈赵国以勒索和氏璧。这时说它要得到璧是实情,而不是借此以窥视赵国。赵国知此实情就不给,不知此实情就给;知此实情而惧怕秦国就给,知此实情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了,为何既惧怕它而又去激怒它呢?
况且秦国想要得到玉璧,赵国不给,双方都没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赵国送去玉璧而秦国不给城,其曲在秦。秦国给城而赵国收回了玉璧,其曲在赵。要想使秦国理屈,则不如放弃玉璧;害怕失去玉璧,则不如不给。
秦王既然按照地图划给了城池,又设九宾之仪典,斋戒之后才接受玉璧,其势已是不得不给城的了。如果秦王得到了璧而不给城,相如便可上前陈述:“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的。这璧不就是赵国的一块玉璧吗?而十五座城池是秦国的宝物。现在假如大王以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城的百姓,都会深深怨恨大王像草芥一样抛弃了他们。大王不给城,而骗去了赵国的璧,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失信于天下,我请求死在这里,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玉璧。而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藏璧逃离,从而使理直的一方归于秦国呢!当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关系破裂啊。假如秦王怒斩相如于市上,再派武安君率十万大军逼临邯郸,责问璧的去向以及赵国的失信,一次获胜可使相如灭族,第二次获胜玉璧终究还得属于秦国。
因此我说,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玉璧,那是天意。至于他在渑池对秦国的强硬较量,以柔韧使廉颇惭悟,就越来越显得高妙了。而他能完璧归赵的原因,的确是上天在偏袒他啊![1]

作品注释
(1)情:真实意图。
(2)曲:不公正,不合理。
(3)九宾:九位迎接使者的傧相,皆立于朝廷上,是战国时期隆重的外交礼节。
(4)绐(dài):欺骗,欺诈。
(5)僇:通“戮”,杀。
(6)武安君:秦将白起的封号。
(7)邯郸: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市。
(8)责:求,这里指索取。
(9)族:灭族。
(10)劲渑池:指蔺相如在渑池(今河南林县)迫秦王为赵王击缶之事。
(11)柔廉颇:指蔺相如对赵大将廉颇委曲容让,终使廉颇感悟并负荆请罪之事。




《朱竹君先生传》
姚鼐《袁随同君墓志铭》
《赠钱献之序》
姚鼐《方恪敏公家传》
姚鼐《述庵文钞序》
姚鼐《游媚笔泉记》
《南园诗存》序
姚鼐《答翁学士书》
姚鼐《登泰山记》
《郑大纯墓表》
《兵部侍郎巡抚贵州陈公墓志铭(并序)》
姚鼐《荷塘诗集序》
《明史·廖纪传》
《余弟培,字伯凝》
张岱《家传·张汝霖传》
张岱《金山夜戏》
《炉峰月》
张岱《自为墓志铭》
《青霞先生文集》序
《强弱之辩》
《盲子失坠》
《楚人学舟》
《猩猩嗜酒》
《宋史·郑穆传》
戴表元《二歌者传》
戴表元《豢夸二氏戒》
《北齐书·高长恭传》
《北齐书·元景安传》
《北齐书·高岳传》
《北齐书·王晞传》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