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文言文译文 >

归有光《吴纯甫行状》

输入关键字:

归有光《吴纯甫行状》


归有光
原文
    先生姓吴氏,讳中英,字纯甫。先生生而奇颖,好读书。父为致书千卷,恣其所欲观,里中有黄应龙先生,名能古文。先生师事之,日往候其门。黄公奇先生,留与语。贫不能具饭,与啜粥,语必竟日还。先生以故无所不观,而其古文得于黄公者为多。先生童髻入乡校,御史爱其文,檄示有司。他御史至,悉第先生高等。开化方豪来为县,先生以名帖谒方侯,侯方少年,自谓有文学,莫可当意,得名帖,引与游,甚欢。其后方侯徙官四方,见所知识至吴中者,必以先生名告之。 
    然先生豪爽不拘小节。父卒,遗其赀甚厚。先生按籍,视所假贷不能偿者,焚其券。好六博、击毬、声音,散其家千金。久之,乃更折节自矜饰,顾不屑为龌龊小儒。笃于孝友,急人之难,大义落落,人莫敢以利动。令有迎馆先生者,欲有所赠遗,见先生,竟莫能出一语。先生之弟,尝以事置对,令阅其姓名,疑问之,乃先生弟、先生不自言也。与其徒考古论学,庭宇洒扫洁清,图史盈几,觞酒相对,剧谈不休。虽先儒有已成说,必反复其所以,不为苟同。后生有一善,忻然如己出,亟为称扬。里中人闻之,辄曰:“吴先生得无妄言耶?”某某者皆稚子,何知也?”然往往一二年即登第去,或能自建立,知名当世。而吴先生年老犹为诸生,进趋学宮,揖让博士前,无愠色。 
    年四十四,始为南都举人。先生益厌世事,营城东地,艺橋千株,市鬻财①自给。日闭门,不复有所往还,令儿女环侍几旁,诵诗而已。少时所喜诗文绝不为曰《六经》圣人之文亦不过明此心之理与其得于心者则《六经》有不必尽求者如今世之文何如哉。 
    嘉靖戊戌,试礼部,不第。还至淮,先生故有腹疾,至是疾作,及家二日而卒。予于先生,相知为深。 
    十年前,尝语予曰:“子将来不忘夷吾、鲍子之义,吾老死,不患无闻于后矣。”于是先生弟中材使予为“状”,不可以辞。呜呼!先生不用于世,予所论次大略,其志意可考而知焉。 
(选自《归有光散文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删节。) 

译文
    先生姓吴,名中英,字纯甫。先生生下来就特别聪明,喜爱读书。父亲为他买来上千卷的书,任凭他看自己想要看的书。同乡有一个叫黄应龙的先生,凭借擅长写古文而出名。先生把他当做老师对待,每天前往守候在黄公的门前。黄公觉得先生很奇特,留下先生跟先生一起交谈。(黄公)家里贫穷不能准备饭菜,就跟(先生)一起喝粥,交流起来一定要一整天才让他回去。先生因此没有什么不看的,而他的古文得益于黄公的很多。开化人方侯来担任县令,先生拿着名帖拜见方侯,方侯正当年少,自认为有文才学识,没有谁能放在他的眼里。得到先生的名帖后,认为奇异,延请先生跟他交流,非常高兴。后来方侯到其他地方做官,遇见到吴中去的自己认识的人,必定把先生的名字告诉他们。 
    先生为人豪爽不拘小节。父亲死了,留给他的财产很多。先生查看薄册,看那些借了贷而不能偿还的,就烧了那些债券。起初喜欢六博、击毬、声音,消耗了很多财物,时间长了,就改变作风(志趣行为)注意自我行为,然而不愿意做谨小慎微的浅陋读书人。先生非常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急人之难,大义凛然开朗磊落,没有人敢用利益来打动他。有一个迎接先生到来的县令,想赠送给先生一些东西,看见先生,竟然不能说出一句话。先生跟他的弟子们考证古事谈论学问,将院屋打扫干净,图书史册堆满了桌子,喝着酒,互相面对,畅谈不休。即使先儒已经有现成的说法,必定一次又一次探究它的依据,不敢苟且认同。弟子中有一个(先生认为)好的,(先生)就高兴地(把他)看作自己的儿子,急忙为之称赞颂扬。乡里人听说后,就说:“吴先生该不会是胡说吧?某某人都是小孩子,知道什么呢?”然而这些后生常常一二年后就考取离开,有的能自己建功立业,在当代出名。可吴先生年老了还只是生员,进入学宫,在博士面前揖让,没有一点怨怒的神色。 
    四十四岁,(先生 )才考取了南都举人。从此,先生更加厌弃世事,耕作城东土地,种植了上千株橘树,卖橘子来供给自己生活。每天关闭大门,不再与外界有所往来,让小儿女环侍在书桌旁,诵读诗词罢了。年少时喜欢诗文,但绝不写诗,他说:“六经这类圣人的文章,大抵不过如此,与其内心有所感悟,那六经之类不必全部研习,像当今这些,又怎样呢?” 
    嘉靖戊戌年,(先生)到礼部应试,没有考取。回来到了淮地,先生原来有腹病,到了这时腹病发作,到家两天后就去世了。我和先生,相知甚深。十年前,先生曾经对我说:“你将来不要忘了管仲、鲍叔牙的交情,我死后,不担心不被后人知道了。”于是先生的弟子让我写一篇记述先生的文章,不可以推辞。哎!先生不被当世重用,(从)我依次谈论的一些大致情况,他的志趣意向就可以推求得知了。

归有光《吴纯甫行状》    


《女弟素文传》
袁枚《大理寺卿邓公传》
袁枚《重修南捕通判厅壁记》
袁枚《方君柯亭传》
《祭妹文》
袁枚《鲍竹溪先生传》
袁枚《太子太师礼部尚书沈文》
袁枚《重到沭阳图记》
袁枚《所好轩记》
袁枚《厨者王小余传》
袁枚《答尹似村书》
袁枚《游仙都峰记》
袁枚《江宁两校官传》
《卖蒜老叟》
袁枚《书鲁亮侪事》
袁枚《赠黄生序》
袁枚《随园四记》
袁枚《李孝子传》
袁枚《牡丹说》
袁枚《戊子中秋记游》
袁枚《帆山子传》
袁枚《浙西三瀑布记》
袁枚《游丹霞记》
袁枚《山之叟》
袁枚《游武夷山记》
袁枚《刑部尚书富察公神道碑》
袁枚《黄生借书说》
《李贺小传》
《北史·王轨传》
《北史·豆卢宁传》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