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文言文译文 >

《宋史·熊本传》

输入关键字:

《宋史·熊本传》


宋史
原文
    熊本,字伯通,番阳人。儿时知学,郡守范仲淹异其文。进士上第,为抚州军事判官,稍迁秘书丞、知建德县。县令顷包鱼池为圭田,本弛以与民。熙宁六年,泸州叛,诏察访梓、夔,得以便宜治夷事。本尝通判戎州,习其俗,谓:“彼能扰边者,介十二村豪为乡导尔。”以计致百余人,枭之泸川,其徒股粟,愿矢死自赎。本请于朝,宠以刺史、巡检之秩,明示劝赏,皆踊跃顺命。神宗劳之曰:“卿不伤财,不害民,一旦去百年之患。”赐三品服。河、湟初复,本为泰凤路都转运使。熙河法禁阔略,蓄积不支岁月,本奏省冗官百四十员,岁减浮费数十万。渝州南川獠①木斗叛,诏本安抚。本进营铜佛坝,抗其亢,焚积聚,以破其党。木斗气索,举溱州地五百里来归,为四寨九堡。初,熟獠王仁贵以木斗亲系狱,本释其缚置麾下,至是推锋先登。大臣议加本天章阁待制,帝曰:“本之文,朕所自知,当典书命。”遂知制诰。宜州蛮扰边,道除龙图阁待制、知桂州。至则谕溪洞酋长,戒边吏勿生事,请选将练兵代戌,益市马以足骑兵,宜州遂无事。民蔡宝全扇龙蕃与峒户相仇杀,欲引兵致讨以为功。本质之,色动,缚而投之海。蛮夷以为神。谍告交人②明年将入寇,使者实其言,诏访,本曰:“使者在道,安得此?藉使有谋,何自先知之?”已而果妄。转运判官许彦先议通湖南盐于西广,计口授民,度可得息三十万。本言:“桂管民贫地瘠,恐不堪命。”议遂格。入为吏部侍郎。逾年,力请外,仍待制、知洪州。言者谓本弃八洞为失谋,夺一官,徙杭州、江宁府,再知洪州。召还,卒于道。 
(节选自《宋史•熊本传》) 
【注】①獠:古代少数民族。②交人:交阯人,古代对今越南人的称谓。 

译文
    熊本宇伯通,番阳人。儿童时代就知道学习,太守范仲淹甘识他的文章。进士考试列上等,任抚州军事判官,不久升迁为秘书丞.建德县知县。县令把鱼塘都划进了祭田中去了,熊本加以放弃还给百姓。熙宁六年,泸州叛乱,皇帝下诏让熊本查访梓州、楚州,允许他自行处理夷人事物。熊本曾在戎州任过通判,了解当地风俗,说.“夷人之所以能骚扰边界,是靠十二村的土豪给当向导而已。”信用计抓到了百余人,在泸川枭首示众,夷人的余党吓得发抖,情愿誓死立功来赎白己的罪过。熊本替他们请示朝廷,用刹史、巡检的俸禄笼络他们,公开表示对他们的勉励和奖赏,他们都争先恐后地听从命令。神宗慰劳他说:“你不伤财,不害百姓,一次就除去了百年的祸患。”赏赐他三品官服。河、湟一帶刚刚收复,熊本任秦凤路都转运使熙河路法律和禁令松弛,导致积蓄不够一年数月之用,熊本奏请免去冗余官员一百四十名,一年减省了几十万不必要的开支。渝州南川僚木斗叛乱,皇帝下诏令熊本安抚。熊本进军到铜佛坝扎营,阻塞其制高点,焚烧了木斗的积富,以此来打败他的党羽。木斗气势丧尽,献出溱州土地五百里来投降,因此设立四寨九堡。当初,热僚王仁貴因为是木斗的亲戚而被头进了监狱,熊本解去他的捆绑井把他安排为白已的部下.到这时王仁贵冲锋首先攻进敌寨.大臣们商议加熊本为天章阁特制。皇帝说;“熊本的文章,朕是知道的,应该让他起草诏书。”于是任命他为知制诰。宣州一带的土人侵扰边境,熊本在赴任的半道上被授任龙图阁特制、桂州知州。他一到任就晓谕各溪洞首领,并告诚边境官吏不要惹是生非,请求选择将领训练兵卒以替代戍兵.多买战马来补充骑兵,宣州因此没有战乱。当地人蔡宝全煽动龙蕃和峒户互相仇杀,想带领军队去征讨以立功。熊本一质问他,他的脸色就变了。熊本把他捆起来扔到了海里。当地的土人把熊本看做神人。间谍报告说交阯人第二年要来侵犯,使者证实了他的话。皇帝下诏询问熊本,熊本说;“使者在路上,怎么能得到这个消息?假使交阯人有这个阴谋,又怎么能事先知道?”后来了解到果然是胡说。转运判官许彦先建议运湖南的盐到西广,按人口分给百姓,预计可得利三十万。熊本说:“桂管百姓穷困土地贫瘠,恐怕不堪应付。”这个建议就被搁置。入朝任吏部侍郎。过了一年,极力要求出任外地官,仍然任命他为龙图阁特制、洪州知州。諫官认为熊本放弃八洞之地为谋略错误,夺去一级官阶,转任杭州知州、江宁府知府,再任洪州知州。后表诏回京,死于路途之上。

《宋史·熊本传》    


《后汉书·寒朗传》(二)
《后汉书·应劭传》
《后汉书·黄琉传》
《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
《后汉书·陈俊传》
《后汉书·樊宏传》
《后汉书·雷义传》
《后汉书·公孙述传》
《后汉书·陈藩传》
《后汉书·赵咨传》
《后汉书·王充传》
《后汉书·李元素传》
《后汉书·王霸传》(二)
《后汉书·杨彪传》
《后汉书·邓晨传》
《后汉书·邓禹传》
《后汉书·祢衡传》
《后汉书·鲁恭传》
《范式守信》
《后汉书·严光传》
《后汉书·李通传》(二)
《后汉书·张奋传》
《后汉书·伏隆传》
《后汉书·铫期传》
《后汉书·贾复传》
《鲁恭为中牟令》
《后汉书·党锢传序》
《后汉书·王霸传》
《后汉书·郭躬传》(二)
《后汉书·窦融传》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