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丹溪手镜

> 卷之下 三因论六证

三因论六证

寒 因胃寒伤食,四肢厥冷,脉弱,宜四逆汤。(又云,今吐先觉咽酸,然后吐食,脉滑小者,是伤寒汗下过多,食久反吐,亦属于冷也。 热 食入即吐,烦躁,脉数,柴胡汤下主之。(又云∶闻谷气则呕,药下则吐,关脉洪,亦属于热,宜凉药。) 痰 昔肥今瘦,肠间有声,食与饮并出,宜半夏人参汤。(又云∶痰食脉沉伏,宜吐之。) 食 因胃虚,寒气在上,忧气在下,朝食暮吐不消,宜养胃汤。 血 因瘀蓄,冷血聚于胃口,忧怒气攻,血随食出。宜茯苓汤。 气 胃者阳明,合荣于足,今随气上逆,心膈胀满,呕吐却快,宜人参茱萸。 哕 有二证,胃中虚甚,鬲上热也,陈皮竹茹汤主之。 陈皮 竹茹 人参 甘草痰则半夏汤主之; 呕而心下痞,半夏泻心汤; 呕吐病在鬲上,猪茯苓汤; 干呕而利者,黄芩半夏汤; 胃反,吐而渴者,茯苓泽泻汤; 呕吐谷不得入者,小半夏汤; 似呕不呕,似哕不哕,无奈,姜汁半夏; 食已则吐者,大黄甘草汤; 先吐却渴,为水停心下,五苓主之; 有伤寒瘥后呕者,当去余热; 有酒呕者,当解酒; 有脚弱脾疼而呕者,根据香港脚治; 有中毒而呕者,解毒治之; 有怀孕恶阻者,从痰治。 有漏气 病则身背热,肘臂挛痛,其气不续,鬲间厌闷,食入则先吐而后下,名曰漏气。此由上焦伤风开其腠理,经气失道,邪气内着,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芦根 葳蕤 竹茹 陈皮 甘草 茯苓 参术 有走哺 病者下焦实热,大小便不通,气逆不续,呕逆不禁,名曰走哺,人参汤主之。前方内去竹茹麦门冬,加知母石膏黄芩、山枝。 有人恶心吐虫数条后,乃屡作,服杀虫药,吐虫愈多,六脉皆细,此非虫也,乃藏寒而虫不安矣。 有人呕,饮食皆不进,治呕愈呕,此胃风也。 不治证 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死。 脉紧而涩者难治。 趺阳脉浮,胃虚不食,恐怖,死;宽,缓生。

返回目录 >> 《丹溪手镜》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