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丹溪心法

> 卷四 头眩六十七

头眩六十七

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湿痰者,多宜二陈汤。 火者,加酒芩。挟气虚者,相火也,治痰为先,挟气药降火,如东垣半夏白术天麻汤之类不可当者,以大黄酒炒为末,茶汤调下,火动其痰,用二陈加黄芩苍术羌活,散风行湿。左手脉数热多,脉涩有死血;右手脉实有痰积,脉大是久病(久一作虚)。久病之人,气血俱虚而脉大,痰浊不降也。昔有一老妇,患赤白带一年半,头眩,坐立不得,睡之则安。专治赤白带,带愈,其眩亦安。 【附录】眩者,言其黑晕转旋,其状目闭眼暗,身转耳聋,如立舟船之上,起则欲倒。盖虚极乘寒得之,亦不可一途而取轨也。又风则有汗,寒则掣痛,暑则热闷,湿则重滞,此四乘虚而眩晕也,又或七情郁而生痰动火,随气上厥,此七情致虚而眩运也。淫欲过度,肾不能纳气归元,使诸气逆奔而上,此气虚眩运也;吐衄漏崩,肝家不能收摄荣气,使诸血失道妄行,此血虚眩运也。要寻致病之因,随机应敌。其间以升降镇坠行汗为最,不可妄施汗下。识者将有采薪之忧。有早起眩运,须臾自定,日以为常者,正元饮下黑锡丹。伤湿头运,肾着汤加川芎,名除湿汤。疏风,川芎茶调散;有痰,青州白丸子。 【附方】 头晕方 利痰,清热,降火,或滚痰丸亦可。 南星(五分,制) 半夏(一钱) 桔梗(七分) 枳壳(一钱) 陈皮(一钱) 甘草(五分) 茯苓(一钱) 黄芩(七分) 上作一服,生姜七片,水煎,食后服。 香橘饮 治气虚眩晕。 木香 白术 半夏橘皮 茯苓 砂仁(各半两) 丁香 甘草(炙,二钱半) 上锉散。水二盏,生姜五片,煎服。加当归川芎附子丸 治风痰上厥,眩晕头疼。 全蝎(半两,炒) 附子(炮) 南星(炮) 半夏 旋复花 甘菊 天麻 川芎 橘红 僵蚕(炒) 干姜(生,各二两) 上为末,生姜半斤取汁,打糊丸梧子大。煎荆芥汤下五十丸。 人参前胡汤 治风痰头晕目眩。 半夏木香 枳壳(炒) 紫苏 茯苓 南星(炮) 甘草(炙,各五钱) 人参(三钱) 前胡(五钱) 橘红(五钱) 上锉散。每服五钱,生姜五片,水煎服。 芎术除眩散 治感湿感寒,头重眩晕。 附子(生) 白术 川芎(各半两) 官桂 甘草(炙,各二钱半) 上锉。每服三钱,姜七片,水煎服。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治气上冲胸,战摇眩晕。 茯苓(一两) 桂枝(七钱半)白术 甘草(炙,各半两) 上锉。每服四钱,水煎服。风症,加川芎细辛;湿症,加川芎苍术;寒症,加干姜、良姜。 半夏白术天麻汤 见头痛类。 正元散 红豆(炒,三钱) 人参(二两) 肉桂(半两) 附子(炮,去皮尖) 川芎 山药(姜汁炒) 乌药(各一两) 川乌(炮,去皮脐,半两) 干姜(炮,三钱) 白术 甘草(炙) 茯苓(各二两) 陈皮(二钱) 黄 (炙,一两半)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个,入盐 黑锡丹 肉桂(半两) 沉香 附子(炮,去皮脐) 故纸 胡芦巴(酒浸炒) 茴香(炒) 肉豆蔻(面裹煨) 阳起石(研细水飞) 金铃子(蒸去皮核) 木香(各一两) 硫黄 黑锡(去滓,各二两) 上用黑盏或新铁铫内,如常法,结黑锡、硫黄、砂子,地上出火毒,研令极细,余药并,罗为末,一处和匀,自朝至暮,以研至黑光色为度,酒糊丸如桐子大,阴干,入布袋内,擦令光莹。每服四十粒,空心盐姜汤或枣汤下;女人艾枣汤下。 肾着汤 见腰痛类。 川芎茶调散 见头痛类。

返回目录 >> 《丹溪心法》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