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翮诗选 胡传淮 选编
《张鹏翮诗选》序
朱则杰
清代诗人,数以十万计,这是社会上普通读者所难以想象的。据近年杨忠、李灵年两位先生共同主编的《清人别集总目》,和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现今仍然有诗集传世的清代诗人也还多达上万家。然而这些诗集,一般社会上很难见到。而今人通过单独选本予以介绍的,目前也还不过几十家而已。
四川遂宁张鹏翮,在清初康熙年间官至文华殿大学士。他生平以名臣著称,但也留有两卷诗歌。后世如乾隆年间沈德潜辑著名的《清诗别裁集》①、民国时期徐世昌辑目前规模最大的清诗选本《晚晴簃诗汇》②,都选取有他的作品:已故著名清诗研究专家钱仲联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③,以及《清诗纪事·康熙朝卷》④,其中都有关于他的介绍,可见他的诗歌以及作为一个诗人向来为人所重视。特别是他出使俄罗斯等地所写的诗歌作品,即使在整个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张鹏翮作为一位四川籍诗人,清代中叶李调元辑《蜀雅》⑤,曾经选其诗一首:清末孙桐生辑《国朝全蜀诗钞》⑥,又增选至二十四首,但也还相当有限。如今胡传淮先生这个选本,所选多达二百余首,末后还附有若干参考资料,这对于读者接触、了解张鹏翮其诗以及其人,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张鹏翮能够遇到有志的学者,乘宣传地方文化的东风,以单家诗选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对于整个清诗研究来说同样也是一件好事。但愿有更多的清代诗人,也像张鹏翮这样不断进入单家诗选的行列,这样人们对清代诗歌的了解也就越来越多了。
2005年国庆节写于杭州玉泉浙江大学
【注】
①卷九。中华书局1975年11月第1版,上册第167页
②卷三十六。中华书局1990年10月第一1版,第2册第1316-1317页。
③中华书局1996年10月第1版,第422-423页。
④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第5册第2600-2601页。
⑤卷十二。《丛书集成初编》本,第1795册第107页。
⑥卷五。巴蜀书社1985年8月第1版,第48-50页。
选编者简介:胡传淮,生于1964年,四川蓬溪人,文学硕士。现为四川省楹联学会理事、蓬溪县政协常委、文史委主任,蓬溪县家谱收藏研究中心主任,张船山研究会学术顾问。出版专著有《张问陶年谱》《王灼集校辑》《大英风物志》《张鹏翮诗选》《张问安诗选》等,编著了《船山诗草全注》《蓬溪诗存》《张船山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张问陶研究文集》等。已在《社会科学研究》《红楼梦学刊》《中国韵文学刊》《苏州大学学报》《收藏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目 录
序 言…………………………………………………朱则杰()
五言律诗
旅夜书怀………………………………………………………()
晚次彭市河……………………………………………………()
夜泊漳脊有怀三弟……………………………………………()
涪江夜雨………………………………………………………()
兵书峡…………………………………………………………()
西塞山闻雁……………………………………………………()
池州道中作……………………………………………………()
古佛寺双松……………………………………………………()
鲍营夜雨追思张梦臣…………………………………………()
过黄天荡顺风安澜而渡竟不知其险赋此……………………()
追思六飞兄……………………………………………………()
河间……………………………………………………………()
梦大人…………………………………………………………()
赤崖山读书处口占……………………………………………()
南园……………………………………………………………()
海棠花有感……………………………………………………()
东明道中………………………………………………………()
顺风渡江………………………………………………………()
燕湖关晚眺……………………………………………………()
赤崖旧宅………………………………………………………()
韩忠臣祠………………………………………………………()
落霞……………………………………………………………()
仪征渡江………………………………………………………()
抵巫山…………………………………………………………()
七言律诗
恭和圣制淮黄告成韵…………………………………………()
恭和圣制挽大学士张玉书……………………………………()
丁酉诞辰………………………………………………………()
寄二弟…………………………………………………………()
留别舍弟………………………………………………………()
过重庆寄弟……………………………………………………()
寄夫人…………………………………………………………()
苏坟夜雨次韵…………………………………………………()
吊二苏坟用原韵………………………………………………()
汉口感怀………………………………………………………()
愁怀……………………………………………………………()
荆州清明………………………………………………………()
题太晖观………………………………………………………()
黄陵大士阁……………………………………………………()
旅次书怀………………………………………………………()
香溪……………………………………………………………()
黄陵怀古………………………………………………………()
桓侯庙…………………………………………………………()
黄州怀古………………………………………………………()
九日……………………………………………………………()
下钟寺…………………………………………………………()
感怀……………………………………………………………()
题观音山阁……………………………………………………()
张王庙…………………………………………………………()
飞云楼…………………………………………………………()
海船口夜泊……………………………………………………()
黄鹂峡阻风雨…………………………………………………()
江上雨霁………………………………………………………()
登岱岳…………………………………………………………()
过风后故里……………………………………………………()
题虞帝琴堂……………………………………………………()
忧旱……………………………………………………………()
奉命出使俄罗斯口占…………………………………………()
早发居庸关……………………………………………………()
弹琴峡…………………………………………………………()
鸡鸣山怀古……………………………………………………()
归化城谒关夫子庙……………………………………………()
登归化城楼口占………………………………………………()
归化城郊原蒙古持献清茶炒麋伏迎道左喜而赋之…………()
昭君青冢………………………………………………………()
驻军拉拉克泰有作……………………………………………()
中秋前一日同陈掌科使还……………………………………()
杨林矶…………………………………………………………()
登南高峰………………………………………………………()
邳州道中口占…………………………………………………()
泾川道中………………………………………………………()
游茅山…………………………………………………………()
吴门访李光禄故宅……………………………………………()
皂河化险为平…………………………………………………()
鸡头关怀古……………………………………………………()
潼关……………………………………………………………()
登明远楼………………………………………………………()
自叹……………………………………………………………()
思家……………………………………………………………()
星驰过泰安……………………………………………………()
陆漫堤春雨……………………………………………………()
奉使诣上海……………………………………………………()
紫薇花…………………………………………………………()
镇江秋夜感怀…………………………………………………()
中途遇雨………………………………………………………()
渡黄河…………………………………………………………()
中山晓望………………………………………………………()
登楼……………………………………………………………()
思乡……………………………………………………………()
己亥十月朔观堂中黄花有感…………………………………()
题大佛寺………………………………………………………()
瞿唐……………………………………………………………()
丹河……………………………………………………………()
铜雀台…………………………………………………………()
闻河南水灾……………………………………………………()
雪夜斋居………………………………………………………()
乞还……………………………………………………………()
大樟祖居………………………………………………………()
如意而归………………………………………………………()
元日在重庆……………………………………………………()
连枝会…………………………………………………………()
哀鸿……………………………………………………………()
黑柏沟祖茔被楚民侵占蒙制军清还读罢檄语感而泣下……()
万里桥…………………………………………………………()
月山……………………………………………………………()
题鹤鸣山………………………………………………………()
黉宫古柏………………………………………………………()
遂宁城…………………………………………………………()
题灵泉寺………………………………………………………()
书台应瑞………………………………………………………()
龙山晓钟………………………………………………………()
仙井晴霞………………………………………………………()
涪江晚渡………………………………………………………()
鹤鸣夜月………………………………………………………()
梵云春晓………………………………………………………()
云灵仙迹………………………………………………………()
旗山钟秀………………………………………………………()
灵泉圣境………………………………………………………()
五七言绝句
辋川桂花………………………………………………………()
己亥除夕梦中得句……………………………………………()
清明雨…………………………………………………………()
水仙花…………………………………………………………()
巫山……………………………………………………………()
岳武穆祠………………………………………………………()
范县看卫河……………………………………………………()
太行堤…………………………………………………………()
凉夜中元望雨…………………………………………………()
秋后百日红花盛开……………………………………………()
使节驻江宁闻长孙女没于含山………………………………()
南旺寄富主事…………………………………………………()
梁真定祠………………………………………………………()
夏日经通州驿…………………………………………………()
五龙口…………………………………………………………()
新滩……………………………………………………………()
巴东……………………………………………………………()
巫山……………………………………………………………()
虾蟆泉…………………………………………………………()
自叹……………………………………………………………()
吊德吾庞氏……………………………………………………()
寄懋文…………………………………………………………()
白云……………………………………………………………()
咏柳……………………………………………………………()
初夏藤花始开…………………………………………………()
偶题……………………………………………………………()
忆涪水端阳……………………………………………………()
今年海棠未开…………………………………………………()
天署新槐………………………………………………………()
早梅……………………………………………………………()
署中藤花………………………………………………………()
七夕……………………………………………………………()
春柳……………………………………………………………()
桃花寺…………………………………………………………()
楝树……………………………………………………………()
万寿菊…………………………………………………………()
古北口遇雨……………………………………………………()
尧亭古柏………………………………………………………()
石闸……………………………………………………………()
仙鹤……………………………………………………………()
柳………………………………………………………………()
庚子七月二十五日出塞偶作…………………………………()
万里骏…………………………………………………………()
庚子九日………………………………………………………()
戴村坝…………………………………………………………()
雨夜……………………………………………………………()
清贫……………………………………………………………()
送人……………………………………………………………()
柳………………………………………………………………()
即景……………………………………………………………()
莫愁湖…………………………………………………………()
清闲……………………………………………………………()
贡院百日红……………………………………………………()
夜雨……………………………………………………………()
辛丑季夏三日…………………………………………………()
红梅……………………………………………………………()
斋宿容台归梦…………………………………………………()
思乡……………………………………………………………()
再过荆州………………………………………………………()
秋日感怀………………………………………………………()
下弦月…………………………………………………………()
桓侯庙…………………………………………………………()
峡行苦雨………………………………………………………()
筒酒……………………………………………………………()
旅夜书感………………………………………………………()
泊凤凰滩………………………………………………………()
石宝矶…………………………………………………………()
平都山…………………………………………………………()
访何羽圣不遇…………………………………………………()
大渠夜泊口号…………………………………………………()
怀两弟…………………………………………………………()
云安道中………………………………………………………()
韩忠臣祠………………………………………………………()
纪梦……………………………………………………………()
宿舌口…………………………………………………………()
旅店口占………………………………………………………()
题田家…………………………………………………………()
白云……………………………………………………………()
金山……………………………………………………………()
皋亭道中………………………………………………………()
云楼……………………………………………………………()
湖上……………………………………………………………()
晓行曲…………………………………………………………()
宿重兴集………………………………………………………()
观河图…………………………………………………………()
兴福院乘凉……………………………………………………()
徐州道中………………………………………………………()
奉圣寺古树……………………………………………………()
高邮道中………………………………………………………()
澄城道中………………………………………………………()
潼关……………………………………………………………()
太白骑驴处……………………………………………………()
寇莱公故里……………………………………………………()
郭汾阳祠………………………………………………………()
赵城娲皇陵……………………………………………………()
水帘洞…………………………………………………………()
思亲……………………………………………………………()
浣花溪…………………………………………………………()
盆梅……………………………………………………………()
署前藤花盛开口占……………………………………………()
雨后芍药鲜妍可爱……………………………………………()
崓山古柏………………………………………………………()
新春见梅花……………………………………………………()
人日过泰安……………………………………………………()
枫桥……………………………………………………………()
元宵……………………………………………………………()
晴日梅花………………………………………………………()
驻节苏台梦见大人……………………………………………()
惜紫薇花………………………………………………………()
枇杷……………………………………………………………()
羊叔子故里……………………………………………………()
饶阳道中思六飞………………………………………………()
黄鹤楼…………………………………………………………()
紫薇花…………………………………………………………()
大文……………………………………………………………()
翠鸟……………………………………………………………()
田家……………………………………………………………()
怀柔道中………………………………………………………()
夫人七十寿……………………………………………………()
新开岭白云……………………………………………………()
重经山店有感…………………………………………………()
读孙冕七十诗有感…………………………………………()
碧桃……………………………………………………………()
喜雨……………………………………………………………()
阿喜塞口………………………………………………………()
对藤花怀富太宰………………………………………………()
通州道中大风…………………………………………………()
凯歌……………………………………………………………()
合州冷泉………………………………………………………()
怀刘了庵先生…………………………………………………()
又题温泉………………………………………………………()
官溅溪…………………………………………………………()
庆元山…………………………………………………………()
暮春归赤崖旧居………………………………………………()
渔矶……………………………………………………………()
交河莲窝偶题…………………………………………………()
牛栏山…………………………………………………………()
人日……………………………………………………………()
春日重游灵泉寺………………………………………………()
悼故光禄卿李子静……………………………………………()
成都青羊宫青羊………………………………………………()
题昭君青冢……………………………………………………()
喀尔喀曲………………………………………………………()
塞下曲…………………………………………………………()
附 录
张文端公传……………………………………………彭端淑()
张文端公事略…………………………………………李元度()
张鹏翮世传………………………………《遂宁张氏族谱》()
张鹏翮传………………………………………《遂宁县志》()
张鹏翮世系……………………………………………胡传淮()
庆元山张鹏翮父子墓…………………………………吉成轩()
为张鹏翮的人品与文品一辩…………………………李朝正()
遂宁张氏家族诗人……………………………………胡传淮()
《遂宁张氏族谱》初探………………………………胡传淮()
后 记…………………………………………………胡传淮()
五言律诗
旅夜书怀
亲恩思罔极,血泪几时干?
歧路无知己,天涯畏影单。
黄牛千嶂夕,白马一江寒。
不历风尘苦,安知行路难?
晚次彭市河
沧江春水阔,日暮起清风。
银汉当窗见,渔歌一棹通。
鸡啼山色里,犬吠水声中。
晚气催残漏,晴云倚碧空。
夜泊漳脊有怀三弟
薄暮沧江上,孤霞带日红。
渔灯明远近,树色隐菁葱。
月向昆仑转,春生碧海空。
永怀愁不寐,云外度哀鸿。
涪江夜雨
多雨涪江夜,衔哀旅泊时。
老莱犹有彩,温峤已无裾。
水气侵床冷,乡心入梦迟。
凄凄悲岁晚,忍读蓼莪诗。
兵书峡
郁郁兵书峡,雄图作楚关。
溪声流夜月,云气暗青山。
猿啸青林外,鸡啼绿屿间。
片帆明日远,漫问大刀环。
西塞山闻雁
西塞山前景,烟霞画里成。
一声秋雁度,万里故园情。
去去征途远,悠悠江水清。
商风吹落日,离思此中生。
池州道中作
扶杖南归日,思乡益旅愁。
如何辞蜀道,又复问吴舟。
楚水人千里,秋山月一钩。
浮生长作客,到处起离忧。
古佛寺双松
结茅幽静处,止有道人游。
月带双松老,潮听一夜秋。
海云当槛入,河水向东流。
谁识此中趣?挹泉洗欲愁。
鲍营夜雨追思张梦臣
故人去几年?风物尚凄然。
芦雁鸣秋水,渔灯动夜船。
龙沟一夕雨,苇荡半溪烟。
寂寞孤舟里,愁怀自不眠。
过黄天荡顺风安澜而渡竟不知其险赋此
雨洗三山翠,波澄万里流。
云边双过雁,天际一孤舟。
风止帆飞速,潭空月影留。
为怜黄阁老,安渡不知愁。
追思六飞兄安岳人
越署衔杯处,追思尚宛然。
普州犹有柏,胶水已无莲。
系出麻城派,情怆夜雨天。
何年归故里?絮酒表新阡。
河 间
往来经此地,辛苦遍荒村。
风卷黄沙起,尘沦白昼昏。
马疲留古驿,人困卧柴门。
无以消羁旅,新诗漫讨论。
梦大人
亲老时萦念,身安不厌贫。
青云长作客,白发未归人。
夜雨和愁落,家山入梦频。
故园归未得,西望正伤神。
赤崖山读书处口占
殷勤学孔颜,寂寞在深山。
明月临窗静,清风拂户闲。
青灯照四壁,光气彻云间。
风雨连床夜,谈经数往还。
报国丹忱尽,残年致政还。
秋风思故里,晴里爱家山。
知止心能静,无机意自闲。
归来相聚首,免老别离难。
南 园
结屋环池起,孤亭渌水回。
天清鸿雁度,浪静白鸥来。
碧爱双桐绕,红看千日开。
谁能脱簪绂?从此避尘埃。
海棠花有感
花开总不知,相对却成悲。
痕极泪如雨,愁添发似丝。
昔陪杖履处,今值落英时。
莫怪杜工部,海棠无小诗。
东明道中
水落树萧萧,荒村半寂寥。
鸟啼天欲曙,月落路空遥。
旷野人逾冷,饥民语更嚣。
嗷嗷求赈济,难免寸心怊。
顺风渡江
风正扬舲发,天门入望遥。
云开朝霁雨,水净晚归潮。
野色千村尽,江声万里涛。
平生忠信在,稳渡木兰桡。
燕湖关晚眺
锦绣重经处,峥嵘胜昔年。
山高偏吐月,江远欲浮天。
雨润千村秀,风催万里船。
此时归兴急,夜静亦忘眠。
赤崖旧宅
不见田园路,茫然六十春。
长为台阁客,每忆故乡人。
谁谓公孤贵?依然寒士身。
草庐何处在?回首但悲辛。
尚忆读书处,青毡坐寂寥。
窗留山吐月,桂冷露含条。
抱膝吟良苦,旷怀思更超。
圣贤相晤对,云路不知遥。
韩忠臣祠
遗庙临江岸,清风送客船。
名留青史在,魂逐怨涛还。
雨暗沧波夜,烟笼远浦天。
悲凉嗟逝水,落日听潺湲。
落 霞
落霞依远岫,倦鸟已还林。
漏数寒更尽,潭澄印月深。
偶然清意味,即是息机心。
寂寂衡门下,永怀观古今。
仪征渡江
如意銮坡出,恩辉驿路归。
白乌迎棹去,南雁向人飞。
江水家乡近,晴云昼漏稀。
应怜春梦入,明月点朝衣。
抵巫山
始遂平生愿,还乡第一程。
云从翔鹤白,月向静坛明。
夜入思亲梦,朝悬望阙情。
独怜衰日暮,尚未脱簪缨。
七言律诗
恭和圣制淮黄告成韵
东南大势在淮黄,绩奏平成出尚方。
河定不烦劳再计,民安犹自视如伤。
舳舻衔尾连千里,江汉朝宗尽八荒。
国计苍生均永赖,乾坤万古壮金汤。
恭和圣制挽大学士张玉书
老成黄阁赞经纶,鹤发丹心恋紫宸。
一代文章诗礼旧,千秋事业鼎彝新。
生前令望真难掩,殁世贤名自不湮。
更有恩光昭异数,天章褒美念元臣。
丁酉诞辰
岁月蹉跎七十秋,衰残犹滞凤池头。
乾坤容易催人老,进退何时得自由?
雪岭日融翻浪急,松舟夜雨听猿愁。
魂销万里还家梦,风树皋鱼泪未休。
寄二弟时在润州
两行血泪洒江流,直到东川涪水头。
不见飞鸿来北固,只闻唳鹤在南州。
峰悬栈道残云断,霜落剑门老树秋。
一夕烟尘风扫尽,月明更有斗城楼。
留别舍弟
春江晴日草芊芊,万里扬帆接楚天。
去雁犹思江汉水,离人独上木兰船。
棣花暖送青丝转,碧树光摇锦浪悬。
莫怪临歧倍惆怅,共君携手在何年?
过重庆寄弟
画船东下雨初晴,日暖风恬客棹轻。
大佛寺前看月色,黄萝帐外听琴声。
邮亭又送行旌发,驿馆重经候吏迎。
迢递千峰随路转,夕阳回首望渝城。
寄夫人
任城避暑平安否?旅舍凄凉住得无?
两地关心看皓月,长年回首忆吾庐。
还将天上泥金扇,写作仙家献寿图。
直待潞河秋水发,乘风鼓棹好还都。
苏坟夜雨次韵
共识峨眉紫气多,文章千古重东坡。
神归天上为霖雨,碧化长空作汝河。
马鬣当年埋宋璧,夕阳此日听樵歌。
春流不尽忠魂恨,万壑涛声涨绿波。
吊二苏坟用原韵
双璧佳城在此中,九原并蒂作芙蓉。
峨眉月冷鹃声断,南国香销马鬣封。
绝代勋名伤往事,千章古木乱疏钟。
光芒万丈知难掩,一夜风雷起卧龙。
汉口感怀
汉口凄然望落晖,伤心万里泪沾衣。
终天有恨归思切,异地浮家愿转违。
况是涪江风浪急,还疑鄂渚彩云飞。
天涯此际难分手,珍重加餐待我归。
愁 怀
风烟万里路漫漫,泪滴征尘湿未干。
杜宇有魂啼夜月,王孙无梦到长滩。
端居自信清修好,涉历方知行路难。
愁对长江春水阔,石尤起处暮光寒。
荆州清明
人传此日是清明,细雨连天倍怆情。
乱后江山无霁色,愁来风树尽悲声。
伤心跋涉长为客,极目萧条何处行?
独在高楼频洒泪,瞿塘水退已称平。
题太晖观
帝子当年此胜游,洞萧吹破古今愁。
崔巍楼阁丹霞起,潋滟池塘碧练流。
谡谡松风长入画,瀼瀼葭露已惊秋。
百年兴废寻常事,却惹伤心易白头!
黄陵大士阁
江行惟见白鸥飞,葭已苍苍露未稀。
秋水连天千里去,暮帆载月一人归。
波光皛皛迷沙岸,石碛重重过钓矶。
不待猿啼三峡夜,伤心自有泪沾衣。
旅次书怀
客路萧条倍黯然,双垂别泪楚江边。
家园归去三千里,京国曾游十二年。
狮子岩前山似画,美人峰下水如烟。
欲知两地相思处,长在秋风明月前。
香 溪
昭君溪入汉江流,香气团成绿水洲。
国色倾城怜薄命,寒光积雪起离忧。
夕阳晚映妆台柳,旭日晴蒸塞上楼。
深夜月明环佩动,魂归青草弄珠游。
黄陵怀古
苍苔一径白云封,三愿深恩起卧龙。
道出黄牛筹战守,祀修白马报勋庸。
秋风不老隆中树,汉月常悬剑外峰。
大业未成名万古,思君到处有遗踪。
桓侯庙
君侯正气足千秋,江上祠堂剑珮留。
武定荆梁推虎将,文成刁斗羡名流。
云安故垒烽烟静,天目孤城甲马游。
扶汉精灵犹未了,英风凛凛在神州。
黄州怀古
烟峦半出白云层,览古依稀感慨增。
赤壁曾传迁客赋,雪堂应许后贤登。
童山野寺三更磬,隔浦人家半夜灯。
民到于今思往事,文章气节许谁能?
九 日
停桡信宿楚江边,叹息重阳景候迁。
半绽黄花犹待雨,连天秋水竟如烟。
悲风落日愁歧路,醴酒红萸忆辋川。
回首去年今日事,西陵峡里亦潸然。
下钟寺
层岩精舍踞崔巍,闻道苏公载酒来。
湖口合流彭泽尽,石门中断楚江开。
月明深夜千峰静,风卷寒涛万壑哀。
我欲登临秋色晚,萧萧落叶满荒台。
感 怀
浮家万里傍江干,两袖清风去住难。
恋阙相如频作赋,思乡张翰独凭栏。
关河岁暮风尘苦,鸿雁秋深雨雪寒。
待盼春明催北上,又将仆仆走长安。
题观音山阁
清风江上暮云平,晴阁登临眼倍明。
山拥绀宫迷晓径,风传娑树动秋声。
千峰翠色浮空起,万里帆樯逐浪行。
莫向六朝悲往事,东流不尽古今情。
张王庙
狄公门下识贤良,七十才登政事堂。
一代勋名关社稷,千年俎豆肃江乡。
荒城日落悲风起,古殿云深鸟迹藏。
寄语题诗江上客,休将轶事说荒唐。
飞云楼
蓬莱峰接碧云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万壑泉声流涧底,千山景色落阶前。
荒城日暮愁狼虎,荜户晨炊见野烟。
自是萧条春寂寞,落花风雨听啼鹃。
海船口夜泊
灏渺东风折柳条,涛声天半别魂销。
苍茫野色迷泽岸,明灭鱼灯趁晚潮。
半枕易惊三峡梦,孤舟谁念一身遥?
思乡滴尽千行泪,愁听哀猿倍寂寥。
黄鹂峡阻风雨
荆河终日雨沉沉,点缀重山黛色深。
芳草绿迷羁旅梦,浓云碧锁望乡心。
江豚吹浪千峰暗,石燕旋风万壑阴。
回首南楼春已暮,又添摇落泪沾襟。
江上雨霁
江光掩映碧云空,万里遥天一望通。
近看远山青的的,又惊夕照影曈曈。
流莺不爱黄梅雨,戏蝶能招绿柳风。
勘破世情无限恨,王孙芳草暮烟中。
登岱岳
青帝居崇五岳先,谁将轶事问当年?
峦舍列障光堪挹,雾卷群峰翠欲连。
五色峦云崖际宿,一帘新月镜中悬。
凭虚已造登封顶,万里晴空对碧天。
过风后故里
风后于今尚有村,行人系马踏云根。
鸣条峭拔中天近,首相神功万世尊。
碧涧风生松有韵,苍岩雨过藓添痕。
更看双树千年柏,长共青青古庙存。
题虞帝琴堂
尚忆弹琴迹未遐,长悬舜日照晴沙。
光摇玉岭千层雪,影落瑶池一夜花。
利国曾闻称晋宝,和羹又得共天家。
凭栏忽见薰风起,银汉横波映浅霞。
忧 旱
五月神州旱未消,云霓入望碧天遥。
徒劳圭璧登清庙,未见风雷动紫霄。
功令只今蠲聚敛,闾阎何事尚萧条?
谁家忽有清商曲?永夜朱弦空自调。
奉命出使俄罗斯口占
阊阖銮云捧玉皇,同文盛治肃冠裳。
一人有道来荒服,两曜无私照万方。
威播楼兰能顺命,化行西域自尊王。
皇华不暇歌将父,报国丹心日正长。
早发居庸关
谁道边城景物凄?三更斜月早闻鸡。
光连古戍摇河影,寒逐清霜入马蹄。
龙虎台高秋色迥,军都山晓曙云齐。
天公有意怜行役,雨洗征尘路不迷。
弹琴峡
月傍层峦望欲迷,诸天缥缈暮云齐。
丹峰四面云藏屋,翠壁千重石作梯。
涧水涌花泉带雨,疏林斜日鸟归栖。
行人不尽登临兴,漫拂苍苔续旧题。
鸡鸣山怀古
闻说当年帝子过,清秋匹马渡浑河。
天连大漠黄云合,地接平沙白草多。
谏猎空留丞相草,从龙漫羡侍臣珂。
于今大化风行远,万里鸣驺奏凯歌。
归化城谒关夫子庙
龙沙绝塞建公祠,正气森然仰令仪。
直节可兴天下士,纯臣不愧古人师。
平生心事同天日,百代明禋荐岁时。
闻道遐荒能报德,千秋大义重追思。
登归化城楼口占
万里风云动壮猷,斗边剑气映南楼。
龙门客醉燕山月,鹿塞寒生漠北秋。
秣马不堪宵露下,司军应念挈壶愁。
孤臣自有长缨愿,忠信还期赋远游。
归化城郊原蒙古持献清茶炒麋伏迎道左喜而赋之
使星遥指古丰城,此日壶浆道路迎。
边塞天低横剑气,祁连秋早动笳声。
只修文德远人化,无俟勤兵绝域平。
自是圣朝威德大,蚤图王会献承明。
昭君青冢
独留青冢古城隅,愧杀当年汉大夫。
万里长城凭粉黛,千秋国士老樵渔。
溪边流影魂飞动,塞上吹箫凤有无?
延寿写真君莫恨,长门空锁月明孤。
驻军拉拉克泰有作
龙沙漠漠转多艰,憔悴风烟未解颜。
帐下青羌凄夜月,军中白马向边关。
天横沙卤分疆界,地尽穷荒接万山。
长路何人问行役?铙歌高唱雪中还。
中秋前一日同陈掌科使还
驰驱万里气雄哉!归马云屯夕照催。
天上新秋明月满,人间负羽使星来。
风烟揽辔输君壮,潦倒清樽共我开。
圣主贤臣今日事,燕然复有勒铭才。
杨林矶
几年设险壮江关,吞吐风云自往还。
雨过寒涛惊石浪,帆飞百丈触溪湾。
波回衣带三江水,浪叠鱼鳞四面山。
莫向黄陵问巫峡,青春憔悴易苍颜!
登南高峰
南山日霁晓烟开,蹑屩攀萝览胜来。
城郭参差云影度,江湖映带暮潮回。
林香远接翁家桂,峰翠遥连照胆台。
极目吴中村落满,作霖谁是出群才?
邳州道中口占
五更茅店听鸡啼,已有人行过小溪。
世远难寻黄石迹,月明空照板桥西。
轻烟野灶参差见,薄日黄沙咫尺迷。
转盼春风催淑气,绿杨深处转黄鹂。
泾川道中
叠嶂层峦爽气浮,回环曲折带溪流。
峰高万仞云霞满,树荫千村烟火稠。
隔岸花香春未莫,远山岚起雨初收。
我来揽胜思人杰?造极还登最上头。
游茅山
偶上瑶台第一重,晴光翠色点芙蓉。
尘埋秦政千年璧,月照茅君九老峰。
汉室当时栖隐士,华阳何处觅仙踪?
我来不尽登临兴,独对苍岩万古松。
吴门访李光禄故宅遂宁李子静
光禄当年此卜居,今来门径已萧疏。
伶仃嗣子无归计,寂寞孤孙解读书。
只有青山埋白骨,谁将絮酒奠荒墟?
升沉世事终难定,漫说穷乡好结庐。
皂河化险为平
高挂蒲帆巨浪中,青山如画水溶溶。
势翻云汉飞霖雨,影息蛟龙靖北风。
两岸桑麻随棹碧,一天皓月印潭空。
欲寻当日封堆处,极目田禾翠色浓。
鸡头关怀古
留侯祠在碧云岑,览古怀贤尚可寻。
黄石授书原有意,赤松辟谷岂无心?
勋名事业存天壤,忠孝神仙自古今。
转惜淮阴城下水,终风卷浪动哀吟。
潼 关
潼关天险带河流,锁钥秦川扼九州。
三晋清光临古渡,二华晴翠满城楼。
风腥铁马华阴戍,波涌娲陵绿水洲。
多少英雄眼底事,麒麟台上角声愁!
登明远楼
悠然遐想太虚宽,拄杖登高未觉难。
云罩钟山松影暗,月临淮水夜光寒。
九霄雨露阶前落,万叠楼台槛下观。
最喜老人偏适意,清风几度拂栏干!
自 叹
谬忝铨衡愧此官,白头归老息肩难。
思亲惟有衰年苦,独寝无如旅夜寒。
鬓为忧民催作雪,心思补过炼成丹。
天恩若许陈情去,菽水承欢也自安。
思 家
一春远梦动悲笳,不尽长空雾霭遮。
隔渚始波漂落絮,空山初霁咽残霞。
百年风木三江泪,万里星河八月槎。
谁在遂州高处望?碧天无际月痕斜。
星驰过泰安
仆仆风尘日又斜,星言夙驾路偏赊。
苍茫十里烟中柳,寂寞千村月下花。
山到孟林青未了,汶流汾水浩无涯。
凭虚乞取甘霖雨,洒向畿南百万家。
陆漫堤春雨
入望青青柳满堤,风帆高挂与云齐。
遥看绿野花千树,徐听农歌雨一犁。
茅屋鸡声惊客梦,孤舟渔火散湖西。
白头天使宵征急,极目烟波夜色迷。
奉使诣上海
太史占天动使星,行旌两度及郊坰。
楼台得月重重好,花木逢春处处馨。
海澨由来无骇浪,洋船已见集邮亭。
欣逢清晏蒙庥日,记取丹青入画屏。
紫薇花
谁将海底珊瑚树,移向江南处处栽?
花气晨飘香入座,霞光夜映月盈台。
鸡鸣风雨思贤俊,秋水蒹葭叹溯洄。
记得唐人传轶事,紫薇堂下紫薇开。
镇江秋夜感怀
青灯独夜倚江城,愁听樵楼报五更。
去日渐多怜白发,知音谅少叹晨星。
梵云山色孤鸿度,秋水天光一棹横。
遥想故园兄弟乐,新醅佳酿待同倾。
中途遇雨
零雨濛濛远近同,断桥明灭有无中。
沿隄柳叶舒新绿,隔岸桃花落浅红。
麦陇浪翻千嶂碧,鸠声啼断暮云封。
行人漫指来时路,愿得长风破碧空。
渡黄河
漫说乘槎犯斗牛,几人击楫向中流?
鱼龙秋夜沧波冷,风雨中原王气收。
一自汉皇沉璧马,几回明月照沙头?
安澜谁使淮黄合?去入沧溟到十洲。
中山晓望
中峰晓望白云间,已报征车出汉关。
潦倒一官违子职,殷勤万里恋亲颜。
楚山尽处鱼书杳,蜀水流余雁影闲。
回首可怜戎马地,夜深明月满关山。
登 楼
叶脱梧桐报早秋,旷怀岁月一登楼。
眼前山色依然碧,槛外江声空自流。
西望岷山思故国,北怀渤海忆神州。
重来欲问金陵事,举目凋零少旧游。
思 乡
久宦思乡岁月深,几回归梦抵千金。
门前江色依然绿,槛外莺声尚满林。
漫说申家新使者,更夸乔令旧知音。
曙钟乍动惊魂觉,谁识愁人一片心?
己亥十月朔观堂中黄花有感
朝回独坐叹伶俜,馆阁同年曙后星。
览镜偏惊添白发,挑灯且喜读心经。
力衰翻觉衣裳重,身老难邀耳目灵。
晚节清香谁得似?堂中黄菊在花瓶。
题大佛寺
涪江东渡古城头,缥缈云飞百尺楼。
问月亭中人已去,南禅寺下水空流!
山连来鹤千峰暮,树集鸣禽万壑幽。
回首可怜戎马地,夕阳衰草古今愁。
瞿 唐
瞿唐碧锁蜀门庭,万里山河入眼青。
寒影倒吞凌汉树,水光高浴缀天星。
秋深白帝枫林晚,雨过东屯夜色冥。
战守几人堪恃险?萧萧故垒傍沙汀。
丹 河
寒夜青灯满径霜,鸡声为报晓行忙。
九渠风镂波文细,初日隄眠树影长。
野老课农须灌溉,王孙系马赁壶浆。
北京村外丹河水,更助居人种地黄。
铜雀台
极目荒台寂寞时,浮云不散古今悲。
当年枉使分香计,后世空传横槊诗。
漳水无情金凤去,残碑倒影夕阳迟。
凭高慷慨情无限,终识如龙百世师。
闻河南水灾
来宾鸿雁叫天涯,一片轻霜菊未花。
满地凄凉谁乐土,百年欢会几人家?
高秋木落青山瘦,野水舟横落日斜。
不敢登高凭北望,太行云尽易兴嗟!
雪夜斋居
一片清光在玉壶,声传宵漏出神都。
休夸杜甫凤池客,且览袁安雪夜图。
志小何能匡造化?年衰只合老江湖!
阳春未会鸿钓意,误逐西风入座隅。
乞 还
思亲无日不关情,何幸今朝出凤城。
风正扬帆知浪静,月明鼓棹觉潮生。
年高我喜还乡国,宦久人都识姓名。
莫讶元臣无第宅,莱公先已树芳声。
大樟祖居
柏沟樟树荫茅庐,始祖由来卜此居。
三派辛勤躬稼穑,百年清白事诗书。
宅心忠厚贻谋在,传世淳良积庆余。
佑启后人培福德,莫忘高大耀门闾。
如意而归
临水登山兴未休,闲身乐世更何忧?
联裾萧寺探幽径,方驾扁舟泛碧流。
尊俎每开长寿酒,寻芳频向浣花游。
怡情云外皆无累,弄月吟风得自由!
元日在重庆
晴川一望曙烟收,静坐蓬窗得自由。
爆竹千门催腊去,明灯万盏映江流。
和风习习占年稔,春日迟迟揽胜游。
遥忆京华多盛事,五云佳气满龙楼!
连枝会
分手天涯但可怜,相逢白发转凄然。
几年苦忆连枝会,此际欣遭不夜天。
堂上同看银树合,尊前喜咏白云篇。
乾坤岁岁浮春色,明月今宵却更圆。
哀 鸿
一望汪洋剧可怜,更从何处问桑田?
鸡鸣犬吠无消息,木落霜空绝野烟。
半线东隄强挽曳,孤篷渔火傍流泉。
嗷嗷待哺民情切,引领恩膏下九天。
黑柏沟祖茔被楚民侵占蒙制军清还读罢檄语感而泣下
故园西望恨长吞,月近顽云势易昏。
旋马久悲无夏屋,圭田何处问荒原?
幸归百世岗峦地,得妥当年泉壤魂。
日暮秋风生万壑,几回衫袖掩啼痕!
万里桥
芙蓉城外汉津梁,费氏曾乘万里航。
玉垒祥云开蜀道,锦江春色满华阳。
贤豪遗迹千秋在,儒雅流芳百世香。
试问题桥云路客,何如衣锦早还乡?
月 山
过庭犹记闻诗礼,回首白云双鬓丝。
明发有怀恩网极,养亲不逮悔何追!
龙章凤诰焚黄日,春露秋霜结梦思。
万里归来风木恨,四更吐月旧山时。
题鹤鸣山
紫气连云是鹤山,洞天鸡犬隔人间。
希真已得长生诀,揽胜空余古篆斑。
夜月几闻龙虎啸,白云常伴凤鸾还。
神仙不在彝伦外,打破泥丸第一关。
黉宫古柏
古柏宫墙俯碧阴,参天虬干气萧森。
千年不老冰霜操,五夜能成风雨吟。
魁阁阶前新岁月,九宗亭畔旧园林。
由来神物称难得,造化全凭雨露深。
遂宁城
十年重到德阳城,人事田畴几变更。
仙井晴霞朝气散,鹤鸣夜月野烟轻。
郊原几度余烽火,父老频经厌甲兵。
所愿残邦沾化雨,桑麻从此乐深耕。
题灵泉寺
千载灵泉古道场,唐朝名胜冠诸方。
云笼野树藏山寺,风送霜钟到德阳。
石佛阶前秋月冷,残碑亭下稻花香。
梯霞直上高峰顶,万里晴空望帝乡。
书台应瑞
擎天柱石拂清霄,余韵流风未觉遥。
敢谓科名高井络,愿将忠荩答清朝。
蓬莱云近朝霞满,阆苑春深宿雾消。
指日山灵重应瑞,三台光映大江潮。
龙山晓钟
响彻云霄不厌听,扶摇九万起南溟。
每因紫气窥龙剑,却向金门识岁星。
画戟威名光典策,朱轮勋业炳丹青。
归来更有山林乐,五柳三槐绿满庭。
仙井晴霞
精灵长傍落星池,散作霞光映日时。
节与英名垂国史,魂应绝地享崇祠。
松风夜静闻金马,仙井年深见古碑。
若使当年身怕死,世间何处有男儿?
涪江晚渡
春风澹荡古东川,楝子花开绿满田。
百福暝钟空象外,九莲明月印溪前。
天清鹤语山头树,日暮人喧渡口船。
铁马嘶风烟水阔,衡门归去似神仙!
鹤鸣夜月
闲上高峰望德阳,旗山涪水尽苍苍。
丹炉人远苔生径,野寺僧稀叶满廊。
云散渔村留月影,星回东壁映台光。
鹤鸣石洞何须问,独自吹箫下凤凰。
梵云春晓
浪暖桃花照紫袍,春风两两送轻舠。
酒醒画栋珠帘卷,月满清溪夜笛高。
树尚栖鸾思往事,文余吐凤忆鸣皋。
雨香云淡无寻处,林下琴书雅自操。
云灵仙迹
定水闲心能爱静,由来无欲是仙家。
深山日丽催啼鸟,古洞风回聚落花。
岭上白云随鹤驾,人间弦管送年华。
题诗真宰归何处?绕石清泉映晚霞。
旗山钟秀
万古乾坤正气留,钟贤毓秀许谁俦?
群山积翠当窗见,二水中分绕径流。
遂有祯祥开蕊榜,始知紫绶满皇州。
复忆大罗天上事,霓裳同咏凤池头。
灵泉圣境
川中名胜古今传,清静无声一洞天。
杳霭烟霞空法相,凄迷风雨息尘缘。
莺巢绿树喧流水,风动飞花落讲筵。
多少词人题不尽,高峰更有醒心泉。
五七言绝句
辋川桂花
旧移月里树,郁郁傍层城。
池上秋风发,清香满座生。
己亥除夕梦中得句
报国心思切,年衰不自由。
欲知万里路,天际一归舟。
清明雨
清明雨应时,大地报春知。
陌头杨柳绿,却待晓风吹。
水仙花
一片芳心异,含香向早春。
与梅能傲雪,先伴岁华新。
巫 山
地有天然美,巫山十二峰。
谁能游览遍?月引度深松。
岳武穆祠
精忠报国一身亡,为振纲常有烈光。
青史百年公论在,牟山羡水并流芳。
范县看卫河
魏流至此入清河,随地更名漾碧波。
子路堤傍黄水落,孤帆一片听渔歌。
太行堤
蜿蜒千里接东西,保障洪流金作堤。
风雨岁深波浪激,茭青芦白共凄迷。
凉夜中元望雨
澹澹秋容媚晓山,垂垂珠露满田间。
最宜虚室清凉夜,知是云龙带雨还。
秋后百日红花盛开
伏尽炎蒸尚未消,思离畏景上兰桡。
红花独自娇秋色,翻笑西风拂柳条。
使节驻江宁闻长孙女没于含山
坠叶凄风助旅愁,白头衔命到升州。
含山咫尺伤心泪,一片云遮落木秋。
南旺寄富主事
指日扬帆过碧滩,南湖分水更回看。
却怜昨夜深秋雨,添得人间几度寒?
梁真定祠
门外三槐荫夕阴,祠堂深锁夜沉沉。
典型先正今何在?劲竹高梧月满林。
夏日经通州驿
皇华驿里逢初夏,仆仆风尘度一春。
回首可怜经过处,花开花落几番新!
五龙口
山头凝雪山腰雨,日霁蒲帆挂顺风。
不用棹歌催急鼓,轻舟早已过巴东。
新 滩
登舟一望日平西,倒削芙蓉两岸齐。
乱石横江飞白浪,涛声日夜冷凄凄。
巴 东
三峡隆冬树不凋,忽逢山带雨潇潇。
一湾风顺一湾利,指点奇踪慰寂寥。
巫 山
十二峰前江水深,天风引籁入松吟。
千潭印月清无底,洗尽云华不染心。
虾蟆泉
翠壁千寻百丈溪,山回路转野人迷。
虾蟆洞口清泉水,流出岩前未足奇。
自 叹
皤皤白发一元臣,日日瞻云念老亲。
及到归来泉壤隔,空将血泪洒黄尘!
吊德吾庞氏
一生心事少人知,魂傍空门觉后迟。
惟有灵泉山上月,年年常照碧琉璃!
寄懋文
青灯黄卷旧生涯,清白曾传文献家。
水绕旗山应有兆,蟾宫看取一枝花。
白 云
白云深处是乡关,酒熟花香任往还。
为报晓钟莫惊起,且容归梦到旗山。
咏 柳
春风吹破万条青,一气陶钧未杳冥。
独喜垆前饶翠色,不因秋露怕飘零。
初夏藤花始开
白头留滞在天涯,愁见枯藤又吐花。
今岁迟开原有意,晴云一片拥朝霞。
偶 题
共说年年白发新,天涯犹是未归人!
盈觞寿酒称重庆,游子应怜衣点尘。
忆涪水端阳
盈樽蒲酒人皆醉,野老村翁杖策迟。
双雁云边无信息,谁言浣水胜当时?
人到清闲寄薜萝,扁舟一叶剪江波。
笠蓑烟雨随时泊,鱼跃鸢飞入眼多。
天空海阔思何穷?人在黄粱一梦中。
回首青山人不老,莼鲈依旧满江东。
千年文献德阳城,瑞应旗山喜气生。
一片书台顶上月,照人心地独分明。
今年海棠未开
去岁看花三月里,一春开遍满枝红。
今来不见东风暖,寂寞空庭夕照中。
天署新槐
墀下新槐手自栽,绿阴丛里见花开。
暗香浮动无人识,留取清光点露苔。
早 梅
大地春回发早梅,一枝先向百花开。
清香自足留天壤,岂为和羹结子来?
署中藤花
铁骨芳心老岁华,东皇雨露润无涯。
恍疑天上紫云色,散作阶前双树花。
阅历年华久更香,天生劲质倾群芳。
羞将浓艳随时好,爱伴清高在玉堂。
七 夕
鹊桥仙珮夜珊珊,月挂高楼烛影残。
牛女渡时风浪静,无情银汉水空寒。
乞巧楼前奏管弦,离思别怨动秋天。
世间多少伤心事,莫笑牛郎会隔年。
春 柳
丽日和风宿雾消,清池玉露滴花朝。
新传淑气催黄鸟,杨柳青青荫御桥。
桃花寺
木落山空境更幽,寺门斜日照林丘。
洪钧一气青阳转,又傍桃花作胜游。
雪鬓庞眉迈古稀,御寒犹是去年衣。
敝车羸马行人识,笑问高年胡不归?
楝 树
见说蛟龙畏楝花,移栽何不向江涯?
更闻彩凤来求实,人羡朝阳第一家。
万寿菊
风雨崇朝滑路斜,老人愁坐在天涯。
夜来却有还家梦,喜见庭前万寿花。
古北口遇雨
斜风细雨日相催,黍穗荍花眼暂开。
万里秋声天外意,断桥流水石边苔。
尧亭古柏
孤干亭亭塞上稀,高枝密叶影相依。
霜风众木凋零尽,依旧长青荫夕晖。
石 匣
石匣城边月正明,一年两度数归程。
昔人藏剑知何处?碧落秋空露气清。
仙 鹤
认人眼睫有灵毛,独立瑶池意自高。
万里摩天珠树宿,一声清唳彻云霄。
柳
含烟带雨映前峰,袅袅游丝落照中。
刘尹当年厅事树,每因清德想高风。
庚子七月二十五日出塞偶作
白花绿叶未经寒,风动微香零露团。
点缀清秋新气象,天然一幅画图看。
万里骏
昔年出使俄罗斯,万里驰驱一骏奇。
步影追风堪足比,功成应不数青狮。
逸足超群骥子齐,草枯井竭向风嘶。
归时行尽流沙路,猛气骁腾在碧蹄。
奏凯新从紫塞来,关门惊喜得龙媒。
谁知韩干丹青妙?画入麒麟生面开。
大地风轻入四蹄,超腾曾向玉关嘶。
可怜淮上催花雨,一夜飞英踏作泥。
庚子九日
彻夜西风声势狂,晓来人说是重阳。
如何气候迟时令?菊满篱边不放香。
秋风杨柳叶梳黄,冷露无心菊正芳。
造化一般荣悴异,谁将消息问穹苍?
戴村坝
汶流不许归东海,引入南湖运口粮。
千里帆樯明月夜,薰风吹送枣花香。
雨 夜
甘雨及时催稻花,随风入夜点平沙。
东陂南陌通村路,割尽黄云万亿家。
清 贫
清贫一念永无差,自在安身即是家。
斗室不惭酣睡稳,焉知人世有荣华?
送 人
天涯相送难为别,况复情深忆故乡。
珍重前程俱万里,还期鸣凤在朝阳。
柳
灵和殿下护春烟,想像风流二月天。
移向离亭分手处,依依青影落尊前。
即 景
双飞燕子舞林塘,漫卷湘帘入画堂。
剩有看花春兴在,海棠吐艳欲生香。
莫愁湖
龙盘虎踞号神都,厌气埋金枉自愚。
何似鱼矶垂钓叟,一蓑烟雨莫愁湖。
清 闲
鹤发苍颜一老臣,炎天未暇息红尘。
何时高卧幽窗北?得作清闲自在身。
贡院百日红
托根不作柳藏鸦,独秀嫣然映晚霞。
赤日晴曛颜色好,误疑春醉海棠花。
夜 雨
一枕清凉减百忧,不知日影上帘钩。
钟声惊破黄粱梦,空羡人间有莫愁。
残红宿雨带轻风,点缀东篱花气浓。
春意中含秋意在,何须零落始知空!
辛丑季夏三日
七十三龄岁月长,思归未遂鬓如霜。
一生淡泊无忧惧,乐得清贫晚更香。
红 梅
一枝浓艳向春芳,醉入东风映晓妆。
不作桃花贪结子,托根到处有清香。
斋宿容台归梦
斋宫独夜正思乡,月色胧胧照玉堂。
魂梦不知归路远,临风直到遂州阳。
思 乡
郁郁无聊为忆乡,夜深归梦到华阳。
相怜唯有川前月,不厌清贫照北堂。
再过荆州
楚水悠悠荡月明,轻舠两度暗伤情。
垂杨不解含哀意,依旧飞花点客程。
秋日感怀
潦倒乡心此倍生,秋怀无处不伤情。
那堪薄暮孤舟里,更听萧萧夜雨声!
下弦月
嫦娥昨夜罢红妆,淡扫蛾眉朝玉皇。
掷却玉梳寻不见,西风吹罢碧天长。
桓侯庙
铜罗古渡蜀江东,多谢君侯赐顺风。
愧我轻舟无一物,扬帆载石镇空舟同。
峡行苦雨
东川一路宿沙头,晓夕江干雨未休。
莫道天公晴日少,恐将孤月照人愁。
筒 酒
水月松风相与清,江城浊酒复同倾。
醉眠好作还家梦,遮莫邻鸡报五更。
旅夜书感
分水驿连古万州,烽烟无际暮云愁。
三军不作刀环梦,一夜边声绕戍楼。
泊凤凰滩
江光皛皛水云轻,百丈滩头月正明。
回首荆南人已远,秋声处处唤愁生。
石宝矶
平明别泪洒行舟,山自无情水自流。
薄暮乡关何处是?满天风月上江楼。
平都山
山光漠漠夜云轻,仙井三更月正明。
一自方平乘鹤去,时人艳说有长生。
访何羽圣不遇
涪江秋水碧云空,霜叶枫林也自红。
惆怅故人何处去?钩深堂在月明中。
大渠夜泊口号
无边落木送残秋,愁听寒涛急水流。
今夜不知何处宿?长江万里一孤舟。
怀两弟
潇潇风雨泊江干,吹落桃花满地丹。
雁影悠悠云外尽,思君何处倚栏干?
水国风生棣萼香,夜深微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孤舟里,愁听渝州清漏长。
云安道中
乌啼芳树促飞花,麦陇青青曲径斜。
夹岸松篁迷去路,炊烟起处有人家。
韩忠臣祠
秋夜澄江月正明,沙场磷火傍风生。
东流不尽忠魂恨,万古潺潺皖水声。
纪 梦
昔年曾向帝城游,孤负青山十二楼。
莫问桃源题咏处,风光依旧水东流。
宿舌口
青山面面欲相留,惭愧春风月下楼。
十里莺花啼不住,片帆早已过沙头。
旅店口占
晴光影落半荒台,杨柳春深傍酒杯。
春色不知离别恨,山花依旧向人开。
题田家
一生受用是田家,弄月吟风傍水涯。
海燕双飞看未足,绿杨深处有桃花。
白 云
白云遥望北风寒,咏罢黄花泪不干。
长路关山千万里,只凭雁足报平安。
金 山
屹然砥柱在中流,为障狂澜不自由。
从此朝宗归大海,清江皓月照行舟。
皋亭道中
青青阳柳弄轻柔,风惹莺声宿雨收。
三月皋亭山下路,桃花如锦满汀洲。
云 楼
流水高山夏日舒,莲池曾此乐幽居。
断桥碧涧清风岭,天畀烟霞好结庐。
湖 上
六桥风雨透红霞,一片笙箫傍水涯。
春到西湖偏可爱,绿阴深处有桃花。
晓行曲
匹马翩翩趁晓行,关城曙色动高旌。
书生一纸安边檄,能扫黄尘万里清。
轻裘绶带出边城,万里平沙按辔行。
胡骑千里齐下马,争看汉使是天人。
宿重兴集
孤帆一片月轮高,又入中河泛暮涛。
今夜重兴集下泊,凤城银汉首频搔。
观河图
五十余年一老翁,不辞风雨在河工。
思亲五夜心徒切,回首家园梦想中。
兴福院乘凉
凭高四望豆花香,风送深林夏日凉。
静坐片时消暑气,人间此地即天堂。
徐州道中
万户晨炊见晓烟,农人共庆食为天。
淮徐一路秋成好,燕子楼头听管弦。
奉圣寺古树
古树难为大厦支,横秋老气亦神奇。
几经风雨存贞干,留与山门作护持。
高邮道中
九载劳心为治河,栉风沐雨靖洪波。
平成奏绩民安乐,感戴尧天祝寿歌。
津亭不忍听骊歌,去住关情奈尔何。
回首淮南辛苦地,怆怀风雨泪痕多。
澄城道中
归云拥树满村阴,零雨濛濛马迹深。
触目黍苗将实颖,观风莫负爱人心。
潼 关
信马垂鞭意自闲,远青惟见少华山。
芃芃禾黍千村秀,始识黎氓处处安。
太白骑驴处
把酒临风忆李公,诗豪才气贯长虹。
荐贤为国谁堪比?万古风流感慨中!
寇莱公故里
太华闲气产莱公,青史曾传社稷功。
我亦高山思仰止,楼台无地与君同。
郭汾阳祠
唐室中兴第一功,纯忠千古数英雄。
当年不遇青莲荐,空老华山草泽中。
赵城娲皇陵
尚有残碑志女皇,补天遗石说荒唐。
亭亭古柏千年物,老干凌云傲雪霜。
水帘洞
飞波千尺泻天风,点点珠玑洒碧空。
日午洞头寻醉石,不知身在水晶宫。
思 亲
思亲到老更情深,偶读邱诗得我心。
万里路行经半载,一封书到值千金。
浣花溪
梵安随世作低昂,月白风清花自香。
锦里至今推杜甫,谁知任氏旧山庄?
盆 梅
玉兔园中梅早发,天风吹送到京华。
枝头几点香生座,漏泄春光是此花。
署前藤花盛开口占
紫蕊繁枝绕玉堂,春风乍拂动幽香。
挺然不变凌霜节,剩有清阴映夏凉。
雨后芍药鲜妍可爱
夜雨溶溶点嫩黄,朝来淑气媚红妆。
薰风尽扫狂蜂蝶,独倚朱栏一片香。
崓山古柏
远山沿岭自成林,历历严霜岁月深。
那解移情怜翠柳,春来不致岁寒心。
新春见梅花
亭亭吐艳作年芳,不畏青霜裛裛香。
陆凯不来谁赠远?义山空自断离肠。
人日过泰安
泰山福地逢人日,得意春风动彩毫。
莫讶岩岩多气象,中台望重本来高。
枫 桥
阊门阛圚接枫桥,几度经过水月遥。
今日重来忆张继,暮烟疏雨草萧萧。
元 宵
元宵灯火九衢开,薰动阳和淑气回。
今夜驿亭高处望,一桥明月照行台。
晴日梅花
寻芳无处醉流霞,独夜空庭一树花。
正忆游春光福路,画船箫鼓绕村斜。
驻节苏台梦见大人
仗节南行已仲春,天涯犹是未归身。
姑苏台上清宵月,万里西风梦老亲。
惜紫薇花
白露秋深雁影单,紫薇花剩两枝残。
多情未许风吹尽,留待来朝仔细看。
枇 杷
林香不畏荔枝欺,名品由来备四时。
茂苑城边称硕果,梵云回首叹归迟。
苏台五日楝花香,东洞庭边枇杷黄。
为忆赤崖山下树,空垂叶露在穷乡。
羊叔子故里
清德悬鱼食报丰,志传折臂出三公。
芙蓉列障依然在,冷落荒烟蔓草中。
饶阳道中思六飞
路出饶阳忆髯公,花封名在鹤琴空。
春风回首峨眉月,影落平羌江水中。
黄鹤楼
辛氏楼前旧酒家,橘皮画鹤足生涯。
子安一日乘云去,槛外空余白浪花。
紫薇花
绿阴深处夕阳斜,烂漫还开两树花。
晴日午风偏觉媚,红霞一片落谁家?
大 文
蹇蹇王臣昔著闻,立朝正色欲超群。
平生心事何能了?留得西湖一片云。
翠 鸟
一片空明水月光,碧梧红树映池塘。
衔鱼翠鸟栏干立,也爱南园草阁凉。
田 家
禾黍芃芃愿不违,衔泥燕子绕梁飞。
闺中少妇条桑去,携得盈筐趁早归。
怀柔道中
环山云雾锁崔嵬,雨涨寒泉浸绿苔。
远望平畴葱蒨色,新凉爽气袭人来。
夫人七十寿
江南别去十经春,老态年年白发新。
回望故乡归不得,相思俱是梦中人。
宦情早已叹飘蓬,那及江边一钓翁。
五亩未营林下宅,不知何地傍云松?
新开岭白云
深山雨后气犹寒,拄杖登临未觉难。
今日凭高无限意,白云看罢倚栏干。
重经山店有感
曾忆黄花过水滨,儿童惯见往来频。
青山绕舍依然在,迎客门前少一人。
读孙冕七十诗有感
七十风光叹转蓬,应谋泉石作愚公。
莫将天下清闲福,一棹烟波让钓翁。
碧 桃
呼嵩祝寿万人家,群坐经棚到日斜。
回忆十年人事改,空余庭下碧桃花。
喜 雨
灵雨濛濛润物深,三农早见遂欢心。
悬知南亩分秧处,陌上垂杨笼翠阴。
阿喜塞口
巴塘云影日悠悠,黑水金沙绕塞流。
一夜悲风摇草树,千山明月照江楼。
对藤花怀富太宰
白发朝回入署中,藤花相映绿槐浓。
清香满座同谁赏?人在云山第几峰?
通州道中大风
鸡鸣戴月踏冰河,风起边隅冷更多。
谁似山中高士卧?每从枕上听樵歌。
凯 歌
先取巴塘向北行,军威直到藏王城。
雪山回首低如屋,喜见荒原春草生。
合州冷泉
碧山绿树隐云端,两派泉分旱不干。
寂寞金鱼游泳处,无人知道此寒泉。
怀刘了庵先生
空见巴山渝水长,舟人指点是公乡。
更看万仞烟霞外,绿树红花照夕阳。
又题温泉
独寻春色上高台,鸟语花香淑气回。
洗尽人间无垢体,满天风雨一时来。
官溅溪
碧山重叠暗青云,风送禽声入耳闻。
溪上杨花飞似雪,扁舟一叶趁斜曛。
修竹深林绕径迷,马迟路滑怯春泥。
行人憔悴无宁处,却恐寒山日向西。
绿树红花伴紫萝,白云无奈别离何。
可怜衣带盈盈水,从此含愁日更多。
庆元山
他日归来第四台,独寻春色几徘徊。
五文锦上分明见,好向观音瓶内开。
暮春归赤崖旧居
白首还乡故旧稀,桃花落尽李花飞。
玉屏山下森森柏,不改清阴待我归。
渔 矶
茅屋鸡鸣莫厌听,篱边风静落花轻。
一竿烟雨苍苔湿,好向渔矶稳处行。
交河莲窝偶题
高阁清凉堪避暑,风吹香气袭人衣。
荫庥坐爱深林好,倦鸟依人不欲飞。
牛栏山
岚光倒影落清浔,流出双峰直至今。
漫说金牛遗古迹,空教人向洞中寻。
人 日
人日晴和泰运逢,白头官舍又春风。
梅花雪里香常在,一气浑然造化中。
春日重游灵泉寺
杏花时雨浥轻尘,马踏春泥不厌贫。
如意归来如意去,暂于林下作闲人。
悼故光禄卿李子静
凤凰池上著朝衫,文彩风流侧帽檐。
化鹤空归华表夜,无人识得旧官衔。
榜眼科名一旦空,独留翰墨想余风。
何时更上方山去?独向荒原悼李公。
不闻楚客咏江漓,廿载长安隔梦思。
桂酒椒浆浇宿草,平生风仪忆当时。
成都青羊宫青羊
京师市上得铜羊,移往成都古道场。
出关尹喜似相识,寻到华阳乐未央。
题昭君青冢
丰郡城南一故丘,千年青冢尚含羞。
琵琶马上和戎策,应在麒麟最上头。
喀尔喀曲
水竭草枯叹俗穷,腰悬竹箭臂悬弓。
轻躯上马飞如鸟,只畏中原火器攻。
塞下曲
匹马萧萧塞草黄,淡云孤月影微茫。
繁华曾说苏杭好,不信人间有大荒。
蜂聚穹庐一室春,开窗满目尽风尘。
谁家饱啖酪酥饼,即是龙堆富贵人。
惨淡黄云日色低,红毛碧眼向人啼。
并驱马上扬鞭去,莫向桃花洞口迷。
夜半孤灯涸井傍,童山竭泽世茫茫。
马声嘶彻炎风起,不是征人亦断肠!
牧马荒原夜不休,朝来移帐到沙头。
流泉每遣山灵护,恐惹征人照月愁。
附 录
张文端公传
彭端淑
公姓张氏,讳鹏翮,字运青,谥曰文端,蜀遂宁人也。父光禄公某,梦祥云绕室,觉而生公。幼端静如成人,有大志,尝读陆宣公奏议至《货贿》之际云云。慨然叹曰:“伊尹一介不取,孔明淡泊明志,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康熙己酉,举于乡,明年成进士,入翰林,时馆中竞以文艺相饷,公年最少,独与魏环溪诸公讲学不倦。癸丑改刑部主事,寻迁员外郎,尝办疑狱,不避权贵,人皆惮之。再迁礼部郎中,上召见,赐太液鲜鲤以郎官邀,殊恩自公始。庚申特简知苏州府事,未几以太夫人忧去,服除补兖州。甫下车,释冤民三十人,全婚姻一人,因举者屡迁兵部督捕右理事。时上方重于公成龙,问诸臣中,谁敢继者?众以公应。于是命与内大臣同使倭罗斯,路经喀尔喀地,初额诺德与喀尔喀为难,上尝命达赖喇麻解之,至是复交构。喀尔喀声言,王师将援以绐敌。公闻之,言于众曰:“古人有言,虑善以动,此行适中额诺德之忌,当预计之,毋使生变。”众迂其议。俄而,额诺德果执我前军,众惊欲退,公急止之曰:“不可!受天子命出使绝域,奈何小丑怯?且吾退而彼袭其后,将何以御?莫若陈师固垒以张之,而徐遣一介以通其故,彼若跋扈,再计可也”。众犹豫,公厉声曰:“事出危难,正臣子捐躯效命之日,公等皆怯,某独当之”。众不敢拂,于是公从前计,额诺德服罪。使还,转左理事,再迁大理寺少卿,己已扈从南巡,还至吴门,授浙江巡抚。公之抚浙也,约已率下,兴利剔弊,旌奇节,安流漇,七年,士敦实行,人息竞争。会请免捐谷,时议欲中伤,奏上仍留任,寻迁兵部侍郎。浙民感公德,扳辕涕泣,绘其像于竹阁,曰:“俾勿忘我公之惠政”。已而,旋召江南学政。三年,上嘉其操,赐书奖谕曰:“从前作清官者,宋文清一人,近日张某,堪与之匹”。遂迁都察院左都御史。
会淮黄泛溢,南北阻绝,运道难通,议者欲改海运,上特调公总河,命经其事。公博考舆图,遍寻故迹,于河自开归至云梯以下,于淮自洪河溯盱泗以上,按审形势,叹曰:“河性本直,而坝曲之,是拂其性也;河流入海,而隘其口,是阻之流也。昔之淮南高而北下,今之淮西亢而东倾,而以数窦为之牵引,欲其还向清口,不亦难乎?欲疏河必开海口,欲出清必塞六坝,海口不开,譬之果腹而吕尾不畅也;六坝不塞,譬之戽巴漏而中无停蓄也”。乃陈十策,愿以便宜行事,上报曰可。于是择人任使,遵王景塞馆陶之法,修明潘季训、江一麟所筑归仁堤之遗,拆拦黄坝,杜诸决口,倍大河南北之堤,曲者使直,而河水朝宗堵、唐梗、六坝,开张福口、裴家场、烂泥浅、三汊储及张、帅诸庄,挽全湖之水并力敌黄而清淮以出,是役凡耗币数百万有奇。公不以一钱利己,故下亦感激输忱,乐为之用。当是时,水安其道,民宁其居,舟行不惊,淮运乃济,时人为之语曰:“昔之币,肥于人;今之币,肥于地”。美公洁也。其居民为之谣曰:“塘梗筑兮水不涌,白驹开兮下河通。海不扬兮水不涌,民乐其中兮人安而岁丰。”颂公功也。先是陈家庄外近漫滩内逼涌泉,狂澜腾沸,相传有水怪焉,公为文祭之,三日有状如牛漇去。于是癸未上南巡,自清口至桃源,周行遍视,河黄淮清,回视公,曰:“朕三十年前,泊舟于此,水不覆堤者数寸。今安澜若此,卿之功也。”公顿首谢曰:“此皆奉我皇上经略,非臣力也。”诏为刑部尚书。
上尝以公公直廉明,凡有大疑狱,辄遣判之。前噶礼之参陈鹏年也,公直鹏年而曲礼。公子某,牧怀宁,属礼下,例得荐,礼与同列曰:“吾且杀张家子,姑从民,望宽之,尚望荐乎?”公按奸发伏,振摘是非,无所容回,多类此。
世宗即位,元年,拜内阁大学士。上在藩邸,洞悉天下利弊及中外臣僚淑慝,故初御极,即有是命。其子某及某孙各赐爵有差。时上方励精图治,毅然更新,公亦以身任天下事,因能授任,持大纲,去烦细,时议称贤相焉。公自弱冠入仕及为相,凡五十余年,名满天下,主上不疑,同官不忌,考诸史册,往往难之。年七十七卒。遣子以边防、河防、海防三大务遗奏。上悲悼减膳,赠少保,谥文端,赙赐甚厚。
公两知贡举及同考官,所拔多知名士。三视河,当为相,上犹遣公曰:“以位则卿不当差,以齿则卿亦不当差,然遍视诸臣,无出卿右者。”盖公长于治河,凡所经画,无不完固,至今数十年来遵守其法不变。某丁未试南宫,上以春寒赐天下贡士棉衣、姜茶,试毕群诣阙谢恩,大宗伯吴公襄,宣于众曰:“上有旨,汝辈他日作官,当如张鹏翮、朱轼,方不愧朝廷。”其见重如此。
赞曰:苏子有言“其生有自来,其逝有所为。”闻公初入棘闱,监临某公梦绿衣白马入某号,以为奇,使人记其名于簿,试竣,按之,公名列焉。祥云绕室之兆,洵非诬云。
录自《彭端淑诗文注》,1995年4月巴蜀书社出版。
张文端公事略
李元度
张公鹏翮,字运青,四川遂宁籍,湖广麻城人。康熙九年进士,选庶吉士,改刑部主事,迁礼部郎中。十四年,分校顺天乡试。明年,分校礼部试。十九年,出知苏州府。母忧归。服阕,补兖州府,有廉干声。今《兖州府志》其手编也。二十四年,迁河东盐运使。明年,迁通政司参议,转督捕理事官。二十七年,俄罗斯察罕扰边,我兵困之于雅克萨城,悔罪乞恩。公奉使同大臣索额图等往定界。还朝,圣祖器其能,擢大理少卿。明年,巡抚浙江。清漕弊,核盐课;请建定海县城池;赈余姚、上虞、嵊、临海、太平等县灾;疏禁商船出洋私带军械;又因浙省旱灾,请将三十年轮蠲之漕粮于三十二年免征,皆得俞允。寻召为兵部侍郎、提督江南学政。三十六年,迁左都御史。疏陈淮阳所属六州县水灾,巡抚宋荦未声明拯救之策,应请特赈。允之。
明年,迁刑部尚书。未几,授两江总督。三十八年,上南巡,阅视河工毕,命扈跸,入京赐朝服、鞍马、弓矢。先是,公偕尚书傅喇塔察审陕西侵蚀贫民籽粒银一案,既覆奏,上谕阁臣曰:“傅喇塔畏人怀怨,草率具复。张鹏翮亦稍模棱”。至是,命复偕傅尚书赴陕西详审,并鞫前陕抚布喀控前陕督吴赫侵帑,及吴赫与宁夏道吴秉谦互讦等狱,分别论如律。明年正月回京。上问各督居官状,公奏对,称旨。谕阁臣曰:“张鹏翮往陕西,朕留心察访,果一介不取。天下廉吏,无出其右者矣。”三月,调河道总督。疏请撤协理河务徐廷玺,以专总河之任,撤河工随带人员以免糜帑,并请敕工部毋以不应查驳事从中阻挠。均从之。寻疏请将拦黄坝照上流河面拆挑,使一律宽深,亟堵马家港,使水势不至旁泄。又言:“清口为淮黄交汇处,淤成平陆,应于张福口开引河,引清流水入运,使之畅达,庶可敌黄。”又言:“芒稻河两岸过狭,宜浚使畅游。另建芒稻闸以御江潮。又凤凰桥引河及双桥、湾头二河,均宜加浚。”疏皆下部议行。功成,上易拦黄坝名曰“大通口”,谕阁臣曰“前张鹏翮赴任时,联即指示,谓必毁拦黄坝,挑浚芒稻诸河。今次第兴修,观其奏牍,词简而意明。其办事精详可知矣。”寻疏陈河工十九事:一、修工苇柴,多产海滨,旧有运料,河久淤,应加浚,便转动;一、清水会黄入海,关键全在六坝,六坝中又以夏家桥为最要,应俟水落时堵塞;一、高家堰容纳七十二处山河之水,前河臣于成龙改六坝为四滚水坝,地势不远,宜并为三,仍凿引河,并筑顺水堤以卫田庐;一、自武家墩至小黄河,旧有石堤,宜加高;一、古沟至六坝以下,俱系土堤,宜改用石;一、清河县运口至高邮州界首里河,频年黄水入运,致河身日高,宜加浚;一、高邮、宝应、江都西岸堤,多被水啮,俟冬期加筑;一、高邮城南石坝五,改为滚水坝四,下开引河泄水;一、归仁堤石工应补砌;一、自运口至滨海,两岸堤宜加倍高宽;一、王家营引河宜速挑浚;一、新中河堤岸单薄,宜完固;一、王家营减水坝,宜酌开十丈余,以泄黄河漫水;一、桃源县南岸土堤,宜加倍高厚;一、骆马湖口对岸有竹络坝,节宣黄湖大涨,今黄河身高,水灌骆马湖口,汇入中河,致屡决,宜堵筑以御黄水;一、王家营缺口,月堤单薄,宜培修,以作正堤;一、徐州自杨家楼至段家庄,宜筑月城,以作重门之障;一、黄运堤岸有领帑兴修者,有捐工兴修者,勒限完筑;一、徐邳、睢宁、宿迁、桃源、清河、山阳、安东等处险工,宜支岁修银,进埽防护,饬河官于伏秋二汛昼夜防守。疏入,诏下部速议行。又条奏区画木石良窳,严定属官考课章程九则。诏嘉其详悉周备,命勒石河干垂永远。寻疏请于归仁堤伍堡建矶心石闸,于引河两岸筑束水堤,泄归仁堤之水出黄河,可以冲刷河身,保护田庐。谕嘉其合理。又疏言:“武家墩至黄庄堤工,除拨款银四十万两外,尚短银十八万六千有奇。”得旨允给,且曰:“张鹏翮遇事精勤,实能宣力。朕不之信,将谁信耶?”漕艘进口,旧在骆马湖旁凿渠,名中河,后又改浚新河,浅狭不利舟行。公疏请将旧中河筑堤一道,改入新中河,则旧河上段与新河下段合为一河,避黄河百八十里之险,于漕运大有益。优旨俞行。寻疏言:“臣遵圣授方略,先疏海口,水有归路,黄水不出岸矣。既桃芒稻河,引湖水入江,高宝等处水由地中行矣。再辟清河,开张福口、裴家场引河,淮水有出路矣。加修高家堰,堵塞六坝,逼清水便使归故道,今清水大半入黄,少半入运,一水两分,若有神助。请加河神封号,下所司知之。”又疏请于韩家庄、时家马头二处,开引河二,使黄流直下,以免冲激。从之。四十年春,疏“请于张福口、裴家场中间,开大引河,一并力敌黄。若黄水大发,则闭裴家场口门,使清水于文华寺入运河;倘运河水大,山阳一带由泾涧二河泄水,宝应一带由子婴沟泄水,俱归射阳湖入海,高邮一带仍由城南、柏家墩二大坝泄水,江都一带由人字河、凤凰桥等河泄水入江;若遇黄淮并涨,清水由翟家坝、天然坝泄水,黄水由王家营减水坝入盐河,至平望河入海。若漕艘过完,黄水大发,则闭拦黄坝,使不得倒灌;黄水不涨,则堵塞运河头坝,令清水全入黄河。此古人设天妃闸之意也。”疏入,上嘉其得治河秘要,并谕阁臣曰:“张鹏翮自到河工,在署之日少,每日乘马巡视堤岸,不惮劳苦,朕深知之。”四十一年六月,黄水大涨,桃源城西烟墩堤根甚危。公加筑月提护城。八月,疏言:“烟墩对岸,河滩挺出河心,逼溜南行。请于邵家庄开引河,建草坝,分水势。又颜家庄水势逼射北岸,亦宜开引河,使水顺流。”上谕阁臣曰:“此奏若下部议,必致迟延,即照所请行。”寻疏陈秋汛情形。上曰:“览奏,挑水坝筑成,黄河大溜,直趋陶庄引河,循北岸而行,黄水从大通口畅出,海口极其深通,淮水从清口畅流敌黄,绝无倒灌之患。高家堰堤工完固,运河之水由泾润、芒稻河、人字河分泄,河工大有望矣。”明年春,上南巡阅河,赐御制《河臣箴》、《淮黄告成》诗,并赐公父烺“鲐背神清”、“养老松龄”匾额。
二月,山东饥。命漕臣桑额截漕米二万石,交公选贤能官,运至济宁、兖州等处平粜及赈济。寻动用仓谷二十八万石。十月,上以公殚心宣力,不辞艰瘁,又清洁自持,特加太子太保。四十四年,疏请增修徐州城外石堤,及山安黄河北岸堤工,并建月堤,均从之。先是,三十六年夏,时家马头河决,至三十九年夏,堵筑未就。公疏劾山东同知佟世禄冒帑误工,应削职追偿。诏公严讯。嗣世禄叩阍,诉公枉纵,交江督阿山、豫抚徐潮会鞫。寻奏时家马头承修银,应令佟世禄偿补;马家港东坝被冲,张鹏翮虽经题报,未将承修官追偿处声明,应令鹏翮与疏防等官偿补。未几,世禄复叩阍控诉。上遣户部尚书徐潮等复讯,系诬参,世禄复职;鹏翮巧饰供词,失人臣礼,应罢职;淮安道王谦附会欺隐,应罚偿,拟杖徒;工部侍郎赵世芳议公奏销钱粮,浮冒十三万余两,应下法司治罪。九卿如所议奏。上曰:“此案依前议。张鹏翮量甚窄,断不引咎。河工钱粮,原不限数,水大则所需者多,水小则所需者少。谓张鹏翮小有所取,亦未可知;谓以十三万两入己,必无之事也。河工恃乎用人,鹏翮所用之人多不胜任,故如此耳。赵世芳奏事不公,本发还。”三月,圣祖南巡,谕之曰:“尔居官固好,却为王谦、张弼所欺,任其恣意妄行,致人心不服。朕非不知尔能任劳苦,但听信属员,流于刻薄。凡大臣受朝廷委任,必须为国为民,事事皆有实济。若徒饮食菲薄,自表廉洁,于国事何益耶?”
闰月,御舟渡黄河,阅九里冈,嘉公修理得法,赐御制诗扇。七月,淮黄并涨,古沟塘埂,清水沟,韩家庄四溢。坐防险不力,诏夺职留任。公督河官尽力堵塞,于九月次第竣工。四十五年,疏言:“黄河万里来源,百川交灌,至清口与淮水合总。因来源多而去路少,致宣泄不及。若去路畅,则不至横决。惟有遵旨开鲍家营引河,藉泄黄河及洪泽湖异涨,庶河堤及高家堰工均可保固。”下部议行。
初,公同江督阿山、漕督桑额奏请开溜淮套河,屡请上亲临指示。四十六年二月,圣祖阅视溜淮套,见地势甚高,不能直达清河,所立标竿,多在民间坟墓上,面责公曰:“奏请溜淮套开河,非地方官希图射利,即河员妄冀升迁。至河工效力人员无一方正者,何故留之?”公奏:“臣误听小人,罪实难辞。”下部议夺职,阿山革任,桑额降五级调用。上谕阁臣曰:“闻验视溜淮套之时,张鹏翮、桑额皆谓不可开,阿山强谓可开,其令阿山革任,张鹏翮夺官保衔,桑额降五级留任。”
四十七年,疏报修秋汛平安。优诏开复处分,免应追银两,内迁刑部尚书。明年,调户部。又明年,命往江南谳狱。五十年,公以父逾八十,请假省亲。得旨:“闻卿父精力尚健,不必急请归省。”明年冬,调吏部。命赴江南鞫贿中举人程光奎、吴泌等狱。时江苏巡抚张公伯行劾总督噶礼通同舞弊,噶礼亦摭事劾伯行。上命公及总漕赫寿察审。寻奏副考官赵晋实与程光奎、吴泌贿通关节。论罪如律。噶礼劾伯行不能清理案件是实,馀属苛劾,应降留;伯行劾噶礼索金,全虚,应革职赎徒。上切责公等掩饰和解,命尚书穆和伦、张廷枢复审。先是,伯行疏劾布政使牟钦元匿通洋匪徒张令涛,上夺钦元职,下总督赫寿察审。赫寿奏钦元署中并无令涛其人。五十三年冬,上命公及副宪阿锡鼐赴江南讯理。寻以伯行诬参奏,上责其不能尽心,令再详审。寻奏伯行诬陷良民,妄生异议,钦元应复职。上命伯行免罪来京。事详张清恪公传。
是年,丁父忧。时尚书富宁安督剿西陲,谕公暂留办部务,俟富宁安回京日奔丧。五十七年,典会试。明年,复典会试。会汶水旱涸,运道梗,奉命勘视。请疏浚坎河、鸡爪诸泉,分注南旺济运,而于彭口筑堤,障沙水入微山湖。从之。又因河决武陟,征查勘。备陈引沁入运利害,谓“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下,若引沁从高直下,而黄河蹑其后,患且剧。山东运道有沙河、马场等湖及诸山泉,本可济运,只因湖堤残缺,民间窃种湖旁地,致诸泉壅塞,为漕艘患。今已筑堤蓄水疏泉,运道自可通利。”优旨俞行,不许稍有更改。
六十一年,加太子太傅。雍正元年,授武英殿大学士,赐御书“嘉谟伟量”额。六月,河决马营口,衔命勘筑。三年,进明臣邓钟所著《筹海重编》。
未几,薨,年七十有七。谕称其秉性孤介,持躬廉洁,赠少保,于恤典定例外再加祭一次。命致祭日大小汉堂官齐集,赐全葬,谥文端。八年,诏入祀贤良祠。初,公尝疏请敕下史馆,辑《治河全书》,上即以命公,成《圣谟全书》二十四卷。
子懋诚,由举人仕至通政使。
录自清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九《名臣·张文端公事略》,1991年5月岳麓书社出版。
张鹏翮世传
《遂宁张氏族谱》
张鹏翮,字运青,号宽宇。行一。康熙己酉庚戌联捷进士,内宏文院庶吉士。敕授征仕郎,刑部福建司主事,充律例会典纂修官,刑部山西清吏司员外郎,刑部江西清吏司员外郎加一级,诰授奉政大夫,召对懋勤殿。乙卯科顺天乡试同考官,丙辰科文武会试同考官,礼部祠祭清吏司郎中。己未科会试提调官,殿试执事官。特简江南苏州府知府,转题山东兖州府知府。诰授中宪大夫、山东巡抚。特荐甲子科武乡试主考官。廷推天下清官第一,升河东都转盐运使司运使,加敕管盐法道。内升通政使司左参议,兵部督捕右理事官,转兵部督捕左理事官,诰授中宪大夫。出使俄罗斯国汉正使,戌辰科武殿试读卷官,大理寺少卿。特命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庚午癸酉两科文乡试监临,癸酉科武乡试主考。兵部右侍郎提督江南等处学政,都察院左都御史,诰授资政大夫,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江南江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操江。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河道提督军务加一级,诰授资政大夫、刑部尚书、户部尚书加三级,诰授光禄大夫。己丑科文武殿试读卷官,又癸巳万寿恩科顺天乡试正主考、文武殿试读卷官。吏部尚书。戊戌辛丑两科会试大总裁。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诰授光禄大夫。生于顺治六年己丑十一月十七日。著有《河防奏议》、《河防志》、《四书大成》、《信阳子卓录》、《冰雪堂诗》、《如意堂诗文集》、《年谱》、《家规》。配唐氏,邑处士君伦公女,敕封孺人,诰封宜人,诰封恭人,诰封恭人,诰封夫人,诰封夫人,诰封一品夫人,诰封一品夫人。子二人:懋诚、懋龄。女三人:长适江南提督夹江王绍绪;次适山东廪膳生员孔传钜;三适江南兴化县廪生吴槃。公卒雍正三年乙巳二月十九日,葬本邑中安仁里庆元山。赠少保,谥文端,御赐祭葬,奉旨入祀贤良祠、忠孝祠,崇祀乡贤祠,入祀名宦祠。《国史》有传,《满汉名臣》有传,《野史》有传,《家乘》有传,《县志》有传。唐太夫人卒葬山东曲阜县之南官府马鞍山。
录自民国十三年刊本《遂宁张氏族谱》(张崇阶纂修)卷一《世传》第四至五页。
张鹏翮传
《遂宁县志》
张鹏翮,字运青,号宽宇。其先楚之麻城人,明洪武初迁遂邑。三世祖赞,中景泰甲戌进士。父烺乐善好施,邑称长者。公三岁授大学,能成诵,九岁能文。康熙八年,公年二十一举于乡。明年成进士,授庶常。时公年最少,立志远大,宿馆读书,绝奔竞,抑浮薄,气度端凝,同馆人敬之。十二年改刑部,福建司主事,转山西司员外郎。尝辨冤狱,不避权贵。寻迁礼部祠祭司郎中。十九年出守苏州,公以苏郡赋重,且频年荒旱,命下即奏请缓积欠,宽考成。官民戴德,莅任六日,丁母艰。服阕,补兖州守。未二年进河东转运使兼理盐法道事。二十四年进通政使右参议转兵右理事。同列有推公清廉者,公曰:“人臣之当清,犹命妇之当节,何足为异?”人服其守。
二十七年奉使倭罗斯国,路经之喀尔喀,为额诺德袭取。额诺德侦见我军,疑助喀尔喀图巳,执我先锋。时公先虑彼见疑,欲遣使示经由故。众不听,至是一军惊皇欲退。公曰:“早不听我言,致有此扰。今已深入,退则彼蹑我于后,辱国孰甚?公等畏葸不前,俟我独往。”众乃惟公命,遣使谕往倭罗斯意,额诺德始谢罪,归我先锋。人服公义勇。事竣还,转左理事,升大理少卿。二十八年扈驾南巡,还至吴门,擢浙江巡抚。公抵任即还宅内陈设,禁摊派,革陋规,严惩耗黜贪墨,一时弊绝风清。公位开府,未尝延幕客,在浙两经监试,出闱案每积数尺,不半旬批发无余。立万松书院,教士五载,文风丕振。三十四年,擢兵部尚书,至东阿命提督江南学政。圣祖以江南人文甲天下,必择第一清官以司学政。故不拘常格以部堂为之。公感君恩,益励精勤,所拔尽寒土。圣祖尝曰:“从前清官惟宋文运一人,近日张鹏翮堪与匹。”公见邸抄不禁感泣。旧例学使报册有部科费。公惟两袖清风,毫无以应,人亦绝口不索。任满回京,圣祖见之喜曰:“卿非常清操,朕甚敬重。”授都察院左都御史,随上有清汰捐纳一疏,已遣祭西岳江渎,许假省亲,公由华山诣西镇抵成都,礼成还邑获尽子职者。五旬入充讲官。寻诏赴陕,审事方定,爰书报转刑部尚书,次潼关,复转两江总督。抵任三月,又往陕覆审前案。三十九年复旨。
时淮黄泛滥,日费千金。甚至南北隔绝,运道难通。当事者计无所出,遂特授公总河。公疏堤工大意:桩须整木深钉,埽须整柴实叠,取土宜远,最近离堤二十丈,层层夯硪,斯坚固而经久。石宜大,欲铁钉铁锔以扣缝。灰宜重筛,欲多汁调和,俾无缝不到,欲其水不泛滥也。公先奉有黄河宜深、清,水宜出之旨,日夕讲求,未得其策。公爰不避暑雨,躬乘小舟,河则自开归至云梯以下,淮则溯洪河至盯泗而上,接龙宫睫蛟岛。博考图经,旁咨父老。一日恍然曰:“欲深黄必开海口,欲出清必塞六坝,海口不开,譬果腹而尾闾不畅也。六坝不塞,譬漏卮而未有停蓄也”。遂驰檄四出,河夫堤料亦随大集,公亲秉堤鼓,日督千畚万插间。拆拦黄坝,杜诸决口,倍大河南北之堤,浚河身曲处使直,而黄深矣。堵塘埂六坝开张福口、裴家场、张家庄、帅家庄、烂泥浅,三汊诸引河,挽全湖之水,并力敌黄而清出矣。他如时家马头,吴家庄、陈家庄及尹韩等庄,诸险工亦皆次第毕举。已而浚运河,增漕堤,而运道亦安。人谓:“向之币,肥于人;今之币,肥于地。”民谣曰:“塘埂筑兮水不通,白驹开兮下河通。海不扬兮水不涌,民乐其中兮人安而岁丰。”其舆情爱戴如此。四十二年,圣祖南巡至河,见清水畅流,黄河深通,曰:“异哉,此二十年所仅见者也。”赐御制诗,并公父匾额。寻加太子太保。四十七年仍转刑部尚书,明春还京,转户部,度支出入惟谨。五十二年主顺天乡试,寻升吏部尚书。明年闻父讣,时审事江南还,屡请回籍守制。而圣祖以吏部无人,未俞允,且促入署办事。公乃呜咽叹曰:“君命不敢违,奔丧不自由。”含泪青衣入署。事毕出,即服缟衣冠回寓,戊戌、辛丑两充会试正考官,复又两命勘河。雍正元年正月,授文华殿大学士,仍兼吏部尚书。七月又命往河南,查议冲决马营口工程,特赐路费银一千两。回京奏准,回籍省墓。明年正月抵邑,留两月还朝。又明年二月卒于官。年七十有七,赐银千两,恤典外加祭一次。赠少保,谥文端,崇祀贤良,公性孝友持躬,一循礼法,平居衣冠必整,盛暑未尝跣足露体,终身一茧衾;食无兼味,亦无田庐。御书楼数间、荒田数亩而已。
子二:长懋诚,官通政使;次懋龄,淮安府山安同知。孙八:长勤望,任山东登州府知府;次勤庞,任兴安知州。曾孙顾鉴,以副榜任山东馆陶县,升云南开化知府,所至有循声,克守清白,能世其家。
录自民国本《遂宁县志》卷四《乡宦》
张鹏翮世系
胡传淮
元明之际,由于战乱的原因,四川人口锐减,田地荒芜,经济萧条,文化板荡。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洪武初年,四川境内登记到的户籍仅8万多户,实际人口不满100万。鉴于四川地区地广人稀,急待垦殖,明政府多次组织邻近四川的湖广(今湖北、湖南等地)移民入蜀,掀起了“湖广填四川”的第一个高潮(第二个高潮发生在清初)。到洪武十四年(1381),四川人口猛增至140多万,这对四川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湖广填四川”起于元末明初,并一直持续到清朝中期,可以说是一场历时400多年的大移民运动,这在中国移民史上也是不多见的。说起自家的根,今天四川人总言必称“根在湖广麻城孝感乡”。据《遂宁张氏族谱》(民国十三年刻本)记载:张鹏翮的祖先原籍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明代洪武二年(1369),迁入四川省遂宁县黑柏沟,入川始祖为张万,至张鹏翮,已历九世。其世系为:第一世张万,原籍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白獭河之绿柳村。明洪武二年(1369)迁蜀,卜居遂宁县黑柏沟,卒葬黑柏沟大樟树湾。
清康熙九年(1670)本《麻城县志》首卷《封域志·乡区》载:“初分四乡: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成化八年(1472)以户口消耗,并孝感乡入仙居,为三乡。嘉靖四十二年(1563),建置黄安县(今红安县),复析太平仙居二乡二十里入黄安,(麻城)止七十四里。”因此,今湖北红安县的东南部和麻城市南部即为明代麻城县孝感乡地。黑柏沟位于遂宁东部,距遂宁城10余公里,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均为遂宁县所辖。因与蓬溪县接壤,1954年,黑柏沟始划归蓬溪县所辖。黑柏沟全长10余公里,分上下两沟。上沟大樟树湾和下沟两河口,均为张氏祖居地。两河口有张氏祖茔;大樟树湾有始祖祠。大樟树湾与两河口相距7公里,前者今属蓬溪县任隆镇黑柏沟村五社大樟树湾;后者今属蓬溪县金桥乡翰林村两河口。两河口张氏祠堂现为金桥乡翰林村村委会驻地。张鹏翮《大樟祖居》诗云:“柏沟樟树荫茅庐,始祖由来卜此居。三派辛勤躬稼穑,百年清白事诗书。宅心忠厚贻谋在,传世醇良积庆余。佑启后人培福德,莫忘高大耀门闾。”自注:“始祖万公明初自楚迁蜀,兄弟三:一居铜梁,至大司马肖甫公(张佳胤)显;一居遂邑,自景泰时姚安太守(张赞)至崇祯壬午,孝廉科第联绵。”(《张文端公全集》卷五)。张问陶《船山诗草》卷七载有其乾隆五十七年(1792)春回故乡所作的《樟树湾祠堂月夜同寿门(张问莱)弟作》一诗,诗中有句云:“疏篱明夜火,老树立村名。”大樟树湾就是因湾内有一株高大古老的樟树而得名,其树古干虬枝,亭亭如盖,至今犹存。
关于遂宁张氏源流,除张鹏翮三派说外,另有一说,最早载于清代《池上草堂笔记》。清钱泳《履园丛话·报应》卷十六和近人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亦有载:张百龄有一日对客人说:“我本汉军张姓,先世系江西人。自元以来,积德累世,人无知者。某公精堪舆,尝卜一地,葬其先人。葬毕叹曰:‘吾子孙如不坠先业,后必出三公。’葬后生五人,分居五处:其一处湖广,后生江陵相国居正,谥文忠;其一处四川,入本朝,生遂宁相国鹏翮,谥文端;其一居江南,生京江相国玉书,谥文贞;其一居安徽,生桐城两相国,英谥文端,子廷玉谥文和;其一居长白山,入汉军,即吾先代也。”张百龄于嘉庆十八年,以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谥文勉。合计一支,五房而出六宰相(张居正、张鹏翮、张玉书、张英、张廷玉、张百龄),今尚科甲蝉联,卿贰接踵。[转引自光绪丁未(1907)年所纂《张氏宗谱》中卷第38至41页]。张氏一支五房出六宰相,风光占尽,有清一代,鲜与伦比。
张万卒后,葬大樟树湾观音寨山中麓,其墓今存,人称“始祖墓”,墓碑为素面小碑,纵2米、横0.8米、厚0.3米,碑面文字大多剥蚀,今仅存“始祖张公讳万之墓”等字。清康熙末年,张鹏翮在京师曾多次向家人写信云:“闻黑柏沟世产,被楚人侵占。十里周围之田地,虽难以尽复,然祖茔之山前后及大湾,祖基两河口交汇处,二地田地关系风水,断不可轻失”。“黑柏沟有始祖墓,尚未有祠,须令懋德(张鹏翮侄子)兼看,以防楚人侵占。”清初大批移民入川,形成“湖广填四川”的第二次高潮,张鹏翮时任户部尚书,老家田产祖茔还被湖广来的移民侵占,无计可施。可见其廉洁正直,不恃势压人。后来清还,张鹏翮作有《黑柏沟祖茔被楚民侵占,蒙制军清还,读罢檄语,感而泣下》一诗,诗中有句云:“日暮秋风生万壑,几回衫袖掩啼痕。”
第二世
张永成,张万长子,赠封承德郎、礼部仪制清吏司主事,娶余氏。卒葬遂宁土桥铺(今遂宁市安居区聚贤乡)。
第三世
张赞,永成子,字邦翊,号靖翁,生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十一月十四日,景泰四年(1453)举人,五年(1454)三甲第167名进士。历官礼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天顺八年(1464)出守云南姚安府知府,惠政卓著,吏民称歌。《云南通志》《姚安县志》《明清进士题名碑录》有载。娶王氏,子二人、女一人。卒于弘治二年(1489)三月,葬遂宁土桥铺,崇祀名宦祠、乡贤祠。《遂宁县志》有传。
第四世
张福暌,张赞子,隐居不仕。
第五世
张尚威,福暌子,处士,娶吕氏,为张鹏翮之高祖。卒葬黑柏沟,其墓今存。墓碑纵2.9米,横4.6米,厚0.6米,墓碑主文为“明处士高祖考张尚威之墓”。清张邦伸《锦里新编》卷二载:“文端公高祖葬遂宁黑柏沟,山势雄峻,落穴端平,惟元神水直出,不能百步转澜,形家以为贵而不富。张氏自文端公后,科甲连绵四五世;至船山,官阶俱至府道以上。累世皆以清节著,家无余赀,彼形家风水之说,诚非无因矣。”(载《锦里新编》上册第11页,1984年巴蜀书社版。)
第六世
张惠,尚威长子,字教庵,为张鹏翮之曾祖。隐居不仕,积善好施。生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二月初二日,配孟氏,子五人。卒于崇祯五年(1632)十二月十八日,享年97岁,学者私谥“三多先生”,葬祖茔两河口。清康熙时状元韩菼撰有《教庵公传》,载于民国本《遂宁县志》卷五和《遂宁张氏族谱》卷二。其墓今存,位于蓬溪县金桥乡翰林村两河口南纱帽山中麓,墓碑纵2.8米,横0.95米,厚0.4米,碑文完好。
第七世
张应礼,张惠次子,字和斋,为张鹏翮之祖父。生于明万历六年(1578)三月十六日,娶周氏,子九人。官怀远将军都司佥书。卒于崇祯十一年(1638)十一月十二日,与张惠合葬于两河口,其墓今存。
第八世
张烺,张应礼第四子,字冲寰,号松龄,张鹏翮之父。生于明天启七年(1627)五月二十三日,卒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八月初二日,享年89岁。配景氏,侧室季氏。子六人:鹏翮、鹏翼、鹏举、鹏飞、鹏翥、鹏搏,女二人。景太夫人为张鹏翮生母,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卒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初葬遂宁玉堂山,后迁葬祖茔两河口。清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熊赐履撰《景太恭人墓志铭》,其墓今存。
康熙曾书“鲐背神清”、“养志松龄”二匾额赐张烺。康熙五十二年(1713)三月,逢康熙六旬万寿,张烺赴京亦祝寿,天颜大喜,颁赐珍膳及召见,复赐老人宴。与宋荦、徐潮、王鸿绪、许汝霖、徐元正等名臣坐前列,传为美谈。四月,诏问张献忠入川始末。法式善《陶庐杂录》卷一载:康熙五十二年四月,上问尚书张鹏翮曰:“明末张献忠兵到四川,杀戮甚惨,四川人曾有记其事之书籍否?”张鹏翮奏:“无有记其事者。”上曰:“……尔父今年八十有七,以张献忠入川时计,约已十七八岁,必有确然见闻之处,尔问明缮折进呈。”后来由张烺口述,张鹏翮缮疏上闻。
张烺著有《烬余录》《松龄老人笔记》等书。《烬余录》自录其生平,起于天启七年,止于康熙五十四年,记载了明末清初80余年见闻,对张献忠据蜀记载尤详,对研究明末清初四川历史和张献忠起义均有很大价值。明末清初,四川进入了一个比宋元之际时期更长、情况更烈的战乱与残破时期,四川人民再次遭到了今人难以想象的灾难。从宏观上看,可以说是四川历史上最残酷的一场浩劫。《烬余录》中载:“吾族自麻城迁蜀家于遂宁黑柏沟,有明三百年,族姓蕃盛,乃散居于邑西缑溪、土桥、治口、凤台等处,计十三房,凡万有余人”;“劫运后,逃散死亡,靡有孓遗,独余从万死一生中,得延余生”;“遂宁为水陆要冲,贼众往来,非宁区”。明末张氏一家,“三世一宅,僮仆百余人”。顺治二年(1645)十月,遂宁城中居民在战乱中被大量屠杀,“城中居人,无一存者。贼又掳其丁壮千余人,带至西洲坝,尽杀之。余诸兄及族姓之在城者,悉遭其厄”,“余乃悉窖藏其米谷等物,奉母入深山中”,“蜀民至是殆尽矣”。在清代官方史书中,大多认为这场浩劫是因为“张献忠剿四川”造成的。张烺实事求是地认为是由战乱、瘟疫和天灾交织而造成的。《烬余录》载:“又有瘟疫之侵,猛虎之灾”,“今统十分而计之:其死于献贼之屠戮者三;死于姚黄之掳掠者二;因乱而自相残杀者又二;饥而死者又二;其一则死于病也。”顺治十八年(1661),四川全省总人口仅9万左右,于是清政府大规模地组织移民入川,这是继明代初年的移民入川以后,更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烬余录》有一万余字,载于《遂宁张氏族谱》卷四,有民国十三年刻本。
张烺卒后,葬于遂宁县中仁里庆元山(今属重庆市潼南县小渡乡所辖),其墓今存。清保和殿大学士、礼部尚书陈诜和康熙时状元王敬铭分别撰有《光禄公传》,载于民国本《遂宁县志》和《遂宁张氏族谱》。
第九世
张鹏翮,字运青,号宽宇,张烺长子,船山高祖。生于顺治六年(1649)十一月十七日,卒于雍正三年(1725)二月十九日,配唐氏。子二人:懋诚、懋龄,女三人。顺治五年(1648)五月二十日,张烺一家迁居顺庆(今南充市顺庆区),第二年十一月张鹏翮出生。顺治八年(1651)迁居于西充县槐树场大堰沟;十二年,迁居于杜家;十三年,迁居于盐亭县廖家沟;十五年,迁居于西充县石桥场老鹳村。直到顺治十八年(1661),始归遂宁,居县东之赤崖沟。张鹏翮撰有《第一山精舍读书记》,记其少时在赤崖山读书情况;并作有《赤崖旧宅》诗。康熙七年(1668)迁遂宁广济坝,居张鹏翮外祖父景运亨宅。康熙八年(1669),张鹏翮考中举人;九年(1670)考中三甲第122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官苏州知府、兖州知府;康熙二十八年(1689)三月至三十五年(1696)正月任浙江巡抚;后任江南学政、刑部尚书;康熙三十七年(1698)任两江总督;康熙三十九年(1700)三月至四十七年(1708)十月任河道总督;康熙四十八年(1709)二月至五十二年(1713)十月任户部尚书;康熙五十二年十月(1713)至六十年(1721)任吏部尚书;雍正元年(1723)二月至三年(1725)二月任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卒谥文端,廷推天下第一清官。康熙二十七年(1688)曾出使俄罗斯,为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作出了重大贡献。张鹏翮为雍正王朝初期领导集团的核心人物。扬历中外,集政治家、文学家、诗人、水利专家、外交家于一身。为清代268年间,蜀人作官地位最显赫、名声最响亮的人物。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第九册)对张鹏翮治理黄河的功绩作了高度评价。张鹏翮从政50余年,名满天下。康熙三十九年,康熙谕大学士曰:“鹏翮往陕西,朕留心访察,一介不取,天下廉吏,无出其右。”仅在此一年内,康熙帝称赞张鹏翮为好官、清官即不下10次之多;御赐张鹏翮之诗、联、匾、书画等,多达10余件。卒后,雍正帝亲自两次给他撰写祭文、墓碑,称他:“矢志端方,持身廉洁”;“志行修洁,风度端凝”;“流芬竹帛,卓然一代之完人;树范岩廓,允矣千秋之茂典”,评价之高,无出其右。清代著名文学家彭端淑《张文端公传》云:“公自弱冠入仕及为相,凡五十余年,名满天下,主人不疑,同官不忌,考诸史册,往往难之。”著有《冰雪堂稿》《如意堂稿》《治河全书》《奉使俄罗斯行程纪略》《兖州府志》《遂宁县志》等10余部著作。光绪八年刊刻《张文端公全集》,凡7卷,内有诗2卷,诗风纯实简正,自是正声。生平事迹载《清史稿》卷279本传、《清史列传》卷11本传、彭端淑《张文端公传》、陆耀《治河名臣小传》、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国朝名臣传》《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等。《清诗别裁集》《国朝全蜀诗钞》《蜀雅》《晚晴簃诗汇》等录有其诗。
张鹏翮卒后,归葬遂宁中仁里庆元山。唐太夫人卒葬山东曲阜县之南官府马鞍山。民国元年(1912),由蓬溪县划出东乡11个场镇,遂宁县划出上安、中安、下安3里,建立东安县(因位于潼川府之南,后更名为潼南县)。张烺、张鹏翮父子墓所在地庆元山划归了潼南县所辖。庆元山今属重庆市潼南县小渡乡月山村,张氏父子墓仍存。张鹏翮墓在庆元山金簪子坡下的第三台土上,坐北朝南。坟墓比普通坟冢略大,墓前立有一通墓碑,碑高144.5厘米,宽67厘米,厚14.5厘米。
张烺墓在庆元山金簪子坡下第四台土内。张鹏翮《庆元山》诗中所云:“他日归来第四台,独寻春色几徘徊”即指此。其墓坐北朝南,坟冢略小,墓前有一与张鹏翮墓碑相仿的碑石,但碑面已严重剥落,只有中央有“户部”二字尚依稀可辩认。张烺生前曾“诰封光禄大夫、户部尚书加三级”。
康熙十四年(1675),张鹏翮召对懋勤殿,命坐赐茶,问父母无恙否?荣遇殊甚。遂仿周公得禾、孔子受鲤之意,以16字为派名子孙。16字派为:“懋勤顾问,知遇崇隆;清正仁厚,进德立功。”从第十世起,遂宁张氏就以这16字为字辈给子孙命名。
第十世
张懋诚,字孟一,号存庵,张鹏翮长子、船山曾祖。生于康熙六年(1667)十月二十日,卒于乾隆二年(1737)十一月十八日,娶罗氏(阆中人,青州知府罗大美之女)、朱氏。子五人:勤望、勤宠、勤保、勤河、勤复,女九人。康熙二十六年(1687)举人。历官安徽怀宁知县、奉天辽阳知州、通政使司通政使,署工部右侍郎,诰授通奉大夫,著有《通政诗集》一卷。性忠直,有气节,卒葬遂宁楼山(今遂宁市船山区永兴镇)。《遂宁县志》载有《通奉公(张懋诚)传》,其子张勤望撰有《通奉公行述》《罗太夫人行述》(载民国本《遂宁张氏族谱》卷四)。
第十一世
张勤望,字孚嘉,号莲洲,张鹏翮之孙、船山祖父。生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五月二十九日,卒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四月十四日,配岳氏(阆中人,进士岳度女)、杨氏。子八人:顾鉴、顾霖、顾京、顾墀、顾瀛、顾銮、顾普、顾振,女二人。荫生,历官安徽宁国府知府、山东登州府知府,署登莱青海防兵备道,诰授中宪大夫。时人称誉曰:“不愧天下清官张相国之孙,二十年尘案,片言决矣。”所至著有循声,无愧贤良。善诗,民国本《遂宁县志》载其诗6首。《遂宁县志》有传。卒葬两河口,其墓今存,为张勤望与妻岳氏、杨氏三人合冢墓,位于蓬溪县金桥乡翰林村东300米的人头山,墓碑纵3.1米,横1.5米,厚0.5米,素碑无饰雕。
第十二世
张顾鉴,字镜千,号冰亭,张鹏翮之曾孙、船山之父。生于康熙六十年(1721)四月十四日,时张鹏翮任吏部尚书,喜初得曾孙,取“张曲江千秋金鉴”之义,以命是名。卒于嘉庆元年(1796)十二月十二日,娶李氏、周氏(山东即墨人)。子三人:问安、问陶、问莱;女二人:长女适浙江归安监生潘本侃;次女张筠适骧黄旗汉军袭骑都尉高扬曾。三子二女之生母均为周氏。过去,学术界不少人认为张筠之夫为汉军高鹗,实误,此可参见拙文《洗百年奇冤,还高鹗清白——高鹗非“汉军高氏”铁证之发现》(载2001年《红楼梦学刊》第三辑)。乾隆六年(1741)张顾鉴中顺天乡试副榜,历官河南安阳知县、山东馆陶知县、湖北均州知州、荆门州知州、汉阳府同知、云南开化知府,诰授朝议大夫。卒后与李氏、周氏均葬两河口祖茔。张顾鉴善诗,与著名诗人袁枚为少年诗友。著有《近花窗诗稿》《耐舫近稿》《撷芳集》等。《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遂宁县志》有传。
第十三世
张问安,字悦祖、季门、号亥白,张鹏翮之玄孙、张顾鉴长子、船山之兄。生于乾隆二十一年十二月十四日(公元1757年2月2日),卒于嘉庆二十年正月初五日(公元1815年2月13日)。娶陈慧殊(1755——1783,浙江海宁人,江西南安府同知陈亿女,著有《香远斋稿》)、王氏、文氏、吴氏。著有《亥白诗草》8卷,存诗840余首,夫妇均葬两河口。亥白为清代诗人、书法家,诗才超逸,与船山号称二雄。其生事可参见拙文《清代诗人张问安行年简谱》(发表于《川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及拙编《张问安诗选》。张问陶,字乐祖、柳门,号船山,张鹏翮之玄孙、张顾鉴次子。生于乾隆二十九年五月二十七日(公元1764年6月26日),卒于嘉庆十九年三月初四(公元1914年4月23日)。娶周氏(涪陵人,户部侍郎、左都御史周兴岱女)、林颀(江苏人,四川布政使林西崖女,著有《林恭人集》)。张问陶著有《船山诗草》20卷、《补遗》6卷。卒后寄殡苏州玄墓山;逾年,得鲍树堂太仆资助千金,始得归葬故乡两河口祖茔;其墓位于今蓬溪县金桥乡翰林村东500米唐家湾无名山中麓,碑文曰“张问陶船山之墓”。周氏、林颀亦葬两河口。其生事迹可参见拙著《张问陶年谱》(巴蜀书社2000年1月出版、2005年1月修订再版)。
张问莱,字承祖、寿门,号旗山,张鹏翮之玄孙、张顾鉴季子、船山之弟。生于乾隆四十年(1775)正月十八日,卒于道光十八年(1838)七月初八日。娶杨继端(1773——1817),子一人:知训。卒后,与杨夫人均葬两河口。张问莱与书法家梁同书为忘年交。其妻杨继端,四川旺苍县人,松江府知府杨玺女,字明霞,号古雪,清代女诗人、画家,著有《古雪集》,今存诗448首,词32阕。《巴蜀文化大典》赞扬张氏“丈夫兄弟三人皆才子,妻子妯娌三人均诗人,当时文坛传为佳话。”
从明初入川始祖张万,至清乾嘉时张船山,共计13世,即:张万→张永成→张赞→张福暌→张尚威→张惠→张应礼→张烺→张鹏翮→张懋诚→张勤望→张顾鉴→张问陶(兄问安、弟问莱)。
目前,张氏后裔还散居于遂宁市船山区、安居区和蓬溪县任隆镇黑柏沟村、金桥乡翰林村两河口等地,已发展到第21世“厚”字辈了,今张氏后裔总人口有1000余人。遂宁张氏家族是一支兴盛时间长达200年左右,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有重要影响的大家望族。从清初张鹏翮入仕,到清中叶张船山中进士,这期间张氏中进士者3人,中举人者9人,成贡生者18人,为官者达数十人,既有文官,亦有武将。一人入《中国通史》,二人入《辞海》,三人入《清史稿》列传,四人入《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遂宁人入乡贤祠者8人,而张氏一家就占了7人之多。张鹏翮是清代蜀人中官位最显赫、名声最响亮的人物;张船山为清代蜀中诗冠,也是当时第一流的大诗人和书画家。其诗,“才隽之士,多则效之,……朝鲜使人求其诗,至比之鸡林纸价。”当代清诗研究专家钱仲联先生“力主将乾隆三大家中之蒋士铨换为张问陶”。其书画,蜀中从清代后期起民间就有“家无船山画,不算书香门”、“家无船山字,枉为读书人”之说;清末民初著名学者杨守敬(1839——1915)在《学书迩言》中云:“乾嘉间之书家莫不胎息于金石,博考名迹,惟张船山、宋芷湾不依榜古人,自然大雅,由于天份独高,故师古而不泥于古。”因此,无论从政治上或从艺术上,都有必要对清代遂宁张鹏翮家族进行全面深入的清理和研究。
参考文献:
一、《遂宁县志》(6卷,首1卷),(清)孙海、李星根等纂修,清光绪五年(1879)刻本。
二、《张文端公全集》,(清)张鹏翮著,清光绪八年(1882)刊本。
三、《遂宁张氏族谱》(4卷),(民国)张崇阶等纂修,民国十三年(1924)刻本。
四、《张问陶年谱》,胡传淮著,巴蜀书社2000年1月出版、2005年1月修订再版。
五、《清代诗人张问安行年简谱》,胡传淮编,刊载于《川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六、《张问安诗选》,胡传淮编选,2002年蓬溪县政协文史委刊印。
录自《川北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庆元山张鹏翮父子墓
吉成轩
《潼南县志》有“张鹏翮,遂宁人,而其父子墓均在县境三汇场庆元山”的记截。张鹏翮,遂宁县黑柏沟(1954年划隶蓬溪县金桥乡翰林村)人,生于公元1649年(清顺治六年),卒于公元1725年(清雍正三年)。康熙九年进士,历官知府、巡抚、户部、兵部、刑部、吏部尚书,两江、河道总督,授文华殿大学士,卒谥文端。1986隆冬,笔者随遂宁市、潼南县志办同仁去到庆元山探访遗迹。
庆元山在潼南县小渡乡(原三汇场)月山村,我们一行到村已是下午3点钟,同行的小渡区老李为我们找来了当地知情人作向导,随即寻访庆元山张氏父子墓。庆元山,又名月山,从月山寺尖山子峰绵延向东到金簪子峰,俗称18罗汉坡,山势挺拔峻峭,气势雄壮。张氏父子墓就座落在庆元山尾峰金簪子坡下的祠堂湾,山湾形似交椅,庆元溪自西北向东南流去,从三汇场到复兴场的人行石板路经沟中西行。张鹏翮墓、张烺墓、张公祠、瑶亭碑等建筑,背山面溪而列。
张鹏翮墓在金簪子坡下的第3台土上,坐北朝南。坟墓比普通坟冢略大,墓前立有一通墓碑,碑高144.5厘米,宽67厘米,厚14.5厘米。墓碑有3行文字:左行“雍正四年三月吉旦”;中,又分两小行:
文华殿大学□□□
皇清 书少保文端□□□
右行“孝男礼科□□□”(以下文字漫漶)。碑文称谓是张鹏翮生前、逝世后的授职和谥封,与历史相符。
张烺墓在金簪子坡下第4台土上,较张鹏翮墓碑下一台,坐北朝南,坟冢略小。墓前有一与张鹏翮墓碑相仿的碑石,但碑已严重剥落,只有中央有“户部”二字尚可辨认,张烺生前曾“诰封光禄大夫,户部尚书加三级”。
张公祠,在金簪子坡下祠堂湾。据张氏守墓人后裔和当地知情人回忆,祠堂列于湾的正中,坐北朝南,是一进两层的两个四合大院。正大门外有牌坊一座,石狮一对;大门上方有一道匾额为四个镏金大字“真正善人”。并有御记印章,匾额周围饰以龙、鹤等图案。康熙五十二年,康熙60寿辰,张烺曾去北京祝寿,康熙帝在接见他前,曾传旨称他为“真正善人”。可知张公祠系为祭祀张烺而建,张公祠正厅内立有神祖牌,两旁列有金瓜、钺斧等仪仗;正厅为扇门,有精美的雕花装饰,后房及两旁厢房为客厅、守墓人住所、厨房及膳房。祠堂周围旧时有御赐的祭祀田若干。现大部分房屋已拆除,所余房屋皆残破,原房基上零乱地建有一些新房。
瑶亭碑在张公祠前靠小溪岸人行石板路左侧。原建有亭,坐北朝南,为八柱木亭,分两层,楼无梯,青色筒瓦,四周围以木栅栏,内有石碑一道,碑位于石刻龟背上的缝隙中,用力推动,碑会摇动,因此,当地人讹称为“摇亭碑”。“文革”初期,亭被拆毁,碑石已被用作亭前石河埝的砌石,现浸泡在水中。据目击者回忆,瑶亭碑为康熙五十四年立,碑文内容为褒扬张烺事迹,属张公祠的辅助性配套设施。
前述祭祀、纪念性建筑和墓葬,至今时过300余年,尚存者,唯两墓冢。
录自《潼南文史资料》第三辑
为张鹏翮的人品与文品一辩
李朝正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始终坚持对历史人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它摒弃了个人仇隙、恩怨,其标准与尺度是史料,而不是传闻和诳言。张鹏翮一生精覃,位极人臣,清操自矢,众多史料皆称誉其德政,唯汪景祺的《读书堂西征随笔·遂宁人品》对张鹏翮进行了全面的攻击与诬蔑,及至1979年版新编《辞海》张鹏翮条,介绍与阐释亦未见公允。本文不揣谫陋,以史料为据,考究鉴别,特为张鹏翮的人品与文品作一点辩护。意在还这位清初名臣一个历史的本来面目,并祈专家、学者斧正。
张鹏翮,字运青,号宽宇,四川遂宁人。康熙九年(1670)考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为官五十五年。他致身通显,美誉殊荣盖世,集文学家、诗人、教育家、水利专家、外交家于一身,生前遭人怨谤,死后又被指责。辩诬之事,安能不为?
一
非凡才干显于世,历官升迁理当然。并非“遂宁遂以重贿结铨曹之好货者”、“得官皆不以正人品”。
年仅二十五岁的张鹏翮,在刑部员外郎任上就显露了过人的胆识与才干,办疑狱通明练达,弹劾不避权贵,同官敛手称服。
康熙十四年(1675)充顺天乡试同考官,次年任会试同考官,两年后升礼部祠祭司郎中,在科举考试中,历任提调官、阅卷官、殿试执事官、廷试贡士阅卷官、磨勘官,在参与的几科会试中其工作令大学士李尉、冯溥、礼部尚书龚鼎孳等交口称赞,一致向康熙帝举荐张鹏翮,故有康熙十九年(1680)康熙帝亲赐“太液鲜鲤”的故事传诵。在两任知府(苏州、兖州)期间,整饬吏治,兴利剔弊,干练廉能,治绩不凡,政声大震,离任时百姓攀辕而泣,拦路挽留。去后百姓、士子还编了许多歌谣,以表达思念之情,如供演唱的《南北曲》共10首,其中《江儿水》有“多少臣工,偏夺我使君一个”。《雁儿落带得胜令》中有“天啰,快还我贤父母”。还有史料记载,每当歌毕,“士庶还跪泣,胥吏亦声泪俱下,鹏翮顾而凄然,亦不禁涕泗横集。”
康熙十九年(1680)授江南提学道,三十三年(1694)任江南学政。清初,直省学政沿明旧例,借办学和乡试中饱私囊,官吏托寻引见,士子多行贿赂,此风江南尤盛。康熙帝特简张鹏翮为江南学政,以扭转颓风。张鹏翮履任,“信心直行,矢慎矢公,终其无一幸者。”那些徒具声华之士,到了学政署地、学宫、考场也只得踯躅逡巡,不投而去。张鹏翮还在学宫的明伦堂题下对联:“先圣道并乾坤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皇教同尧舜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治政之才,可见一斑。
康熙二十七年(1688),沙俄侵犯我边界,清军将俄军围困于雅克萨城,张鹏翮奉使同内大臣索额图等前往俄国谈判,勘定边界,以卓越的外交才能令俄代表折服。沙俄同意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不仅收回了被沙俄侵占的部分领土,而且阻止了沙俄进一步向黑龙江地区侵犯,保障了我国东北边境的安全。张鹏翮杰出的外交能力与贡献,《大清一统志》称他“扬历中外,以清节著”。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也肯定了这一点。
康熙三十七年(1698),张鹏翮由浙江巡抚、右都御史升刑部尚书,本年十一月就任两江总督。因建言定海设官、建仓储、赈灾、出洋贸易船的监控管理等事宜处置尽善,次年康熙帝南巡,考察政绩,张鹏翮深得嘉许,随从入京,“钦赐朝服、鞍马、弓矢。”优礼甚隆,殊遇至尊。三十九年(1700)三月,张鹏翮始任河道总督,四月疏请拆澜黄坝。五月建海神庙,七月将河工修理情形入奏,康熙帝称张鹏翮“办事精详可知矣”,“览奏河工弊端详悉切要,极其周备”,“遇事精勤。从此久任河务,必能有益”。并且谕大学士及科道九卿曰:“张鹏翮每事实能宣力,朕不之信,将信谁耶?”与此同时,康熙帝还宣谕:“臣下之贤否,朕处深宫,何由得知?缘朕不时巡行,凡经历之地,必咨询百姓,由是知之。今张鹏翮居官之优,岂朕目击其临事?亦不过得知风闻耳。因此,朕欲开风闻言事之例,科道官以风闻提参,即行察该督抚,贤者留之,不贤者去之。”接着便表彰了四名好官:张鹏翮、李光地、郭琇、彭鹏,称其治行“则下当今名臣,即后世亦可取重矣”。
康熙四十年(1701)三月,江西巡抚马如龙因年老多病,请求解官赋闲,康熙帝问其病情,百般挽留,感慨地说:“然如张鹏翮、李光地居官有何异议?张鹏翮自到河工,在署之日甚少,每日骑马巡视堤岸,不惮劳苦”。旬月之内,得知湖广巡抚病重危急,欲觅一位官吏代之,康熙帝问各大臣:“尚患不得其人,如张鹏翮、李光地、郭琇者能几人?”张鹏翮任河道总督身先士卒,亲率胥吏及河工奋力从事,嘉话传遍大江南北。四十二年(1703),康熙帝特谕大学士及在京大臣:“张鹏翮所修工程,虽悉经朕裁断,而在河数载,殚心宣力,不辞艰瘁……朕心深为嘉悦。”明示所属大小河员,自总河以下各官由吏部议叙超擢。四十七年(1708)十月向康熙帝奏明秋汛水势,得旨:“张鹏翮任总河以来,克遵朕指示,修筑工程,殚心尽力”。“此年两河安晏,堤岸无虞,深为可嘉。”康熙六十年(1721)身任吏部尚书的张鹏翮已年届七十三岁,康熙帝还特派他前往山东、江南申饬地方官吏,令其相度黄、淮水势,勉力加固整修。张鹏翮经半年察勘两河,十月给康熙帝上一奏疏,上谕大学士及九卿:“张鹏翮等回奏,甚属明晰,即令照依所奏,不得稍有更改。”清世宗即位,改元雍正,任命张鹏翮为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雍正元年(1723)八月,新朝重臣,七十五岁的张鹏翮前往河南巡抚堤岸及河运情况,一如既往,不遗余力,虽为康熙旧臣,但雍正帝仍然器重。张鹏翮才干非凡,清代初期震惊全国的大案、重案、要案都特差其前往审理,主要有:康熙三十九年(1700)三月,张鹏翮以刑部尚书身分,由康熙帝特遣前往陕西,审理陕西巡抚布喀参劾川陕总督吴赫侵蚀贫民籽粒银两案。
康熙四十八年(1709)十二月,户部尚书张鹏翮前往江南审理两江总督噶礼劾江南布政使宜思恭亏空银两案。
康熙四十九年(1710)六月,去江南审理苏州知府陈鹏年侵蚀银两案。
康熙五十一年(1712)一月,谕差户部尚书张鹏翮、漕运总督赫寿前往江南审理江苏巡抚张伯行疏参两江总督噶礼贪污五十万银两案。六月再往江南审理两江总督噶礼劾参张伯行案。八月又审理江南乡试正考官左必蕃制造的科场舞弊案。
康熙五十三年(1714)十月,吏部尚书张鹏翮、左副都御史阿锡鼐前往江南审理江苏巡抚张伯行、布政使牟钦元藏匿海盗、党羽张令涛一案。
康熙五十四年(1715)三月,吏部尚书张鹏翮奉差审理江南张伯行案。
康熙六十年(1721)五月,钦差吏部尚书张鹏翮审理江南松江提督赵珀克扣应发给士兵的钱粮,引起士兵哗变、骚动案。
仅举数端,聊作佐证。在审理案件中,张鹏翮的判断能力和办事能力令人吃惊,连康熙帝也承认神明睿敏,天语优奖,七次获御赐物品,康熙帝亲笔题赠“河臣箴”,赐御制诗扇,甚至赐张鹏翮之父张烺“鲐背神清,养老松林”匾。雍正帝给张鹏翮御书“嘉谟伟量”匾。雍正三年(1725)二月,张鹏翮卒于吏部尚书任上,雍正帝深表痛惜,颁示大学士及九卿科道,御书“张鹏翮秉性孤介,持躬廉洁,前任总河,懋著勤劳。入领铨曹,恪谨供职,因效力有年,简任机务。近值请假养疾,遣医诊视,必整肃衣冠,极其恭敬。忽闻溘逝,朕心深为轸悼,著加少保,于恤典定例外,再加祭一次。谕致祭日,命大小汉堂官、给事中、御史齐集,赐全葬,谥文端”。当张鹏翮下世十年(1734年),著名文学家、诗人彭端淑撰《张文端公传》,称“淑丁未年(1727)试南宫,上以春寒赐天下贡士棉衣、姜茶。试毕,群诣阙谢恩,列阶下,大宗伯吴公襄宣于众曰:‘上有旨,汝辈他日作官,当如张鹏翮、朱轼,方不负朝廷’”。张鹏翮在康熙朝为官五十二年,康熙帝执政,对官吏的使用、监督、考绩比明代及清顺治帝严厉得多,才识人品为考绩重点,在其手下为臣,偶有劣迹,或无能之辈,要想提拔混阶,加官进爵,谈何容易!由上可知,那“重贿铨曹之好货者,得官不以正人品”,强加给张鹏翮,岂不成了欺世诳言?
二
躬行节俭,操守廉洁,动用钱粮,绝无糜费,张鹏翮一介不取,天下廉吏无出其右。并非“巧于取”,“俱得开府馈谢,动以十万计”,“其家富可敌国。”
康熙三十九年(1700)二月,河道总督于成龙病故,康熙帝召群臣议事,谕“江南、江西总督张鹏翮操守好,著调补河道总督”。同年,得康熙帝钦命往陕西审案,张鹏翮回奏,依律断理,陕西巡抚布喀、川陕总督吴赫、知州兰佳选、知县张鸣远等侵蚀挪用,各拟罪如律,康熙帝谕大学士曰:“鹏翮往陕西,朕留心访察,一介不取,天下廉吏,无出其右。”同年七月,大臣议该年会试情况,康熙帝特谕:“观九卿所议考试一事,张鹏翮、李光地任学政时,居官皆善”。九月,大臣齐集议天下清官,举荐给皇上,有河道总督张鹏翮、直隶巡抚李光地、湖广总督郭琇、广西巡抚彭鹏,康熙帝指示:“四人居官之善,朕何以知之,张鹏翮曾任兖州知府,居官其善……”。次月,有好事者媒孽张鹏翮任河道总督半年来有不法与贪赃行为,状告于吏部,康熙派人察访,结果纯属诬陷,康熙帝面对百僚戒饬云:张鹏翮“伊若果为利计,历任知府、运使、巡抚,皆可得利,既不取于彼,岂肯于河工钱粮,侵蚀肥己乎?其操守廉洁,诚不可及。”年底,张鹏翮回京述职,康熙帝谕示群臣:“朕并非偏向张鹏翮也,……自到任以来,一文不肥己,正项河银俱实用于河工,此数事得有成效也。”据史料记载,仅康熙三十九年内,康熙帝称赞张鹏翮为好官、清官即不下十次之多。康熙四十年(1701)正月,浙江巡抚张敏工作玩忽,全省钱粮大量亏空,康熙帝震怒,谕大学士“张鹏翮任浙江巡抚七载,历年钱粮俱照数清完,今浙江钱粮甚无头绪,故先将巡抚张敏更换,今亦欲易其藩司。”四月康熙帝又谕张鹏翮居官最优。康熙帝求贤若渴,五月令大臣举荐贤才,以备朝廷重用,外间传出张鹏翮滥荐人才,且以此索贿,上谕:“张鹏翮、李光地皆不轻于荐人,惟恐荐后或有不法之故,故甚郑重之。”《读书堂西征随笔》诬张鹏翮举荐的张志栋、张伯行、赵世显、蒋陈锡未几皆叛,成不共之仇,其原因在于“遂宁之无厌也”。这纯系无稽之谈,因前三人都有劣迹,审理者又系张鹏翮,他秉公执法,不以私荐顾念旧情,正表明其为官持身修己,清正廉明。
康熙四十二年(1703)十月,康熙帝特谕:“张鹏翮清洁自持,一应钱粮,俱实用于河工,无纤毫浮耗。”十一月,大学士马士齐以张鹏翮赈济山东饥民向康熙帝面奏,康熙帝要马士齐代他降谕张鹏翮:“尔居官清廉,河工效力,告有成绩,是皆尔之善处,朕甚嘉之。”事隔两年后,工部侍郎赵世芳参劾张鹏翮浮销十三万银两入私囊,请予逮治。康熙帝御批:“河工钱粮原不限数,水大所需多,水小所需少。如谓鹏翮以十三万入己,必无之事”。康熙四十七年(1708)十月,张鹏翮向朝廷启奏秋汛水势疏,上谕:“张鹏翮动用钱粮,绝无糜费。”次年一月,康熙帝有大疾,议立太子,他总结近五十年来的执政得失道:“朕听政四十年、包容之处甚多,对作威作福可畏,则好官如齐世武、张鹏翮、赵申乔……”“且如张鹏翮,乃一清官,朕南巡时马齐当众前詈之曰‘杀材’,因不馈伊银币,遽尔辱骂。”后马齐被夺职受到惩处。
《读书堂西征随笔》云张鹏翮“其后入为户部尚书转吏部尚书,尤贪婪而更佐之以刻薄”。然而,史实却恰恰相反。康熙四十八年二月,张鹏翮由刑部尚书调任户部尚书,掌管天下钱粮,嘉惠庶民百姓。十一月,张鹏翮向康熙帝上奏江浙一带歉收,恳请蠲免赋税,康熙帝御批前征询张鹏翮意见,张奏曰:“皇上加惠于民,实出非常”,即免江浙银八百万两。接着又向康熙帝建言,请将康熙五十年天下地丁银粮,一概蠲免,以施舍浩荡之恩,康熙帝应允,以利百姓生齿养息。张鹏翮有何“刻薄寡恩”?
康熙五十一年(1710),全国范围举清廉卓异之官,通过各层推举,都察院考核,十月上谕:“萧永藻、富宁安、张鹏翮、赵申乔、施世纶、殷泰、张伯行,此数人,皆清官,朕皆爱惜保全。”康熙五十六年(1717),福建巡抚陈宾题奏惠安县知县田广运征收钱粮有方,居官声名俱好,恳圣恩破格鼓舞,康熙帝在奏本上御批:“此奏甚善,征收钱粮为少加火耗,百姓易于输纳,从前张鹏翮任浙江巡抚时,钱粮俱清楚。”年届七十四岁的张鹏翮前往江南审理松江提督赵珀因克扣士兵米粮,着即革职,解部枷号鞭责,事竣张鹏翮回京,皇上褒赞清吏廉介,雍正帝为之动容。
张鹏翮为官数十年,继伊尹一文不取,孔明淡泊明志,言行谨慎,品质端方纯正,对已要求甚严,对家人管教甚紧,《益州书画录》称他“为政有声,克守清白,能世其家”。任官期间制定了严格的《家规》,明白规定“自奉宜薄”,“举监生员,不得出入公门,有玷行止;任官不得以贿败官,贻辱祖宗。”《读书堂西征随笔》称:“其家富可敌国”。而实际的情形是家中经济并不宽裕,甚至连多年积蓄购置的田产也被湖北来的移民所侵占,先人祠堂颓倾,也无资修葺,正如张勤望《通奉公行述》中说:“居无一椽,食无半亩,敝衣布被,家计萧然……四壁空虚,一棺清冷,贫宦与老僧无异也。”彭端淑撰写的《张文端公传》,记张鹏翮“自弱冠入仕,及为相凡五十余年,名满天下,主上不疑,同官不忌,考诸史册,往往难之。”雍正帝在张鹏翮逝世时御制第一次祭文称:“秉性贞介,植品端凝。”御制第二次祭文又称:“矢志端方,持身清廉。”在御制碑文中也称:“素性恪苯,持身清介,……老臣虽谢,谟猷尚在。”雍正八年(1730),雍正帝诏祀贤良祠,诏书中称张鹏翮“志行修洁,风度端凝。”由此观之,张鹏翮的确一身谨行,操守堪称典范。《读书堂西征随笔》还指责张鹏翮遇父丧,恋位忘亲,大逆不道。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康熙五十四年张鹏翮的父亲张烺病故,在京闻讣,张鹏翮请求奔丧,上疏十余通,上终不许,谕:“吏部事务甚属紧要,张鹏翮虽丁艰,著暂留办事,俟富宁安回京,再令张鹏翮回籍守制。”明明是皇帝不允奔丧,偏要说成居高官即不知有父母;明明是公务繁忙不能离岗孝敬父母,硬要说成大僚皆恋位忘亲。
三
文简翰墨词简意明,章表陈奏切要周备,诗文书法堪表一世,传世著作计18种,怎能说“不学无术”?
说张鹏翮“不学无术”,也仅仅只有《读书堂西征随笔》一家之言,其根据仅据一次议大礼引起的争议,指责张鹏翮“不通文理,又不虚心延访”。
清初仍沿明代旧例,科举制度成为遴选人才的神圣大典,考试严格,防范舞弊的惩处条例异常周详,不能说凡中式的都是饱学之士,但多数中式者还是符合封建社会与统治阶级的人才标准的。张鹏翮由举人考中进士,入翰林,出任学政,五任乡试主考官,两任会试主考官,其间担任过律例馆、会典馆纂修官、圣祖实录馆总裁官,如果真是一个不学无术、言语不通的官吏,在清康熙帝执政时期,想要滥竽充数,恐怕连官位也难以自保。张鹏翮一生向朝廷上过奏疏近二百通,许多奏疏在奏事、文词方面都得到康熙帝及大臣们的称誉。康熙三十九年(1700)六月,接任河道总督的张鹏翮履任方三月,便向朝廷条奏河工九款,康熙帝览毕奏章,传旨:“条陈河工弊端,详悉切要,极其周备,著九卿詹事、科道会同速行速议具奏”。次月张鹏翮又奏开归仁堤、便民闸等河防事务疏,上召刑部侍郎常绶及费扬古,谕曰:“张鹏翮深悉河务,条奏详明,而任事伊始,即如此严切,后将难继。”九月又有《开引河疏》,上谕:“所奏甚为合理”;“与朕向时所见甚合”。十月关于武家墩至小黄庄加砌石工上疏,康熙帝谕大学士曰:“张鹏翮每事奏请详明”。
康熙四十年(1701)二月,张鹏翮上疏请求从清口至淮安建五闸,上谕:“所奏已得河工秘诀,著九卿、詹事、科道会同速议具奏。”四月,礼部复议河道总督张鹏翮的有关治河事宜纂集成书,任务交给史馆,书成后治河将永远遵守此法。此后,康熙帝上谕大学士等曰:“朕以河工紧要,凡前代有关河务之书无不批阅,大约泛论则易,实行则难。……纂书之务且不必交翰林院,即著张鹏翮编辑呈览。”六月,康熙帝御太和殿视朝,谕大学士云:“李光地、张鹏翮凡有奏章,俱极简当,其节略大旨甚善。”从以上仅就张鹏翮有关奏疏一类的简牍之文引起的反响及评价略陈其事,可知与“不学无术”和“文理不通”结论相去甚远。除奏疏外,张鹏翮还有极富珍贵史料价值的记实性著作《奉使俄罗斯行程纪略》一书,“儒臣驰驱远域,往返百日,谨以道途所涉历,逐日杂记,以记皇华盛事。”张鹏翮撰有著作多部,计有《冰雪堂稿》、《如意堂稿》、《奉使俄罗斯行程纪略》、《治河全书》、《忠武志》、《文庙礼乐考》、《关夫子志》、《兖州府志》、《遂宁县志》、《信阳子卓录》、《身镜录》、《士镜录》、《敦行录》、《家规辑要》、《女诫辑要》、《河防志》、《奏议》、《年谱》18部。除后三种为门人及幕僚纂辑外,余皆亲撰自编。惜其有的种部未及出版,今已失传。好在《清史稿·艺文志》著录了《张公奏议》24卷、《忠武志》8卷、《遂宁县志》6卷、《出使俄罗斯行程录》1卷、《信阳子卓录》8卷、《敦行录》2卷、《张文端公全集》7卷、《兖州府志》40卷。
此外,张鹏翮还是一个著名的书法家。《益州书画录》、《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均载,并赞“善诗,工书,成都驷马桥碑记乃其遗墨,笔法苍古。”
《读书堂西征随笔》的作者汪景祺为何对张鹏翮如此攻讦和诬枉?或谓因汪参加两次会试都未中式,且这两科会试主考官都是张鹏翮;或因汪的职业关系,康熙癸巳年(1713)汪中举人,直至雍正二年(1724)才在陕西布政使胡期恒任所专“打抽丰”,即拉关系走门路向人求取财物;或因受年羹尧唆使而为。同年,汪景祺结识了年羹尧,为年的幕客,时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太傅,深得雍正帝眷遇,骄纵傲视大臣,每入京觐,巡抚跪道迎送、亲王及大臣郊迎,惟张鹏翮执掌吏部不予理会。年羹尧是否假汪景祺之笔泼张的污水以泄私愤也未可知。清人萧奭则谓,汪景祺“作功臣不可为论,以檀道济、萧懿比年羹尧;以鄙亵无稽之语污张鹏翮。”这一论述可供佐证,媒孽加害,昭然若揭。想不到这“无稽之语”的诬陷,竟造成历史的误解,反过来又误解了历史,迨至1979年新版《辞海》张鹏翮条云:“康熙中叶他赴陕西办理赈灾,专事敲诈勒索,时人谓其患更甚于旱灾。”从以上大量史料可知,1979年版《辞海》此条的片面性,给读者提供了错误的知识,对张鹏翮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有欠客观和公正。
综上所述,张鹏翮之清介可比魏裔介、魏象枢;理学与汤斌、李光地齐名;面折廷争尤似唐时郭子仪、明时赵南星,举荐陆陇其、张伯行为世所重。客观、公平地说,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官吏张鹏翮也自有他的过失,但在本质上与《读书堂西征随笔·遂宁人品》大相径庭。恶意的诬蔑随风飘失,被诬者终究要昭雪!
录自李朝正《明清巴蜀文化论稿》,1997年12月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遂宁张氏家族诗人
胡传淮
遂宁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涪江左潆,船山右峙,水陆交冲,沃野平畴,山川洒落,人物阜繁,历为郡、州、府、县治地,为蜀中历史文化名城,号称“剑南大镇”、“东蜀之都会”。清代遂宁张氏,号称“诗人世家”。从张鹏翮至张船山,张氏世代诗学传家,渊源有自。张氏家族诗人主要有:
一、张鹏翮
张鹏翮是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水利专家,也是一位独具特色的诗人、书法家。传世著作十余种,有《冰雪堂稿》《如意堂稿》《奉使俄罗斯行程纪略》《治河全书》《兖州府志》《遂宁县志》等。
现存最重要的作品集为《张文端公全集》,系光绪八年(1882)刊本,由张知铨(张鹏翮之弟张鹏翼六世孙)依照张鹏翮手稿刊出,十分珍贵。内有诗2卷, 600余首。书前有李星根序。李调元《蜀雅》称“文端论诗,以性情为主。”孙桐生《国朝全蜀诗钞》卷五载:“文端平生居官,以清节重,扬历中外,早著循声” ;“诗亦纯实简质,自是正声。”清人梁章钜《楹联丛话》卷四云:“眉州三苏祠中,楹联林立,殊少佳构,惟大门有张鹏翮一联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最为大雅”。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孙桐生《国朝全蜀诗钞》、李调元《蜀雅》、徐世昌《晚晴簃诗汇》以及清代、民国《遂宁县志》录有其诗。钱仲联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载有其生平成就。
二、张懋龄
张懋龄,字与九、希龄,张鹏翮次子,张懋诚弟。生于康熙十四年(1675),卒于雍正三年(1725),娶山东衍圣公孔毓圻女为妻,卒葬曲阜县之南官府马鞍山,后世迁居于曲阜。船山辞去莱州知府后,曾由兖州绕道曲阜,探望其后裔。
张懋诚、张懋龄兄弟二人,均工诗,张懋诚著有《通政诗集》一卷。张懋龄官至江南淮安府山安河务同知,孙桐生《国朝全蜀诗钞》卷六录有其诗2首,俱清新可诵。《蜀雅》、《历代蜀词全辑》(续编)录有其诗词。
三、张勤
望张勤望为张鹏翮之孙,张懋诚之子,官至山东登州府知府、署登莱青海防兵备道。工诗,民国本《遂宁县志》录有其诗多首。如《雨霁携小儿女摘园蔬》云:“初晴风细玩云霞,瘦马冲泥散晚衙。报国有心虚岁月,谋生无术惜年华。儿童争摘篱边豆,蛱蝶双飞雨后花。万里孤踪贫病客,深惭零落不成家。”颇有田园风味,堪称作手。
四、张勤淑
张勤淑,字友勤,张懋恭之女,张懋恭系张鹏翮三弟张鹏举之子。张勤淑适江南吴县(今苏州吴县市)举人吴冲,随夫宦江南,居家江苏宿迁县,与名媛、诗人倪瑞璇相唱和,其诗甚多。著有《翠荇斋吟草》,《历代妇女著作考》著录。《国朝闺秀诗柳絮集》著录是书时将作者误作“张淑贞”。《撷芳集》《香艳丛书》《历代妇女著作考》《巴蜀历代名媛著作考要》著录。
五、张顾鉴
张顾鉴,张鹏翮之曾孙,善诗,曹学诗(清代诗人)将张顾鉴比之为白居易和陆游,与著名诗人袁枚、史震林、许瑗为少年诗友。袁枚在《覆洪稚存学使》信中云:“尤奇者,阁下所极赞之张船山,乃枚之世交也。丙辰(1736)召试,枚寓居吾乡赵横山(即赵大鲸,进士,官至左副都御史)阁学家,有美少年张顾鉴者,联床交好。张小我三岁(按:张顾鉴实小袁枚五岁),遂与阁学儿子书山,作三人车笠之盟。未几,书山亦登词馆,此后音尘隔绝,刚六十年,岂知张即船山父也。倘非阁下言及,则天南地北,通问何年?因之张太守亦有书来,枚又有诗寄去,俱抄呈阁下,读之当必心开”(《小仓山房尺牍》卷九)。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六云:“余访京中诗人于洪稚存,洪首荐四川张船山太史,为遂宁相国之后,寄《二生歌》见示,余已爱而录之矣。追忆乾隆丙辰(1736),荐鸿博入都,在赵横山阁学处,见美少年张君名顾鉴者,彼此订杵臼之交,疑与船山有瓜葛,寄信问之,不料即其尊人也。垂六十年,忽通芳讯,知故人官至太守,尚无恙,且有子不凡,为之狂喜。”袁枚生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三月,张顾鉴生于康熙六十年(1721)四月,在京师二人为“杵臼之交”,因二人均有才名、工诗善文之故。
张顾鉴著有《近花窗诗稿》《耐舫近稿》《撷芳集》等诗集。《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遂宁县志》有传。
六、张问安
张问安为张鹏翮玄孙,张顾鉴长子、张船山兄。与弟船山同致力于诗,诗才超逸,有“二难”之目,著有《亥白诗草》8卷。
张问安一生六次应乡试,七次应会试,足迹半寰宇,到过岭南、苏杭、荆楚、齐鲁、中州、三秦、燕赵等地,遍览名山胜水,格律益进。晚年主讲蜀中华阳、温江书院,诱掖后进,多所成就。时人及后世对其评价颇高。清诗人、画家王学浩《亥白诗草》叙云:“但觉其语淡而味腴,节短而韵长,盖将于韦孟之外,另辟一径,以与唐人争席也。”傅亦舟(光绪年间遂宁知县)序云:“亥白诗钞古藻纷披,遗音孤戛,沉郁顿挫,卓有本源”。其季弟张问莱云:“余伯兄亥白、仲兄船山皆以诗名于世。”清代学者李星根《张亥白先生传》云:“遂宁相国以经济显名于仁皇帝之朝,迄先生五世矣,而独昌其诗,兄弟竞爽,旗鼓相当,虽天才雄放,文采风流,照应四国,若稍稍逊乃弟一筹。至于抚山范水,刻画杜陵,唐突康乐,真力弥满,万象在旁,殆有过之,无不及焉”。《归田老人诗话》云:“张问安,字亥白,船山兄也。诗魄浓挚,如《剑门关》诗,少陵以后无敢作者。”
清代孙桐生《国朝全蜀诗钞》、张应昌《清诗铎》、徐世昌《晚晴簃诗汇》、钱仲联《清诗纪事》录有其诗,《清史稿》卷四八四《文苑》二张问陶附传、《清史列传》卷七二《文苑传》三张问陶附传、《四川通志》嘉庆本、《益州书画录》《巴蜀艺文五种》《清诗鉴赏词典》《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巴蜀文化大典》、拙编《张问安诗选》等有张问安传记,钟仲联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收有张问安辞条。
七、陈慧殊
陈慧殊,字缃箬,浙江海宁人,江西南安府同知陈亿第三女。生于乾隆二十年(1755)十一月二十三日,龆龄明慧能文章,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故有“慧殊”之名。乾隆三十九年(1774),在汉阳与张问安结婚,夫妇鸿案相庄,花晨月夕,每多唱酬,事舅姑以孝,相夫子以德。安淡泊,乐吟咏,小郎及小姑咸受业于她。慧殊清羸多病,又以哭母故,遂致病。病中慨然送夫赴试礼闱,人称其贤。乾隆四十八年(1783)九月十五夜,病逝于汉阳,年仅29岁。十月,问安从都门归,未能见上慧殊最后一面,不胜悲感,作《悼亡诗二十首》,凄婉感人。
陈慧殊之诗,构思巧,用语工,意境新,画意浓。清人王廷璋(号奉斋)称赞陈慧殊为从来闺秀第一,曰:“惜不为男,此翰苑才也。”故问安《悼亡》中有“一时胜事湘南北,博得人呼女翰林。”著有《香远斋诗词》各一卷、序三篇、《倚楼集》一卷、《寄愁集》一卷,后两集皆为思念问安之作;与问安倡和,有《画阁联吟集》、《花间倡和集》,另外还著有《墨香小品》等,均为手稿,藏于家,未刊行,惜今多散佚。嘉庆二十一年(1816),张问莱刊行《亥白诗草》时,又将《香远斋稿》附刻于《亥白诗草》卷一末,共选录陈慧殊诗37首。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卷四十七,介绍《亥白诗草》时,将陈慧殊诗《丁酉初度》、《书西青散记后》(四首)误作张问安诗;近人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一八六录有陈慧殊诗2首,误将其名“慧殊”写作“慧珠”,均当改。
其生平事迹见清代学者秦朝馀《陈缃箬小传》(载于《遂宁县志》卷五)、张问安《陈孺人墓志》(载民国《遂宁张氏族谱》卷二)、嘉庆本《四川通志》卷一百七十《列女》才艺。孙桐生《国朝全蜀诗钞》卷六十二、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一百八十六录有其诗。《听雨楼随笔》《国朝闺秀正始集》《杭州府志》《两浙輶轩录》《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巴蜀历代名媛著作考要》著录。
八、张问端
张问端,张鹏翮之玄孙女,张顾霖(张顾鉴弟)之女,张船山堂姐,字淑征,适甘肃循化同知无锡人丁阆洲(号藕仙),著有《淑征诗草》,船山为之序。张问端诗作数量不多,拈花微笑,神韵均在不言中,如其诗《和次女丁采芝阅〈红楼梦〉偶作》云:“奇才有意惜风流,真假分明笔自由。色界原空终有尽,情魔不住本无愁。良缘仍恨钗分股,妙谤应教石点头。梦短梦长浑是梦,几人如此读红楼?”
九、张问陶
张问陶(1764—1814),字仲冶,号船山,清代名相张鹏翮玄孙。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五十五年(1790)进士。五十八年(1793),任翰林院检讨;嘉庆五年(1800),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十年(1805),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巡视南城;十四年(1809),擢吏部郎中;十五年(1810),出任山东莱州知府;十七年(1812),称病辞官;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病逝于苏州,归葬蜀中故里今蓬溪县金桥乡两河口。其生平事迹可参见胡传淮著《张问陶年谱》(巴蜀书社2000年第一版、2005年修订再版)。张船山一生致力于诗书画创作,著有《船山诗草》及《补遗》,共26卷。张船山是清代乾嘉诗坛大家,不单是清代蜀中诗冠,也是清代第一流的诗人和著名诗学理论家,为性灵派后期的主将和代表人物。
十、林 颀
林颀,字韵徵,号佩环,清代女诗人,张船山继室,著有《林恭人集》。林佩环祖籍顺天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区),江苏人。其父林俊,字西崖,乾隆二十五年(1760)举人。次年入川,历署四川安县、威远、乐山、温江、荣县等县知县,补授内江,调繁成都兼署华阳知县。乾隆三十八年(1773)出守分巡川南永宁道,驻泸州。勤政爱民,明于听断,颂声载道。后升任通省盐茶道,驻省城成都;乾隆五十八年(1793)任四川按察使;嘉庆二年(1797)任四川布政使。林西崖工诗,与同时在蜀为官者顾光旭、吴省钦、查礼、王凤仪、沈清任、杨潮观等人,时相唱和。《锦里新编》、嘉庆本《四川通志》卷一一五《职官志》载有其政绩。
林颀生长于蜀中,幼承父训,勤学工诗,为蜀中才女。乾隆五十二年(1787)九月,船山与林颀在成都盐茶道官署中结婚。婚后夫妻恩爱,船山多次赞美妻子云:“一编尽有诗情味,夫婿才华恐不如”;“我有画眉美,天与生花笔。临稿广寒宫,一枝写馨逸”;“学书且喜从吾好,觅句犹堪与妇谋”;“袖中已遂襄阳癖,林下尤逢谢女才”;从船山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林颀是一位多才多艺、美貌善良的女子,工诗、书、画,有道蕴之才和大家风范。《清画家诗史》癸上、《国朝书画家笔录》卷二、《清代闺阁诗人征略》、《晚晴簃诗汇》卷一八六、《国朝全蜀诗钞》、《国朝蜀诗略》《潼川府志》《遂宁县志》《巴蜀历代名媛著作考要》《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载有其事迹或录有其诗。鲜述文著有《清到梅花瘦到诗——张问陶、林韵徵外传》(载于《巴蜀诗人外传》,1988年重庆出版社出版)。
十一、张问彤
张问彤,字受之,一字锡功,号饮杜,张鹏翮弟张鹏翼玄孙、张顾琏子,与亥白、船山为从兄弟。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五月十三日,卒于道光十二年(1832)六月初一日,娶柯氏、王氏,子五人,女二人,卒葬遂宁象山(今遂宁市船山区新桥镇四村)。问彤少负隽才,乾隆五十四年(1789)拔贡;五十七年(1792),四川乡试解元;嘉庆元年(1796)荐孝廉方正,补什邡教谕,日以讲学为事。晚授受山西和顺县知县,山西巡抚欲留其在省垣以备顾问,以知州升用,未果,病卒。
张问安、张问陶、张问彤合称“遂宁三张”。《巴蜀文化大典》中“遂宁三张”辞条载:“清代遂宁诗人张问安、张问陶兄弟与从弟张问彤三人的合称。三人中以张问陶成就为最,问安次之,问彤又次之。”今问陶存诗3000余首,问安800余首,问彤200余首。《遂宁县志》载有清人李星根(四川中江县人)所作《受之先生传》,谓问彤与船山、亥白时有唱酬,“然独以少陵为主,故自名其集曰《饮杜》。其精到处,虽起子美九京,亦无以易。而不专一长,又好为古文词,兼冥心理学。”“生平不多作,作亦不多存。”孙桐生《国朝全蜀诗钞》卷三十三载:“受之少负隽才,举乡试第一,士论推重。七上春官不第,以荐孝廉方正,得官广文,未展其才,人颇惜之。佳句如‘春静人来少,庭闲鸟下双’;‘地寒晴养麦,天暖雨肥鱼’;‘偶因沽酒如鱼价,恰为锄花破藓斑’;‘梦里还家兵世界,病中愁日闰支干’;‘心肝不死忧家国,诗句无灵愧弟兄’,俱新雅。”其《秋怀》诗中,有一首怀船山云:“闲官秋气味,十载奉京师。狂得时人骂,诗从外国知。车螯肥入市,霜菊傲当篱。嗜酒无钱甚,惟应句益奇。”
张问彤著作现存有《饮杜诗集》和《饮杜文集》两种。《饮杜文集》为清道光五年(1825)刊刻本,谭言霭(四川安岳人,翰林、官至御史)作序,称问彤“为文胎息两汉,出入唐宋元明诸大家,兼取众长,莫名一体。”遂宁市图书馆有藏。《饮杜诗集》分上下两卷,收诗200余首,有清道光四年(1824)刊刻本,在蓬莱镇(今四川大英县)刊印,诗集有王检(四川泸州人,进士、官至山东按察使)所作叙,叙中称问彤诗“谨严”、“醇雅,不愧古作者”,“饮杜与船山,固旗鼓相当,未易轩轾云。”可见时人对其诗评价之高。四川大学图书馆有藏。张问彤事迹主要见清人李星根《受之先生传》、孙桐生《国朝全蜀诗钞》卷三十三、《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及《巴蜀文化大典》“遂宁三张”辞条。
十二、张问莱
张问莱,字承祖,又字寿门、蓬樵,号旗山,张鹏翮之玄孙,船山季弟。乾隆五十六年(1791)秋,问莱与四川才女杨继端完婚,子一人:知训。问莱官浙江侯补主簿,署嵊县典史、鄞县典史、吉安县县丞、太平县县丞、余杭县县丞,加捐五品衔,在浙江为官15年,廉洁有声,后乞养归蜀,卒后夫妇均葬两河口祖茔。
问莱工诗善楹联,与著名学者梁同书系忘年之交。梁同书以书法名重天下,工书能诗。嘉庆十七年(1812),梁同书90岁,其夫人汪氏91岁,高龄夫妇,齐眉健在,大开寿宴,张问莱特撰联贺梁同书夫妇90双寿,联曰:“人近百年犹赤子;天留二老看玄孙。”此联最早载于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三,梁章钜在《楹联丛话》卷九中,评此联云:“时人称其工切。”联中字字扣题,平中见奇,不事雕饰,明白自如,以“玄”(黑色)对“赤”(红色),字面更觉工整,故《名联鉴赏词典》也录入此联。
张问莱与著名诗人吴锡麒、石韫玉等也时相唱和,吴锡麒《有正味斋诗集》中有赠张问莱诗。吴锡麒在《古雪诗钞》序中说:“余在都下,与张船山侍御为莫逆交……读其诗如龙跳虎卧,令人色然而骇。……后交其弟旗山,旗山来官于浙,余亦乞养还里,因得常常见之。既读其诗,并读其古雪夫人所为诗,然后知闺门之中,风化所始,要必出之至性至情者为足贵。”
清代诗人张青选(广东顺德举人、官至湖北按察使)撰有《旗山小传》,载于《遂宁张氏族谱》卷二。
十三、杨继端
杨继端,清代女诗人、画家;字明霞,自号古雪女史、西川女史。四川广元县长东路高城堡(今旺苍县普济镇)人,后迁南江县长池坝。生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六月,出身书香门第。其父杨玺,字辑五,号瑞图,生于乾隆乙丑(1745)年,系乾隆庚辰科(1760)举人,大挑二等,曾任纳溪县教谕、潼川府(今四川三台县)教授、江苏省六合县知县,升苏州府水利同知、署松江府知府,爱士恤民。古雪幼时随父就读于纳溪学署,天资聪颖。四岁识字,十岁知声律,习诗作文。师夸有“咏絮”之才,遂赐号“古雪”,本谢道韫咏雪意。十九妙龄与才子张问莱结为伉俪(徐仁甫《女子慷慨集》云“遂宁张问陶室”,实误)。夫妻恩爱,生活惬意,古雪与亥白、船山兄嫂姊妹常有诗词唱酬。嘉庆三年(1798),古雪偕夫送母、弟(杨继昂,号廷贤、拔贡)赴江苏六合县家大人官舍。在赴江南途中,每临胜地,即吟诗抒怀。嘉庆五年春,随夫到浙江赴任后,赋诗填词不止,其诗词清婉,情感丰富。古雪钻研诗词,兼攻书画,并喜刺绣,尤长花卉仕女及山水,《益州书画录》云:“古雪有《烟雨楼》画幅传世,极飘渺之至,题亦隽雅”。
嘉庆十四年(1809)春,古雪将其作品刊印成《古雪诗钞》一卷、《古雪词钞》一卷,书前有诗人吴锡麒、学者梁同书、状元石韫玉、名士徐步云所作序言,书后有王慧云女史所作跋语。
嘉庆二十二年(1817)四月,古雪病逝,享年45岁。其侄杨世焘(杨廷贤与女诗人高浣花之子)将浙本《古雪诗钞》、《古雪词钞》和《古雪诗词续钞》三书汇总编成《古雪集》三卷,在旺苍县高城堡九曲坡刊印。《古雪集》收录杨氏嘉庆二年至嘉庆二十年(1797——1815)间之诗词作品,计诗448首、词32阕,在此前后者,惜已散佚。
古雪词,风格婉丽,写景佳美,含蕴无尽。况周颐《玉楼述雅·杨古雪词》云:西川杨古雪《蝶恋花》、《买陂塘》“两词佳丽,渐能融婉丽入清疏。”
古雪生平事迹见《保宁府志》《遂宁县志》《益州书画录》《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巴蜀文化大典》等书;钱仲联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等书有传。
十四、张瑶缃
张瑶缃,字怀芸,张船山堂妹,工诗,常与林颀、杨古雪唱和。名士徐步云(号礼华)《补祝旗山兄亲家贤偶古雪嫂夫人四十初度》诗注载有其事迹。
张瑶缃《和古雪弟姒留别作》(二首)云:“知君决计理归舟,别后思君独倚楼。官阁谈心如姊妹,圣湖聚首几春秋。江南雁影飞凉月,峡里猿声送急流。诗补兰陔同洁膳,故园世泽本长留”。“骊驹高唱动扁舟,促膝何时共一楼?兄弟只今同薄宦,别离况复感深秋。高堂颐养加餐重,异地年光逐水流。更有神仙携伴侣,怎教欲去不可留?”其生平事迹载《国朝全蜀诗钞》卷六十一、民国本《遂宁县志》卷五、《巴蜀历代名媛著作考要》。
十五、张 筠
张筠,张顾鉴次女,船山四妹,张鹏翮玄孙女,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喜诗能文。船山为其堂姐张问端的《淑征诗草》所作序言中,称四妹张筠善诗,其《江上对月》诗中有“窈窕云扶月上迟”之句,深受船山赞许。船山多次在诗中怀念四妹张筠云:“闺中玉映张元妹,林下风清道韫诗”、“咏絮乍惊微雪夜,结荷永废大雷书”。说明张筠有谢道韫、鲍令晖之才。后来,张筠与汉军高扬曾结婚。其父高瑛,字东冈,汉军镶黄旗贡生,乾隆四十年任四川蓬溪县县丞;四十一至四十三年任昭化县知县;四十四至四十六年任雅州府知府;四十七至四十九年任石柱厅同知。婚后,张筠在夫家受欺侮和虐待,乾隆五十二年(1787)病死于京师,年仅20岁。船山在乾隆五十三、五十五年两次写诗哀悼她。
张船山《冬日将谋乞假出齐化门哭四妹筠墓》诗题下注云:“妹适汉军高氏,丁未卒于京师。”另一诗《赠高兰墅鹗同年》,自注:“传奇《红楼梦》八十回后,俱兰墅所补。”从清末到现在,学术界不少人依此二诗题及自注推测高鹗是张船山的妹夫,近乎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乃大错特错了。“妹适汉军高氏”,“汉军”中姓高的人很多,为什么一定就是高鹗呢?认为高鹗是张筠丈夫的,有清代的文人,也有当今的“红学”专家。如清人震钧在《天咫偶闻》卷三中称:“张船山有妹,嫁汉军高兰野(墅)鹗……以抑郁而卒。”言之凿凿,其实乃道听途说。清末巴噜特恩华《三合吏治辑要》称:“高鹗,张船山妹夫”。近人尚达翔《高鹗生年考略》亦持此说。后来,胡适、俞平伯、周汝昌、王利器等先生 ,都把震钧之说作为定论,只有少数学者表示怀疑。
其实,《遂宁张氏族谱》早就解开了红学研究中的这一悬案。嘉庆二年(1797)冬,张船山三弟兄为其父撰写的《朝议公行述》一文中,就谓其四妹张筠“适汉军高扬曾”。《族谱》卷一《世系》张顾鉴小传中,也载其次女张筠“适镶黄旗汉军袭骑都尉高扬曾”。这些都是原始的第一手材料,足资征信,洵为不诬。
清代遂宁张氏家族,有诗文流传至今者,多达50余人,是名符其实的“诗人世家”,人称“一家男女尽能诗”。名扬巴蜀,领一代风骚,为古今中外诗坛所罕见。
录自胡传淮《张问陶年谱》,2005年1月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出版。
《遂宁张氏族谱》初探
胡传淮
1998年4月,笔者在编著《张问陶年谱》的过程中,从蓬溪县金桥乡翰林村两河口张氏后裔张清廉处借阅了民国十三年刊本《遂宁张氏族谱》。该谱系木刻线装本,共4卷、300余页,约10万字,详细记载了遂宁张氏从明初入川至民国十三年(1924)来近600年的张氏家族世系、事迹和发展史,内容丰富,价值巨大,为研究清代名人张鹏翮、张问陶及其家族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现将遂宁张氏修谱简史、《族谱》主要内容和重大价值作用等作一初探,以供研究明清历史、文学史和中国家谱的专家学者参考。
一、遂宁张氏历次修谱简介
族谱是中国古代宗法社会中主要记载宗族事迹的书,是以特殊形式记载的宗族发展史。宋代文天祥说:“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县之有志。史以记一代之兴废;志以记一邑之事实;谱以记源流昭穆,所系并重,乌得以忽之哉!”古人认为修纂家谱是家族的头等大事,各地宗族都极为重视,甚至还认为“三世不修谱,即为不孝”。遂宁张氏,为蜀中望族。从明代洪武二年(1369)入川至今600多年来,先后修谱7次之多,今将历次族谱编修、存佚情况简介如下。
(一)、明代正德本《张氏族谱》
遂宁张氏入川始祖为张万,明洪武二年(1369)由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绿柳村迁蜀,卜居四川省遂宁县黑柏沟大樟树湾(即今蓬溪县任隆镇黑柏沟村大樟树湾)。至明正德(1506——1521)时,已历140余年,子孙繁盛,科第蝉联,成为遂宁望族。入川第3世祖张赞,于明代景泰五年(1454)考中进士,官云南姚安知府;其次子张猷,为明代成化十六年(1480)举人。张氏族人中张伦为天顺二年(1458)进士;张睿为正统十二年(1447)举人;张纪为景泰元年(1450)举人。张睿为工部尚书黄珂(遂宁人)之岳父、女诗人黄峨之外祖父。因明代遂宁张氏科甲兴盛,朝延旌表其门曰:“科第世家”。正德年间修纂了张氏入川以来第一部族谱,即正德本《张氏族谱》,谱后有明代遂宁名人、工部尚书黄珂,礼部尚书加武英殿大学士席书二人所作《跋》语。该谱传至明末清初,在战乱中被毁。
(二)、清代雍正本《张氏族谱》
清代雍正初年,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鹏翮(1649——1725),有感于张氏旧牒无稽,遂率长子张懋诚(1667——1737)重修族谱。其资料来源于张鹏翮任浙江巡抚时,其伯父张耀(1623——1698)口授。雍正三年(1725)上元日,张鹏翮在其“怀冰雪堂”带病撰《序》云:“张于姓最著,自黄帝第五子挥为弓正,赐姓张,此吾张始之矣。迨其后显于周,盛于汉唐,望于清河,蔓于晋楚间,其详见于世系。而家于遂宁之慧云山(即黑柏沟)者,则自明初万公迁蜀始之矣。数传后,子孙繁盛,科第蝉联,德泽绵远,称世家焉。旧有族谱,毁于兵燹。今余老且病,率长子诚(张懋诚),共襄而集之,存此大略,使子孙知吾家之所自始,是尊祖、敬宗、敦本、合族之意也。……存孝悌之心,行仁义之事,出为忠臣,处为端人,为士者诗书,为农者勤俭,使称为清白吏,子孙不亦美乎?伏床口授,嘱而笔之,用以书诸谱端,而为之序。”一个多月后,即雍正三年(1725)二月十九日,张鹏翮就与世长辞了。该谱今佚。
(三)、清代乾隆本《张氏族谱》
清代乾隆初叶,张鹏翮之侄张懋恭(生于1688年,字谦一)辑订,仅肇定规模。该谱断自张氏入川第六世祖张惠(私谥三多先生),故又称《三多谱》,今无存。
(四)、嘉庆本《张氏族谱》
该谱于嘉庆十一年(1806)至十二年(1807)间,由著名诗人张问安(张鹏翮玄孙、张船山之兄)重事倡修,而成于张问莱(1775——1838,张问安弟)、张问诗(1783——1848,张问安堂弟)两人之手。嘉庆十二年(1807)十二月十一日张问安撰《序》云:“张姓本自轩辕第五子挥,始造弓弦,实张网罗,世掌其职,后因氏焉。……吾宗实为留侯(汉代张良)裔,望出清河。自迁蜀以来,凡十有五世,子孙繁衍,散处乡邑。先文端公(张鹏翮)抚浙时,曾手订《族谱》。其时子姓寥寥无几。族祖谦一公(张懋恭),继加辑定,于生卒、婚嫁又多略而不详,使不及今修之,更历数十年,所谓亲尽则情尽,情尽则喜不庆、忧不吊,几何不至于途人也?……此吾谱之所以作也,观吾谱者,孝悌之心,亦可油然而生矣。”此谱今佚。
(五)、清代光绪本《遂宁张氏家乘》
清光绪九年(1883),距嘉庆修谱已70余年,生丁渐众,旧帙无凭,张知雄(1821——1887)与堂弟张知铨(1827——1899)两人复事纂修,光绪九年仲冬重刊,板存家塾。张知雄于光绪九年仲秋撰《序》云:“吾族前谱作于明正德时,有黄简肃(黄珂)、席文襄(席书)二公跋语。逆献(张献忠)后,荡焉无存。先伯太高祖文端公(张鹏翮)抚浙江时,欲修家谱,奈雨残烟烬,旧牒无稽。其先世之字讳、茔墓,仅得之于八世伯远祖栋寰公(张耀)口授,厥后告成,惟存大略。洎乾隆初叶,叔高祖谦一公(张懋恭),继加辑订,亦仅肇定规模。嘉庆丙、丁间,先堂伯亥白(张问安)先生重事倡修,而卒成于旗山(张问莱)、兴甫(张问诗)两世父之手。生丁渐众,往帙无凭,其记载间多舛略,今又七十余稔矣。……今与堂弟西垣(张知铨)复事纂修,披本以溯源,分支而别派,书婚配以正其始,录卒葬以考其终。……兹吾张居遂阅历两朝,要皆本忠孝传家,诗书继绪,所愿后来之辈,丰种而厚获,积和以致祥。上追步明季之崛兴,次绳武于国初之鼎盛。承承继继,绵世泽于无替焉。是则余之所愿也夫。”该谱今存。
(六)、民国本《遂宁张氏族谱》
光绪九年(1883)遂宁张氏纂修族谱后,历41年,即民国十三年(1924),由张鹏翮第八世孙张崇阶(字晋升,号级仙,生于1868年)纂修了《遂宁张氏族谱》。此前,清代末叶,张氏族人曾提议重修族谱,公推张知廓(1852——1919,号容垓,著有《砾存小草》4卷)主任其事,后因国体改革,遂尔搁置。至民国十三年(1824),张崇阶董理其事,纂修成《遂宁张氏族谱》,共4卷8册。张崇阶在1924年农历五月六日撰序云:“吾族之谱自清光绪癸未(1883)芥史公(张知雄)修纂后,迄今四十一年矣。其中丁口之增添,历年之卒葬,子女之婚娶,暨宦商之流寓四方者,不知凡几……,吾家之谱,自雍正以至光绪,凡经四修,分门别类,规模业已大备。今兹之役,亦惟循途守辙,广为搜罗。前谱之未备者,增之;后所添之丁口,益之;先正之典型其在,后人之依据有自,不敢妄参己见,别树旗帜也。惟吾张自迁遂以来,已五百余年矣,其云礽之繁衍,人才之崛起,科第之蝉联,皆祖宗积德累仁所致也。凡我子孙披籍而溯前型,务当孝友传家,诗书继世,庶可上步祖武,不愧为廉吏儿孙云。”该谱刻制精良,内容丰富,已著录于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一书中。南京大学图书馆、遂宁市博物馆、遂宁市档案馆以及遂宁、蓬溪等地张氏后裔处有藏。
(七)、1989年本《增修张氏族谱》
该谱上距民国谱65年,为民国谱的续修本,上接民国本《遂宁张氏族谱》,下迄于1988年冬。纂修人为张鹏翼(张鹏翮之弟)第10世孙蓬溪县金桥乡翰林村两河口农民张清廉。本谱记载了蓬溪县任隆镇黑柏沟樟树湾、金桥乡翰林村两河口、遂宁小东街御书楼、仁里镇乘龙院、北固乡玉堂寺、新桥镇象山等地入川始祖张万第17至21世后裔,男丁400余人。全谱16开57页,1989年3月刻写油印本,挂漏多谬,价值不大。
二、民国本《遂宁张氏族谱》主要内容
民国十三年(1924)本《遂宁张氏族谱》,集历次张氏修谱之大成,后出转精,共4卷,分装八册,内容十分丰富。
卷首 包括《序》《凡例》和《目录》等内容,其中有清代张鹏翮雍正本《张氏族谱》原序、张问安嘉庆本《张氏族谱》原序、张知雄光绪本《重修张氏族谱序》、张崇阶民国本《重修张氏族谱序》。旧序、新序包含了修谱缘由、修谱目的、修谱经过、修谱的人员构成、张氏家族的历史渊源、家族的迁徙经过、郡望、历次修谱情况等内容。张氏历次修谱的序均一字不漏地保存在新谱(民国本)中,是我们了解张氏家族发展史的重要材料。《张氏族谱·凡例》中,阐明了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内容也较丰富。
卷一 共107页,包括《原系》《异派同源考》《世系》《世传》等内容。《原系》中记载了遂宁张氏得姓之源、入川始祖和宗派。《原系》载:“张姓出自姬姓……其后本支繁衍,徙楚之麻城,历宋元,至明洪武时,迁楚人入蜀,张氏兄弟与焉,张万八郎居遂宁。至先文端公(张鹏翮)官郎时,蒙召对懋勤殿,因以十六字为派名子孙,志荣遇也。谨列于后:懋勤顾问,知遇崇隆;清正仁厚,进德立功。”《异派同源考》记载了张氏各支派间远近关系。文端公(张鹏翮)诗:“柏沟樟树荫茅庐,始祖由来卜此居。三派辛勤躬稼穑,百年清白事诗书。宅心忠厚贻谋在,传世淳良积庆余。佑启后人培福德,莫忘高大耀门闾”。自注:“三派谓:始祖入蜀,兄弟三:一居铜梁,至大司马肖甫公(明代兵部尚书张佳胤)显;一居安岳,至侍御留孺公(明代进士张任学)显;一居遂宁,自景泰时姚安太守(张赞)至崇祯壬午,孝廉科第联绵。而土桥显达公大升(张猷)公谱,则援引旧谱:始祖万公(张万)行八,兄弟六人,自楚入川。惟万公居遂宁,长房占盐亭,次房占中江,四房占安岳,五房逾象岭,七房留汉阳,其字讳、宅里俱不传,似与三派说异。”《世系》,又称《世传录》,它是家谱中的主体部分,详细记载了从明洪武二年(1369)入川始祖张万至民国十三年(1924)修谱止,遂宁张氏家族所有成员的姓名字号、生卒年月日、寿数、科第、职官、葬地、妻室、正妻及续妻的姓氏、父名、行次、有子女妾姓氏、受封侧室姓氏。子,人数,有无出嗣;女,人数,出嫁何人。这些一依辈份高低、年龄长幼、嫡庶亲疏排列。一族人的源流关系、血缘亲疏、繁衍情况、婚嫁情况,皆一目了然。蓬溪县任隆镇黑柏沟和金桥乡两河口俱是张氏入川祖居地和祖茔。从《世传》中统计,入川一世至十三世张氏族人中,葬黑柏沟者14人,葬两河口者34人。如入川始祖张万,卒葬黑柏沟大樟树湾,其墓今存。著名诗人张船山之祖父张勤望、祖母岳氏;父亲张顾鉴、母亲周孺人,以及张船山三弟兄(问安、问陶、问莱)及他们的妻子(陈慧殊、林佩环、杨古雪)等均葬于两河口祖茔。
卷二 共65页,包括《传》《事略》《传略》《墓志》和《艺文》等内容。主要有《姚安公(明代进士张赞)传》;清代状元韩菼为张鹏翮之曾祖张惠撰写的《教庵公(张惠)传》;清代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陈诜为张鹏翮之父张烺撰写的《光禄大夫张公(张烺)传》;著名文学家彭端淑撰《文端公(张鹏翮)传》;录自《国朝名臣传》中的《文端公传》;清代状元、礼部侍郎蔡升元为张鹏翮之三弟张鹏举撰写的《扶青公传》;录自《遂宁县志》中的《通奉公(张懋诚)传》、《中宪公(张勤望)传》、《朝议公(张顾鉴)传略》;清代学者李星根撰《亥白(张问安)先生传》;清代学者李元度撰《船山先生事略》;清代学者李星根撰《受之先生(张问彤)传》;录自《西青散记》中的《岂凡公(张顾凯)事略》;清代诗人张青选撰《旗山(张问莱)小传》;清代诗人秦朝 馀撰《陈缃箬(陈慧殊)小传》;清代宰相熊赐履为张鹏翮之母撰写的《景太恭人墓志》;张问安撰《陈孺人(陈慧殊)墓志》;清代学者梁同书、诗人吴锡麒、状元石韫玉分别撰写的《古雪诗序》;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王掞、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陈诜、户部尚书赵申乔、兵部左侍郎李先复、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光地、吏部尚书富宁安、状元礼部侍郎蔡升元、刑部尚书张廷枢、刑部尚书胡会恩、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王顼龄、礼部尚书许汝霖、都察院左都御史刘谦、吏部左侍郎李旭升、吏部右侍郎汤右曾、户部左侍郎王原祁、户部右侍郎廖腾煃、礼部左侍郎王思轼、礼部右侍郎胡作梅、户部尚书穆和伦、户部左侍郎噶敏图、左都御史李华之以及许惟模、吴蔚起、杨万春、陈廷纶、佟国琪、张玉典、陈福寿、黄叔敬、叶宏绶、阿尔泰等30余名朝廷大臣,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八月初三日联名为吏部尚书张鹏翮之三弟张鹏举(1658——1714,字扶青)撰写的《祭扶青公文》;张鹏翮撰写的《第一山精舍读书记》等等,这些文章,大多出自清代名人之手,史料价值极高,是研究清史不可缺少的史料之一。
卷三 共70页,包括《诰敕》《御书》《谕祭文》《御制墓碑》《封赠》《恩荫》《爵秩》《科第》等。主要收录皇帝对张氏家族中官员及其亲属的敕书、诰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等文字,是我们了解张氏家族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的主要材料,同时也是我们了解帝王政治思想、治国方略的重要史料。收有康熙、雍正二帝对张鹏翮的诰敕30多件;康熙帝赐张鹏翮之诗六首、联一副、匾二,箴、书、画各一;雍正帝赐张鹏翮诗二首、匾一;张鹏翮病逝后,雍正帝撰写的两篇《谕祭文》、御制墓碑等,充分肯定了张鹏翮的功绩,特别是治理黄河,使黄河安澜数十年,是张鹏翮最大的功劳之一,堪称天下清官、贤相。从《科第》中统计:明清两代,张氏中进士者5人,中举人者11人,考取贡生者18人,武进士、武举人各1人,可谓科第联绵。入乡贤祠者8人,为官者达数十人,上至宰相,下至知县,层出不穷,堪称蜀中第一官宦书香世家。
卷四 共72页,包括《烬余录》《行述》《家书》《家规》等内容。《烬余录》为张鹏翮之父张烺(1627——1715)自录其生平而成。该书起于明末天启七年(1627),止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将明末清初89年间亲历、亲见、亲闻记载于书中,特别对张献忠起义军在四川的情况记录尤详,是研究明清易代之际历史的珍贵“三亲”资料,约有一万余字,共27页。《行述》又称《行状》《行实》《事状》等,记载了张氏家族中“言行可书”的“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的不凡事迹。主要有张勤望(张船山之祖父)为其父张懋诚撰写的《通奉公行述》(因张懋诚官至通政使,晋封通奉大夫);张勤望为其母撰写的《罗太夫人行述》(罗太夫人为四川阆中人,生于1669年,卒于1731年,举人、山东青州知府罗大美之女,张船山之曾祖母);张勤望为其妻撰写的《岳太恭人行述》(岳太恭人,生于1695年,卒于1726年,四川南江县人,进士、翰林院检讨岳度女,张船山之祖母);张问安、张问陶、张问莱三人为其父亲张顾鉴撰写的《朝议公行述》(因张顾鉴官至云南开化知府,诰授朝议大夫)。通过这些行述,可以对张鹏翮至张船山五代人之事迹详细了解。《家书》收录有张鹏翮《文端公家书》二封、张顾鉴写给其子张问安和张问陶的《朝议公家书》一封,对了解张鹏翮、张船山之思想、事迹、弥足珍贵。《家规》又叫《族规》《家法》,是张氏家族自己制定的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治家犹如治国”,“家之有规犹如国之有典也,国有典则赏罚以饬臣民,家有规寓劝惩以训子弟,其事殊,其理一也。”《遂宁张氏族谱》中《家规辑要》共10条,即《祠墓第一》《孝弟第二》《族党第三》《师友第四》《职分第五》《本业第六》《勤俭第七》《禁戒第八》《婚丧第九》《男女第十》。其内容几乎涉及到族内生活的各个领域。
三、《遂宁张氏族谱》的价值
源远流长的中国家谱,不仅以其庞大、丰富、广阔的纪事而名正言顺地成为中国历史大厦中的三大支柱(正史、方志、家谱)之一,而且以其特有的学术价值和独特的文化功能,理所当然地发展成为与历史学、方志学并驾齐驱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史学大师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族姓之谱,……实重要史料之一,例如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事也”。当代学者武新立先生说:“收藏宏富的家谱,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从事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民俗学、人口学、民族学、遗传学诸学科的研究者,都可以从中寻取依据,它为研究广泛的社会历史问题展示了极为丰富的内容和可靠的数据,具有其他书籍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概括起来,《遂宁张氏族谱》重要的学术价值主要有如下数端:
(一)、历史人物研究价值
家谱的世系录以及众多的人物传记、碑文,为研究历史人物及其家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无论是重要的历史人物,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家谱都悉载不漏,其收容量之大,远非其他史籍可比。《遂宁张氏族谱》为研究我国清代名臣张鹏翮和著名诗人张问陶的家世提供了丰富、珍贵的资料。《族谱》记载了明清500多年间张氏世系,完整无阙,准确详尽,是我们研究张氏家族诗人不可缺少的史料。过去,人们对张鹏翮、张问陶的身世、家世了解甚少,对张氏家族诗人张问安、张问彤、杨古雪、林佩环、陈慧殊、张筠等等,连生卒年月也没有弄明白,更不要说其生平事迹了,而《族谱》中对数十名张氏家族诗人之事迹、生平、著述、生卒年月日、葬地、先世、后裔都有详细介绍,所以研究《清史》者,不可不读《遂宁张氏族谱》;研究《清代文学史》者,不可不读《遂宁张氏族谱》。《族谱》中的许多人物史料,可补史之缺、详史之略、续史之无、纠史之错。近百年来,许多著名学者,如胡适、俞平伯、周汝昌、王利器等人,都认为高鹗是张船山的妹夫,查阅《遂宁张氏族谱》,始知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张船山的妹夫是高扬曾,不是高鹗。清代宵小汪景祺在《读书堂西征随笔·遂宁人品》中,对张鹏翮进行了全面的攻击与诬蔑,影响到《辞海》对张鹏翮的评价未见公允,只要读了《族谱》中的有关张鹏翮《家规》《家书》《诰敕》《传记》等等史料,一个堂堂正正、耿介廉洁、一心为民、两袖清风的清代贤相张鹏翮的形象就会栩栩如生地浮现在读者面前,清代萧奭《永宪录》卷三批驳汪景祺说:“作功臣不可为论,以檀道济、萧懿比年羹尧,以鄙亵无稽之语污张鹏翮。”名臣张鹏翮受到汪景祺“鄙亵无稽之语”的诬陷,终究会昭雪,汪景祺被雍正帝杀头,也受到应有惩罚。
(二)、教育史料价值
在《遂宁张氏族谱》的《家规》《家书》《科第》《世传》《行述》《传略》等中,载有张氏家族教育、劝学措施、族塾及科第等内容。这对研究我国古代教育史,尤其是宗族教育史及科举制对宗族教育的影响等,都有重要价值。明清两代,遂宁张氏家族考中进士、举人、贡生者30余人。张鹏翮是清代蜀中人官位最显赫、名声最响亮的人物;张船山是清代“蜀中诗人之冠”,不止冠冕西南,亦是全国著名大诗人,故其家族史料更为可贵,其教育、培养人才的方法,尤其值得后世借鉴。
(三)、对研究四川史、移民史、巴蜀文化和遂宁地方史有极大价值
明末清初四川进入战乱时期,战争长达数十年,巴蜀大地,人口消亡殆尽,碧山尽碧,千里无烟,空如大漠。《遂宁张氏族谱》详尽记录了这一时期的四川历史,尤其是张烺《烬余录》,记载了张献忠在四川的活动情况,价值极高,可与广安人欧阳直撰写的《蜀乱始末》媲美。从《族谱》中还可以了解到遂宁在明清之际人口的活动和变迁情况以及遂宁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人物、战争情况及家族的社会活动状况,对编著《四川通史》《巴蜀文化史》《四川文学史》《四川历代文化名人辞典》《遂宁市志》等等,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遂宁张氏族谱》对于宗法制度、宗族法、经济史、历史人口学、民俗学、宗教学、伦理学、人才学、遗传学等等的研究,都有重要价值,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列举了。
录自《蓬溪文史资料》第三十辑
后 记
蜀中张氏,有清望族,文章德业,代有闻人。康熙、雍正朝重臣名臣张鹏翮,尤足称杰。张鹏翮(1649——1725),字运青,号宽宇,清代四川省遂宁县黑柏沟(今属蓬溪县任隆镇黑柏沟村)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官苏州知府、浙江巡抚、江南学政、两江总督、河道总督、刑部尚书、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太子太傅,几乎担任过清王朝从建立到走向鼎盛时期内政、外交的各种重要职务。卒谥“文端”,著有《张文端公全集》。《清史稿》《清史列传》《锦里新编》《四川通志》《辞海》等有传。
张鹏翮历官五十余年,立志远大,以身许国,品行高尚,作风严谨,一生精覃,清操自矢,才干非凡,政绩卓著,名满天下,时称“贤相”、“清官”。生前,康熙帝对他的评价是“天下廉吏,无出其右”;逝后,雍正帝赞誉他:“志行修洁,风度端凝。流芬竹帛,卓然一代之完人!”评价之高,无出其右。集政治家、水利专家、诗人、文学家、外交家、教育家于一身,为清代四川人中官位最显赫、名声最响亮的人物。
张鹏翮工诗善文。清中叶四川学者李调元《蜀雅》云:“文端论诗,以性情为主”,并称赞其《自叹》诗“恬退实从肺腑中流出,不愧曲江(唐诗人张九龄)风度”。清末四川学者孙桐生《国朝全蜀诗钞》云:“文端平生居官以清节重,扬历中外,早著循声。诗亦纯实简质,自是正声。”民国总统徐世昌辑《晚晴簃诗汇·诗话》云:“文端为治河名臣,行役之作,意境独超。”清诗研究专家钱仲联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也对张鹏翮之诗作了中肯评价。
张鹏翮现存诗600余首,题材广泛,体裁多样,语言清新,格调刚健。七言律绝,佳句络绎。诸如民间疾苦、旅思羁愁、离怀别绪、英雄肝胆、儿女柔情、山川景色、乡土民俗、历史人文、异域风光等在其诗中均有呈现。尤其是康熙二十七年(1688),张鹏翮出使俄罗斯,往返百余日,写下不少纪行诗,表现出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毅顽强的意志,词精句美,诗意浓郁,气格高亢,盛世英气,勃勃有声;俄罗斯异国风光,历历在目,这在整个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是前无古人的。
张鹏翮论诗主性情,开清代性灵派先声。张鹏翮比清代性灵诗派主将袁枚早60余年,其诗论主张直接影响到其玄孙性灵派大诗人张问陶。著名学者吴庚舜说:“张问陶的诗歌理论一般文学史只着眼于袁枚对他的影响,而忽略了他的高祖张鹏翮对他的直接影响”。由此可见,张鹏翮对后世诗歌的影响是不小的。
张鹏翮以名臣著称,其诗也自成一家。然而后世对他的介绍和研究做得很不够,许多人不知道张鹏翮在清史上那段辉煌。数典不应忘祖,张鹏翮是一位不该湮没的诗人,他的诗应该进行研究,应该为人们所了解。有鉴于此,我用数年时间,遍查有关资料,以清代光绪八年(1882)刻本《张文端公全集》为底本,对张鹏翮现存诗作,一一认真审读,反复斟酌,选出288首,编成《张鹏翮诗选》一书。当然,他的精华之作,并不止此;而且所选之诗,也不一定全是精华。只是为了对张鹏翮诗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力图从题材、体裁、思想、艺术上,能够基本反映作者的面貌。张鹏翮之诗直抒性情,清浅自然,平实易解,毋须烦琐笺注,所以本书没有对张鹏翮诗作注解。为了知人论世,在诗选之后附录了有关张鹏翮的生平、家世资料,对人们了解张鹏翮其人其诗,也许有用处。
本书作为三百年来第一本张鹏翮诗歌选本,希望在介绍张诗和推动张诗的研究上起到一定作用。这仅仅是一种尝试,一种探索,希望抛砖引玉,以待来哲。因编选者学识所限,兼之时间仓促,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殷切希望广大专家、学者及本书所有读者批评指正。在编选和出版本书中,承蒙浙江大学教授、清诗研究专家朱则杰博士赐序;四川省遂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吉泰,中共四川省蓬溪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孝富等同志,鼎力玉成兹举,谨在此一并致以衷心感谢!
胡传淮
2005年11月15日
附錄:
忠武誌八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國朝張鵬翮撰鵬翮字運靑遂寧人康熙庚戌進士官至大學士諡文端是編載漢諸葛亮始末首本傳次年表次世系次心書次新書次遺文次遺制次遺事次用人次勝跡次爲後人詩文其遺文不收黃陵廟記之類頗有甄别而心書新書確爲僞託乃併載之則仍蕪雜也旣收心書新書姑存其舊而十六策仍不載則又疎漏也梁甫吟詞意雖淺然見於歐陽詢藝文類聚其來已久又增一白鳩篇則不知其何來矣(四庫全書總目巻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
信陽子卓錄八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國朝張鵬翮撰鵬翮有忠武志已著錄是書凡分七目曰道體曰致和曰存省曰修已曰治人曰閑道曰博物俱采輯前言往行附以已說名曰卓錄取如有所立卓爾之義也(四庫全書總目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
敦行錄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張鵬翮撰鵬翮有忠武志已著錄是書輯古來嘉言善行以敦本適用分上下卷中間又分二十一門書成於康熙丁巳後十年丁卯慈谿縣知縣方允獻爲之注葢鵬翮官浙江巡撫時也所紀皆厚德之事而以徵驗一篇終之則近乎因果之說涉於有爲而爲矣故列之雜家類焉(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
張鵬翮字運青遂寧人康熙三十四年督學江南三十八年擢兩江總督明年晉兵部尚書總理河道首陳河工錢糧冐濫屬員因循積弊多所振刷恪遵聖祖指授方略遍行履勘殫心經畫拆攔黄壩使黄水暢達入海堅築高堰廣闢清口使淮水得暢流匯黄疏人字芒稲等河引運河水注江築挑水壩疏陶莊引河使清水敵黄永無倒灌之虞挑蝦鬚等河引下河積水入海復疏請改中河於三義壩因築堤攔舊中河水入新中河自是每歲糧艘通行無滯又開張福口引河會裴家塲河諸水併力助淮逼黄大溜向北黄淮皆循故道入海所著有河防記若干卷雍正十二年奉旨崇祀賢良祠(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江南通志卷一百十二)
張鵬翮字運青四川遂寜人由翰林出守蘇州旋調兖州兖為名郡而鵬翮以文學飾吏治今郡志是其手編也康熙三十九年陞任河道總督節浮冒汰冗員恤工役經理河務者十年東兗官民皆沐其恵後以冡宰進大學士尋加宫保卒諡曰文貞(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東通志卷二十七)
張鵬翮字運青四川遂寧人康熙二十四年以進士累官河東都轉運運使性清介聞人言貨賄輙厲聲叱之不少假而於鹽政利弊批卻導窽具得要領嘗上議巡鹽使者力請豁免加課略謂河東諸商築畦晒鹽出塲販賣僅與淮浙竈户同科近日淮慶六邑又歸長蘆地勢既狹辦納尤艱今四海昇平大兵盡撤所有軍興以來每引增銀五分應照部文題請停止至加增七分原因淮浙割没之例謂每引加鹽二十五觔應入正額按時徵収但時勢既别張弛冝異淮浙利於鹽多河東利於鹽少故初奉部行諸商即請認課不願加鹽且割没之説原以示罰河東山路﨑嶇轉運最難驢駄車載半出人力非若淮浙順風揚帆一瀉千里舳艫相接便於夾帶也並請題豁以甦困苦李御史時謙深嘉之亟繕疏上請獲免新加五分閲數年郝御史惟謙陳乞並免加増七分商民胥頌皇恩焉鵬翮嘗念己丑之役督築城隍甎甃四面為運城根本其功尤稱俊偉涖任三年清望著聞擢京卿以去(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卷八十六)
張鵬翮【杭州府志字運青遂寧人順治庚戍進士康熙二十八年以僉都御史巡撫浙江屏絶各官餽遺革除一切陋例於吏治精密謹嚴事無巨細親爲裁决用法公而不私寛厚有斷情理既得則始終持之確如也嘗曰理政之道以教化爲先雖政事殷繁而宣講聖諭及課督士子必躬親訓迪嘗築書院於萬松嶺廩餼諸生極厚而自奉則蔬食菜羹而已四川鄉賢冊鵬翮涖浙六載兵民相安地方寧謐陞兵部右侍郎行李蕭然官至文華殿大學士諡文端】(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一百四十九 )
張鵬翮【字運青遂寧人康熙庚戌進士授庶吉士由部曹出守蘇州遷河東鹽運使司歴兵部左侍郎康熈二十六年聖祖仁皇帝南巡特簡浙江巡撫欽賜懷冰雪扁額轉兵部右侍郎督學江南秉公校士尋遷都察院左都御史欽命回籍祭告江瀆補授兩江總督又命查西安蠲賑改授河道總督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在任八年轉工戸二部尚書進吏部尚書雍正元年晉秩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卒於官賜祭塟諡文端】(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四川通志卷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