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氏醴泉生员于文德妻夫亡氏年二十二翁老子防家贫无依父母怜其少欲夺其节氏毁容流血以死自誓闻者伤之年七十一卒
张氏醴泉民阎绳祖妻年十八夫亡子士恂生未弥月氏忍痛茹荼子渐长且娶妇佥谓张氏有后矣未防士恂亡无子妇南氏立从子为嗣薄田数妇姑终嵗耕作佐以女红得免冻馁邻妇有家贫告贷者更节缩以周之无德色张氏年六十三而终南氏年七十而终南氏守节歴五十一年
冯氏醴泉民孙缵妻年二十孀居子如瑜方在抱辛勤抚育克底成立未防娶妇生孙如瑜复病殀妇唐氏年二十一誓与姑同守冯语之曰守节难贫家守节更难盍熟思之唐泣曰姑勿言姑为孙氏妇妇独非孙氏妇乎乃忍死抚孤艰辛备歴冯年八十五而终唐现年六十有三守节歴四十余年矣
任氏肤施民赵冨有妻年二十二夫亡家贫嵗歉氏茹荼饮冰孝事翁姑教子成立雍正四年旌表
左氏肤施民吴大年妻年十七大年亡痛不欲生父母慰之曰独不念白头翁与藐诸孤乎乃忍泪强进一餐家甚贫老亲甘防孤子膏火以十指给之弗缺也孤卒成立子孙繁盛雍正四年旌表
赵氏肤施民解文鸾妻年二十二文鸾故甘贫守节孝养翁姑勤俭持家抚孤子迄成立雍正四年旌表
赵氏肤施生员杨捷春妻防春夙婴痼疾氏敬戒无违年十九防春故氏甘贫守节翁哭子丧明氏事之益恭谨及殁丧葬如礼嗣子既长而殒复为亡儿立嗣抚之益笃年四十九嵗卒雍正四年旌表
党氏肤施民韩武统妻刘氏武统弟武绪妻党年二十七嵗武统故家贫无子党拮据经营为武绪完娶暨刘举一子未周武绪亦故刘年二十三嵗两妇皆守志不嫁奉姑惟谨姑殁尽哀尽礼刘事党如事姑所生子生二孙以长嗣长以次嗣次俱成立刘年五十七卒党现年八十俱雍正四年旌表
郭氏肤施民张尔志妻年二十尔志亡氏甘贫苦节孝事翁姑教子成立守节至八十五嵗卒雍正四年旌表
杜氏肤施廪生武定邦妻年二十一定邦亡氏茹荼饮冰教子成立年六十八嵗卒雍正四年旌表
王氏肤施民夏朝伯妻生长儒素淡泊自甘夫亡矢志守节事亲克孝教子惟严待姻娅有礼接里党以和孀居四十年年六十卒雍正九年旌表
刘氏肤施民尉諌元妻年二十四而孀子成良方幼氏饮冰茹蘗备极艰辛屡值兵荒卒能自保寿八十六卒雍正九年旌表
尉氏肤施儒童朱文凤妻年十八而寡子鋐生甫四月艰辛抚字稍长督课不懈弱冠游庠蚤见成立雍正九年旌表年五十八嵗
温氏肤施王日升妻日升亡矢志守贞备尝荼苦子令由选贡歴官广东按察使赠日升如其官累封氏太恭人暮景恩荣人争羡之卒年八十有一
崔氏肤施生员田呈藩妻夫亡氏年二十一嵗亲党以年少劝改适氏正色拒却之歴五十四年年七十五嵗卒
王氏肤施生员夏嗣茂妻年二十五歳嗣茂亡氏誓不再适守节五十八年卒年八十三嵗
史氏肤施民田彻妻年二十五嵗夫亡家贫甚氏上事翁姑孝养备至坚正之操始终不渝
张氏肤施民何长清妻夫亡时氏年二十二嵗抚孤成立守节六十二年卒
董氏肤施民杨文秀妻年二十五嵗夫亡姑老三子年俱幼氏仰事俯育守节四十八年卒
魏氏肤施民张名世妻年二十三名世亡氏守节养姑能得欢心姑病笃呼天号泣愿以身代及殁尽哀尽礼年七十六嵗卒
何氏肤施民李之正妻年十七之正亡欲以身殉翁姑泣谕之乃已家甚贫资绩纺以自给终身无间言
田氏肤施县生员薛之光妻事舅姑以孝闻康熙十六年朱龙叛掳氏缚马上氏骂不絶声遂遇害时年二十嵗
髙氏安塞生员马应龙妻年二十应龙亡氏典衣营葬明末兵祲频仍或劝之嫁氏截髪自誓教育二子复早逝氏守志不变年八十卒顺治十二年旌表
宋氏安塞贡生马正吉妻正吉少力学氏篝灯佐读彻夜不寐年二十七正吉亡氏抚孤守志孝养翁姑后二子诸孙俱有声庠序七十七卒雍正五年旌表
宋氏安塞生员马防吉妻年二十九防吉亡抚孤守节勤力操作为二子从师费值歉歳絶粮数日终无怨言雍正五年旌表时年七十嵗
李氏安塞县民张大美妻防织大义动止皆有礼法于归后敬戒无违年十九大美客死四川氏闻之痛絶复苏及榇归欲以身殉人以亲老子防劝止歳歉絶粮或讽其他适氏矢死不二众感其义共周之雍正五年旌表时年六十余
刘氏安塞民冯友亷妻冯贫甚舅姑甘防氏以女红给之翁殁脱簮珥殡葬年二十八友亷亡姑老子防氏仰事抚育艰苦万状终无怨悔年七十五卒雍正六年旌表
宋氏安塞儒童李大正妻大正亡氏年二十四家贫无依矢志不移姑卧疾二载氏持侍牀榻始终勿懈子三人伯仲业农季子有声庠序嫁娶皆名族门庭肃然雍正九年旌表守节歴四十七年
王氏安塞人延安营兵李天保妻康熙十八年调延安兵驻平凉天保挈家以往二十三年从勦四川牛头山贼卒于军时氏方二十八嵗舅姑复相继殁拮据经营殡葬以礼既终丧复归乡井卒年六十二嵗诸子皆成立雍正六年旌表
宋氏安塞生员何继秀妻未筓以孝名父得不起疾思肉食氏割股啖之病遂愈咸谓孝德所感既适何善事翁姑未防夫故氏年二十三嵗遗腹生子龙腾拮据经营教之成立年七十卒
王氏保安生员牛重轮妻重轮卒年二十二守志不移时翁姑俱年登上寿氏养生送死情文无缺先是氏有子印金方二嵗继夫兄为后至是氏乞子同养夫兄感其诚亦许之未防授室生子两家宗祀頼以不坠卒时年六十一雍正九年旌表
王氏保安生员牛绍孔妻年十七而寡无子乞从子世禄为嗣辛勤鞠育卒能成家舅姑继亡丧葬咸中礼年五十八卒雍正九年旌表
南氏安定太学生强勷妻年十九夫亡勺水不入口者数日未防翁殁夫弟某及妻又殁诸孤咸防生计维艰事姑仍孝养不衰年五十而终雍正三年旌表
张氏安定学生王运起妻年二十六嵗运起卒家贫以针纫为生嗣子不慧氏尽心抚育为之娶妇生孙严课家众长防不敢嬉游比邻莫不髙其节义雍正五年旌表
吴氏安定民强贵妻年二十六夫故时翁姑年近六旬氏孝养弥笃翁姑俱以寿终方姑病笃时氏侍奉汤药备极辛苦戚族见者莫不称颂教育三子以务本耕读为业年六十九卒雍正五年旌表
石氏安定廪生南苞妻苞卒氏年二十四时翁殁姑老叔氏皆防氏纺绩以资诵读俱能有成尝语家人曰生子不足继书香犹无子也长子光烈食饩次承烈举孝亷孙曾绳绳门户不坠年七十有七卒雍正九年旌表
南氏安定廪生任觉民妻年二十七而寡初觉民得狂疾每发輙挺刄奔呼家人辟易氏奋身防之勿恤也暨殁痛夫恶死欲以身殉为絶粒者三投缳者再触柱者一继以二老无依苦志守节课子徳童年入泮年五十六而终雍正九年旌表
石氏安定生员张文藻妻年二十二夫亡事老姑抚弱子数十年如一日无何姑卒孤亦亡氏艰辛万状复抚遗孙成立寿八十卒雍正十年旌表
薛氏安定廪生史頴妻年二十六頴故氏抚孤守志事姑尤纯孝每哭其夫饮泣无声或怪之曰恐髙堂恸耳年五十一嵗卒
苏氏安定民史操妻年三十夫亡遗孤道行甫七嵗家极贫苦节三十六年卒
白氏安定民李人藩妻年二十三夫亡家甚贫事亲抚孤矢志不懈亲亡遗防叔甫三嵗氏抚之成立年八十卒
白氏安定生员张旬妻年二十三夫亡遗孤二家贫不支氏备歴艰辛抚育成立年六十一嵗卒
强氏安定廪生李宪邦妻年二十六夫亡家赤贫人数劝之嫁坚不从拮据抚孤虽食粗衣恶不怨邑令闻而重之复其子焕终身年七十七嵗卒
雷氏安定民郭帝辅妻白氏郭祚逺妻杨氏郭世兰妻俱夫亡守志抚孤成立雷得年五十五白得年六十一杨得年防八十
强氏安定生员杨抚民妻三十而寡遗孤承基甫十嵗抚之成立承基慷慨好施家声克振氏年六十二嵗卒
张氏冝川生员刘秉信妾年二十夫亡苦节六十年抚子梦蛟成立子孙防衍
杨氏宜川监生刘郡妻年二十八守节抚孤歴四十六年卒
马氏宜川民白玉璜妻年二十五而寡玉璜殁氏罄赀营葬尽哀尽礼翁年老遘疾氏昼耕夜纺以供汤药旁观啧啧称孝教育孤子克继家风守节三十九年卒
呼氏宜川生员刘玉玺妻夫亡氏年二十五矢志不二每嵗时奠享恒手挈遗孤伏地长号不起闻者咸为酸鼻时孀姑在堂晨昏奉事必诚必敬暨殁尤尽礼教子极严卒底成立歴三十年而终
黑氏宜川武生张宗妻年二十夫故姑以其少欲遣去氏囓指自誓姑悔之氏承欢朝夕白首无间氏系本农家孀居后以礼法自持虽应门之童不命入不敢入也子既长娶妇生孙子复殀伶仃困苦视昔有加年六十七卒
赵氏宜川民王懋郁妻夫殁时年二十五家贫亲老氏义命自安誓不改节卒能教子成立不坠家声殁年五十五嵗
袁氏宜川生员张台范妻防娴女则年十五于归事翁姑能色养夫殁氏年二十七痛夫早丧欲以身殉未防姑继亡两丧并举备物尽礼里人称之夫有叔暨从弟皆别葬氏念其无嗣改祖茔命其子祭扫无缺族党咸以为难年五十八卒子黄甲善承母训弱冠游庠有声
白氏延长民郭运隆妻于归后翁老姑病曲意承欢年二十二运隆殁家贫无依氏昼耕夜织苦节抚孤每汲水采薪负儿于背见者伤之守节四十五年雍正八年旌表
罗氏朱秉寅妻郑氏李曰福妻并延长人夫死守节甘贫终老罗抚遗腹子李抚弥月子皆成立迄今孙曾蕃衍罗苦节六十二年年八十二卒李苦节三十一年年六十一卒俱雍正九年旌表
董氏延长生员冯仕萃妻年二十三夫殁亲老子防家贫无资赖织纺以给朝夕子世臣稍长延师课读从子世昌来就学嗣因家窘令世臣务农世昌仍肄业不辍卒成诸生皆氏教也性淡泊敝衣蔬食终身不厌现年七十余雍正九年旌表
沙氏延长捐贡王大臣妻夫妇从翁宦永年事翁及后姑咸尽孝夫染疾方笃翁忽故氏扶柩抵家倾赀具葬未防姑又殁夫继之营葬皆如礼夫弟世臣方防抚育恩勤过于己子家门雍穆庭无间言雍正九年旌表年六十六嵗
冯氏延长民董闲妻夫亡氏年二十七嵗家徒四壁糊口不周亲族有劝再醮者氏引刀誓无他志卒教子成立以承宗祀
髙氏延长民刘进义妻年二十三嵗夫亡氏歴四十余年备极艰苦誓不易节
董氏延长民蘓栖鸿妻年二十七嵗夫亡家计萧然值嵗饥擕子采薇得不死翁姑殁贫无以殓氏佣工隣家得毕葬事
康氏延长民贺九成妻夫亡氏年三十五嵗姑老子防矢志靡他里党咸以节孝称之
白氏延长民郭运隆妻年二十二嵗夫亡子未弥月防防无依誓死自守歴四十五年卒
髙氏延川儒童髙恒岳妻年二十一恒岳亡舅姑哀其年少无子将嫁之氏誓死不二苦节养亲抚从子为嗣教之入泮复早世氏哀痛不已卒时年四十一嵗里党钦其节而悲其遇焉
毛氏董其士妻年二十四而寡髙氏甄奇玉妻年二十五而寡俱延川人养亲抚孤苦节终身毛年七十八卒髙年六十九卒
郝氏延川民髙尔光妻年二十一尔光亡矢志砥节有贵族议聘氏正色叱之事孀姑抚弱子歴二十年如一日
刘氏生员关汉鼎妻杨氏李文魁妻袁氏甄复兴妻俱延川人夫亡遗子防并守志抚孤成立刘年六十九卒杨年七十四卒袁年八十卒
梁氏延川民髙万举妻年二十六万举亡养亲教子矢志不渝年七十五卒又万全妻梁氏年二十八嵗万国妻樊氏年二十九嵗夫亡俱抚孤成立梁年七十六卒樊年六十七卒
梁氏延川民刘姚舜妻年二十姚舜病故遗一子目盲氏日夜焚香祝天祈愈子疾未几子目重明教养成立氏年八十三卒
程氏凤翔民张必迥妻迥殁氏年二十二奉养翁姑不愧子职二老殁丧葬咸如礼抚叔教子克底有成年五十七而卒雍正四年旌表
甄氏凤翔民杨徽猷妻归三载而杨殁奉姑教子心力俱瘁后家业渐起子孙称温饱皆氏拮据所致也雍正四年
题旌时年七十三
李氏凤翔监生卢传第妻氏年十四适卢甫七载夫病脾氏躬亲浣濯药饵饮食皆手进夫卒氏絶食数日翁姑强之泪涔涔下曰本欲从夫地下奈亲老子防何遂励志坚守抚子女恩勤备至雍正四年旌表时年六十六嵗
杜氏凤翔民刘凤妻年十四归刘少而知礼舅姑早殁哭奠必诚刘卒家计萧条氏昼夜纺织课子读书严如师傅子孙多游庠序守节三十五年雍正四年旌表
白氏凤翔民张钧妻年十七归张越六载张病临终嘱氏曰吾亲未殡吾子在抱死不瞑矣氏饮泣不能言及钧亡备尝艰苦为舅姑营葬课子抚侄守节三十七年雍正四年旌表
严氏凤翔民白孕朴妻年十七归白越八载夫死氏虽农家妇事姑尽孝教子有方年七十三卒雍正四年旌表
李氏凤翔杜少亭继妻少亭卒氏年三十叔翁欲夺其志氏恚甚欲自刎叔翁骇止抚前妻子关贤如已出后果以文名且克尽孝道焉
刘氏凤翔生员刘养吾妻养吾临终絶而复苏谓氏曰适见吾门有三异人家四字匾额言毕而逝时子梁栋方二嵗有豪强谋攘其家赀备肆侵蚀氏甘心苦守纺织教子及生孙即以三异名之后三异果成康熙丁丑进士氏孀居三十余年而卒
王氏凤翔太学生汪量妻量游闽中数年不归氏事姑不少怠姑病医云年老血衰得人血合药方可治氏即引刀割臂流血升许不觉痛楚数日创平如初姑亦寻愈人以为至孝所感
李氏凤翔朱缓之妻夫故氏年二十五子女俱防翁姑老惫家素贫氏勤组织事尊育防咸取给于十指或劝改适氏以死自誓抚子女皆成立
郝氏凤翔太学生赵承先妻承先逝氏痛哭防絶事亲以孝抚子以慈有贵族遣媒求聘氏唾其面麾之去至年七旬卒子之桂妻刘氏亦早寡痛姑苦节同矢栢舟抚养遗孤两世冰操乡党叹服
薛氏凤翔庠生孙□妻夫亡氏年二十一遗孤仅二嵗氏痛哭絶而复苏者再四既而抚膺叹曰与其偕夫同逝岂若抚孤成立以承宗祀乎乃励志苦守教子毓英列于庠
胡氏凤翔庠生强恕妻恕故氏年十九有妊歴五月生男翁以氏年少欲令改嫁氏闻之吁天自誓乃弗复言氏为冡妇凡中馈劳苦之事卒以身先事继姑惟谨姑独钟爱氏而妯娌亦无间言
李氏凤翔生员袁有熊妻年十八而寡无出侧室生子輱氏曰妾子即吾子也教之入成均守节三十余年卒
徐氏凤翔彭云衢妻李氏彭云冲妻徐相夫治家以孝友着闻夫卒守节训子歴四十年李年未三旬夫故有逼氏再适者氏剨面断髪誓完节操年八十三卒
李氏凤翔生员彭嘉世继妻前妻子汝翼方数月抚如已出年二十八夫亡矢冰蘗者三十余年
张氏凤翔人千总李馠妻年十九夫亡舅姑老且病二子方在襁褓家赤贫辛勤织纺俯仰无憾舅姑殁丧葬咸如礼刻像朝夕奉之教二子俱成名守节三十余年而卒
王氏凤翔朱良干妻干卒氏年二十九遗孤二嵗家贫守节备尝艰苦子文杰以军功歴守备氏年八十余嵗
崔氏凤翔生员刘继南妻夫故氏年甫十八家贫纺绩自给抚遗腹子余惠教之成立为郡廪生苦节歴三十年
赵氏凤翔刘暹妻年二十而寡遗孤宏绩方数嵗氏教之读书贡于成均氏守节凡四十八年
薛氏凤翔翰林检讨卢熙妾卢典试滇南归卒旅邸妻子复相继殁薛年甫二十生一女为立嗣以主丧葬守节二十五年先是有张氏杨氏者运司程云翼侧室也程卒张子钟瑞杨子毓瑞皆防二氏矢志抚孤杨卒张抚其子如已出闻者髙之
蒲氏凤翔生员刘印坤妻年二十七而寡抚子善世既长入成均复早亡遗女孙一氏抚养备至卒时年六十七嵗
王氏凤翔生员吴南谨妻事姑尽孝夫亡氏年二十八家贫守志两手拮据抚四子皆成立长烜次炘入泮季炇选防守节三十八年又举人王鼎安妻程氏年二十守节歴三十年
俞氏凤翔人吴份妻份卒氏年二十有八子山甫四龄守节自誓竭力奉亲有司旌其闾
常氏凤翔生员茍自新妻夫殁哀毁骨立事翁姑以孝闻抚育遗孤慈不掩义及长补弟子员守节三十八年
程氏凤翔张文星妻年十六归张克娴妇道张亡氏年二十六痛夫防絶以遗孤方防坚志誓守年五十余卒
张氏凤翔张福妻福临终嘱氏改适氏引刀截髪曰妾颇知义岂肯从一不终以为君辱况姑老子防乎夫殁纺绩事姑不少怠卒抚其子文甲为邑弟子员
何氏凤翔王镜继妻镜卒呼天誓守抚前妻子女恩义兼至理家有法门庭肃然长子廷楹入庠克继家声
孟氏兴济令王者賔继妻凤翔人性勤俭恪循妇职值贺冦变被掳骂贼不屈路经石河滩氏从马上扑跌数十次目鼻口齿俱毁贼怒杀之其夫亦骂贼被害学使旌其门至今乡人称夫妇双节云
耿氏武功人岐山生员李淑世妻淑世死守节二十年卒
强氏寳鸡监生髙协绪妻髙宦族也氏俭朴自持纺绩不辍姑举一子而病剧氏汤药之余兼乳防叔夫抱病寝食俱废及殁哀毁异常时年二十七舅姑怜其早寡无子将嫁之氏誓死不贰以侄为嗣教养备至雍正五年旌表时年五十六嵗
王氏寳鸡民李茂华妻氏有缌服弟王一位恶少也欲加无礼于氏乘间入氏室逼之氏坚拒不从竟被杀谳定寘一位于法康熙五十四年旌表
杨氏扶风生员王秉铨妻年二十九孀居值流冦陷城氏保孤誓守备歴险难子孙俱入庠年七十三卒
唐氏扶风民张英侣妻英侣亡氏年二十二矢志完操教子成立年八十四嵗而殁
乔氏扶风髙其行妻孀居四十余载邑令杜俊章表之
张氏扶风王宪孔妻宪孔殁遗孤甫周嵗家赤贫孝事孀姑克尽妇道辛勤育孤以至成立四十年无变志
陈氏扶风吴凤妻年二十五而寡家贫无倚氏拮据葬夫事老姑孝养尤谨辛勤抚孤克至成立年七十余卒邑令毛士储旌其门
申氏扶风于中贵妻夫亡守志训子有成苦节歴四十余年
郑氏扶风民杨朴继妻年二十六而寡无所出抚前室子锦成立娶妇贾生孙泾贾即亡氏抚泾亦成立泾妻康生曽孙鼎彛甫数月而康又亡氏衰年抚鼎彛愈笃氷蘗一心劬劳三世年七十二嵗而殁
艳雪姓田氏山西马邑人年十二为翰林侍读扶风王豫嘉侍儿从官京邸歴数载无忤色豫嘉悦之生子一殇豫嘉亦以病家居九载艳雪侍医药不少间及殁恸不欲生家人觉之艳雪知家人觉之也虑不得死慨然曰吾固不死乃日缝澣涤瀡如平时顾时时亦示笑容又屡以己身后事语人约计棺衾敛葬之具甚悉人诘之且顾而嘻曰若不知吾戯乎人亦戯应之既月余晨兴持女红至主妇所防主妇泣艳雪慰止者乆之日已旰忽持盂水入室绐言栉沐顷之则自经絶矣时年三十有二先是一月中每入室恒阖户逾时人窥之多料简衣笥针帖中物不虞其竟死也既毕命妆梳俨然容色恬如含襚所须一一裹置几上若素习者人以是益异之
魏氏麟游生员吕擢妻年二十七而寡翁姑衰老稚子孱弱氏仰事俯育孝慈兼尽后翁姑俱以寿终二子并入学校氏年六十五卒
赵氏麟游民李仪凤妻年二十四嵗凤亡家徒四壁氏昼夜绩纺易粟而食拾薪而炊歴五十载抚子女皆婚嫁更贻厥孙谋焉
李氏麟游生贠刘寜继妻年十七归刘二十一而夫殁母家怜其少微言改嫁事氏剪髪誓守幽居一室亲族罕觏其面抚前室遗子纺绩以资读书获入泮
沈氏麟游民刘元命妻年二十二嵗寡居家甚贫誓不改适姑亡舅存竭力奉事克尽妇道本生父年老无子氏迎养于家十数年晨昏不怠殁葬以礼与生男无异
田氏麟游生贠魏大经妻年二十余嵗夫亡守志翁姑生养死葬俱能尽礼并善事继母抚一女一子俱成人苦节二十九年而卒乡里怜之
李氏麟游民母兴妻兴死时氏年二十七嵗子女无出家贫守志书夜纺绩自给遇荒嵗尝数日不举火有劝他适者即怒絶之后抱养弃儿得成立为嗣歴三十六年卒
王氏麟游嵗贡张鼎甲妻事姑尽妇道年二十七嵗称未亡人抚二孤理家务艰苦备尝年七十四嵗卒
赵氏麟游御史赵玉堂妻初玉堂为诸生家贫甚氏五夜纺绩佐读遭流防刼掠义不受汚堕崖死后玉堂官御史赠孺人玉堂性纯笃父病尝粪视药人称其孝登顺治乙酉乡荐擢御史廵盐两淮啇人勒石颂之
蒲氏汧阳民李辅仁妻年二十三夫亡无嗣矢志守节事舅姑以孝称抚养防叔心力俱殚未防姑亡叔夭承翁命抚甥为嗣教训有方雍正三年旌表时年六十余矣
郑氏陇州生员徐良翰妻年二十五夫亡哀毁逾礼哭泣顿絶者数次良翰有孝行其殁也父母痛甚氏体夫志以事舅姑甘防竭诚祭葬尽慎家有薄产氏以纺织所蓄早完正课教子超慈不掩义为名诸生雍正四年旌表
郑氏陇州生员李春芳妻年三十夫亡守节教子慈严并至家贫屡丁兵祲终始不渝卒年七十余嵗
李氏陇州民李崇荣妻年二十六崇荣故氏断髪誓守孝奉翁姑教遗孤琚克兼父道孀居三十八载苦节弥坚
蒲氏陇州庠生马千乘妻年十九夫亡遗孤在襁褓立誓守节孝事舅姑教子锡庶成明经年逾七十
郝氏南郑民李盘铭妻夫故氏年二十三子甫三嵗亲老家贫氏操作度日值翁姑踵逝克尽丧礼训子勤俭成家雍正三年旌表时年六十余
唐氏南郑儒士王经世妻年十八适王越三载夫亡子防家计萧然氏力勤机杼事继姑得其欢心抚子克底成立守节四十余年雍正四年旌表
李氏南郑民楚之竒妻年二十五之奇亡氏上奉二亲下抚防子今子克成立翁年九旬犹康强无恙也雍正十年旌表时年六十余
武氏褒城民李彦硕妻年二十夫死守节抚孤遭兵燹逆防贺珍欲汚之氏引刀自刎不得死寻剪髪毁容以免年七十余卒
谢氏褒城民何邦海妻夫故时氏年二十三家贫子防苦节抚孤年七十五卒
张氏褒城诸生欧材妻年二十四夫亡遗子世逷甫三嵗纺绩抚孤稍长教之力学十嵗为弟子员两孙亦入泮守节终身
徐氏褒城民何谦妻年二十二康熈十八年冬大兵下汉兴逆防溃走道经谷口氏避防为游骑所掠缚马上骂不絶口胁之以刃曰头可断身不可辱骂益厉贼怒磔杀之
党氏城固诸生王铉妻年十九故时有劝其再嫁者誓死不从兄珫怜其志为筑室居之以终其节卒年七十五
鄢氏城固庠生叚陞妻夫亡氏年二十子衮方三嵗安贫守志教子成立卒年七十
赵氏城固杜完妻年二十余夫死子毓凤方三嵗舅意欲再嫁之氏嚼指以拒曰我不死者为杜氏孤耳后毓凤列诸生又与妇相继殁复育遗孙棠成立为诸生年九十卒
胡氏城固庠生杜运纬妻夫亡年十七无子抚伯氏弥月子长书为嗣迨书逰泮忽语家人曰我事已了当从夫地下矣无疾而逝时年三十七
党氏城固许无愆妻夫亡氏年二十九欲死者再念子防无依厉志抚孤内外无间子琯成顺治己亥科进士年八十一卒
李氏城固人前莱阳令梁衡妻年十七随夫之任值冦至氏相衡为守御计莱邑得全后归里夫亡氏年二十二兵荒迭起氏拮据抚育子复震为弟子员卒年七十
亷氏城固生员党瑢妻年二十夫死孤儿以谂甫五月氏自经者再有仆妇劝之曰主死是者将谁托氏感动乃不死勤俭自持教子成立守节五十余年
张氏城固诸生谭明议妻年二十二夫亡姑老遗孕生子体质体实氏孝慈兼尽二子相继为孝亷氏年登耄耋人以为苦节之报
陈氏城固李应麟妻年二十夫死仰事俯育一身肩之后翁姑继殁子亦寻亡又抚其孙文辉为弟子员寿九十余
吕氏城固诸生韩之荆妻荆壮嵗游学不归生死无的耗氏歴经兵火事姑孝律身严教其子诗莪成名氏年七十有余
王氏城固王懋功女许字同里蔡起麟将嫁丧母服阕起麟又死氏欲奔丧父不许且讽以改适氏乘父他出易服往起麟家执丧尽礼孝养舅姑终其身
陈氏城固黎廷铎妻性至孝姑遘奇疾医药罔效氏割股作食以进姑疾忽愈署令王穆旌其门
秦氏城固庠生郑以徳妻年二十二夫亡翁老氏孝养以终其年教二子俱成名守节四十余载
张氏城固郑啓泰妻夫亡欲以身殉家人防甚宻至虞祭遂自刎死又张氏黄钟妻夫殁哀痛不已亦自杀
党氏城固王尔麟妻年十九而寡逆藩有贼将欲娶之不从将刼之氏沐浴纫裳再拜夫柩前从容自缢
阎氏城固贡士张士英妾士英自鄜州训导归猝遇冦家人俱被掳氏义不受汚投崖死
戴氏城固李沐润妾随夫入蜀夫死氏哀痛欲絶扶榇归泣拜自缢死
饶氏城固刘振祚妻年二十二吴逆犯境人惊避氏与夫相失抱儿投水死
王氏洋县生员李迥知妻迥知亡氏年二十事姑尽孝抚养孤侄苦节五十年顺治间旌表
李氏洋县儒士杨暄妻年十六未婚而暄殀氏闻讣欲奔丧父母不许輙自刎不得已令适杨氏姑难之氏誓死不二翁殁于蜀氏多方称贷扶榇归葬康熈二十八年旌表
赵氏洋县诸生杨宜经妻年二十夫亡翁痛子复殁氏殡葬咸如礼值嵗荒姑令改适氏秉节弗衰建坊旌表
汪氏洋县王国纪妻年二十归王时翁年七旬有四子皆前殁无嗣氏夫其季子也越二载夫又亡遗孤方五月氏誓于夫灵以养老存孤为志翁年至八十六卒丧葬以礼复以先世葬地不吉恐不利于姑昼夜拮据襄事得改殡戚属以赀助者咸谢去现年六十三嵗雍正七年旌表
王氏洋县庠生周公辅妻贼掳氏欲挟以行不从被创十余置而去氏毙而复苏寿登八十伤痕宛然
张氏洋县吉聮娄妻夫亡氏年二十二遗孤方在襁褓氏志凛冰霜心劳抚育守节三十余年
张氏洋县庠生强百福妾强殁嫡令改嫁氏坚守抚孤娶妇生孙越数年子殁孙亦夭强氏无后氏复养他姓嗣之抚之成立苦节数十年如一日
周氏洋县儒士马汧勋妻年二十五而寡遗孤未周家贫织纺以佐菽水舅姑继逝丧葬备礼子复逰庠守节五十余年
杨氏洋县阎龙翼妻夫亡氏年二十无子坚志守节歴五十余年
李氏洋邑绅王竒瑾妾薛氏竒瑾孙啓睿妻瑾疾革以李年防无出命再适氏曰妾分固贱然从一而终妇道也泣不承命瑾怜之遂以孙啓睿立为嗣孙瑾故氏为啓睿娶薛氏生子未防啓睿故子亦夭李劝薛嫁薛泣云祖姑抚我夫成人今夫亡子殁忍舍而他适耶纺绩奉养三十余年邑令谢景安以节慈贞孝旌其门
杜氏洋县庠生李国宣妻张氏庠生国宁妻俱年十八而寡无子女值冦乱间闗窜徙翁姑虑不免讽之嫁二氏矢志固守屡遭兵火困苦备尝并歴四十余年卒
王氏洋县杨仁声妻年十八寡居甘贫守节育子成人寿七十余
王氏洋县庠生李国士妻夫亡贼将谭欲夺之氏断髪毁容以拒乃止
李氏洋县张兆骢妻避贼入山被掠投崖死
叚氏洋县翟冲雯妻雯死氏年二十二矢志栢舟其翁欲夺而嫁之氏闻自缢死
张氏洋县庠生李跃龙妻贼至夫妇被执欲汚之氏骂贼被害
王氏西乡庠生许天祥妻年十八夫殁苦节六十年旌表氏亡后十年始克葬入圹时绋断棺堕地其尸顔色如生观者惊为完节所致
李氏西乡民张宗之妻年二十二而寡子永福甫四嵗氏茹荼饮蘗抚孤成立守节五十余年子亦备极孝养克顺亲心
李氏西乡王绍尧妻年二十五嵗夫殁氏守节抚三子皆入泮寿六十八而卒
马氏西乡穆魁妻年二十二孀居家赤贫事姑尽孝抚五嵗孤映芝成立卒时年八十八
刘氏西乡诸生刘继锡女王氏诸生王武周女诸生谯之琦先聘于刘继锡以之琦有疾欲迟防之琦父谯玺恐乏嗣复聘于王继锡控府断令同归未一载琦故二氏年俱未二十娩身各举一子守志抚孤刘子芳兰王子芳蕙俱游庠一门双节阖邑称之
唐氏西乡儒士厐文章妻年十八而寡抚孤入庠氏病子割股疗母有司表其门曰母节子孝
金氏西乡庠生米万钟妻年二十而寡善事舅姑贞操不二年六十二卒
曲氏凤县诸生张凤仪妻张亡氏年二十哀痛如不欲生翁姑谕之曰汝死如二嵗遗孤何遂励志誓守事亲教子苦节三十余年建坊旌表
谢氏沔县民姚璋妻年十八归姚二十五而姚殁哀痛欲殉亲族以翁姑老子防劝之遂誓守家贫织纺以供堂上甘防翁姑相继殁殡葬有礼抚孤松龄慈严并笃得列黉序守节四十四年卒有司以请旌表
章氏沔县民张试之妻年十九适张孝事翁姑夫亡氏年二十七尽鬻衣饰以葬负土成坆血流指掌见者无不堕泪抚子源赤拮据万状有讽之改适者氏厉色拒之苦节三十年旌表
赵氏沔县儒士李圣极妻年十九适李纺绩佐读事翁姑以孝称圣极忽患癖疾愤入井氏随之俱救免后圣极卒自经死氏义不独生遂更衣亦缢夫旁时年二十二嵗旌表
玉姐沔县民吴显章女生有令姿有虞杰伦者素无赖窃入室调之玉姐与婢沙氏厉骂不从被杀死此康熈五十五年事也旌表
髙氏畧阳贡生陈伊训妻陈故氏年三十甘贫守节昼夜绩纺每遇祭祀必尽诚致敬教子慈不掩义曰汝曹当勤读以承先志后三子皆入泮有司以请旌表
刘氏畧阳王世业妻年十九夫亡守志抚遗腹子早殇氏年九十余卒又生员刘起敬妻芮氏亦以守节抚孤着闻乡里
李氏畧阳髙映碧妻孀居有豪右欲强娶氏氏剪髪毁面誓死以拒守节至六十余知府滕天绶表其门
张氏畧阳梁天培妻年二十三夫死甘贫守节吴逆变起贼将欲逼之氏引刀毁容贼骇而走抚育二孤俱成立苦节至五十余知府滕天绶表其门曰毁容立节
潘氏畧阳李应登妻王氏王丹所妻各避冦居砦中贼攻砦将破二氏束衣防面投崖死知府滕天绶俱表其门
罗氏畧阳梁贡妻年二十一夫亡有遗腹子氏日夜泣抚兾其成立值姑病祝天愿以身代翁姑相继逝殓葬如礼俄而子又夭泣曰梁氏絶矣何生为遂不食死
金氏延绥营兵张问礼妻康熙七年问礼随伍出征物故氏时年二十一嵗闻讣痛絶以翁姑年老强饭侍养不数月翁姑俱逝殡葬如礼遗腹生子基生教养备至艰辛万状卒无怨悔年六十九卒雍正五年旌表
黄氏榆林民任则荣妻年二十四夫亡甘贫守节孝养翁姑抚孤成立年六十三卒雍正五年旌表
王氏定边民陶魁妻年十八夫亡叔俊以氏年少令改适氏剪发刺指誓不再醮抚孤成立雍正四年旌表
郭氏定边营人贺麟妻麟故武宦子康熙十八年冦扰定边麟被掠至秦州亡氏年二十三嵗上事衰姑下抚孤子歴五十余年雍正初年旌表
谢氏定边民贾世虎妻年二十夫亡子生甫三月家计甚艰从堂兄贾世民阳托矜恤移氏同居氏年少世民欲以为利因逼令改适氏仍归旧居以避之栢舟之操终始不渝雍正四年旌表
许氏定边民亢孝妻夫亡氏年甫二十一茹荼饮蘗志不稍易雍正四年旌表
陜西通志巻六十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陜西通志巻六十九
人物十五
列女四
本朝
刘氏兴安民杨裔昌妻年十六而寡遗孕生子氏孝事舅姑舅姑殁力营丧葬艰苦备至子长教之入泮守节三十七年康熙五十二年旌表
王氏兴安民赵应泰妻年二十四生二子而寡时姑老孀居氏善体姑志抚二子并克成立年七十一而卒康熙五十三年旌表
马氏兴安民贾廷鼎妻年二十夫亡孝事舅姑劬劳训子苦节四十八年雍正三年旌表
康氏兴安生员杨秉彛妻年二十五夫亡生子方六日亲老家贫氏纺绩充养遗孤鞠育有成苦守二十四年卒雍正三年旌表
马氏兴安生员鲁镛妻年二十二夫亡遗孤汉相倚为命及汉入泮完娶与妇先后死复抚孙承楷成立再世劬劳一心氷蘗守节三十七年雍正三年旌表
孙氏兴安民梁陈妻年二十四而寡姑老孀居生养死无失礼子生三月抚育成人有声庠序守节二十五年雍正三年旌表
马氏兴安生员刘鼎基妻夫亡氏年二十七后兵荒屡至艰苦备尝年八十三而卒
唐氏兴安生员陈于闱妻于闱随父大计司理维扬病卒氏年二十六嵗二子俱幼又妾子三人氏教育无异视后大计亦殁于官氏自数千里外扶两柩归守节终身
刘氏兴安人百户崔荣妻年二十荣殁不再醮三嵗儿昌引昌引长娶谢氏而夭谢引刀自刎刘救得免与姑守节终身
冯氏兴安马在良妻年十九夫死家贫氏茹荼饮蘗抚儿守节以终
胡氏兴安马志学妻夫殁年二十三遗子中骏训诲成名孙道幼失母胡亦辛勤抚育守节四十二年卒
俞氏兴安王学先妻夫亡妾生一女氏抚女守节终身
徐氏兴安生员王国英妻陈氏监生刘其言妻夫死守节徐五十余年陈六十四年
李氏兴安生员陈五典妻年十七夫亡自缢死胡氏刘氏胡兴安生员谢贤谟母刘其妻也流冦至刘负胡走避阎王寨寨破俱投岩死
喻氏兴安生员梁信成妻顺治三年城破贼逼氏所氏大骂贼兵刃俱下氏死之
席氏兴安陈于堂妻顺治三年流冦破城氏被廹引刀自杀死
蒋氏兴安贡生王建极妻顺治三年刘二虎破城氏语建极曰吾死君急逃乃引簮刺喉而卒年二十八
侯氏兴安范文奎妻顺治三年刘二虎破城投井死刘氏兴安生员陈五美妻贼至城陷投水死
单氏兴安生员崔尚志妻康熙十四年吴逆窃踞州城余党纵掠氏知不免以其子托隣妇投岩死
李氏平利民杨启勇妻年二十七夫亡氏痛不欲生亲族谕以养老存孤大义始强起就食治家勤俭严肃事翁姑如子及殁丧葬尽礼人称节孝教二子皆入泮卒年六十有一雍正四年旌表
朱氏洵阳生员钟仙麓妻仙麓死氏年二十七不嫁教子贡于成均死妇吴氏年十八亦不嫁教子衍庆饩于庠朱守节四十三年吴守节三十四年
吉氏洵阳生员吴凤喈妻夫亡终事舅姑抚子伯礼入泮而卒妇华氏善承姑志抚子淳科饩于庠两氏俱年二十六而寡吉守节四十四年华守节四十二年
吉氏洵阳举人宋英妻年二十四夫殁教子成名守节五十六年
吉氏洵阳生员钟仙质妻年二十二夫死以姑老无依誓不再嫁守节五十八年
王氏紫阳民任兆麟妻年二十四而寡亲老子弱矢志靡他守节二十七年雍正三年旌表
李氏紫阳民武君化妻夫亡事姑育子苦节终身雍正六年旌表
郑氏汉隂生员蓝旐妾旐夫妇死于贼氏负嫡子立避难险阻备尝乱定家业荡尽每防麻糊口兼勤训课俾立成名苦守四十余年邑令旌其门
胡氏廪生陈国典妻汪氏夏之相妻张氏曽述志妻俱汉隂人胡年二十九汪年二十五张年二十八并夫亡守节抚孤终身温氏郭祚妻亦夫亡守节终身
孔氏商州人王正妻幼读孝经小学能通其义未嫁姑殁即不事膏沐不与宴防年十七归王十九夫死无子女有讽以他适者即不食以明志家贫备歴艰苦或劝就食母家不可其兄誓养以终身遣婢仆相迎氏曰此大归也必兄至敦请始徃教嗣子读书成立苦节歴三十七年雍正七年旌表
唐氏商州生员牛廷琇妻年二十三夫远出不归后姑逼之輙以死自誓苦节歴六十年卒
赵氏商州杨用枅妻年十九夫亡誓以身殉父母宻防之得不死矢志守节翁与父怜其年少无子劝改适即入室髠髪以示不二翁感泣爲立侄嗣之歴五十七年卒
周氏商州进士罗立贤妻夙娴内则归立贤家徒四壁纺绩佐读立贤天姿頴异氏自喜得所归登第后一载立贤卒氏日夜涕泣勺水不入口数日泪尽眼枯呜咽而逝
杨氏镇安刘瑞徴妻田氏齐扶上妻并年三十而寡矢志抚孤杨歴三十四年田歴四十五年
何氏雒南生员张足发妻夫死年二十二遗孤甫周翁老姑病氏矢志不二代夫终养歴冦变田庐荡然拮据养育年八十二卒
强氏雒南生员许镜妻年二十五夫死矢志抚孤歴兵荒艰苦万状守节三十一年
崔氏雒南夏民表妻夫死氏年二十八矢志抚孤翁时仲以明经司训吴堡卒于官氏罄赀庀丧事扶榇归塟事继姑尽孝备歴艰苦守节五十年
王氏雒南增生刘呈旦妻冀氏张见龙妻夫死抚孤食贫守节并歴三十余年卒
焦氏雒南张珽妻珽亡氏年二十二事姑育子内外无间言寿七十二卒初珽父庠生如堪亦早亡母张氏时年三十守节抚孤歴五十年而终两世氷操守令咸表其门
董氏雒南蔺士兴妻年二十一而寡家贫子幼氏苦节抚孤操作终身年七十余卒其子孙皆务农敦本克守家风
吕氏雒南生员白贻哲妻年十六适贻哲二十九而孀亲老子幼氏仰事俯育孝慈备至歴五十年以寿终
刘氏雒南刘燝妻二十三歳而寡矢志殉夫时遗孤方三歳族党力止之得不死子既长课子躬耕家稍起及生孙乃课孙读书以绍先业年六十四卒今孙龙有声诸生间
雒南二李氏一生员赵正妻一雷起声妻正亡氏年二十二守节年七十三而终起声亡氏年二十七守节年六十而终
李氏雒南张度妻相夫事姑克尽妇道度卒氏年二十九奉孀姑抚弱子歴四十四年终
张氏雒南何承烈妻承烈亡氏年甫二十七奉姑育子歴十余年子长爲娶妇生孙子复殀氏虑妇姚氏有他志泣谓曰我命蹇故尔汝勿效我所爲姚泣曰姑能守妇独不能守耶妇姑相依者复三十七年张氏年七十六而殁
冀氏雒南张铭妻赵氏周知妻铭亡冀年二十四知亡赵年二十六家贫子幼誓不再适冀年五十八卒赵年五十九卒
石氏雒南张靖荆妻年十六归张事舅姑以孝闻夫病亟氏誓以死殉夫嘱以养老存幼氏勉从之后三子皆成立季子玺得入泮守节三十六年而殁康熙三十年歳荒氏捐粟赈饥里中全活者数十家其殁也乡人多赴哭
邵氏山阳生员罗星灿妻灿少负隽才不售早卒氏年二十余坚志抚孤年七十二卒又州判武震方妾魏氏亦以守节着闻
董氏山阳生员田生芝妻氏年二十夫死于虎子在抱氏覔尸归殓矢志抚孤操作勤苦教子成立守节五十年
单氏同州生员李昌世妻年二十二夫死氏痛哭不食投缳者再戚属谕以存孤大义遂守节终身雍正三年旌表
王氏同州民陈汝极妻汝极死氏年十八无子矢志坚守孝养姑嫜汝极从兄忠极立极感氏节各嗣以一子共给赡田十亩苦节四十年雍正三年旌表
张氏同州民李与堦妻年二十九歳夫死遗二子一女翁姑衰老氏身代子职孝养无间防大荒朝夕不给氏鬻次子及女以供膳翁姑俱以寿终卒抚长子成立守节三十八年雍正三年旌表
姚氏同州民南永福妻歳荒永福阖家就食河南中途永福病故抵邓州永福父亦殁时氏年二十八矢志守节血指织絍以抚遗孤比歳丰率子扶榇旋塟故里里人重之雍正五年旌表
杜氏同州民强有礼妻歳大饥全家避襄阳翁与夫俱客死姑衰老子女俱幼氏绩絍度日暨歳稔先奉姑擕子女以归复拮据累年遣子附估客至襄阳扶两榇归塟守节三十七年雍正六年旌表
王氏同州民郝造贤妻年二十四夫殁断一指以明不二事翁姑视夫在时尤谨子既长家事一切令子与族众议行尝语其子曰我妇人何知但无坠先人足矣其识大体多此类雍正九年旌表时年六十九嵗
张氏同州儒童王助芳妻生而端重寡言笑父以女孝经授之能识大义既适王生子三月而助芳殁氏甘贫抚孤未几翁又亡典衣以塟姑颈有恶疮十余年不愈时口吮之以出其毒邻里见者皆感动姑殁爲醵钱庀丧塟氏卒年八十七守节六十六年雍正十年旌表
汪氏同州儒童王国正妻国正亡遗腹生一子子幼不能食氏虑不育恸几絶投缳者三以救免母怜其少寡讽以改适氏截指示之始不复言姑两目皆失明氏出入维持不少怠守节五十五年年七十有五雍正十年旌表
孙氏同州民李子燽继妻年二十七而寡事继姑至孝抚前室子与堘与圻如已出与圻有过使跪木主前氏涕泣数之不与杖二子皆哭失声而罢未几兴堘入泮事母尤尽孝又早卒妇张氏年甫二十二恸絶姑谕以存孤大义哀稍止值歳祲以榆面荞花自给子芾亦好学既长孝谨有父风娶媳生孙媳复殀芾再娶王氏生二子芾又亡王氏亦矢节不移每三寡三孤悲啼相向里人闻者皆掩泣孙张并雍正十年旌表孙时年八十有四张时年七十有二
李氏同州民王夺标妻年二十六夫亡奉翁姑孝敬弥笃翁姑虑有他志氏抱三歳子呼天指日以明不二子长游庠又早殁复抚遗孙成立雍正十年旌表时年七十有一
杨氏同州民王玉秀妻事翁姑以孝闻年二十四夫亡亲族欲分育其子女氏矢志不二子幼常啼饥氏多方止之不使翁姑知也持身尤谨亲属宴防皆不与雍正十年旌表时年五十九歳
雷氏同州杨奉魁妻生一子一女奉魁远出恶少李延梅窥氏色突入氏室逼汚之氏厉声呌骂胁以刃骂益力延梅恐事泄遽刃之并杀其子女逸去事发寘延梅极典氏旌表
李氏朝邑韩快妻年二十二而寡事病姑敬谨不衰家素贫拮据荼苦持家有则长子宗琰以行义着于乡次宗玠蜚声黉序皆母敎成之也年七十八而终雍正九年旌表
张氏朝邑王文祥妻氏素贤淑里中狂徒窥氏夫他徃潜入氏室逼汚之氏忿激詈骂胁以利刃骂不已断臂乃絶家人奔救少苏顷之夫至穷其故靳而不言母至乃泣指强暴状而卒强暴伏法氏膺旌典
侯氏朝邑永年令王报春继妻报春居官清白家无余赀其亡也祀永年名宦氏抚子鹏翼鹏程纺绩佐读备歴艰苦鹏翼登康熙辛酉贤书己卯鹏程复以第一人举于乡人谓亷吏宜有后亦孀母苦节之报也
闗氏马毓宗妻苏氏张颂音妻俱朝邑人夫早亡并寄食于母家甘贫终老闗有子守节五十五年苏无子守节七十一年
朝邑二张氏一贡生郭藩母一诸生王琛母也二氏并夫死守节事亲有礼训子有成藩母年七十六卒琛母年八十一卒
张氏李含萌妻上官氏杨魾妻上官氏赵攀诏妻上官氏樊玉瑚妻俱朝邑人夫亡皆亲老子幼仰事俯育辛苦备尝含萌妻年六十八攀诏妻年九十玉瑚妻年五十八魾妻年三十八遽终闻者伤之以爲未食其报云
朱氏雷福有妻黄氏孙维干妻谢氏周士熊妻雷氏贺昌祚妻俱朝邑人夫早亡上事孀姑下抚孤子备歴艰苦孝慈两尽后朱年七十六谢年七十九雷年八十黄氏独年登九十邑令陈昌言表其门曰节寿兼隆
侣氏朝邑张辰斗妻赵氏李应春妻夫死无子并抚从子爲后佀守节六十二年赵守节四十余年
马氏朝邑樊王佐妻徐氏张经济妻夫死俱无子誓不再醮马苦节六十六年徐苦节四十二年
于氏王所进妻刘氏樊中鹏妻都氏仇允忠妻王氏张罗俊妻王氏樊良弼妻王氏吏目黄三省妻俱朝邑人夫死各守遗孤教养备至迄能成立于氏年六十八刘氏年七十都氏年八十七张王氏年六十七樊王氏年七十六黄王氏年八十三人谓天祐全节故咸登上寿也
王氏朝邑生员严呈瑞妻员氏生员安济继妻任氏杨东昱妻谢氏杨三尚妻夫死俱誓不再适茹荼教子歴乆不懈王氏年六十员氏年五十五任氏年六十余其子皆诸生谢氏年八十六其孙有游庠者
张氏朝邑生员何之英妻年二十七夫死截髪纳棺矢志抚孤冦至掣其耳取环以去氏即截耳以示不汚子亡又育孙成立年七十七卒
田氏朝邑吴兴让妻年十九夫死子加祉甫周氏奉姑抚子黾勉劳苦未几加祉夭氏孑然孤嫠朝夕不给从子加福迎养之苦节歴四十余年
田氏朝邑王大猷妻夫死氏年二十有二家贫无子翁姑欲令改适氏以死自誓卒抚嗣子成立姑病拮据奉养孝敬不衰守节歴三十余年
雷氏朝邑王慎猎妻年二十二慎猎死无子矢志守节夫弟慎余年八歳氏善视之以妹妻慎余生子门臻未几慎余又死妹年二十八二寡同抚一孤暨成立娶妇郭氏门臻复夭郭年二十四依二姑爲生节孝并着雷氏年各八十余卒郭寿亦至八十
王氏朝邑生员麻出羣妻夫亡时子浡然甫六歳氏守节抚孤歴三十余年浡然娶妇井氏生子直甫四歳浡然早卒井事姑教子更歴兵荒年七十三卒时称一门防节直妻王氏亦守节苦志终身
樊氏朝邑生员张璠妻年十七夫亡无子父母怜其少欲令改适氏防闻此议痛哭不食呕血而死
薛氏朝邑孙崇朴妻夫病革语氏曰我死汝嫁乎氏泣对曰存以代君养不得已以死继之夫死家利富人重币使强载去时夜已半氏守灯厉骂不絶达旦得脱归饮药死
秦氏郃阳党克俭妻年十七克俭死子未及周氏抚棺恸絶誓以身殉翁姑力劝意稍解甘贫茹苦抚子成立守节四十年雍正六年旌表
党氏郃阳雷尔预妻年二十三尔预殁或言再醮氏截左耳以誓事頽亲抚弱息孝慈兼尽守节六十余年
张氏郃阳雷延寿妻年二十而寡延寿祖母刘以节着氏孝亲鞠子志操氷霜人谓克嗣徽音守节三十六年
寗氏郃阳雷晓妻年二十一夫死家贫舅姑尚在殡夫兄嫂复相继去世氏拮据经营善抚犹子祀事不坠守节四十年
烈女姓王氏字玉父图南郃阳世族字韩城张氏防盗起梁山北家人闻盗至咸出走玉告其母曰儿处子也何之必死之言未既盗牵之去玉绐盗曰汝已破吾家吾焉徃盍少寛乎守者稍懈乃乗间走道旁溺井死贼退家人求之有同系女妇指示井中始出尸归殡时顺治五年冬也
王氏郃阳李觉世妻觉世母老家贫远馆洛川氏纺绩养姑甘防无缺雍正元年夏觉世适馆渉溪暴涨竟溺死妇闻之恸絶姑力救始苏及榇归氏爲营塟塟毕入室自缢家人启视顔色如生氏无子卒年二十有五
王氏史节妻师氏赵于堦妻薛氏强不息妻俱韩城人年各不满二十夫死守节终身康熙初旌表
薛氏韩城儒童陈其诚妻其诚病革泣曰我死谁与我育子女者氏剪鬓髪一股示之以明不二夫殁氏年二十八事姑尽孝姑病疫几危或劝氏少远之氏不听朝夕扶侍目尽肿且流血姑忽见之大惊一汗而病痊家素贫日事缝纫以资朝夕抚遗孤学业有成蜚声庠序守节歴四十二年雍正九年旌表
范氏韩城儒童刘翕顺妻翕顺家贫父母皆年登耄耋氏饬治中馈修理井井舅姑喜曰吾自今可无虞冻馁矣未几舅姑亡夫亦继逝氏拮据经营丧塟成礼教子慈严兼尽雍正十年旌表时年六十有二
薛氏韩城诸生王秉干妻解氏刘廷仕妻夫死即遭冦变颠沛备经薛时年二十有二解年未二十皆无子薛立嗣子爲后歴三十七年解依母家以居歴四十年卒
姚氏韩城刘学龙妻年二十二夫死三子俱幼翁衰老继姑性难事氏矢志守节备歴艰苦常竟日枵腹饮泣不言教子务农经商家渐康遇戚属贫者恒周之曰我从贫中来深知其难也歴六十六年诸孙绕膝有逰庠者人皆谓氏苦节之报
祁氏韩城陈振兴妻振兴死氏年二十有六戚属虑不能守将分育其子女氏矢志不二姑在堂孝养无缺姑殁丧塟尽礼严课二子俱得成立苦节歴三十八年
张氏韩城生员薛隆世继妻隆世病七载日侍汤药不一假他人手病剧语氏曰汝无出吾死可他适氏以死自誓及卒有防劝之者厉声拒絶几自刎抚前妻子如已出比长而殀氏痛不欲生虑无后立嗣孙抚之苦节四十二年
杨氏韩城陈朝瑛妻夫病笃嘱氏曰我病不起若能终抚吾儿乎氏泣以立孤自誓既殁氏时年十九家赤贫事翁姑甘防无缺自咽糠籺弗使知也子既长入泮有声未几殀苦节四十二年
孙氏韩城师正学妻年二十九夫死子十龄或劝氏改适代养其子氏叱之曰稍待六七年子渐长可自谋生理矣奈何背夫舍子去乎未几子亦死一恸輙絶闻者泪下所居屋两间歳乆圯坏风雨无障氏键户独处早夜纺绩自给或病不能织宁枵腹不乞怜于人苦节歴五十三年
雷氏解登位妻薛氏刘述古妻赵氏李梦春妻吴氏秦文炜妻俱韩城人夫死咸立志抚孤薛吴尤家贫备歴诸艰雷卒时年八十二薛年七十李年九十三吴年亦八十云
薛氏韩城生员衞士竑继妻年十八夫死抚前室子及嗣孙备极艰苦守节歴六十五年卒
强氏张文輐妻薛氏輐弟文輨妻韩城人并二十四而寡相依守志俱寿至八十二而卒人称一门防节
孙氏生员薛丕基妻刘氏生员吴无隐妻梁氏生员程谦光妻皆韩城人孙年三十而寡守节五十三年刘年二十八而寡守节二十二年梁年十六而寡守节五十五年
史氏韩城诸生卫广生妻广生死氏年十六翁姑怜其少劝令改适氏涕泣不食曰身可死节不可易翁爲立嗣氏抚之成立年五十四卒
丁氏韩城史序官继妻贾氏史可志妻二史亡丁年甫十七贾年二十亲老子幼一室凄然二氏养亲育子备歴辛勤丁守节歴四十余年贾守节歴五十余年
解氏韩城儒士薛印淑妻幼有令质能读孝经论语年十六夫死子生甫三月矢志守节事亲抚子歴七十五年卒
郭氏韩城生员衞执瑞妻李氏生员卫执奎妻郭年十七而寡李年十八而寡皆无子李抚从子爲嗣矢志守节郭歴五十四年终李歴五十八年终
髙氏解自性妻程氏晋星妻并韩城人髙年十七而寡年七十八卒程年十八而寡年八十卒
张氏韩城吴之音妾年十九之音夫妇俱卒抚嫡子及孙曾劬劳三世年八十卒
孙氏韩城诸生刘昌引妻夫死氏年十九矢志抚孤翁性严诸叔横逆时至氏隐忍守节年九十卒
卫氏韩城儒士薛生徳妻年十九夫死子英甫二歳叔生周亦幼穉家赤贫值大饥氏辛苦支持事姑尽孝课叔与子读书比长皆入泮里人贤之氏竟以劳瘁得疾年未四十而卒
薛氏韩城程殷辂妻夫垂死以亲老子幼爲托氏年二十四矢志守节事姑抚子歴五十三年卒
晋氏韩城生员薛自通妻夫死氏年二十守节抚孤顺治六年冦至子从之未得死所至柳枝村绐子他去投崖死
薛氏韩城阎邦计继妻夫死氏无出抚前妻子长既娶子妇俱夭复抚孙成立顺治七年冦至被掠骂不絶口遇害
王氏韩城衞士望妻夫亡氏年二十余有一子一女氏不顾哭泣数十昼夜絶粒而死
吴氏韩城儒士张云枢妻史氏王国彦妻夫死誓以身殉营塟毕遂不食死
解氏韩城中书舍人亷桢女许字同里阎衍绪未嫁而衍绪卒女闻之日夕掩泣一日就阁中沐浴更新衣将死母疑之诡曰儿无他遂宻防之得间登楼俯槛望阎氏庐黙祝曰魂兮来忽痛哭委顿于地家人扶就榻遂不食以死死之日欲言族止唯泪涔涔下父母哀其志合塟阎氏焉
程氏韩城人字孙绍曾未嫁绍曾卒女欲临其丧父母不许时掩泣有议婚者女闻之痛哭乘间自经死
马氏生员杨中涵妻雷氏生员杨中渼妻华隂人中涵殁马氏年二十四家贫无子矢志守节父迎之归曰我杨氏妇也有姑在我去孰与姒并事吾姑中渼殁雷氏年十七亦无子或劝之嫁泣曰姆爲伯守我独何徃值逆闯之变姑忧怖几死二妇奉姑避山中孝养备至姑殁竭力庀丧营塟雷更事马如姑并守节终身康熙二十六年旌表
郭氏蒲城生员王凝图妻夫卒氏年二十长子元芳甫四歳又遗腹生次子联芳氏以养老抚孤爲巳任元芳后读书成立值闯逆入闗元芳负母避山中遂偕隠马苦节四十余年卒康熙三十九年旌表
曹氏蒲城刘士瑜妻年二十一夫死父母怜其少寡防言守节之难氏大恸而返不归宁者数载戚族有言再醮者即絶之事姑至孝姑病十余年日侍床箦顷刻不离初抱侄爲嗣九歳而殇氏一恸輙仆夫兄仍以次子彤嗣之教育备至苦节三十四年康熙五十四年旌表
刘氏蒲城仵允藩妻允藩死氏年二十有二翁姑老病氏克尽孝养及卒丧塟尽礼抚遗孤恩义兼至克底成立康熙五十四年旌表
李氏蒲城生员王楠龄妻年二十一夫死投缳者再舅姑宻防之得不死终身不事膏沭足不逾阈事父母翁姑咸尽孝初抚族侄爲子而殇痛哭不欲生又抚嫡侄承嗣尽鬻簮珥供乳哺常午夜纺绩伴子读书卒至成立雍正四年旌表
米氏蒲城刘汉兴妻年二十而寡誓以死殉戚属劝以养亲存孤大义即矢志守节事舅姑倍笃日夜爲舅姑祈寿后并享大年人以爲诚孝所感舅姑殁鬻衣以塟尽哀尽礼里党重其节孝欲白于有司却不受曰是爲名也非吾本志苦节歴二十六年卒
梁氏蒲城权丕昌妻年十五归于权事翁姑以孝闻年二十二夫死投缳者再姑宻防之得不死遗腹生子即以立孤自任仰事俯育悉取给于十指卒抚子女成立苦节二十六年卒
雷氏蒲城原溍长妻年二十夫亡自经数次赖妯娌宻防得不死事翁至孝甘防无缺课二子读书不少怠二子俱入庠苦节歴四十三年卒
张氏蒲城屈宁妻年十八丧夫无子欲絶粒死以舅姑衰迈苦守侍养既殁殡塟备礼抚侄爲后教育成名守节二十四年卒
原氏蒲城校演武妻年二十二演武死所遗田舍伯尽夺而有之或劝与较氏曰伯夫手足也伤夫手足何以见夫地下乎子弱家贫终身不易守节五十二年
张氏蒲城王来賔妻年十七来賔经商卒于滇讣至氏誓不欲生翁姑劝止苦节六十七卒
常氏蒲城原于素妻年十九于素卒家人怜其少令改适氏忿然曰吾之不速死者图爲夫抚嗣子也于是抚于素兄子维爲嗣中康熙戊子副榜守节四十一年卒
徐氏蒲城庠生刘克忠妻年十九克忠死氏奉翁姑抚二子守节三十二年卒
吴氏蒲城陈采之妻年十四夫死抚侄韩学爲嗣守节三十四年卒
赵氏蒲城车国祥妻年二十二夫亡矢志守节父母怜其少寡值归宁以防言动之即大恸而返清操益励时翁年八旬病羸者十余年三子皆襁褓氏早夜缝絍以资养育卒年七十九歳
刘氏中部人蒲城生员王秉干妻年十八秉干亡遗腹生一子三歳殇有女亦相继殁氏孝事孀姑甘贫守节年五十八卒
张氏蒲城杨圻妻圻卒氏年二十七欲以死殉念子女无依乃勉爲存孤计初氏有奁资虽经丧塟犹可自存值祭日氏携子女赴墓所偷儿乗间行窃比归则囊箧萧然矣氏防防无告乃依母家僦舍而居勤俭课子卒底成立年七十卒
刘氏蒲城生员张所怀继妻年二十二夫亡无子氏恸絶翁姑谕之曰吾子不幸汝能从死固善其如吾二老何氏感悟曲意承顔每独处雪涕不令二老知也未几翁殁事姑又三十余年丧塟无缺歳辛未大饥氏以甘脆奉老姑次饱嗣子恒枵腹终日卒时年六十三
武氏蒲城周文兴妻东妹即文兴妹也文兴居邑东南之安丰村顺治初流孽未靖氏与东妹同在田刈获贼突至覩氏少艾挟之去氏大骂不从贼杀之复逼东妹亦不从复杀之未及塟防文兴亦死于兵有邻人武姓者以土掩之乱定其事亦不彰康熙五十三年居人筑墙掘土得二尸顔如生衣履俨然众异之武姓者时年已八十余忆其事备言本末二氏之烈乃着村人王孝亷廷瑗爲具棺改瘗并勒石志之
常氏蒲城米正颐妻吏部郎中澄之女顺治六年贼党据蒲正頥被杀氏覔尸归殡忽一日几上设筯各二吉服临奠家人疑之至晚自缢死
屈氏蒲城进士頴藻女适儒生贺慎慎死年二十有二服阕自缢死
郭氏蒲城孙述妻康熙壬申闗中大饥贫家妇子多相鬻以食述语妻曰吾义不卖汝汝可改适以图活未几述竟死氏亦自缢同时有杨氏者戴茂宇妻茂宇将鬻氏氏投井死
周氏潼闗民毕懋笃妻年二十九夫亡遗三子俱幼氏守节抚孤家贫以缝纫糊口戚族欲夺其志氏剪髪自誓值明季兵燹擕孤匿山谷间备尝艰苦三子俱得成立康熙十六年旌表
刘氏潼闗民郭宗儒继妻事姑尽孝姑常语人曰此吾家孝妇也无何姑殁夫继殁前室柩尚未殡氏拮据襄事三丧毕举抚前室子鞠育备至当歳歉以饼饵饲其子而已及所生二女常咽糠籺曰此郭氏家祧所系脱不虞无以见吾夫地下也二女亦明大义俱少寡不再适有母风雍正十年旌表时年五十有七守节歴三十四年
成氏耀州民刘月桂妻年二十七而寡遗腹生子敷荣氏教子读书以母兼父敷荣以康熙甲午举于乡氏守节四十余年雍正四年旌表
阎氏周氏耀州右都御史王国妾国卒时两氏俱年二十无子或劝更嫁并叱之曰主人立节朝端吾二人不可留名彤管乎相与苦守终身俱八十余歳卒
王氏耀州生员宋金台妻性至孝少时侍父疾祈以身代归金台值家门鼎盛氏以勤俭自持常竟夕纺绩以伴金台夜读及金台死于贼氏励志守节歴三十四年卒卒之日犹谕其子若孙曰勿忘先志
岳氏耀州监生左士元妻嫁甫四月士元死防难氏初志誓必死因身有遗孕既而幡然曰舅姑无他子夫死左氏再世止此一线矣吾姑待之后果生子氏恩勤教育得列名胶庠享年七十有七卒
文氏耀州民胡平六妻年十八夫故事姑养孤誓不他适族人有幼女失母者姑见之指谓氏曰吾孙无父此女无母其痛一也氏欣然乞养之如已出姑大慰姑既殁携子居父家事父一如事姑时幼弟婚娶皆倚办歴三十年而卒
秦氏耀州民左于圣妻年十七归左事姑尽孝于圣卒于蜀姑哭泣不止氏日引二幼子戱于前姑每破涕爲笑自是寝食动息倚姑爲命姑殁氏年已三十八以积哀成疾既革呼二子谓曰汝父死而我不死以汝祖母在也今死矣汝父尚寄骨他乡汝兄弟能归之吾目瞑矣言终而逝
王氏同官生员习完初妻年二十五夫亡遗三女皆幼氏矢志守节明季防祸乡人皆出走氏泣曰吾未亡人将何之遂自经恍惚间有神救之因缳絶而苏复不食阅十一日不死防冦退乃复食众异之顺治十三年旌表年八十而殁
党氏同官习世科妻夫病祷于神割股以进夜梦神语曰汝夫命当死怜汝志增筭三旬梦醒夫果愈一月复病遂不起氏自毁其面以矢志后遭冦变兼值歳荒日课两子读书啖糟籺无二志歴四十余年卒
宋氏同官廪生冯賔明妻年二十七賔明死二孤俱成立有名黉舍守节三十八年卒
侯氏同官廪生习佩珂妻年二十一夫亡无子屡欲自尽长姒许氏哀之以次子湛爲氏子及长入泮有文名甫娶妇又殀妇刘氏年二十三亦无子时佩珂伯仲皆再世单丁乃抚外孙温姓者爲孙以继湛后两寡相依一门完节侯歴五十二年卒年七十三刘歴三十二年现年五十五
刘氏白水农家女适张顺顺亦业农氏刈豆田间两小姑春儿八儿偕徃有恶少高姓者突至语挑之氏正色以拒高以刃胁之氏大骂遂被杀春儿八儿号救并遇害事
闻捕髙寘法旌其门
吴氏生员张庚妻王氏生员宋陶澂妻韩氏胡尚盈妻董氏刘禹统妻并干州人夫死奉姑育子不以艰辛易虑吴得年七十七王得年七十余韩得年五十六董得年五十余
樊氏干州生员何麟瑞妻年二十六夫死两值年荒氏机杼资生事翁教子乡党贤之守节四十余年
殷氏干州周成徳妻适周甫年余而寡年二十二家贫甚氏勤杼轴以奉舅姑育孤子守节五十余年
杨氏干州廪生赵煇妻窦氏袁大经妻俱夫亡不嫁事舅姑克尽妇道杨守节三十二年卒窦守节五十余年卒
张氏干州生员董焕妻年二十四夫死誓同穴痛夫无子恩勤抚侄以苦节终身
董氏干州生员邢瑄妻周氏李伯友妻并年二十三而寡初誓死以殉因翁老子幼励志守节辛苦终身董歴三十七年周歴五十五年
龙氏干州刘继法妻年二十九夫亡事舅姑尽孝家贫乏食氏辟纑易粟养老育孤乡党贤之守节五十余年
王氏干州王绍周妻夫亡年二十二抚孤成立孤又殀氏又抚孙以延夫祀苦节四十余年
师氏干州韩天锡妻年二十三夫死敬事舅姑家贫旦暮纺绩易薪米供膳守节三十余年
张氏干州马贤妻夫病祷于天愿以身代夫亡恸防絶怜子幼无依乃忍死苦节抚孤歴四十五年
虢氏干州唐振声妻年十八振声殁翁姑病祝天请祷寝食俱废家贫课子以女红资其膏火守节四十年
黎氏干州监生王賔贤妻张氏侯勲妻并年十八而寡事舅姑以孝抚孤子以慈黎守节五十三年张守节三十年
彭氏干州宋志礼妻年十七甫孕而寡暨生子鞠育成立苦节四十余年
陈氏赵照妻唐氏史大儒妻祝氏刘增妻王氏王鍏妻俱干州人夫死亲老子幼家计维艰诸妇一身担荷孝慈克尽陈唐苦节并三十余年祝苦节三十八年王苦节五十余年
韩氏干州王鋐妻年二十一夫殁依夫伯父母以居事之如舅姑人称其孝立孤守节四十余年
赵氏干州贡生宋朴继妻年二十三朴亡待前子焻如已出焻死妇张氏年十九遗孙志琪姑媳辛勤教育早歳入泮赵守节四十七年卒张守节四十五年卒
马氏干州上官铭妻铭兄弟同居铭死氏分爨擕孤子独处虽寒饥无怨言苦节四十八年
虢氏干州田纯儒妻寗氏王寿妻纯儒寿皆诸生早亡遗子俱幼二氏誓死守节姑病各割股煑药以进田子业儒王子业农咸得成立人谓慈孝兼尽寗五十九卒虢四十余年卒
袁氏干州贡生殷铨继妻夫亡截髪明志誓死不二子夭抚嗣孙成立艰辛备歴守节五十余年
严氏干州云浩然妻年二十四夫染疫氏祷于神愿以身代夫殁孝事孀姑教子入泮守节三十三年
师氏干州生员殷必抡妻年二十八夫亡两子俱幼氏抚育成立事姑笃孝姑死旦暮哭两目失明年至七十余卒
李氏干州生员陈而经妻年二十二甫孕而寡暨生男氏擕持事姑孝慈兼尽守节四十八年
殷氏干州崔易妻年二十一夫病笃嘱其事亲抚孤氏泣而颔之夫死茹荼饮蘗卒成夫志苦守四十余年
殷氏干州生员黎衞妻夫病笃先投缳死
李氏干州廖扬光妻年二十七夫殁不食死
吴氏干州殷之才妻归三载之才客死氏设位举哀亲朋彚吊毕乃整衣自经从容以殉
刘氏武功生员马頴姿妻頴姿随叔琾宦永嘉兵变死节氏闻讣恸絶抚侄为嗣以延其祀守节歴四十三年卒雍正六年旌表
李氏武功党从直妻二十四歳而寡抚子仿成立仿妻薛氏二十七歳而寡侍姑苦守子铨后得入泮李七十四歳卒薛五十九歳卒
杨氏武功李尚林妻年二十三尚林死立孤守节六十八年刘氏尚林子灏妻年二十六灏死立孤守节三十五年
魏氏武功民马瑜妻吴逆之变瑜运饷不归时氏年十九贫而无倚一子甫三歳或劝改嫁氏抱子泣曰吾去将马置此况吾夫或犹在乎朝夕纺绩数十年无他志后子以病废妇又死抚孙完节而殁年七十五
郭氏武功张锡履妻年二十三夫亡翁老子幼小叔小姑皆未长氏一身担荷矢死靡他翁殁竭力营塟叔入泮姑遣嫁皆氏力也未几子病死益励志守节歴四十七年卒
耿氏武功生员康吕师妻闵氏康吕梦妻耿年二十四而寡抚从子为嗣苦节三十九年闵年十八而寡抚遗腹子得成立苦节五十四年
李氏武功童生吴翥妻年十九生一子而寡族恶逼其改嫁氏断五指以明不二复以舅姑俱殁无可自存抱遗孤寄母家守节五十一年
张氏武功党可法妻年二十四而寡八十二而卒五十余年中事衰姑抚弱息坚心苦操为巾帼完人至今孙曾玉立黉舍有名
康氏武功李某妻康熙壬申歳饥且大疫夫病故遗子女各一家赤贫姑殡亦在堂氏晨昏雨泣日营塟事阅数载始就绪塟日值雨氏衰服扶轝行泥中至茔匍匐冡间所需悉手具女长甫嫁而殁一子婚生孙矣其媳又殁氏备歴诸艰卒无易志素精女红善指授徳言尤擅美族侄某聘妇年甚稚失怙恃氏携归育之迨长遂成佳妇甥赵某妇不令延于家从氏起居者乆之卒改而去洵近世女师也氏年二十六而寡卒时年六十一
杨氏武功杨志秀女年十四顺治八年土贼破其堡女被掠至渭水湄欲汚之女大骂贼怒以刀斫其靣两目俱堕遂死
侯氏武功生员马璟妻璟病将不起氏誓以身殉遂先璟自缢死
马氏武功民张居仁继妻年二十五生一子一女而寡前妻子节稍长性至孝氏与力耕糊口贫无庐舍栖止土窑中苦守者十三年一日突有恶少劝改嫁氏叱之去越数日竟紏伙夜至欲掳为妇氏闭户厉骂贼刼门入节挥刃峻拒贼怒举火焚窑地无援者遂阖家死死后出尸节犹手持弟若妹而全身防氏氏则髪虽焦靣目如生此康熙十八年事也
王氏武功民马铎妻年十八于归生二女而夫夭誓不再适以从子为嗣舅姑怜其少欲嫁之氏婉辞以谢一日归宁及返室尽失其槖中装氏黙知此舅姑计也即夕自缢死既觉姑视之衣裾斩然泪痕欲湿因抚尸而哭之极哀时年二十有四
姚氏淳化陈其元妻生三女夫亡年二十余资产悉让夫异母弟茹荼饮氷甘贫守志女长皆遣嫁遭冦掠乘间即防贼刀自刎血涌仆地贼惊逸越宿得苏全节终身年七十余卒
郭氏淳化王平妻顺治甲申冬土冦王老虎破县平随众守陴氏闻贼至即抱幼子投井中平归营救俱得不死未几平被贼伤病创卒氏抚诸孤守节三十余年恒苦贫不自给夫从弟兴夫妇时为解推乡党义之
葛氏淳化髙某妻年二十一某殁子兆祥甫歳余氏誓无二志奉孀姑居髙家山贼至氏逃匿谷中贼搜获之遂堕崖贼疑已死置之去越三日家人得其尸有防息因救稍苏问姑无恙乃归竭力奉养长斋持佛五十余年一夕虎窥牖氏悮为耕犊以手驱之虎伏而遁里有龙王庙歳旱里民祷弗应凂氏徃祷輙大雨其节孝感格如此年八十七卒兆祥亦以孝闻
张氏王氏王氏罗氏王氏淳化所称三世五节也张氏生员贾思达妻年三十夫亡守节长子献庭康熙十三年由举人授苍溪知县因吴逆之变路梗病卒妻王年二十九次子佑庭殁妻王年二十五三子佐庭殁妻罗年三十二献庭子又谊殁妻王年二十三先后守节出自一门乡里称重
王氏淳化罗养正母夫亡抚二子守志不移后养正与其弟相继殁又抚二孙歴尽劬劳邑令张纶立坊以表曰节乆弥贞月给仓米二斗卒年九十一
薛氏淳化生员罗维垣妻年二十四维垣卒家贫苦守教子铭鉴读书髫年入泮复早夭妇王氏奉姑育孤雯瀚雯浩亦列黉序人谓世节之报
罗氏名窦芳淳化生员罗襄衮女嫁三原房大猷顺治二年淳邑兵噪为乱氏闻兵至堕楼死氏有从姊雁珠明末死于贼氏母杨方娠梦奉天窦烈女偕雁珠来而生氏因为命名奉天窦氏二烈女系唐永泰中人氏与雁珠相距十七年俱以正月十五日死死时年俱十八后先争烈事出一輙且兆于生初事为尤异云
杜氏田氏淑明淑仪优姐淳化五烈也杜适生员罗章衮章衮殁杜矢志靡他顺治三年土冦破淳化杜指墙间井语养女淑明淑仪曰此井吾死所也投井死二女相对哭哭毕亦次第投井死田氏章衮侄羣聘妻羣聘夭田守节与杜连墙居闻变顾其女优姐曰我与若为贼辱毋寜死遂与优姐投杜所死井俱死之冦去五尸出井上见者皆泣下邑令朱廷鋐题其门曰一门五烈又前令赵賔为传合雁珠窦芳曰七烈淑明淑仪失其姓优姐死时年才十四
尚氏长武焦之□妻年十七而寡矢志守节事亲教子始终无间年四十三卒雍正九年旌表
鱼氏长武生员王培元妻年二十夫亡事亲至孝妇职无子懿入泮成名家声复振年六十四卒雍正九年旌表
郭氏长武生员尚班妻夫殁无子夫弟璲方二歳氏抚之恩义兼尽延师授室迄能有成雍正九年旌表守节四十年
李氏长武尚简臣母少寡守节育子有成年八十余卒
髙氏鄜州武生齐七政妻年十九七政故哀毁骨立伤舅姑老年丧子曲意承顺遗孤方周歳家贫拮据教育子得入泮雍正六年旌表
霍氏鄜州生员罗海瀚继妻年二十海瀚殁家甚贫两孤幼弱人劝之嫁氏誓死不二姑老病不能行氏负之出入二十余年如一日抚前妻子标与己子栋无岐视拮据延师皆得成就雍正六年旌表
左氏鄜州营兵许晋妻康熙十四年晋南征阵殁三子方幼翁姑皆年迈氏养育无遗憾年六十一而终雍正九年旌表
张氏鄜州史彩妻年十八孀居家贫姑病氏纺绩易粟养姑邻里称之子二人长载义娶妇旋殀无何妇亦殀氏恸絶复苏念次子载法尚幼力加防防以延宗祀雍正九年旌表年五十八歳
王氏鄜州民曹汝为妻夫亡后翁姑年迈氏誓死守节翁终年八十九姑终年七十七氏竭力营塟咸称有礼二子皆业农诸孙读书雍正九年旌表年六十有三
李氏洛川生员屈攀鳯妻善事舅姑年十九孀居子翼廷方三歳矢志守节五十年如一日侄翊廷幼孤鞠育无异已出后翼廷登丙子乡荐翊廷亦早歳入泮康熙五十五年旌表
郝氏洛川贡生刘夣笔妻梦笔亡守节抚孤子鋐成进士孙生韵举孝亷孀居二十余年卒
李氏中部生员刘蔚泰妻年十六蔚泰故屡欲自尽既而悟曰我死谁与养吾亲抚吾子是吾夫罪人也乃强起父母怜其少寡欲夺而嫁之氏不归宁者数载姑衰老日扶侍不去侧子能言即口授孝经语孟祁寒盛暑纺绩课读不辍苦节三十八年卒雍正六年旌表子恺亦以孝闻
张氏中部赠佥事刘禋妻杨氏贡生刘禔妻冦氏生员刘禊妻皆妯娌也禋任河南登封令李自成之乱殉难后禔与禊相继亦殁张时年二十八杨二十一冦十九各抚幼子成立守志终身人称一门三节先是祖姑王氏年老饮食罕御三氏争乳以颐养之禊子克訏亦娶防氏訏早亡氏事孀姑始终不懈抚育四子后皆入泮氏年五十卒
杨氏中部民张崇徳妻幼识大义闺范严肃年二十崇徳亡氏抚孤守节至四十八歳卒
张氏中部生员葛天裔妻年十八天裔故氏甘贫守节或讽之改适氏曰葛氏中部名族我何忍汚先人名节耶教子绮入庠守节二十一年而终天培天裔从兄弟也天培殁妻曹氏年二十九甘贫守节姑目盲事之极诚敬寿八十有四
冯氏中部生员艾若母若生甫期父病革呼侄某以若嘱之氏泣问夫哽咽不语氏恸曰岂谓吾不能抚孤耶金可铄志不可夺夫殁氏方二十五歳苦节抚孤教之成立年五十卒
郭氏中部民刘范妻年二十五范故氏哀伤成疾半年不能起一日忽奋然曰家贫子弱而未亡人日夜泣哭是弃孺子不育吾夫目不瞑也乃躬自织纺昼夜操作不休年四十七卒
王氏中部生员刘熛妻年二十三熛亡家无立锥惟一孀姑一弱息以纺绩自资值歳歉艰辛万状苦节五十年卒
任氏鄜州人中部生员刘笃妻年十九笃亡勺水不入口者数日几毙矣祖姑劝之曰遗孤方襁褓奈何不为嗣续计乃稍稍饮食抚子成立年八十二卒
葛氏中部民梁文逺妻李氏侯世昌妻俱夫亡守节矢志抚孤葛年五十九卒李年五十八卒
刘氏中部生员兰清妻年二十清亡无子氏誓以死守父母欲夺其志氏曰吾抚孤女成立当从夫地下矣清兄兰渤因以冢子嗣之守节三十年卒
张氏中部民张大鹏母年十九夫亡守节六十七年又李育母逸其姓年十八守节卒年八十
雷氏中部生员张永济妻年二十二永济亡家道萧条氏勤纺绩课子读书守节四十余年口不见齿足不逾阈子鳯翴以孝闻
兰氏中部民雷沛田妻年二十四沛田亡氏纺绩课子寒暑不辍者四十七年
兰氏中部民马儁妻年二十二儁亡遗子中驎甫二歳延师课读少年食饩氏守节五十五年卒
张氏中部民梁本素妻年二十四本素亡氏甘贫守志抚育幼子成立性勤俭寿登古稀犹率子媳织纺不辍年七十二卒
刘氏中部生员牛秉干妻夫亡氏年未及三十诸子俱幼绕膝而哭比舍为之流涕初秉干事父甚孝又尝以粟赈饥氏曰有隂徳者后必昌当在吾子守节二十年诸子皆入学有声
蔡氏中部生员刘治妻年十九治故氏抚孤守志五十年卒初氏年十五于归执妇道能先意承志夫殁戒诸子事祖父母出入扶持无顷刻离待姊姒及仆婢有礼有恩既殁十余年家人言及輙涕泗不能置
黄氏中部生员王者遴妻年十五归于遴孝事舅姑夫亡氏方二十四歳父母欲夺其志氏曰家世诗礼夙闻从一之训有死无二抚子熹成乙亥贡生年五十六卒
柳氏中部贡生刘种妻贤而无子劝夫置妾延祀妾生子爱若已出年二十八种亡抚孤守节年七十七卒
李氏中部民王言纶妻年二十三言纶亡甘贫守节抚育二子成立歳大饥藜藿不充氷操愈厉冢媳早死遗孙方数月氏常抱之乞乳见者堕泪年七十九卒
韩氏中部民张瑗妻王氏牛汉彬妻瑗亡韩年十八汉彬亡王年二十一各遗腹生一男二氏抚孤守节并年五十一而终
宋氏安塞人中部防贡刘尔甲继妻年二十五尔甲亡抚前妻子成立寿过古稀
刘氏中部生员兰馥畅妻馥畅病氏不解衣者二年及疾革嘱氏曰防防弱孤善为我抚之氏泣曰诺既殁督耕课读终身不懈二子俱成立初夫殁氏方二十三歳苦节二十年卒
陈氏中部民刘昆妻年十八昆故守节至八十歳卒昆曾祖母忽氏故明已旌节妇也氏可谓嗣徽矣
徐氏中部前邹县县丞兰如简继妻孝事老姑问寝视膳不懈姑疾汤药必亲尝年二十四如简故躬纺绩抚孤视前子如已出家教谨严妇刘氏亦以孝谨称徐年八十而殁刘以毁卒
温氏中部生员张可畏妻年二十六可畏亡子幼家贫矢志不渝年七十六歳卒
郭氏中部民牛大年妻年二十夫亡子方周氏殷勤抚育娶媳生孙无何子复早世媳他适氏零丁孤苦抚其幼孙成立年七十五卒
李氏中部民兰之香妻年二十三香故子幼家贫姻娅来吊者唁曰将何恃以自立氏曰我子母相依为命忍絶其乳又别事人乎若饥而死不失为兰氏鬼昼夜纺绩不辍守节四十一年卒
杨氏中部民张毓妻年二十九毓亡甘贫守志之死靡他守节至七十一歳
柳氏中部民刘芳声妻年十九芳声亡其母欲令他适氏恸哭曰女不二夫素闻此义况舅姑老子幼将安托耶守节三十五年
马氏中部民张名举妻年二十名举亡二子皆幼或以媒妁来輙诟詈之义形于色守节二十年卒
杨氏中部民张经治妻年二十一夫亡家赤贫爨火或不继氏负子拾薪见者堕泪纺绩织絍无分宵昼老姑甘防必防必精苦节五十六年
中部二刘氏一防昙妻一冦暹妻并庠生克訏女也昙亡氏年十九暹亡氏年二十五昙妻守节三十七年暹妻守节四十二年
李氏中部民杨维世妻年十八夫亡氏养亲抚孤备尝艰苦姑亡乞贷以殡年五十七卒
屈氏中部廪生孙开先妻年二十一夫亡数日不食人以亲老子幼劝乃复食仍毁容见志舅姑病侍奉防懈孤稍长篝灯课读二子俱成立守节至七十三歳卒
张氏中部生员梁国杰妻国杰以小忿为人所害氏仰天恸哭誓报夫仇罄所藏付伯兄为资斧以讼夫寃狱成将塟氏恸哭而死时年二十歳
薛氏中部民雷物正妻雷客死于外氏闻讣大恸絶粒而死时年二十歳
屈氏中部生员王者谋妻王病笃氏誓以死殉及卒家人严防之氏乘间投井死时年十六歳
任氏中部县民刘诞离妻节妇任氏之曾孙妇也年十八夫亡欲以身殉念有遗腹未即死黙祝曰所生男则曾祖姑之操可继不幸而女当从夫地下耳及生女竟自缢
樊氏宜君生员蔡蕃妻李氏生员樊甸妻并夫亡守节抚孤有成樊年七十六卒李年六十五卒
苏氏宜君民董其事妻年二十三夫亡遗孤遴儒方四龄氏甘贫守节抚之成立及壮娶妻无子纳妾安氏又无子遴儒寻殁时安年甚幼痛哭自经而死蘓氏至八十九歳乃卒人称一门节烈
曹氏宜君民杨维克妻年十七夫亡氏养亲抚孤守节至五十二歳卒
张氏宜君民徐明哲妻年十九夫亡家贫守节冻馁不怨孝翁姑勤纺织抚孤成立至八十歳卒
焦氏宜君民冯琦妻年二十夫亡守节五十年事姑至孝教子成立
田氏宜君民冯聚瑞妻年二十二夫亡守节三十余年备歴艰辛始终不变
刘氏宜君廪生杨国权妻年二十二夫亡教子凌汉成立凌汉复早世妻王氏年二十六守节教子一如其姑三子苾芷荃并游庠苾亡家贫甚妻冦氏年二十九甘贫守节至拾遗滞穗以自给见者伤之刘五十六歳卒王七十三歳卒冦六十一歳卒
董氏宜君生员贺年有妻年二十一夫亡一恸几絶念舅姑老子幼强饭自爱勤纺织以供甘防抚遗孤抡升成立年六十七歳卒
白氏宜君廪生王振基妻年二十六歳夫亡甘贫守志孝事孀姑抚侄为子教养成立苦节五十余年卒
张氏宜君杨绪妻绪病革念氏年少无子嘱其改适氏大恸即自缢死时年祗十八
柳氏绥徳儒童马骖龙妻年十六适骖龙亲操井臼事舅姑曲尽孝道二十一而寡抚幼子既长有文名两遇歳祲族党不能自存者悉推所有共之雍正八年旌表时年八十一歳
李氏绥徳马继俊妻年二十继俊亡仰事俯育备歴艰辛翁姑俱年至八旬卒课子诵读以母兼师长精一康熙辛卯举人次纯一生员雍正八年旌表时年七十有五
刘氏绥徳生员马彭龄妻夙防内则于归后逮事舅姑承欢无间未几夫亡矢志苦守以织纫自给时翁姑已逝所遗幼子弱女为经营婚嫁悉底成立遇歳祲推食以惠宗党从子某为本宗冢子家贫衣食之不使失所某病剧嘱其子当厚报氏闻之泣曰吾为祖宗嗣续计耳何报爲仍呼其子归抚之雍正八年旌表时年七十二守节经四十六年
张氏绥徳马徴易妻夫殁氏年二十九遗孤甚幼忍死茹荼教子成立歴三十八年雍正八年旌表
田氏绥徳生员李如膺妻如膺得疾氏医祷备至以舅姑年髙恐贻忧晨夕必多方慰解暨殁事舅姑弥笃家贫子幼艰苦备尝年五十七歳卒雍正八年旌表
杨氏绥徳民王善福妻年三十夫故矢志抚孤既长念家世单寒命四子各就一业时值耕获率诸妇身自操作家业渐裕里党有婚丧者咸周之无吝色年七十四歳卒雍正八年旌表
慕氏绥徳生员马士俊妻士俊亡氏年甫二十一家贫子幼慷慨矢节翁姑衰年乆病氏尽心调防俱登上寿守节歴六十年而殁雍正九年旌表
髙氏绥徳民延自玺妻年二十二夫亡茹荼守志事舅姑生事塟祭无缺性习劳操作至老不衰年七十二歳卒犹及见诸孙成立云雍正九年旌表
任氏绥徳生员马启周妻年二十二夫殁誓死守节朱龙变起闾里刼掠一空独相戒不入马氏室钦其节也奉孀姑抚幼子艰辛备歴年六十八卒雍正九年旌表
王氏绥徳民汪生瑾妻年二十一夫亡翁继殁氏以妇代子治丧尽礼事继姑尤称孝谨二子涵溶耕读传家里中推善士氏年六十四歳卒雍正九年旌表
叶氏绥徳儒童马彪妻年十八而寡姑老子幼其母讽以再醮氏卒无二志歳大疫氏晨夕侍姑笑言甚适俱无恙教子成家备歴艰苦年六十二歳卒雍正九年旌表
李氏绥徳民陆法恺妻恺亡氏恸絶终丧犹哭泣不止家贫甚以纺绩自给养老存孤不致冻馁年二十一而寡歴三十九年雍正九年旌表
李氏诸生张充善妻贺氏张隆轩妻俱绥徳人夫亡无子誓不再适奉翁姑睦妯娌庭无间言李守节三十二年贺守节四十四年雍正十年旌表
马氏绥徳民张国玺妻夫亡抚孤阃范无玷雍正十年旌表时年七十有二守节歴四十四年
金氏明叅将艾穆妾米脂人性敏慧嫡马氏尤爱之年二十五穆亡防冦乱随马氏避兵玉华山中逾七年
国朝定鼎穆仲子怀英以叅将归诚官镶蓝旗牛彔章京居于京师未几物故季子怀元徃省暨归有仇家指为逃旗白于官捕系之檄行原籍追取家属甚急时窝逃禁方严檄下郡县承风趣廹马氏年迈虑不测欲自尽金氏慷慨请代与怀元妻姜氏仝就道比至事得雪谋西归无资怀元方南游时顺治八年也九年姜氏举一子怀元阅歳不返值秦中仆至乃归时秋雨连旬积潦千里金氏负幼子携姜氏日彳亍泥淖中两月余始抵家明年马氏卒金氏以忧劳积歳又过恸成疾而逝时年六十三姜氏哭尽哀庀丧塟逾常礼乆之怀元遣信与家人诀曰母死不奔丧不可为子吾誓毕此生不归矣姜氏惊怛不欲生家贫子幼茹苦四十余年至六十九歳卒怀元后竟不知所终雍正六年有司以防节
闻旌表
髙氏米脂生员冯震妻年二十一夫亡守节雍正六年旌表
王氏米脂指挥同知艾怀光妻幼读诗书识女诫夫亡苦节三十余年事姑尽孝姑亡痛哭失明年六十余卒
白氏清涧民王承祚妻年二十五夫亡家甚贫粗粝不给或有劝嫁者氏囓指自誓遗孤印杰甫七歳延师教之游庠食饩氏七十二歳卒
田氏清涧廪生白乃建继妻年二十五夫亡抚前妻子女如已出吴逆之乱边郡禆将多叛氏颠沛流离志不少变两孤俱早世复抚遗孙成立年七十卒
郭氏葭州民刘建谟妻夫亡自缢为隣人救苏而止有子三人族人刘建功欲继其幼子先以钱米输之氏不纳曰吾岂卖子糊口耶族众闻之率建功卑礼致辞以请乃许之守节四十四年年七十三歳雍正九年旌表
康氏葭州生员刘再升妻夫故氏投崖几死念舅姑以痛子致疾氏每夕焚香吁天昼则婉辞曲谕舅姑意渐解后舅亡嘱氏曰我在尚不能为汝谋生矧死乎姑已老不足恃也气絶而目不瞑氏痛哭跪榻下誓奉姑不二适始瞑嗣丧姑丧塟以礼乡人称其节孝三子皆游庠有文名守节三十五年雍正九年旌表
张氏葭州民刘含珠妻年二十四而夫卒蓬首垢靣苦志完操守节三十六年雍正九年旌表
刘氏葭州民刘和梅妻年二十五夫殁姑继之抚幼叔及己子俱成立歴三十四年终雍正十年旌表
马氏葭州诸生白而洁妻夫亡氏奉姑抚孤誓无二志家素贫见孤寡无依者必分餐与之守节五十三年雍正十年旌表
屈氏葭州生员牛瑾妻曹氏瑾弟牛璋妻屈年二十夫亡守节至六十五歳卒曹年十八璋亦亡与屈氏共矢节孀居事翁姑能执妇道年六十八而殁
张氏葭州生员任士修妻顺治六年王永强之变避贼至河干以弱子付其亲曰不死恐为贼汚遂投河死
李氏葭州生员刘嗣京妻结褵后刘随亲逺宦十余年父母使之他适氏以死自誓后刘归甫完聚旋遇冦至投崖死
丁氏吴堡生员马朂妻年二十一夫亡励志守节孝事舅姑存殁尽礼处妯娌无间言守节三十七年雍正八年旌表
马氏吴堡监生樊恭妻年二十夫亡二子俱幼苦志守节抚育成人寿七十八卒
李氏吴堡生员丁泰妻史氏吴堡生员李应贤妻羣贼来刼二氏登楼避之贼焚楼逼之下二氏坚拒不从甘为煨烬
某氏府谷杜景春妻逸其姓年十八夫亡遗子甫数月家贫无资励志苦节后子死抚孤孙成立年逾八十卒
八旗节妇
巴牙拉氏厢黄旗满洲鞍匠头目杜什巴之妻年二十九守节至六十一歳卒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女枯鲁氏厢黄旗满洲披甲敦泰之妻年二十八守节至五十歳康熙五十三年旌表
马嘉氏厢黄旗满洲披甲乌利巴之妻年二十九守节至五十九歳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何舍利氏厢黄旗满洲披甲拉虎他之妻年二十五守节至五十五歳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马吉氏厢黄旗满洲披甲诺谟齐之妻年二十六守节至五十六歳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席拉努特氏厢黄旗蒙古领催阿玉世之妻年二十五守节至五十四歳康熙五十年旌表
哈尔秦氏厢黄旗防古外委前锋校巴达克之妻年一十九守节至六十一歳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博何诺特氏厢黄旗蒙古披甲三达之妻年一十八守节至五十一歳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尔图特氏厢黄旗古披甲巴第之妻年二十守节至五十一歳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叶氏厢黄旗汉军披甲陈圣言之妻年二十六守节至五十八歳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张氏厢黄旗汉军披甲李文英之妻年二十三守节至五十三歳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陈氏厢黄旗汉军披甲蔺登科之妻年二十九守节至六十五歳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括尔嘉氏正黄旗满洲披甲永爱之妻年二十五守节至五十五歳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完顔氏正黄旗满洲披甲韩杜之妻年二十七守节至五十五歳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阿卓特氏正黄旗满洲披甲努勒之妻年二十七守节至五十歳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何舍利氏正黄旗满洲披甲穆成额之妻年二十六守节至六十九歳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孟固索氏正黄旗满洲披甲古尔泰之妻年二十七守节至五十歳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富查氏正黄旗满洲披甲西赖之妻年二十六守节至五十歳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格吉勒氏正黄旗满洲披甲石图之妻年二十六守节至五十歳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张顔氏正黄旗满洲披甲阿佛和之妻年二十九守节至五十歳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瓜尔嘉氏正黄旗满洲披甲褚尔库之妻年二十二守节至五十歳康熙四十八年旌表
哈尔哈觉罗氏正黄旗满洲披甲常什保之妻年二十一守节至五十歳康熙五十三年旌表
瓜尔嘉氏正黄旗满洲披甲赵玉之妻年二十九守节至五十歳康熙五十三年旌表
伊拉力氏正黄旗满洲披甲俄和之妻年二十九守节至五十歳康熙五十三年旌表
瓜尔嘉氏正黄旗满洲披甲萨尔帕之妻年二十九守节至五十歳康熙五十五年旌表
图色利氏正黄旗满洲披甲亨特之妻年二十七守节至五十八歳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伊拉力氏正黄旗满洲披甲齐努呼之妻年二十五守节至五十歳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何舍利氏正黄旗满洲沙宴之妻年二十九守节至五十九歳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辉汉氏正黄旗满洲披甲瓜子之妻年二十八守节至五十歳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杜尔枯尔柱忒氏正黄旗蒙古披甲格世之妻年二十七守节至五十五歳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揆特氏正黄旗蒙古披甲浑齐之妻年二十九守节至六十二歳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郭特氏正黄旗防古披甲何商之妻年二十九守节至五十歳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杜尔枯尔柱特氏正黄旗防古披甲尔吉图之妻年二十七守节至六十歳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阙特氏正黄旗防古领催格乐尔图之妻年三十守节至五十八歳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哆啰特氏正黄旗防古领催常寿之妻年二十六守节至五十五歳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哈尔固卜黒特氏正黄旗防古披甲海代之妻年二十三守节至五十歳康熙五十三年旌表
沙尔图特氏正黄旗防古披甲二坠之妻年二十九守节至六十歳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朱氏正黄旗汉军四甲喇披甲王嘉臣之妻年十七守节至五十歳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刘氏正黄旗汉军五甲喇披甲朱孔贤之妻年二十一守节至五十一歳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塔他拉氏正白旗满洲披甲塞克之妻年二十八守节至五十八歳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特楞枯思氏正白旗满洲披甲古穆之妻年二十三守节至五十歳康熙五十年旌表
瓜尔嘉氏正白旗满洲披甲噶不拉之妻年二十守节至五十一歳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王氏正白旗汉军二甲喇披甲张兴隆之妻年二十七守节至五十六歳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刘氏正白旗汉军二甲喇披甲戴克学之妻年二十八守节至五十七歳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髙氏正白旗汉军三甲喇披甲张文仅之妻年二十七守节至五十八歳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何氏正白旗汉军五甲喇披甲祁国世之妻年二十五守节至五十五嵗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宁古塔氏正红旗满洲披甲莫尔柱之妻年二十九守节至五十七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瓜尔嘉氏正红旗满洲披甲乌利之妻年二十五守节至五十四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防古尔吉氏正红旗满洲披甲恩可特之妻年二十七守节至五十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费叶扪氏正红旗满洲披甲贤代之妻年二十二守节至五十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萨乜拉氏正红旗满洲披甲哇子之妻年二十四守节至五十三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刘氏正红旗满洲披甲胡什布之妻年二十七守节至五十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努尔哈氏正红旗满洲披甲巴西尔岔之妻年二十八守节至五十七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苏夏氏正红旗满洲披甲巴彦奈之妻年二十二守节至五十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宁古塔氏正红旗满洲披甲塔记之妻年二十五守节至五十九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伍扎拉氏正红旗满洲披甲满皮之妻年二十二守节至五十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何舍利氏正红旗满洲披甲胡什塔之妻年二十一守节至五十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瓜尔嘉氏正红旗满洲披甲瓦尔达之妻年二十二守节至五十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格吉勒氏正红旗满洲披甲孙多利之妻年二十一守节至五十歳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塔他拉氏正红旗满洲披甲吉世泰之妻年二十一守节至五十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额尔和穆氏正红旗满洲披甲阿布之妻年二十五守节至五十嵗康熙四十七年旌表
纳木杜拉氏正红旗满洲披甲歪头之妻年二十五守节至五十七嵗康熙五十一年旌表
胡丁氏正红旗满洲披甲噶尔达之妻年二十八守节至五十五嵗康熙五十一年旌表
苏嘉氏正红旗满洲披甲马尔泰之妻年二十七守节至五十嵗康熙五十三年旌表
伊拉利氏正红旗满洲披甲邢安之妻年二十九守节至五十嵗康熙五十三年旌表
苏嘉氏正红旗满洲披甲贾哈布之妻年二十四守节至五十嵗康熙五十三年旌表
格吉勒氏正红旗满洲披甲硕色之妻年二十八守节至五十嵗康熙五十三年旌表
伊拉力氏正红旗满洲披甲撤木得利之妻年二十八守节至五十嵗康熙五十三年旌表
巴路徳氏正红旗满洲披甲班达利之妻年二十九守节至五十嵗康熙五十三年旌表
淑淑觉罗氏正红旗满洲披甲色尔古特之妻年二十守节至五十嵗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索徳力氏正红旗满洲披甲格楞泰之妻年二十六守节至五十一嵗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富查氏正红旗满洲披甲傅生寳之妻年二十二守节至五十一嵗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阿勒氏正红旗满洲披甲盘龙保之妻年二十一守节至五十嵗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拖和利氏正红旗防古披甲古利格之妻年二十三守节至五十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歩尔哈处徳氏正红旗蒙古披甲二吉头之妻年二十一守节至五十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巴路徳氏正红旗古披甲白不利之妻年二十一守节至五十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哈拉努徳氏正红旗防古披甲苏尔特之妻年二十二守节至五十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舍尔得徳氏正红旗蒙古披甲卜落之妻年二十二守节至五十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黄郭乐徳氏正红旗防古披甲和尚之妻年二十七守节至五十五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把于徳氏正红旗古披甲诺莫何之妻年二十八守节至五十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赵布库徳氏正红旗蒙古披甲回子之妻年二十九守节至五十嵗康熙五十年旌表
卓嘉氏正红旗蒙古披甲长寿之妻年二十四守节至五十五嵗康熙五十一年旌表
阿力特氏正红旗蒙古披甲巴吉奈之妻年二十八守节至五十嵗康熙五十三年旌表
贡氏正红旗防古披甲权头之妻年二十五守节至五十嵗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达拉哈徳氏正红旗防古披甲白家保之妻年二十五守节至五十嵗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樊氏正红旗汉军五甲喇披甲刘云智之妻年二十一守节至五十嵗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吴氏正红旗汉军五甲喇领催歩竒凤之妻年二十八守节至六十五嵗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何舍利氏镶白旗满洲披甲黒子之妻年二十八守节至五十嵗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金因氏镶白旗满洲披甲阿塔利之妻年二十七守节至五十一嵗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阿布哈氏镶白旗满洲领催多尔计之妻年二十八守节至五十五嵗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瓜尔嘉氏镶白旗满洲披甲苏克秦之妻年二十九守节至五十嵗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瓜尔嘉氏镶白旗满洲披甲闫柱之妻年二十六守节至六十四嵗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纳拉氏镶白旗满洲披甲常寿之妻年二十九守节至五十一嵗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何氏镶白旗满洲披甲三哥之妻年二十九守节至五十九嵗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白氏镶白旗满洲披甲歩达利之妻年二十七守节至五十四嵗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刘氏镶白旗汉军三甲喇披甲金世英之妻年三十守节至五十嵗康熙五十三年旌表
程氏镶白旗汉军头甲喇披甲陈智之妻年二十守节至五十嵗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孟氏镶白旗汉军头甲喇披甲邹杨成之妻年二十九守节至五十三嵗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张氏镶白旗汉军头甲喇披甲任有成之妻年二十六守节至五十嵗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李氏镶白旗汉军头甲喇披甲宋国朝之妻年二十二守节至五十二嵗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张氏镶白旗汉军三甲喇披甲赵逢玉之妻年二十四守节至五十四嵗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李氏镶白旗汉军三甲喇披甲周芝可之妻年二十六守节至五十嵗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李氏镶白旗汉军三甲喇披甲安竒龙之妻年二十守节至五十五嵗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何氏镶白旗汉军三甲喇披甲周云林之妻年二十八守节至六十二嵗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朱氏镶白旗汉军四甲喇披甲张文显之妻年二十守节至五十嵗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魏氏镶白旗汉军四甲喇披甲蓝玉宗之妻年一十九守节至五十嵗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周氏镶白旗汉军四甲喇披甲潭问今妻年二十九守节吕氏领催潭问客妻年二十八守节俱年过六旬康熙六十一年并旌
吴努齐氏镶红旗满洲披甲马匆礼之妻年三十守节至五十九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瓜尔嘉氏镶红旗满洲披甲阿祖之妻年二十九守节至六十三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卜伦达氏镶红旗满洲领催硕色之妻年二十八守节至五十五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瓜尔嘉氏镶红旗满洲披甲马复禅之妻年二十九守节至五十八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觉罗氏镶红旗满洲披甲吴喀禅之妻年二十六守节至七十八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多信氏镶红旗满洲披甲稽得利之妻年二十六守节至五十六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萨各达氏镶红旗满洲披甲五十图之妻年二十四守节至五十一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阿尔达氏镶红旗满洲披甲萨哈布之妻年二十一守节至五十一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萨各达氏镶红旗满洲披甲鄂塞之妻年二十九守节至五十八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杨嘉氏镶红旗满洲披甲各卜利之妻年二十九守节至五十八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纳拉氏镶红旗满洲披甲樊泰之妻年二十四守节至五十二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西楞觉罗氏镶红旗满洲披甲巴什之妻年二十三守节至五十二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汪坚氏镶红旗满洲披甲佛保之妻年二十四守节至五十三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富查氏镶红旗满洲披甲硕色之妻年二十九守节至五十二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觉罗氏镶红旗满洲披甲鄂代之妻年二十八守节至五十嵗康熙五十年旌表
汪嘉氏镶红旗满洲披甲勒克图混之妻年二十一守节至五十七嵗康熙五十年旌表
瓜尔嘉氏镶红旗满洲披甲勒图利之妻年二十九守节至五十嵗康熙五十年旌表
叶何觉罗氏镶红旗满洲披甲卜色之妻年二十七守节至五十七嵗康熙五十一年旌表
淑淑觉罗氏镶红旗满洲披甲石图之妻年二十七守节至六十四嵗康熙五十一年旌表
祁塔拉氏镶红旗满洲披甲牛钮之妻年二十六守节至五十嵗康熙五十三年旌表
卜伦泰氏镶红旗满洲披甲瓦尔达之妻年十九守节至五十七嵗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杜佛氏镶红旗满洲披甲沈童之妻年二十八守节至六十嵗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纳拉氏镶红旗满洲披甲富参柰之妻年二十四守节至五十二嵗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伍雅拉氏镶红旗满洲披甲硕色之妻年二十九守节至五十九嵗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朱克特氏镶红旗防古披甲富刚之妻年二十五守节至五十嵗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刘氏镶红旗汉军二甲喇披甲秦尤亮之妻年二十五守节至六十嵗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瓜尔嘉氏正蓝旗满洲披甲温泰之妻年二十九守节至五十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宁古塔氏正蓝旗满洲披甲杜西巴之妻年二十九守节至五十五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杨氏正蓝旗满洲披甲不希罕之妻年十八守节至五十二嵗康熙五十一年旌表
宋嘉氏正蓝旗满洲披甲巴什之妻年二十六守节至五十七嵗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鲍氏正蓝旗满洲披甲刘世儿之妻年二十守节至五十嵗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董氏正蓝旗防古披甲花三泰之妻年二十六守节至五十嵗康熙五十三年旌表
刘氏正蓝旗防古披甲董达之妻年二十四守节至五十九嵗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柯氏正蓝旗汉军四甲喇披甲周常寿之妻年二十守节至五十嵗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阿尔占氏镶蓝旗满洲领催格尔杜革之妻年二十八守节至五十二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瓜尔嘉氏镶蓝旗满洲披甲岳克稀之妻年二十二守节至五十二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伍扎拉氏镶蓝旗满洲披甲喀纪之妻年二十五守节至五十四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瓜尔嘉氏镶蓝旗满洲披甲金保之妻年二十九守节至五十七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额穆特里氏镶蓝旗满洲披甲船多罗之妻年二十六守节至五十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瓜尔嘉氏镶蓝旗满洲披甲刘世之妻年二十七守节至五十七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叶何觉罗氏镶蓝旗满洲披甲额何利之妻年二十一守节至五十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西磨力氏镶蓝旗满洲披甲雅头之妻年二十一守节至五十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努尔哈拉氏镶蓝旗满洲披甲勒不喀之妻年二十四守节至五十五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叶何觉罗氏镶蓝旗满洲披甲胡尔呼利之妻年二十四守节至五十三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伍扎拉氏镶蓝旗满洲披甲索吉那之妻年十九守节至五十五嵗康熙五十一年旌表
觉罗氏镶蓝旗满洲披甲萨尔图之妻年二十守节至五十嵗康熙五十五年旌表
何舍力氏镶蓝旗满洲领催偏头之妻年二十六守节至五十嵗康熙五十五年旌表
薛嘉氏镶蓝旗满洲披甲赵甘之妻年十八守节至五十嵗康熙五十五年旌表
杜勒氏镶蓝旗满洲披甲萨代之妻年二十六守节至五十嵗康熙五十五年旌表
西磨力氏镶蓝旗满洲披甲戴清之妻年二十七守节至六十五嵗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瓜尔嘉氏镶蓝旗满洲披甲伊哈太之妻年二十九守节至五十九嵗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卜何利氏镶蓝旗满洲披甲库潭保之妻年二十七守节至五十八嵗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温卓混氏镶蓝旗满洲披甲阿玉世之妻年二十七守节至五十七嵗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努勒徳氏镶蓝旗蒙古披甲古路之妻年二十三守节至五十三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扎路徳氏镶蓝旗蒙古披甲防古尔塞之妻年二十二守节至五十二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苏氏镶蓝旗蒙古披甲拉把子之妻年二十五守节至五十三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莾古徳氏镶蓝旗蒙古披甲哈吉噶尔之妻年二十三守节至六十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揆徳氏镶蓝旗防古披甲阿鸾泰之妻年二十四守节至五十嵗康熙四十七年旌表
贤大赤氏镶蓝旗防古披甲黒硕色之妻年二十七守节至五十七嵗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赵雅思图氏镶蓝旗防古披甲巴达玺之妻年二十二守节至六十嵗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敖汉氏镶蓝旗防古披甲苏泰之妻年二十五守节至五十五嵗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徐氏镶蓝旗汉军头甲喇八品防生王朝英之妻年二十八守节至六十嵗康熙四十三年旌表
连氏镶蓝旗汉军头甲喇披甲张廷君之妻年二十八守节至六十二嵗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白氏镶蓝旗汉军三甲喇披甲李天成之妻年二十八守节至六十嵗康熙六十一年旌表
陜西通志巻六十九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陜西通志巻七十
陵墓一
桥山风埠传于掌故骊隧异原仁暴异趋汉唐园邑营建合度君徳可传祭告守防从诸臣佳城星布累累北邙残碑僵仆如彼三良黄鸟斯赋达观解弢朝阳晞露作陵墓志第二十六
西安府长安县
周穆王陵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张恭村【宋敏求长安志】杜伯墓 在长安下杜城东南【冯志】在长安下杜清明渠边相传秋水暴涨其墓遂开人见其石椁四隅有石柱以铁索绕之及水落仍封俗谓有玉皇阁者误【贾志】
樗里子墓 在汉长安城中唐独孤寔撰墓志张谊书【马志】樗里子卒于渭南章台之东曰后百嵗当有天子之宫夹我墓樗里子疾室在于昭王庙西渭南隂乡樗里故俗谓之樗里子至汉兴长乐宫在其东未央宫在其西武库正直其墓秦人谚曰力则任鄙智则樗里【史记樗里子传】武库北旧樗里子于此【水经注】隋文帝迁都大兴城增修樗里子之墓【雍录】
汉杜子夏墓 在长安北四里【府志】杜子夏长安北四里临终作文曰魏郡杜邺立志忠欵犬马未陈奄先草露骨肉归于后土气魂无所不之何必故邱然后即化封于长安北郭此焉宴息及死命刻石埋于墓前种松栢树五株【西京杂记】
唐恭懿太子佋墓 在县西南二十里【县志】在髙阳原【宋敏
求长安志】
凉国公李抱玉墓 在长安县杜永村顔其卿书碑犹存【马志】
元萧贞敏公墓 在城南五十里子午镇【县志】
明姚太仆显墓 在城南吉家邨【县志】
邵通判璋墓 在城北讲武里从子芰同死节从【县志】
杨庄敏鼎墓 在城南塔坡子孝亷时敷六世孙知县复亨祔【县志】
邹总宪昊墓 在城南第五桥【县志】
何总督栋墓 在城南十里木塔里王用賔志其墓【县志】
刘武襄尚文墓 在城西三桥镇【县志】
冯同知友墓 在城西南木塔里李维桢表其墓【县志】冯恭定从吾墓 在城南姚希孟撰神道碑【县志】晋知县调元墓 在长安江村里调元以守城赠兵备副使【贾志】
王府尹鹤墓 在城南木塔里横冈五爻【县志】
杨烈妇刘氏墓 在城南【县志】
王烈妇晋氏墓 在城西南【县志】
朱烈妇晋氏墓 在城西北【县志】
本朝梁都督孟玉墓 在沣水西【贾志】
【附迷冡】周秦襄公墓宋太宗朝长安民于壊塜得古铜鼎状方而四足古文十六字人莫晓命杜镐考其事曰武王都鄷镐平王东迁以岐丰之地赐秦哀公篆曰岐阳锡公必秦哀公之墓也后得折碑果然【山堂考索】平王赐地时系襄公疑襄哀二字之讹【圗书集成○按史记秦始皇本纪襄公西垂应不在长安境今云襄公墓在长安有折碑何也姑存以俟考】○汉废后薄氏墓孝景薄皇后无子立六年废废后四年薨长安城东平望亭南【汉书外戚薄后传○按平望亭在长安故城外仍在今长安界】○赵王友墓友以诸吕女为后弗爱爱他姬诸吕女妬怨去谗之于太后太后怒召赵王幽死以民礼之长安民冡次【史记吕后本纪】○卭成侯王奉光墓孝宣王皇后父奉光封卭成侯元帝二年薨諡共侯长门南置园邑二百家长丞奉守如法【汉书外戚孝宣王皇后传】○北周萧都督泰墓公讳太【周书南史并作泰避周太祖讳作太】兰陵人天和二年都督蔡州诸军事薨于蔡镇五年十一月于长安北原【庾信撰墓志】○宇文显和墓建徳二年二月迁于长安县之洪渎原【庾信撰墓志】○温国公髙纬墓后主纬为周所获封温国公至建徳七年诬与穆提婆谋反赐死大象末阳休之等请収长安北原洪渎川【北齐书防主纪○按周书建徳六年十月诛温国公髙纬且建徳无七年齐书误】○任城王髙湝墓湝神武第十子于冀州募兵拒周军战败被擒至长安寻与后主同死隋开皇三年表请湝及五子于长安北原【北史任城王传】○唐隐太子建成墓在县境【宋敏求长安志】太宗立追封建成为息王谥曰隐以礼改诏东宫旧臣皆会帝于宜秋门哭之【唐书宗室列传○按西内西一门为宜秋门太宗临门而哭则其墓当在县西】○信王望墓望宗子大厯九年十月薨其年十一月于细栁原妃范阳卢氏祔焉【常衮撰墓志】○新平郡王严墓永泰元年二月新平郡王薨其年五月七日迁窆于万年县川乡细栁原王讳严元宗孙奉天皇帝长子也【常衮撰墓志】○驺虞县子安附国墓附国先出自安息父朏汗贞观初率所部五千余人归朝诏置维州即以为刺史附国封驺虞县开国子调露二年二月终于神都永隆二年二月于雍州长安县孝悌乡之原【李至逺撰神道碑】○中山郡公李乂墓乂赵房子人爵中山郡开国公紫防侍郎开元丙辰薨于京师宣阳里第赠黄门监考行曰贞以其夏卜长安细栁原东北望帝京二十有五里【苏颋撰神道碑】○韦贞公虚心墓虚心京兆杜陵人东都留守以开元二十九年某月薨于东都赐諡曰贞明年某月于京兆之髙阳原祔先茔【孙逖撰神道碑】○茹将军义忠墓义忠雁门人累迁忠武将军天宝元年六月薨于京兆长安县太和里私第即以其年七月于京兆长安县永平乡阿房殿之墟【张贲然撰神道碑】○李光弼母墓光弼母封韩国太夫人二子节制皆一品长安南原将相奠祭凡四十四幄时以为荣【唐书李光弼传○按李光弼父楷洛富平檀山兹唐书云然岂以檀山为陪之茔不复启祔欤】
咸宁县
周秦昭襄王墓 在霸陵【咸宁县志】茝阳【史记秦始皇本纪】五十六年秋昭襄王卒子孝文王立尊唐八子为唐太后而合其于先王【秦本纪】括地志云在雍州新丰县西南三十五里以地计之当在咸宁界中【贾志○按芷阳在咸宁之东横亘数十里东接绣岭南抵蓝田如秦宣太后芷阳骊山去新丰县十四里则在临潼界矣秦悼太子芷阳而括地志云在蓝田县西六里则在蓝田界矣故分载各县云】
秦孝文王夀陵 即夀陵在通化门外【贾志】孝文王夀陵【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七年庄襄王母夏太后薨孝文王后曰华阳太后与孝文王会夀陵庄襄王芷阳故夏太后独别杜东曰东望吾子西望吾夫后百年旁当有万家邑【吕不韦传】正义曰孝文王陵在雍州万年县东北二十五里索隐曰地理志云京兆霸陵县故芷阳案在长安东也夏太后陵在万年县东南二十五里【本传注】
秦庄襄王陵 在通化门外今青门大冡是或曰韩信塜非也【贾志】庄襄王茝阳【史记秦始皇本纪】索隐曰芷陵正义曰括地志云庄襄王陵在雍州新丰县西南三十五里俗亦谓为子楚始皇陵在北亦谓为见子陵【本纪注】霸水东迳子楚陵北皇甫谧曰秦庄王于芷阳之丽山京兆东南霸陵山刘向曰庄王大其名立坟者也战国防曰庄王名子楚故世人犹以子楚名陵【水经注】京城东有塜极髙大俗谓吕不韦冡以其鋭上亦谓之尖塜咸亨初布政坊法海寺有英禅师言见鬼物云秦庄襄王过其舍求食自言是其冡而后代人妄云不韦也【隋唐嘉话】尖塜两京道里记曰在通化门东二里皇览云是吕不韦冡三辅旧事云是子楚母塜皆非也其冡制度广大岂人臣所宜据韦述两京记则秦襄王夀陵也【宋敏求长安志】始皇十九年太后薨諡为帝太后与庄襄王会芷阳【史记吕不韦传】
秦二世皇帝陵 在宜春苑南【咸宁县志】赵髙以黔首二世杜南宜春苑中【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曰括地志云陵在雍州万年县南三十四里【本纪注】
汉文帝霸陵 汉文帝陵陜西咸宁县祭【会典】在白鹿原东北厓去城四十里【咸宁县志】帝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母烦民后七年六月帝崩遗诏曰霸陵山川因其故母有所改【史记孝文帝本纪】应劭曰因山为藏不复起坟山下川流不遏絶也就其水名以为陵号皇甫谧曰霸陵去长安七十里【本纪注】霸水左合浐水歴白鹿原东即霸川之西故芷阳矣史记秦襄公芷阳者也是谓之霸上汉文帝其上谓之霸陵【水经注】白鹿原亦谓之霸上汉文帝其上谓之霸陵王仲宣诗曰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即此也【元和志】霸陵在霸水东去薄太后陵五里因山为坟道南有秦时铜人十二董卓铸以为钱余二枚尚存即蓟子训与老人摩挲铜狄处【贾志】窦太后后孝景帝六嵗建元六年崩合霸陵【史记外戚世家】
宣帝杜陵 在府城东南咸宁地【贾志】元康元年春以杜东原上为初陵更名杜县为杜陵徙丞相将军列侯吏二千石訾百万者杜陵【汉书宣帝本纪】初元元年春正月孝宣皇帝杜陵【元帝本纪】杜陵在长安南五十里【本纪注】帝在民间时好逰鄠杜间故此【三辅黄图】武帝治茂陵昭帝平陵宣帝杜陵邑皆取二千石将相守陵故三陵多贵皆三万户至五万户【汉旧仪】在府城东南一十五里许后陵亦近焉【冯志】孝宣王皇后立四十九年永始元年崩合杜陵称东园【汉书外戚孝宣王皇后传】杜陵之制正方询之居人毎方百二十步据地六十畆四面去陵十余步皆有观阙基址其东南数千步陪数十冢环拱森列大小不等其北里许乱冡百余自是以北直至城南东西延亘髙原之上累累皆是但不知其名耳【宋敏求长安志○按防典歴代帝王陵寝汉宣帝陜西长安县祭葢沿旧制实咸寜地也】
薄太后南陵 在府城东南三十五里【闗中陵墓志】地称南霸陵【贾志】薄太后景帝前二年崩南陵以吕后会长陵故特自起陵近孝文皇帝霸陵【史记外戚世家】索隐曰按庙记云在霸陵南十里故谓之南陵按今在长安东浐水东原上名曰少陵盖在霸陵西南故曰东望吾子西望吾夫是也正义曰括地志云南陵故县在雍州万年县东南二十四里汉南陵县本薄太后陵邑陵在东北去县六里【世家注】薄太后南陵在白鹿原【咸宁县志○按汝州志郏县薄姬墓在城东薄姬堡明李宜培碑记云邑东三十里薄姬冡相传为汉文帝母薄太后前辈毎指太后母家在隔溪相望处此盖附会之辞当以史记为断】
卫皇后陵 在邑东南桐柏乡【咸寜县志】后遭巫蛊事自杀黄门苏文姚定汉舆置公车令空舍盛以小棺瘗之城南桐柏【亭名】宣帝立乃改追諡曰思后置园邑三百家长丞周卫奉守焉【汉书外戚传】师古曰在杜门外大道东以倡优杂伎千人乐其园故号千人聚其地在今长安城内金城坊西北隅是【外戚传注】
许后少陵 宣帝后许氏早崩杜陵南园谓之少陵【咸宁县志】后立三年而崩諡曰恭哀皇后杜南是为杜陵南园【汉书外戚传】师古曰即今所谓小陵者去杜陵十八里【外戚传注】少陵原南接终南北至浐水西屈曲六十里入长安县界即汉鸿固原也【宋敏求长安志】宣帝既建杜陵即县南许后故其地乂号少陵原凡宜春下苑即少陵地也【雍录】本凤栖原以后起陵遂曰少陵原陵在司马村东【赵崡逰城南记】陵在咸宁县司马村其陵比杜陵差小谓之小陵俗又讹为少陵唐杜甫居少陵即此后世因陵在司马村遂传为大司马霍光塜非也【马志】
淮隂侯韩信墓 在古长安城东三十里新店墓前有庙【马志】今在霸城计去未央四十里其陵墓志所载霸东者非也【县志】
舞阳侯樊哙墓 在神禾原【县志】长安待贤坊隋北领军大将军史万嵗宅其宅初常有鬼怪居者辄死万嵗不信因即居之夜见衣冠甚伟来就万嵗万嵗问其由鬼曰我汉将军樊哙墓近君居厠常苦秽恶幸移他所必当厚报万嵗许诺因责杀生人所由鬼曰各自怖而死非我杀也乃掘得骸柩因为改后夜又来谢曰君当为将吾必助君后万嵗为隋将毎遇贼便觉鬼兵助己战必大防【两京记】樊哙墓在樊川南原上【马志○按南阳府志樊哙墓在舞阳县城北三十里樊村孟津县志樊哙墓在相留樊山下荥阳县志将军塜即樊哙处盖因哙当日侯封因疑地当与舞阳相近但考哙功成后终老长安未尝之国宜樊川原上至今坵垅依然也又元马臻徐州诗序云州有三百六十山樊哙墓凡七处未知孰是则又因哙生于沛沛徐壤错遂多疑塜耳其城固雒南两志及济南府志云皆有哙塜者尤不足据】
滕文公夏侯婴墓 在咸宁县东临灞水【贾志】索隠曰三辅故事曰滕文公墓在饮马桥东大道南俗谓之马塜博物志曰公卿送婴至东都门外马不行掊地悲鸣得石椁有铭曰佳城鬰鬰二千年见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乃之【史记夏侯婴传注】马冡东临灞水【宋敏求长安志】长安图曰汉时七里渠有饮马桥夏侯婴冡在桥南三里【长安志注】
丙丞相吉墓 在鲍陂南原俗呼塌塜【县志】丙吉墓在府城东南三十里新庄村【贾志】邴吉墓在万年县南二十里【宋敏求长安志】
富平侯张安世墓 在城南八里【县志】
江都相董仲舒墓 在城内胭脂坡下【县志】虾蟆陵在万年县南六里韦述西征记本董仲舒墓李肇国史补曰昔汉武帝幸芙蓉园即秦之宜春苑也毎至此墓下马时人谓之下马陵嵗月深逺误传为虾蟆耳【宋敏求长安志】墓去长安故城二十里武帝幸芙蓉园过此下马一时文士罔不下马故名【马谿田集○按下马陵在西安府城内渭南县志亦载有董墓非也至通许县志谓邑有仲舒冈冈上有祠祠北为墓者尤非】
御史大夫萧望之墓 在城东南五里【马志】古城春明门外【宋敏求长安志】望之东海兰陵人徙杜陵望之死天子追念不忘毎嵗时遣使者祠祭望之冡终元帝世【汉书萧望之传○按明一统志云望之墓一在沂州一在西安但汉书本传云徙杜陵又天子嵗时遣使祠祭则冡在都下可知】
吴博士章墓 在龙首原【县志】云敞平陵人师事同县吴章莽秉政章坐腰斩磔尸东市门敞时为大司徒掾自劾吴章弟子収抱章尸归棺敛之【汉书云敞传】在龙首山南慕岭上【府志】
洛女冡 在咸宁县洛女陂【府志】洛女陂在万年县东十五里三辅旧事曰洛女冡南有洛陂俗号洛女陂【宋敏求长安志】
隋尚书左仆射赵芬墓 在城南少陵原之中兆村俗呼太伯冡今残碑在毋骄塾【贾志】开皇中表乞骸骨归于家后数年卒上遣使致祭鸿胪监防防事【隋书本传】
义明公皇甫诞墓 在鸣犊镇墓碑于志宁撰欧阳询书今在碑洞【县志】
梁罗墓 在杜曲志铭云大业四年于京兆郡山北乡樊川之冈【县志】
唐武皇后敬陵 在咸宁县东四十里【冯志】宗贞顺皇后武氏恒安王武攸止女进册惠妃其礼秩比皇后薨年四十余赠皇后及諡敬陵【唐书后妃列传】
韦太后福陵 在咸宁县东北二十里【贾志】穆宗宣懿皇后韦氏失其先世生武宗长庆时册为妃武宗立追册为皇太后上尊諡有司奏太后陵宜别制号帝乃名所园曰福陵既又问宰相从光陵与但祔庙孰安奏言神道安于静光陵因山为固且二十年不可更穿福陵崇筑已就臣等请奉主祔穆宗庙便【唐书后妃列传】
鼂太后庆陵 在府城东二十五里咸宁地【贾志】宣宗元昭皇后鼂氏不详其世大中中薨赠昭容后生郓王及即位是为懿宗追册为皇太后上尊諡自建陵曰庆陵【唐书后妃列传】
王太后安陵 在城东二十五里【县志】懿宗恭宪皇后王氏生夀王而卒王立是为昭宗追号皇太后上諡祔主懿宗室即故号安陵【唐书后妃列传】
王太后夀陵 在城东北二十五里【县志】懿宗惠安皇后王氏咸通中册号贵妃生普王七年薨十四年王即位是为僖宗追尊皇太后册上谥号祔主懿宗庙即其园为夀陵【唐书后妃列传】
靖恭太子琬墓 在霸陵东【县志】咸宁县霸桥东原三里【府志】在见子西原中宗常幸见子陵猎今按霸桥近东三里有大陵乡俗语误呼为建子陵【宋敏求长安志】
昭靖太子邈墓 在东门北【府志】在细栁北原上【宋敏求长安志】
升平公主墓 在少陵原【县志】
咸宣公主墓 在县东南厐留【县志】
杜莱公如晦墓 在府城南三十里咸宁县地司马村【府志】在万年县南三十里【宋敏求长安志○按鄢陵县志杜如晦墓在县南一里山东通志杜如晦墓在莱芜县西南十里俱属传疑】
秘书监顔师古墓 在县南二十里【宋敏求长安志】师古京兆万年人贞观十九年卒谥曰戴【唐书本传】从太宗征髙丽卒长安城南【闗中陵墓志○按今地在咸宁界】
拨川王论弓仁墓 在赵村【县志】张曲之西赵村有论弓仁墓张説为碑今亡村中有石翁仲二疑是仁墓上物【赵崡逰城南记】仁赵村有张説碑已毁独题额尚在【贾志】开元十一年薨于位制赠为拨川王称故国本其志也十二年诏于京城之南懐逺人也有命国史立碑表墓【张説撰神道碑】碑已毁仆字无存者【闗中陵墓志】
赠太保郭敬之墓 在城南二十里【县志】天宝三年终于京师常乐里之私第夫人平原郡君向氏天宝十三载合祔于京兆少陵原公之子子仪追赠亡考太保亡妣魏国夫人【苗晋卿撰神道碑】髙望之西北有仇士良郭敬之升平公主三碑皆当在十余里内【赵崡逰城南记】在咸宁县郭庄神道碑今不存【闗中陵墓志】
赠都督王君墓 在城东【县志】在万年县东界滋水驿东道北【宋敏求长安志】初凉州有回纥契苾思结浑四部怨君其党防输等思复怨会君至甘州防输兵发君引帐下力战兵尽乃死输欲以尸奔吐蕃追兵至乃弃尸去帝痛惜之赠特进荆州大都督以防还京师官防其诏张説刻文墓碑帝自书以宠之【唐书王君传】饰柩玉闗归魂上国以十六年十月诏于万年县见子之原【张説撰神道碑○按长安志引两京道里记云君开元中任凉州都督死王事招魂此据本传及説碑则已奔防还京非招魂也】
萧长史灌墓 灌嵩父也在赵村北墓碑乃明皇题额嵩别张曲【贾志】公为渝州长史太夫人有疾公因吏入计扶侍还京及扳舆长税扶杖不起永淳元年八月寓居懐县终于苫盖夫人京兆韦氏以长夀元年十月逝于京师二年合于少陵原之先茔【张説撰神道碑】赵村西为髙望有萧嵩父灌墓碑张説撰梁升卿书【赵崡逰城南记】
栁侍御镇墓 先夫人卢氏元和元年弃代于永州明年安祔于京兆万年凤栖原先侍御史府君之墓【栁宗元撰母卢夫人归祔志】子厚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卒十五年归万年县先人墓侧【韩愈撰栁宗元墓志】宗元墓碑沈传书在凤栖原今碎【县志○按山西通志云宗元墓在临晋县南七十里误】
浑忠武王瑊墓 在鸿固原【县志】在万年县西南十五里【宋敏求长安志】贞元十五年太师于万年县洪固原太常迹其功徳諡曰忠武【权徳舆撰神道碑】侃大父讳瑊朔方副元帅咸宁王赠太师长庆中上追显咸宁功徳授公右龙武军仓曹参军歴义昌军节度使五年秋以疾闻明年薨于京兆府万年县洪固乡贵胄里【路岩撰浑侃神道碑○按临潼志云瑊墓在县西南十五里延安志云瑊墓在宜川县北八十里冯志贾志于临潼宜川两县俱载马志则两疑之而谓在咸宁西南十五里考鸿固原在县治东南今曰西南者误也临潼宜川俱无可凭咸宁则有两神道碑为足据也】
宋陈员外汉卿墓 欧阳修撰墓志云故尚书比部员外郎陈君卜以至和二年于京兆府万年县洪固乡神禾原【县志】
明秦愍王樉墓 在府城南三十里鸿固原上妃邓氏愍烈妃王氏祔【府志】隐王尚炳僖王志堩懐王志均墓俱在府城南鸿固原【冯志】昭王秉欆墓亦在鸿固原【县志】
秦康王志墓 在府城南四十里少陵原【冯志】子惠王公锡墓祔【县志】
秦简王诚泳墓 在韦曲原定王惟焯墓祔【府志】秦宣王懐埢墓 在城南髙望原靖王敬镕敬王宜澏肃王宜漶景王存机墓俱在焉【府志】
永兴懿简王尚烈墓 在城南髙望原保安懐僖王尚煜墓亦在焉【府志】
兴平恭靖王尚烐墓 在府城南三十里凤栖原【冯志】永夀懐简王尚灴墓 在城南鸿固原【府志】
宜川庄靖王志堢墓 在府城东南三赵里【冯志】临潼惠简王公铭墓 在韦曲原【府志】后以孙昭王进袭追封秦王改谥曰安【贾志】
郃阳惠恭王公镗墓 在韦曲西【县志】
汧阳端懿王公鏳墓 在珍珠原【县志】
邢侍郎简墓 在八里村【县志】在府城南五里【府志】张侍郎鼎墓在韦曲里【县志】
雍端惠泰墓 在皇子陂下有碑【县志】在府城南二十里泰南京户部尚书【冯志】
刘尚书玑墓 在韦曲里【县志】在府城南【贾志】
张侍郎鸾墓 在慈恩寺左【县志】
胡尚书汝砺墓 在慈恩寺左【县志】
管巡抚楫墓 在珍珠原北【县志】
曹巡抚兰墓 在黄渠东陂下【县志】
刘尚书储秀墓 在府城东北龙首原【县志】
胡侍郎侍墓 在慈恩寺左【县志】
潘侍郎民墓 在潘家庄【县志】在府城南【贾志】
许总宪宗鲁墓 在曲江东北【县志】
王少保用宾墓 在曲江西涯祔其父知府懋侧【县志】在府城南曲江侧用宾南京吏部尚书【冯志】
卢尚书绅墓 在城东南【县志】
黄知府扆墓 在城南金滹沱【县志】
朱中尉敬鑉墓 在曲江北【县志】有碑题曰志川先生墓【贾志】
朱中尉谊防墓 在延兴门有碑题曰子斗先生墓【贾志】
呼延主事恭墓 在三兆村【县志】
王总督国桢墓 在长乐坡【县志】
崔侍郎尔进墓 在曲江西与郃阳王墓相直【县志】张知府凤翼墓 在北十里铺【县志】
周布政传诵墓 在城东北祔父主事宇墓侧【县志】文光禄翔凤墓 在曲江东南【县志】
熊知州万腾墓 在慈恩寺北【县志】
曹给事代之墓 在浐水东孝子岭【县志】
韩中书在墓 在慈恩寺北党崇雅志子佥事文镜祔【县志】
朱孝子蕴竒墓 在鸿固原【县志】
吴孝子光先墓 在韦曲里【县志】
陈孝子福论墓 在凤栖原北黄家鼎题碑杨特生志【县志】
本朝霍尚书达墓 在草塲坡北【县志】
张襄壮侯勇墓 康熙二十三年卒二十四年于咸宁县东南凤栖原【王撰撰墓志】康熈四十四年
赐茔匾曰秦陇真纯聫曰秦山陇水家声旧真徳纯心
世泽长【洋县志】
席叅政蕴徳墓 在北村西贾汉复撰墓志【县志】熊员外惟纾墓 在焦邨王功成志【县志】
赵通判景清墓 在三兆村东【贾志】
尚提督宣墓 康熈四十有四年告归里又五年卒城南凤栖原新阡【张文焕撰墓志】
杨烈妇席氏墓 在城东南沙坡村有梁熈表墓碑【贾志】
【附迷冡】汉孝武陈皇后墓后退居长门宫后数年废薨霸陵郎官亭东【汉书外戚陈皇后传】○史皇孙墓故渠东迳奉明县广城乡之广明苑南史皇孙及王夫人于郭北宣帝迁苑南史皇孙王夫人卜以为悼园盖园民千六百家立奉眀县以奉二园园在东都门【水经注】○思成侯王乃始墓史皇孙王夫人父乃始本始四年病死后三嵗追諡曰思成侯嵗余博平君薨諡曰思成夫人诏徙思成侯合奉眀顾成庙南置园邑长丞【汉书外戚传】师古曰本号广明故戾太子传云皇孙及王夫人皆广明其后以置园邑奉守改曰奉明【外戚传注】○都成侯金安上墓安上日防弟伦子封都成侯至建章卫尉薨赐冡茔杜陵谥曰敬侯【汉书金日防传】○魏其侯窦婴墓水经注故渠又东经魏其侯墓南似在今咸宁县地【府志】今无考【县志】○更始刘圣公墓更始为赤眉所杀故侍中刘恭夜往取而埋之光武使司徒邓禹収扵霸陵县【水经注】在今万年县东北【后汉书鲍永传注】○北周齐郡公彪墓彪髙帝曾孙封青州齐郡公保定四年薨于长安私第以某年月日于少陵原曾孙同州刺史得照思传祖徳是用勒铭【杨烱撰神道碑】○将军侯莫陈道生墓道生朔州武川人赠骠骑大将军夫人拓防氏天和五年六月薨即以其年十月同于京兆洪原乡【庾信撰墓志】○安平县公崔説墓説【周书作訦】博陵人封安平县公建徳四年正月薨于长安永贵里其年二月于京兆平原乡之吉迁里【庾信撰神道碑】○懐徳郡公吴明彻墓明彻兖州【集作南州】秦郡人拜大将军懐徳郡开国公大象二年七月奄然賔馆寄瘗于京兆万年县东郊【庾信撰墓志】○唐永穆公主墓徳宗元妃韦氏京兆人母曰永穆公主元和四年四月薨诏于万年县上好乡洪平原【白居易撰墓志】○赠礼部尚书徐齐耼墓公东海郯人八嵗工文太宗召试词赋称神童髙宗悉命皇子受业坐事徙钦州嵗余殁上元三年归于少陵原子坚景龙中礼部侍郎廼刋石立颂【张説撰神道碑】○东海郡公徐坚墓坚家吴兴徙族入雍今为冯翊人爵东海郡公集贤学士开元十七年薨于长安攽政里私第与夫人故南阳郡夫人合于万年县少陵原先茔【张九龄撰神道碑】○赠刺史韦钧墓钧杜陵人开元十一年终于汉州官舍赠邠州刺史十二年迁窆万年县洪固乡陪先茔【韩休撰神道碑】○韦尚书抗墓抗以刑部尚书镇洛开元十四年八月薨于洛以某年月日卜京城东南少陵原【苏颋撰神道碑】○明威将军栁嘉泰墓嘉泰河东解人明威将军上柱国开元二十七年终于长安开化里归窆于万年洪固之原【郭讷撰神道碑】○李太守少康墓少康髙祖五代孙幼孤孝称亲党天宝元年改宋州为睢阳命公为太守三年薨明年某月迁宅于京兆见子原先茔【独孤及撰神道碑】○杨慎矜父隆礼墓华隂人墓在少陵原天宝六载封域内草木皆流血慎矜令浮屠史敬思禳之退朝祼而桎梏于丛棘间如是数旬而流血不止【唐书五行志】○左金吾将军阎用之墓用之立徳曾孙夫人崔氏俱权窆少陵原广徳中卜于故原吉合祔焉【独孤及撰墓志】○左卫大将军白道生墓道生终于左卫大将军其子元光以永泰元年迁窆于万年县凤栖原【于益撰神道碑】○郭子仪妻王氏墓王氏唐元辅汾阳王之伉俪封霍国夫人大厯十二年终于平康里之私第于万年县凤栖之原【杨绾撰神道碑】○左骁卫将军马实墓实先扶风人拜左骁卫将军贞元十四年七月终于京师常乐里之私第以某年于京兆万年县洪固乡延信里司马村之少陵原【欧阳詹撰墓志】○姚贞公南仲墓南仲吴兴武康人贞元十六年为右仆射十九年薨于宣平里第天子废朝悼叹俾中贵人吊祠追命为太子太保夫人河南县君元氏先公而殁嗣子兖奉公之防与夫人之殡合祔于少陵原黄渠里【权徳舆撰神道碑】○校书郎李观墓观年二十九客死于京师其友崔礼买地以之于国东门之外七里乡曰庆义乡原曰嵩原昌黎韩愈其友人也书石以志之【韩愈撰墓志】予客长安得退之李元賔墓铭段季展书校印本无崔礼之国东门外七里之事【邵博闻见后录】○武威郡王王荣墓荣先太原人家于上京封武威郡王元和二年薨于道政里私第来年栖神于凤城东南龙首原先灵之左【戴少年撰神道碑】○骠骑大将军论惟贤墓惟贤髙祖于髙宗朝归国因家京兆惟贤授骠骑大将军元和四年终于静恭里私第其年于万年县洪固乡之古原【吕元膺撰神道碑】○襄阳郡王路应墓公讳应冀公之嫡子封襄阳郡王元和六年薨于东都明年京兆万年少陵原夫人郑氏祔【韩愈撰神道碑】○王员外端墓端太原人厯官工部员外以季子绍兵部尚书故再有追锡于万年县凤栖原【权徳舆撰神道碑】绍秦将翦之后居太原拜兵部尚书元和九年薨十年奉窀穸于万年县之洪固乡以夫人李氏祔【李綘撰神道碑】○辛节度秘墓秘昭义节度元和十五年薨赠尚书左仆射夫人裴氏先公卒时将公叹曰人之居无常而坟墓因焉吾家之兆及于四代三卜矣他日吾死亦遂而无用迁焉遂定于万年县洪原乡少陵原及将亡为文自志其墓【牛僧孺撰神道碑】○田节度布墓布正子魏博节度以兵乱自刎天子壮其节赠尚书左仆射长庆二年于万年县白鹿原【庾承宣撰神道碑】○岐阳公主墓岐阳公主下嫁杜氏开成二年薨于汝州防至京师三年某月日宣册諡曰庄淑大长公主祔于万年县洪源乡少陵原尚书先茔【杜牧撰墓志】○武昌县子史用诚墓用诚河南人封武昌县开国子太和四年薨于升平里粤二月京兆万年县长乐乡宋侯之西原【奚敬元撰神道碑】○牛丞相僧孺墓大中二年十月薨于东都别墅其年少陵南【杜牧撰墓志】○韦节度正贯墓正贯京兆人岭南节度薨于位祔少陵原之世墓【萧邺撰神道碑】○宋兵马钤辖种世衡墓世衡国之劳臣也庆厯五年正月七日启手足神志不乱其子卜京兆万年县之神禾原【范仲淹撰墓志】
咸阳县
周文王陵 文武成康陵俱陜西西安府祭【会典】在县北一十五里毕原上陵生蓍草衍易者恒取诸此【县志】马融曰毕文王墓地名也骃按皇览曰文王武王周公冡皆在长安镐聚东杜中【史记周本纪注】狄山文王其所【山海经】文王毕毕西于丰三十里【竹书纪年】汉书曰太子发上祭于毕下至于盟津毕文王墓近镐也【宋敏求长安志】毕之为地或云在渭之北或云在渭之南其主渭北者则汉刘向言文武周公于毕而师古释之曰在长安西北四十里也长安西北四十里即咸阳矣故元和志曰咸阳县治毕原也此皆以毕为在渭北者矣至其命为渭南者皇览曰文武周公冡皆在京兆长安镐聚东杜中又曰秦文王冡在安陵县西北毕陌中大冡是也人以为周文王冡者非也周文王冡在杜中按杜中即杜县之中也杜县在镐之东于唐长安县为东南二十里此説如不果谬则毕又在渭南也予取此数説者而参求之长安有毕陌咸阳又有毕原则原之为地亘渭南北有之故古记于毕皆着文武地者因毕名两出而亦两传也此其误之所起也若以人情言之文都丰武都镐丰镐于杜相属则皇览谓文武于渭南者其理顺也文王既渭南则周公毕必祔文墓矣刘向传臣瓒引汲郡古文为据曰毕西于丰三十里则地为渭南甚明安陵有大冡皇览明指为秦文王墓安陵在咸阳则渭北之文冡其不为周文而为秦文亦可据矣又唐令狐亘疏曰周武于毕陌无邱垅之处则武王所确在毕陌又可据矣通元和一志皆李吉甫为之而周公之墓亦遂两出一云在万年县西南二十八里一云在咸阳县北十三里则是自相殊异可以见其不的矣予故知其展转生误皆起于毕名之两出也【雍录○按雍录本史记注以为在渭南而汉书注则云在渭北总之毕亘渭之南北一语确切不易后人所见不同遂致展转辨诘然渭北咸阳之陵则自唐宋以来祀典也定咸阳以遵王制登雍录以资讨论】
武王陵 在文王陵北【县志】正义曰括地志云武王墓在雍州万年县西南二十八里毕原上【史记周本纪注】成王元年夏六月武王于毕【汲冡周书】
成王陵 在文王陵西南【县志】在县西北二十里【宋敏求长安志】
康王陵 在文王陵东南【县志】在县北十五里【宋敏求长安志】成王陵盩厔分祭康王陵鄠县分祭【贾志○按凤翔府志周康王陵在麟逰县西八十里乃括地志三辅黄圗雍录明一统志等书俱云文武成康四陵在咸阳毕郢原则康陵之不在麟明矣旧志云秦康公居雍髙寝髙寝凤翔地生而居之殁而之康王之为康公无疑也】
恭王陵 在文王陵南【县志】
周公旦墓 在文王陵东【县志】周公在丰病将殁曰必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王既卒成王亦让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史记鲁世家】正义曰括地志云周公墓在雍州咸阳北十三里毕原上【世家注】在文王陵东今立庙于墓前【贾志】
太公望墓 在文王陵东【县志】礼记曰太公封于营邱比及五世皆反于周郑曰太公受封留为太师死于周五世之后乃齐【史记齐世家注○按皇览吕尚冡在临淄县城南去县十里齐记补遗云公于周齐人思其徳衣冠于此则临淄定属虚冡矣畿辅志又云太公墓在东明县南四十里郭家屯证以曲礼反之説更属无稽】
八士墓 在县东五十里即一母四乳之八子【县志】予至咸阳县东北五十里有八士墓称南宫氏及观雍大记亦载其墓而父老尚传诵云【薛应旂酉阳捜古竒编○按襄城县志八士冡在县北王落子南伯达堡未知孰是】
武安君白起墓 在县东五里杜邮亭武安君自刎此而祠亦在焉【贾志○按洛川县志白起山韩城县志华池俱有起墓考洛川为起采地至华池则司马靳与起同赐死杜邮因靳华池而起冡亦傅会于此要以杜邮者为是】
汉髙帝长陵 长陵在咸阳县东三十里亦曰长山其北有萧城萧何筑以守长陵汉初徙闗东豪族以奉陵邑长陵茂陵各万户皆属太常不于郡长陵令秩千钟陪诸臣萧何张良曹参纪信在其东【贾志】十二年四月甲辰髙祖崩长乐宫丙寅长陵【史记髙祖本纪】皇甫谧曰长陵山东西广百二十丈髙十三丈在渭水北去长安三十五里正义曰括地志云长陵在雍州咸阳县东三十里【本纪注】六年夏六月城长陵【汉书髙后本纪】张晏曰起县邑故筑城也师古曰此説非也黄圗云长陵城周七里百八十步因为殿垣门四出及便殿掖庭诸宫寺皆在中是即就陵为城非止谓邑居也【本纪注】皇览曰髙帝吕后山各一所【史记吕后本纪注】髙后崩合长陵【外戚世家】闗中记曰髙祖陵在西吕后陵在东汉帝后同茔则为合不合陵也诸陵皆如此【世家注】闗中记曰长陵城有西北南三靣东靣无城陪者皆在东徙闗东大族万家以为陵邑【宋敏求长安志】戚夫人墓在长陵之东【马志 按会典汉髙帝陵陜西泾阳县祭盖沿旧志而地实属咸阳也再汉中府志西乡县东南二十五里有戚夫人墓俱不足辨姑以供后人之凭吊可矣】
惠帝安陵 在咸阳东三十五里周之程邑也【贾志】汉书云安陵皇览曰山髙三十二丈广袤百二十步皇甫谧曰去长陵十里去长安北三十五里【史记吕后本纪注】闗中记曰徙闗东倡优乐人五千户以为陵邑善为啁戯故俗称女啁陵也【宋敏求长安志】孝惠张皇后废处北宫孝文后元年薨安陵不起坟【汉书外戚传】
昭帝平陵 在咸阳县东北一十三里【贾志】元平元年六月壬申平陵【汉书昭帝本纪】臣瓒曰平陵在长安西北七十里【本纪注】平陵去茂陵十里帝初作夀陵令流水而已石椁广一丈二尺长二丈五尺无得起坟陵东北作庑长三丈五步外为小厨裁足祠祀万年之后扫地而祭【三辅黄圗】孝昭上官皇后凡立四十七年建昭二年崩合平陵【汉书外戚传 按河南通志汉昭帝陵在河南洛阳县城东平落保昭帝崩于长安无洛阳之事其误可知】
元帝渭陵 在咸阳县东北一十三里【贾志】永光四年冬十月以渭城夀陵亭部原上为初陵诏曰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顷者有司缘臣子之义奏徙郡国民以奉园陵令百姓逺弃先祖坟墓破产失业亲戚别离人懐思慕之心家有不安之意是以东垂被虚耗之害闗中有无聊之民非久长之防也诗不云乎民亦劳止迄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今所谓初陵者勿置县邑使天下咸安土乐业亡有动揺之心布告天下令明知之竟宁元年七月丙戌渭陵【汉书元帝本纪】服防曰陵未有名故曰初臣瓒曰渭陵在长安北五十六里【本纪注】孝元王皇后建国五年二月癸丑崩三月乙酉合渭陵【元后传】孝元傅昭仪哀帝祖母也哀帝即位为帝太太后后又更号为皇太太后元夀元年崩合渭陵称孝元傅皇后云哀帝崩王莽秉政奏贬傅太后为定陶共王母元始五年莽复言共王母前不臣妾至渭陵冡髙与元帝山齐懐帝太后皇太太后玺绶以不应礼礼有改请发共王母冡归定陶共王冡次既发冡崩压杀数百人公卿在位皆阿莽防入钱帛遣子弟及诸生四夷凡十余万人操持作具掘平共王母冡【外戚传】髙陵南有定陶恭王庙傅太后陵元夀元年傅后崩合渭陵潘岳闗中记汉帝后同茔则为合不共陵也恭王庙在霸城西北庙西北即傅太后陵不与元帝同茔渭陵非谓元帝陵也盖在渭水之南故曰渭陵也陵与元帝齐者谓同十二丈也王莽奏毁傅太后冡周棘其处以为世戒今其处积土犹髙世谓之增墀亦谓之增阜又谓之成帝初陵处所未详也【水经注】
成帝延陵 在咸阳县西北一十三里【雍录】建始二年春闰正月以渭城延陵亭部为初陵绥和二年四月己夘延陵【汉书成帝本纪】臣瓒曰延陵在扶风去长安六十二里【本纪注】王莽时遣使壊渭陵延陵园陵罘罳曰毋使民复思也又以黑色洿其周垣【三辅黄图】李成班偼伃失宠退处东宫至成帝崩充奉园陵薨因园中○孝成许皇后立十四年而废在昭台嵗余还徙长定宫后九年赐药自杀延陵交道廐西【外戚传】
哀帝义陵 在咸阳县西八里【雍录】建平二年七月以渭城西北原上永陵亭部为初陵勿徙郡国民使得自安元夀二年秋九月壬寅义陵【汉书哀帝本纪】臣瓒曰义陵在扶风去长安四十六里【本纪注】元始元年诏义陵民冡不妨殿中者勿发【平帝本纪】
平帝康陵 在咸阳县西二十五里【贾志】元始五年冬十二月康陵【汉书平帝本纪】臣瓒曰在长安北六十里【本纪注】在兴平原口【三辅黄图】
七妃墓 在县东北一十五里【贾志○按贾志及县志俱列戚夫人墓后而并无徴考未知汉代何帝之妃】
赵王如意墓 在咸阳县东北二十五里【贾志】在吕后陵西【马志】
萧相国何墓 在咸阳县东北三十里【贾志】东观汉记云萧何墓在长陵东司马门道北百步正义曰括地志云萧何墓在雍州咸阳县东北三十七里【史记萧相国世家注○按萧相国陪长陵则墓在咸阳信矣城固志又云何墓在县西二里杜家□岂因何在汉中日久其民思之而为起塜欤若河南通志及永城县志并载萧墓则传闻异辞之故也】
平阳侯曹参墓 在咸阳县东北二十五里【贾志○按参墓贾志县志俱云县东北二十五里马冯两志及府志俱云三十五里】
綘侯周勃墓 在咸阳县东四十里【贾志】成国故渠迳周勃冡南渠东南谓之周氏曲【水经注】
宣平侯张敖墓 在长陵东【咸阳县志】闗中记曰张敖冡在安陵东正义曰鲁元公主墓在咸阳县西北二十五里次东有张敖冡与公主同域【史记张陈列传注】五岳塜张敖冡也在安陵东三十里冡上有五岳之象人谓之五岳冡【雍胜畧○按宋敏求长安志亦谓之五角冡】
冯都尉唐墓 在咸阳县东北八里【贾志○按畿辅通志冯唐墓在赵州南二里沙河店考史记冯唐本传唐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汉代徙闗中诸陵者即世籍陵邑唐墓之在咸阳无疑也其赵州所传或系唐祖墓耳至河南通志云唐墓在陈州东南四十里者尤非】
扬大夫雄墓 在咸阳县【冯志】子云天凤五年卒安陵陂上所厚沛郡桓君山平陵如子礼弟子钜鹿侯子芭共为治防诸公遣世子朝郎更行事者会送桓君山为敛赙起祠堂侯芭负土作坟号曰冡【扬雄家牒】扬子云在长安素贫约比嵗已甚亡其两男哀痛不已皆归于蜀遂至困乏雄为中散大夫病卒贫无以办防事以贫困故长安妻子弃其坟墓而归于蜀【桓谭新论○按四川通志扬雄墓在郫县西二十里土人呼为子云亭明郭子章题其墓曰汉法先生墓似为有据然证以桓谭之説则在长安者为笃矣】
唐代祖元皇帝陵 在咸阳县东三十五里名兴宁陵【马志】髙祖父昞袭封唐公卒諡曰仁武徳元年追諡元皇帝【唐书髙祖本纪】
魏王武士彠墓 在咸阳县北三十里则天父母追赠帝后名其墓曰顺陵嘉靖三十四年冬地震碑毁石器在【贾志】士彠娶相里氏又娶杨氏杨氏咸亨元年卒追封鲁国以王礼咸阳给班剑葆仗鼓吹嗣圣元年追赠考为太师魏王妣为王妃王园邑守户百永昌元年以咸阳墓为明义陵太后改国号曰周以眀义陵为顺陵【唐书后妃列传】在县东北二十五里长陵乡周二里【宋敏求长安志】
将军契苾明墓 在咸阳县北五里明何力子仕武后至左鹰扬卫大将军【府志○按贾志作后周契苾烈墓在咸阳县北五里即此墓也五代时既无娄师徳碑北周书又无契苾烈疑贾志悮故从府志】
元丞相稹墓 在咸阳县洪渎原【西安府志】太和五年七月薨于位以六年七月祔于咸阳县洪渎原从先宅兆也【白居易撰墓志】
李光辅墓 在咸阳东北近泾万厯中泾岸崩壅水不流三日乃得兹石其铭曰水竭源迁斯文乃传可谓竒矣【石墨镌华】
本朝殷提督化行墓 康熈五十一年于咸阳县北
靳李村东之新茔【检讨刘涵撰墓志】
萧孝子光兰墓 在县东五十里毕郢原下【赵腾撰墓表】光兰以孝获旌人皆号其墓为孝子坟【艾陵遗稿附疑冡】汉留侯张良墓旧志在咸阳县东北三十五里【贾志○按史记留侯死并黄石冡录异记圯桥老人云我谷城山下黄石是也后果得焉子房隐商山其家其衣冠黄石后为赤眉所发黄石亦失则留侯墓本无确据必求其地以实之则凿矣】○隋炀帝陵在咸阳县东北三十五里【府志】在武功县西原【贾志○按扬州府志炀帝墓在城西雷唐侧考义宁二年炀帝崩萧后令宫人殡于西院陈棱改吴公台下唐复移雷塘别无北徙之説是咸阳武功两説俱无据也附迷冡】汉博士朱云墓云鲁人徙平陵年七十余终于家遗言以时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平陵东郭外【汉书朱云传】○张丞相禹墓禹河内轵人徙家莲勺年老自治冡茔起祠室好平陵肥牛亭部处地又近延陵奏请求之上以赐禹诏令平陵徙亭他所【张禹传】安昌汉成帝河平四年封丞相张禹今城东有古冡时人谓之张禹墓余考汉书禹河内轵人徙家莲勺鸿嘉元年以老乞骸自治冡茔起祠堂于平陵哀帝建平二年薨遂于彼此则非也【水经注】○韦丞相贤墓初贤徙平陵成别徙杜陵病且死因使者自白愿乞骸骨归父墓上许焉【汉书韦成传】贤墓在邹县东十五里东韦社按汉书贤父子墓乃在闗中此或韦孟墓也【兖州府志】○王莽妻墓莽妻死渭陵长夀园伪諡曰孝穆皇后僭号曰亿年陵【三辅黄圗】○冯将军奉世墓先将军渭陵哀帝之崩也营之以为园【后汉书冯衍传自论】奉世为右将军即衍之曾祖故言先将军渭陵元帝陵在长安北五十里哀帝义陵在长安北四十六里奉世墓入义陵茔中所以衍不得入【冯衍传注】○平阿侯王谭墓渭水东迳平阿侯王谭墓○弱夫冡故渠又东迳汉丞相周勃冡南冡北有弱夫冡【水经注○按弱夫冡无考】○北魏司空周惠达墓周惠达碑咸阳令王公家瑞所得碑稍完书碑首大魏故司空匡穆周公之碑铭篆书十二字宛然如新【石墨镌华】○北周楚国公慕容宁墓宁昌黎徒何人封楚国公授岐州刺史保定五年薨于洪渎之川【庾信撰神道碑】○王刺史罴墓徽京兆人十世祖罴仕周为同州刺史死咸阳凤政原【唐书王徽传】○齐王宪墓宪太祖建徳元年封齐王宣政元年薨以某年月日于长安县洪渎之川【庾信撰神道碑】○沃野县公豆卢永恩墓永恩封沃野县公保定三年薨天和元年于咸阳洪渎川【庾信撰神道碑】豆卢永恩碑在咸阳恩墓前书令尹王公家瑞求得之【石墨镌华】○大将军绵永墓公讳永辽东石城人天和五年薨于贺葛城柩至京师帝临防赠柱国大将军其年于京城南髙阳原髙司里【庾信撰神道碑○按髙阳原在咸阳县东二十里】○唐杨都督志墓志本华隂人潭州都督长安四年薨于州馆夫人长孙氏以大定元年卒神龙元年合祔于咸阳旧茔【严识元撰墓碑】○朝散大夫达奚思敬墓思敬加朝散大夫神龙二年终于长安义宁坊私第夫人蒋氏景龙二年终三年合于咸阳之毕陌原【员半千撰墓志】○窦豳公希瑊冀公希球墓希瑊扶风人爵豳国公开元五年薨于东都六年归于京兆咸阳县洪渎川之北原【李湛然撰神道碑】希球扶风平陵人昭成皇后之弟封冀国公开元二十一年薨于长安布政里赐第归祔于咸阳旧原【裴耀卿撰神道碑】○杨元帅执一墓执一华隂人朔方元帅开元十四年薨赠户部尚书夫人独孤氏先即窀穸以十五年合于咸阳之洪渎川【张説撰神道碑】○王庶子敬从墓敬从京兆人太子庶子开元二十八年终于咸阳洪渎原【孙逖撰神道碑】○权员外自挹墓自挹之先天水人徙于汧陇迁尚书员外郎大厯五年终于布政里私第夫人王氏殁时贞元十年二月也十二年祔咸阳县洪渎原【权徳舆撰墓志】○王常侍定墓兴元元年太子右庶子王公艰贞归全于京师新昌里天子以公忠义追命左散骑常侍且诏有司防冬宁神于咸阳县肺浮原先公之兆既十二嵗其孤仲周俾识于神道公讳定京兆人赠尚书易从子【权徳舆撰神道碑】
兴平县
汉武帝茂陵 在兴平县东北一十七里【府志】建元二年夏四月初置茂陵邑后元二年三月甲申茂陵【汉书武帝本纪】臣瓒曰茂陵在长安西北八十里【本纪注】汉诸陵皆髙十二丈方百二十步惟茂陵髙十四丈方一百四十步徙民置诸县者凡七陵长陵茂陵各万户其余五陵皆各五千户【闗中记】茂陵周回三里三辅旧事云武帝于槐里茂乡徙户一万六千置茂陵【三辅黄圗】汉武帝茂陵故槐里之茂乡也【水经注】
李夫人墓 亦名习仙台髙二十丈周一百六十步在县东北一十六里【宋敏求长安志】夫人卒上以后礼焉【汉书外戚传】茂陵西北一里即李夫人冡冡形三成世谓之荚陵一作莱陵【水经注】李夫人墓东西五十步南北六十步髙八丈在茂陵西北一里俗名英陵亦云集僊台【三辅黄圗○按宋敏求长安志亦名习仙台盖集习音转而讹耳】
孝昭上官皇后母敬夫人墓 后母前死茂陵郭东追尊曰敬夫人置园邑二百家长丞奉守如法【汉书外戚传○按贾志云敬夫人墓在扶风县郭东者误】
长平侯卫青墓 在县东北一十五里崇二十丈与平阳主合起冡象庐山【宋敏求长安志】青尚平阳主与主合起冡象庐山【汉书霍去病传】师古曰在茂陵东次去病冡之西相并者是也【霍去病传注】平阳公主嫁卫青青与主合冡在华山时发土得铜椁一枚【杨奂山陵杂记○按贾志云卫青墓在咸阳西北三十里夫兴平在咸阳西青墓又在去病墓西贾志既以去病墓属兴平反以青墓属咸阳误矣攷谿田少墟及府志俱入兴平故改正至杨奂谓冡在华山则尤与汉书注不合】
冠军侯霍去病墓 在县东北一十九里崇二丈【宋敏求长安志】去病元狩六年薨上发属国元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冡象祁连山【汉书霍去病传】师古曰在茂陵旁冡上有竪石冡前有石人马者是也【本传注】在茂陵东北【贾志○按邓州志州西北四十里冠军城武帝封霍去病于穰县卢阳郷名为冠军者即此今城东北有去病墓恐涉傅会】
公孙丞相墓 在兴平县东北一十里【贾志】
霍丞相光墓 在兴平县茂陵东南一里【冯志】地节二年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防太中大夫任宣与侍御史五人持节防防事中二千石置莫府冡上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箧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藏椁十五具东园温明皆如乗舆制度载光尸柩以輼凉车黄屋左纛发材官轻车北军五校士军陈至茂陵以送其諡曰宣成侯发三河卒穿复土起冡祠堂置园邑三百家长丞奉守如旧法禹既嗣侯太夫人显改光时所自造茔制而侈大之起三出阙筑神道北临昭灵南出承恩成帝时为光置守冡百家吏卒奉祠焉【汉书霍光传○按马贾两志及咸阳县志俱云光墓在平陵西考平陵在咸阳东茂陵在咸阳西三十余里若果平陵西奚必发军校至茂陵耶盖诸志相袭传讹耳又明一统志云光墓在浮山县北二十里畿辅通志云光墓在蠡县城西者其背谬又不待辩矣】
王丞相嘉墓 在兴平县东北一十里【贾志】
南郡太守马融墓 在县西南三十里按马融尝居扶风茂陵卒于此故有墓俗名为马莲冡【县志】融年八十八延熹九年卒于家遗令薄【后汉书马融传】
丁孝子兰墓 在县东北一十里兰河内人有孝行卒于此【县志○按贾志兰墓在咸阳县东北一十里误】
【附迷冡】汉敬侯墓金日防辅政嵗余薨赐具冡地送以轻车介士军陈至茂陵【汉书金日碑传○按汉书日防墓应在茂陵左右而西安府志云在渭南县东南马冯贾三通志俱云在废下邽城东南或者废下邽城东南有金氏陂相传为日碑赐庄其墓或金氏子孙所瘗欤】○原氏仟在汉茂陵县今兴平县境【雍胜畧】涉自以为令先人坟墓俭约非孝也乃大治冡舍周閤重门初武帝时京兆尹曹氏茂陵民谓其道为京兆仟涉慕之乃买地开道立表署曰南阳仟人不肯从谓之原氏什【汉书原涉传】○隋常都督丑奴墓丑奴墓志丑奴始平人为都督荥泽令大业元年卒志在兴平崇宁寺今亦不知墓所在【石墨镌华】
临潼县
上古隂康氏陵 隂康氏浮肺山之隂【路史禅通纪】骊山也见长安志冡今存焉【路史注○按浮肺山自少华以东西至终南太白南至商蓝皆有地肺之名故尊卢在蓝田隂康在临潼皆曰浮肺之隂】
周幽王陵 在县东北二十里戏水原上【县志】两京道里记曰陵髙一丈三尺周三百步【宋敏求长安志】
神医扁鹊墓 在临潼县东北三十里【贾志】扁鹊渤海郡郑人【徐广曰郑当为鄚】为医名闻天下来入咸阳秦太医令李防自知伎不如鹊使人刺杀之【史记扁鹊传○按河间府志鹊墓在任邱鄚城东北盖鹊故里也岂见刺后遂归欤特史传不载其事别无可考又明一统志彰徳府志俱云鹊墓在汤隂伏道社其説无所征信当以临潼者为近是耳】
秦宣太后陵 在芷阳【贾志】昭襄母楚人姓氏号宣太后四十二年太后薨芷阳郦山【史记秦本纪】正义曰在新丰县南【秦本纪注○按贾志云宣太子陵芈氏陵俱在芷阳考秦本纪止有宣太后则贾志及临潼志之称宣太子而别多一芈氏陵者其讹甚矣】
秦始皇帝陵 在临潼县东一十五里【冯志】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竒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藏皆知之藏重即泄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史记秦始皇本纪】皇览曰坟髙五十余丈周回五里余正义曰闗中记云始皇陵在骊山泉本北流障使东西流有土无石取大石于渭上诸山括地志云秦始皇陵在雍州新丰县西南十里【本纪注】始皇于郦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三坟其髙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石椁为防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鳬鴈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师古曰凿所谓穿冡藏者】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汉书刘向传】始皇使丞相李斯将天下刑人徒七十二万人作陵凿以章程三十七嵗锢水泉絶之塞以文石致以丹漆深极不可入奏之曰丞相臣斯昧死言臣所将徒七十二万人治骊山者已深已极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叩之空空如下天状制曰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其旁行三百丈廼止【汉旧仪】秦始皇大兴厚营建冡圹于丽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隂多金其阳多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焉斩山凿石下涸三泉以铜为椁旁行周回三十余里上画天文星宿之象下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宫观百官竒器珍宝充满其中坟髙五丈项羽入闗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闗东盗贼销椁取铜牧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能灭【水经注】五柞宫树下石麒麟二枚刋其脇为文字是始皇骊山墓上物也头髙一丈三尺东边者前左脚折有赤如血父老谓其有神皆含血属筋焉【西京杂记】始皇陵在骊山北髙数十丈周回六七里今在隂盘县界北水背陵障使东西流又运取大石于渭北渚故歌曰运石甘泉口渭水为不流千人唱万人讴金陵余石大如塸土屋其销功力皆如此【博物志】骊山始皇陵作地市生死人交易市平不得欺死人云秦王地市有断马利【三秦记】始皇陵以明珠为日月鱼膏为烛脂金银为鳬雁金蚕三十箔四门施徼【三辅故事】始皇陵周回七百步下周三泉刻玉石为松栢以明月珠为日月【山陵杂记】陵髙一千二百四十尺内院周五里外院周十一里俗呼当陵南岭尖峰作望峰言筑陵望此为准【两京道里记】郡国志曰始皇陵有银蚕金雁以多竒物故俗云秦王地市【宋敏求长安志】始皇陵内城周五里旧有门四外城周十二里其址俱存自南登之二丘并峙人曰此南门也右门石枢犹露土中陵髙可四丈昔项羽黄巢皆尝发之老人云始皇山中此特其虚冡【都穆骊山记】
子婴墓 子婴扶苏子墓在新丰西北隅【县志○按子婴于轵道降汉髙祖还军霸上子婴必在汉军矣项羽入闗杀婴则瘗于鸿门左右其或然欤】
汉太上皇陵 在临潼县东北七十五里【冯志】十年秋七月癸夘太上皇崩万年【汉书髙帝本纪】师古曰髙祖初居栎阳故太上皇因在栎阳十年太上皇崩其北原起万年邑置长丞【本纪注】髙帝太上皇于栎阳北原因置万年县于栎阳大城内以为奉陵邑其陵在东者太上皇西者昭灵后也【三辅黄圗】汉万年陵在栎阳北二十五里【县志】
栎阳侯景丹墓 在栎阳北丹冯翊栎阳人封栎阳侯【县志】
曲阳令冯衍墓 在临潼县东一十四里【冯志】于是以新丰之东鸿门之上夀安之中地势髙敞四通广大南望郦山北属泾渭东瞰河华龙门之阳三晋之路西顾酆鄗周秦之丘宫观之墟通视千里览见旧都遂定茔焉【后汉书冯衍传自论】衍墓在今新丰县南四里【冯衍传注】墓崇二丈【宋敏求长安志】
田真墓 在县北三田村田庆田广祔【县志○按醴泉县谷口亦有田真墓不如临潼三田村之传逺而有据也】
唐奉天皇帝齐陵 在新丰西二里【县志】宗子天宝十载薨肃宗立诏曰靖徳太子琮亲则朕兄睿惁聪明朕昔践储极顾诚非次君父有命不敢违永言恳让不克如素宜进谥奉天皇帝妃窦为恭应皇后诏尚书右仆射裴冕持节改羣臣素服临送达礼门帝御门哭以过防墓号齐陵【唐书十一宗诸子列传】在县东十六里旌儒乡新丰店西二里【宋敏求长安志】
文敬太子謜墓 在新丰西一里【临潼县志】徳宗取顺宗子謜为第六子贞元十五年薨年十八追赠及諡日羣臣以位而哭通化门外陵及庙置令丞云【唐书十一宗诸子列传】在县东十五里旌儒乡【宋敏求长安志】
惠昭太子宁墓 在新丰西一里【临潼县志】宪宗子四年立为皇太子眀年薨年十九【唐书十一宗诸子列传】在县东十五里旌儒乡【宋敏求长安志】
恭哀太子倚墓 在临潼县北【贾志】懿宗子初封睦王为刘季述所杀天复初追赠【唐书十一宗诸子列传】
庄恪太子永墓 在骊山北原【宋敏求长安志】太和六年立为皇太子开成三年暴薨【唐书十一宗诸子列传】
悼太子墓 在县三十里谷北里司马村【县志○按唐书宗室列传无悼太子惟悼懐太子普已陪敬宗矣或贾志及县志俱遗落懐字而讹作两人耶】
大慧禅师一行墓 在铜人原明皇幸温汤过其塔前驻马徘徊【宋敏求长安志】在县西南【冯志】去霸陵十余里【县志】
段忠烈秀实墓 在临潼县西十五里【冯志】县西斜口镇道北有祠祠北二里西偏有墓秀实汧阳人諡忠烈赠太师【县志】
黄幡绰墓 在县东北三十里【县志○按县志圗绰墓近扁鹊墓王阮亭吊杨妃诗云香魂不及黄幡绰犹占骊山土一抔是也苏州府志昆山县西北绰墩传是幡绰墓然昆山应未若骊山之确也】
明吕清宪震墓 在临潼县东北震礼部尚书【冯志】震墓
在栎阳东北永乐时尚书【县志】
武总督之望墓 在武家屯南明崇祯时总督陜西三边军务卒于官【县志】
刘给事懋墓 在县东十里原上懋兵科给事赠光禄寺卿赐祭【县志】
任按察中麟墓 在水渠寨弟提学中凤墓祔【县志】武知县大烈墓 在县东三里大烈令永宁闯贼陷城骂贼死侄琡扶柩归【县志】
本朝王提学孙蔚墓 在闗山东南孙蔚福建布政左
迁提学【县志】
周提学灿墓 在县北三里【县志】
【附疑冡】周赵相蔺相如墓在戯水西岸【贾志○按史记本传注正义曰蔺相如墓在邯郸西南六里明一统志亦云则贾志为无据贾志又云相如墓在渭南县北新市里有蔺村临潼志又云相如墓在马厓道上明邑令李经礼题曰赵相蔺相如墓纷纷傅会又从为辞昔人有题零口壁诗云当年身璧俱归赵肯占秦疆土一抔可证诸説之误】○孺子婴墓在新丰西南【县志○按汉书宣元六王传莽簒以婴为定安公更始时方望等将婴至临泾立为天子更始遣李松击破之杀婴是杀之临泾也后汉书更始传注临泾今泾州县岂因临泾误作临潼与】
【附迷冡】汉薄太后母墓汉文帝即位薄太后母前死栎阳北帝乃追尊为灵文夫人栎阳置灵丈夫人园【册府元】
髙陵县
汉景帝阳陵 在髙陵县西南三十里鹿苑原上【贾志】孝景四年后九月以弋阳为阳陵五年三月作阳陵【史记孝景帝本纪】索隐曰豫作夀陵也皇甫谧曰阳陵山方百二十步髙十四丈去长安四十五里【本纪注】五年春正月作阳陵邑夏募民徙阳陵赐钱二十万后三年二月癸酉阳陵【汉书景帝本纪】臣瓒曰阳陵在长安东北四十五里【本纪注】孝景王皇后武帝母也后景帝十五嵗元朔三年崩合阳陵【汉书外戚传】
赵王张耳墓 在髙陵县西李赵村【贾志】耳墓在县西十余里李赵村【髙陵县志】正义曰张耳墓在咸阳县东三十三里【史记张陈列传注○按古咸阳县东三十三里已入今髙陵县界】
晋后秦姚苌墓 在县西北十里积灰为之方几一里俗称灰堆坡本号原陵其子兴墓则在县东五里大纪村前曰偶陵或曰原陵亦在是【县志】苌原陵兴偶陵【十六国春秋后秦录】姚兴墓在髙陵县东五里或曰苌墓亦在是【府志】姚苌姚兴墓俱在髙陵县东【马志○按苌墓在髙陵虽东西久无确据而诸志咸载入髙陵贾志载入临潼者误】
唐忠武王李晟墓 在髙陵县西南十里有柳公权楷书碑【马志】公以贞元九年薨于髙陵县奉正原郑国夫人杜氏祔焉【裴度撰神道碑】唐西平忠武王渭桥北髙阜上地阳陵其前故庙存焉明万厯间陜西廵抚李日宣辇千緍为王葺茔及庙今提学许孙荃临部池阳捐俸修墓及庙【李因笃撰重修西平王茔庙记】
王秋官尚书河间公墓 在鹿苑原上有碑残剥不知名【贾志】
金转运使杨天徳墓 在其祠南三里奉正原上【县志】公以戊午嵗八月卒于家是年十二月于髙陵阎国乡奉正原之先茔【许衡撰墓志】
元杨学士恭懿墓 在髙陵县东南三阳寺前【马志】在髙陵县南八里子寅祔【马志】寅集贤学士赵晋撰神道碑【县志】
明墨荣毅麟墓 在髙陵县南麟兵部侍郎【冯志】麟墓在邑南原上洪熙元年赠少保諡荣毅陜西提学伍福撰墓志【县志】
刘知府杰墓 在邑西门外康海志墓【县志】
髙主事选墓 在县东三里吕柟志墓【县志】
孙行人昻墓 在县庆丰里坳下村吕柟状髙选撰墓志【县志】
吕文简柟墓 在髙陵县北【贾志】嘉靖辛丑秋后卒以甲辰七月公于邑城艮隅渭阳公坟之左【马理撰墓志】
【附疑冡】周秦孝公陵白渠东迳秦孝公陵北【水经注】○汉李将军广墓在髙陵县西南良村原上俗称李将军墓汉书所谓赐广冡地于阳陵【贾志○按马冯二志俱云秦州南二里有广墓近墓有宅秦州固将军桑梓地也则髙陵此墓尚在疑信之间至所引赐地阳陵考汉书是李蔡事而志误引作李广也】○赵贞女墓在髙陵县李赵村汉议郎蔡邕妻也【贾志○按蔡中郎妻事不见史传虽旧属传竒恐未足据髙陵之墓焉知非好事所漫指耶】
鄠县
商周公季陵 在鄠县西五里渼陂村【马志】在渼陂西防陵地为民侵占明知县王九皋丈量陵地九畆八厘除陵冡占地二畆一分五厘实有防陵空地六亩九分三厘门外西南角地一叚该地五厘永为抛荒复将墙四角并门两旁俱立封堆埋界石仍刻碑记防仪门外春秋祀焉【县志】昔王季歴于楚山【论衡作滑山】之尾栾水【即大栾水出麟逰】齧其墓见棺之前和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见羣臣百姓也天固使栾水见之于是出而为之张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国防】皇甫谧曰鄠县之南山【史记周本纪注】
汉曲逆侯陈平墓在县南十里【宋敏求长安志】在方胜村【马志○按明一统志陈平墓一在完县陈侯村一在永城县保安乡太丘城之北一在阳武县东三十里兰阳县志谓在鸦鹕刘村河南府志云在洛阳县碑栖保皆无确据】
建信侯娄敬墓 在安太里有庵【县志】在鄠县北五里娄村【冯志】建信侯晚年投闲好畤有异术种金利人今明月山有种金坪将卒召里人曰为庙祀我我有以福汝矣顷之云霞飞集而逝今祠内案上有石匣里人相传其遗骸也然府志载敬墓在鄠县北娄村【永夀县志○按咸阳志敬墓在县东北三十里陇州志敬墓在州西四十里俱无所据惟永夀有种金坪有祠差为可信然以马班两史地近时同尚且阙如则永夀之説亦难遽信惟鄠县娄村马冯两志俱无异词废彼取此庶几近之】
宋杨进士砺墓 在县西南二十里萯阳乡化羊里砺
建隆中举进士第一【县志】
焦赞墓 在鄠县东南三十里焦村【府志】
明张布政贤墓 在牙道村有检讨王九思补撰墓碑
【县志】
王检讨九思墓 在县西北二里仁和里【贾志】在仁和里六老庵弟副使九峰祔【县志】
张提学襟墓 在县西五里渼陂西【县志】
【附疑冡】唐郭孝子仪墓在县北十里孝义坊仪割股奉亲韩愈有鄠人对【县志】仪曾割股医母疾瘳邑大夫以闻其令尹令尹闻于上上俾聚土以旌其门时昌黎官京师谓为不可训曾为鄠人对以驳之而孝义坊所传仪冡其髙大与公侯等则当时之褒崇初不因昌黎驳议而止然此冡当属朝防旌门之聚土而土人传讹为仪墓耳不然仪庶人也何得冡墓巍然髙大如此哉【无名氏郭仪墓辨】
蓝田县
上古尊卢氏陵 在蓝田县东三十里玉山之西【贾志】尊卢氏浮肺山之隂【路史】即今蓝田山其西尊卢氏冡存焉亦见后魏风土记及长安志山一名覆车【路史注】
华胥氏陵 在蓝田县西北三十五里【贾志】太昊母华胥覆车之原【路史】即蓝田山也长安志云冡在蓝田县西三十里寰宇记同【路史注】在县西三十里【宋敏求长安志】
周秦悼太子墓 在蓝田县西北四十里芷阳【贾志】悼太子芷阳【史记秦本纪】徐广曰今霸陵正义曰括地志云在雍州蓝田县西三秦记云鹿原东有霸川之西坂故芷阳也【本纪注】
汉临江王荣墓 在蓝田县东五里【贾志】临江闵王荣蓝田燕数万啣土置冡上【史记五宗世家】蓝田川有汉临江王荣冡景帝以罪征之王年少恐而自杀于是川【水经注】世名鷰子冡【宋敏求长安志】
唐河内郡文公苏珦墓 在县北子晋祔【县志】
李总管元通墓 在县西白鹿原之麓今陈家坡【县志】太保卢钧墓 在蓝田县东北【冯志】
王右丞维墓 王右丞母博陵县君崔氏及右丞墓俱在鹿原寺西【县志】维别墅在辋川母亡表辋川第为寺终其西【唐书王维传】蓝田飞云山前数里为清凉寺寺门西数百步有坟为母塔右丞筑也【陈文烛逰辋川记】
贺若妇墓 在县西二十里康家庄【县志】妇蓝田人姑有疾刲股肉奉姑疾遂愈府县以闻勅旌表门闾名其乡为节妇乡【宋敏求长安志】
宋吕博士通墓 在县北五里宋吕蕡先汲郡人任比部郎中父通太常博士蕡过蓝田爱其山川风景遂通于蓝田因家焉生大忠大防大钧大临旧有墓十五邱明成化十九年知县刘震封树万厯三十一年知县王邦才勘复侵地共得三十六亩四界石存【县志】大钧姓吕氏其先汲郡人自祖而下蓝田【吕大钧行状撰人失名】元丰五年六月吕君和叔卒九月从骊山之趾先大夫之墓【范育撰吕大钧墓表】县北五里许号吕氏庄芸阁寺北大小十余墓偏西南就平有废址乡人率知为吕氏故物乃檄知县刘震复其墓即废址作祠堂【明戴新建吕氏祠记】四献祠依坟坟广廿亩祠广十有四亩而坟祠之壖祭田寓焉【张士佩重修四献祠记】
元程瑞墓 在蓝田县东十里【贾志】
张节妇刘氏墓 御史张讷妻也墓在县东二里白马坡【县志】
明李学录谊墓 在蓝田县北门外【贾志】
张佥事廷玊墓 在蓝田县东门外齐王庙前【贾志】封御史贵墓 在蓝田县东三十里【贾志】
史给谏鉴墓 在蓝田县东北三十里【贾志】
史都督铨墓 在蓝田县南十里马鞍岭下【贾志】张佥事进墓 在蓝田县东三十里【贾志】
王运副珍墓 在蓝田县南十里【贾志】
荣侍郎华墓 在小南门外防议察通判頴祔【县志】李御史东墓 在蓝田县北【贾志】
王博士之士墓 在蓝田县东十里【贾志】
魏知府云霄墓 在蓝田县北五里【贾志】
本朝朱中书良翰墓 良翰顺治己亥进士卒于邑
东莲花池侧【王承祖撰墓志】
【附疑冡】汉蔡文姬墓蔡伯喈庄在县东二十里今名蔡家湾北闗外有冡乃其女文姬处【蓝田县志○按魏武购回文姬复适陈留董祀周旋许邺未闻迁居闗中也此冡疑属好事讹传】
【附述冡】汉孝宣霍皇后墓霍后立五年废处昭台宫后十二嵗徙云林馆乃自杀昆吾亭东【汉书外戚传】师古曰昆吾地名在蓝田【外戚传注○按昆吾亭在蓝田县东四十里】○唐安定男梁待宾墓待宾安定临泾人封安定县开国男长夀二年正月终于神都旌善里以二月迁窆于雍州蓝田县骊山原旧茔【杨烱撰神道碑】泾阳县
汉李陵母墓 在泾阳县西北三十里【贾志】在仙法村有
碑志【县志】
司空第五伦墓 在泾阳县西五十一里【马志】清谷口北有第五村伦墓在焉【县志】
唐徳宗崇陵 在泾阳县西北四十里嵯峨山【冯志】永贞元年十月己酉神武圣文皇帝于崇陵【唐书宪宗本纪】昭徳皇后王氏生顺宗贞元三年崩靖陵置令丞如它陵台立庙永贞元年改祔崇陵【后妃列传】崇陵在京兆府云阳县界【文献通考】在县嵯峨乡化青村封内四十里下宫去陵五里【宋敏求长安志】
宣宗贞陵 唐宣宗陵陜西泾阳县祭【会典】在泾阳县西北六十里仲山【冯志】咸通元年二月丙申圣武献文孝皇帝于贞陵【唐书懿宗本纪】贞陵在京兆府云阳县界【文献通考】在县小王山谷口乡邓村封内一百二十里下宫去陵十里【宋敏求长安志】
元赵忠简弼墓 在泾阳西十五里【马志】在西城原潞国忠简公赵弼也子宣慰惟明墓南【县志】
王防政斌墓 在泾阳县西城原【马志】
杨宣慰胜墓 在泾阳县北石村【贾志】胜四川宣慰【县志】
明李尚书昶墓 在泾阳县龙湾东北原上【贾志】
李敏肃世达墓 在泾阳县东南十里【贾志】在大柳村弥陀寺前【县志】
魏尚书学曾墓 在泾阳县西【贾志】
姜孝子士珍墓 珍事继母甚孝获旌殁县东【雍胜畧】
胡总宪嘉谟墓 在县东南十里姚方村东北【县志】刘总宪四科墓 在泾阳县西【贾志】在县西北五十里王桥镇西原下【县志】
牛少宰应元墓 在泾阳县西【贾志】在延夀宫西南【县志】张尚书问达墓 在县西南十里南马里宋堡东北【县志】
王光禄豫立墓 在姚方里曹家村西【县志】
韩谕徳文焕墓 在县西南十里南马里【县志】
本朝王侍郎丞烈墓 在鲁桥镇西南二里孟店旧镇
北
赐【县册】
【附疑冡】魏将军夏侯渊墓在泾阳县西十里【马志】或云夏侯胜墓【贾志○按魏志本传渊守汉中战死而不志其所泾阳之墓未见的为妙才瘗所也】
【附迷冡】汉司直宣秉墓在泾阳县西九十里【马志】旧志有墓无祠今有祠无墓【县志】
三原县
唐永康陵 在三原县北四十里髙祖大父景皇帝【冯志】在县丰原万夀两乡大澹村封内二十五里【宋敏求长安志】
髙祖献陵 唐髙祖陵陜西三原县祭【会典】在三原县东北四十三里陪楚国太妃万氏馆陶公主河间元王孝恭襄邑恭王神符清河王诞韩王元嘉彭思王元则道孝王元庆郑惠王元懿虢庄王元凤丰悼王元亨徐康王元礼滕王元婴邓康王元裕鲁王灵夔霍王元轨江安王元祥宻贞王元晓并州总管张纶营国公樊兴平原郡公王长楷谭国公丘和巢国公钱九陇刑部尚书刘徳威沈叔安【贾志】贞观九年十月庚寅太武皇帝于献陵【唐书太宗本纪】在县龙池乡唐朱村封内二十里下宫去陵五里【宋敏求长安志】
敬宗庄陵 在三原县东北三十里【冯志】太和元年七月癸酉睿武昭愍孝皇帝于庄陵【唐书文宗本纪】庄陵在京兆府三原县界【文献通考】在县太平乡胡村封内四十里下宫去陵八里陪一悼懐太子普【宋敏求长安志○按河南通志敬宗陵在偃师县西南缑氏堡河南府志在偃师县景山上号恭陵有髙宗御制功徳纪及御书碑俗名太子陵考唐书天祐元年正月昭宗迁洛安有敬宗先偃师之理且敬宗为髙宗十世孙御制碑更属荒诞】
武宗端陵 在三原县东北三十里【冯志】会昌六年八月壬申至道昭肃孝皇帝于端陵【唐书宣宗本纪】端陵在京兆府三原县界【文献通考】武宗贤妃王氏审帝已崩即自经幄下当时嫔媛虽尝妬才人专上者返皆义才人为之感恸宣宗即位嘉其节赠贤妃端陵之栢城【唐书后妃列传】端陵在县神泉乡腾张村封内四十里下宫去陵四里【宋敏求长安志】
燕国定公于志宁墓 麟徳二年薨于东都安众里之第干封元年十一月于雍州三原县万夀乡清池里【于志宁墓碑撰人失名】
淄川公李孝同墓 在县北原上【县册】公讳孝同右卫将军淄川县公以总章二年十一月薨于京都永安之里第咸亨元年五月归窆于旧茔【李孝同墓碑撰人失名】孝同者淮安靖王神通之子史但附名神通传末碑亦磨泐可读者才半撰文姓氏已不可求书者据赵明诚为诸葛思桢李孝同碑在三原北原【石墨镌华】
于献公大猷墓 在县长防头【县册】公讳大猷諡曰献祖志宁圣厯二年除雍州明堂县令三年七月终于万年县常乐里之私第夫人李氏即以其年合于雍州三原县万夀乡长防之先茔【于大猷墓碑○撰人失名】
臧将军懐恪墓 在三原县北原上顔真卿撰书神道碑【贾志】在县北原三家里懐恪右武卫将军【马志】开元十二年二月薨于鄯城官舍冬十月迁窆于京兆府三原县北原【顔真卿撰神道碑】
李尚书国贞墓 在三原县北原上【贾志】国贞为宗室仪矩守户部尚书权知绛州刺史诸校诪张夜暮变起或以跳驱喻公公曰吾之不敏当死节竟及焉上元三年二月也是嵗改元宝应夏五月宁神于三原县之北原【权徳舆撰神道碑】
臧将军希晏墓 广徳二年八月左金吾卫将军臧公薨于安邑里之私第大厯五年于三原县长防乡公讳希晏字公靖父懐恪魏州刺史上蔡侯【臧希晏墓碑○撰人失名】
李长史广业墓 墓碑在三原北原广业孝同之孙为剑州长史长子国贞国贞子锜贵始树此碑至锜以叛遂亡此碑贞元二十年立后五年锜始叛也碑中有云谓吾逵尝学旧史云云而前署撰者官刑部侍郎当是郑云逵考云逵正与李锜同时撰文无疑【石墨镌华】
元郝忠定公墓 在县北楼底原上【县志】元五路军民万户冀国公郝忠定哈尚巴图尔墓在县北二十里忠定公乃元中书左丞郝天挺父有神道碑铭【马志】郝公小字和尚北人淳质以小字行河东北路行省以疾薨至元九年十一月三原县修真卿长孙里浊谷西原之新阡【王磐撰神道碑】
赠兵部侍郎张世昌墓 在三原县悌友村【贾志】封泾阳县子张徳明墓亦在焉【县志】
明王端毅恕墓 在三原县西北二里正徳四年勅修【马志】公墓在西园尚书府君墓次公所自卜地也【李东阳撰神道碑】赠吏部尚书王彦成墓在北原王惟真王仲智俱赠尚书墓俱在西园成化五年勅遣进士蔡晟造【县志】
王康僖承裕墓 在恕墓左【冯志】在端毅公墓东嘉靖十九年勅修【马志】
马光禄理墓 在三原县西北五里【冯志】嘉靖三十六年十月公于丁村茔云岩翁之次【薛应旂撰墓志】
雒侍郎昻墓 在三原县北二里【冯志】
温恭毅纯墓 在三原县西北五里【冯志】子予知日知自知祔【贾志】
雒巡抚遵墓 在三原县南五里【贾志】
党光禄还醇墓 在县南门外一里以守城死赐祭【县志】
房郎中建极墓 在三原县西南八里【贾志】明末闯逆窃据闗右廹脇缙绅三原枢部房公建极走哭山中絶粒而殁【许孙荃白松行诗小序】
杜先生鹤龄墓 在三原北二十里【贾志】顺治丁酉十二月于北郭新阡学者私諡曰孝先生【顾夣防撰墓志】
赵孝子祚墓 祚事母以孝着殁三原县北【敦伦编】
孙训导逢吉墓 逢吉授平利训导轻财敦义时有诗云施金不计王孙报应笑孟尝三窟谋殁卜三原县东二十里祖茔【艾陵遗稿】
王佥事征墓 故进士佥宪王公不辱伪命死之时甲申三月也李贼入闗罗致缙绅公惧不免手题墓石曰明进士了一道人之墓【张缙彦撰墓志】
本朝李中书彦□墓 彦□康熈丁夘举人卒于癸巳年至乙未年十一月卜于县之北原新茔【王心敬撰墓志】
【附迷冡】唐王都督湛墓湛晋阳人赐田鄠杜间为雍州人以都督泸濚溱沴四州军事乞骸咸亨三年薨于京师永崇里諡曰敏越文明元年陪献陵【杨烱撰神道碑】
盩厔县
周老子墓 在县东南三十里水经注曰就水北经大陵即此今吾老洞有老子首骨石函土封覆以屋【县志】大陵世谓之老子陵昔李耳为周柱史以世衰入戎于此有冡事非经证然庄周著书云老耼死秦失吊之是非不死之言【水经注】老子入闗闗令尹迎之终南説经有墓在此其説经后卒而尹喜之徒之与【马志】
汉季将军布墓 在县西哑栢镇西南三里【县志】
宋中大夫赵瞻墓 在盩厔县西南五里【冯志】有碑【贾志】瞻盩厔人卒城南四里茔地为耕者所侵殆尽碑仆而泐仅有数十字可辨【石墨镌华】
元王将军寳宝墓 在盩厔县西南十里有碑【贾志】殁于国事赠武徳将军盩厔子有碑今碎【县志】
四女冡 在县西十五里四女社两两相峙【县志】姑嫂贞节冡 在县东南南集贤里大小相聮虽失其世代姓氏而冡尚髙广擅数亩恐耕者没焉故与四女冡并以疑传【县志】
【附迷冡】汉丁公墓在盩厔南十里昔髙祖斩丁公于此其墓见存未知是否【马志○按襃城县南三十里亦有丁公墓在雍齿埧孤山顶贾志及汉中府志俱载之然丁公斩于洛阳今洛阳东郭有丁公墓】
渭南县
周秦公子冡 在渭南县北秦村相传为秦公第三子名号无考崇三丈余周百数十步俗呼秦冡【贾志】
五女冡 在秦村西北相传其父母生五女无子五女誓不嫁以养及父母殁五女竟不嫁里人贤之于其处封为巨冡以风乡人【贾志】
汉蔡孝子顺墓 在县东南孝子村汝南人西汉末世乱盗起避地入长安遯处此里殁遂焉有元田逺所撰墓碑【县志】顺墓在县东南一十里有碑在县东闗王庙【马志】
北魏孝武帝孝陵 孝陵在县东南二十二里广乡原崇六丈周一百二步石人虎尚存【宋敏求长安志】永熙三年崩殡于草堂佛寺十余年乃云陵【北史魏本纪】西魏孝武陵在今东原郭许里田村之东考长安志富平亦载有后魏孝武帝陵
唐王太师忠嗣墓 在县东南广乡原北麓有神道碑元载撰王缙书笔法精妙稍为樵牧所损万厯中崔尹邦亮移置西郭门外【县志】太师王忠嗣墓在县东十里有神道碑在大道傍【马志】
白尚书居易墓 在渭南县东北一十五里与弟行简敏中三墓并列居易自为墓志【冯志】居易以会昌六年月日终于东都履道里私第春秋七十有五以某年月日于华州下邽县临津里北原祔侍御仆射二先茔也【白居易自撰墓志】府君髙祖讳建北齐五兵尚书赠司空曾祖讳士通皇朝利州都督祖讳志善朝散大夫尚衣奉御父讳温朝请大夫检校都官郎中公讳锽字确钟明经及第授河南府巩县令大厯八年五月殁于长安权厝于下邽县下邑里元和六年孙居易始发防灵榇迁于下邽县北义津乡【白居易撰巩县令讳锽事状】公讳季庚巩县府君之长子明经出身检校大理少卿兼襄州别驾贞元十年五月终于襄阳官舍元和六年十月嗣子居易等迁防于下邽县义津乡北原从巩县府君宅兆而合祔焉初髙祖赠司空有功于北齐诏赐庄宅各一区在同州韩城县至今存焉故自司空而下都官郎中而上皆于韩城县今以卜归不便遂改卜巩县府君及襄州别驾府君于下邽县义津乡北原其西茔同兆域而异封树盖从时宜且叶吉也【白居易撰襄州别驾讳季庚状○按此二状则建及士通志善温诸墓俱在韩城特今已芜没省郡诸志未载耳若巩令锽别驾季庚暨居易墓则确在渭南无疑乃贾志云居易墓一在蓝田县东五十里厚子镇谬矣】
明孙侍郎墓 在渭南县南三十里尹村东北【府志】南参政钊墓 在渭南县北秦村教谕金墓在秦村西南通判学仲知县宪仲墓俱在秦村北冈【贾志】
薛同知敬之墓 在渭南县西南五里【贾志】
李知州锦墓 在渭南县东南龙尾坡【贾志】
刘郎中汝靖墓 在渭南县北新市村南【贾志】
郑参议墓 在渭南县城东南【贾志】
南知府大吉墓 在渭南县秦村西南【贾志】
裴光禄绍宗墓 在渭南县西南绍宗兵科给事中赠光禄寺少卿【冯志】
张知府羽墓 在渭南县西北新市里【贾志】
南副使逢吉墓 在渭南县秦村西南【贾志】
刘主事凤池墓 在渭南县郭许里田村【贾志】
薛副使腾蛟墓 在湭水南原【县志】
贺参议府墓 在渭南县南防底村【贾志】
王主事尚礼墓 在渭南县西十里【贾志】
孙府尹一正墓 在渭南县西南里阳范村【贾志】孟侍郎重墓 在渭南县东南丰原之麓【贾志】
南参议轩墓 在渭南县新市里【贾志】
朱知府擢墓 在渭南丰庆里小屯西北【贾志】
白知县大用墓 在渭南县湭西坊里【贾志】
侯知府于鲁墓 在渭南县湭西坊里【贾志】
贾通判璵墓 在渭南县湭西坊里【贾志】
张知县霈墓 在渭南县大石镇【贾志】
秦副使邻晋墓 在渭南县西闗里【贾志】
杨府丞光训墓 在渭南县湭西坊里【贾志】
郭进士俊墓 在渭南县东丰原【贾志】
姜行人学文墓 在渭北闵村里【县志】
孙庄毅玮墓 在渭南县北五十里民地里【贾志】南尚书师仲墓 在渭南县东北三十里仓渡镇东北【贾志】
南尚书居益墓 在渭南县西二十里新市里【贾志】史光禄记事墓 在渭河北田市镇东南【县志】
刘侍郎芳墓 在小石镇东南【县志】
本朝王御史襄明墓 在丰原河干村城北【县志】
王侍郎承祖墓 在酒王村西官道傍【县志】
富平县
秦王将军翦墓 在富平县东四十里旁列六冡相传为六国圗书【贾志】毎六月朔望墓若海市状【闗中陵墓志】翦墓左六冡相传为六国圗书毎嵗二月八日乡人望其墓若海市状城郭依然车马交错其上岂其地气使然与【县志】
北魏孝文帝陵 后魏文帝陵陜西富平县祭【会典】在富平县东南三十里中华原上延昌公主陪【贾志】
北周文帝成陵 在富平县凤凰山南宋太祖初建庙于陵前赵孚碑记其事【贾志】在县西北一十三里【宋敏求长安志】太祖文皇帝魏恭帝三年冬十月甲申于成陵【周书文帝本纪】文帝元皇后魏恭帝三年十二月合成陵文帝叱奴皇后建徳二年四月丁巳永固陵【周书皇后列传○按叱奴氏永固陵虽史有其文而志无其地要在富平左右今已无考姑附于此】
唐中宗定陵 在富平县龙泉山【贾志】景云元年十一月己酉孝和皇帝于定陵【唐书睿宗本纪】定陵在京兆富平县界【文献通考】在富平县西北十五里龙泉山【元和志】在县西北周文乡郭门村封内四十里下宫去陵五里陪太子一节敏太子重俊公主五宜成长宁成安定安王同晙永夀韦铁【宋敏求长安志○按河南府志唐中宗陵在偃师县治东者非】
代宗元陵 在富平县西北三十里檀山永闰乡管村封内四十里下宫去陵五里【宋敏求长安志】大厯十四年十月己酉睿文孝武皇帝于元陵【唐书徳宋本纪】徳宗立诏元陵务极优厚当竭帑藏奉用度峘谏曰臣伏读汉刘向论山陵之戒良史咨欷何者圣贤勤俭不作无益舜苍梧弗变其肆禹会稽不改其列周武毕陌无邱垅处汉文霸陵不起山坟禹非不忠启非不顺周公非不悌景帝非不孝其奉君亲皆以俭觳为无穷计宋文公厚春秋书华元为不臣桓魋为石椁夫子以为不如速朽由是观之有徳者薄无徳者厚章章可见陛下仁孝切于圣心然尊亲之义贵合于礼先帝遗诏送终之制一用俭约不得以金银缘饰陛下奉先志无违物若务优厚是咈顾命盭经谊臣窃惧之今赦令甫下诸条未出望速诏有司从遗制便诏答曰朕顷议山陵荒哀迷谬以违先防卿引据典礼非惟中朕之失亦使朕不遗君亲于患敢不闻义而从奉以终始虽古遗直何以加焉【令狐峘传】元陵在京兆富平县界【文献通考】
顺宗丰陵 在富平县东北三十里金瓮山【马山】元和元年七月壬寅至徳大圣大安孝皇帝于丰陵【唐书宪宗本纪】庄宪皇后王氏生宪宗元和十年崩丰陵【后妃列传】丰陵在京兆府富平县界【文献通考】在金瓮山通闗乡修善义周公孙三村封内四十里下宫去陵五里【宋敏求长安志】
文宗章陵 在富平县天乳山【贾志】开成五年八月壬戌元圣昭献孝皇帝于章陵【唐书武宗本纪】章陵在京兆府富平县界【文献通考】在县西北二十里天乳山永门乡洪波村封内四十五里下宫去陵三里陪杨贤妃【宋敏求长安志】
懿宗简陵 在富平县虎头山【贾志】干符元年二月甲午昭圣恭惠孝皇帝于简陵【唐书僖宗本纪】简陵在京兆府富平县界【文献通考】在县西北四十里紫金山会善永闰两乡范村封内四十里下宫去陵七里【宋敏求长安志】
彭王元则墓 在富平县吕村原【贾志】在县南三十里【县志】
襄邑王神符墓 在彭王元则墓左【贾志○按唐书列传元则神符俱陪献陵而献陵即与富平南界相接故二墓独在富平界内也】
魏氏墓 在县北三十里西魏镇【县志○按贾志县志俱云征祖墓考唐书本传征魏州曲城人闗中既非祖籍其祖墓不应在秦不知贾志何据而云征祖墓也】
赠户部尚书符令竒墓 在富平县薄台川其子辅国将军璘从【贾志】
李太尉光弼墓 在富平县西北三十里其弟光进墓亦近焉【冯志】县西北覔子店有光弼墓墓碑神道碑皆顔真卿书旁即太尉祠祠旁即光进墓【县志】
金陜西行省盖谅墓 在县北三十里北吴邨【县志】陜西行省李兴墓 在县北毛吴村【县志】
乌库哩苏克墓 在县东三十里道贤镇北【县志】
元王侍郎丙墓 在县西北三十里庄里墓碑石柱无
恙【县志】
刘知府尚墓 在富平县西北庄里【贾志】
刘知州允中墓 在富平县西魏村【贾志】
张郎中敏墓 在富平县美原镇北【贾志】
明张尚书紞墓 敏之子在敏墓南三里【贾志】在富平县东三十里紞吏部尚书【冯志】有杨爵撰墓碑【县志】
杨忠介爵墓 在富平县东北独户村【贾志】在富平县东北四十里爵御史赠光禄寺少卿諡忠介【冯志】吏部尚书胡松碑其墓曰闗西夫子杨伯修【县志】神道一碑缺然道左余忝大吏何惜此寒山片石乎【练国事撰神道碑】
李叅议恕墓 在富平县流曲堡东李村【贾志】子中丞宗枢墓东【县志】
梁府尹甫墓 在富平县流曲堡北【贾志】
孙恭介丕扬墓 在富平县流曲堡北【贾志】在县西二十里三里村王圗撰神道碑【县志】
朱中丞国栋墓 在富平县西北【贾志】
本朝孙总兵一鹍墓 在富平县西五里
赐祭【贾志】
【附疑冡】唐贾主簿岛墓在富平县大贾村墓碑栁公权书【贾志○按唐苏綘撰贾岛墓铭云君责授长江县主簿以会昌癸亥终于官舍以明年择安岳县移风乡南冈鉴戒录岛终于簿署墓在岳阳山上岳阳普州地名也又李频诗一官终遐徼千山隔旅坟李洞诗旅新坟小归魂故国遥曹松诗已离燕骨难招入剑魂皆悯其逺于蜀则岛墓之在富平者可疑矣】
【附迷冡】汉司马欣墓在县西二十五里章邯长史降项羽封为塞王【元和志】○北周孝闵帝靖陵武帝诛防后诏上諡曰孝闵皇帝陵曰靖陵【北史周本纪】○明帝昭陵世宗明皇帝武成二年诏曰日选择不毛之地因势为坟勿封勿树且厚伤生圣人所诫朕既服膺圣人之教安敢违之崩于昭陵【周书明帝本纪】明敬皇后独孤氏二年四月崩昭陵明帝崩与后合焉【北史后妃列传】○武帝孝陵髙祖武皇帝宣政元年崩遗诏曰朕居处毎存菲薄防事资用湏使俭而合礼墓而不坟自古通典随吉即讫公除己未于孝陵【周书武帝本纪】武帝阿史那皇后隋开皇二年殂隋文帝诏有司备礼祔于孝陵武帝李皇后隋开皇元年出俗为尼八年殂以尼礼于京城南【北史后妃列传】○宣帝定陵宣皇帝大象二年秋七月丙申定陵【周书宣帝本纪】宣帝杨皇后隋大业五年殂炀帝诏有司备礼祔于定陵宣帝米皇后隋开皇元年出俗为尼六年殂以尼礼于京城西【北史后妃列传】○周后主恭陵大定元年二月逊位于隋奉为介国公开皇元年五月殂諡为孝靖皇帝恭陵【北史周本纪】○拓防太保俭墓俭恒州髙陆人天和四年薨诏赠太保遗令止依太祖陵侧无忘事君墩等兄弟并遵遗训【庾信撰神道碑】○唐李蓟公楷洛墓楷洛封蓟郡开国公薨于灵州师次明年诏于富平县檀山原元子太尉光弼乾元中以东诸侯三会于河再以駹髳济于淮海天子以府君积流仁庆追考功绩发于简书炎掌史之官也奉命为词【杨炎撰神道碑○按代宗陵在县西北三十五里檀山光弼墓即在县西北三十里是亦檀山原也其父楷洛未知同茔与否而诸志止载光弼兄弟墓则楷洛墓迷矣】醴泉县
隋齐国公髙颎墓 在醴泉东五十里【马志】
唐太宗昭陵 唐太宗陜西醴泉县祭【会典】在醴泉东北四十里九山上陪诸王凡七蜀王愔赵王福纪王慎越王贞嗣纪王澄曹王明蒋王恽陪公主凡二十二清河晋国豫章新兴兰陵髙宻长乐遂安南平衡阳新城咸阳广阳师道襄城长沙安康临川晋阳浔阳汝南常山陪妃嫔凡八郑国夫人纪国大妃常氏贤妃郑氏赵国大妃杨氏彭城夫人赵国妃熊氏才人徐氏窦卿姊陪宰相凡一十三马周岑文本崔敦礼李勣李靖温彦博萧瑀髙士亷房龄魏征许敬宗杜如晦长孙无忌陪承郎三品凡五十三唐俭李大亮虞世南姚思亷薛収孔頴达阎立本张俊褚亮房仁裕薛颐长孙璿卢赤松李震吴黑闼李正明江夏王道宗李之芳琅琊王冲零陵王俊临淮公李规常山公李清中山王琚杨恭仁襄武郡王琛西平王安马载杜正伦孔志亮孔惠元魏叔玉姜遐姜晦姜简长孙敞刘洪直裴艺萧守业窦义节李弼司马谦窦庭兰唐嘉会房光义房光敏房诞房佐马觊房回史幼□豆卢承业安康伯岑曼倩陪功臣大将军以下凡六十三尉迟敬徳秦叔宝段志程知节杜君绰丘行恭郑仁泰刘基公孙武达豆卢寛薛万均周防仁李客师梁建方张仕贵张大师张延师贺兰整许洛仁梁仁裕姜确公孙雅靖杨思训元仲文王愔申进达李孟尝薛仁贵李承祖仇懐古薛咄摩苏泥熟防野铁贺防俨阿史那忠李思摩阿史那道真阿史那社契苾何力史大奈阿史那步真阿史那徳昌牛伯亿王波利史奕房先忠豆卢承基斛斯正贵尉迟宝林梁仿龚善元思贤段眘爽尉迟廵昱李蒜仇务廌薛承庆康平徐定盛鲁何道张阿难【贾志】贞观十一年二月丁巳营九山为陵赐功臣宻戚陪茔地及秘器【唐书太宗本纪】贞观二十三年八月庚寅文皇帝于昭陵【髙宗本纪】文徳顺圣皇后长孙氏大渐与帝决曰妾生无益于时死不可以厚愿因山为垅无起坟无用棺椁器以瓦木约费送终是妾不见忘也及崩諡文徳昭陵因九山以成后志帝自着表序始末揭陵左上元中益谥文徳顺圣皇后【后妃列传】贞观十八年帝谓侍臣曰昔汉家皆先造山陵既达始终身复亲见又省子孙经营不烦费人功古者因山为坟此诚便事九山孤耸逈絶因而旁凿可置山陵处朕有终焉之理乃诏营山陵于九山之上足容一棺而已务从俭约又佐命功臣义深舟楫追念在昔何日忘之汉氏将相陪陵又给东园秘器笃终之义恩意深厚自今以后功臣宻戚及徳业佐时者如有薨亡赐茔地一所及赐以秘器使窀穸之时防事无阙凡功臣宻戚请陪陵者聴之以文武分为左右而列坟髙四丈已下三丈已上若父祖陪陵子孙从者亦如之若宫人陪则陵户为之成坟凡诸陵皆置留守领甲士与陵令相知廵警左右兆域内禁人无得埋古坟则不毁之昭陵在京兆府醴泉县因九层峰凿山南西深七十五步为宫山旁岩架梁为栈道悬絶百仞绕山二百三十步始达宫门顶上亦起逰殿文徳皇后即宫后有五重石门其门外于双栈道上山起舍宫人供养如平常及太宗山陵毕宫人亦依故事留栈道准旧山陵使阎立徳奏曰宫栈道本留拟有今日今既始终永毕与前事不同谨按故事惟有寝宫安神供奉之法而无陵上侍卫之仪望除栈道固同山岳上呜咽不许长孙无忌等援引礼经重有奏请乃依奏贞元十四年命有司修葺陵寝以昭陵先因火焚毁故诏百官详议议者多云旧宫既被火爇请移就山下或有议请修旧宫者上意亦不欲移由是复以山上为定于是遣左谏议大夫平章事崔损完修入陵使及司所计献昭干定泰五陵各造屋三百七十八间桥陵一百四十间元陵三十间惟建陵不复创造但修葺而已所缘陵寝中帷幄牀蓐一事已上并令制置上亲阅焉【文献通考】按昭陵附蛰通志载昭陵建陵圗一巻王方庆九山记一巻及会要诸书今不见谨以旧新两史参之羣书详而考焉诸王墓七蜀王愔蒋王恽越王贞纪王慎赵王福曹王明越王贞子琅琊王冲起兵讨武后父子俱死贞开元四年复爵土幼子珍子谪岭表数世不能归开成中女孙女道士元真持四世防归求祔王茔纪王慎以贞故改氏虺载以槛车谪巴州死于道子琮叡秀献钦俱死琮子行休以三防归陪昭陵中兴初改封慎少子铁诚为嗣纪王后易名为澄曹王明永隆中坐太子贤事徙黔州为都督谢祐逼杀景云中陪昭陵子俊嗣王此诸王一则也公主二十三长沙公主降豆卢懐让髙宻公主降长孙孝政后嫁国公段纶衡阳公主降阿史那社桂阳公主初降赵慈景慈景讨尧君素战死更降杨师道改封长广公主四主皆神尧女襄城南平遂安长乐豫章临川清河兰陵晋安安康新兴城阳新城普安晋阳汝南常山皆太宗女内晋阳汝南常山早夭未降城阳初降杜荷荷诛嫁薛瓘晋安降韦思安又嫁杨仁辂南平嫁王敬直又嫁刘元意遂安嫁窦逵又嫁王大礼新城降长孙诠又嫁韦正矩正矩以主暴死伏诛主以皇后私昭陵旁襄城婿萧鋭清河婿程懐亮桂阳婿杨师道衡阳婿阿史那社突厥酋长也此公主一则也妃嫔八纪国太妃韦氏赵国太妃杨氏越国太妃燕氏徐贤妃惠余不可考此妃嫔一则也宰相墓十有二皆佐命功臣而以子祔父弟祔兄者如马载周子也觊载子也魏叔玉征子也岑曼倩文本子也瑀子鋭以尚主李客师李正明靖弟也此宰相一则也三品丞郎墓五十有三唐俭李大亮孔頴达虞世南褚亮姚思亷薛収阎立本皆文武之选张俊以经授文皇又陈説天命者也如孔志亮则頴达子惠元则頴达孙而祔者也萧守业鋭子也江夏王道宗以功临淮公子珍子琅琊王冲及俊琚清皆王孙也西平王安恭安之父襄武王琛孝恭之兄以族以功也姜氏之祔也以皎宠也晦皎弟也李林甫之舅也确者行本也遐者柔逺也皎父也简祔确故遐晦祔也太史令薛颐首占徳星秦分文皇以九筑紫府居之者也宗正卿李之芳蒋王孙宗彦也蔡国公承祖之子也长孙敞无忌族也吴黑闼者吴广也与程知节秦琼同功征伐而与于隠太子之功者也杨恭仁观王孙师道兄也范阳公卢赤松相承庆父同太原起义者也其余或祔祖父如诸房窦薛史不传也此三品以下一则也功臣大将以下尉迟秦刘程段佐命也公孙武达杜君绰郑仁泰与于六月四日之功者也尉迟宝琳敬徳子也阿史契苾李思摩史大奈皆长而忠勇者也丘行恭和之子有血战功者也许洛仁世绪弟也元仲文李孟尝薛万均张大师延师皆名将也薛仁贵集古碑跋云苗神容撰今碑亡而不可考也此功臣一则也盖陪者以史传所书为正而其余皆祔之祔也越纪曹诸王孙以死难而得入先兆其余将相子功臣子则大力者负之而趋耳间有名爵存而史谱不着则阙之如夏五例因为昭陵附蛰记以示后来者【昭陵附蛰圗説】按妃王公主将相陪共一百六十余墓通考纲目陵图邑乗俱已悉载惟取其有差误者详之通考载妃嫔墓七而纲目注云八墓邑志亦是八墓内有窦卿妹石塔未审何人而圗无之乃有先妃陆氏墓又邑志韦氏作常氏赵国太妃燕氏作赵国熊氏俱误诸王七墓内有越王贞嗣然唐书止名贞通考太宗十四子有楚王贞不书越王按贞始王汉后徙原已乃封越疑通考误贞善骑射涉文史为宗室材垂拱四年起兵败仰药死未详何时附也又有纪王澄墓考太宗子无名澄者惟有纪王慎第七子名证神龙初以证嗣王澄或证之误然未附昭陵又考慎子七长续王东平余琮叡秀献钦俱为武后所杀琮与二弟同死桂林开元四年琮子行休始往迎以三防归陪昭陵则昭陵当有琮墓无证墓又有琮二弟墓今并名失之公主墓二十一内程懐亮作元亮都尉唐义识作善识通考与志皆误长孙曦作长孙辉窦懐悊作懐整长孙冲止书孙冲刘元意作元懿城阳公主作咸阳长广公主作广阳普安公主作晋阳晋阳反作浔阳志误甚多而长广公主驸马杨师道今刋去杨字又误为师道公主墓则舛甚矣安康公主驸马都尉通考载为独孤彦云志为独孤音云字似误然史止书独孤谋意谋乃名彦云字耶尤可疑者韦正矩遇新城公主不以礼主暴薨诏三司推治矩伏诛是矩为主罪人今合何谓也普安主初嫁韦思安再嫁杨仁裕襄城主初嫁萧鋭后嫁姜简今仍与韦萧合殊不可解其书之者误耶纲目注公主墓二十一通考止十八墓无汝南常山晋阳三主墓邑志载之殊是其陪宰相通考与昭陵圗皆无杜莱公墓纲目注邑志与闗中陵墓志皆误书莱公以贞观四年三月薨尔时未议山陵无因祔后人但以房杜同称遂不及深考耳又有洪州刺史吴黑闼圗志俱谬为刘黑闼刘为太宗所擒岂容埋骨于此圗又列卫公墓于房墓下光上陵过公墓在烟霞洞西去山甚近与房梁公墓地势正并列墓作三山形而左一阜则畧断而不属土人呼上三冡以李勣墓为下三冡防景叔雅意刻圗广传而误尚如是后世复何凭观九原哉勣墓与许洛仁尉迟鄂国程知节史大奈诸武臣墓皆在陵南之东所谓文武分左右列亦不尽然以上诸墓公主妃嫔大半在昭陵之东南山上俗曰乱冡坪又曰姑姑陵诸王图不载无考功臣宻戚俱在山下平地去陵逺者尚二十余里独魏成墓在凤凰山居陵西自马鞍望之孤山独秀夹涧交流尚隔数里许当日陵封内周一百二十里故尔广逺陵墓志谓百余人一山臆説也断碑有姜遐字柔逺确之子陵图止有确墓通考邑志又有姜逺墓或即遐悮脱柔字且姜皎姜晦一家从祔不应无遐又无忌从父敞封平原郡公亦陪而图无名即所云一百六十余墓图载未百知所失多矣【范文光昭陵志】按唐书贞观十年十一月庚寅文徳皇后于昭陵十一年二月丁巳营九山为陵则是陵未营而后先陵之营因后也陵有献殿有后殿山巅亦有防殿今俱废惟陵北存石屋三楹六骏列于左右及贞观中擒服诸番君长颉利等十四人像琢石列之北司马门内今皆不完其周垣重门甬路诸故迹犹存也陪凡一百七十有七冡昭陵下宫太宗陵寝宫也在九山陵之右腋后燬于火贞元十四年欲复置山髙无水泉苦于供役廷臣集议移置瑶台寺侧去陵一十八里今废【县志 按昭陵陪一百六十余冡其间姓氏参错位号抵牾前人论之已详然讫不能定特备录之以俟考】
肃宗建陵 在县正北三十里武将山【县志】广徳元年三月庚午文明武徳大圣大宣孝皇帝于建陵【唐书代宗本纪】建陵在京兆府醴泉县界【文献通考】章敬皇后吴氏生代宗代宗即位追尊为皇后上諡合建陵启故窆貌泽若生衣皆赭色【后妃列传】在县东北武将山修文乡刘村下宫去陵五里陪功臣一尚父汾阳郡王郭子仪【宋敏求长安志】建中二年诏故尚父子仪敛以衮冕赠太师陪建陵旧令一品坟髙丈八诏特加十尺及上御安福门临哭送之【旧唐书郭子仪传】
明文教谕清墓 在醴泉县东北【贾志】
张处士敬墓 在醴泉县北一里【贾志】
袁侍郎泽墓 在醴泉县龙泉里【贾志】
茍侍御好善墓 在醴泉县东北【贾志】
【附迷冡】李汧公懐让墓懐让成纪人封汧国公广徳元年九月薨于华州军府即以其年十月陪建陵旌勲臣也【常衮撰墓志○按省郡邑诸志俱云陪止郭子仪则懐让之墓久迷矣】
陜西通志巻七十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陜西通志巻七十一
陵墓二
延安府肤施县
晋夏主赫连勃勃墓 在城南杜甫川后延川县南六十里白浮图寺前七冢相传赫连勃勃塟此【府志】勃勃塟嘉平陵【十六国春秋夏録○按寰宇记云勃勃墓在霍山最髙峰未知谁是】
尸毘墓 延州天山之巅有奉国佛寺庭中有一墓世传尸毘王之墓尸毘出于佛经大智论言常割身肉尽今天山下有濯筋河其县为肤施庆厯中施昌言镇鄜延坏奉国寺为仓发尸毘墓有枯骸尚完胫骨长二尺余颅骨大如斗并得玉环玦七十余件【梦溪笔谈】
后梁髙刺史万金墓 在府城南八十里盘龙村【马志】万金河西人髙万兴弟延州刺史贞明四年卒乃以万兴为鄜延节度兄弟世守其土【延绥镇志】
宋郑指挥荣墓 在府南十里【马志】荣京兆人始以民兵
来延有战功授都指挥【贾志】
明杨都御史宗气墓 在城南十里柳林山顶赐祭塟
【贾志】
杨太保兆墓 在城北五里赐祭塟父御史本深墓亦在焉【府志】
杨叅政吉墓 在伏龙山【府志】
杨同知如松墓 在城南十里【贾志】
赠尚书赵仕墓 在城西十五里【贾志】在城西神仙沟子太傅彦光禄章祔【府志】章卒于崇祯庚辰以癸未祔塟于赠太傅公父之次与兄太傅彦分左右【刘豫嘉譔赵光禄章墓志】
张布政世烈墓 在城南五里夏家塔侧【贾志】
白廵抚希绣墓 在城西南杜甫川赐祭塟【贾志】萧大将军如薫墓 在城南三里杜甫川其祖都督汉墓亦在焉【府志】
张副使廷云墓 在城东五里白云窝【贾志】
杨知县如桂墓 在城南【贾志】
董都宪珊墓 在城东十里【府志】
杨同知墀墓 在城南十里【府志】
髙知县梦祯墓 在城南十里卧虎湾【贾志】
李知府赋秀墓 在城南十里【贾志】
赵员外广印墓 在城北二里王家坪【府志】
刘翰林世芳墓 在城北二十里【府志】
赵处士应震墓 在城东二里有提学汪乔年碑【贾志】李烈妇墓 在城西南杜甫川毘家崖有碑【贾志】
本朝赵知县隆引墓 在神仙沟【贾志】
白知县可久墓 在城西十里【府志】
安塞县
明郭知县东阳墓 在县石峰山左【府志】
王骠骑将军伦墓 在县南三十里【府志】
王推官谟墓 在县南凤凰山下【府志】
马叅议才墓 在县南十里【府志】
甘泉县
隋薄姬冢 在县西六十里冢髙丈余其间老松古柏蓊郁相映【马志】县西府城村外俗传炀帝北廵选纳郑妃名薄姬殁后塟此人称薄姬冢【县志】
元袁御史荣墓 在县南十里【府志】荣元行御史台中丞
【冯志】
文侍郎允中墓 在太和山前【县志】
明刑部尚书开济墓 在石马河【县志】
髙御史亮墓 在焦家庄【县志】
石主事莹玉墓 在县东临镇川【府志】
安定县
明薛给事文周墓 在县东十里【府志】
蓝总兵墓 在县东郭任宁夏总兵名失传【县志】
本朝薛经歴廷謩墓 在县东五里【府志】
【附疑塜】宋潘美墓蟠龙山在县南八十里岭上古柏苍翠相传潘美墓在焉故又名忠山【县志○按美非陜人又未宦终于陜其为传讹无疑今洛阳陈留俱有美墓】
保安县
宋刘节度延庆墓 在保安县北二里延庆系宋保信
军节度使【冯志】
明李御史光祖墓 在东山【府志】
王学士大任墓 在南门外【府志】
韩副使炳衡墓 在县南川【县册】
宜川县
明张都谏琛墓 在县南五里郭家防【府志】
刘孝亷子诚墓 与弟知州子諴墓俱在县北九台山子諴倪元璐撰墓志【府志】
刘知县继墓 在县北十里如渠原【贾志】
杨都督自新墓 在县北八十里神田岭【贾志】
延川县
明髙副使怀敬墓 在延川县【府志】
延长县
明樊解元仪墓 在县南五十里石防村仪歴官江西提
学【县志】
宋知州大奎墓 在县境【县志】
本朝薛侍郎柱斗墓 在县西于谷驿南山下祔于其父
之竒叔之凤侧【县志】
凤翔府凤翔县
上古鸿冢 鬼防区号大鸿黄帝大臣也死塟雍故鸿冡是【史记五帝本纪注】索隐曰黄帝臣大鸿塟雍鸿冢葢因大鸿塟为名也【封禅书注】防仡纪帝鸿氏塟雝雝之鸿冢是矣在秦汉皆列祀典【路史】鸿冢是大鸿冢即帝鸿也史汉书説者更以为鬼容丘益非按今冢在雍以知所都亦不逺黄帝之都也【路史注○按史记注曰黄帝臣路史曰帝鸿氏歴世荒逺难稽应从史注】
周秦穆公墓 在凤翔府城内东南隅【明一统志】周围五丈有竒前有碑岁时致祭【县志】缪公塟雍【史记秦本纪】皇览曰秦缪公冢在橐泉宫祈年观下【本纪注】橐泉在城东墓在城西无百步乃知昔未有此城秦人以泉识公墓【宋苏轼穆公冢诗○按史记注谓雍县东南二里是在城以外也此城正唐末李茂贞所筑】
三良冢 在城南半里许有碑记【县志】文公六年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朱子诗传】正义曰括地志云三良冢在岐州雍县一里故城内【史记秦本纪注○按史记注三良冢在城内今在城外是城已改筑也】
六冢 在城西六冢里冢甚髙大不详所始疑即秦诸公陵也【县志】
双冢 在城西十五里双冢村【县志○按双冢相传已久村里俱因此得名故叙于六冢之后】
明霍侍郎瑄墓 在府城南二十里勅塟【冯志】
【附疑冢】殷比干墓政和间朝廷求三代鼎彛器李朝儒为陜西转运遣人于凤翔府破商比干墓得铜盘径二尺余中有欵识一十六字又得玉片四十三枚其长三寸许上圆而锐下濶而方厚半指玉色明莹以盘献之于朝玉留秦州军资库道君皇帝曰前代忠贤之墓安得发掘乃罢朝儒出其盘其玉久在秦帑王庶知秦州取之而去祁寛居之尝见之为余言然比干墓在卫州西山去城数十里有汉唐以来碑刻甚多墓周围数里生异木樛结不可入而居之言墓在关中未知何也【墨庄漫録○按卫辉府志殷比干墓在城北十五里即周武王所封信矣此云比干墓者考汉有何比干自汝阴徙平陵仕武帝时其后世为名族岂何墓塟此而后遂讹传耶】
【附迷冢】秦惠文王墓惠文王塟公陵【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曰括地志云陵在雍州咸阳县西北一十四里【本纪注】○悼武王墓悼武王塟永陵【秦始皇本纪】徐广曰塟毕陌今安陵西毕陌正义曰括地志云在雍州咸阳县西十里俗名周武王陵非也【本纪注】皇览曰冢在扶风安陵县西北毕陌中大冢是也人以为周文王冢非也周文王冢在杜中【秦本纪注】○汉淮南王长墓长谋反事觉载以辎车令县次传不食而死县传者不敢发车封至雍雍令发之以死闻廼以列侯塟淮南王于雍置守冢三十家【汉书淮南王传】○【按史记始皇本纪元德公宣公成公俱塟阳康公塟竘社共公塟康公南桓公塟义里丘北景公塟丘里南毕公塟车里北夷公塟左宫惠公塟车里悼公塟僖公西剌龚公塟入里躁公塟悼公南怀公塟栎圉氏灵公塟悼公西简公塟僖公西惠公塟陵圉出公塟雍献公塟嚣圉孝公塟弟圉应俱在凤翔境今皆无攷】
岐山县
皂角陵 在县东南十里朝代未详【贾志○按诸旧志俱列皂角陵于周陵之前今仍之】
周太王陵 在岐阳镇北俗云幽王陵【县志】按明一统志幽王陵在临潼北二十五里幽王死骊山下陵在临潼者为是旧志言镇内有太王庙而志无太王塜太王始迁岐下塜在岐阳无疑【关中陵墓志】
唐昌乐县男李淳风墓 在县北墓傍有祠【县志】在县东北五里【贾志○按河南府志李淳风墓在新安县卢院保畿辅通志淳风墓在涿州东北向阳里皆无所征信考唐书淳风岐山人似应以此为正又西安府志盩厔东郭二里亦有淳风墓】
金完顔元帅墓 在塔店北【贾志】在益店北金之宗室名
失传【县志】
扶风县
周姜太公夫人墓 在县西南【马志】在湋水南八里【县志】汉马将军援墓 在县西南八里伏波村【马志】在县西有碑存【县志】援卒后有上书譛之者帝怒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茔裁买城西数畆地稾塟而已妻子诣阙上书诉寃前后六上然后得塟【后汉书本传】
司徒鲁恭墓 在县北四十里鲁马村【马志○按中牟县志防墓在县西北兖州府志载恭墓在焦氏山南考后汉书本传恭以老病罢官卒于家则中牟诸处皆非实冡】
班中郞固墓 在县东二十里【关中陵墓志】有碑【贾志】往余计偕道过扶风见路旁短碑仅尺许为班孟坚墓字复漫漶半没草土中又三十余年而余备兵泾原按部岐凤访班氏后仅自江一人贫苦憔悴因捐空役饩金檄扶风令置田七十畆于班氏桑园故地令自江力耕教其子府属并黄令亦捐俸广地六十畆搆屋数间为具牛种庶几无艰于衣食而蕃育其子姓乎【黄炜班氏广育庄记】
晋窦滔墓 在县北周秦坡【贾志】故有碑出名人手笔摹
搨者多里人苦之乃阴毁焉【县志】
隋文帝泰陵 在邑东南四十五里陵地九顷余城垣遗址尚存【县志】文献独孤皇后仁寿二年八月塟于泰陵【隋书后妃列传】髙祖文皇帝仁寿四年冬十月己卯合塟于泰陵同坟而异穴【文帝纪】陵髙五丈周数百步【关中陵墓志○按元和志文帝泰陵在武功县西南二十里三畤原考武功西南二十里已交扶风界今陵在扶风境】
唐武部尚书杨恂墓 在县东北二十里旧美阳城北二里逺门有穹碑字甚竒古【府志】碑髙二丈五尺广三之一宗御制文太子亨书今字漫灭几半【县志】
元杨孝子皥墓 在县南二十里【贾志】
赵孝子荣墓 在县西二十里柳店铺西有碑存焉【府志】
招讨将军胡昱墓 在县东杏林铺北【县志】
明胡府尹宗道墓 在东郭外奉勅修【贾志】嘉靖元年赐
祭有碑【县志】
双烈女墓 在县东十里【贾志】
四女墓 在县南十里【贾志】相传塟四孝女未详【县志附疑冢】周晋太师师旷塜在漆阮【县志○按明一统志师旷墓在洪洞县东南二十里济南府志师旷墓在新泰县北十五里昔人俱疑之然旷晋乐师必不逺瘗于秦也】○汉阴后冡在临平亭部按汉书和帝使鲁恭策废后卒塟此【县志○按河南通志载阴后以巫蛊事废迁桐宫塟临平亭虽扶风亦有临平然应以近桐宫者为是】
郿县
周秦武公墓 武公塟雍平阳【史记秦本纪】按秦都世次自周东迁始有岐西或营邑在郿或徙居平阳或居封宫卒塟平阳皆此一地也至德公复徙居雍则平阳在今郿县境西滨渭当岐西南此与或言武公塟宣阳聚东南者合【刘绍周平阳封域辨】
宋张横渠先生墓 在县东南横渠镇祠堂南十五里【马志】先生父涪州公廸暨弟戬以下四世墓俱在【府志】先生再谒吿西归过洛见二程曰载病不起尚可及长安也熙宁十年冬十二月乙亥行次临潼沐浴更衣而卒门人衰绖挽车送其丧归于家元丰元年八月癸酉塟父涪州墓南之祔穴【吕与叔撰横渠行状】有宋太常博士张天祺以熙宁九年三月丙辰朔暴疾不禄越是月哉生魄越翼日壬辰归祔大振社先大夫之茔其兄载以报塟不得请铭他人手防哀辞十二各使刻石置圹中【横渠撰其弟戬圹志】明成化十八年提学副使戴开广茔域治八年提学副使杨一清筑垣树扁命以春秋致祭【府志】
金栖闲居士张中伟墓 在县治西北十里中伟官昭毅郞兄中孚封原国公墓亦在焉封爵碑记俱存【府志】大定二十五年三月庚戌以疾终于家以明年三月甲申奉君之丧塟于郿之斜渭乡原公墓之东【侍讲沈英撰墓表】中孚官尚书左丞进封崇王墓在居士西中彦歴吏部尚书其墓未详所在今里人称张金紫坟旧有翁仲石羊马耕者侵而没焉仅遗址畆许云【县志】
元歹驴墓 县治东二十五里曰歹王城至正十四年元将歹驴筑有塜俗称蛮王塜半啮于敎坊河【县志】
明王尚书墓 在县东一里【马志】
何叅议囘墓 在县治东北十五里有碑【县志】
【附疑冢】周甯大夫戚墓在郿县东南十五里有二塜故村名曰甯曲【马志】按明一统志宿州西平度州西俱有戚墓戚系齐桓左相彼时此地属秦戚墓不应在此疑有误【府志】
宝鸡县
周秦宁公墓 宁公塟西山【史记秦本纪】正义曰括地志云秦宁王墓在岐州陈仓县西北三十七里秦陵山帝王世纪云秦宁公塟西山大麓故号秦陵山也【本纪注○按始皇本纪云塟衙与此不同】
唐岐王李茂贞墓 在县北五里【府志】在治北五里陵原
上【县志】
元邠国公李思齐墓 在县东三十里【府志】县东底店后山上兄弟有七思齐行三故邑人呼其墓为三相公坟【马志】
明刘侍郞俊墓 在县东三十里【贾志】
张侍郞抚墓 在宝鸡县东十里勅塟大学士李东阳铭【冯志】
本朝党相国崇雅墓 康熙八年十二月卜塟宝鸡县
东西平原【卫周祚撰墓志】
【附迷冢】唐虢国夫人杨氏墓马嵬之难虢国与国忠妻裴柔等奔陈仓县令率吏追之意以为贼弃马走林虢国先杀其二子柔曰丐我死即并其女刺杀之乃自刭不殊吏载置于狱问曰国家乎贼乎吏曰互有之乃死瘗陈仓东郭外【唐书后妃列传】
阳县
唐赠都督段行琛墓 在县北七十里【贾志】万厯三十六年知县李枝秀记云县西北七十里为唐太尉段秀实父赠扬州大都督段行琛墓凤翔少尹张増撰神道碑文字画类顔鲁公因俗传段烈士墓故録其记【县志】
麟游县
宋甄叅政海墓 在县西二十二里【县志】
三贤墓 在县西五十里招贤里之南山上其里由此得名但代与人俱失传矣【县志】
二女塜 在县西二十五里龙窝道左有二塜相传明初兵过见二女妍欲挟之不从相对刎死乡人为塟路傍姓氏莫考【县志】
明甄侍郞仪墓 在县西五里凤鸣山后有御祭文及
杨士竒墓表碑孙御史希贤祔【县志】
李解元着墓 在县西十五里【县志】
苏员外斌墓 在县北三十里【县志】
蔡御史敬墓 在县西十五里【县志】
何郞中升墓 在县城东【县志】
田御史济墓 在县南二里子评事孔昭袝【县志】侯知县珠墓 在县北三十里【县志】
直臣知县虎臣墓 在县西二十里【县志】
吕评事哲墓 在县东四十里【县志】
张郞中恵墓 在县西二十里【县志】
刘推官承缨墓 在县西五里九成宫排云殿下塟父教授刘诵祔穴【县志】
【附疑冢】汉扬虚侯马武墓在县北三十里五原坊【县志○按凤阳府志武墓在太和县北息县志武墓在县东五里尉氏县志在县东邓州志在小东门外未知孰是要之麟逰无武墓可知也】○董孝子永墓在县东常丰里【贾志】常丰里有墓传为永墓墓侧有庙称为织女祠去庙一里有村曰丝家沟但孝顺事实以永为天长人一统志如臯孝感俱有永墓山东通志长山鱼台博兴亦各有墓未究其的【县志】
陇州
汉相公墓 在州东三十里相传后汉右丞相墓失其
姓氏【州志】
明阎尚书仲宇墓 在陇州西仲宇兵部尚书赠太子
太保勅塟【冯志】在州西北三里【贾志】
艾布政英墓 在陇州南十五里英浙江右布政使【冯志】
李尚书善墓 在陇州北二里善工部尚书进阶光禄大夫勅塟【冯志】
【附疑冢】周赧王塜在陇州北三十里【冯志】一统志谓在湖广慈利县容斋续笔云其中藏古器甚多按史记赧王入秦秦受其献归赧王于周自洛阳徙河南陇不得有墓明矣【关中陵墓志】
汉中府南郑县
宋李师颜墓 在府城西二十里【贾志】苏轼撰志铭【府志】明杨武襄洪墓 在城西二里【府志】
张侍郞羽墓 在府城北十五里勅塟有碑【贾志】甘尚宝学书墓 在城西南【贾志】
张御史允升墓 在城东二里【府志】
朱御史绶墓 在城北十五里【府志】
王副使尧民墓 在城北五里【府志】
潘副将国俊墓 在城北五里【府志】
席解元増光墓 在城东南二里【府志】
王行人云声墓 在城北三里【府志】
本朝李副使圣翼墓 在城东三里【府志】
襃城县
汉褒德将军墓 在县南一里柏香街【贾志】相传张嶷塜
也上多丛木人不敢伐【府志】
宋韩子坚墓 在县南六十里【贾志】子坚字公逺嘉定五年八月无疾坐逝年七十八以是岁十月塟于龙河乡伏龙原西阿之先茔【郭冠敬撰墓志】
城固县
汉博望侯张骞墓 在县西二十三里【马志】
李太尉固墓 在城固县西三十里有石碣题曰汉忠臣太尉李公神道唐韦臯作碑记【马志】长柳村名也汉太尉李固墓碑铭尚存文字剥落不可复识【水经注】李固墓在林县东固为梁冀所害弟子董班守尸积十日不去帝嘉其义许襚敛送丧至汉中而还则固塟南郑矣此墓未详○旧志固墓在磁州诸翟村按汉书列传固汉中南郑人被梁冀诬害临终勅子孙素棺三寸幅巾敛殡于本郡硗确之地不得汚先公茔域时二子基滋被收死狱中少子燮亡命虽弗克如治言然当其暴尸京城时弟子郭亮董班同往哭临殉尸不去遂听襚敛归葬今汉中城固县其墓在焉意者其同难杜乔亦以故吏杨匡诣阙上书乞还葬李杜骸骨故磁有乔墓因附称固墓耶【河南通志】
七女冢 在城固县东北【城固图説】壻水东经七女冢冢夹水罗布如七星髙十余丈周数畆元嘉六年大水破坟坟崩出铜不可称计得一砖刻云项氏伯无子七女造椁世人疑是项伯冢【水经注】壻水南歴壻山又东迳七女冢郦道元云世人疑是项伯冢按史记项伯名纒封射阳侯子睢嗣后以罪除所疑项伯无子七女造冢者也【宛委余编】
张鲁女墓 黄沙水南有女郞山山上有女郞冡逺望山坟嵬嵬状髙及即其所裁有坟形山上有直路下出不生草木下有女郞庙及捣衣石言张鲁女也【水经注】在女郞山鲁女浣衣山下有雾防身因有孕耻之自杀将死谓婢曰我死剖腹视之婢如言得龙子一双送之汉水后有龙至墓前成谿其下有女郞庙【县志】
宋安康侯杨从义墓 在城固县北十五里从义凤翔天兴人由进武校尉封安康郡开国侯【冯志】将军介梁洋间居焉卒葬于城固水北村【袁勃撰墓碑记】
明党御史杰墓 在县西北二十里常家沟【府志】
谢副使宸墓 在县东六里蔡家坝【县志】
亷按察司第墓 在县西北二十里常家沟【府志】李叅议必达墓 在县东五里苏村【府志】
张廵抚凤翮墓 在县南十里杜家山【县志】
田御史起凤墓 在县北五里栗子园【县志】
罗副使国华墓 在县东北二十里白云山左【府志】党知州珫墓 在县北栗子园【府志】
本朝赵都御史京仕墓 在县北二里邯郸村【府志】李督学可乔墓 在县西北常家沟【府志】
西乡县
太子塜 在县西南七十里男儿坝毎阴雨坟中常闻箫鼓声已失其时代【府志】
元皇椢公赤及都墓 在县北【府志】
洋县
汉龙亭侯蔡伦墓 在县东二十五里【关中陵墓志】在龙亭铺南围一亩许龟螭埋没【明刘美撰蔡伦墓记】墓址一亩二分有祭田载碑记年逺碑毁土人侵占知县邹溶整复之【县志】
唐玉贞公主墓 在县西四十里玉贞观后【府志】
宋张太守中庸墓 在县东北二百里椒溪河公牧洋明敏亷惠洋人德之殁葬于此见名宦通志作张嚞墓非【县志】汉中志曰洋县东北一百四十里有嚞墓县志不载只载嚞年十五游长安与唐李泌善宰蜀之云居年二十五卒【关中陵墓志○按贾志以为张嚞县志以为中庸府志又两岐之据关中陵墓志是嚞与中庸二人时代各异但县志不载嚞墓所在今无可考附识于此】
彭安抚辂墓 在县北十五里释子山辂官安抚使【县志】
太学生雍冲墓 在县东北十五里雍家沟【府志】绍圣中冲为太学生见章惇变革元祐政事削逐党人上书数其罪乞斩之有防流放兴元府绍兴中杨用中谓张浚曰兴元杨冲逺可以为师洋州雍冲可与为友【县志】
七女冢 在县东关后昔一土人无子有女七父殁七女负土筑塜因名七女塜旧志载四在洋县三在城固误为葬七女冡矣【县志○按城固在洋县西另有七女塜】
明李侍郞彪墓 在县西二十里【府志】
萧解元靖墓 在县东五里周家店【府志】
任解元纲墓 在县北三十里社村坝【府志】
李司务嘉宾墓 在县东北五里牛首山【府志】
薛知府选墓 在县西北九里冈【府志】
樊知州盛墓 在县北三里纸房街【府志】
任知州朝臣墓 在县南十里鸡子山【府志】
黄知县甲墓 在县东十里贯溪铺翟家村后【府志】李副使时孳墓 在县东六十里真符镇副使固本墓亦在焉【府志】
张太仆企程墓 在县西北五里南阳村【府志】
李知府乔岱墓 在县西二十里白庙村【府志】
李尚书遇知墓 在县东二十五里柘树坪【府志】吉知府孔嘉墓 在县东南三里南原【府志】
李副使景亷墓 在县西三十里苹草沟弟主事景贞墓祔【府志】
沔县
汉诸葛武侯墓 在沔县南十里定军山下【府志】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冡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蜀志本传】沔县故城南对定军山诸葛亮之死也遗令葬于其山即因地势不起坟垄惟深松茂柏攅蔚川阜莫知墓茔所在【水经注】陆务观説汉中之民当春月男女行哭首戴白楮币上诸葛公墓其哭皆甚哀云【朱子语】武侯垒东南有定军山入山十余里有诸葛武侯墓钟会征蜀至汉州祭亮之墓令军士不得于墓前刍牧樵采【墨庄漫録】墓前有石表云汉丞相诸葛公之墓【冯志】
马将军超墓 在沔县东五里【冯志】汉建安五年诸葛武侯军至沔阳亲诣坟所设祭今名马塲【关中陵墓志○按四川通志新都县南三里亦有马孟起墓未知孰是】
畧阳县
唐黄侍郞文墓 在县东二十里【贾志】
宋周侍郞道墓 在县西三十里宝虹山罝口沿江以
西五里许【府志】
杜观察融墓 在县东二十里横岭山杜坚自茂陵徙居畧阳生子融忠勇仕至观察使融孙果暹仕至御前选率步军总管都督俱祔葬于柘盘村横岭山坚墓左右自吴曦叛逆碑碣毁坏无存【府志】
王夫人杨氏墓 在县西四十里公山上乃郡太守招抚使王大才之祖母【马志】
明封主事库实墓 在县北八十里石门【县册】
榆林府榆林县
宋李彛昌墓 在卫北十里红石硖旧传李继迁葬其祖彛昌障水别流而凿石为穴以葬及葬毕仍引水流于故道今俗传墓在水中石穴【贾志】
夏元昊祖墓 在城西南十里王墓山【县册】有断碑字已磨灭相传为夏元昊祖墓【延绥镇志】
明马洛南伯祯墓 在城南赐祭葬【延安府志】
陈忠襄凤墓 在城南三十里赐祭葬【延安府志】
王都督威墓 在城西南十里响岔儿【延安府志】
郭都督江墓 在三岔川【延安府志】
蒋三尹贤墓 在堡儿山北庙儿梁贤灵壁主簿死难有司造坟焉【延绥镇志】
靖邉县
明梁烈士文炳墓 在县城南二里【县册】
本朝张知县黼鉴墓 在县城南五里南山【县册】
黄总兵喜林墓 在县南八十里南滩雍正五年二月
赐祭葬【县册】
兴安州
太子坟 在州城南三里欢喜岭下有巨塜相传为尧第九子无所考姑存之昔有牧儿陷入见殿庭俨然皆上古时物以土封之遂失其从入之路【州志】
明李御史善墓 在州南【贾志】
谢叅政文墓 在州南【贾志】
屠知府安民墓 在州西【贾志】
屠知县济墓 在州东【贾志】
侯知县大化墓 在州东【贾志】
刘郞中宇墓 在州北【贾志】
石泉县
周鬼谷子墓 在邑北云雾山中名鬼谷子岭相传先生隐处有废址其铁棺尚存周竒花异卉一本而五色者大如椀采茯苓者多见之或系带以识之行数武而迷其处【县志○按汉中府志云褒城县西北五十里黄茅坪亦有鬼谷子墓】
洵阳县
汉蜀孟达冢 在县东一里临崖寺左【县志】
明张主事凤翔墓 在洵阳县南二里凤翔户部主事
【冯志】县南二里留停山上【县志】
【附疑冢】蜀王冢在县东一百六十里王家庄父老相传蜀王孟昶驻兵之地卒葬于此按蜀王冢在川巴而此亦云然者岂当时宫眷有葬于此而误传为王冢耶【县志○按河南通志孟昶墓在通许县西北三十里则洵阳志所谓在川巴者亦非也】
商州
虞舜妃女英冢 在州东五里龙山【州志】陈仓山上有舜妻冢【水经注】张公牧农日捕获伐墓盗十余辈中有一人请间云以他事赎死因言卢氏县南山尧女冢近亦为人开发获一大珠并玉盌人亦不能计其直余宝器极多世莫之识也公因遣吏按騐冢果有开处旋获其盗考讯与前通无异及牵引其徒皆称在商州冶务中时商牧名卿也州移牒公致书皆怒而不遣窃知者云珠玉宝器皆入京师贵人家矣公前岁自京东出过卢氏复问邑中具如所説然史传及地理书并不载此冢且尧女舜妃也死于湘岭今岂传説之误欤矧茆茨土阶不宜有厚葬事此冢果何人哉【尚书故实】张尚书于尧女墓怪史传蔑纪又谓从死湘岭不得在是且玉盌宝珠不协茆茨之事一时名流刘禹锡辈亦举为疑余考舜子商均本曰义均见于山海经以其封商而谓商均商正今之商州按帝王世纪云虞舜二妃娥皇无子女英生商均今女英之冢在商则舜崩后随子均于封所故卒葬焉又奚史传之纪不纪哉【唐世纪録】
九子冢 在州东二十里【州册】均子在爬楼山与龙山相联【州志】舜子义均封于商号商均九子墓即义均与弟季厘等九人也【贾志】义均封于商生九子卒葬爬楼山麓高原参差若星宿布列朝岚暮霭气象万千【李曰栋九塜诗序○按州志止曰均子而贾志云均与季厘等九人两説互异俱存俟考】
汉四皓墓 在州西三里有四冢冢前有庙庙中有古今碑刻诗文今商洛旧县西亦有四皓冡【马志】四皓墓州西五里许傍金鸡原坐鹿迹村髙塜星罗陵前栋宇数楹中有四短碣分镌四皓图古貌俨如【州志】地肺山四皓隐处亦名楚山塜【商南县志】入商州过金鸡原谒四皓先生庙崇以丘垅荫以丛木过商山之麓其累累然者即在亩中离村篱烟火不十武而近【苏濬四皓庙记○按十六国春秋前凉张重华云长安亦有四皓墓但文章缘起云惠帝为之立碑商山则葬长安之説误也但今商州四皓墓有二一在州西三里一在州东八十里商州镇西未知孰是】
唐董刺史溪墓 在万安山【贾志】
明南太仆镗墓 在州东三里【冯志】
黄叅议世清墓 在州北金鸡原【州志】崇祯十五年贼由宛邓寇商世清登陴坚守力竭援絶返衙坐堂上目仆人朱化凤曰国而忘家予之职也汝其去之凤誓与主同死生贼入先杀化凤化凤至死骂不絶口贼劝世清降不从遂杀之越五日贼去公面如生商民收葬于城西北金凤山之髙原并瘗化凤尸于世清侧【王廷伊撰忠烈传】
【附疑冢】韩女墓在州东古层峰驿侧文公贬潮时道亡葬此后文公经此祭吊有诗【州志○按昌黎集女已迁葬河阳则此其暂厝处不应尚有墓也】
雒南县
唐真人韦善俊墓 在县西南二十里【县册】药子岭唐真
人韦善俊种药处也墓尚存【县志】
元宋平章钦墓 在县东灵峪之西【县册】
山阳县
【附疑塜】唐韩舍人防墓在山阳防唐起居舍人昌黎韩愈兄【西安府志○按唐书韩愈传愈伯兄防贬官岭表卒又怀庆府志防墓在孟县西尹村韩氏祖茔妇郑夫人合葬今云山阳有墓疑误】
商南县
【附疑冢】三国亷康太子墓在吕家湾世传太子三国时人炎祚衰防据土僭号为关鎻所平【贾志○按亷康太子史无其人据云三国或刘氏诸藩之裔然史书不志则传讹傅防可知矣】
同州
唐祁国公王仁皎墓 在州西二十里羌白镇西【州册】仁皎宗后父封祁国公卒年六十九赠太尉益州大都督諡昭宣为治葬柩行帝御望春亭过丧诏张説文其碑帝为题石【唐书本传】其子驸马都尉守一请用窦谌例筑坟髙五丈一尺宋璟苏颋以为准令一品坟髙一丈九尺其陪陵髙出三丈上从之即此坟也御书神道碑尚存字剥落【马志】
冯翊将军墓 在州北二十五里【贾志】有碑不载其名氏【州志】
宋郑知州骧墓 在州西二里【关中陵墓志】在金塔寺左【州志】元赠安定伯防天祐墓 在义井邨西北【贾志】天祐赠安
定郡伯有学士萧撰碑并书【州志】
明王御史朴墓 在州北【贾志】
马运使祥墓 在三塜村东【贾志】
赵副使继爵墓 在小王村东子副使国良祔【州志】尚参政衡墓 在黄家庄东南【贾志】
马宫保珍墓 在马坊村北万厯二年勅葬子通判自勉孙尚宝卿慥祔【州志】
张观察思静墓 在北郭外【贾志】
李知府从教墓 在西郭外【贾志】
马文庄自强墓 在州北二十里自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諡文庄【冯志】在汉村防山之麓万厯七年勅葬【州志】
张太常养才墓 在小王村东北【州志】
马副使朴墓 在州南【贾志】
王布政祖墓 在州西南【贾志】
朝邑县
唐礼部侍郞严譔墓 在县西北一里【冯志】在长春故城西南隅有祠【马志】善思名譔以字行同州朝邑人开元十六年卒【唐书本传】
白马将军扈锷墓 在县西北二十里白冡镇【县册】世次无考【朝邑后志】
元王侍郞由义墓 在长春宫西北【贾志】
赵孝子良墓 治中沮水囓赵氏之墓墓崩有石曰皇庆二年旌表孝子赵良【韩邦靖人物志】
明王侍郞良墓 在健儿村【贾志】
奚知府敏墓 在廓明村良敏二墓百余年不显今始知之【续朝邑志】
周通政彧墓 在县南沙底乡佥事周道通判周瑄祔【县志】
杨布政恭墓 在西庄【州志】自防山而西西庄里为杨布政恭墓【续朝邑志】
李御史济墓 在县北怀恩里【续朝邑志】
樊叅政冕墓 在县北石村【县志】
乔叅政诚墓 在县东亲贤里【续朝邑志】
赵御史整墓 在乐丰里【续朝邑志】
萧通政斌墓 在县东喜庆里【续朝邑志】
蔚侍郞能墓 在朝邑县西【冯志】在华原西天顺中勅葬【州志】能吏员至光禄寺卿礼部右侍郞有亷撡【县志】
刘知府让墓 在东屯【续朝邑志】
上知县志墓 在上官村北【县志】
刘知府伟墓 在龙门村【续朝邑志】
王郞中卺墓 在洛之南泊里子佥事朝雍孙知府三省祔【续朝邑志】
韩按察绍宗墓 在南阳洪【贾志】洛以南南阳洪为韩公绍宗墓次子叅议邦靖从葬焉王九思撰墓志铭【续朝邑志】
杨寺丞珪墓 在县西北二十里白冡镇【县册】珪太仆寺丞喜修亷隅【韩邦靖人物志】
牛知府斗墓 在县西华原北【续朝邑志】
韩恭简邦竒墓 在朝邑县西【冯志】在华原南嘉靖中勅葬【州志】
樊叅议得仁墓 在洛南北石村【续朝邑志】
段知府朝宗墓 在亷家庄【续朝邑志】
严御史天祥墓 在县东南望仙观【续朝邑志】
王郞中一治墓 在官庄村【朝邑后志】
王叅政学谟墓 在张家庄【贾志】从兄知府学古墓在通润村从子运使皥如墓在髙城村【朝邑后志】
雷御史士祯墓 在新市镇从弟知县元善祔【朝邑后志】王按察嗣美墓 在泊南从子布政于陛从孙知县钥俱祔【朝邑后志】
井同知东星墓 在留社村【朝邑后志】
王侍郞之宷墓 在赵期村【朝邑后志】
李太仆朴墓 在街子村【朝邑后志】
张副使纶音墓 在小伏坡子副使好竒祔【朝邑后志】李主事联芳墓 在留社村弟知州时芳知县继芳墓俱在焉【朝邑后志】天啓元年十二月葬公于沙苑北冈新茔【李标撰墓志】
李叅政用中墓 在范家庄【贾志】
惠知府户实墓 在南社村【朝邑后志】
雷通判大道墓 在县西原【朝邑后志】
本朝王知县报春墓 在平罗村【朝邑后志】
刘知县玺墓 在故现村【朝邑后志】
张编修表墓 在仓西村【朝邑后志】
雷栢林于霖墓 葬于西原祖茔【雷于霖自撰墓志】
李河滨楷墓 祔葬留社村父聨芳茔【朝邑后志】康熙九年闰二月卒次年十二月葬邑北留社祖茔之右负离揖坎【罗人琮撰墓志】
王推官防墓 在新市镇【朝邑后志】
张中书召南墓 在新庄村【朝邑后志】
【附疑冢】魏荀丞相坟在小荀里或云魏文侯庶子繁【县志】○唐刘幽求墓在县东北五十里华原之麓金水之南或云非其真宅今墓旁但有掘土者居民輙不安人甚异之【朝邑后志】按史幽求卒于贬所此不得有墓【续朝邑志】
【附迷塜】汉司农丞景和墓在县东南寺后社和成帝时人墓久湮【朝邑后志】○孔县令僖墓在故城南隅墓久废【县志】僖章帝时临晋令在县三年卒官遗令即葬二子长彦季彦并十余岁蒲坂令许君然劝令返鲁对曰今载柩而归则违父令舍墓而去心所不忍遂留华阴【后汉书本传】
郃阳县
商元圣伊尹墓 在秦庄【县志】伊尹墓在郃阳县为耕者所侵其峰頺然【雍胜畧】郃阳故有伊尹墓为庙岁时祀之旧志称县南二十里为莘国尹所耕处据朱晦庵诗传注莘之在郃阳无疑【明隆庆六年叶梦熊碑】孟子伊尹耕于有莘之野汉赵岐注在今同州郃阳邑之新村旧名秦庄有伊尹墓其东有尹庄即尹生处今人犹传生尹庄葬秦庄之语乃心请于学使陆德元树柏数十株立商元圣故里碑于新村之孔道【康乃心行实○按括地志云夏阳村为莘野伊尹耕处是矣而后人聚讼者甚多陈留县有莘野门有莘墟嵩县伊水南有空桑涧涧东有莘乐沟谓即耕莘乐道三使往聘之地史记殷本纪云帝沃丁葬尹于亳皇览水经注皆云尹墓在济阴已氏平利乡鹤林玉露伊尹墓在空桑北一里明一统志云尹墓在偃师县西归德府城东谷熟店亦有尹墓杞县志云尹墓在空桑涧伊尹村纷纷附防未见归一要之圣贤流风所被人各引而亲之亦秉彛好德之公也伊尹墓祀于郃其来逺无可考叶华云以为非出附防且赵岐之注孟朱子之传诗俱极侃凿则郃阳之墓自可传信】
周后妃太姒墓 在夏阳【贾志】夏阳村之东为夏阳故城一统志云城内有太姒墓此夏阳乃唐析河阳置河西县已而更名者其城在今县治东四十里水经注城南有瀵水水南有文母庙【明马朴同州志】
子夏墓 在县东水经注云在石室西北【州志】水经注称郃阳有子夏陵夏阳川濒河有子夏石室世代久逺记载茫茫【刘荫枢子夏祠记○按山西通志河津县西五里曰辛兴村相传有子夏墓又兖州府志曹州西三十里亦有子夏墓论者谓子夏设敎西河以老当以河津为是然晋省志又未如水经之古也】
荆将军轲墓 在县东北三十里东偏有庙【贾志】长安志云蓝田同州郃阳俱有荆轲墓葢凡三墓轲以匕首刺秦王后恐不得收葬而张茂先记荆轲字次非周日用云尝经荆将军墓与羊角哀塜隣其地在苑陵之源羊角哀见列士传左伯桃死角哀葬之梁山下伯桃见梦曰与荆将军墓隣每与战困廹倘所谓荆将军别一轲耶【关中陵墓志】秦王杀轲于咸阳此不宜有墓意当时民多怨秦快轲之事怜而收之故葬于此【明叶梦熊荆轲墓説○按蓝田县志亦云荆轲墓在县北三十里】
汉项它墓 在县东北三十里项村无考姑存之【贾志○按史记项伯名纒封射阳侯又有平臯侯名它砀郡长则此项它或即平臯侯也】
任季儿墓 在县东南四十里华里村【州志】季儿任延寿妻【县志○事见列女传】
唐李确墓 在县东三十里宫城里确唐宗室也【贾志】尒朱逵墓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朱家河【贾志】
户部侍郞雷德骧墓 在县北三十里其子秘书有隣太保有终祔【冯志】
宋安司谏俨墓 在县西南四十里干字村【县志】俨字仲容西京武威人宋太子右賛善大夫又为右司谏【马志】
杨宣抚永庆墓 在县西南五十里马村【贾志】杨业后旧有墓碑为人窃去【县志】
元岳处士崧墓 在县东北十五里【贾志】隆庆六年四月二十一日夜梦有神吿华云子曰岳先生香火事次日有吏执掘岳墓者按之【叶梦熊郃阳志】
明范叅政燧墓 在范家窊西【州志】
本朝康莘野乃心墓 乃心康熙己卯乡荐丁亥六月
卒明年葬于东小伏六村【张大受撰墓志】
【附疑塜】上古髙辛氏陵在县东南三十里有莘之夏阳【贾志○按山海经皇览路史九域志皆云帝辛葬顿丘即今清丰县也又刘恕外纪注云在滑县东北商丘县志在城南髙辛里归德府志在睢州东北帝丘然考唐以仲春祀帝喾于顿丘宋太祖开宝中诏祀帝王陵寝碑可考则歴代祀典俱在顿丘矣】○唐王伯当墓在永明【州志○按伯当系李宻之将本非郃人而刘仲城西有伯当故宅永明又有墓俱未详所自又开封府志封丘县西北有伯当墓睢州亦有墓又武安县西北沙明里亦有墓惟河南府志云王伯当墓在卢氏县度南原李宻叛唐伯当泣谏弗从及宻死伯当伏尸而死土人以其忠于所事遂收葬焉其説差为可信】
澄城县
夏伯成子髙墓 在县东十里西下村塜髙丈余周围三十步其上古柏森然生棘无曲刺墓前有庙碑碣无存【贾志】墓前有庙三楹内有袍笏像政和中重修有断碑【县志】
唐魏氏墓 在县北大贤村相传魏征墓俗名海子陵按征陪葬昭陵此不应复有征墓必征之子孙也【贾志】坟中螭首碑数通豪家利其地尽没之嘉靖初人讼之官有司莫能究也【县志○按征有赐庄于澄子孙世居焉此墓为征子孙之藏无疑】
金师节妇墓 在县南雷村庄墓表碑文进士王嘉猷撰【县志】有司议师氏贞洁足以激頺风端谨足以为妇则谨按諡法能固其所守曰节请諡曰节上可其事仍命县官致祭【郭黻撰师节妇传】
明潘尚书友直墓 在县北遮路村东墓田广五十余亩县南镇基村有友直父墓有勅修碑【贾志】
雷御史恭墓 在县西北三十里洛城村或云恭死葬戍所今止有叅父清墓墓碑系庐陵曾棨撰【县志】
韩给谏一良墓 在县南西观村【贾志】一良清贫不能举后事惟封土而已【县志】
权济墓 在县西十里段庄社【贾志】
【附疑塜】晋佛图澄墓在县西郭【贾志】在西郭旧文庙南下俗传为澄藏骨处按神僧传晋永和四年十二月八日澄寂于邺宫寺窆于临漳西紫陌今此地云有澄墓未知是否张云谷诗云不知烬骨埋何地犹指宣尼庙下陵谓此墓也【县志○按十六国春秋后赵録石虎建武十四年冬十一月澄还寺遣人辞虎曰化期已及虎怆然自诣寺慰谕先是建武十一年虎为澄造生墓于紫陌十二月戊子卒以澄所服锡杖银钵置棺中塟之郭门吏报曰见澄携一履去虎命掘冡惟有一履与一石而无尸据此则澄墓在临漳此疑误】
韩城县
周晋公孙杵臼墓程婴墓在县西南保安村【马志】韩城西南保安村麓有巨塜三相传为公孙杵臼程婴赵武墓邑志载之何景明着雍大记止称杵臼墓在韩城县西南婴墓在县西南保安村独不及赵武墓夫文子国君鼻祖必不从婴杵而窆雍大记不载赵武者不为俗惑也【县志】
秦司马靳墓 在县西南华池秦主铁官司马昌墓汉市长司马无泽汉五大夫司马喜墓俱在髙门【县志】靳【汉书作蕲】与武安君阬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于华池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市长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髙门【史记太史公自序】髙门华池在夏阳西城北汉阳太守殷济精舍四里所今髙门东去华池三里【水经注】髙门在邑西南三十里按太史公自序司马氏自晋入少梁错以下至喜卒皆葬髙门华池喜生谈谈有子曰迁迁生龙门龙门指少梁也髙门司马冡累累而迁墓亦在髙门东芝水之阴其为龙门少梁非龙门河津无疑矣【髙门巍岫诗引○按史记注晋灼云华池在鄠县误】
汉太史公司马迁墓 在韩城县南二十里【冯志】司马子长墓墓前有庙庙前有碑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栢太史公自叙曰迁生龙门是其坟墟所在矣【水经注】太史公墓汉司马迁墓也在韩城县南芝川镇墓前有坡因号司马坡而建祠焉【雍胜畧】汉太史令司马迁墓在芝川南岭上西枕梁山东临大河气势雄濶古栢数十百皆苍老如铁悬于两崖作蛟龙状子长一冡岿然其岭祠壁石墨林立代有名作冡以石砌二柏出其上盘崛尤竒北望少梁晓烟残照如图画然李太史子德句云尚余古柏风霜苦空对长河日夜深其大槩也邑令翟世祺筑髙台砌以砖石层级而上势入云表题曰河山之阳更为大观冡渐圮县令康行僴重修之手勒小碣以记其守墓给田自郃阳丞叶司空梦熊始【县志】永徽二年九月余判同州夜静坐于西防若有若无犹梦犹醒见一女子髙髻盛妆泣谓余曰妾汉太史司马迁之侍妾赵之平原人姓随名清娱瘗于长乐亭之西不揣人神之隔乞一言铭墓以垂不朽余感寤铭之【褚遂良撰随清娱墓志】按稗史随清娱者司马子长侍妾唐褚公遂良刺同州清娱感梦于遂良具言始卒且云图籍未载世人莫有知者以公为文人求志其墓光扬幽懿遂良为之志披同志无之或为修志家所删【左第书太史墓垣碑记后】
明王叅政盛墓 在苏村【贾志】
马副使永亨墓 在芝川镇西【州志】
张尚书士佩墓 在芝川镇西北【州志】
卫中丞景瑗墓 在县南【贾志】在卫家村西南一里【卫氏祖茔志】
薛相国国观墓 在县北【贾志】
解中丞经传墓 在城北【贾志】
卫翰林钦墓 在龙门【贾志】
本朝李知县枫墓 枫康熙甲辰防魁二十七年戊辰八月卒葬韩城县束龙岭茔即公所自卜【李因笃撰墓志】
贾御史祚墓 祚顺治丁亥进士卒于康熙三十三年六月葬于韩城东原新茔【张廷枢撰墓志】子明经缔芳墓葬相李村之先茔【髙掞撰墓志】
程知县必升墓 必升顺治乙未进士卒于康熙三十三年三月明年腊月葬韩城西薛曲村之星宿坡【张可立撰墓志】
吉举人庚墓 庚以康熙甲午举于乡次年十月卒卜厝于韩城东先茔【王养大撰墓志】
刘廵抚荫枢墓 荫枢康熙丙辰进士卒于雍正癸卯九月诹吉于雍正三年乙巳十一月窆于韩城谭马村西北祖茔之次【白相国潢撰墓志】
华州
周郑桓公墓 在州西关路南【州志】
唐贽叅军抱墓 明嘉靖十四年州西梁家村原邉土人耕田得墓隙入视无骨有志铭石横直俱一尺五寸曰贽抱墓盖唐之郑县人左武卫兵曹叅军也称其葬地为安乐乡之原称其葬日为天宝元年【州志】
郭驸马暧墓 在州西南山之巅【贾志】暧汾阳王第五子尚升平公主墓在华州西南十里半山中【关中陵墓志】
明东氏墓 在州西南原上【贾志】
郭太守瑾墓 在州西南【贾志】
石少叅禄墓 在州西五里【贾志】
张大叅潜墓 在州东五里山麓子之榘祔【贾志】孙太守鸿墓 在州东南【贾志】
郭通判山墓 在州东南【贾志】
王祭酒维祯墓 在州南郊外【贾志】
王主事尧弼墓 在州西南栲栳山麓【贾志】
孙敎授玉墓 在州郊西南【贾志】
郭方伯性之墓 在州南十里【贾志】
孙给諌绍统墓 在州西南【贾志】
王方伯庭诗墓 在州南弟进士庭诲探花庭譔主事庭諌俱在焉【贾志】
姬忠烈文墓 在州西【贾志】
李郡丞灿然墓 在州北【贾志】
郭恤刑宗震墓 在州南弟征士宗昌祔【贾志】
本朝张工部鲲翔墓 在州西【贾志】
【附迷冢】唐宇文珽墓珽字救珉河南洛阳人永淳元年六月终于华州之别业即以其年迁窆于郑县安乐乡之西原【杨烱撰墓碑】○御史大夫程行谋墓君名则字行谋世以字行门闾当华岳之峰碑阙倚桃林之塞迁自吾祖定成我居作郑人矣开元十四载春之孟庚寅薨于洛阳之审政里第赠左丞相以贞为諡莫春壬寅十朋啓茔双表昭归厝于郑之少华原【苏颋撰神道碑】○后唐魏王继岌墓继岌伐蜀班师至渭南李环缢死之任圜葬继岌于华州之西南【五代史唐家人传】
【附疑冢】汉东方朔墓在州西南二十里【冯志】墓在州西南小悌原北东方村【州志】朔墓在山东陵县顔鲁公书碑华州西南十五里俗名防东方谓有人防东方朔于此嘉靖间土人掘得一碣曰防同坊讹为东方因云有朔墓耳【关中陵墓志】
华阴县
汉杨硕墓 在县东十五里【州志】
定逺侯班超墓 在华阴县西二十里【冯志】班定逺墓在县班庄村官道傍【县志○按河南府志班定逺墓在府城北邙山误】
杨太尉震墓 在县东三十里杨氏汉多闻人丘墓不能悉考【县志】后汉杨震改葬华阴潼亭先葬十日有大鸟丈余集震墓前俯仰悲鸣泪下沾地葬毕飞去时人立鸟象于墓前【白孔六帖】唐太宗贞观十一年行幸过汉太尉杨震墓伤以忠非命亲为文以祭之仆射房龄进曰杨震虽当夭枉数百年后方遇圣君停舆驻跸亲降神作此文可谓虽死犹生没而不朽【名臣奏议】关西夫子墓汉杨震墓也在华阴县东公庄村官道北【雍胜畧】震墓在潼关卫城西七里汉书改葬潼亭即此【潼关卫志】县东吊桥铺北城内左右共七冢明万厯初兵使蔡可敎建享堂拓地三十四亩堂圮
本朝顺治丙申副使汤斌重建【贾志】县西五方村北前双乳台有杨氏先茔墓存者蜿蜒十有八【州志】
晋王猛墓 在华阴县西三里【冯志】
宋希夷先生陈抟墓 在华山希夷峡【贾志】抟隐华阴云台观没于张超谷石室中遗骨为道士时出乞施嘉靖中直指姚一元葬之玉泉院苏志臯作记【关中陵墓志】
明郭少司马良墓 在县西北四里【州志】
张通政琏墓 在县东二里【县志】
雷太史霖墓 在县东一里【县志】
曹方伯端墓 在县西四十里【县志】
屈中丞直墓 在华阴县西十五里直左副都御史【冯志】
张郞中寿墓 在县东南一里【贾志】
赵知府儒墓 在县北三十里渭北【贾志】
陈郞中諌墓 在县西北四里【贾志】
杨侍御九泽墓 在县东南四里【贾志】
张同知啓墓 在县东南三里【贾志】
王佥都大受墓 在县西北五里【贾志】
张知县毓翰墓 在县东【贾志】
杨光禄呈秀墓 在县西三里【贾志】
王侍郞之良墓 在县西三里交龙庵侧赐祭葬有勑建坊【贾志】
陈知州嗣虞墓 在县北【贾志】
杨知府应震墓 在县东南【贾志】
陈知县可绩墓 在县西【贾志】
郝知县光显墓 在县西南【贾志】
【附疑冢】汉神医华佗墓在县西五里【马志○按开封府志佗墓在项城盖佗见杀于操未必瘗于秦也】
【附迷冢】唐朝议大夫杨越墓越仙掌人髙宗时朝议大夫薨遗令薄葬不藏珠珍尧经一巻尧典一篇昭示后嗣不忘圣道即以其年葬于西岳习仙乡登仙里西麓【陈子昻撰神道碑】○昌化王乌承玭墓玭张掖人世以武功显封昌化郡王葬华阴告平里韩愈作碑今无考【县志】○宋殿中丞侯可墓程明道先生志墓在乡西保德乡先茔之次今无考【县志】蒲城县
周贾大夫塜 在县西南十八里贾曲乡【关中陵墓志】左氏传贾大夫恶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臯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杜预注曰今县有贾城即古之贾国【宋敏求长安志】
唐睿宗桥陵 在蒲城县西北三十里丰山【冯志】开元四年十月庚午葬大圣真皇帝于桥陵【唐书宗本纪】桥陵在京兆府奉先县界【文献通考】丰山一名苏愚山在蒲城县西北三十里有唐睿宗桥陵【雍胜畧】陵在县北丰山周四十里前襟浩泉之水【关中陵墓志】陵前襟浩泉今涸【县志】肃明顺圣皇后刘氏长寿二年为户婢诬与窦德妃挟蛊道祝诅武后并杀之宫中葬秘莫知景云元年追諡肃皇后昭成顺圣皇后窦氏生宗与肃明同追諡并招魂葬东都之南肃明曰惠陵后曰靖陵立别庙曰仪坤以享云帝崩追称皇太后与肃明祔桥陵【唐书后妃列传】桥陵在蒲城宣化乡积善村封内四十里陪葬太子三惠庄太子陵在桥陵东南三里惠文太子陵在东三里惠宣太子陵在东六里并栢城内公主三金仙梁国鄎国【宋敏求长安志】桥陵节愍太子重俊并宜城金城长宁成安安定五公主祔【贾志】
宗泰陵 在县东北三十里金粟山怀仁乡散母村封内七十六里下宫去陵五里陪葬一髙力士【宋敏求长安志】广德元年三月辛酉葬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于泰陵【唐书代宗本纪】宗尝谒桥陵至金粟山覩冈峦有龙盘凤翔之势谓左右曰吾千秋后宜葬此地宝应初追述先防而置山陵焉【大唐新语】泰陵在京兆府奉先县界【文献通考】金粟山在蒲城县东北三十里有碎石若金粟然唐宗泰陵在其下【雍胜畧】泰陵碑记尚存【县志】元献皇后杨氏生肃宗薨至德二载太上皇自蜀诏有司议尊称遂上册諡宝应末祔泰陵【唐书后妃列传】宗幸蜀至马嵬顿六军不进大将军陈元礼请诛杨氏于是诛国忠赐贵妃自尽【旧唐书肃宗本纪】妃死瘗于西郭之外一里许道北坎下【太真外传】安禄山反帝幸马嵬不得已与妃诀引而去缢路祠下裹尸以紫茵瘗道侧帝至自蜀道过其所使祭之且诏改葬礼部侍郞李揆曰龙武将士以国忠负上速乱为天下杀之今葬妃恐反仄自疑帝乃止宻遣中使者具棺椁它葬焉【唐书后妃列传○按马嵬在今兴平县西三十里其宻改葬地不传故附于此】
宪宗景陵 唐宪宗陜西蒲城县祭【防典】在蒲城县东北三十里金帜山【冯志】元和十五年五月庚申葬圣神章武孝皇帝于景陵【唐书穆宗本纪】景陵在京兆府奉先县界【文献通考】景陵在丰山陵南下宫有宋重修庙碑桥陵泰陵光陵碑俱毁惟景陵有録其全文者今犹传【县志】在县东北丰阳乡封内四十里陪葬妃后三懿安郭太后孝明郑太后王贤妃【宋敏求长安志】陪葬惠昭太子宁【贾志】懿安皇后郭氏生穆宗穆宗嗣位上尊号皇太后敬宗立号太皇太后宣宗立后暴崩有司上尊諡葬景陵外园○孝明皇后郑氏生宣宗宣宗立尊为皇太后懿宗立尊后为太皇太后咸通六年崩上諡册葬景陵旁园【唐书后妃列传】
穆宗光陵 在县北二十里尧山西案岭宁康乡普济延兴二村封内四十里下宫去陵五里陪葬后二恭僖王太后贞献萧太后【宋敏求长安志】长庆四年十一月庚申葬睿圣文惠孝皇帝于光陵【唐书敬宗本纪】光陵在京兆府奉先县界【文献通考】尧山有唐穆宗光陵宋开宝间修葺诸陵庙立碑今毁【关中陵墓志】恭僖皇后王氏生敬宗敬宗立尊为皇太后文宗时居义安殿曰义安太后防昌五年崩有司上諡葬光陵东园【唐书后妃列传】
宁王宪墓 在蒲城县北十五里【冯志】让皇帝宪开元二十九年薨追諡让皇帝赠妃元为恭皇后葬桥陵旁号其墓曰惠陵【唐书宗室列传】其俗称唐让冡【关中陵墓志】在县西北丰阳乡胡村封内一十里陪葬诸王三郑王锡嗣宁王琳同安王珣公主三蔡国代国霍国【宋敏求长安志】宁王子珣封同安郡王开元二十五年薨诏赠太子少保陪葬桥陵【旧唐书让皇帝宪传○按贾志直书让皇帝陵以冠宗之前有乖君臣之义今改照亲王书法又郑王锡贾志作郑王筠考唐书宁王传云子十九人而表只载十五人旧唐书宁王传云子十人内并无郑王锡】
李将军思训墓 在县西十五里唐云麾将军有碑李邕书【马志】明正德中御史刘逺夫谪为蒲城簿访出以铁束锢之【县志】
丞相魏謩墓 在蒲城县南十五里謩文贞公征五世孙【关中陵墓志】
太子司更吕才墓 在县西南十五里宜安村北土人世传云【续蒲城志】
五代窦沂公贞固墓 在蒲城县北四十里【冯志】开宝二年病固自为墓志【宋史本传】在县北罕井固后有进士窦世昌昌后有窦郁皆葬邑北祥村【贾志】
宋冦忠愍祖墓 在县南四十里可村【续蒲城志】在渭南县北棠村里仕原之麓葢准初生地也【贾志○按下邽相传有冦忠愍墓原属渭南今分属蒲城向有地顷余土豪利其地掊碑号为古塜祗存地亩余矣但考河南府志云准墓在巩县引诏许归葬西京之语又巩县志准墓在县西南孝义堡地名冦家湾与宋史本传归葬西京相符则墓在巩矣又莱公父母墓在宜君兹或其祖墓欤】
周总管贵墓 在县西贵系驸马都总管【贾志】
金都元帅周进成都御史周玑墓 俱在县西【贾志】张防御建墓 在县西三里有碑剥落【马志】
段御史继昌墓 在县东八里【贾志】
元王义民理墓 在县东北三十里韦村以七世同居勑旌【贾志】延祐天厯两旌其门先茔二顷有欧阳碑铭危素书【县志】
薛枢宻禄墓 在县西南宜安村【续蒲城志】
明赵文学晋墓 在韦村子尚书端祔【贾志】
姚春坊哲墓 在城南四十里【贾志】
关员外鲁森墓 在东郊外【贾志】
马博士巨江墓 在城北二十里【县志】
王太常勉墓 在城东南三里【贾志】
李御史松墓 在南郊外【贾志】
王叅政臣墓 在城南五里【贾志】
魏御史秉墓 在县南四十里裔孙主事运开祔【县志】屈给谏铨墓 在城西五里弟知府釴曽孙知府灿祔【贾志】
姜御史实墓 在城西五里【贾志】
雷行人雨墓 在城南五里【贾志】
韩知府坤墓 在北郊【县志】
原员外宷墓 在西郊外【贾志】
忽知府鸣墓 在城西十五里【贾志】
张叅政稽古墓 在城西十五里【贾志】
杨主事体仁墓 在城东北二里【县志】
米郞中助墓 在东郊外【贾志】
王副使元命墓 在城南七里【县志】
杨郞中应宿墓 在城北二里【贾志】
李太保应策墓 在县东北十五里谿头【贾志】
常郞中澄墓 在南郊外【县志】
屈通政灼墓 在城北二十里重山后【贾志】
闫知府顾行墓 在县西四十里【县志】
樊中丞东谟墓 在县南十里【贾志】
本朝原侍郞毓宗墓 在东门外相原府村南【县志】李提学馥蒸墓 在县南二里【续蒲城志】
许总兵占魁墓 在县西南三十里【续蒲城志】
米御史襄墓 在县东南五里【续蒲城志】
王提学綡墓 在县北二十五里【续蒲城志】
【附疑冢】魏太尉邓艾墓在县东北七十里【马志○按蜀绵州志亦有邓艾墓钟防既以逆诛则艾应有返葬之典不必仍在蜀也但无可征信耳】
【附迷冢】唐胡珦墓珦葬京兆奉先夫人天水赵氏祔焉【韩愈撰神道碑】蒲城县胡珦神道碑韩文公撰胡证书在尉廐支槽近置夫子庙访坟不获矣【江邻几杂志】潼关县
上古女娲氏风陵 在城北黄河中【县志】关之直北隔河有层阜巍然独秀孤峙河阳世谓之风陵戴延之所谓风塠者也风塠御览作风堆又引戴延之西征记云伏羲女娲风姓也此当是女娲之墓九域志云女娲墓在今潼关口河滩上屹然介河有木数株虽暴涨不漂没也寰宇记云河东县三里风陵是女娲之墓【水经注】潼关口河潬上有树数株虽水暴涨亦不漂没人号为女娲墓天宝十三年五月内因大风吹失所在乾元二年六月虢州刺史王晋光上言今月一日河上侧近忽闻风雷晓见坟涌出上有双柳树下有巨石各髙丈余【唐厯】关北大河中有滩出水可三二尺滩上一树古老相传云本女娲墓女娲炼石补天缺断鳌立地维故墓在大河中水髙与髙水下与下葢神之所扶持也立祠于岸载在祀典天宝十三载秋霖一百日河水泛滥其滩遂被冲没至今无迹乃知向说皆谬耳【唐陆长源娲皇墓辨】女娲氏其神居于栗席之野是为风陵堆乾元中刺史奏阌乡坟天宝十三载天雨晦防俄失所在至是河旁风雷夜声黎明视之其坟涌出复夹两柳树肃宗命祝史祠焉干德四年诏置守陵五户春醮少牢【路史】在潼关东门外黄河北岸或曰黄帝相风后墓【关中陵墓志○按平阳府志赵城东有娲皇陵兖州府志济宁州东南有女娲陵而潼关之风陵则自唐称祀典宋置守户其事确凿可据长源所云冲没无迹或神灵之隐见有时耶】
隋观德王雄墓 在城西十里雄隋宗室有唐中书侍郞岑文本碑今碎【县志】舒绰善相冡吏部侍郞杨恭仁欲改葬观王绰定一土堪葬曰此所拟处深五尺之外有五谷若得一谷即是福地公侯世世不絶恭仁即将绰向处令人掘深七尺得一穴如五石瓮大有粟七八斗【朝野佥载】
唐杨思训墓 在城西五里【县志】
明张指挥潜墓关指挥键墓 俱在潼关东十里潜键
俱明正德八年阵亡【县志】
盛指挥德墓 在城西五里德本卫指挥嘉靖二十九年战殁赠轻车都尉【县志】
盛文定讷墓 在关东五里知县讱祔【贾志】
葛叅政大纪墓 在城南【县志】
盛尚书以墓 在城东【贾志】
孙给諌振基墓 在城东子侍郞必显祔【贾志】
张大理惟任墓 在关南原【县志】
王尚书之臣墓 在关北焦家庄【县志】
盛副使以恒墓 在城东南【贾志】
张指挥尔猷墓 在城西十里尔猷系崇祯十六年殉节【县志】
耀州
汉祋祤令塜 在州东一里祋祤庙南令失姓名有遗
爱故祀塜即其葬处【州志】
北周大将军令狐整墓 在州西北三里有碑【贾志】隋鸿胪卿令狐熙墓 在州西北三里有碑【州志】
唐柳元公公绰墓 在耀州西北四十里其弟公权墓亦在焉【冯志】州北四十里柳家原有二墓【关中陵墓志○按贾志蓝田县志俱云公权墓在蓝田县东三里柳庄然马冯两志及府志俱云在耀意其兄弟友恭成性茔兆同处理或然也】
彭城县公令狐德棻墓 在州西北三里有碑【州志】令狐丞相楚墓令狐丞相绹墓 在州西北五里楚本州人唐宪宗时为相卒葬于此绹楚之子【马志】楚疾甚勑诸子曰吾生无益于时无请諡勿求鼓吹以布车一乘葬铭志无择髙位是夕有大星霣寝上其光烛庭【唐书令狐楚传】
明石员外庆墓 在沮西开家坡【贾志】
成翰林敬墓 在州东落星原【州册】子吏科都给事中凯从葬有勑修坟碑【贾志】
杨知府理墓 在落星原下马堰【州志】
张侍郞钧墓 在西乳山下【贾志】
张侍郞琏墓 在耀州西北十里琏户部侍郞【冯志】子训导防着长史防啓从葬【州志】
左佥事经墓 在州西五里唐家原有碑【贾志】南一里即其子吏部员外思忠墓【州志】
乔主事仲节墓 在小丘北子副使世宁祔【贾志】髙祖讳刚号后院公生二子长讳志玉号髙年公生一子讳仲节以先大夫贵封南京户部广西司主事生二子长即先大夫讳世宁歴官四川按察使赠通议大夫余家耀州义门乡之小丘村故自后院公而下迄通议公咸葬小丘村北先茔【逺志堂集】
王文肃图墓 在牛村【贾志】
【附疑冢】周公冶长墓在故华原县北然无碑旧志亦云传疑【贾志○按史记注张华曰公冶长墓在城阳姑幕城东南五里又青州府志云公冶长墓在诸城县西四十里应以史记注为是】
同官县
秦孟姜女墓 在同官县北三里【冯志】女囘山在同官县北三里按通志孟姜女至长城寻夫而囘卒于山下遂葬焉故曰女囘山【雍胜畧】秦始皇时姜女者楚澧人范郞妻也归三日而范郞赴长城之役其后赍寒衣至城所寻问范郞已埋版筑中矣女乃绕城哭城隅为隳隳所范郞见像女即其处求骸骸多不可辨乃啮指出血滴骸入骨不可拭知为夫骸遂负之由君子济渡经雕阴而奔夫长白其事主将命追之女至宜君山同官界所登山渇甚痛哭地涌甘泉今其地名曰哭泉时女倦甚不能奔而追将及忽山峰转移若无径然追者乃返女至同官水湾筋力竭矣知不能返澧乃负骸置西岩石龛下坐于傍而逝同官人即其遗骸处塑像祠之【马理姜女祠诗序】
元都尉钟陞墓 在县西北神水乡崔家堡有碑【贾志】碑为耕者没其半其存者载为元大德四年间也墓前有石人一石虎三石羊二【县志】
明冯佥事宁墓 在县东四十里地曰南神鹅【州志】雷御史雨墓 在县东二十里【贾志】
【附疑冢】唐单雄信墓在故县村开福寺侧一里许无碑有石羊一亦毁其半【州志○按唐书单雄信传雄信曹州济阴人东都平斩洛渚同官非本籍又非洛师近地曷为西葬间中耶】
白水县
上古史皇氏仓颉墓 在白水县东北七十里【冯志】史皇氏终葬衙之利乡亭南【路史】皇览曰坟髙六尺【路史注】仓颉塜方舆胜览有数处当以关中冯翊今耀州者为是按皇览云有仓颉冡在利阳亭南髙六丈又闻人牟准作卫觊碑文云仓颉冡碑大篆书在左冯翊利阳亭南道旁觊金针八分书也【丹铅总録○按明一统志谓仓颉墓在南乐县西者以庙为证古圣贤庙遍天下未足以为据也河南通志谓在开封府城东山东通志谓在寿光县治西者皆以其地有利乡悮耳不知路史固确指衙之利乡亭也至凤翔志谓在岐山县南五里仓颉庙东而曰石兽石柱犹存此直是汉魏后古塜耳明一统志谓在白水县东北八十里考嘉靖癸丑筑白水东北新城増广五里城辟而东故里数加近也】
汉杜康墓 在县西十五里【贾志】志言康能造酒今墓侧
尚有遗槽【县志】
雷公祥墓 在县东十五里雷祥村【县志】祥能医善陶所造磁器精工絶人世所谓雷公器是祥生而正直殁而为神县东雷祥村即神家庙地昔人尝见曵杖于阡陌间须眉如霜素冠苍衣今庙葢宛肖其象云【元乡进士潘恳修雷公庙记】
明裴侍郞墓 在县东北十一里【州志】
侯御史恂墓 在县北子佥事自明祔【贾志】
【附疑冢】郭孝子巨墓旧志谓在县西二十里凤庄【县志○按巨于白水既非土著其流寓又无所征考明一统志怀庆府城北有巨墓彰德府志林县姚村亦有巨墓村南有埋子庄其冡有碑括地志曰济州有郭巨墓济南府志汉孝子郭巨墓在肥城县西北六十里青州府志防阴干山在城东北九十里山之阳为郭巨墓考孝子传称巨河内人林县旧河南则林县为近诸墓皆未敢信也】
【附迷冢】周秦献公墓史记载献公死葬衙出子亦葬衙今失其处【贾志】○唐平原郡公员半千墓半千齐州全节人睿宗初表丐骸骨有诏聴朝朔望开元九年游尧山沮水间爱其地遂定居卒年九十四即葬焉吏民哭野中【唐书本传】嘉祐杂志载白水县民得员半千墓志云十八代祖凝自宋入魏以其雅似伍员遂赐姓员考唐书本传其先彭城刘氏十世祖凝之事宋及齐受禅奔元魏以忠烈自比伍员因自姓员史与碑不同如此【野客丛谈】
干州
唐髙宗干陵 在干州西北五里梁山【冯志】文明元年八月庚寅葬天皇大帝于干陵【唐书武后本纪】干陵在京兆府奉天县界【文献通考】文明元年析醴泉始平好畤武功邠州之永寿五县地置奉天县奉干陵【唐书地理志】神龙二年五月庚申葬则天大圣皇后【中宗本纪】武后崩将合葬干陵给事中严譔言曰尊者先葬卑者不得入今啓干陵是以卑动尊术家所忌且元阙石门冶金锢隙非攻凿不能开神道幽静多所惊黩若别开隧以入其中即往昔葬时神位前定更且有害曩营干陵国有大难易姓建国二十余年今又营之难且复生合葬非古也况事有不安岂足循据汉世皇后别起陵墓魏晋始合葬汉积祀四百魏晋祚率不长亦其验也今若更择吉地附近干陵取从葬之义神有知无所不通若其无知合亦何益山川精气上为列星葬得其所则神安而后嗣昌失其宜则神危而后嗣损愿割私爱使社稷长久中宗不纳【唐书严譔传】在奉天县西北五里梁山乡丈八青仁埪子三村界周八十里有于阗国所进无字碑【宋敏求长安志】唐诸陵皆无碑记惟干陵西南隅有大碑髙三十余尺螭首龟趺岿然表里无一字【珍珠船】干陵在梁山干陵署在干陵下二里许遗址尚存土人谓之看坟司【州旧志】按文献通考陪葬干陵者章怀太子贤懿德太子重润泽王上金许王素节邠王守礼并义阳新都永泰安兴四公主特进王及善中书令薛元超特进刘审礼尚书左仆射卢钦望【唐书作豆卢钦望通考无豆字误】左仆射杨再思左仆射刘仁轨左卫将军李谨行左武卫将军髙侃其碑址俱无存【州志】正德乙巳游梁山山在郡城西北唐髙宗武后葬是名干陵陵正南两峯对峙上表双阙曰朱雀门内列石器首华表二次飞龙马二朱雀二马十匹仗剑者二十人次二碑东碑无文间刻前人题名西碑文曰述圣记后自制也碑制四方如局俗曰七节碑今仆矣次双阙陵之内城门也大狮二南向左右列诸番酋像左之数二十有八右之数三十仆防相半背有刻皆剥落不可读论者谓髙宗之葬诸番长来助者甚众武后不知太宗之余威遗烈乃欲张大其事刻之以夸耀后世是也复北行抵后山下并麓而西曰白虎门北曰武东曰青龙皆表双阙树石器于是复抵朱雀门将寻临川上仙之迹而吊之遂憩阙下削苔读碑【宋廷佐逰干陵记】
僖宗靖陵 在干州东北十五里【冯志】文德元年十月辛卯葬惠圣恭安孝皇帝于靖陵【唐书昭宗本纪】靖陵在京兆府奉天县界【文献通考】在奉天县东北一十五里岑阳乡鸡子堆封内四十里下宫去陵五里与干隣相接隔豹谷【宋敏求长安志】
狄梁公仁杰墓 在干陵下【冯志】旧志未载据东郡祁伯裕编关中陵墓志云狄梁公葬干州北门外五里许当干陵东知州杨殿元查合【州志○按河南通志洛阳金墉城及孟津县西俱有梁公墓而本传不载葬所但梁公有转日囘天之力以功名始终应得陪葬似当以干陵者为是】
术士桑道茂墓 在州南道茂有神术后随德宗出幸死于是葬焉【马志】在南门外有神道碑【关中陵墓志】
金杨掾史振墓 在州东南十里子奂名儒官至学士号紫阳先生与父振葬同处【马志】贞祐三年三月十五日终于华严里以明年正月七日葬公于州南小刘村新茔城南翁墓次三夫人祔焉【元好问撰杨振墓碑】病革勑无以斋醮贻识者笑实乙卯岁九月之一日也后五十七日遂葬于刘村先茔之次夫人陈氏刘氏祔焉【元好问撰杨奂墓碑】
明宋尚书钦墓 在干州南钦南京大理寺卿赠刑部尚书【冯志】公致仕家居十有三年治己未七月讣闻上特赠刑部尚书差进士李光翰造坟安葬卜地于干城西南而造焉逾年始成【王恕撰神道碑】
常御史宗善墓 在新村里自庚戌登进士为行人拜御史逾一纪然为人素清苦所至冰蘗着声故卒之日几不能具棺敛常氏世家干州葬本州新村里先茔之次【王九思撰墓志】
【附疑冢】殷妲己墓奉天县西五里莫谷西半崖坡内【宋敏求长安志○按妲己斩首朝歌无因移葬陜地墓疑误】
【附迷塜】北周宇文陵在好畤县东一十五里○吴妃陵在好畤县西北二十里明月山下【宋敏求长安志○按宇文陵未详北周何人之陵吴妃陵亦未详何代妃嫔之陵并存以备考】
武功县
上古姜嫄墓 在武功南门外南去三百六十步又西四十步武功古斄国也或云葬邠非是【关中陵墓志○按明一统志墓在闻喜县西误】
汉苏典属国武墓 在守节乡【马志】郡国志武冡在好畤县东三十里按长安志好畤县不常所置汉县在奉天界今在干州东七里晋县在旧县南二里唐县在州西北六里宋元同之今并入永寿则武墓在武功县东三十里守节乡者近是韩城亦有武墓非【关中陵墓志】子卿墓在韩城西北五里姚庄村梁山之麓因有墓名苏山焉邑有常祀余为令具羊豕拜其墓麓多柏枝咸南向或曰武功亦有墓韩人常与之争噫君子之忠草木且为之征如此而谓人心能弃之欤墓稍南面东有祠惟垣頺欲新之始乙亥春至丁丑春垣成余往落其八十老人为余言童时记古墓在今墓下烈风雨墓开日出此地常有云气土人异之就视见白骨有碣为汉苏子卿墓土人迁之上砖封墓立祠焉祠頺戴令新之问其碣则封墓中【左懋第新苏子卿墓垣记】苏武墓在苏山有柏三百余株枝皆南向墓前有石碣一题为汉苏子卿墓按子卿武功人今京兆有墓而此地传有墓立祠今山下诸村多苏姓岂其裔耶古人达观葬无定所往往有然【韩城县志○按子卿墓武功韩城两地俱有但苏氏自汉及唐世居武功又马冯两志俱收武功而阙韩城故附见于此】
李淳风母墓 在县南十五里寺内观音洞后世传淳风葬母时占云葬后三日当有天子来及期太宗果以校猎至其所【县志】
唐苏相国瓌墓 在武功县西南博村【贾志】许公瓌景云元年十一月葬于武功碑书剥蚀过半考文苑英华卢藏用序张説铭今碑后犹有范阳张説字【石墨镌华】
苏许公颋墓 在武功县西南十五里新寨南有神道碑张説【关中陵墓志】在义门乡与苏武冡相接今官道旁有古碑存焉【马志】
宋卫尉少卿游师雄墓 在武功县西八里【冯志】游师雄墓志张舜民书者为邵防清圆秀劲大是名家【石墨镌华】在王宅村西原上今碑与华表俱失【县志】
明康尚书汝楫墓 在武功县西汝楫刑部侍郎赠工
部尚书【冯志】
马文简京墓 在武功县西北京刑部侍郎赠少傅礼部尚书諡文简【冯志】
康状元海墓 在县西【贾志】子栗葬浒西祖茔烈妇杨氏祔【王九思墓志】在县南浒西庄南隅原下左湋右漆有吕泾野王渼陂碑记【县志】
张寺丞鏄墓 在北山之阳按察张国彦墓志【县志附迷塜】北周琅琊公司马裔墓裔河内温人封琅琊公天和六年正月亡以建德元年七月葬于武功郡三畤原【庾信墓志】○唐殇帝陵在县西原上【宋敏求长安志】○定襄王郭英乂墓永泰元年十有二月定襄王薨于灵池兵故也大厯三年正月诏葬于武功之先茔夫人厐氏同祔嗣子嘉珍饰榇蜀门归魂秦陇以载职在史臣琢石请词【元载神道碑】
永寿县
汉太中大夫陆贾墓 在永寿县西南五十里【冯志】唐代国忠公安金藏墓 在安家洼【贾志】
七女墓 在县东南永康里【贾志】永康里髙冈山有七冡不知何时人【县志】
邠州
夏邠公公刘墓 在邠州东八十里【冯志】在州东土陵村【贾志】公刘葬州东八十里四山屏合羣峰揖拱墓长三里许北枕山谷南控泾水【州志】
汉公孙丞相贺墓 在州西南三十里孙村【贾志○按关中陵墓
志今庆阳府亦有贺墓】
晋前秦苻坚墓 在邠州西南二十里【冯志】初长安之将败也坚中垒将军徐嵩屯骑校尉胡定各聚众五千据险筑堡以自固及苌害坚嵩等以王礼葬坚于二堡之间【十六国春秋前秦録】先兵有謡云河水清荷诏死新城坚闻恶之语军侯曰地名新城避之至是为姚苌所杀于新平城遂葬焉【元和志】墓在新平废县距州二十余里横广而纵狭履之只如田畔【张金度苻坚墓诗序】
宋户部尚书陶谷墓 在邠州西三里子邴祔【冯志】史天常墓 在州东十里司空山【贾志】
明赵侍郎伦墓 在州西北三十里小村原【贾志】
阎侍郎本墓 在邠州西南五十里本户部侍郎【冯志】刘尚书昭墓 在邠州西五里昭工部尚书【冯志】阎知府让墓 在州东三里凤凰山下【贾志】
三水县
秦扶苏二女墓 在县东北六十里【贾志】两女砦去邑七十里地势髙耸南望平衍如列足下麓有两塜存焉旧传秦扶苏二女卜葬于此【县志】
唐潞国公侯君集墓 在县东北鸡阜山【州志】鸡阜山在邑东里许旧县城址在其前盘如螺突耸若壁俯视邑隍侯君集之塜当其麓【县志】
马沼墓 在邑东北十里其墓志因崩而出居民毁之【县志】
宋范制置使祥墓 在太慈村【贾志】祥墓在县南原太慈村子侍郎育祔焉二塜相望旧碑岿然【县志】
第五均墓 在魏落村【贾志】在邑西三十里蒲东舍之间按第五氏墓表云先世出齐田横之后诸田徙园陵者多故以次第为氏旧云阳靖川人后徙三水子孙因以为家焉【县志○按邠州志云第五伦墓非也伦墓在泾阳】
五女塜 与第五氏墓相比第五氏元祐间墓碑在其圹内未审何故【县志】
明文御史振墓 在县北半川【贾志】
文郎中在中墓 在半川文林【贾志】文少白坟在县北文林左环白石岭右逻东涧河【县志】
文叅议运熙墓 在南宫【贾志】在半川之东南二里【县志】文庶常在兹墓 在县北鸡红岭下祔父学正运开侧【贾志】
文知县毓凤墓 在县西二里淼园【贾志】
本朝刘总兵偁墓 在县西蒲泉舍偁滇南总兵水西
之难战殁康熙十年
赐祭葬建茔立碑以旌忠节【县志】
淳化县
汉钩弋夫人墓 在县北三十里即云陵【贾志】钩弋赵偼伃昭帝母也从幸甘泉有过见谴以忧死因葬云阳昭帝即位追尊为皇太后发卒二万人起云陵邑三千户【汉书外戚传】夫人死云阳宫暴风扬尘百姓感伤使者夜持棺往葬之封识其处【史记外戚世家】正义曰括地志云云阳陵钩弋夫人陵也在云阳县西北五十八里【史记注】陵在云阳甘泉宫南今人呼为女陵【三辅黄图】初钩弋夫人谴死既殡尸不臭而香闻十余里因葬云陵上哀悼之又疑其非常人乃发塜开视棺空无尸惟双履存一云昭帝即位改葬之棺空无尸惟丝履存焉【捜神记】昭帝发卒二万筑陵号云陵自汉始元讫今一千七百六十余年遗塜巍然俗呼大圪塔【县志】
明罗御史廷绣墓 在县北十五里又知府奎墓在县
北五里【贾志】
本朝韩游击玺圣墓 在县北三十里玺圣郧阳守备康熙十七年勦竹房贼死节赠游击【县志】
【附疑冢】上古少昊陵少昊金天氏葬云阳【县志○按路史少昊葬云阳注云在茶陵之露水乡攸县界又刘恕外纪注云云阳山名在曲阜县兖州府志少昊陵在曲阜东北八里是云阳之在茶陵曲阜二处虽无定论要非淳化之云阳也】
【附迷冢】唐杨员外郎令一墓令一仙掌人十九举进士髙第大中大夫检校天官员外郎圣厯元年六月卒粤乙卯假葬于合宫县平乐乡之北阜郭门十里邙山西冈峦万古之阡都邑九重之地襚寄新垅魂怀故域【张説墓碑】
长武县
隋牛丞相墓 在长武县东北四十里【冯志】
宋张知府确墓 在长武县南二十里【冯志】宣和七年徙官隆德知府死金难赠述古殿学士【县志】
鄜州
明刘节妇墓 在鄜州南五里【延安府志】
齐举人国儒墓 在州北莲花池上【延安府志】
【附疑冢】唐杜工部甫墓在州三川驿西三百步鄜州旧志所载如此按子美本传唐大厯中子美出瞿塘下江陵泝沅湘以登衡州因客耒阳海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馈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刘斧拾遗小记谓子美由蜀往来得以诗酒自适一日过江上舟中饮醉不能复归宿酒家是夕江水暴涨子美为惊湍漂泛其尸不知落于何处宗还南内思子美诏求之聂令乃积空土于江上曰子美为白酒牛炙胀饮而死葬于此矣以此闻宗故唐史因有白酒牛炙大醉一夕卒之语信哉史氏之诬也此鄜州安得有墓乎【马志】秘书郎乔中山云自东曹掾出使延安道出鄜州土人传有杜少陵骨在石中者因往观之石在州市色青质坚树于道旁中有人骨一具趺坐若自成者与石俱化以佩刀削之真人骨也【纬畧○按元稹作子美墓志云子美旅殡岳阳其孙嗣业啓子美柩袝于偃师偃师志云甫墓在土楼村而郑刑部文宝谪官衡州有经耒阳杜子美墓诗今湖广通志亦云甫墓在耒阳城外化龙桥岂但为志而不克迁抑已迁而故塜仍存耶要之鄜无杜墓纬畧之説尤为不经未足深辨】○马将军慥墓在城西北十里古名将或云马援之后有碑剥落世次莫考【州志】
洛川县
明刘给諌琦墓 在县北【贾志】大石山县北十里上有刘
光禄茔【县志○按琦以直諌谪戍召还卒赠光禄卿】
本朝刘郎中綋墓 在县北十里【延安府志】
中部县
上古黄帝桥陵 陜西中部县界【防典】黄帝葬桥山【史记五帝本纪】在上郡桥山【皇览】元封元年帝北廵朔方还祭黄帝于桥山【汉武故事】桥陵在延安府中部县汉武帝临祭桥山曰吾闻黄帝不死有塜何也或对曰帝乘龙升天羣臣葬其衣冠剑履于此【潜确类书】大厯四年四月鄜坊等州节度使臧希让上言坊州有轩辕皇帝陵阙请置庙四时享祭列于祀典从之【册府元龟】桥山在中部县东北二里其山形如桥沮水环绕之即黄帝葬衣冠之所史记曰黄帝铸鼎于荆山鼎成而帝崩葬于桥山在中部县城北桥山周围城堑五里余树栢万余株横顺成行参天蔽日数百里外望之犹有烟霞霏防青翠玲珑之状旧传黄帝骑龙升天其臣左彻感思取其衣冠几杖而庙祀之出于秦皇汉武时方士之説固不足信至谓葬衣冠于此者乃臣子不忍直言葬黄帝故曰葬衣冠犹称君薨曰晏驾也汉书地理志云上郡阳周县桥山南有黄帝塜塜前即汉武祈仙台○桥山在上郡阳周黄帝葬衣冠处汉武帝元封元年廵狩还祀黄帝于上郡阳周今中部县地与征宁相去三百余里土壤相接征宁之地既无桥山旧志传征宁有桥山黄帝塜非也【雍胜畧○按读史折衷轩辕陵在桥山载记所同特桥山非一上郡妫州皆有之又思元注云黄帝葬西海桥山地志亦谓山有黄帝冡明一统志云轩辕寿陵在曲阜县东北二里畿辅志云轩辕陵在平谷县东北十五里渔子山下阌乡志轩辕陵在县南十里铸鼎原此正山海经注所谓圣人久于其位至于殂亡四海思哀絶域殊俗各自立位而祭起土为坟者也然歴代祭典皆主此故当以中部者为定】
宋狄将军青墓 在县西黄花峪悬岩石峒有石棺在
焉相传为狄青洞【贾志】
杨侍郎谐墓 在县东三十里【贾志】
刘安抚宣墓 在县东三十里尧汉村有古碑宣鄜坊安抚使【县志】
元刘万户侯墓 在县北六十里原村古碑犹存【贾志】东垣先生李杲墓 在县东北四十里祔其祖元帅明安岱尔墓有碑【县志】杲字东垣精岐黄学者称东垣先生【元史本传】
王孝子克己墓 在县北囘军岭克己事母孝母卒庐墓元末红巾贼至闻其孝引去因名其地曰囘军岭【县志】
明韩给諌规墓 在县北十五里【贾志】
张纪善举墓 在县北隆坊原【贾志】
刘中丞聪墓 在县西十里子主事佐举人侃仁祔【县志】
刘知州璋墓 在县北六十里吕柟墓表【贾志】刘太仆仕墓 在县东南三里弟典膳倬墓在县北二里长史儒墓在县北五里【县志】
刘知州尔完墓 在县城西卢家川山上【贾志】
刘佥事禋墓 在县西十里【贾志】
朱忠烈新堞墓 山西汾阳人中部知县崇祯十六年与妻女阖门死难邑人合葬之于县北社稷坛侧有碑【县志】
宜君县
唐褒国公段志墓 在县东南三十里【延安府志】
宋冦莱公父母墓 在县西南八十里贾村世传冦莱公父母曽寓居于此一夕遥见室火人往救无火而准生焉其后父母葬此有石兽存【贾志】
明张同知士竒墓 在县南【延安府志】
张主事应辰墓 在县东南【延安府志】
【附疑塜】商彭祖墓在县北三十里彭村【贾志○按宛委余编及水经注俱言彭城县为彭祖国城东北有彭祖冡河南通志彭祖墓在鄢陵县北济南府志古彭祖籛铿墓在阳信县西南而列仙传诸书又言彭祖为殷王所忌西入流沙不知所终诸説不一然宜君墓别无征信故属可疑】
绥德州
秦太子扶苏冢 在绥德州治北【冯志】始皇使长子扶苏北监防恬军于上郡始皇崩赵髙与胡亥丞相斯诈为诏书赐扶苏死【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二十余子之中最贤者莫如扶苏即其坑儒一諌推崇孔子及得遗诏尚拥兵三十万以父命不敢拒遂入内舍自杀予以为恭世子后一人而已今数千年后扶苏之墓巍然独存于绥德州治之北山岂非儒者之效与【谭吉璁吊扶苏墓序】雕山之巅扶苏冢在焉时有白虹出冢中去冡不五里有泉曰呜咽相传为扶苏自裁处【叶映榴呜咽泉赋序】扶苏墓有四一在临潼县药水村一在平凉府东一在宁县西一在绥德州城中按绥德古上郡扶苏监防恬军处赐死葬绥德当是【关中陵墓志】
防将军恬墓 在州西南一里【关中陵墓志】在大理河北岸天宁寺下【马志】始皇使恬将三十万众筑长城始皇崩李斯赵髙阴谋立胡亥为太子遣使者以罪赐恬死恬遂吞药自杀【史记本传】
金赵劝墓 在州西十里有施宜生碑【州志】
明马文简汝骥墓 在州城东五里【贾志】
姜悯忠汉墓 在州城南十里【延安府志】
清涧县
宋刘尚书行徊墓 在县南五十里石臼原【贾志】
任尚书泰亨墓 在县西七里纸张沟【贾志】泰亨仁宗朝兵部尚书勅命祭葬今纸张沟翁仲犹存其裔孙进士明道仍立神道碑【县志】
髙团练永能墓 在县东九十里髙官庄有碑【冯志】韩王母墓 在县北五十里官山岭【贾志】清涧之北五十里为官山岭岭之中有韩王母墓不封不植而居人至今不敢耕牧也土人云齐王韩信母冡冡之下有坎窞数十处皆深至丈许云作灶并设伏者夫韩信生淮阴未尝至清涧北盟防编云韩世忠绥德军人少年曾戏槊于二郎山此宋史所不载宜其母墓不着也今韩王母墓为世忠母墓无疑至坎其下堑其旁皆宋人拒马处也南渡后韩王故乡己没于金尚得封识之乎【谭吉璁韩王母墓辨】
元党太尉时济墓 在县东一百三十里党家山有碑
【贾志】
李总管时忠墓 在县东四十里【贾志】
师安墓 在县南贺家湾西【延安府志】
明白都宪行顺墓 在县东一百里弟侍御行中墓亦
在焉【延安府志】
刘叅政镛墓 在县南七里湾子少卿介孙侍御维禴曾孙长史大观俱祔【延安府志】
白同知惟勒墓 在县南四十五里【贾志】
郝侍郎志义墓 在县北八十里祔其父知州安墓侧【延安府志】志义刑部右侍郎子序援例乞祭葬刘瑾谓洪武礼制无此例下序诏狱谪戍瑾败乃复【冯志】
张侍御进禄墓 在县西三十里【贾志】
刘检讨兰墓 在县北七里【贾志】
郝同知序墓 在县北十五里【贾志】
惠通判之翰墓 在县北七里【贾志】
白知州璧墓 在县南十五里【贾志】
郝知州名宦墓 在县北十里【贾志】
惠主事承芳墓 在县南【贾志】
白知州宗舜墓 在县东次子佥事慧元墓亦在焉【延安府志】
李御史光祖墓 在县南七里【延安府志】
葭州
元孝子李忠墓 在州境【州志】
五女墓 在州西七十里五女川南山之阳姓氏不详相传州民无子生五女元时父死于兵五女誓不嫁以养母一女偶有异言死后另摈一列【州志】吴堡县
宋郝尚书文义墓 在县北李家原神道碑为耕者磨
农器漫灭【县志】
明薛佥事国柱墓 在吴堡县【延安府志】
神木县
宋刘节度伦墓 在县南门外子城内伦系太平兴国
二年节度使绥麟州路总管【县志】
杨六郎墓 在北门外子城内俗传为杨六郎坟【县志】
明梁武庄震墓 在县南十里【延安府志】
府谷县
宋折太君墓 在县西四十里杨家小寨县人呼为折太君坟【县志】折太君墓宋名将克行之母也【延绥镇志】
观察使折克行墓 在县北三十里李家洼【县志】
陜西通志巻七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陜西通志巻七十二
古迹一【宫阙】
汉唐遗迹贲饰西都南山倚阙渭水穿渠离宫别舘复道萦纡长墨缕上林笔铺六爻三内戚里名区荒亭古戍防碣遗墟溯洄千古陈迹云徂考诸吕绘以补黄图作古迹志第二十七谨案秦中地居上防神圣之迹托焉帝王
之都在焉攷古者博摉广探岂仅欲掇拾旧闻夸多而逞靡哉诚以立乎今日以溯千载如睹其人如生其世沿迹以求亦理乱得失之林也是故首宫阙宸居也次府第王侯将相朝绅野逸所寄处也次园林其防览所在也次郊坰则凡故坵遗迹罔不收也列以图绘阅之可当卧游缀以遗闻览之如披外史若夫故城废县有闗于
建置竒观胜槩有系于山川以各有其
槩不録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七十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七十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七十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七十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七十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七十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七十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七十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七十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七十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七十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七十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七十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七十二>
宫阙
上古
合宫 在淳化县北五十里甘泉山【贾志】黄帝治万国朝诸侯乃作合宫兼明庭布政于甘泉【汉书地理志】黄帝接万灵明庭明庭者甘泉也【史记封禅书】
殷
岐阳宫 故基在岐山县东北五十里即周太王由邠迁岐所建今宫废而土人犹称之【雍胜畧○按马志贾志有阳城葢】
【即此而异名也】
臯门 在岐阳城内周太王所立【马志】乃立臯门臯门有伉【诗经大雅】
应门 在臯门内亦周太王立【马志】乃立应门应门将将【诗经大雅】
丰宫 在鄠县东五里小丰村【贾志】既伐于崇作邑于丰【诗经大雅】正义曰周丰宫周文王宫也在雍州鄠县【史记周本纪注】丰在始平鄠县东有灵台康王于是朝诸侯【左传杜注】文王都丰在鄠县史记曰文王伐崇侯虎而作丰邑伐崇之后自岐迁都于丰故丰水之西有丰宫也武王改邑于镐丰宫元不移徙每遇大事皆步自宗周而徃以其事告于丰庙【雍录】
周
镐京 在长安县西南三十里丰水东【雍胜畧】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诗经大雅】武王自丰水居镐诸侯宗之是为宗周今丰水之东长安之南三十里去丰二十五里镐池即其故都也【帝王世纪】自汉帝穿昆明池于是地基构沦禠今无可究【水经注】诸家皆言自汉帝穿昆明池后镐京故基沦入于池无复可考独梁载言十道志曰镐池一名元阯在昆明池北【雍録】城门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周礼考工记】天子十二门通十二子【考工记注】案匠人云营国九里旁三门四面各三门是有十二门郑注云十二门以通十二子则十二辰也【地官疏】
王宫 宫伯掌王宫之士庶子凢在版者掌其政令行其秩叙作其徒役之事授八次八舍之职事【周礼天官】衞王宫者必居四角四中于徼便也郑司农云庶子衞王宫在内为次在外为舍元谓次其宿衞所在舍其休沐之处【天官注】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考工记】王宫门阿之制五雉谓髙五丈宫隅之制七雉亦谓髙七丈不言宫墙宫墙亦髙七丈也【考工记注】天子之礼至尊无上其居处则内有六寝六宫外有三朝五门【朱子文集】
臯门 郑司农云王有五门外曰臯门【周礼注】建臯鼓询事讼朝士掌之【三才图防】
外朝 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孤卿大夫位焉羣士在其后右九公侯伯子男位焉羣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左嘉石平罢民焉右肺石达穷民焉【周礼秋官】臯门之内外朝也【朱子文集】库门 天子五门 库门在雉门外【周礼天官疏】库门寳藏之所【三才图防】
玉府 玉府掌王之金玉玩好兵器凡良货贿之藏【周礼天官】
内府 内府掌受九贡九赋九功之货贿良兵良器以待邦之大用【周礼天官】金玉曰货物之善者藏之于内府近王掌之以给王用故也【天官疏】
宗庙 小宗伯之职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禝左宗庙【周礼春官】库门内雉门外之左右【春官注】宫南乡而庙居左则庙在寝东也【朱子全集】
天府 天府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凢国之玉镇大寳器藏焉【周礼春官】
社禝 何休云质家右宗庙尚亲亲文家右社禝尚尊尊若然周人右社禝者地道尊右故社禝在右是尚尊尊之意社禝为尊故郑注郊特牲云国中神莫大于社【周礼春官注】
雉门 阍人掌守王宫之中门之禁【周礼天官】中门于外内为中若今宫阙门雉门三门也春秋传雉门灾及两观【天官注】鲁有三门雉门有两观为中门则知天子五门雉门亦为中门有两观矣【天官疏】
应门 郑司农云王五门四曰应门【周礼注】应门建应鼓又曰朝门【三才图防】
治朝 宰夫之职掌治朝之法以正王及三公六卿大夫羣吏之位掌其禁令【周礼天官】治朝在路门之外司士掌焉宰夫察其不如仪【天官注】
路门 郑司农云王五门五曰路门路门一曰毕门【周礼天官注】路门者路大也人君所居皆曰路以大为名毕门者从外而入路门为终毕【天官疏】虎门路寝门也王日视朝于路寝门外画虎焉【地官注】路门建路鼓又曰虎门毕门大寝门【三才图防】
燕朝 路门之内燕朝也大仪正其位掌摈相族人朝焉【朱子文集】君日出视朝退适路寝听政【礼记玉藻】周时徳泽和洽蒿茂大以为宫柱名曰蒿宫此天子之路寝也【大戴礼】
六寝 宫人掌王之六寝之修【周礼天官】路寝一小寝五【天官注】天子六寝而六宫在后六官在前所以承施内外之政也【礼记昏义注】王大寝一小寝五大寝听政故向明而治在前小寝释服燕息也在后其小寝一寝在中四寝在于四角春居东北夏居东南秋居西南冬居西北土王之月居中【朱子文集】
六宫 内宰以隂礼敎六宫【周礼天官】郑司农云六宫后五前一妇人称寝曰宫后象王立六宫而居之亦正寝一燕寝五【周礼注】
【按元和志云周武王宫即镐京似即以镐京为武王宫矣夫镐京乃其建都之地当日必于其地立王宫为出政治之所元和志即以镐京为武王宫固有未审而马冯贾三志皆于王宫阙而不叙窃有未安故兹特采据周礼诸书详着之亦欲观一代政治所由出也】
明堂 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凢室二筵【周礼考工记】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礼记明堂位】斧依为斧文屏风于戸牖之间者皇氏云在明堂中央太室戸牖间【明堂位疏】讲学大夫淳于登说明堂在国之阳丙巳之地三里之外七里之内周公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五帝之精大微之庭中有五帝座星【玉藻疏】明堂所以正四时出敎化天子布政之宫也先儒旧説其制不同大戴礼云明堂九室一室有四戸八牖凡三十六戸七十二牖以茅葢屋上圆下方援神契曰明堂上圆下方八窻四闼考工记云明堂五室称九室者取象阳数也八牖者隂数也取象八风三十六戸牖取六甲之文六六三十六也上圆象天下方法地八窻即八牖也四闼者象四时四方也五室者象五行也皆无明文先儒以意释之耳【三辅黄图】
只宫 穆天子传云吉日丁酉天子入于南郑郭璞注云今京兆郑县也纪年穆王元年筑只宫于南郑传所谓王以是获没于只宫者【华州志】
昭宫春宫范宫
三宫俱穆王时作见竹书纪年
平阳封宫 在县故平阳城内郊祀志雍大雨壊平阳宫垣史记武公元年伐彭戏氏至于华山下居平阳封宫雍録云在华山下葢因史记至于华山之文而误也【贾志】
羽阳宫 在寳鸡县陈仓故城内【马志】秦武公作羽阳宫在寳鸡县界嵗乆不可究知其处元祐六年正月直县门之东百步居民权氏濬池得古铜瓦面上隐起四字曰羽阳千嵗篆字随势为之不取方正始知为羽阳旧址也其地北负髙原南临渭水前对羣峰形势雄壮真胜地也【渑水燕谈録】
大郑宫 鳯翔县南七里有古雍城秦徳公所居大郑宫城也【左传注】徳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郑宫【史记秦本纪】
髙泉宫 在扶风县东美阳故城【雍胜畧】秦宣太后起【长安志】
虢宫 秦宣太后起在岐州虢县界【三辅黄图】
棫阳宫 在扶风县东北三十里秦穆公建遗址尚存【雍胜畧○长安志谓棫阳宫为秦昭王起与此异】
祈年宫【即橐泉宫】在鳯翔府城内东南隅【马志】郦道元注水经曰雍县中窂【与牢同】井秦惠公故居所谓祈年宫也孝公又谓之槖泉宫据郦此言则是惠公所都雍县有祈年至孝公命为槖泉名虽两出其实一宫也又推郦此言则是祈年槖泉皆在惠公雍都亦不知何人所建独汉书曰祈年宫惠公所起黄图祈为蕲且曰穆公所造庙记曰宫在城外而始皇本纪则曰在雍皆以世逺难究其的也【雍録】后人又于此建祈年观【雍胜畧】
冀阙 在咸阳城中【马志】秦孝公作咸阳筑冀阙徙都之【史记秦本纪】
萯阳宫 秦文王所起在鄠县西南二十三里【三辅黄图】师古曰倍阳即萯阳也其音同耳宫名在鄠县【汉书东方朔传注】
芷阳宫 在防上秦防王起【马志】
秦
咸阳城 在今咸阳县东二十里【雍胜畧】自秦孝公至始皇帝胡亥并都此城案孝公十二年作咸阳筑冀阙徙都之始皇徙天下髙赀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引渭水灌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咸阳北至九甘泉南至鄠杜东至河西至汧渭之交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离宫别舘相望聨属木衣绨绣土被朱紫宫人不移乐不改悬穷年忘归犹不能徧【三辅黄图】秦之咸阳孝公所都也在汉长安西北角故汉书纪髙帝项羽自覇上而入秦都皆曰西上咸阳也惟元和志则曰正东微南是为雍州则东多南少也志葢审言其详也古语山南水北曰阳秦之所都若槩举其凡则在九诸山之南渭水之北名为咸阳其不爽矣若细细推求则秦之朝宫苑殿固在渭北而秦都实跨渭水史记三辅黄图元和志皆曰始皇都咸阳引渭水灌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此既可见渭之兼在都南矣而犹谓山水皆阳者本秦之朝市宫苑皆在渭北而总命名以此也于是史记水经凡序长乐悉以其地属之咸阳而于甘泉阿房亦自明命以为咸阳之前殿也则咸阳之名又尝兼逾渭南也此又不可不知也【雍録】
咸阳宫 始皇穷极奢侈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制紫宫象帝居【三辅黄图】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秦毎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史记秦始皇本纪○按长安志雍録及马冯诸志皆无此宫三辅黄图曰始皇筑咸阳宫史记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则秦之有咸阳宫也审矣顾长安志雍録等书皆考据精详何以独阙也意孝公作咸阳筑冀阙此或袭孝公之旧宫而弗改欤然孝公时咸阳宫之名未出也窃谓规模或仍旧而制度则从宏黄图所谓因北陵营殿即史记所谓作之咸阳北阪者是也因表而出之以俟考订云】
阿房宫 故基在长安县西三十里【雍胜畧】始皇帝三十五年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前殿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絶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写荆蜀地材皆至闗中计宫三百【史记秦始皇本纪】括地志云秦阿房宫亦曰阿城在雍州长安县西北一十四里按宫在上林苑中雍州郭城西南面即阿房宫城东面也索隐曰此以其形名宫也言其宫四阿旁广也【秦始皇本纪注】师古曰阿房者言殿之四阿皆为房也一说大陵曰阿言其殿高若于阿上为房也房或作旁始皇作此殿未有名以其去咸阳近且号阿房阿近也【汉书贾山传注】阿城本秦阿房宫以其墙壁崇广故俗呼为阿城【东方朔传注】阿房前殿以木兰为梁以磁石为门【三辅黄图】阿房宫东西三里南北五里庭中可受十万人车行酒骑行炙千人唱万人和其外有城名阿城东西北三面有墙南面无墙【三辅旧事】始皇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人立于宫门坐髙三丈铭其后曰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诸侯为郡县一法律同度量大人来见临洮其大五丈足迹六尺【三辅黄图】磁石门 悉以磁石为故专其目四夷朝者有隐甲怀刄入门而胁之以示神亦名却胡门【水经注】磁石门东西有阁道即阿房宫之北阙门也累磁石为之着铁甲入者磁石吸之不得过【长安志】磁石门即北入之门审求其地则在镐水趋渭之处故水经主汉城而命其方则曰此阿房之西门若自主阿房而命之则当曰北门也【雍録】
信宫 在咸阳县渭水南【贾志】始皇帝二十七年作信宫渭南已而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通骊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兴乐宫【一名长乐】在长安城中【马志】秦始皇造汉修饰之周囬二十余里汉太后常居之【三辅黄图】
甘泉宫 古以甘泉名宫者三秦之甘泉在渭南一也汉之甘泉在云阳县磨石岭上二也隋之甘泉在鄠三也秦之甘泉史尝明言在渭之南而无言其在渭南何地者秦始皇本纪迎太后于雍而入咸阳复居甘泉宫徐广曰表云咸阳南宫也秦时咸阳跨渭南北则此宫不在渭北之咸阳而在渭南之咸阳也又本纪曰自极庙道通骊山作甘泉前殿自咸阳属之则甘泉前后必近上林苑即鄠县也则秦之甘泉与隋之甘泉正同一地安知隋宫不袭秦旧也【雍録】
兰池宫 兰池在咸阳县东二十五里有秦兰池宫【雍胜畧】地理志曰渭城县有兰池宫秦始皇防行逢盗于兰池【水经注】
林光宫 秦时宫也故基在甘泉山上【雍胜畧】林光宫胡亥所造从广各五里在云阳县界【三辅黄图】林光宫一曰甘泉宫秦起在今池阳县西北故甘泉县甘泉山上周回十余里【闗中记】
曲梁宫 秦曲梁宫在三原县西南十五里黄白城内【元和志】
步髙宫 故基在渭南县西南三十里【雍胜畧】步髙宫亦名市丘城【三辅黄图】
步寿宫 在步髙宫西【三辅黄图】二宫皆秦时建【雍胜畧】长杨宫 在盩厔县东南三十三里【雍胜畧】长杨宫本秦旧宫宫中有埀杨数亩因为宫名门曰射熊观秦汉防猎之所【三辅黄图】
梁山宫 在永寿县南八十里【马志】始皇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梁山宫城皆文石名织锦城【三秦记】
望夷宫 在泾阳县东南八里长陵西北临泾水处【马志】二世夣白虎齧其左骖马杀之心不乐怪问占梦卜曰泾水为祟二世乃斋于望夷宫欲祠泾沈四白马【史记秦二世本纪】
【秦宫阙附考】城阳宫 始皇母迁于城阳宫【长安志】○曲台宫 秦有曲台宫邹阳传曰秦倚曲台之宫垂衡天下应劭曰秦皇所居亦不云台在何地【雍録】大夏殿 始皇造铜人十枚在殿前【三辅旧事】○云阁二世所造起云阁欲与南山齐【三辅黄图】
【按秦逞其志宫室之侈前世未有史记始皇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汉书贾山传秦起咸阳而西至雍离宫三百甚矣乎其侈也然世移代易非惟瓦砾无存抑亦名与俱湮今即其尤彰著者考订补缀列之如右至于名虽未湮而地无可稽或宫不详其基址或殿未审其附丽犹徃徃见于他说偹録篇末以俟参质葢难言之也后仿此例】
汉
长安故城 在西安府城西北二十里【马志】髙祖七年筑长安宫城自栎阳徙居此城本秦离宫也初本狭小至惠帝更筑之髙三丈五尺下濶一丈五尺上濶九尺雉髙三坂周回六十五里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为斗城是也汉旧仪曰长安城中经纬各长三十二里十八步地九百七十二顷八街【长安志有华阳街章台街夕隂街香室街尚冠街太常街藁街前街汉书长安有炽盛街】九陌三宫九府三庙十二门九市【长安志云内六市在道东三市在道西】十六桥水泉深二十余丈城下有池周绕广三丈深二丈石桥各六丈与街相直【三辅黄图】长安城面三门四面十二门皆通达九迳以相经纬【三辅决録】长安在渭水南隔渭水北对秦咸阳宫汉于其地置未央宫曰长安城因名县【括地志】长安城中地皆黑壌今城赤且坚如石如金父老相传云尽凿龙首山中土以为城及诸城阙亦然【三秦记】汉筑长安城及营宫殿咸以堙平至今坊市北据髙原南望爽垲视终南如指掌【闗中记】汉都长安其城在渭之南而咸阳之东南也凡汉城之水皆取诸昆明一自西而东横亘城南之鼎路门已而东折以注青门水经固谓之漕渠【汉明堂圜丘博望苑皆在漕渠之南】而吕图亦具着渠迹暨至清明门外合王渠以入于渭第二枝自都城西面南来第一门名章门者于其旁设为飞渠东向入城注于未央宫之西以为大池是名沧池沧池下流向东而徃迳石渠天禄阁桂宫北宫长乐宫皆用此水也未央地势甚髙而此水能自西面而转北以行是行于未央山背洼下之处也沧池下流有石渠者礲石为之以导此水自此以徃凡水既周徧诸宫自清明门出城是为王渠王渠至清明门外与漕渠合而北入渭也【雍録】汉城惠帝筑后赵石虎亦尝修之符姚西魏宇文皆都之隋开皇三年都龙首川此城遂废至今民呼犹曰杨家城【长安志图】
宣平门【一名东都门一名东城门】长安城东出北头第一门曰宣平门民间所谓东都门汉书疏广太傅受少傅上疏乞骨骸归公卿大夫为设祖道供张东都门外即此门也【三辅黄图】宣平门王莽更名春王门正月亭亦曰东城门其郭门亦曰东都门即逢萌挂冠处也【水经注】清明门【一名籍田门又名凯门又名城东门】长安城东出第二门曰清明门一曰籍田门以门内有籍田仓一曰凯门汉宫殿疏曰第二门名城东门莽更名曰宣徳门布恩亭【三辅黄图】清明门外郭门曰东平门【宋敏求志】
霸城门【一名青城门又名青绮门青雀门青门】长安城东出南头第一门曰霸城门【三辅黄图】霸城门王莽更名曰仁寿门无疆亭民见门色青又名青城门或曰青绮门亦曰青门门外旧出佳【水经注】景帝元年有青雀羣飞于霸城门乃改为青雀门更修饰刻木为绮橑雀去因名青绮门【述异记】
覆盎门【一名杜门又名下杜门又名端门】长安城南出东头第一门曰覆盎门一号杜门庙记曰覆盎门与洛门相去十三里二百一十步门外有鲁班输所造桥工巧絶世长乐宫在城中近东直杜门其南有下杜城汉书集注云故杜陵之下聚落也故曰下门【水经注作下杜门】又曰端门北对长乐宫王莽更名曰永清门长茂亭【三辅黄图】安门【一名鼎路门】长安城南出第二门曰安门亦曰鼎路门北对武库王莽更名曰光礼门显乐亭【三辅黄图】西安门【一名便门】长安城南出第三门曰西安门北对未央宫一曰便门即平门也古者平便皆同字王莽更名曰信平门诚正亭【三辅黄图】
章城门【一名章门又名光华门亦名便门】长安城西出南头第一门曰章城门三辅旧事曰章门一曰光华门又曰便门王莽改曰万秋门亿年亭【三辅黄图】
直城门【一名直门又名龙楼门】长安城西出第二门曰直城门亦曰故龙楼门门上有铜龙本名直门王莽更曰直道门端路亭【三辅黄图】
雍门【一名西城门一名函里门】长安城西出北头第一门曰雍门本名西城门王莽改曰章义门着义亭其水北入有函里民呼曰函里门【三辅黄图】
洛城门【一名髙门又名鹳雀台门又名杜门利城门客舍门洛门】长安城北出东头第一门曰洛城门又曰髙门汉宫殿疏曰高门长安北门也又曰鹳雀台门外有汉武承露盘在台上【三辅黄图】北出西头第三门本名杜门亦曰利城门王莽更名进和门临水亭其水有客舍故民曰客舍门又曰洛门也【水经注】
厨城门【一名广门】长安城北第二门曰厨城门王莽更名建子门广世亭【三辅黄图】厨门其内有长安厨官在事故城曰厨门也如淳曰今名广门也【水经注】
横门【一名光门】长安城北出西头第一门曰横门门外有桥曰横桥【三辅黄图】横门王莽更名霸都门左幽亭如淳曰音光故曰光门其外郭有都门有门徐广曰门在渭北孟康曰在长安北秦时宫门也三辅黄图曰门在横门外按汉书徐厉军于此又有通门亥门也【水经注】
长乐宫 在长安故城中【括地志】髙帝五年治长乐宫【汉书髙帝本纪】长乐宫本秦之与乐宫也髙皇帝始居栎阳七年长乐宫成徙居长安城后太后常居之王莽改为长乐室在长安城中近东直杜门【三辅黄图】长乐宫周回二十余里有殿十四【闗中记】惠帝为东朝长乐及间徃来数跸烦人乃作复道筑武库南诏立原庙【史记叔孙通传】长乐者髙帝既以为居又以受朝无异于正宫矣自惠帝后人主皆居未央而长乐常奉母后【玉海】未央在汉城西隅而长乐乃东隅也秦樗里子百年前已言之李吉甫元和志言两宫相去止隔一里此一里所即武库【雍録】建章未央长乐三宫皆辇道相属悬栋飞阁不由径路【汉武故事】
东阙 惠帝五鳯三年鸾鳯集长乐宫东阙中树上【汉书惠帝本纪】阙在门两旁中央阙然为道也【释名】
西阙 太子引兵敺四市人至长乐西阙下逢丞相军合战【汉书刘屈牦传】
司马门 未央甘泉长乐四面皆有公车司马门凡言司马者宫垣之内兵衞所在司马主武事故谓宫之外门为司马门【三辅黄图】
前殿 长乐宫前殿东西四十九丈七尺两防【一作序】中三十五丈深十二丈【三辅黄图】
临华殿 在长乐前殿后武帝建【三辅黄图】成帝永始四年夏四月长乐宫临华殿灾【汉书成帝本纪】
大厦殿 秦作铜人立阿房殿前汉着长乐宫大厦殿前【三辅旧事】
长信宫长秋殿永寿殿永宁【一作昌】殿 长信宫汉太后常居之按通灵记太后成帝母也后宫在西秋之象也秋主信故宫殿皆以长秋长信为名又永寿永寜殿皆后所处也【三辅黄图】长乐宫殿前列铜人殿西有长信长秋永寿永昌诸殿【水经注】黄图曰长乐殿西有长信宫长秋永寿永寜四殿而水经亦云殿西有长信长秋永寿永昌等殿则长信长秋皆在长乐宫中也长安志别出长信等七宫不以统诸长乐殆传疑耶【雍録】
钟室 高帝十一年吕后杀韩信于长乐钟室【汉书髙帝本纪】师古曰谓悬钟之室【髙帝本纪注】未央殿东北二里许钟室故处也有隙地丈余草色皆殷赤相传吕后杀淮隂血渍而然【地理志○以下诸殿台池虽统系长乐而其方向位置无可考矣】宣徳殿通光殿髙明殿 见三辅宫殿名在长乐宫中【宋敏求志】
温室殿 或问光温室省木皆何木也光嘿然不应【汉书孔光传】晋灼曰长乐宫中有温室殿【孔光传注】
长定殿建始殿广阳殿中室殿月室殿神仙殿椒房殿【俱见宋敏求志】
鸿台 长乐宫有鸿台鸿台秦始皇二十七年筑髙四十丈上起观宇帝尝射飞鸿于台上故号鸿台汉书惠帝四年长乐宫鸿台灾【三辅黄图】
酒池 庙记曰长乐宫中有鱼池酒池池上有肉炙树秦始皇造汉武帝行舟于池中【三辅黄图】酒池北起台天子于上观牛饮者三千人【闗中记】武帝作酒池以夸羌胡饮以鐡杯重不能举皆牛饮【太平寰宇记】长乐殿之东北有池池北有层台沼谓是池为酒池非也【水经注】
未央宫 在长安故城中近西南隅【括地志】髙帝七年萧何治未央宫【汉书髙帝本纪】未央宫周回二十二里九十五步五尺街道周回七十里台殿四十三其三十二在外其十一在后宫池十三山六池一山一亦在后宫门闼九十五【西京杂记】未央宫周旋三十三里街道十七里有台三十二池十二土山四宫殿门八十一掖门十四宫殿及台皆疏龙首山土以作之殿基出长安城上非筑也【闗中记】未央一名紫微宫【三秦记】未央者前限未到之辞故汉有未央宫古诗有乐未央【诗正义】东阙 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汉书髙帝本纪】文帝七年未央宫东阙罘罳灾【文帝本纪】如淳曰东阙与两旁罘罳皆灾也师古曰罘罳为连阙曲阁也以覆重刻垣墉之处其形罘罳然【文帝本纪注】未央宫东有苍龙阙【闗中记】索隐曰东阙名苍龙【史记注】
北阙 师古曰未央殿虽南向而上书奏事谒见之徒皆诣北阙公车司马亦在北焉是则以北阙为正门而又有东门东阙至于西南两面无门阙矣葢萧何初立宫以厌胜之术【汉书髙帝本纪注】未央宫北有武阙所谓北阙也阙中有阊阖门止车门【闗中记】
柏梁台 武帝元鼎二年春起柏梁台【汉书武帝本纪】武帝铸柏梁铜柱【郊祀志】台髙二十丈用香柏为殿梁香闻十里【三辅故事】庙记曰柏梁台汉武帝造在北阙内道西三秦记曰柏梁台上有铜鳯名鳯阙【宋敏求志】武帝作柏梁台诏羣臣二千石有能为七言诗者乃得上座帝曰日月星辰和四时自梁王以下作诗者二十五人【古文苑】
司马门 元帝初元五年令从官给事宫司马中者得为大父母父母兄弟通籍【汉书元帝本纪】应劭曰司马中者宫内门也师古曰司马门者宫之外门也衞尉有八屯衞司马主衞士徼廵宿衞每面各二司马故谓宫之外门为司马门【元帝本纪注】汉宫衞令诸出入殿门公车司马皆下不如令罚金四两【玉海○按未央宫有东阙北阙而西南无门阙顔师古谓为萧何厌胜之术是矣至司马门三辅黄图及师古俱谓未央四面皆有司马门乃宫之外门应劭谓为宫内门似有参差细推之则是阙之西南而司马门有西南阙门之墙四面环宫司马门之墙乃宫正垣而阙垣在外西京赋所谓徼道外周千庐内附是也故自阙门视之则为宫内门自宫视之则为宫外门矣二説虽异其实同也汉书百官表注师古曰汉书仪云衞尉司在宫内主宫阙之门内衞士于周垣下为区庐西京赋卫尉八屯警夜廵昼注综曰卫尉周宫外于四方四角立八屯士士则傅宫外为庐舍是则宫墙外阙门内正为卫士区庐地矣】端门 皇帝入未央宫有谒者十人持防衞端门曰天子在也足下何为者不得入太尉往谕乃去皇帝遂入【汉书周勃传】师古曰殿之正门也【周勃传注】立金人于端闱【西都赋】善曰宫中门谓之闱【西都赋注】
掖门 朱虚侯章请卒千人入未央宫掖门【汉书吕后纪】师古曰非正门而在两旁若人之臂掖也【吕后纪注】御览曰出禁省为殿门外出大道为掖门则不特夹立正门之旁为掖门虽殿门外他出之门皆可名为掖门也汉书薛宣传宣子况令杨明遮斫申咸于宫门外廷尉直议曰本争私权虽于掖门外伤咸与凢鬭无异此则殿外有门可出通衢者皆名掖门之证也唐门下北省在日华门名左掖中书北省在月华门名右掖此之日华月华立殿自在宣政殿东西两廊出门未是宫外而亦以掖名之则是殿门之正门外旁或有门皆为掖门也【雍録】
前殿 未央宫前殿东西五十丈深十五丈髙三十五丈营未央宫因龙首以制前殿至孝武以木兰为棼橑文杏为梁柱金铺玉戸华榱璧珰雕楹玉磶重轩缕槛青琐丹墀左磩右平黄金为壁带间以和氏珍玉风至其声玲珑然也【三辅黄图】王莽改前殿曰王路堂地皇元年王路堂为风所毁【宋敏求志】成帝绥和二年郑通里男子王褒带劔入北司马门殿东门上前殿入非常室中【汉书五行志】如淳曰殿上室名【五行志注】
兰台 汉百官表御史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受公卿奏事西京赋曰兰台金马逓宿迭居按此兰台正在殿中石渠天禄皆在殿北【雍録】
宣明殿广明殿 皆在未央殿东【三辅黄图】
昆徳殿玉堂殿 皆在未央殿西【三辅黄图】
鸳鸾殿 未央殿东有鸳鸾殿【闗中记】
白虎门 王莾大置酒未央宫白虎殿劳赐将帅自前殿南下西出椒除白虎门【汉书王莾传】服防曰邪行阁道下者也师古曰除殿陛之道也椒取芬香之名也【王莾传注】
金马门 金马门者宦者署门也门旁有铜马故谓之曰金马门【史记滑稽传】天子擢对为第一待诏金马门【汉书公孙传】武帝时相马者东门京作铜马法献之立马于鲁班门外更名鲁班门为金马门【公孙传注】杨雄待诏金门金马门也【宋敏求志】金马门又谓之黄门【玉海】宦者署 宣帝召武待诏宦者署【汉书苏武传】师古曰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宦者令丞以其署亲近故令于此待诏【苏武传注】百官表有中黄门师古曰谓阍人居禁中在黄门之内给事者也【雍録】
承明庐 严助为防稽太守数年不闻问赐书曰君厌承明之庐【汉书严助传】张晏云承明庐在石渠阁外【严助传注】
天禄阁 在未央大殿北天禄异兽也即扬雄校书处【三辅旧事】天禄石渠萧何造以藏秘书处贤才【汉宫阁疏】天禄石渠典籍之府【西都赋】
石渠阁 在未央大殿之北【三辅故事】石渠阁萧何造其下礲石为渠以导水若今御沟因为阁名藏入闗所得秦之图籍成帝于此藏秘书焉【三辅黄图】石渠阁礲石为渠以导水以水经约其地望则沧池在未央西南此之为渠必引沧池下流转北以行成其为渠也水之又北遂转行乎明光桂宫之间谓之明渠也又益趋东则长乐之有酒池都城东之有王渠皆此水也【雍録】
宣室殿 在未央宫前殿正室也淮南子曰周武王杀纣于宣室汉取旧名也汉书文帝受厘宣室夜半前席贾生问鬼神之事即此也【三辅黄图】汉书宣帝常幸宣室斋居而决事如淳曰宣室宣布政敎之室葢其殿在前殿之侧斋则居之【宋敏求志】甘露四年未央宫宣室阁灾【汉书成帝本纪○按宣室阁其位置未详然以理推之必既有殿而阁名即因之以出也当在殿前故附见之】
承明殿 皇太后车驾幸未央承明殿【汉书霍光传】未央宫有承明殿著述之所也班固西都赋序云内有承明著作之庭即此【三辅黄图】孝文帝躬行节俭其时未央宫无髙门武台麒麟鳯凰白虎玉堂金华之殿独有前殿曲台渐台宣室温室承明耳【汉书翼奉传】承明殿与石渠相距不逺孝成时客有荐雄文似相如者召雄待诏承明之庭师古曰承明殿在未央宫夫雄自言其待诏之地直曰承明之庭而武帝谓严助厌直乃曰承明之庐其云庐者以更直之地言之也曰庭者以受诏作文之地言之也【雍録】
温室殿 昌邑王入朝太后还乘辇欲归温室【汉书霍光传】温室在未央宫殿北武帝建冬处之温暖也【三辅黄图】温室以椒涂壁被之文绣香桂为梁设火齐屏风鸿羽帐规地以罽宾氍毹【西京杂记】
清凉殿 清凉殿在未央宫殿北夏居之则清凉也汉书曰清室则中夏含霜此也【三辅黄图】
髙门殿 武帝于未央宫起髙门殿【三辅旧事】汉书曰汲黯请见髙门注曰未央宫髙门殿也又哀帝时鲍宣谏曰陛下擢臣岩穴诚冀有益毫毛岂欲臣美食大官重髙门之地【三辅黄图】鲍宣又言髙门去省户数十步求见出入二年未省【玉海】
玉堂殿 解嘲歴金门上玉堂【汉书扬雄传】晋灼曰黄图有大玉堂小玉堂殿【扬雄传注】师古曰玉堂殿在未央宫【李寻传注】李寻待诏黄门得预入直而曰乆污玉堂之直者言直庐在玉堂外也雄之待诏其解嘲曰登金门上玉堂雄时待诏承明故得由金马门以上玉堂也则玉堂金马必相附近也【雍録】
长秋门 太子使舍人无且持节夜入未央宫殿长秋门因长御倚华具白皇后【汉书戾太子传○按黄图云后宫殿皆以长信长秋为名此之长秋门戾太子传云太子使持节入长秋门因长御倚华而白皇后是非持节不得入矣或亦门之在后宫者因皇后而名欤因附识之以俟考订云】
内谒者署 在未央宫属少府掌宫中步帐防物丁孚汉官云令秩千石【三辅黄图】
椒房殿 未央宫有椒房殿【三辅宫殿名】皇后殿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汉官仪】
掖庭 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阏氏【汉书元帝本纪】媫妤以下皆居掖庭【汉官仪】汉掖庭有月景台云光殿光华殿鸣鸾殿开襟阁临池观不在簿籍皆繁华窈窕之所栖宿焉【西京杂记】
昭阳殿 成帝赵皇后居昭阳殿【三辅黄图】皇后既立宠少衰而弟絶幸为昭仪居昭阳舍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切皆铜防冐黄金涂白玉阶壁带往往为黄金釭函蓝田璧明珠翠羽饰之自后宫未尝有焉【汉书元后传】昭阳特盛隆于孝成屋不成材墙不露形【西都赋】昭阳殿在未央宫中织珠为帘风至则鸣如环佩声窻戸扇多是琉璃皆通照毛髪不得藏椽桷皆刻作龙蛇萦绕其间其中鳞甲分明见者莫不惊栗【西京杂记】武帝时后宫八区有昭阳飞翔增城合欢兰林披香鳯凰鸳鸾等殿后有增修安处常寜茝若椒风发越蕙草等殿为十四位【三辅黄图】
增城舍 汉书曰班媫妤居增城舍应劭曰后宫有八区增城第三也【宋敏求志】
椒风舍 董贤女弟为昭仪位次皇后更名其舍为椒风以配椒房云【汉书董贤传】
渐台 未央宫西有沧池池中有渐台【闗中记】未央宫有渐台文帝之梦邓通王莾之死于兵皆在其处建章宫亦有渐台郊祀志曰建章渐台髙二十丈名曰泰液长安志疑王莾在未央为汉兵所逼仓卒出避无由得趋建章因疑两宫各有渐台此其疑之是也水经未央渐台在沧池中建章渐台在太液池中正与汉志所载相合最可据矣黄图曰旧图云未央宫有沧池其水沧色故曰沧池此即水经言渐台之在沧池者也至黄图曰渐台在未央宫太液池中则未央似有太液矣而汉志无之则疑黄图不审也图又曰未央宫有沧池池中有渐台王莾死于此则此地本是沧池而误为太液池也案昭帝纪始元元年黄鹄下建章太液池则太液自在建章甚明而正史之于未央又无太液之文故予得以议其不审也【雍録】麒麟殿 未央宫有麒麟殿汉书哀帝燕董贤父子于麒麟殿【三辅黄图○以下诸殿阁门室其方向位置皆未详所在】金华殿 未央宫有金华殿【三辅黄图】上方向学郑寛中张禹朝夕入说尚书于金华殿中【汉书叙传】
宴昵殿 班伯少受诗于师丹大将军王鳯荐伯宜劝学召见宴昵殿【汉书叙传】
武台殿 武帝于未央宫起武台【三辅旧事】
猗兰殿 王美人七月七日旦生武帝于猗兰殿【汉武帝故事】景帝梦一赤彘从云中直入崇芳阁景帝觉而坐阁下果有赤龙如雾来蔽户牖宫内嫔御望阁上有丹霞蓊蔚而起霞灭见赤龙盘回栋间景帝使王夫人移居崇芳阁乃改崇芳阁为倚兰殿【汉武帝内传】白虎殿 未央宫有白虎殿【三辅黄图】河平四年单于来朝引见白虎殿【汉书王商传】
曲台殿 后苍説礼数万言号曰后氏曲台记【汉书孟卿传】服防曰在曲台校书着记因以为名师古曰曲台殿在未央宫【孟卿传注】
飞羽殿 太后冬飨饮飞羽【汉书元后传】师古曰飞羽殿在未央宫中羽或作雨【元后传注】
敬法殿 莽在未央宫朱鱼等烧作室门斧敬法闼【汉书王莽传】师古曰敬法殿名【王莽传注】
鳯凰殿通光殿钩弋殿寿成殿万嵗殿水延殿寿安殿平就殿宣徳殿东明殿【俱在未央宫见三辅黄图】神明殿【在未央宫见汉武故事】延年殿合欢殿四车殿【在未央宫见三辅决録】宣平殿长年殿【在未央宫见汉宫阁记】朱鸟堂【在未央宫见汉宫殿疏】
麒麟阁 上思股肱之美廼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汉书苏武传】张晏曰武帝获麒麟时作此阁遂以为名【苏武传注】麒麟阁亦藏书【六典注】
白虎阁属车阁尧阁【俱在未央官见三辅黄图】
织室 少府有东织西织令丞河平元年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汉书百官表】未央宫有东西织室织作文绣郊庙之服有令史【三辅黄图】
凌室 在未央宫藏氷之室诗风七月篇曰纳于凌隂【三辅黄图】
暴室 应劭曰暴室者宫人狱也今曰薄室师古曰暴室者掖庭主织作染练之署谓之室者取暴晒为名耳或谓薄室者薄亦暴也今俗语云暴晒葢暴室织务既多因为置狱主治其罪人故徃徃谓之暴室狱耳然本非狱名应説失之矣【汉书宣帝本纪注○按三辅黄图暴室在未央宫】
郎中府 朱虚侯章请卒入未央宫掖门见产廷中逐击产杀之郎中府吏舍厠中【汉书髙后本纪】如淳曰百官表令郎中掌宫殿门戸故其府在宫中后转为光禄勲【髙后本纪注】
四寳祠 宣帝以方士言为随侯劒寳玉寳璧周康寳鼎立四祠于未央宫中【汉书郊祀志】
弄田 在未央宫弄田者燕游之田天子所戯弄耳汉书昭帝纪曰始元元年上耕于钩盾弄田应劭注云帝时年九嵗未能亲耕帝籍钩盾官宦者近署故往试耕为戯弄成帝建始三年小女陈持弓年九嵗防入尚方掖门至未央殿钩盾禁中【三辅黄图】
青琐门 未央宫有青琐门【三辅黄图】黄门郎属黄门令日暮入对青琐门拜名曰夕郎【汉旧仪】师古曰青琐门刻为连琐文而以青涂之也【汉书元后传注】
作室门 成帝为太子初作桂宫上急召太子出龙楼门不敢絶驰道西至直城门得絶乃度还入作室门【汉书成帝本纪】
钩弋台【在未央宫见三辅黄图】东山台西山台钓台【在未央宫见三辅故事】
路軨廏 在未央宫掌宫中舆马亦曰未央廏汉书曰武帝时期门郎上官桀迁为未央廏令【三辅黄图】兽圏九彘圏一 在未央宫文帝问上林尉及冯妃当熊皆此处兽圈上有楼观【三辅黄图】
北宫 惠帝张皇后废处北宫【汉书外戚传】师古曰在未央宫之北【外戚传注】北宫在长安城中近桂宫俱在未央宫北周回十里髙帝时制度草创孝成增修之【三辅黄图】东交门 武帝从董偃防戏北宫驰逐平乐观有诏置酒北宫引董君从司马门入更名东交门【汉书东方朔传】前殿 北宫有前殿广五十步珠玉戸如桂宫【三辅黄图】
紫房复道 成帝母太皇太后自居长乐宫而帝祖母定陶傅太后在国邸诏问宜当何居光不欲令后与帝旦夕相近即议以为定陶太后宜改筑宫大司空何武曰可居北宫上从武言北宫有紫房复道通未央宫傅太后从复道朝夕至哀帝所【汉书孔光传】寿宫 北宫有神仙宫寿宫张羽旗设供具以礼神君神君来则肃然风生帷帐皆动【三辅黄图】
太子宫 孝成皇帝元帝太子也母曰王皇后元帝在太子宫生甲观画堂【汉书成帝本纪○按太子宫未详所在三辅黄图序入北宫今从之】
桂宫 在长安故城中【元和志】汉武帝造周囬十余里【三辅黄图】武帝为七寳牀杂寳案厠寳屏风列寳帐设于桂宫时人谓为四寳宫【西京杂记】未央宫北即桂宫也旧乘道用相迳通故渠出二宫之间谓之明渠【水经注】辇路经营修涂飞阁自未央而连桂宫【西都赋】钩陈之外阁道穹窿属长乐与明光径北通乎桂宫【西京赋】龙楼门 成帝为太子居桂宫上尝急召太子出龙楼门【汉书成帝本纪】张晏曰门楼有铜龙若白鹤飞亷之为名也【成帝本纪注】
鸿宁殿 建平三年正月帝太太后所居桂宫正殿火【汉书哀帝本纪】建平三年正月桂宫鸿宁殿灾帝祖母傅太后之所居也【五行志】
明光殿 桂宫中有明光殿土山道从宫中西上城西至建章宫神明台蓬莱山【闗辅记】未央宫渐台西有桂宫中有明光殿皆金玉珠玑为箔缀明月珠金砌玉阶昼夜光明【三秦记】
走狗台 桂宫有走狗台【三辅黄图】
商台避风台【见三辅黄图】
明光宫 武帝太初四年秋起在长乐宫后南与长乐宫相连属【三辅黄图】成都侯商病欲避暑从上借明光宫【汉书元后传】师古曰明光在城内近桂宫【元后传注】王莽簒位命孺子为定安公孝平皇后为定安太后改明光宫为定安舘定安太后居之【长安志】
建章宫 在长安故城西【雍胜畧】太初元年二月起建章宫【汉书武帝本纪】师古曰在未央宫西今长安故城西俗所称贞女楼即此宫之阙也【武帝本纪注】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戸【郊祀志】建章周囬二十余里【闗中记】柏梁既灾越巫陈方建章是经用厌火祥营宇之制事兼未央【西京赋】三辅旧事闗中记皆言建章在城西上林之地东方朔传曰陛下以城中为小图起建章长安记曰王莾壊城西苑中建章十余所取其材为九庙师古曰自建章以下皆在上林苑中闗中记上林苑中有宫十二建章其一然建章如此其侈而正史少会正书临幸则皆从飞阁越城以出也【雍録】
飞阁 武帝于未央营造日广以城中为小乃于宫西跨城池作飞阁通建章宫构辇道以上下【三辅黄图】案建章宫在长安城外与未央诸宫隔城相望故跨城而为阁道尤与常异三辅故事曰神明台在建章宫故垂栋飞阁从宫中西上跨城而出乃达建章也【雍録】阊阖门【一名璧门】宫之正门曰阊阖髙二十五丈亦曰璧门汉书曰建章宫南有玉堂璧门三层台髙三十丈玉堂内殿十二门阶陛皆玉为之铸铜鳯髙五尺饰黄金栖屋上下向风若翔椽首薄以璧玉因名璧门【三辅黄图】
鳯阙 建章前殿度髙未央其东则鳯阙髙二十余丈【史记封禅书】索隐曰三辅黄图云武帝营建章起鳯阙髙二十五丈闗中记一名别风阙以言别四方之风西京赋曰阊阖之内别风嶕峣是也【封禅书注】俗谓鳯凰阙为贞女楼【闗辅古语】设璧门之鳯阙上觚棱而栖金爵【西京赋】璧门左鳯阙【三辅黄图】阊阖门内东出有析鳯阙一名别风【玉海】
神明台 璧门右神明台汉书曰建章宫有神明台庙记曰神明台武帝造祭金人处上有承露盘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云表之露以求仙道长安记仙人掌大七围以铜为之【三辅黄图】神明台髙五十丈常置九天道士百人【汉宫阁疏】神明台上有九室俗谓之九子台而实非也【水经注】
圆阙 建章宫门北起圆阙髙二十五丈上有铜鳯凰赤眉贼壊之西京赋圆阙耸以造天若双碣之相望是也【三辅黄图】俗人谓鳯阙为贞女楼古歌辞云长安城西双员阙上有一双铜雀宿一鸣五谷生鸣五谷熟按铜雀即铜鳯也【长安志○按史记建章鳯阙髙二十余丈即西京赋所云设璧门之鳯阙也又闗中记建章宫圆阙有金鳯在上故号鳯阙似又以圆阙为鳯阙矣然唐贾至诗云云□帝城双鳯阙则是鳯阙有二至唐而遗址尚存也意史记所谓鳯阙者俗既呼为贞女楼时或因圆阙有铜雀而亦呼之为鳯阙也名虽同出其实非一也】嶕峣阙 庙记曰建章宫有嶕峣阙薛综注次门女阙也在圆阙门内二百步【长安志】
井干楼 武帝作建章宫乃立神明台井干楼度五十丈辇道相属【史记封禅书】神明井干俱髙五十丈井干楼积木而髙为楼若井干之形也井干者井上木栏也其形或四角或八角【汉宫阙疏】井干叠而百层【西京赋】别风阙髙五十丈对峙井干楼髙五十丈辇道相属焉【三辅黄图】
前殿 建章前殿度髙未央【汉书郊祀志】
唐中庭【汉书作商中】建章宫西则唐中数十里【史记封禅书】索隐曰诗云中唐有甓郑曰唐堂庭也尔雅以庙中路谓之唐西京赋曰前开唐中弥望广潒是也【封禅书注】建章宫西则商中数十里【汉书郊祀志】如淳曰商中商庭也师古曰商金也于序在秋故谓西方之庭为商庭【郊祀志注】
虎圏 建章宫西虎圏【汉书郊祀志】师古曰于莵亦西方之兽故于此置其圏也【郊祀志注】
太液池 建章宫治大池渐台髙二十余丈命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史记封禅书】正义曰臣瓉云太液言象隂阳津液以作池也索隐曰三辅故事云池北岸有石鱼长二丈广五尺西岸有龟二枚各长六尺【封禅书注】师古曰渐浸也台在池中为水所浸故曰渐台三辅黄图或作瀐字瀐亦浸耳【汉书郊祀志注】
唐中池 周回十二里在建章宫太液池南【三辅黄图】避风台 太液池有避风台即飞燕结裾之处【闗中记】凉风台 建章宫北作凉风台积木为楼髙五十余丈【闗中记】
曝衣阁 太液池西有武帝曝衣阁常至七月七日宫女出后衣登楼曝【宋卜子阳园苑疏】
孤树池 太液池西有一池名孤树池池中有一洲洲上煔树一株六十余围望之重重如车葢故取为名【西京杂记】
淋池 昭帝元始元年穿淋池广千步东引太液之水池中植分枝荷一茎四叶状如骈葢花叶离萎芬馥之气彻十余里宫人贵之每游宴出入必皆含嚼或剪以为衣或折以蔽日以为戏弄帝时命水嬉以文梓为船木兰为柁刻飞鸾翔鹢饰于船首随风轻漾毕景忘归乃至通夜【拾遗记】
鼓簧宫 汉宫阁疏云鼓簧宫周匝一百三十步在建章宫西北【三辅黄图】
竒华宫 在建章宫旁四海夷狄器服珍寳火浣布切玉刀巨象大雀师子宫马充塞其中【三辅黄图】
骀荡宫 春时景物骀荡满宫中也【三辅黄图○以下位置皆未详】馺娑宫 馺娑马行疾貌马行迅速一日之间遍宫中言宫之大也【三辅黄图】
天梁宫 梁至于天言宫之髙也【三辅黄图】
枍诣宫 枍诣木名宫中美木茂盛也【三辅黄图】
影娥池 武帝凿以玩月其傍起望鹄台以眺月影入池中使宫人乘舟弄月影名影娥池亦曰眺蟾台【三辅黄图】
函徳殿 神爵元年三月诏曰金芝九茎产于函徳殿铜池中【汉书宣帝本纪】建章宫有函徳等二十六殿【三辅黄图】北阙 髙二十丈建章宫北阙门也【庙记】
钩弋宫 在直门之南【汉武故事】钩弋夫人姓赵氏河间人少好酒病卧六年右手钩巻饮食少望气者云东北有贵人推而得之见召姿色佳丽武帝披其手得玉钩而手展乃命所居曰钩弋宫【列仙传】
尧母门 赵偼伃居钩弋宫太始元年生昭帝号钩弋子十四月乃生命所生门曰尧母门【汉书赵偼伃传】
宜春宫 建元三年武帝微行东游宜春【汉书东方朔传】师古曰宜春宫在长安东南说者乃以为在鄠非也在鄠者自是宜春观耳在长安城西岂得言东游也郭璞曰在渭南杜县东【东方朔传注】师古曰宜春宫名在杜县东即今曲江池是其地也【上林赋注】
扶荔宫 在上林苑中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竒草异木皆百余本土木南北异宜嵗时多枯瘁荔枝自交阯移置百株于庭无一生者连年犹移置不息后数嵗偶一株稍茂终无华实帝亦珍惜之【三辅黄图】
明堂 武帝初即位向儒术以文学为本议立明堂于城南以朝诸侯【汉书武帝本纪】明堂在长安城西南七里【三辅黄图】明堂在长安城外杜门之西【闗中记】
储元宫 在汉长安城中【贾志】冯昭仪与子信都王居储元宫师古曰在上林苑中【长安志】
宣曲宫 在昆明池西孝宣帝晓音律尝于此度曲因以为名【三辅黄图】
太乙宫 在西安城南五十里太乙山谷中汉元封初南山谷间云气融结隂翳成象武帝于此建宫内有种放记陈希夷撰碑【贾志】
栎阳宫 髙祖受命五日一朝太公于栎阳宫【唐书卢懐谨传】豫章宫 汉武帝寳鼎二年立豫章宫于昆明池中作豫章亭【述异记】
昭台宫 在上林苑中孝宣霍皇后立五年废处昭台宫【三辅黄图】
长门宫 在故长安城东【贾志】长门宫离宫孝武陈皇后得幸颇妬居长门宫【三辅黄图】顾城庙无宿宫窦太主献长门园如淳曰园在长门长门在长安城东南园可以为舘宿处所故献之上大喜更名窦太主园为长门宫今按汉书长安城无名长门者【长安志】
犬台宫 在上林苑中长安西二十八里汉书江充召见犬台宫【三辅黄图】晋灼曰上林有犬台宫外有走狗观师古曰今书本犬台有作大台字误也汉无大台宫【汉书江充传注】
黄山宫 在兴平县西三十里武帝微行西至黄山宫即此也【三辅黄图】右扶风槐里县有黄山宫【汉书地理志】在涝水入渭之下渭在宫南【玉海】
池阳宫 在泾阳县西北八里【元和志】上自甘泉宿池阳宫【汉书宣帝本纪】池阳宫在池阳南上原之陂有长年陂去长安五十里【三辅黄图】
长杨宫 在盩厔县东南三十二里【雍胜畧】本秦旧宫至汉修饰之以备行幸宫中有垂杨数亩因为宫名【三辅黄图】漏水东北流经长杨宫东【水经注】
长杨树 在长杨宫秋冬校猎其下命武士搏射禽兽天子登此以观焉【三辅黄图】
射熊馆 在长杨宫武帝好自击熊司马相如从至上林作赋谏扬雄亦作长杨赋【三辅黄图】
五柞宫 在盩厔县东南三十八里汉武帝起【雍胜畧】武帝后元二年幸盩厔作五柞宫【汉书武帝本纪】汉之离宫也宫中有五柞树因以为名【三辅黄图】五柞宫有五柞树皆连三抱上枝覆防数十亩【西京杂记】
青梧观 五柞宫西有青梧观观前有三梧桐树树下有石麒麟二枚刋其脇为丈字是秦始皇骊山墓上物也头髙一丈三尺东邉者前左脚折折处有赤血父老谓其有神皆含血属筋焉【西京杂记】
葡萄宫 在盩厔县境【雍胜畧】葡萄宫在上林苑西【十道志】元寿二年单于来朝以太嵗厌胜所在舍之上林苑葡萄宫【汉书匃奴传】
醴泉宫 在醴泉县东南三十里汉宣帝闻泉味如酒因以建宫唐贞观重修县因以名【贾志】
步寿宫 在耀州东北一里【贾志】神爵二年正月鳯凰集祋祤于所集得玉寳起步寿宫【汉书郊祀志】秦亦有步寿宫今按其地与汉异则秦汉各有步寿宫耳【三辅黄图】
甘泉宫 在淳化县甘泉山上【雍胜畧】齐上李少翁言上即欲与神通宫室被服非象神物不至廼作甘泉宫中为台画天地泰一诸鬼神而置祭具以致天神【汉书郊祀志】甘泉宫一曰云阳宫周十九里二百二十步有宫十三台十一武帝常以五月避暑于此八月乃还有铜人二枚在门外【闗辅记】云阳先生之墟也中有神书铁劵玉石之记【遁甲开山图】甘泉宫在云阳县磨石岭上长安志曰磨石岭山有甘泉十道志曰甘泉出石鼓西原汉甘泉宫在山上即秦林光宫旁也此取石鼓甘泉以名者也秦之林光至汉犹存汉武元封二年始即磨盘岭秦宫之侧为宫是为汉甘泉矣孟康注郊祀志曰甘泉一名林光师古曰汉于秦林光旁起甘泉宫非一名也师古説是也元封二年以前史之所记文景皆尝临幸甘泉不曰甘泉有宫可幸当是秦之林光逺在磨盘岭上不烬于火而可用也武帝虽别剏甘泉一宫而秦之林光如故则谓甘泉宫在林光宫旁者是也【雍録】云阳宫记曰甘泉宫北有槐树今谓之玉槐根干盘峙三二百年木也耆旧相传咸以为此树即杨雄甘泉赋所谓玉树青葱者也【长安志】甘泉宫在甘泉山上今其地尚余甓瓦甓作流水纹瓦头有篆字【淳化县志】
熛阙 前熛阙【甘泉赋】晋灼曰熛阙赤色之阙南方之帝曰赤熛【甘泉赋志】
应门 晋灼曰应门正在熛阙之内也【甘泉赋注】
前殿 武帝于甘泉宫更置前殿始广诸宫室有芝生甘泉殿邉房【汉宫仪注】芝有九茎金色緑叶珠实夜有光乃作芝房之歌【史汉旧仪】前殿崔巍兮和氏珑玲【甘泉赋】晋灼曰以黄金为璧带含蓝田璧珑玲明见貌也【甘泉赋注】
紫殿 汉武帝起紫殿雕文刻镂黼黻以玉饰之成帝永始四年行幸甘泉郊泰畤神光降于紫殿【三辅黄图】武帝设云帐云幄云幙于甘泉紫殿世谓三云殿【西京杂记】
泰畤殿 元康四年三月诏曰廼者神爵五采以万数集甘泉泰畤殿中及上林苑【汉书宣帝本纪】
通天台 元封二年夏四月作甘泉通天台【汉书武帝本纪】师古曰言此台髙上通于天也汉旧仪曰髙三十丈【武帝本纪注】通天台去地百余丈望云雨悉在其下去长安三百里望见长安城黄帝以来祭天圆丘处武帝祭太一上通天台舞八嵗童女三百人置祠祀招仙人祭太一令人升通天台以天神天神既下祭所若大流星乃举烽火而就竹宫望拜上有承露仙人掌擎玉杯承云表之露【汉武故事】乃望通天之绎绎直嶤峣以造天【甘泉赋】通天台元鳯间自毁椽桷化为龙鳯从风雨飞去亦曰神台又曰望仙台【三辅黄图】
望风台 太初二年起甘泉望风台台上得白珠如花一枝帝以锦葢覆之如照月矣因名照月珠【洞防记】益寿舘延寿舘 公孙卿言仙人好楼居于是上令长安则作飞亷桂舘甘泉则作益寿延寿舘使卿持节设具而神人【汉书郊祀志】
明光宫 武帝求仙起明光宫发燕赵美女二千人充之率取二十以下十五以上年满三十者出嫁之掖庭令总其籍时有死出者随补之【三辅黄图○按雍録汉有明光宫三一在北宫与长乐相连一在甘泉宫中一为尚书奏事之地黄图于此系之甘泉宫今从之】居室 衞青尝从入甘泉居室【史记卫将军传】正义曰按居室署名武帝改曰保宫灌夫系居室是也【衞将军传注】竹宫 甘泉祠宫也以竹为宫天子居中汉旧仪云竹宫去坛三里【三辅黄图】
招仙阁 元鼎元年起招仙阁于甘泉宫西编翠羽麟毫为青瑠璃为扇悬黎火齐为床其上悬浮金轻玉之磬阁上烧荃靡香屑烧粒许其气三月不絶进嵻细枣咋之有膏膏可燃灯【防防记】
昆明池灵波殿 甘泉宫南昆明池中有灵波殿七间皆以桂为柱风来自香帝既躭于灵怪常得丹豹之髓白鳯之膏磨青锡为屑以苏油和之照于神坛夜暴雨光不灭有双蛾如赴火侍者举麟须拂之【述异记】
髙光宫 甘泉宫有髙光宫【长安志】览樛流于髙光兮【甘泉赋】服防曰髙光宫名也樛流曲折也【甘泉赋注】
通灵台 钩弋夫人既殡香闻十余里帝哀悼疑其非常人也乃起通灵于甘泉常有一青鸟集台上往来【汉武内传】
木园 甘泉宫有木园武帝时园也今俗呼为仙草园【汉魏宫志】
寿宫 武帝病瘉起幸甘泉置寿宫【汉书郊祀志】
洪厓宫旁皇观储胥观弩阹宫【俱在甘泉宫见长安志】迎风舘【见汉书】石阙观封峦观鳷鹊观露寒观【在甘泉宫外见甘泉赋】诸侯邸 故基在甘泉山【雍胜畧】黄帝治明庭甘泉也方士多言古帝王都甘泉者其后天子又朝诸侯甘泉甘泉有诸侯邸【史记封禅书】
棠梨宫 在甘泉苑垣外云阳南三十里【三辅黄图】
师得宫 师古曰师得宫在云阳界【汉书注】
集灵宫集仙宫存仙殿存神殿望僊台望仙观 俱在华隂县界皆武帝宫观名也【三辅黄图】华隂集灵宫武帝所造欲懐集仙者王乔赤松子故名殿为存仙端门南向署曰望仙门【后汉桓君山集灵宫赋序】敷水又北迳集灵宫西张昶华岳碑称汉武慕其灵筑宫在其后【水经注汉宫阙附考】鼎湖宫 黄图鼎湖宫在湖城县界晋灼曰在蓝田【玉海○按湖城今阌乡县是而冯贾马三志俱序之于蓝田殆遵晋説也】○神光宫 扬子云羽猎赋入西园切神光注张晏曰神光宫名【玉海】○招灵阁 汉武帝元鼎元年起招灵阁有一神女留一玉钗与帝帝以赐赵媫妤至昭帝元鳯中宫人见此钗光莹甚异共谋欲碎之明视钗匣唯见白燕直升天去后宫人常作玉钗因名玉燕钗【述异记】
后汉
献帝宫 在长安故城中本京兆府舍也【长安志】献帝闻闗东兵起董卓迁帝都长安见未央等宫遭赤睂之乱宫室废弛故居京兆府舍【帝王世纪】
晋
太极殿 晋愍帝之宫在长安南门后姚兴重建【周地图记】西宫 刘曜命起酆明观立西宫【晋书前赵载记】
太极前殿 苻健入长安称天王大单于缮宗庙社稷置百官僣即皇帝位于太极前殿【晋书前秦载记】
东宫 苻健疾苻菁勒兵入东宫将杀苻生时生侍健疾菁逥攻东掖门健闻变升端门陈兵执菁杀之【晋书前秦载记】
平朔门 苻健置来宾舘于平朔门【晋书前秦载记】
云龙门 清河王符法率壮士入云龙门废苻生而立苻坚【长安志】
明光殿 明光殿者秦苻坚之殿也【长安志】有人入坚明光殿大呼谓坚曰甲申乙酉鱼羊食人悲哉无复遗坚命执之俄而不见【晋书前秦载记】
露堂 苻坚将为赦与王猛苻融宻议于露堂有大苍蝇集笔端驱而复来【晋书前秦载记】
明堂 苻坚起明堂祀其伯健于明堂以配上帝【晋书前秦载记】
东阙 苻坚僣位五年鳯凰集于东阙【晋书前秦载记】
西堂 车师前部鄯善王林宻防朝于秦坚赐以朝服引见于西堂【长安志】
徽音堂 在恶犬城之外苻氏造也【长安志】
永安宫 姚苌宫也【长安志○按姚氏继苻秦都长安称为后秦云】
东堂 姜龛淳于岐郭髙等皆耆儒硕徳兴每于聼政之暇引龛等于东堂讲论道艺错综名理【晋书后秦载记】
谘议堂 姚兴常临谘议堂听决疑狱于时号无寃滞【晋书后秦载记】
西宫 姚兴立姚见子监国入居西宫【长安志】
黄龙门 兴之宫门也【长安志】
秦王殿 在耀州北七十里今遗瓦殿基尚在【贾志】上有御池泉即古鳯游乡也晋泰安元年苻坚将姚苌背坚起兵北地自立为王国号秦秦王殿葢始于此南三十里入淳化境又有苌按军厰云【耀州志】
魏
孝武帝宫 永熙三年髙欢入洛宇文泰迎帝入长安以雍州公廨为宫【北史魏孝武帝本纪】
清晖室 魏文帝大统四年祀天于清晖室【长安志】阳武门 文帝大统五年十月于阳武门外县鼔置纸笔以求得失【北史魏文帝本纪】
凭云观 大统七年十二月帝御凭云观引见诸王叙家人之礼【北史魏文帝本纪】
万寿殿 大统八年十二月行幸华州起万寿殿于沙苑北【北史魏文帝本纪】
干安殿【按长安志西魏有干安殿周书闵帝纪会百官于干安殿班赏各有差周承西魏都邑不改意此殿创自西魏而后周袭之欤】
后周
延寿殿 明帝元年九月朝羣臣于延寿殿【周书明帝本纪】正武殿 周明帝武帝并听讼于正武殿【长安志】
麟趾殿 萧大圜恒以读诗礼书易为事开麟趾殿招集学士大圜预焉【周书萧大圜传】
露门 武帝建徳三年正月壬戌朝羣臣露门【周书武帝本纪】保定中置露门学【玉海】
大徳殿 武帝天和三年八月帝御大徳殿集百僚及沙门道士等亲讲礼记【周书武帝本纪】
咸阳宫 宣帝太象二年四月祈雨至咸阳宫【周书宣帝本纪】醴泉宫 武帝天和二年五月行幸醴泉宫【周书武帝本纪】天成宫 西魏太师宇文泰故居泰以同州扼闗河之要既专政犹时居州后孝闵帝受魏禅改同州宫明帝有幸同州故宫诗至宣帝大象二年改天成宫【贾志】
长春宫 在同州朝邑县本周武帝作保定五年宇文防筑隋开皇中修之【玉海】髙祖起义兵九月次长春宫【唐书髙祖本纪】天晴宫栁暗长春【杜甫诗】
云阳宫 北史后周有云阳宫【玉海】
紫极宫重阳阁大武殿津门露寝右寝崇信殿肃章门防义殿舍仁殿云和殿思齐殿青城门太极殿天台正阳宫青门露寝天兴宫应门天徳殿通道观军器监崇义宫连珠殿云和楼【以上皆后周所有俱见长安志内】
隋
大兴京城 开皇二年六月诏左仆射髙颎等创造新都于龙首山十二月名新都曰大兴城三年三月入新都【隋书文帝本纪】开皇三年置雍州城东西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东面通化春明延兴三门南面啓夏明徳安化三门西面延平金光开逺三门北面光化一门里一百六市二【地理志】隋文帝开皇二年自故都徙其地在汉故城之东南属杜县周之京兆郡万年县界【长安志】宇文恺之营隋都也曰朱雀街南北尽郭有六条髙坡象乾卦六爻故于九二置宫殿以当帝王之居九三立百司以应君子之数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都观及兴善寺以镇其地刘禹锡赋看花诗即此也【雍録】大兴立名之由传者不一或曰隋文帝尝封大兴故以名或曰宫之太极殿本大兴材故因用其名也或曰隋文帝梦洪水浸没都城故改营大兴洪水者髙祖名渊故也数语未知孰是然韦述谓本大兴材名者其説近之葢尝有僧坐大木下曰此后当为宫殿大木即在大兴殿基上也亦如汉髙帝因长安乡而立为都名也【同上】
皇城 亦曰子城东西五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三里一百四十步城中南北七街东西五街其间并列台省寺衞自西汉以后至于宋齐梁陈并有人家在宫阙之间隋文帝以为不便于是皇城之内惟列市府不使杂人居止公私有辨风俗齐肃实隋文新意也【长安志】
大兴宫 隋文帝建以城名【马志】隋都城中正宫以及正殿皆名大兴【雍録】
大兴殿 宫城之正殿也【马志】开皇四年宴突厥髙丽吐谷浑使者于大兴殿【隋书文帝本纪】
中华殿 在大兴殿之后【马志】
昭阳门 在大兴殿之南开皇二年作初名唐阳门仁寿二年改今名【马志】
建春门 大兴宫之南门也后改通训门【马志】
大兴门 大兴城之北门也后改干福门【马志】
临光殿 开皇元年二月上自相府常服入宫备礼即皇帝位于临光殿【隋书文帝本纪】
观徳殿 开皇二年十月上疾愈享百寮于观徳殿赐钱帛任其自取尽力而出【隋书文帝本纪】
射殿 开皇六年九月上素服御射殿召百寮射【隋书文帝本纪】
文思殿 开皇十一年春正月皇太子妃元氏薨上举哀于文思殿【隋书文帝本纪】
嘉则殿 开皇十三年二月宴考使于嘉则殿【隋书文帝本纪】武徳殿 开皇十九年大射武徳殿宴赐百官【隋书文帝本纪】允武殿 大业四年正月百僚大射于允武殿【隋书炀帝本纪】崇徳殿 大业五年二月上御崇徳殿之西院愀然不悦顾谓左右曰此先帝之所居实用增感情所未安宜于此院之西别营一殿【隋书炀帝本纪】
大业殿 大业十二年春正月夜有二大乌似雕飞入大业殿止于御幄至明而去【隋书炀帝本纪】
宣仁门 开皇元年三月宣仁门槐树连理众枝内附【隋书文帝本纪】
建国门 大业六年正月有盗数十人入自建国门【隋书炀帝本纪】
端门街 大业六年正月角抵大戏于端门街天下竒技异艺毕集终月而罢帝数微服往观之【隋书炀帝本记○以上殿七门二街一皆在大兴城中其位置未详】
东宫朝堂 在皇城内【马志】
长乐宫 京兆郡大兴有长乐宫【隋书地理志】望春宫在西安府城东十里隋文帝建炀帝改名曰长乐宫【马志】
仙都宫福阳宫 俱在长安县【马志】京兆长安有仙都福阳等宫【隋书地理志】
僊林宫 在兴平县西十八里隋文帝置【马志】
太平宫 隋建在鄠县东南三十里草堂寺东唐髙祖避暑处【贾志】
游仙宫 在盩厔县南三十五里旧图经曰隋文帝避暑于此【马志】
宜寿宫 隋离宫在宜寿城中【贾志】
崇业宫 在渭南县东十五里炀帝大业二年建【马志】醴泉宫 开皇七年二月车驾幸醴泉宫【隋书文帝本纪】仁寿宫 在鳯翔麟游县西五里【马志】文帝诏杨素营仁寿宫于岐山之北素奏宇文恺封徳彛为土木监于是夷山堙谷以立宫殿崇台累榭宛转相属【通鉴】仁寿殿 在仁寿宫【马志】
大寳殿 仁寿四年七月上疾甚卧仁寿宫崩于大寳殿【隋书文帝本纪】
岐阳宫 在鳯翔府城内开皇六年建【马志】
鳯泉宫安仁宫 俱隋之离宫也在鳯翔府县【马志】金城宫 华隂东三十里有隋金城宫【唐书地理志】
普徳宫 华州郑县有隋普徳宫【唐书地理志】
华隂宫 在华隂县西十八里【马志】华隂西有故隋华隂宫【唐书地理志】
榆林宫 在胜州城内炀帝大业三年置因榆林郡为名炀帝北廵陈兵塞表以威北狄因幸此宫突厥启人可汗献马及兵器新帐因赋诗云【元和志○按唐胜州治即今榆林也】
【隋宫阙附考】景华宫 大业十二年五月上于景华宫徴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隋书炀帝本纪○马志载之未详所在】
唐
京城 上都初曰京城天寳元年曰西京至徳二载曰中京上元二年复曰西京肃宗元年曰上都京城前直子午谷后枕龙首山左临防岸右抵沣水【唐书地理志】贞元四年筑夹城【徳宗本纪】唐京城东西一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一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周六十七里郭中南北十四街东西十一街其间列置诸坊有京兆府万年长安二县所治寺观邸第编戸错居焉当皇城南朱雀门有南北大街曰朱雀门街东西广百步万年长安二县以此街为界万年领街东五十四坊【兴道开化光福靖善兰陵开明保寜安义务本崇义长兴永乐靖安安善大业昌乐安徳翊善光宅永昌来庭永兴崇仁平康宣阳亲仁永寜永崇昭国进昌通善通济长乐大寜胜业安邑宣平升平修行修政曲池青龙兴寜永嘉兴庆道政常乐靖恭新昌升道修徳】及东市长安领街西五十四坊【立政敦化丰乐安业崇业永达道徳光行延祚太平通义兴化崇徳懐真宣义丰安昌明安乐修徳辅兴颂政布政延寿光徳延康崇贤延福永安敦义大通大安安定休祥金城醴泉懐逺长寿嘉防永平通轨归义昭行修真普寜义寜居徳羣贤懐徳崇化丰邑待贤永和长安和平】及西市【长安志○按长安志载万年所领之五十四坊今缺其三而有别见之昌化延平修仁正平四坊疑此四坊或有三坊当在万年所领五十四坊之内而失其地望也】咸阳有六冈如干之六爻唐时宫殿皆在九二冈上而作太清宫于九五冈上百官府在九四冈上【天禄识余】
明徳门 南面三门中曰明徳【六典】北当皇城朱雀门南出抵终南山八十里【长安志】
啓夏门 南面三门东曰啓夏【六典】门外西南二里有圆丘先农借田三坛按长安图东南角有进芳门【长安志】
安化门 南面三门西曰安化【六典】
通化门 东面三门北曰通化门至徳三载改为达礼门寻复旧【长安志】李义琰致仕公卿以下悉祖饯通化门外时人比汉疏广【唐书李义琰传】通义东有长乐陂下临浐水【雍録】
春明门 东面三门中曰春明【六典】开元十七年五月侍臣以下燕于春明门【实録】
延兴门 东面三门南曰延兴【六典】同昌公主塟懿宗与郭淑妃御延兴门哭送【长安志】
开逺门 西面三门北曰开逺门【长安志】初太宗平薛仁杲得陇上地虏李轨得凉州破吐浑髙昌开四镇宗继收黄河碛石宛秀等军中国无斥警几四十年轮台伊吾屯田钱菽弥望开逺门揭题曰西极道九千九百里示戌人无万里行也【唐书吐蕃传】金光门 西面三门中曰金光【六典】韩朝宗天寳初为京兆尹分渭水入金光门【唐书韩朝宗传】西出趋昆明池也【长安志】
延平门 北面一门曰光化门【六典】
皇城 在京城之中其中左宗庙【在安上门内之东】右社禝【在含光门之东】百僚廨宇列乎其间凡省六寺九台一监四衞十有八东宫官属凡府一坊一寺三率府十【六典】朱雀门 皇城南面三门中曰朱雀门北当宫城之承天门南当外郭之明徳门【长安志】隋制士庶不得杂居朱雀门之内故宗庙官寺兵衞悉在焉【玉海】
安上门 朱雀门东曰安上门至徳三载改为光天门寻复旧【长安志】
含光门 朱雀门西曰含光门【长安志】
景风门 东面二门南曰景风门【六典】
延喜门 东面二门北曰延喜门直东当外郭之通化门【长安志】宣宗二年八月河陇老防千余人诣阙下上御延喜门楼见之欢呼舞跃解胡服袭冠带观者皆呼万嵗【通鉴】
顺义门 西面二门南曰顺义门【长安志】
安福门 西面二门北曰安福门西当外郭之开逺门【长安志】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日十六十七夜于京安福门外作灯轮髙二十余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然五万盏灯望之如华树宫女千数衣罗衣曵锦绣耀珠翠施香粉一华冠皆至万钱装束一妓女皆至三百贯妙简长安万年少年妇千余人衣服花钗媚子亦称是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欢乐之极未始有之【朝野佥载○按唐京城皇城及诸门皆仍隋旧无所变更今所叙述于隋从畧而于唐从详者以唐之古迹最多于考据为便也】
西内太极宫 宫城在皇城之北长千四百四十步广九百六十步周四千八百六十步其崇三丈有半【唐书地理志】宫城东西四里南北二里二百七十步周十三里一百八十步南即皇城北抵苑东即东宫西有掖庭宫【长安志】龙朔后皇帝常居大明宫乃谓之西内神龙元年改曰太极宫【玉海】太极宫者隋大兴宫也诸帝多居大明宫或遇大礼大事复在太极如髙宗宗每五日一御太极有初即位不于大明而于太极者知太极尊于大明也【雍録】按西内有三城外一重曰京城外郭城也中一重曰皇城惟列府市不使杂人居止又内一重是曰宫城则今之省城正直宫城之地所谓六爻九二之地也【雍胜畧】
承天门 正殿南承天门隋开皇三年作初名曰广阳门仁寿元年改曰昭阳门唐武徳元年改曰顺天门神龙元年改为承天门外有朝堂东有肺石西有登闻鼔【长安志】元正冬至大陈设宴防赦过宥罪除旧布新受万国之朝贡四夷之宾客御承天门以听政【六典】銮驾出宫守宫设从驾之官五品以上次于承天门外东西朝堂【杜氏通典】
长乐门重福门【一作重门】永春门 承天门之东曰长乐门北入恭礼门又北干化门则宫内也【六典注】次东曰重福门即东宫之正门门东西有左右永福门次东曰永春门【长安志】
广运门永安门 承天门之西曰广运门永安门【六典注】广运门内有左藏库次北有旧右藏库后有中书省西北有武库北入安仁门又北肃章门门内入宫中【长安志○按广运门长安志序入长乐门之东六典注云在承天门之西今即所入之门考之则安仁肃章皆在西则入自广运者不应由承天门内之东道曲折西向而趣安仁肃章以入宫中六典注是也从之】
鳯凰门 西内东面一门曰鳯凰门隋曰建春门后改通训门明皇时鳯凰飞集通训门诏改曰鳯凰门【长安志】
通明门嘉猷门 西面二门南曰通明门北曰嘉猷门【长安志】
定武门安礼门元徳门 北面三门正北曰定武门次东曰安礼门东宫北门曰元徳门【长安志】
嘉徳门 太极门外承天门之内曰嘉徳门【长安志】銮驾还宫至承天门外侍臣下马驾入嘉徳门太乐令令撞防宾之钟鼓柷奏采茨之乐【杜氏通典】
归仁门 嘉徳东廊有归仁门【长安志】元正冬至受朝贺太师率其属受诸州及诸蕃贡物出归仁纳义门执物者随之【唐书礼志】
纳义门 嘉徳西廊有纳义门【长安志】
太极门 当承天门内北曰太极门隋曰大兴门后改曰干福门贞观八年改为太极门东隅有鼓楼西隅有钟楼贞观四年置【长安志】銮驾至太极门戛敔乐止入太极门鼔柷奏太和之乐【杜氏通典】
太极殿 武徳元年五月甲子即皇帝位于太极殿【唐书髙祖本纪】太极门内曰太极殿朔望则坐而视朝焉【六典】葢古之中朝也隋曰太兴殿武徳元年改太极殿有东西上二閤门【六典注】东上阁在太极之东西上阁在太极之西【马志】
左延明门 太极殿东廊有左延明门【长安志】
右延明门 太极殿西廊有右延明门【长安志】刑部郎中以时令置于案覆以帊令史二人俱公服对举案立于右延明门内道北郎中立于案后【杜氏通典】
门下省 在左延明门东南【长安志】
中书省 在右延明门东南【长安志】时谓尚书省为南省门下中书省为北省亦谓门下省为左省中书省为右省或通谓之两省【玉海】
文馆 在门下省东【两京记】武徳四年置修文馆于门下省九年改曰文馆神龙元年改曰昭文馆以避孝敬皇帝之名【唐书官志】
史馆 在门下省北贞观三年置秘书内省以脩五代史又置史馆以编国史寻废秘书内省【长安志】朱明门 太极殿北曰朱明门【六典】
干化门 朱明门左曰干化门【六典】
肃章门 朱明门右曰肃章门【六典】
晖政门 肃章门西曰晖政门【长安志】
武徳门 干化门东曰武徳门【长安志】
武徳殿延恩殿 武徳门内有武徳殿延恩殿【六典】武徳殿在西内干化门东北【两京记】
两仪门 朱明门北曰两仪门【六典】
两仪殿 两仪门内曰两仪殿常日听朝而视事焉【六典】葢古之内朝也【六典注】两仪殿在太极殿后隋曰中华殿至贞观五年改【长安志】太宗破突厥于两仪殿宴突利可罕赋七言诗栢梁体【两京记】中宗宴两仪殿令胡人唱合笙平一上书曰两仪殿者陛下受朝听讼之所不宜以倡优媟狎【唐书武平一传】
万春殿 两仪殿之东曰万春殿【六典】
新殿 两仪殿西有新殿【长安志】
千秋殿 两仪殿之西曰千秋殿【六典】
献春门 两仪之左曰献春门【六典】
宜秋门 两仪之右曰冝秋门【六典】
百福门 冝秋门之右曰百福门【六典】
百福殿 百福门内曰百福殿宣宗改雍和殿内有亲亲楼诸王宴防之所也【长安志】百福殿在太极宫中公主院西【两京记】大中元年敕修百福殿八十间【防要】承庆门 百福之西曰承庆门【六典】
承庆殿 承庆门内曰承庆殿【六典】中宗景龙二年七月御承庆殿虑囚徒【旧唐书中宗本纪】
立政门 献春之左曰立政门【六典】
立政殿 立政门内曰立政殿【六典】
大吉门 立政之东曰大吉门【六典】
大吉殿 大吉门内曰大吉殿【六典】
甘露门 两仪之北曰甘露门【六典】门外有东西永巷东出横门又东有日华门西出横门又西有月华门院北有东西千步廊西有掖庭【长安志】
甘露殿 甘露门内曰甘露殿【长安志】中宗令诸学士入甘露殿其北壁列书架【景龙文舘记】太和二年修两仪殿及甘露殿一百七十二间【防要】
神龙门 甘露左有神龙门【长安志】
神龙殿 神龙门内曰神龙殿在武徳殿后【长安志】安仁门 甘露右曰安仁门【长安志】
安仁殿 安仁门内曰安仁殿在甘露殿西【长安志】佛光寺 干化门内佛光寺在神龙殿西【长安志】归真观 在安仁殿后观后有丝防院【长安志】
淑景殿 丝防院西淑景殿殿西有第三落次西第四落又次西第五落【长安志】
延嘉殿 在甘露殿近北殿南有金水河往北流入苑【长安志】
咸池殿 在延嘉西【马志】
承香殿 延嘉北有承香殿殿东即武门北入苑【长安志】
昭庆殿 在承香殿西【马志】
凝香阁 在昭庆殿西【马志】
鹤羽殿 在凝香阁西【马志】
景福台 在延嘉殿西北【马志】
望云亭 景福台西有望云亭【长安志】
紫云阁 在延嘉殿东【马志】阁西有南北千步廊舍南至尚食院西北尽宫城阁南有山水池【长安志】
尚食内院 在紫云阁南【马志】
凝隂殿 在紫云阁西【马志】天寳七载旱宗于凝隂殿令叶靖天师祀镜龙遂得甘雨【异闻集】
凌烟阁 凝隂殿南有凌烟阁【长安志】凌烟阁画功臣皆北向【南部新书】
功臣阁 在凌烟阁之西东有司寳库【长安志】
毬塲亭子【一作鞠塲亭子】凝隂之北有毬塲亭子【长安志】文殿观云殿 俱在凝隂殿之北【马志】
四海池 一在毬塲亭之东一在咸池殿之东一在望云亭之西一在望云亭之北【雍大记】
掖庭 永安门西有掖庭【长安志】
内侍省 掖庭南隅有内侍省【长安志】
兴仁门宣猷门崇道门惠训门昭徳门安礼门正礼门宣光门通福门光昭门嘉猷门华光门晖仪门寿安门绥福门翔鳯殿薰风殿就日殿咸池殿临照殿望仙殿鹤仙殿乘龙殿翔鳯阁【以上并见六典】
东宫 在太极宫中自承天门而东其苐三门曰重明门即东宫正门也【长安志】马周上疏曰伏见大安宫居在城之西东宫皇太子居之而在内【防要○按东宫在太极宫中故不别列】
重明门【见太极宫在宣明门南外有东宫朝堂在焉】
宣明门 嘉徳正南有宣明门【长安志】
嘉徳门 明徳殿南有嘉徳门【长安志】
左永福门 嘉徳门外东廊有左永福门【长安志】右永福门 嘉徳门外西廊有右永福门【长安志】明徳殿 东宫正殿曰明徳殿【长安志】武徳九年八月太宗即位于东宫明徳殿【防要】即显徳殿中宗讳显为太子时改曰明徳【玉海】
左嘉善门 明徳殿东廊左嘉善门【长安志】
右嘉善门 明徳殿西廊右嘉善门【长安志】皇太子正至受贺四部伎立于左右嘉善门外【杜氏通典】
东奉化门 嘉徳门东有东奉化门【长安志】
宜春宫 奉化门北有宜春宫【长安志○按马志云在嘉徳殿东北有宜春门】
典膳防 在宜春门外道东【马志】
命妇院宜春北院 在宜春门外道西【马志】
左春坊 龙朔二年改门下坊为左春坊【杜氏通典】东宫宜春宫门外有左春坊【玉海】
崇文馆 左春坊南有崇文馆【玉海】
西奉化门 嘉徳西有西奉化门【长安志】
宜秋宫 奉化门北有宜秋宫【长安志○马志云宫北有宜秋门】右春坊 龙朔二年改典书坊为右春坊【杜氏通典】东宫宜秋宫门外有右春坊【玉海】
崇敎殿 右春坊内有崇敎殿【玉海】
丽正殿 在东宫崇敎殿之北光大殿之南【集贤注记】开元改为集仙殿十三年改为集贤殿【长安志】
光大殿承恩殿崇文殿崇仁殿八风殿射殿亭子山池佛堂院左右长林门【以上见长安志】
掖庭宫 宫城东西四里南即皇城北抵苑掖庭西门贞观二年勅左丞戴胄于掖庭西门简宫人出之按掖庭宫葢髙祖所起宫人敎艺之所也【长安志】
大安宫 在宫城外西偏太宗尝猎昆明池献获于大安宫葢自昆明东归之路也【雍録】长安县有大安宫本义宫【唐书地理志】武徳七年五月营义宫初秦王居宫中承干殿髙祖以秦王有克定天下之功建义宫以居之至九年七月髙祖以义宫有山林胜境雅好之贞观三年四月乃徙居之改为大安宫【防要】垂拱前殿 在大安宫贞观九年五月太上皇崩于埀拱前殿【贾志】
戢武殿 太宗与公卿谒太上皇于戢武殿置酒为欢乙夜方散【实録○按长安志殿在大安宫】
翠华殿 在大安宫东北遗址尚存俗云祭酒台【贾志○按长安志大安宫有文殿】
东内大明宫 在省城东北今含元殿故基髙四十余尺去城三里殿基前有翔鳯阁栖鳯阁二基犹存【雍胜畧】上都大明宫在禁苑东南南接京城之北面西接宫城之东北隅长千八百步广千八十步【唐书地理志】初髙宗命司农少卿梁孝仁制造此宫北据髙原南望爽硙每天晴日朗望终南山如指掌京城坊市街陌俯视如在槛内【长安志】大明宫本太极宫之后苑东北面射殿也地在龙首山上太宗初于其地营永安宫以备太上皇清暑九年正月虽尝改名大明宫然太上皇仍居大安不曾徙入也龙朔二年髙宗染风痹恶太极宫卑下故就修大明宫改名蓬莱取殿后蓬莱池为名也长安五年又改为大明宫长安志叙载其地比太极宫承天门则退北三坊地而中析之以为六坊中六坊地以为丹鳯中门正街可达承天南即朱雀正街矣其百司庶府居民第宅悉仍大兴都城之旧无所更易故东内大明虽曰创营而朝市悉仍隋旧无所增移也【雍録】
丹鳯门 南面五门正南曰丹鳯门【六典】至徳三年改为明鳯门寻复旧名【长安志】其南则丹鳯启途隂阳睢盱容鼎七扄方驾五车【李华含元殿赋】丹鳯门正面南山气势若相髙下遗址屹然可辨【闻见后録】
望仙门延政门 丹鳯门东曰望仙门次曰延政门【六典】望仙门贞元中修有楼十间延政门抵长乐之坊北【长安志】
建福门兴安门 丹鳯门西曰建福门次曰兴安门【六典】故事建福望仙等门昏而闲五更而啓至徳中勅晚开元和二年令有司各据班品置待漏院于建福门外【防要】望仙建福二门内各有下马桥跨东西龙首渠【长安志】
太和门 东面一门曰太和门【长安志】
日营门 西面一门曰日营门【长安志】
武门银汉门凌霄门 北门曰武门徳宗造门楼外设两廊持兵宿衞谓之北衙武门左曰银汉门右曰凌霄门【长安志】贞观十二年置左右屯营于武门领以诸衞将军【唐书兵志】神龙元年改武门为神武制胜楼祯元五年正月班宏修武楼【会要】
含元殿 丹鳯门内正殿曰含元殿【六典】龙朔三年移仗就蓬莱宫新作含元殿长安元年改为大明殿神龙元年复为含元【防要】含元路寝大朝会之所御也【唐书五行志】含元殿南去丹鳯门四百余步中无间隔左右寛平东西广五百步【长安志】殿前龙尾道自平地凡诘曲七转由丹鳯北望宛如龙尾下垂于地两垠栏悉以青石为之【贾黄中谈録】龙尾道出于阙前每朝防禁军御仗宿于殿庭金甲葆戈杂以绮绣罗列文武缨佩序立仰观玉座若在霄汉【剧谈録】王仁裕曰含元殿前玉堦三级第一级可髙二丈许每间引出一石螭头东西鳞次第二第三级各髙五尺【三级以自上而下为次】莲花石顶亦存级两面龙尾道各六七十步方达第一级皆花塼【雍録】
翔鸾阁 上元元年御翔鸾阁观酺【会要】含元殿东南有翔鸾阁【长安志】
栖鳯阁 含元殿西南有栖鳯阁【长安志】夹殿两阁左曰翔鸾右曰栖鳯【六典】与殿飞廊相接阁下即朝堂肺石登闻鼔如承天之制【六典】
钟楼鼓楼左右金吾仗 殿东南西南有钟楼鼓楼又有金吾左右仗院【长安志】
通干门 夹殿东有通干门【六典注】百官序班于通干观象门【唐书仪衞志】
观象门 夹殿西有观象门【六典注】
宣政门 含元殿北曰宣政门【六典】百官入宣政门文班自东门入武班自西门入【唐书仪衞志】
齐徳门 宣政门外东廊有齐徳门【长安志】
兴礼门 宣政门外西廊有兴礼门【长安志】
宣政殿 宣政门内曰宣政殿【六典】含元殿后有宣政殿即正衙殿也朔望大册拜则御之【两京记】髙宗永隆二年以太子立欲会羣臣命妇合宴宣政殿袁利正上疏曰前殿正寝象阙路门非命妇宴会倡优进御之所帝从之【防要】宣政殿殿东有东上阁门殿西有西上阁门【长安志】
日华门 宣政殿前东廊曰日华门【长安志】
门下省 日华门东有门下省【长安志】门下省在日华门名左掖亦名东省【雍録】
文馆 在门下省东【马志】
待制院 阁本图待制有院在宣政殿之东少阳院之西葢放汉世待诏立此官称也武后名曌故凡诏皆改为制而待诏亦为待制也【雍録】
少阳院 长庆元年于门下省东少阳院筑墙及楼观【雍録○按上二院六典及长安志俱不着其位置今据雍録所载合以吕阁本图考之则待制当在文舘之东北史舘西北而少阳之正西也少阳当在待制之东而史舘之北防西也附之以俟考订】史馆 文馆次东史馆馆东南北街南出含耀门门南曰昭训门北曰崇明门【长安志】
月华门 宣政殿前西廊曰月华门【长安志】
中书省 在月华门名右掖亦名西掖【雍録】月华门西有中书省省西南北街南出昭庆门南当光范门昭庆门北曰光顺门【长安志】
政事堂 在东省属门下至中宗时裴炎以中书令执政徙政事堂于中书省杜甫为左拾遗作紫宸殿退朝诗云宫中每出归东省防送防龙集鳯池鳯池者中书也杜为左拾遗在肃宗时则政事堂已在中书矣故出东省而集西省者就政事堂见宰相也【雍録】御史北台 御史府故事于中书之南常有理所太和四年于政事堂直阡之南选地以作之号中书南院院门北辟向朝廷也观者命为御史北台【舒元舆御史台中书院记】
殿中内省 中书省北曰殿中内省【长安志】
命妇院 在殿中内省西【马志】
亲王待制院 在殿中内省北【马志】
思政殿 延英殿相对有思政殿【长安志】长庆四年髙重崔郾髙釴于思政殿中谢郾奏曰臣职侍讲未尝召问经义上赐锦防银器【防要○按思政与延英相对则延英在宣政西上阁之西似思政亦宜在宣政东上阁之东也今附识之】
延英门 宣政之右西上阁次西曰延英门【六典】阳城以谏议大夫率拾遗王仲舒等数人守延英门上疏论裴延龄张万福闻谏官伏阁谏趋至延英门大言曰朝廷有直臣天下必太平矣【玉海】
延英殿 延英门内之左曰延英殿【六典】按六典防要延英在西上阁之西而李庚赋乃曰左阁当宸误矣防要穆宗元和十五年诏于西上阁门西廊西畔开便门以通宰臣自阁中赴延英路则不在紫宸东矣【玉海】肃宗时梁上生玉芝一茎三花僖宗改为灵芝殿自蜀还复旧名【长安志】延英灵芝殿也谓之小延英苖韩公居相位以足疾步骤微蹇上每于此待之【尚书故实】含象殿 延英门内之右曰含象殿【六典】
紫宸门 宣政殿北曰紫宸门【六典】敬宗长庆四年见羣臣于紫宸门外【旧唐书敬宗本纪】
紫宸殿 紫宸门内曰紫宸殿即内朝正殿也【六典】宣政前殿也谓之衙衙有仗紫宸便殿也谓之入阁其不御前殿而御紫宸也乃自正衙唤仗由阁门而入百官朝于衙者因随以入见故谓之入阁自干符已后因乱礼阙天子不能日见羣臣而见朔望故正衙常日废仗而朔望入朝有仗其后习见遂以入阁为重至出御前殿犹谓之入阁【雍録】
明义殿 在紫宸殿西【长安志】
蓬莱殿 紫宸殿北曰蓬莱殿【六典】段秀实对蓬莱殿代宗问所以安邉者画地以对【唐书段秀实传】
绫绮殿 在蓬莱东【玉海】
浴堂门 李吉甫图上河北险要所在帝张于浴堂门【玉海○按雍録浴堂在紫宸殿之东则门堂附殿以出也】
浴堂殿 馆本图在绫绮殿南【玉海】馆本唐图则有浴殿而殿之位置乃在绫绮殿南也绫绮者长安志曰在蓬莱殿东也而元微之承旨防记又有可证者其説曰乘舆奉郊庙则承旨得乘厩马自浴殿由内朝以从夫内朝者紫宸殿也则浴堂之可趋内朝也内朝之必趋丹鳯门也其理固已可必矣又谓殿在蓬莱殿东即与紫宸殿相属又可必矣【雍録】
珠镜殿 在绫绮殿北【马志】
大角观 在珠镜殿东北【长安志】
清晖阁 在蓬莱殿之西【马志】
还周殿 蓬莱殿西曰还周殿【两京记】
承欢殿 在还周南【长安志】
金銮殿 还周西北曰金銮殿【两京记】金銮坡者龙首山之支陇隐起平地而陂陀靡迤者也其上有殿名为金銮殿在蓬莱山西微南【雍録】
金銮御院 在金銮殿西南【马志】
东学士院 韦执谊故事曰置学士院后又置东学士院于金銮殿之西李肇志亦曰徳宗移院于金銮坡西石林叶氏曰俗称翰林学士为坡葢徳宗时尝移学士院于金銮坡故亦称坡此其説是也而谓为移院者则亦失实葢徳宗造院于金銮坡上是即此坡而别建一院耳以其在开元学士院之东故命为东翰林院而失开元创立之院在右银台门内者元不曽废也即诸家谓移院者皆误也【雍録○按防要有东翰林院在金銮殿之西即此是也】
长安殿 在金銮殿西南蓬莱西【两京记】
仙居殿 长安殿北曰仙居殿【两京记】
麟徳殿 仙居西北有麟徳殿此殿三面故以三殿名南有阁东西皆有楼殿北相连各有障日阁内宴多在于此【两京记】三院即三殿也结璘楼即三殿之西廊也欝仪楼即三殿之东廊也欝仪又东即寝殿矣欝仪结璘皆是重廊翰林院学士院皆在三殿西廊之外【雍録】
东亭防庆亭 在麟徳殿北【马志】
含凉殿 蓬莱后有含凉殿【长安志】龙朔二年睿宗生于蓬莱宫含凉殿【防要】
太液池【一作蓬莱池】含凉殿后有太液池池内有太液亭子穆宗时命侍讲韦处厚等入讲毛诗尚书又命纂集尚书中君臣事迹令刋于太液池以备观览【长安志】蓬莱池亦名太液池中有蓬莱山【雍胜畧】
左银台门 在宫城东面【马志】紫宸之东曰左银台门【六典】贞元十二年左右十军使奏銮驾去冬幸诸营于银台门外立碑纪圣迹【防要】
右银台门 在宫城西面【马志】紫宸殿西曰右银台门【六典】宪宗戒有贡献毋入右银台门以避学士【唐书钱徽传】内侍省 近右银台门【马志】
右藏库 近右银台门【马志】
翰林门 在太明宫右银台门内稍退北有门榜曰翰林之门其制髙大重复号为胡门门东向【雍録】学士院 翰林门直西为学士院院有两防南北相沓而各自为门旁有板廊自南防可通北防又皆南向院各五门北防从东来第一间常为承旨阁余皆学士居之防前堦砌花砖为道南防本驸马张垍为学士时以居公主此其画堂也后皆以居学士其东西四间皆为学士阁中一阁不居【雍録】学士院者置在翰林院之南别戸东向自建院后韩雄李白之徒并在旧翰林院中假其名而无职其入直者并以文词共掌诏敕自此北翰林始无学士之名【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