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 条目
  • 国学
  • 字典
  • 词典
  • 成语
  • 诗词
  • 书目
  • 书法
  • 历史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全文检索
首页 > 史部 > 政书 > 文献通考 >

卷六十二·职官考十六

卷六十二·职官考十六

下载本文 】 【 字号: 】 【书中全文检索
  ○制置使

  唐宣宗大中五年,以白敏中充招讨党项行营都统、制置等使,制置使之名始此。

  宋朝不常置,掌经画边鄙军旅之事。政和中,熙、秦用兵,以内侍童贯为之。

  宣和末,姚古为京畿辅郡兵马制置使。靖康初,种师道为河东路制置使,钱盖为陕西五路制置使。建炎元年,有招捉盗贼制置使,自王渊始。三年,有行在五军制置使,自刘光世始。又诸路皆有副使,自江浙陈彦文、程千秋始。六月,浙西安抚使康允之带本路制置使,安抚带制置自此始也(四年罢)。有沿江都制置使(管江南东路,知建康府)。绍兴二年,有沿海制置使(系建康、两浙东路)。

  三年,有安抚制置使(大使之名,自江南西路大使赵鼎始)。六年,始铸印,以某路制置司为名,从浙西、淮东制置使梁汝嘉所请也。其後尽省,惟四川、沿海有焉(四川系成都府,沿海明州)。开禧用兵,起丘宗卿守金陵,留钥、宗卿尝以签枢督视军马,於是赵淳已为江淮制置,命宗卿为江、淮制置大使。已而罢四川宣抚,又以安子文为制置大使,朝议以子文恩数视执政,特加“大”字。属官有参谋、参议、主管机宜、书写文字各一员,?办公事三员,准备将领、差遣、差使各五员,馀随时势轻重而增损焉。

  ○经略使

  唐贞观二年,边州别置经略使,此盖使名之起。节度兼度支、营田、招讨、经略使,则有副使、判官各一人。仪凤二年,以黑齿常之为河源军经略大使。永淳元年,娄师德为河源军经略副使。至德三年,贺兰进明除岭南五府经略兼节度使。建中元年,除元?节度,始不合五府经略。

  宋朝不常置。咸平五年,始以右仆射张齐贤为?宁环庆泾原路经略使、判汾州,诸路军马并受节度,又以邓州观察使钱若水为并代经略使、判并州,自後不除人。宝元中,夏人入寇,始命陕西沿边大将皆兼经略。皇??,侬智高扰边,诏知广、桂州并带经略安抚使。自後,西南二边常带经略,所以重帅权而服羌夷也。其经略、安抚,各以直秘ト以上充。掌一路兵民之事;皆帅其属而听其狱讼,颁其禁令,定其赏罚,稽其钱?、甲械出纳之名籍而行以法。若事难专决,则具可否禀奏;即千机速、边防及士卒抵罪,则听以便宜裁断。帅臣任河东、陕西、岭南路,职任绥御戎夷,则为经略安抚使。南渡之初,依旧制,广南东路带主管经略安抚使公事,西路带经略安抚使。绍兴五年,令襄阳守臣、湖北帅带经略安抚使(中书门下省言:“湖北帅司已移还荆南,旧治与襄阳府事体颇同。”诏王庶许依襄阳例,带经略安抚)。後罢,而二广如故。

  ○发运使

  宋太平兴国二年,置江、淮水陆发运於京师。端拱元年罢,以其事分隶排岸司。至道元年,始命洛苑副使杨允恭、西京作坊使副李延遂及太子中允王子舆为江淮南、两浙发运使兼知制茶盐事,就淮南置局,三年省。咸平二年,盐铁判官王子舆复为制置淮南茶盐,是年令兼制置矾税,仍领荆湖路。三年,以子舆充淮南转运使;四年,又加都大发运事,兼以淮南转运使领其务而无使名。景德二年复置一人,後亦有二人。副使以诸司副使充。景德二年,置都监。天禧二年,官崇者或为副使,秩轻者为都监,副使、都监不常备。景?元年罢,宝元元年复。

  庆历七年,上命发运副使,更不置正使。置司真州,岁漕江、湖粟六百万斛以赡中都;渡江後,江湖寇盗多,发运司第职籴买而已。绍兴二年罢,以其钱帛赴行在。八年,起居舍人句龙如渊言户部非生财之道,请置诸路水陆度支转运等使,置司苏、杭。户部侍郎李弥逊请复置发运使,别给籴本钱数百万缗,广行储积。徽猷阁待制程迈为江、湖、荆、浙、闽、广经制发运使,专掌籴事。九年,废发运司。乾道六年,虞丞相当国,奏复发运司,以户部侍郎史正志为江、浙、荆、湖、淮、广、福建等路都大发运使。朝论不以为宜,汪圣锡黄通老二尚书言之尤力,执政不听。其年十二月,正志以奏课诞谩,遂废司焉。後复置,以平江府守臣兼,专领籴运之事,以饷淮军。

  ○总领  总领财赋,古无其官。宋靖康末,高宗以大元帅驻军济州,命随军转运使梁扬祖总领措置财用,然未以官名也。南渡初,尝命朝臣总领都督府、宣抚司财赋。

  建炎末,张浚用赵开总领四川财赋,始置所系衔,总领官自此始。绍兴三年,差户部侍郎姚舜明往建康总领应干都督府钱物粮斛。六年,都督诸路军马张浚言:“三宣抚司钱粮,漕司互相占吝,因至阙乏。乞於户部长贰内差一员来镇江府置司,专一总领。”诏差户部侍郎刘宁止。七年,令户部郎官霍蠡前往岳州置局,专一总领岳飞军钱粮。其後大军在江上,?遣版曹或太府、司农卿少调其钱粮,皆暂以总领为名,而四川改置都转运司,故总领又废。绍兴十一年,诸将既罢兵,乃收诸帅之兵以为御前军,屯驻诸处,皆置总领,以朝臣为之,仍带专一报发御前军马文字,盖又使之与闻军政,不独职馈饷而已,叙位在转运副使之上。镇江诸军钱粮,淮东总领掌之。建康、池州诸军钱粮,淮西总领掌之。鄂州、荆南、江南诸军钱粮,湖广总领掌之。兴元、兴州、金州诸军钱粮,四川总领掌之。初以胡纺为司农少卿总领淮东军马钱粮,吴彦璋为太府少卿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曾造为太府卿总领湖广江西京西路财赋、湖北京西军马钱粮,诸军不听节制。

  十六年,四川总司以总领四川宣抚司钱粮所为名。十八年,诏罢宣抚司,始改为四川总领。孝宗乾道六年,诏淮东总领并归淮西总领所(中书门下省言:“勘会淮东总领所废并司名合行并司诏,以总领两淮、浙西、江东财赋军马钱粮所为名,仍铸印,缴纳两司元印。”)。七年,复置淮东总领。官属有?办公事、准备差遣。四川有主管文字二员。淮东西有分差粮料院、审计司(审计司,通判兼)、榷货务都茶场、御前封椿甲仗库、大军仓、大军库、赡军酒库、市易抵当司、惠民药局。湖广有给纳场、分差粮料院。四川有拨发船运官、赎药库、籴买场,馀并同两淮。

  ○都大提举茶马

  宋熙宁七年,始三司盐铁判官李杞、三司句当公事蒲宗闵经画川、蜀买茶,充秦凤、熙河路博马,就除提举成都府路买茶公事。杞於秦川、宗闵於成都置司,後改名都大提举茶马事。熙宁七年,差李杞、蒲宗闵成都府买茶、熙河路博马,并令杞等提举,置都大提举及主管、同主管,各因其资品高下除授云。元丰四年,群牧判官郭茂恂又言:“茶司既不兼买马,遂立法以害马政,恐误国事,乞并茶场、买马为一司。”从之。盖茶马司始合於此时也(旧制,於源、渭、德顺三郡市蕃马。熙宁七年,初复熙、河,经略使王韶言:“西人颇以善马至边,其所当唯乏茶,与之为市,请趣茶马办之。”乃命三司句当公事李杞运蜀茶至熙、河,置买马场六,而源、渭、德顺更不买马,於是杞言:“卖茶、市马,一事也。乞同提举买马。”杞遂兼马政,然合分不常。至元丰四年,群牧判官、提举买马郭茂恂又言:“茶司既不兼买马,遂立法以害马政,乞并为一司。”从之)。掌收摘山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於蕃夷,以茶易之。大观以来,茶马之政废,川茶不以博马,唯市珠玉,故马政废缺(建炎四年,张浚奏大石进奉珠玉,高宗俞曰云云)。绍兴四年,从关师古之请,以乏战马,始令四川宣抚司支茶博马。五年,密院言已於永康军、威茂州置场。七年,宰臣赵鼎言:“得旨复置茶马官,旧有主管茶马、同提举茶马、都大提举茶马凡三等。”上曰:“考其资历命之。”乾道元年,川、秦两司马额共九千馀匹(茶马陈弥作言:“本司买马,川、秦两司,文、黎、珍、叙、南平、长宁军、本州军年额川马五千馀匹,系应副江上诸军。阶州之峰帖、陕西和州之宕昌两处,年额共西马四千馀匹,系轮年应副三衙。”)。  川、秦两司者,祖宗旧制,至今不废(四年,四川宣抚使虞允文奏:“照得祖宗朝都大茶马官於秦州、成都各置司,居治各半府,排发马月分居秦司,讫事即归川司,措置发茶并买马物帛之类。今欲依旧制,於凤州河池县置秦司,既近宕昌,买马之弊可以稽察。”从之)。川、秦马旧二万匹,乾道川、秦买马之额,岁为万有一千九百匹有奇,川司六千,秦司五千九百。益、梓、利三路漕司岁应副博马绸绢十万四千匹,成都、利州路十一州产茶二千一百二万斤,茶马司所收大较若此。其後文州改隶秦司,而川司增珍州之额,共为四千八百九十六,秦司六千一百二十,合两司为万有一千十有六匹,此庆元之额也。嘉泰末,川司五场又增为五千一百九十六匹,秦司三场增为七千七百九十八匹,合两司为万有二千九百九十四匹。然累岁所市,多不及额焉。

  ○都大坑冶  唐开元二十五年,监察御史罗文信充诸道铸钱使。天宝三载,杨?矜除御史中丞,充铸钱使。六载,度支郎中杨钊充诸道铸钱使。永泰元年,刘晏充东都、惟南、浙江东西、湖南、山南东道铸钱使,第五琦充京畿、关内、河东、剑南、山南西道铸钱使。诸铸钱监监,所在州府都督、刺史为之;副监一人,上佐判之。

  宋朝自开宝平吴之後,因其旧,置钱监於鄱阳,既而江、淮、荆、浙、闽、广之地皆有监,系发运使兼提点。咸平三年,以冯亮为江南转运副使,兼都大提点江南、福建路铸钱事,内供奉官白承睿同提点铸钱事。至景?二年,始置江、浙、川、广、福建等路都大提点坑冶铸钱一员,以魏兼为之,与提点刑狱序官(按《四朝传》,荣宗范知铅山县,有诏罢民采铜,皆散为盗,宗范一切始如故,真宗嘉异,擢提点江、浙诸路银铜坑冶。与此不同,当考)。元丰二年,三司言江、浙等路提点坑冶铸钱官一员,通领九路,水陆巡按不周,欲增一员,分路提点。从之。遂定为两司,在饶者领江东、淮、浙、七闽;在虔者领江西、荆湖、二广焉。至元?元年,以坑冶铸钱通为一司,从淮南提点李深之请也。政和七年,置提点铸钱官两员於饶、虔州。绍兴二年,置虔州提点司,从提点王?奂之请也(虽有上项指挥,後来多在饶州置司,赣州只系巡历)。六年,赵伯瑜乞依嘉?著令,衔内添“都大”二字,与提刑序官。二十六年,诏都大提点坑冶铸钱司官吏并罢,令逐路转运司交割(以尚书省言坑冶铸钱司近年铸钱全亏,一司官吏所费不赀,罢之)。二十七年,置提领诸路铸钱官於行在,差侍从或卿监一员,不妨本职兼领,置属官三员,以提领诸路铸钱所为名,以户部侍郎荣嶷兼。二十九年,从左司谏何溥言,乃复置,以江、淮、荆、浙、福建、广南路提点坑冶铸钱公事系衔,与运判序官,依旧於饶、赣二州置司,轮年守任,专以措置坑冶,督责鼓铸为职(租额一百六十馀万贯)。孝宗乾道六年并归发运司,八年复置(此据《提点司题名》)。八年,诏铸钱司依旧置提点官二员,於饶、赣二州置司(除王楫、李大正二人)。九年,两司分认课额(将江南、淮南、两浙、潼州、利州路隶饶州司,江西、湖、广、福建分隶赣州司。又王楫等言:“所有旧坑多系江西赣州司,窃虑饶州一司无从措置。欲於江西管内取拨江州、吉州、抚州、兴国军、隆兴府,?隶饶州司。”从之)。淳熙三年,并赣司归饶州,王楫专为提点官,加“都大”焉。属官有?办公事一员,检踏官三员,催纲官一员。後检踏增置六员,各分认专管职事(一员饶州本司,一员信州,一员建州,一员都州,一员潭州)。

  ○提举市舶

  唐有市舶使,以右威卫中郎将周泽为之(见柳泽劾庆立疏)。唐代宗广德元年,有广州市舶使吕太一。

  宋开宝四年下广南,以同知广州潘美、尹宗珂并兼市舶使,通判谢处?比兼市舶判官。咸平二年九月庚子,令杭州、明州各置市舶,听蕃官从便。熙宁中,始变市舶法,泉人贾海外者,往复必使东诣广,否则没其货。海道回远,窃还家者过半,岁抵罪者众。太守陈?奏疏,愿置市舶於泉,不报。哲宗即位之二年,始诏泉置市舶(?,子斋之父也。《?傅·廷平志》)。蕃制虽有市舶司,多州郡兼领。元丰中,始令转运司兼提举,而州郡不复预矣(三年,尚书省言,广州市舶条已修定,乞专委官催行。诏广东以转运使孙迥,广西以运召陈伯,两浙以转运副使周直孺,福建以转运判官王子京。迥、直孺兼提举催行,倩、子京兼觉察拘栏。其广东路安抚使更不带市舶)。後专置提举,而转运亦不复预矣。後尽罢提举官,至大观元年续置。明年,御史中丞石公弼请归之转运司,不报。建炎中兴,诏罢两浙、福建市舶司归转运司。明年夏,复闽、浙二司,赐度牒直三十万缗为博易本(元年六月废,二年五月复)。四年春,复置广司(尚书省言,并废以来,工人不便,亏失数多,於是诏依旧复置)。绍兴二年,废福建提举市舶,初令提刑兼领,旋委提举茶事。十二年,朝廷欲措置福建蜡茶(时欲发蜡茶至行在,置局出卖),吕斌上言,於是茶事司归建州,而提举市舶以次复矣。十四年,命蕃商以香药至者,十取其四。十七年,诏丁沈香、豆蔻、龙脑之属号细香药者,十取其一。乾道二年,诏罢两浙提举市舶,逐处职事委知、通、知、县、监官同行检视,而总其数,令转运司提督(绍兴十九年,张闽言:“福建、广南各置务於一州,两浙舶务乃分建於五所。”至乾道初,臣僚言:“两浙惟临安、明州、秀州、温州、江阴军凡五处有市舶。祖宗旧制,有市舶处知州兼提举市舶务,通判带主管,知县带监,而逐务又各有监官。市舶置司,乃在华亭。近年,过明州舶船到,提举带一司吏人留明州数月,名为抽解,其实搔扰。且福建、广南皆有市舶,物货浩瀚,置官提举,诚所当宜。惟是两浙置官,委是冗蠹,乞赐废罢。”从之)。

  ○走马承受(兼访使)

  走马承受,诸路各一员,宋仁宗时置,以三班使臣及内侍充,隶经略安抚总管司。无事岁一入奏,有边警则不时驰驿上闻。然居是职者恶有所隶,乃潜去“总管司”字,冀以擅权。熙宁五年,帝命正其名,铸铜记给之,仍收还所用奉使印。崇宁中,始诏不隶帅司而辄预边事,则论以违制。大观中,诏许风闻言事。政和五年,诏:“诸路走马承受,体均使华,迩来皆贪贿赂,类不举职,是岂设官之意?其各自励,以称任使,或蹈前失,罚不汝赦。”明年七月,改为兼访使者。宣和五年,诏:“近者诸路兼访官,循习违越,附下罔上,凡边机皆先申後奏,且侵监司、凌州县而预军旅、刑狱之事,复强买民物,不偿其直,招权恃势,至与监司表里为恶。自今犹尔,必加贬窜。”靖康初罢之,依祖宗旧制,复为走马承受。

  ○经制边防财用事  掌经画钱帛、刍粮以供边费,凡权易货物、根括耕地及蕃部弓箭手等事,皆奏而行之。熙宁末,以熙河连岁用兵,仰给度支,费不赀,始置是司。元?初罢,崇宁中复置。

  ○提举学事司  掌一路州县学政,岁巡所部,以察师儒之优劣、生员之勤惰,而专举刺之事。  崇宁年二年置,宣和三年罢。  ○提举河北籴使司

  掌籴便刍粮,以供边储之用。

  ○提举制置解盐司

  掌盐泽之禁令,使民入粟塞下,予钞给盐,以足民用而实边备。凡盐价高下及文钞出纳多寡之数皆掌之。  ○提举保甲司  掌什伍其民,教之武艺,视其优者而进赏之。元丰初,置於开封府界,遂下其法於河北、河东、陕西三路,既而悉置提举官如府界焉。

  ○提举三白渠公事

  掌潴泄三白渠,以给关中灌溉之利。拨发司、辇运司以时起发纲运而督其滞留,以供京师之用。

  ○提举弓箭手

  掌沿边郡县射地弓箭手之籍,及团结、训练、赏罚之事。政和五年复置,以所招弓箭手之数为殿最。  元?初,右仆射司马光《乞罢提举官疏》曰:“天圣中,诸路止有转运使一员,亦无提点刑狱,惟河北、陕西以地重事多,置转运使两员,一路之事无不总,使按察官吏,进贤发奸,兴利除害,或朝廷有本路事务未能细知利害者,则委之相度措置。当时官少民安,事无不举,公私饶乐,海内晏清。景?初,始复置提点刑狱,其後或时置转运判官,以其冗长害事,寻复废罢。自王安石执政以来,欲力成新法,诸路始置提举常平广惠农田水利官,其後各置提举官,皆得按察官吏,事权一如监司。又增转运副使、判官等员数,皆选年少资浅轻俊之士为之,或通判、知县、监当资序及选人,以权发遣处之。有未尝历亲民即为监司者。能顺已意,即不次迁擢;小有乖违,则送审官院与合入差遣,或更加责降。彼年少则历事未多,资浅则众所不服,轻俊则举措率易。又利禄诱於前,罪戾怵於後,由是往往上不顾国家事体,下不恤百姓怨咨,止务希合,以广进取。致今日天下藉藉如此,皆由此来。则提举官乃病民之本原也。”

  ○经总制使

  徽宗宣和三年,方腊初平,江、浙诸郡皆未有常赋,乃诏除陈亨伯以大漕之职,经制七路财赋,许得移用,监司听其按察。於是亨伯收民?印契及鬻糟醋之类为钱,凡七色。是後州县有所谓经制钱,自亨伯始也。其後翁端朝继为之。绍兴初,与发运俱罢。九年复置,以户部侍郎梁汝嘉为使,司农少卿霍蠡为判官,以检察内外失陷钱物、举催未到纲运、措置籴买、总领常平为职。未几,谏议曹统言其无益而多费,就省之。绍兴中,又有总制司,以参政孟庾领其事,其职略视经制司。

  ○招讨使  掌招收讨杀盗贼之事,不常置。建炎四年,以检校少保、定江招庆军节度使张俊充江南路招讨使,定位在宣抚使之下、制置使之上,著为定制。军中急速事宜,待报不及,许以便宜行事。差随军转运使一员、参讲官一员、?办官三员、随军?办官四员、书写机宜文字一员,并听奏辟。绍兴五年,岳飞为湖北襄阳招讨,请州县不法害民者,许一面对移,或放罢以闻。从之。十年,兀术犯三京,以韩世忠、岳飞、张俊并兼河南、北招讨使以御之。三十一年,陕西、河东北、京东西等路皆置招讨使,盖又特遥领其地而已。

  ○招抚使

  不常置。建炎初,李纲秉政,以张所为河北招抚使,未及出师而废。三十二年,孝宗即位,以成闵、张子盖、李显忠三大将为湖北、京西、淮东西招抚使。

  子盖死,刘宝代之,未几结局,官吏并罢。开禧二年,山东及京东西北路并置使招抚,後皆罢。

  ○宣谕使

  掌宣谕德音,不预他事,归即结罢。绍兴元年,诏秘书少监傅崧年充淮南东路宣谕使,此其始也。二年,分遣御史五人,宣谕东南诸路,戒其兴狱,责其不当,督捕盗贼,皆欲专一布惠以为民。其後,右司范直方宣谕川、陕,察院方庭实宣谕三京,均此意。及新复陕西,楼?以签书枢密院事往永兴宣谕,就令招抚盗贼。郑刚中为川、陕宣谕使,许按察官吏。汪彻为湖北、京西宣谕使,仍节制两路军马。自是使权益重,而使事始不专。三十二年,虞允文、王之望相继充川、陕宣谕使,皆预军政,其权任殆亚於宣抚。其後,钱端礼、吴芾皆以侍从出膺斯寄,事毕结局,官属军兵,视其所任事之轻重,为赏之厚薄焉。开禧?,薛叔似、邓友龙、吴猎皆因饥荒盗贼及平逆乱後,往敷德意,亦皆以从官行。

  ○抚谕使

  掌慰安存问,采民之利病,条奏而罢行之,亦不常置。建炎元年,上谓辅臣曰:“京城士庶,自金人退师,人情未安,可差官抚谕。”於是以路允迪、耿延禧为京城抚谕使,此置使初意也。是年八月,又令学士院降诏,且命江端友等奉诏抚谕诸路。其後,李正民以中书舍人为江、浙、湖南抚谕使,且令按察官吏,伸民冤抑。傅崧卿以吏部侍郎为淮东抚谕使,采访民?利病,及措置营田等事。或不以使名,则称抚谕官,所至以某州抚谕司为名,具宣恩言,俾民知德意,初无二致。乾道元年,知ト门事龙大渊差充两淮抚谕军马,回日结局,是又特为军马出云。

  ○镇抚使

  旧所无有,中兴,假权宜以招收群盗。初,建炎四年,范宗尹参知政事,议:  群盗并力以拒官军,莫若析地以处之;盗有所归,则可渐制。乃请稍复藩镇之制。

  是年五月,宗尹为右仆射,於是请以淮南、京东西、湖南北诸路并分为镇,除茶盐之利仍归朝廷置官提举外,他监司并罢。上供财赋权免三年,馀听帅臣移用,更不从朝廷应副,军兴听从便宜。时剧盗李成在舒、蕲,桑仲在襄、邓,郭仲威在维扬,许庆在高邮,皆即以为镇抚使,其馀或以处归朝之人,分画不一,许以能捍御外寇,显立大功,特与世袭。官属有参议官、书写机宜文字各一员,?公事二员,并听奏辟。後诸镇或以战死,或降伪齐,久之,但馀荆南解潜。及赵鼎为相,召潜主管马军,遂罢弗置焉。

  按:古者牧伯之任,後世之所谓监司也。隋以前多谓之刺史,自唐以刺史名知州,而後牧伯始别有以名其官。盖唐之初,止有上、中、下都督府,其後则有节度、观察、团练诸使。宋之初,止有转运使,其後则有安抚、提刑等官。然唐、宋中世以後,监司尤多。盖唐之多设监司也。起於开元、天宝之兴,利如杨国忠为宰相,所领四十馀使,及元道州言到官未五十日,诸使徵求符牒二百馀封是也。

  宋之多设监司也,起於熙宁、元丰之行新法,如苏公所谓使者四十馀辈,事少员多,人轻权重,及温公所谓提举司乃病民之本源是也。又有倥偬之际,因事置官,事已遂废者。前辈所著职官之书多所不载,今以会要及史志参考,列唐营田、度支、两税、租庸等使於都督、节度、观察之後;列宋诸项提举、铸钱、总制、招讨诸使於转运、安抚、提刑等官之後,庶可以备见当时设官废置之本末云。

  ○总论州佐(别驾、治中、主簿、功曹书佐、部郡国从事、典郡书佐、祭酒从事、中正、签判、书记支使、推判官)

  州之佐吏,汉有别驾、治中、主簿、功曹书佐、簿曹(簿曹从事史主钱?簿书)、兵曹(兵曹从事史,有军事则置之,以主兵马)、部郡国从事史、典郡书佐等官(又有《孝经》师主监试经,月令师主时节祠祀,律令师主平法律)。皆州自辟除,通为百石(又《後汉书》或云秩六百石)。职与司隶官属同,唯无都官从事。汉、魏之际,复增祭酒、文学从事员。晋又有武猛从事员(其州边远有山险砦贼者,置弓马从事五十人)。历代职员互相因袭,虽小有更易,而大抵不异。自魏、晋以後,刺史多带将军。开府则州与府各置僚属,州官理民(别驾、治中以下是),府官理戎(长史、司马等官是)。後魏旧以州牧亲人,班九条之制,使前政选吏,以待後人。献文帝革制,刺史守宰到官之日,仰自举择,以为选官,若简任失所,以罔上论。自孝明孝昌以後,四方多难,刺史、太守皆为当部都督,虽无兵事,皆立僚佐,颇为烦扰。高隆之乃表请,自非边要见有兵马者,悉皆断之。北齐上上州刺史属官佐吏合三百九十三人,以下州递减十人。其州郡佐吏,皆州府辟除。及後主失政,赐诸佞幸卖官,各分州郡,下逮乡官,多降中旨,故有敕用州主簿、郡功曹者。後周刺史府官则命於天朝,州吏并牧守自置。至隋以州为郡,无复军府,则州府之吏变为郡官矣。唐无州府之名,而有采访使及节度使(节度使说在《都督篇》)。采访使有判官二人(分判尚书六行事及州县簿书),支使二人(分使出入,职如节度使之随车),推官一人(推鞫狱讼),皆使自辟召,然後上闻。其未奉报者称摄(其节度、防御等使僚佐辟奏之例亦如之)。今举州之旧职,以列於左(旧职,谓隋以前官职)。

  别驾从事史一人,从刺史行部,别乘传车,故谓之别驾。汉制也,历代皆有(後汉周景为荆河州,辟陈蕃为别驾,蕃不受。景题别驾舆曰“陈仲举座”,不复更辟,蕃惶恐起视。职《烈士传》曰:“孔恂字巨乡,为别驾。别驾,车旧有屏星如刺史车,刺史因怒,欲去别驾车屏星。恂曰:‘彻去屏星,毁国旧仪。别驾可去,屏星不可省。’乃止。”《庾亮集·答郭豫书》云:“别驾旧与刺史别乘同流,宣王化於万里,其任居刺史之半。”梁时别驾官品,扬州视黄门郎,南徐州视散骑常侍)。隋及唐并为郡官。  治中从事史一人,居中治事主,众曹文书,汉制也。历代皆有。隋为郡官,唐改为司马。说在《郡佐》後。

  主簿一人,录门下众事,省署文书,汉制也。历代至隋皆有。

  功曹书佐一人,主选用,汉制也。其司隶功曹从事史兼录众事(应劭《汉百官表》曰:“司隶功曹从事即州治中从事也。”)。晋以来,改功曹为西曹书佐。宋有别驾西曹,主吏及选举,即汉功曹书佐也。部郡国从事史,每郡国各一人,汉制也。主督促文书,举非法(後汉乔元字公祖,为梁县功曹。荆河州刺史周景行部到梁国,元谒景,因伏地言陈相羊昌罪恶,乞为部郡从事,穷理其罪。景壮元意,即署遣之。元到,具考赃罪。梁冀驰檄救之,景承旨召元还。檄至不发,按之益急。昌坐槛车徵,元由是著名。又朱震字伯厚,为州从事,奏济阴太守单匡赃罪。三府谚曰:“车如鸡栖马如狗,疾恶如风朱伯厚。”)。

  典郡书佐,每郡国各一人,汉制也。各主一郡文书,以郡吏补,岁满一更。

  祭酒从事史,汉、魏以来置。宋世分掌诸曹兵、贼、仓、户、水、铠之事。

  自江左扬州无祭酒,而以主簿治事。  中正,陈胜为楚王,以朱房为中正,而不言职事。两汉无闻。魏司空陈群以天台选用不尽人才,择州之才优有昭鉴者除为中正,自拔人才,铨定九品,州郡皆置。吴有大公平,亦其任也(吴习温为荆州大公平,大公平即州都也。後潘秘为尚书仆射,代温为公平,甚得州里之称)。晋宣帝加置大中正,故有大、小中正,其用人甚重(晋刘毅字仲雄,年七十已告老,後举为青州大中正。尚书以毅悬车致仕,不宜劳以碎务,孙尹表曰:“司徒魏舒、司隶严询,与毅年齿相近,管四十万户州,兼董司百僚,总摄机要,议者不以为剧。毅志气聪明,一州品第,不足劳其思虑。”毅遂为州都,铨正人流,清浊区别。其所弹贬,自亲贵始。又干宝称晋宣帝除九品,置大中正。《晋令》曰:“大、小中正为内官者,听月三会议上於东门外,设幔陈席。”又刘毅上表:“刺史初临州,大中正选州里才业高者兼主簿从事,迎刺史。若吏部选用,犹下中正问人事所在、父祖位状。”又《晋起居注》曰:“仆射诸葛恢启称:州都大中正为吏部尚书及郎,司徒左长史掾属皆为中正。臣令领吏部,请解大中正。以为都中正职局司理,不宜兼也。”)。

  齐、梁亦重焉(梁沈约迁侍中、光禄大夫,领太子詹事、扬州大中正,开尚书八条事)。後魏有之(孝文云:“中正之任,必须得才业兼资者。”太武帝时,崔浩为冀州中正)。北齐郡县皆有,其本州中正以京官为之(乾明中,邢劭为中书监,同郡许?与劭竞本州中正,遂凭附宋钦道,出劭为刺史)。隋有州都,其任亦重(晋王广为雍州牧,司空扬雄、太仆高?,并为州都)。唐无。

  容斋洪氏《随笔》曰:“唐世,士人初登科或未仕者,多以从诸藩府辟置为重。观韩文公送石洪、温造二处士赴河阳幕序,可见礼节。然其职甚劳苦,故亦或不屑为之。杜子美从剑南节度严武辟为参谋,作诗二十韵呈严公云:”胡为来幕下,只合在舟中。束缚酬知已,蹉跎效小忠。周防期稍稍,太简遂匆匆。晓入朱扉启,昏归画角终。不成寻别业,未敢息微躬。会希全物色,时放倚梧桐。而其题曰《遣闷》,可知矣。韩文公从徐州张建封辟为推官,有书上张公云:‘受牒之明日,使院小吏持故事节目十馀事来,其中不可者,自九月至二月,皆晨入夜归,非有疾病事故,辄不许出。若此者,非愈之所能也。若宽假之,使不失其性,寅而入,尽辰而退,申而入,终酉而退,率以为常,亦不废事。苟如此,则死於执事之门无悔。’杜、韩之旨,大略相似云。”

  又曰:“唐世,节度、观察诸使,辟置僚佐以至州郡差掾属,牒语皆用四六,大略如诰词。李商隐《樊南甲乙集》、顾?《编?》、罗隐《湘南杂?》皆有之。  故韩文公送《石洪赴河阳幕府序》云:‘撰书辞,具马币。’李肇《国史补》载崖州差故相韦执谊摄军事衙推,亦有其文,非若今时只以吏牍行遣也。”

  签判。唐制节度、观察判官。

  宋有两使、防、团、军事推判官,皆以选人充。太平兴国中,以赞善大夫十五员充诸州节度判官,以王化基、韦?、武元颖等为之。盖太宗以诸州戎幕缺官,选朝士补之,俾分理事,且试其才,此签判所由始也。盖选人则为判官,京官则为签判。掌裨赞郡政,总理诸案文移,斟酌可否,以白於其长而罢行之。凡员数多寡,视郡小大及职务之繁简。初,政和改签书判官厅公事为司录,建炎初复旧。

  凡节度推、判官从军额,察推及支使从州、府名。凡诸州减罢通判处,则升判官为签判以兼之。小郡推、判官不并置,或以判官兼司法,或以推官兼支使,亦有并判官窠阙省罢,则令、录、参兼管。凡要郡签判及推官皆掌除,余吏部使阙,二广?许监司辟差(绍熙元年,臣僚言:“广西奏拟签判,多恩科荫老,乞行下转运司,不许差年六十以上昏?毛之人。”嘉定二年,臣僚言:“监司有?官,州郡有职官,以供签厅之职,或非才不胜任,则按刺易置可也。今乃差兼签厅者,动辄三两员或四五员,其为冗费,与添差何异?乞将诸州郡所差兼签厅官并行住罢。”从之)。

  书记、支使,自魏以来有其名(魏太祖以陈琳、阮?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宋江夏王恭取邱巨源为掌书记)。陈有文房书记之任(《南史》赵知礼、蔡景历属陈武帝经论之日)。唐景龙中,元帅府置掌书记一人,节度使亦置焉。掌朝觐、聘问、慰荐、祭祀、祈祝之文,与号令升纳之事。後唐长兴中有书记、支使。

  宋朝乾德二年,诏历两任有文学者,许两使留後奏充掌书记(诏曰:“管记之任,资序颇优,自前藩镇荐人,多自初官除授。自今历职两任以上有文学,即许节度使、观察使留後奏充。”)。太平兴国六年,诏:“诸节度州依旧置观察支使一员(资考奉科并同掌书记,自今吏部除拟,以经学及诸色人任无出身人充)。

  凡书记、支使不得并置。”有出身曰书记,无出身曰支使,位在判官之下,推官之上。

  推、判官。唐天宝後有判官之名(未见品秩)。後唐长兴二年诏有两使判官、防团推官、军事判官等,是时判官多本州自辟举,清泰中始择朝士为之。

  宋朝沿五代之制,两使置判官、推官各一人,馀州置推、判官各一人(《元?令》,京府判官至军监判官为幕职官,皆从八品),政和初,自判官至诸曹,改为士、户、议、兵、刑、工曹掾,建炎复旧制焉。

  按:州之名起於虞十有二州,後世刺史之所治是也。郡之名起於秦三十六郡,後世太守之所治是也。隋废郡,以州统县。然郡卒不可废也,至唐而复之。然唐太守俱称刺史、使持节,盖所治者太守之事,而所称则州牧之官矣。故所谓治中、别驾之属,其在历代,本州之佐官也;唐郡守称刺史,而遂以治中、别驾为郡官属矣。然唐州牧之官为节度、观察诸使,而其属官则有推官、判官、书记、支使之属。至宋而节度、观察特为贵官之虚名,初不预方岳之事。而州牧之任则自有阃帅、漕、宪等官,而各台又自有掾属。若唐节度、观察之属官,则反为列郡之元僚。盖虽冒以节度推官,观察推官、判官、书记、支使等名,而实则郡僚耳。故叙其职於州佐之後,而不并之於户曹理掾之流,存其旧也。

查看目录 >> 《文献通考》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