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 条目
  • 国学
  • 字典
  • 词典
  • 成语
  • 诗词
  • 书目
  • 书法
  • 历史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全文检索
首页 > 史部 > 地理 > 读史方舆纪要 >

卷六十二 陕西十一

卷六十二 陕西十一

下载本文 】 【 字号: 】 【书中全文检索
宁夏卫东南至后卫三百六十里,南至庆阳府环县五百七十里,西南至中卫三百六十五里,西至贺兰山边界百里,北至西瓜山边界二百九十里。自镇治至布政司一千四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八百四十里,至京师三千六百四十里。

春秋时羌戎地。秦属北地郡。二汉因之。晋仍属北地郡,寻没于戎羌,最后属于赫连夏。后魏为薄骨律镇地,属灵州。后周为普乐郡。隋初,郡废,仍属灵州。大业初,属灵武郡。唐仍属灵州。天宝初,亦属灵武郡。乾元初,复故。宋仍属灵州。天禧中,为夏人所陷。乾兴二年,赵德明始城灵州之怀远镇,为兴州。后又升为兴庆府,复曰中兴府,都于此。至蒙古灭之,改为宁夏路。明初,曰宁夏府。洪武五年,废。九年,改置宁夏卫寻又增置宁夏前卫及左右二屯卫,凡四卫,隶陕西都司。今为宁夏镇。

卫为关中之屏蔽,河陇之噤喉。汉滨河置障,畿辅缓急,视北地之安危。晋边备不修,雄疆尽成戎薮,故泾渭以北,遂无宁宇。后魏既并赫连,缘边列镇,薄骨律与高平、沃野相为形援,而后关陇无祸患者几百年。西魏以迄周隋,亦以灵州为关中藩捍。唐开元中,建朔方节度于此,用以捍御北敌,士马盛强,甲于诸镇。及天宝之乱,朔方僚属崔漪等谋曰:灵武兵食完富,若北收诸城兵,西发河陇劲骑,南向以定中原,此万世一时也。因共奉笺迎太子,遂为中兴之本矣。广德初,仆固怀恩以朔方叛,与吐蕃、回纥共肆狓猖,戎马遂入于郊甸。郭子仪收复朔方,中外之防,藉以少固。迄于唐之末造,朔方犹列版图,窥伺者未敢争也。宋咸平四年,何亮言:灵州地方千里,表里山河,为夷戎必争之地杨亿曰:灵州,朔方之故墟,僻介西鄙,数百里间无有水草,烽火亭障不相联属。是也。五年,灵州陷于赵保吉。自是西夏遂成强敌。天圣以后,泾原、环庆,关门不启,而东至?延,西至秦凤,亦皆残弊。盖灵州据诸路上游,纵横四出,关中且不知所备也。蒙古起于西北,数侵夏境。夏既困惫,遂猎取之。明初既遂亡元,亦建为雄镇。议者谓宁夏实关中之项背,一日无备,则胸腹四肢,举不可保也。《九边考》:宁夏之境,贺兰山环于西北,黄河绕其东南旧时边墙,东起大盐池,抵延绥定边界,西至石空寺,抵固原芦塘界,凡十八百里。今兰靖以北,皆为固原边。自蒲塘接庄浪界,长二百里。地险固,田肥美,屹为要会。然自正统以后,卫常为寇冲。盖明初寇遁漠北,间有侵轶,不过河西一带,自驻牧套内,患乃更在河东。若其祸切而备急者,则尤在于花马池。必花马池之备密,而宁夏之肩背始可稍息。何也?河西所当备者,若平罗、若洪广、若玉泉、若广武、若中卫,虽皆为窥伺之所,而犹山溪隔碍,有险可凭。花马池则川原平旷,北骑驰突,于此最易。繇花马池而西,则兴武营。兴武营而西北,则为灵州。灵州居宁夏之中,迫近大河,其南与固原边相接。灵州者,南北之喉舌也。灵州失,则宁夏隔为外境,而环固危。环固危,则陕危。然则急灵州,更不得不急花马池矣。《辑略》云:今镇城南北,不过百余里,东西不过二百余里,然号为雄边者,以地利得也。夫繇宁夏而言固原,则固原实为堂奥。固原边之向石沟,至靖虏边之花儿坌,皆为庭除。而宁夏与榆林并为藩篱,花马池正其门户也。若夫贺兰山盘峙卫西,套寇阑入河西,往往取道于此。而徐斌水在卫境西南,又为固原西路之险。河冻则守旧边,春融则守新边,此前人成算也详见固原州总论。夫恃河为险,实非远猷。明万历中,尝得松山之地。说者谓自索桥而上直接镇番,增筑保障,广布耕屯,则贺兰以西,皆为内境。而黄河之险,敌不敢与我共,将庄、凉、兰、靖以迄固原之间,皆可安枕而卧矣。噫!受降之城不复,松山之障不固,而切切于花马池、徐斌水之间,国势安得不日蹙哉!宁夏前卫治镇城内,明洪武十七年置。

宁夏左屯卫同上。

宁夏右屯卫同上。又有宁夏中护卫,明建文三年为庆府置。○怀远废县即今镇治。本汉北地郡富平县地。后周置怀远县,并置怀远郡治焉。隋开皇三年,郡废,以县属灵州。唐因之。宋初为怀远镇。天?中,夏人升为兴州,又升为兴庆府,寻改为中兴府。元宁夏路治于此。明初,改置今卫。《志》云:卫城周回十八里,东西倍于南北。元末,寇贼侵扰,弃其西之半。正统间,生齿日繁,复修筑之,谓之新城。门六,东西各一,南北各二。

灵武城在镇南。汉置县,属北地郡。后汉省。灵帝建宁初,段?大破叛羌于灵武谷,即故县境也。后魏亦置灵武县于此,属灵州。后周改置建安县,又置历城郡治焉。《括地志》:后魏永和初,平三齐,尝徙历下人居此。周因置郡,曰历城。隋开皇三年,郡废。十八年,改县为广闰县。仁寿初,避太子讳,复曰灵武县,属灵州。唐因之。广德二年,河西将柏文达攻破仆固怀恩摧沙堡、灵武县,以救京师,即此城也。宋没于西夏,县废。摧沙堡,见平凉府镇原县。

安静城在镇西南八十里黄河北岸。亦汉富平县地。隋开皇十一年,置弘静县,属灵州。唐初因之。神龙初,改为安静县。至德初,又改为保静县。五代唐天成四年,定远军使李匡宾据保静静作乱,朔方不安。既而灵州帅康福讨定之。宋初,仍属灵州。后没于西夏。元废。明为屯军所居。

定远城镇东北六十里。《唐志》云:城在灵州东北二百里。先天二年,郭元振置。天宝中,属朔方节度,后升为县,属灵州。贞元八年,吐蕃寇灵州。诏河东振武救之,复遣神策军戍定远及怀远城,吐蕃乃退。景福二年,灵武节度韩遵表为警州。宋初,置定州于此。西夏因之,亦曰定州城。蒙古初,废。《元和志》:灵、盐接境,相距三百里,定远城置于黄河北岸。盖盐州边戍也。○田州城,在镇北六十里。西夏所置,蒙古废。

清远城在镇东,宋置清远军于此。咸平中,赵保吉陷清远军,复攻定州、怀远,又进掠辎重至唐龙镇。曹璨以蕃兵击败之,乃却。《宋史》:真宗以赵保吉作乱,出环庆清远军地图,指示辅臣。又指灵州西榆木天涧路,且议战守方略。唐龙镇,旧《志》云:在卫西南百七十里。本蕃族也。宋大中祥符二年,麟府路言社庆族依唐龙镇为援,侵扰别部,即此。又榆木天涧,在灵州所西,宋时自灵州通原州之道也。新昌城在镇东北。《唐志》灵州黄河外有丰安、定远、新昌等军,丰宁、保宁等城,时谓之塞下五城。大历十一年,增朔方五城戍兵,以备回纥,是也。盖五城皆属朔方节度。丰安,见灵州所。○羊马城,亦在镇东北。《唐志》:城幅员十四里,信安王?所筑。

○贺兰山镇西六十里。山盘踞甚远,卫境倚以为固。《通典》安静县西有贺兰山、楼树山、空青山。盖贺兰山峰峦错峙,一山而有数名也。山麓为黄安峡赤木峡等口,旧皆垒石置驿。嘉靖中,寇从赤木口析墙阑入,官军御却之。后设戍防守。详见前名山贺兰。

峡口山镇西南百四十里。两山相夹,黄河经其中。《水经注》谓之上河峡,或谓之硖石。唐武德八年,安州都督李靖与突厥战于灵州之硖石,是也。俗亦谓之青山。又名大石山。长庆初,灵武帅李进诚奏败吐蕃于大石山下,即此。《一统志》:峡口山,一名青铜峡。上有古塔一百八座。

省嵬山在镇东北百四十里。有省嵬口,为防御要地。《一统志》云:黄河东岸旧有省嵬城,横枕河滨。又西瓜山,在镇东北二百八十里。以形似名。山外即敌界也。断头山镇东北三百里。明初,汤和北征,败绩于此。又景泰间,石亨言贼将犯大同,其巢穴在断头山,去宁夏不远,是也。○石嘴山,在镇东二百里。山岩突出如嘴。又东百里曰麦垛山。山势高耸,如麦垛然。

金积山镇南二百里。山多赭土,日照则色如金。东麓有滚泉,清洁可爱。又三山,在镇东南三百六十里,有三峰列峙。其南为?子山,溪洞险恶,豺虎所居,人迹罕到。山出?子木,因名。

不老山在镇北塞外,北人聚牧处也。明永乐初,宁夏镇臣何福言:谍报塔滩在不老山,将寇宁夏。上曰:此时贼不出枪杆、野狐二岭及云州之地,必向山西大同。已而山西奏寇犯灰沟村、黄甫川。《五边考》:卫西北境有宁罗山。又西南为龟山、松山、?胥次山,与庄浪卫相接,皆有险塞可凭。枪杆、野狐、云州,俱见直隶宣府。黄甫川,见榆林。○大青山,在贺兰山后。隆庆三年,宁夏官兵击套寇于大青山,败之。

宗高谷在镇西北。唐天?三年,灵武帅韩逊奏吐蕃营于宗高谷,将西击凉州。赵?《聚米图经》:灵武自贺兰山路西至凉州九百里。谷盖在贺兰山后。

○黄河镇东南四十里。自宁夏中卫流入界,过峡口而东,至灵州所北,又折而东北,出卫界,入废丰州境。《志》云:黄河尝为中国患,而卫独受其利,引渠灌溉,凡数万顷,田者无旱涝之灾。司马迁《河渠书》:自武帝塞宣房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后汉·西羌传》:顺帝从虞诩言,复朔方、西河、上郡,使激河浚渠为屯田,省内郡费,岁一亿计,是也。三岔河在镇东南黄河西岸,即河流曲折处也。成化中,寇犯韦州还,总兵刘聚邀败之于三岔河。又黑水河,在卫东。番名哈喇兀速河,自榆林境西流,注于黄河。

清水河在镇南三百五十里。河流甚狭,自平凉府固原州流经此,经宁夏中卫鸣沙故城南,注于黄河。一名胡卢河。宋元丰四年,宦者李宪自兰州伐夏,至胡卢河而还。即此矣。

金波湖在镇城北。又镇东北三十里,有三塔湖,镇东南三十五里,有巽湖。明万历二十年,?孛拜作乱,据平夏。官军攻之。卫城西北卑下,与金波、三塔诸湖相近,东南又近汉延红花等渠,形如釜底。官军因绕城筑堤以灌之,城多崩坏,遂克之,是也。○观音湖,在镇西九十里。贺兰山之水,多聚于此。又有月湖,在卫北七十里。长湖在卫西北百二十里。

汉延渠在镇城东南。支引黄河水,绕城溉田,可万余顷。又唐来渠,在卫城西南。亦引黄河水,绕城而西,溉田亦万余顷。弘治十二年,抚臣王?言:卫西山下,更有汉唐旧渠,首尾三百余里,两岸高峻,中广二十余丈。今大半淤塞,请疏凿成河,修筑东岸,积土削墙,山口要害各设营堡,沿河按伏以遏贼冲,且便军民耕种云。红花渠镇南五里。分唐来渠水,东流溉田七百余顷,复引入城中,民汲甚便。又新渠,在卫城南,亦分唐来渠之水,溉田数百顷。○秦家渠,在黄河东南,分河水,溉田数百顷。又汉伯渠,在黄河西南,亦分河流,溉田二百余顷。

御史渠在镇东北黄河外。《唐史》:郭子仪请开丰宁军御史渠,溉田二千顷。是也。又尚书渠,在卫东,亦唐所开。《旧唐书》:大历十三年,马重英以四万骑寇灵州,塞御史、尚书、光禄三渠水口,以扰屯田。朔方留后常谦光逐出塞后,李听为都督长史,复导三渠。光禄渠,今见灵州所。

千金渠在镇南。《元和志》:渠在灵武县北四十二里,长五十二里,阔十里。又有汉渠,在灵武县南五十里。从汉渠北流四十余里,始为千金大陂。其左右又有胡渠、御史、百家等渠,共溉田五百余顷。○东坝,在卫境。天顺四年,宁夏总兵张太,破敌于东坝,是也。

盐池在镇界。唐《食货志》:灵州有温泉、两井、长尾、五原、红桃、回乐、弘静池。今五原池,见后卫,回乐池,旧在灵州所,余当在卫界。《通志》:今在卫北四十里者曰大盐池,卫北百七十里者,曰小盐池,卫城东南者曰红盐池,卫城西者曰长盐池。然皆湮废。

○广武营在镇西南百七十里。其东北为大坝堡,其西为枣园堡,又西为石空寺堡,与中卫接界,俱戍守要地也。《舆程志》:繇广武营而南五里渡黄河,即宁夏中卫之鸣沙州。

玉泉营镇西百三十里。其东北为平羌堡,其西即大坝堡也。《一统志》:大坝堡与中卫分界,西至中卫二百十里。又瓦窑墩,在平羌堡西北。嘉靖八年,寇繇此入犯,官军御之于平羌堡,败绩。○灵武营,在镇北百里。正统十一年,建营于此,为北面之蔽。又河西寨,在黄河西岸。河东岸又有河东寨。

潘昶堡镇东二十五里。自堡而东南,又有金贵、李祥、魏敬、王信、王贵、任春、叶诚凡八堡,俱属宁夏卫。王澄堡,在镇东北三十五里。自堡而东南,又有张政魏政二堡,俱属宁夏左屯卫。○谢保堡,在镇北十五里。自堡而北,又有张亮、李信、丁义、周澄凡四堡,俱属宁夏前卫。

杨显堡镇西南三十五里。自堡而西北,又有陶容、雷福、桂文、常信、洪广、高荣、姚福凡七堡,俱属宁夏右屯卫。○王景堡,在镇西南四十里。自堡而西南,又有李俊、邵刚、瞿靖、林皋、蒋鼎、陈刚凡六堡,属宁夏左屯卫。高台在镇东十五里。地势崇高,登眺极山河之伟观。赵元昊尝建寺于此。灵州守御千户所镇南九十里。南至庆阳府环县五百里。汉置灵洲县,属北地郡。后汉因之。晋县废。其后赫连夏据其地,后魏主焘灭之。太延二年,置薄骨律镇,在河渚上。孝昌中,改置灵州。初在河北,后于果园所筑城为州治,兼置普乐郡。后周因之。隋初,郡废。炀帝又改曰灵武郡。唐仍曰灵州。开元九年,置朔方节度治于此。天宝初,复改州为灵武郡。安禄山之乱,太子至灵武,即位于郡城南楼,是也。五代仍为朔方军治。宋初,改曰翔庆军。咸平五年,没于西夏,谓之西平府。元复曰灵州。明初,改为千户所。正德元年,升为守御千户所。今亦设灵州所。

○回乐废县在所西南。本汉灵洲、富平二县地。后魏置县,为普乐郡治。隋为灵州治。大业中,为灵武郡治。唐初因之。宋没于西夏。元省县入州。《志》云:所城旧在河东。明洪武十七年,圯于水,移筑于旧城北七里。宣德三年,又为河水所冲决,移筑于城东北五里。今所城周七里有奇,惟南北二门。

灵洲城在所北。汉县旧城也。《汉志》注:惠帝二年,置县,有河奇苑,号非苑。颜师古曰:苑谓马牧。水中可居者,曰洲。此地在河之洲,随水高下,未尝沦没,故号灵洲。又曰河奇也。二苑皆在县北。后汉元初三年,邓遵大破叛羌于灵州,即此。西魏置临河县,又置临河郡治焉。隋开皇初,改郡曰新昌。三年,郡县俱废。

富平城在所西南。汉置县,属北地郡。后汉因之。永初三年,任尚等大破先零叛羌狼莫于富平河上,是也。中平中,以羌乱,富平寄治安定郡彭阳县界。自晋以后,益徙而南,故城遂废。《汉志》注:县有神泉障,为北部都尉治。又有浑怀障,在塞外,浑怀都尉治焉。○?旬卷城,在所西南二百里,汉安定郡属县也。读曰旬?。后汉,废。《水经注》:河水东北经?旬卷故城西,又东过富平县西,是也。典农城在富平故城西。城有三:其西南城,世谓之胡城;又东北有城曰上河城,世谓之汉城;又东北有城,世谓之吕城。河水皆经其东。薛瓒曰:上河在西河富平县。汉冯参为上河典农都尉,分屯以事农处也。

丰安城所北百八十里。杜佑曰:在灵武西黄河外。隋开皇十年,置县,属灵州。大业末,废。唐武德四年,析回乐县,复置丰安县,兼置回州治焉。贞观十三年,州废,县并入回乐。万岁通天初,置丰安军。神龙初,突厥默啜寇鸣沙县,因移县治于丰安城。先天二年,郭元振复修筑焉,仍为丰安军,属朔方节度使。

丁奚城在所南。后汉永初六年,汉阳贼杜季贡降于滇零羌,别居丁奚城。《东观记》:丁奚城,在北地郡灵洲县。元初二年,司马钧等分道击叛羌,钧独进攻拔丁奚城。既而任尚复击破杜季贡于此。明年,尚复遣兵击破先零羌于丁奚城。太子贤曰:丁奚城,在庆州马岭县西北。薄骨律镇城在所北。《水经注》:河水北径薄骨律镇城。城在河渚上,赫连果城也,桑果余林仍列洲上。相传赫连之世,有骏马死此,取马色为邑号,故目城为白口骝,后讹为薄骨律也。又雄州城,《志》云:在所西南百八十里。本名承天堡。唐中和间,尝徙雄州治此,因名。

燕然废州《唐志》:州寄治回乐县界。贞观十二年,铁勒归附,于灵州界置皋兰、高丽、祁连三州,并属灵州都督府。永徽元年并废。调露元年,又置鲁、丽、塞、含、依、契等六州,总为六胡州。开元初,废。既又复置东皋兰、燕然、燕山、鸡田、鸡鹿、烛龙等六州,仍寄灵州界,而燕然、鸡鹿、鸡田三州,俱在回乐县界,突厥九姓部落所处也。至德后,俱废。

○平山在所东北八十里。山顶平衍,因名。○欢喜岭,在所东。成化中,寇入所东永隆墩诸戍。官军追败之于此。又?庞岭,在所西。宋乾道六年,夏相任得敬胁其主仁孝欲分夏国,仁孝分西南路及灵州之?庞岭与之。上表于金,金人不许。得相寻伏诛。磨鳱隘在所南百余里。宋元丰四年,刘昌祚引泾原兵伐夏,次磨鳱隘。夏人据险以拒。昌祚大破之,遂薄灵州。庆州兵亦至,共围之。夏人据黄河七级以灌昌祚营,复钞绝粮运,昌祚引还。

○黄河在所城北。自宁夏中卫流入界,又东北入卫境。《志》云:黄河经灵州西,为河曲。河千里一曲,自浇河至故?卷县,率东北流,至富平始曲而北流。《汉志》注:河水自?卷别出为河沟,东至富平北入河。河水于此,有上河之名。前汉冯参为上河典农都尉。后汉任尚破先零羌于富平上河,是也。后魏永熙二年,雍秦诸州都督贺拔岳击灵州帅曹泥,会秦州刺史侯莫陈悦于高平。使先行,至河曲,岳为悦所害。西魏大统二年,宇文泰遣军围曹泥于灵州,引水灌其城,不没者四尺。高欢发阿至罗兵三万骑,径度灵州河,绕出魏师之后。魏师退,泥得脱归欢。唐贞元七年,吐蕃寇灵州,陷水口支渠,败营田。五代唐长兴中,朔方帅张希崇引河渠,兴屯田,以省漕运,民夷爱之。今所境田多沃饶,恒无?涸之患,赖黄河之灌溉也。

浦洛河在所南,北流入大河。宋至道元年,边将白守荣护刍梁赴灵州。李继迁邀击于浦洛河,尽夺之,即此。亦曰溥乐河。宋人议筑溥乐城,以河为名也。○蒲草湖,在所东南十里。又所南三十五里有草场湖。

七级渠在所城南。唐大历八年,吐蕃寇灵州,郭子仪败之于七级渠。宋元丰中,刘昌祚围灵州,夏人决七级渠灌之,是也。○特进渠,在所西。《志》云:回乐县有特进渠。唐长庆四年开,溉田六百顷。

光禄渠在所东。《唐史》:灵盐部有光禄渠,久废。李听为夏绥银宥节度使,引渠溉塞下地千顷,以省转饷。《志》云:渠在灵州,本汉时导河溉田处也。旱海在所东南。宋张洎曰:自威州抵灵城,有旱海七百里,斥卤枯泽,无溪涧川谷。张舜民曰:今旱江平,即旱海,在清远军北。赵?曰:盐夏、清远军间,并系沙碛,俗谓之旱海。自环州出青刚川,本灵州大路。自此过美利寨,渐入平夏,径旱海中,至耀德清边镇,入灵州,是也。威州,见庆阳府环县。○辉德镇在所南。旧为灵州戍守处。石晋开运二年,朔方帅冯晖赴镇,过旱海,至辉德。党项扼要路,据水泉拒晖。晖击败之,乃得入灵州。亦谓之耀德。宋咸平四年,赵保吉作乱,张齐贤等议弃灵州。何亮言:灵州不可舍,请筑溥乐、耀德二城,以通河西粮道。盖灵武居绝域之外,不筑此二城为唇齿,与舍灵武无异也。溥乐,见上浦洛河。清水营在所东八十里。《志》云:在卫城东南百二十里黄河东南。正统七年建。弘治十八年,为套寇所陷。《五边考》:套寇犯灵州,必繇清水营入。清水营者,灵州之咽喉也,特设重兵戍守。隆庆五年,以西番顺命,设马市于此。横城堡在清水营西北八十里黄河东岸。《舆程志》:繇清水营而西北四十里,为红山堡。又四十里为横城堡。堡西三里,即黄河渡。渡河处有关,亦曰镇远关。又西北四十里,即宁夏镇也。○毛卜剌堡,在清水营东南三十五里。又东南三十里,即兴武所,亦戍守要地。

萌城堡在所东南二百二十里。《舆程记》:所南四十里有大沙井堡,亦曰大沙井驿。又东南四十里,为石沟驿。又六十里,为小盐池,亦曰盐池驿。又东南四十里为隰宁堡。又四十里曰萌城堡,亦曰萌城驿,与庆阳府环县接境。皆出入噤喉、守御要地也。又盐池驿,分道而西,凡一百二十里,即中卫之废鸣沙州。○红寺堡,在所西百四十里。嘉靖十四年,陕西总制刘天和议筑新边,言红寺堡东南起徐斌水至鸣沙州河岸,可二百二十里处也。详见固原州。

红城子在所东北黄河东岸。成化九年,套寇犯韦州,制臣王越督军败贼于此。又弘治十三年,总兵朱晖从红城子出兵捣河套。又东北有三坌沟,亦成化九年官军邀败套寇处也。

兴武守御千户所在镇东南三百二十里。东至花马池百二十里,西至横城堡百四十里。其间沙漠平漫,向为寇径。正统九年,置兴武营。正德初,改置兴武守御千户所。所城周三里有奇。今设兴武营。

○高桥儿寨在所西南。正德初,总制杨一清言:宁夏花马池、兴武营直抵高桥三百余里,为寇入边门户。诸部多屯牧其处,又西接灵州之萌城驿。○磁窑寨,在所西。成化九年,抚臣马文升议筑堡于此,以接灵州边界。从之。因置寨屯守。

韦州千户所镇东南二百六十里。西夏置韦州于此,又为静寨军。元废。明弘治十年,以地多寇冲,增置韦州千户所。所城周二里有奇。今废。

○打狼山在所东南。套寇繇韦州而南,犯镇原、平凉之道也。《一统志》:宁夏卫东南二百九十里有狼山。即此山矣。○蠡山,在所西。层峦苍翠,其峰如蠡。有泉,名曰富泉。其东又有小蠡山,亦曰螺山。寇入尝驻牧于此。《志》云:蠡山,在宁夏卫南二百六十里。是也。

○东湖所东三十里。湖北三里,又有鸳鸯湖,互相萦注。所境田畴,多藉以灌溉。平罗千户所在镇北百六十里。东至黄河十五里,西至贺兰山六十里。洪武中,置平虏千户所,城周四里有奇。今亦为平罗所。○老虎山在所东北百八十里黄河岸上。《九边考》:自老虎山而西,为长流水、蒲草泉等险,距中卫境可数百里,皆可收为外险。

○蒲草沟在所西北二百里。弘治十一年,制臣王越讨贺兰山后叛胡,分兵击贼于花果园、蒲草沟。贼从沙窝遁去,乃合追至大把都,又追败之于柳沟儿。寇西遁花果园。《纪事》云:在所北二百里。

○镇远关所北六十里,为宁夏之冲要。嘉靖中,总制王琼筑花马池新边,弃关不守,自是山后之寇益恣。议者引为琼咎。《九边考》:平罗当北面之冲,而镇远关实为外险。旧自镇远关以至火沙沟,皆有台堡相接,以断北寇西行之路。外险既失,平罗虽有扼塞可凭,而终虞单薄矣。

黑山营所北八十里。永乐元年建,与镇远关相应援。嘉靖九年,废。议者谓河西营堡,惟平罗城三面受敌。河冻时,套寇踏冰入犯,非墩墙所能御也。冰泮后,寇每用浑脱浮渡,扰我耕牧。则弃黑山营、镇远关而守平罗,殆非长算矣。

威振堡所西北二十里。嘉靖九年,总制王琼言:平罗城北威振堡、五岔沟,与沙湖、黄河相连。旧有沟渠,年久湮废,宜浚治之。西南接贺兰山大水口,以为限蔽云。又新兴堡,在所西北五十里。嘉靖九年,王琼请自威振堡以西,筑临山墩为堡。又沿沟尖塔儿墩、新兴堡墩,各筑一堡,是也。今临山堡,在新兴东。新兴以西,则为镇朔堡。

洪广堡所西八十里。又西为镇北堡。《九边考》:洪广、玉泉、广武、与宁夏中卫,俱为河西之蔽。然中卫僻在西隅,堑山堙谷,有险足恃,而洪广、玉泉、广武,皆在贺兰山南,寇入套后,患亦差少。

打?口所北四十里,在镇远关内,为山后贼冲。嘉靖十六年,寇繇此入犯,官军御却之。议者谓欲复镇远关,必先固打?之守,是也。

宁夏后卫东北至榆林镇七百二十里,南至庆阳府五百里,西南至固原镇六百二十里,西北至宁夏镇三百六十里。自卫治至京师三千三百七十里,至南京三千四百八十里,至布政司一千一百二十里。

古羌戎地。秦属北地郡。两汉因之。晋仍属北地郡,后为赫连夏所据。后魏置大兴郡。西魏改为五原郡,兼置西安州,寻改为盐州。隋初,郡废。大业初,又改州为盐川郡。唐初,为梁师都所据。贞观二年,复置盐州《旧唐书》:武德初,盐州及五原县俱寄治夏州。贞观初,州县俱废。明年,平梁师都复于旧城置盐州及五原县。天宝初,曰五原郡。乾元初,复故。贞元二年,陷于吐蕃《唐史》:时吐蕃陷盐州及夏州。八年,收复明年,置盐州节度,寻废。十七年,又陷于吐蕃,旋复得之。《唐志》:贞元十九年,置保塞军于此。五代时,亦曰盐州。宋初因之。咸平以后,为西夏所据。元以其地属环州。明初,属庆阳府。正统九年,置花马池营。成化中,为守御花马池千户所。正德元年,改置宁夏后卫,隶陕西都司。今为宁夏所。

卫控扼朔方,翼蔽内郡,北面之险也。赫连氏桀骜于统万,梁师都倔强于夏州,皆取途于此,以窥伺关中。唐失盐州,而塞防无复保障。吐蕃往往由此阻绝灵武,侵迫?坊。贞元八年,复城盐州,继又增立军府由是灵武、银、夏、河西获安。五代梁乾化初,保塞节度使高万兴奏取盐州先是开平三年,盐州属李茂贞。朔方帅韩逊附全忠攻取之,至是为高行存所据,自为刺史。万兴遣将攻降之。其略曰:盐州与吐蕃、党项犬牙相接,为二境咽喉地,又有乌池盐鹾之利,戎羌意未尝息。唐建中初,为吐蕃所陷,砥其墉而去。繇是银、夏、宁、延暨于灵武,岁以河南、山东及江淮诸道兵士分护其地,谓之防秋。贞元初,副元帅浑?复取其地,建百雉焉。自是边尘乃息,寇患遂止。今才动偏师,遽收襟要,国之右臂,疮疣其息哉?盖盐州与灵武诸州,唇齿之势也。宋时为西夏所据,种谔等议复盐州以遏其冲,不果。终宋之世,卒不能得志于西夏。明自河套有事后,花马池为西陲肘腋之患。南扰则祸在庆环;西掠则忧在平固;西北则瞰灵州、阻宁夏,故防维为最切。弘治中,制臣杨一清言:花马池东至延绥安边营,西至宁夏黄河边横城堡,横亘四百余里。黄沙野草,弥望无际,无高山巨堑为之阻限,非创筑边墙,不足以御腹心之患。从之。正德以后,屯戍日密。议者犹谓宜择便利之地,大建城堡,增设将领,分屯重兵于清水兴武等营。令三百里间,旗帜相望,刁斗相闻。又于铁柱泉水草大路,尽建墩堡,断其出入之径,始为制驭良策耳。《九边考》曰:宁夏镇御敌之路有四:一曰中卫,险在枣园、柔远、旧安寨诸处;一曰平罗,险在盐山、新兴、灵武诸处;一曰镇城,险在赤水、宁化、玉泉、马跑泉诸处;一曰花马池,险在定边营、杨柳屯、清水营、兴武营、铁柱泉诸处。然四路情形,花马池最急。花马池者,宁、固、兰、靖诸边之门户也。

○五原废县今卫治。古?句衍戎地。汉置?句衍县,属北地郡。?句,音煦,一音劬。后汉废。后魏置大兴县,为大兴郡治。西魏曰五原县。后又改为大兴。隋亦曰五原县,为盐州治。大业末,为梁师都所据。唐初,与盐州俱寄治灵州。贞观初,废。二年,复于旧治置县,为盐州治。宋初因之。后没于西夏。元废。今卫城周七里有奇,有东西南三门。

白池城在卫西。本兴宁县也。隋末,析五原县置,属盐川郡。唐初,亦寄治灵州,仍属盐州。贞观初废。龙朔三年,复置于旧治。后改为白池县,以近白盐池而名也。宋陷于西夏,县废。又《括地志》云:白池东北九十里有白土城,汉上郡属县。按《汉志》注:圜水出白土县西。盖在今废夏州南境,《括地志》误也。今见榆林镇。

龟兹城在卫东北。汉县,属上郡。颜师古曰:龟兹,读丘慈。时龟兹国人来降附者,处之于此,因名。亦为上郡属国都尉治,有盐官。后汉曰龟兹属国。永寿初,南匈奴别部叛寇美稷,东羌复应之。安定属国都尉张奂勒兵出长城,遣将王卫招诱东羌,因据龟兹县,使南匈奴不得与东羌交通,是也。又《西羌传》:雍州有龟兹盐池,为民利。即今大小两盐池矣。晋废。后魏主焘太延五年,伐姑臧,自云中济河,至上郡属国城。即故龟兹城也。

钅夷角城在卫境。或曰即三角城也,与盐池相近。初为官军屯戍处,近代贼尝据为巢穴,耕牧其中。其相近者,又有芦保岭。贼党分据于此,犯平凉、固原诸境。○方山在卫东北百余里。正德九年,寇入花马池,掠官马而去。参将尹清追之,战于方山,败没。○翳犊山,在卫东北。后魏主嗣泰常五年,如翳犊山,遂至泻卤池。李延寿曰:山在五原东。胡氏曰:泻卤池,即唐盐州之盐池。

○花马池在卫城西。旧属庆阳府。去府城五百里,池周回四十里,与马槽、孛罗、滥泥、锅底等池相近。其地平衍,无溪谷之阻。寇入套后,往往繇此阑入为边患。弘治十二年,火筛分道寇固原、宁夏诸边,从花马池入,西北大扰。十八年,复自花马池毁垣入,掠隆德、静宁、会宁诸处。正德四年,又入花马池。九年,复自花马池犯固原塞。嘉靖初,入花马池大掠,南至西安凤翔。十三年,复入花马池,掠固原,残安定、会宁二县。盖防御虽密,而突犯不免,地势然也。

盐池在卫城西北。旧亦属庆阳府。去府城五百里,北至宁夏卫三百五十里,池周回八十里,谓之大盐池。《魏土地记》:大盐池,盐色青白,名曰青盐,又名戎盐。晋太元十六年,魏主?破刘卫辰军于盐池,自河以南,诸部悉降。宋白曰:即唐盐州五原县青白盐池也。《唐志》:盐州管四池:曰乌池、白池、瓦窑池、细项池。又云:青白盐出乌、白两池,亦曰清白盐池,在盐州北。唐元和十五年,吐蕃入寇盐州,营于乌白池。未几,复围乌白池。宋至道二年,夏州、延州行营言两路合势,破贼于乌白池。贼首李继迁遁去。既而西羌擅以为利。明时边储多取给于此。其地亦名三山儿。小盐池在卫西二百里。池周二十七里。自庆阳至宁夏,此为中顿之地。《五边考》:小盐池与萌城驿为宁夏后卫灵州所,及庆阳府环县三境之要会。套寇入犯,往往以此为捷径。弘治十三年,官军败寇于此池。西北去灵州所百二十里,去宁夏卫三百七十里,与大盐池皆不假人力,自凝为盐。西魏置盐州,盖以边盐池而名也。

天池在卫西。成化九年,抚臣马文升议筑堡于此,接兴武千户所界。又红柳池,在卫东南,去庆阳府五百里,周回二十六里。又有石沟池,在其西。莲花池,在其东。相近者,又有东小池,与马槽等池俱产盐硝。

青沙涧在卫东北。《五边图》卫东北跨马梁、青沙涧,与榆林卫清平、定边相对,离花马池五百里。又东北有敖忽涧、五坐山诸险,皆可守之境云。○长城关在卫东。或云正德初所置。隆庆三年,督臣王崇古发宁夏镇兵,从花马池长城关出边,击套寇部落于白城子,败之。白城子,盖在卫东北边外。

洪门镇在卫东南。《唐志》:贞元八年,?宁节度张献甫请复盐州及洪门、洛源镇兵。洛源即庆阳府废洛源县。又石昌镇,在卫南。《宋史》:西羌地瘠,以池盐易谷于边。及李继迁为寇,陕西漕臣郑文宝禁青白盐。戎人乏食,寇石昌镇,屠小康堡。淳化三年,钱若水驰传抚定之。小康堡,盖近石昌镇。定边营卫东六十里,即榆林边界也。○叱利寨,在卫东。唐会昌五年,党项叛众屯聚于此。《唐会要》:盐州有叱利寨。又清塞寨,在卫西,亦曰清塞堡。长庆元年,吐蕃寇清塞堡,盐州刺史李之说击却之。即此。

杨柳堡在卫东北三十里。本杨柳墩。弘治七年,制臣秦纟宏增筑。其相近者有石臼墩,俱寇径也。嘉靖初,寇从此入,官军败之。寇退走,伏兵又败之于青羊岭。岭在卫东北边墙外。

铁柱泉堡卫西南六十里。有泉百步,寇入必饮马于此。嘉靖十五年,制臣刘天和改筑旧堡,包铁柱泉于堡中,设兵据守。十九年,寇犯固原,自铁柱泉引还。镇将任杰等迎击,败之。《五边考》:堡与小盐池,俱套寇入犯之冲也。

井儿堡在卫西。嘉靖初,套寇繇此撒墙入犯固原、平凉、泾州诸境,杀伤甚众。又高平堡,在卫西四十里。又西二十里为安定堡,俱设军戍守。

沙湃口在卫西北。万历中,?孛拜作乱,结套寇为应援,遂入沙湃口,旋败去。○平山墩,在卫北。成化中,边臣言:宁夏东路,自花马池至黄河,东至平山墩,西至黑山营,中间相去二百里,虽有黄河可恃,而冬月冻合,实为可忧,应筑边墙戍守。从之。黑山营,见宁夏平罗所。宁夏中卫东北至宁夏镇三百六十五里,南至固原镇西安所三百十里,西至庄浪卫二百六十里,北至观音山边界七十里。自卫治至京师三千九百里,至南京三千八百三十里,至布政司一千一百十里。

古羌戎地。秦属北地郡。两汉因之。晋为雍州徼外地。后魏属灵州。隋因之。唐亦为灵州地。宋没于西夏。元置应理州,属宁夏路。明初,废。洪武三十二年,移建宁夏中卫于此领千户所五,俱在卫城内,隶陕西都司。今亦设宁夏中卫。

卫倚贺兰之险,面洪河之阻,左联宁夏,右接庄浪,诚边陲要地也。说者曰:贺兰虽称天险,而通城隘口甚多。自镇关墩至胜金关之九十余里,俱北骑出没之处。若修观音口、镇关墩至黄河百八十里之边,则内而广武、玉泉、大坝,亦得所捍御矣。夫诚能保有松山,为西藩外障,岂忧山后之寇哉?

○温池废县在卫治东南。汉北地郡富平县地。隋为弘静县地。《通典》:后魏薄骨律镇仓城在此。唐神龙初,置温池县,属灵州。广德后,没于吐蕃。大中间收复,改置威州。胡氏曰:温池县有盐池。唐大中四年,以温池盐利可瞻边陲,委度支制置,是也。宋没于西夏,县废。今卫城周七里有奇。

鸣沙城卫东南百五十里,后魏时戍守处也。其地北枕黄河,人马行沙上有声,因名。后周保定二年,移置会州于此。建德四年,改立鸣沙镇。隋开皇十九年,置环州及鸣沙县。《志》云:环州,以大河环曲而名也。大业三年,州废,县属灵武郡。唐武德四年,置西会州,鸣沙县属焉。贞观六年,州废,改置环州于此。九年,复废,环州县仍属灵州。咸亨二年,又置安乐州,以处吐谷浑部落。神龙二年,突厥嘿啜寇鸣沙,败唐兵,进寇原、会二州。是年,移鸣沙县治丰安城。大历四年,吐蕃寇鸣沙,寻为吐蕃所据。贞元三年,吐蕃尚结赞等入寇,陷盐、夏诸州,退屯鸣沙。寻置长乐州于此。元和十三年,灵武奏破吐蕃长乐州,克其外城,是也。太中三年,收复,改置威州。五代晋徙州治方渠,以鸣沙为属县。宋没于西夏。元复于此,立鸣沙州。明初,废。《志》云:自城北渡河五里,即宁夏卫之广武营也。方渠,见庆阳府环县。燕山废州在废温池县界。唐开元初,复置六胡州,寄治灵州境。以东皋兰州寄治鸣沙界,而燕山、烛龙二州寄治温池界,俱突厥九姓部落所处也。详见灵州千户所。

○沙山卫西五十里。因积沙而成。或云,即万斛堆。晋泰始六年,鲜卑树机能作乱,秦州刺史胡烈讨之,至万斛堆,兵败被杀。《元志》:应理州,东阻大河,西据沙山。即此。○观音山,在卫北五十里。山有观音洞。又米钵山,在卫南七十里。卫东七十里又有石空寺山。又东十里为石空洞。又有铃羊洞,亦在卫东南百里。

○黄河在卫城南十五里。自靖远卫东北流入境,分流入城,仍合于大河,东北流,注宁夏卫。

温围水在卫西南。其下流入于黄河。晋咸宁五年,马隆讨凉州鲜卑,度温围水,是也。胡氏曰:温围水东北,即万斛堆。汉武威郡有媪围县,此水或因以名。媪,讹温也。义熙三年,赫连勃勃击傉檀至枝阳,大获而还。傉檀追之,其臣焦朗曰:勃勃未可轻也。不如从温围北渡,趣万斛堆,阻水结营,扼其咽喉,百战百胜之道也。不从。果为勃勃所败。宋元嘉十六年,魏主焘议伐凉州。李顺等谓自温围水以西至姑臧,即此也。枝阳,见靖远卫。

马槽湖卫东北二十五里,以形似名。东南流,入于大河。又蒲塘,在卫北四十里。塘中多产蒲草,因名。下流亦注于河。

中渠卫南五里。引大河之流,溉田百余顷。又蜘蛛渠,在卫西二十里,东北流,溉田几二百顷。白渠,在卫东二十里,溉田九十顷。羚羊渠,在卫南四十里,溉田三百八十余顷。石空渠,在卫东七十里,溉田九十顷。○枣园渠,在卫东九十里,溉田九十五顷。元于此置屯田。又七星渠,在卫东南一百二十里,溉田一百二十余顷。已上诸渠,皆引大河而成。裴家川在卫西南,接靖远卫北境。《五边考》:其地有腴田万顷,军民岁以寇患,不得田作。隆庆五年,督臣王之诰请于宁夏扯木硖旧堡河口,至五方寺塔儿湾、白草川墩,增筑边墙、墩台、大小堡寨,驻将领于此,以遏寇出入要路,并筑东西大小隘口。自是裴家川为内地。更置军营,曰永安营。军民赖之。扯木峡,即宁夏镇赤木硖也。

○镇边营卫东四十里,正统二年建。又石空寺营,在卫东八十里,永乐二十二年建。又枣园营,在卫东百二十里,永乐二年建。又广武营,在卫东百九十里,正统九年建。○五百户堡,在卫南三十里,永乐二十二年建。又羚羊堡,在卫南六十里,正统元年建。又回回墓堡,在卫南百二十里,宣德六年建。已上营堡,向俱设官军戍守。

黑山嘴在卫北二十五里。又卫西有西沙嘴。成化十三年,镇臣请修宁夏西路永安墩至西沙嘴一带边墙,是也。○黄沙口,在卫东北百二十里。又卫东北百四十里,有观音口。又大佛寺口,有二:一名大佛寺北里口,在卫东北百九十里;一名大佛寺北外口,在卫东北二百十里,俱卫境之冲要也。

靖边卫东南至固原镇四百五十里,西南至临洮府兰州三百五十里,西北繇直路至庄浪卫三百里,东北至宁夏中卫二百十五里,南至巩昌府会宁县二百七十里。自卫治至京师三千六百三十里,至布政司一千二百二十里,至南京三千六百三十里。

古西羌地。秦属陇西郡。汉属金城、安定二郡。后汉属金城、武威二郡。晋为凉州徼外地。西魏置会州。后周废。隋为原州地。大业初,属平凉郡。唐初,复置会州《旧唐书》:武德二年,以平凉郡会宁镇置西会州。九年,突厥寇西会州。是也。贞观中,改为粟州,以足食故也。寻又改为会州。天宝初,曰会宁郡。乾元初,复曰会州。广德后,没于吐蕃。大中间来归,寻复为番戎所据。宋天圣以后,属于西夏。元符二年,收复,仍置会州。金圮于河,侨治会川城,号新会州。元又迁于巩昌北境元迁会州治西宁,即今巩昌府会宁县也。明正统二年,复修废城,置靖虏卫领千户所四,俱在卫城内,属陕西都司。弘治九年,改属固原镇。今为靖远卫。

卫面山背河,地势险阻。《九边考》云:靖远去敌最近,北面滨河,遇冬冻合,一望平地千里。寇若从贺兰山后,踏冰驰踔,势如风雨,未易御也。沿河置戍,固不可缓,而徐斌水以西,旧边一带,冬防可倚也。要之,折冲无术,而从事于补苴,计斯末矣。

○会宁废县今卫治。汉安定郡?阴县地。晋废。后魏置会宁县,属高平郡。西魏置会州。后周废州,寻并废县。隋开皇十六年,复置会宁县,属原州。大业三年,属平凉郡。七年,分置西突厥部落于此。十三年,西突厥阙度设据会宁川,自称阙可汗,降于李轨,寻为轨所灭。唐武德二年,平李轨,置西会州治焉。寻为会州治,后陷于吐蕃。宋元符中,收复,仍置会州。崇宁三年,置敷文县,为州治。金改为保川县,后徙州治于会川城,县遂废。明复建卫于此。今卫城周六里有奇。

枝阳城在卫西南。汉县,属金城郡。后汉因之。晋废。前凉张?复置,属广武郡。隆安二年,西秦乞伏乾归遣其弟益州攻凉枝阳、?武、允吾三城,克之。又义熙三年,赫连勃勃击南凉秃发傉檀,至枝阳,大获而还。即此。后魏县废。允吾,见兰州。祖厉城卫西南百三十里。汉县,属安定郡。后汉属武威郡。晋废。前凉张轨复置,仍属武威郡。后魏移县治于平凉县境,属陇东郡。故县久废。祖,读?。厉,读赖。○乌兰城,在卫南百十里。汉祖厉县地。后周置乌兰关于此。唐武德末,置乌兰县,属会州。后没于吐蕃,县废。刘?句曰:乌兰,后周所置县也。初置于会宁关东南四里。唐天授二年,移于关东北七里。

勇士城卫西南二百里。汉县,属天水郡。武帝元狩初,置天水属国治此。后汉属汉阳郡。元初二年,庞参等击叛羌兵,至勇士东,为杜季贡所败。晋县废。咸安初,秦苻坚使王统攻陇西鲜卑乞伏司繁于度坚山,司繁降,因置勇士护军于勇士川。使乞伏吐雷抚其众,寻使司繁镇之。其子国仁因苻坚之败,遂叛秦。太元十年,国仁筑勇士城而都之,是也。后魏废。亦曰健士城。颜师古曰:隋初避太子讳也。

苑川城在卫西南。《水经注》:苑川水出勇士县之子城南山,北径牧师苑,故汉牧苑之地也。有东西二苑城。其城相去七里。晋咸和中,陇西鲜卑乞伏述延始居苑川。咸安初,乞伏司繁拒秦将王统于苑川,败,降秦。其后,乞伏国仁据勇士城,苻登封为苑川王。乞伏乾归复自金城迁于西城,即苑川西城也。既又迁都苑川,盖即苑川东城云。宋元嘉三年,西秦王炽磐侵河西王蒙逊。夏主昌遣将呼卢古乘虚攻其苑川及南安,炽磐引还。后魏神?中,城废。

?阴城在卫西。汉县,属安定郡。后汉属武威郡。晋废。宋白曰:会宁县本?阴县地。河水东过勇士县北,东流即?阴县。汉顺帝建康初,赵冲追击叛羌于建威?阴河,即此。贤曰:凉州姑臧县东南有?阴县故城,县因水为名。《续汉书》:建威,本作武威。又曹魏黄初二年,凉州卢水胡反。遣张既讨之,胡逆拒既于?阴口。胡氏曰:?阴河口也。或讹为?武城。晋隆安二年,西秦将乞伏益州攻凉,克?武,即?阴矣。后魏始移置县于平凉县境,旧城遂废。○麦田城,在卫北。《水经注》:麦田山,在安定西北六百四十里。山东北有麦田城。又北有麦田泉,西南流,注于河。晋咸和四年,乞伏述延见赵亡,惧,自苑川迁于麦田,即此城也。

会川城卫西南七十里。宋元符二年进筑,赐名会川,属会州。金末,侨置会州于此,谓之新会州。元废。○新泉城,在卫西北三百里。唐大足初,郭元振置新泉军。初属朔方,天宝中属河西节度使。后废。《宋志》会州城南四十里有新泉寨。宋元符初置。盖因旧城以名。金废。德威城在卫西。本名清水河。宋政和五年,童贯遣秦凤将刘仲武出会州,至清水河,筑城屯守而还。赐名曰德威城。西去黄河四里。《宋志》:城南二十五里为远罗谷口。政和中,置正川堡于此,隶德威城。

○乌兰山卫南百二十里。上有关。唐置乌兰县,以此山名。或谓之南山。晋义熙三年,秃发傉檀为赫连勃勃所败,自阳武下峡奔南山。胡氏曰:枝阳之南山也,西连武威、仓松之境。

度坚山在卫西。晋时,陇西鲜卑乞伏氏,先自漠北南出,屯高平川,又自高平西南迁麦田山。乞伏司繁又自麦田迁度坚山。咸安初,苻秦使王统攻之。司繁拒统于苑川。统潜袭度坚山,克之。义熙五年,乞伏乾归自苑川徙都度坚山。七年,置秦兴郡治焉。胡氏云:度坚山,在苑川之西。

大小松山在卫北六百里。庐帐多驻牧于此,为庄、凉、兰、靖诸边之患。万历二十六年,抚臣田乐镇臣达云收复其地。于是,边患始少。○雪山,在卫北百二十里。山势高峻,积雪不消,套寇入犯,往往驻牧于此。又三岔山,在卫北。又有猪肝岔,在卫东北大河南岸。成化十年,寇从此内犯。

阳武下峡在卫东北。晋隆安初,后凉吕光攻乞伏乾归于西城。遣其将梁恭等出阳武下峡,与后秦秦州刺史没奕干攻其东,不克。义熙三年,赫连勃勃击南凉,入枝阳,驱掠而还。秃发傉檀引兵追之,勃勃于阳武下峡凿凌埋车以塞路,逆击傉檀,大破之。胡氏曰:阳武下峡,在高平西,河水所经也。

○黄河在卫北五里。自兰州东北流,至卫境,过祖厉故城西,又经卫北,入宁夏中卫界。其间山峡险隘,垂流直下,高数十丈。又卫城北有黄河堰。唐刺史安敬忠筑此以捍河流。卫西南又有北卜渡。《元志》:自兰州而东,过北卜渡,至鸣沙河,过应理州,正东行,至宁夏路。鸣沙河,即宁夏卫鸣沙山南黄河也。祖厉河在城东。又北注于河。其水苦恶,不可食。《水经注》:水出祖厉南山,北流经祖厉县,又北注于河。汉元鼎五年,幸雍,遂逾陇,登崆峒,西临祖厉河而还,是也。《唐史》:祖厉城西有河池,因雨生盐。《卫志》:城中无清泉,祖厉水复咸苦,汲者必涉祖厉而后达于河,取以供日用。遇雨潦,即涨溢不可渡。乃量工命役,截其上流。去卫五里地,有江嘴者,决而导之,使北入河。于是,故道堙平,往来便易。又亥剌河,在卫北,西流注于河。明初,边将陈德奏捷于此。渴浑川在废勇士县东北。晋太元十二年,乞伏国仁袭鲜卑三部于六泉。鲜卑没奕干等连兵来袭勇士,遇战于渴浑川。没奕干等大败,三部皆降于国仁。六泉,今见平凉府镇原县。

三不剌川在卫北境。其西为五郎口。明初,孙兴祖战死于此。○裴家川,在卫北黄河外。其地便于屯营,为戍守之要。隆庆六年,设永安营于此,东接宁夏中卫界。今详见中卫。

大沙沟在卫北黄河外。嘉靖中,边臣李承勋言:宁夏自镇远关至大沙沟,旧有台堡相接,以断北寇西行之路。是也。又芦塘,亦在卫东北黄河外,亦曰芦沟,宁夏固原边接境处也。今有芦塘营。

○会宁关卫西南百三十里。旧名颠耳关。宋元符初进筑,赐名通会,寻改曰会宁关。金改为会安关。南至巩昌府安定县一百里。○乌兰关,在卫南乌兰山上。《唐志》乌兰县西南有乌兰关,是也。

永安营在卫北裴家川。又芦塘营,在卫东北芦塘上。俱卫境要地,设官军戍守于此。○通安寨,在废会川县东六十里。宋崇宁五年置,属西安州。金仍曰通安寨,改属会州。元废。又有同安堡,在通安西三十里,亦宋置。金废。

怀戎堡卫东六十里。宋崇宁二年置。《宋志》:堡北至柔狼山界堠四十里,与夏国西寿监军对境。繇枯寨谷至柔狼山,地皆险阻。又有水泉堡,在怀戎堡西二十里。○静胜堡,在卫西南百八十里。《宋志》:政和六年,赐清水河新城曰静胜堡。其城在黄河南石觜上,与河北夏国卓罗监军地分相对。又有通泉堡,在卫西南八十里黄河南岭上。亦宋置。金废。

迭烈孙堡卫北九十里。西夏所置。元因之。明初,元将贺宗哲攻凤翔,不克,自固原之六盘山遁去。明师追之,复繇迭烈孙渡河遁。后设巡司于此。每岁冬,增兵戍守。○打赤堡,在卫东七十里。其地本名乱麻川。天顺中,满四据石城作乱,官军讨之,分道出此。又东五十里为乾盐川堡,接固原州西安所界。为北骑入寇之径道,向皆设兵戍守。石城,见固原州。又平滩堡,在卫西九十里。又西九十里,即兰州金县之一条城也,为往来之要道。《志》云:卫西四十里曰虎豹口,卫境要口也,向设官军戍守。

乌兰桥在卫西南百里。《唐志》:在乌兰关外黄河上。其地亦名乌兰津。西魏大统初,渭州刺史可朱浑道元,帅所部西北渡乌兰桥,抵灵州。因灵州刺史曹泥资送至云州,降于高欢。唐贞元十六年,灵州兵破吐蕃于此。元和八年,吐蕃作乌兰桥,又筑月城守之。先是,吐蕃欲作桥,每先贮材于河侧。朔方常潜遣人投之于河,终不能成。至是,朔方帅王佖贪,吐蕃先厚赂之,遂并力成桥。自是朔方御寇不暇。

查看目录 >> 《读史方舆纪要》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