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 条目
  • 国学
  • 字典
  • 词典
  • 成语
  • 诗词
  • 书目
  • 书法
  • 历史
搜作品集  搜编撰者  搜卷章节  影印古籍  全文检索
首页 > 史部 > 政书 > 唐会要 >

卷 十 五

卷 十 五

下载本文 】 【 字号: 】 【书中全文检索
  廟議上貞觀九年十一月十八日。詔太原之地。肇基王業。事均豐沛。義等宛譙。理宜別建寢廟。以彰聖德。詳覽漢典。抑有成規。但先皇遺旨。務存儉約。虔奉訓誡。無忘啟處。宜令禮官與公卿等。詳議以聞。祕書監顏師古議曰。臣究觀祭典。考驗禮經。宗廟皆在京師。不於下土別置。至若周之酆鎬。並為遷都。乃是因事更營。非云一時俱立。其郡國造廟。爰起漢初。率意而行。事不稽古。源流漸廣。大違典制。是以貢禹韋元成匡衡等。招聚儒學。博詢廷議。據禮陳奏。遂從廢毀。自斯已後。彌歷年代。輟而不為。今若增立寢廟。別安神主。有乖先旨。靡率舊章。垂裕後昆。理謂不可。固宜勉割深衷。俯從大禮。

  開元四年十二月。太常卿姜皎。與禮官陳貞節等上表曰。臣伏見太廟中。則天皇后配高宗天皇大帝。題云天皇聖帝武氏。伏尋昔居寵秩。親承顧託。因攝大政。事乃從權。神龍之初。已去帝號。岑羲等不閑政體。復題帝名。若使帝號長存。恐非聖朝通典。夫七廟者。高祖神堯皇帝之廟也。父昭子穆。祖德宗功。非夫帝子天孫。乘乾出震者。不得升祔於斯矣。但皇后祔廟。配食高宗。位號舊章。無宜稱帝。今山陵日近。昇祔非遙。請申陳告之儀。因除聖帝之字。直題云則天皇后武氏。從之。  大歷十四年十月。代宗神主將祔。禮儀使顏真卿。以元皇帝世數已遠。准禮合祧。請遷于西夾室。其奏議曰。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又禮器云。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七廟。又伊尹曰。七世之廟。可以觀德。此經典之明證也。七廟之外。則曰去祧為壇。去壇為墠。故歷代儒者。制迭毀之禮。皆親盡宜毀。伏以太宗文皇帝。七世之祖。高祖神堯皇帝。國朝首祚。萬葉所承。太祖景皇帝。受命于天。始封於唐。元本皆在不毀之典。世祖元皇帝。地非開統。親在七廟之外。代宗皇帝升祔有日。元皇帝神主。禮合祧遷。或議者以祖宗之名。難於迭毀。昔漢朝近古。不敢以私滅公。故前漢十二帝。為祖宗者四而已。至後漢漸違經意。子孫以推美為先。光武已下。皆有廟號。則祖宗之名。莫不建也。安帝以讒害大臣。廢太子。及崩無上宗之奏。後自建武已來無毀者。因以陵號稱宗。至桓帝失德。尚有宗號。故初平中。左中郎蔡邕。以和帝已下。功德無殊。而有過差。不應為宗。餘非宗者。追尊三代。皆奏毀之。是知祖有功宗有德。存至公之義。非其人不居。蓋三代制禮之本也。自東漢已來。則此道衰矣。魏明帝自稱烈祖。論者以為逆。自稱祖宗。故近代此名。悉為廟號。未有子孫踐祚。而不祖宗先王者。以此明之。則不得獨據兩字。而為不合祧遷之證。假令傳祚百代。豈可上崇百代。以為孝乎。請依三昭三穆之義。永為通典。寶應二年。升祔元宗肅宗。則獻祖懿祖已從。迭毀。伏以代宗睿文孝皇帝。卒哭而祔。則合上遷一室。元皇帝世數已遠。其神主准禮當祧。至禘祫之時。然後享祀。於是祧元皇帝於西夾室。祔代宗神主焉。

  建中元年三月。禮儀使上言。東都太廟闕木主。請造以祔。詔下議之。初。武后于東都立高祖太宗高宗三廟。至中宗已後。兩京太廟。四時並享。至德亂後。木主多亡缺未祔。於是議者紛然。其大旨有三。其一曰。必存其廟。遍立群主。時享之日。以他官攝。其二曰。建廟立主。存而不祭。若皇輿時巡。則就享焉。其三曰。存其廟。瘞其主。駕或東幸。則飾齋車。奉京師群廟之主以往。議皆不決而罷。

  貞元十五年四月。膳部郎中歸崇敬上疏曰。東都太廟。不合置木主。謹按典禮。虞主用桑。練主用栗。重作栗主。則埋桑主。所以神無二主。猶天無二日。民無二王也。今東都太廟。是則天皇后所建。以置武氏木主。中宗去其主而存其廟。蓋將以備行幸遷都之所也。且殷人屢遷。前八後五。前後遷都。一十三度。不可每都而別立神主也。議者或云。東都神主。已曾虔奉而禮之。豈可一朝廢之乎。且虞祭則立桑主而虔祀。練祭則立栗主而埋桑主。豈桑主不曾虔祀。而乃埋之。又所闕之主。不可更作。作之不時。非禮也。  永貞元年十一月。德宗神主將祔。禮儀使杜黃裳。與禮官王涇等。請遷高宗神主于西夾室。其議曰。自漢魏已降。沿革不同。古者。祖有功宗有德。皆不毀之名也。自東漢魏晉。迄于陳隋。漸違經意。子孫以推美為先。光武已下。皆有祖宗之號。故至於迭毀親盡。禮亦迭遷。國家九廟之尊。皆法周制。伏以太祖景皇帝。受命于天。始封于唐。德同周之后稷也。高宗神堯皇帝。國朝首祚。萬葉所承。德同周之文王也。太宗文皇帝。應天靖亂。垂統立極。德同周之武王也。周人郊后稷而祖文王宗武王。聖唐郊景皇帝祖高祖而宗太宗。皆在不遷之典。高宗皇帝。今在三昭三穆之外。謂之親盡。既德宗皇帝神主新入廟。禮合迭遷。藏于從西第一夾室。每至禘祫之月。合食如常。于是祧高宗神主于西室。祔德宗神主焉。

  元和元年七月。順宗神主將祔。有司疑于遷毀。太常博士王涇建議曰。禮經。祖有功宗有德。皆不毀之名也。惟三代行之。漢魏已降。雖曰祖宗。親盡則遷。無功亦毀。不得行古之道也。昔夏后氏十五世。祖顓頊而宗禹。殷人十七世。祖契而宗湯。周人三十六王。以后稷為太祖。祖文王而宗武王。聖唐德厚流廣。遠法殷周。奉景皇帝為太祖。祖高祖而宗太宗。皆在百世不遷之典。故代宗升祔。遷世祖也。德宗升祔。遷高宗也。今順宗升祔。中宗在三昭三穆之外。謂之親盡。遷于太廟夾室。禮則然也。或諫者以則天太后革命。中宗復而興之。不宜在遷藏之例。臣竊未喻也。日者高宗晏駕。中宗奉遺詔。自儲副而陟元后。則天太后臨朝。廢為廬陵王。聖歷元年。太后詔復立為皇太子。屬太后聖壽延長。御下日久。奸臣擅命。紊其紀度。敬暉桓彥範等五臣。俱唐舊臣。匡輔王室。翊中宗而承大統。此乃子繼父業。是中宗得之而且失之。母授子位。是中宗失之而復得之。二十年閒。再為皇太子。復踐皇帝位。失之在己。得之在己。實與革命中興之義殊也。又以周漢之例推之。幽王為犬戎所滅。平王東遷。周不以平王為中興不遷之廟。其例一也。漢呂后專權。產祿秉政。文帝自代邸而繼立。漢不以文帝為中興不遷之廟。其例二也。霍光輔宣帝。再盛基業。而不以宣帝為不遷之廟。其例三也。伏以中宗孝和皇帝。于聖上為六代伯祖。尊非正統。廟亦親盡。爰及周漢故事。是與中興功德之主亦同。奉遷夾室。固無疑也。是月二十四日。禮儀使杜黃裳奏曰。順宗皇帝神主。已升祔太廟。告祧之後。即合遞遷。中宗皇帝神主。今在三昭三穆之外。准禮合遷于太廟後西第一夾室。每至禘祫之日。合食如常。于是祧中宗神主于西夾室。祔順宗神主焉。先是。令有司以山陵將畢。議遷廟之禮。有司以中宗為中興之君。當百世不遷之位。宰臣召蔣武問之。武對曰。中宗以宏道元年于高宗柩前即位。時春秋已壯矣。及母后篡奪。神器潛移。其後賴張柬之等同謀。國祚再復。此蓋同于反正。恐不得號為中興之君。凡非我失之。自我復之。謂之中興。漢光武晉元帝是也。自我失之。因人復之。晉孝惠孝安是也。今中宗與惠安二帝事同。即不可為不遷之主也。有司又云。五王有再安社稷功。今若遷中宗廟。則五王永絕配享之典。武曰。凡配享功臣。每至禘祫年。方合食太廟。居常即無享禮。今遷中宗神主。而禘祫之年。毀廟之主。並陳于太廟。此則五王配食。與前時如一也。有司不能答。

  十五年四月。禮部侍郎李建奏上大行皇帝諡曰。聖神章武孝皇帝。廟號憲宗。制曰。敬依典禮。先是。淮南節度使李夷簡上議曰。王者祖有功宗有德。大行皇帝戡翦寇逆。累有武功。廟號合稱祖。陛下宜當決在宸斷。無信齷齪書生也。遂詔下公卿。與禮官同議。大行皇帝廟號。稱祖與稱宗孰宜。太常博士王彥威奏議曰。伏惟禮經及三代之制。始封之君。謂之太祖。太祖之外。又祖有功而宗有德。故夏后氏祖顓頊而宗禹。殷人祖契而宗湯。周人郊祀后稷。祖文王而宗武王。自東漢魏晉。漸違經意。沿革不一。子孫以推美為先。故自始祖已下。並有建祖之制。蓋非典訓。不可法也。國朝祖宗制度。本于周禮。以景皇帝為太祖。又祖神堯而宗太宗。至高宗以後。則但稱宗。謂之尊名。著為成法。不然則何以太宗造有區夏。致理昇平。元宗埽清內難。翊戴聖父。肅宗龍飛靈武。收復兩京。此皆應天順人。撥亂反正。至于廟號。亦但稱宗。謹按經義。祖者始也。宗者尊也。故傳曰。始封必為祖。書曰。德高可宗。故號高宗。今宜本三代之定制。去晉魏之亂法。守貞觀開元之憲章。而擬議大名。垂以為訓。大行皇帝廟號宜稱宗。從之。其日。禮部奏准貞觀故事。遷廟之主。藏于夾室西壁。今夾壁南北三閒。第一閒世祖室。第二閒高祖室。第三閒太宗室。伏以山陵日近。睿宗皇帝祧遷有期。夾室西壁三室外。無置室處。准江都集禮。古者遷廟之主。藏于太室北壁之中。今請于夾室北壁。以西為上。置睿宗皇帝神主石室。制可。

  長慶元年二月。分司庫部員外郎李渤奏。太微宮神主。請歸祔太廟。敕付東都留守鄭絪商量聞奏。絪奏云。臣謹詳三代典禮。上稽高祖太宗之制度。未嘗有並建兩廟。並享二主之禮。天授之際。祀典變革。中宗初復舊物。未暇詳考典章。遂于洛陽。創立宗廟。是行遷都之制。實非建國之儀。及西歸上都。因循未發。德宗嗣統。墜典克修。東都九廟。不復告享。謹按禮記仲尼答曾子問云。天無二日。民無二王。嘗禘郊社。尊無二上。所以明二主之非禮也。陛下接千載之大統。揚累聖之耿光。憲章先王。垂法後嗣。況宗廟之禮。至尊至重。違經黷祀。時謂不欽。特望擇三代令典。守高祖太宗之法度。鑒神龍權宜之制。遵建中矯正之禮。依經復古。允屬聖明。伏以太微宮光皇帝三代睿宗聖文孝武皇帝神主。參考經義。不合祔享。至于遷置神主之禮。三代已降。禮無明文。伏望委中書門下與公卿禮官質正詳定。敕付所司。太常博士王彥威奏議曰。謹按國初故事。無兩都並建宗廟。並行享祭之禮。伏尋周書召誥洛誥之說。實有祭告豐廟洛廟之文。是則周人兩都。並建宗祧。至則告享。然則兩都皆祭祖考。禮祀並興。自神龍復辟。中宗嗣位。廟既皆作。享亦並行。天寶末。兩都傾陷。神主亡失。肅宗既復舊物。但建廟作主于上都。其東都神主。大歷中。始于人閒得之。遂寓于太微宮。不復祔享。臣等謹按經傳。王者之制。凡建宮室。宗廟為先。廟必有主。主必在廟。是則兩都立廟。蓋行古之道。主必在廟。實依禮經。今謹參詳。理合升祔。謹按光皇帝是追王。高宗中宗睿宗。是祧廟之主。其神主合藏于太廟從西第一夾室。景皇帝是始封不遷之祖。其神主合藏于太廟從西第二夾室。高祖太宗元宗肅宗代宗。是創業有功親廟之祖。伏惟江都集禮。正廟之主。藏于太室之中。禮記。群廟之主。有故則聚而藏之祖廟。伏以德宗之下。神主未作。代宗之上。后主先亡。若歸本室。則有虛主。事雖可據。理或未安。今高祖已下神主。並合藏于太祖之廟。依舊准故事不享。如陛下肆覲東后。移都洛陽。自非祧主。合歸本室。其餘闕主。又當時而作。祔享時祭禘祫如儀。臣又按國家追王故事。太祖之上。又有德明興聖懿祖別廟。今光皇帝神主。即懿祖也。伏緣東都先無前廟安光皇帝神主。今請權祔于太廟夾室。居元皇帝之上。如駕在東都。則請准上都式。營建別廟。作德明興聖獻祖神主。備禮升祔。又于太廟夾室。奉迎光皇帝神主。歸別廟第四室。禘祫如儀。或問曰。禮。作栗主。瘞桑主。漢魏並有瘞主之議。大歷中亦瘞孝敬皇帝神主。今祔而不瘞。如之何。答曰。作主依神。理無可埋。漢魏瘞藏。事非允愜。孝敬尊非正統。廟廢而主獨存。從而瘞藏。為協情理。又問。古者巡狩必載遷主。今東都主又祔于廟。答曰。古者師行以遷主。無則主命。自非遷祖之主。別無出廟之文。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則兩都宗廟。各宜有主。又問者。古者作主。必因虞練。若主必歸祔。則室不可虛。則當補已亡之主。創當祔之主。禮無其說。如之何。答曰。虞練作主。禮之正也。非時作主。事之權也。王者遇時為法。因事制宜。苟無其常。則思其變。如駕或東幸。廟仍虛主。即准肅宗廣德二年上都作主故事。特作闕主而祔。蓋主不可闕。故禮貴從宜。春秋之義。變而之正者也。臣伏思祖宗之主。神靈所憑。寓于太微。不入宗廟。據經復本。允屬聖明。至是。下尚書省集議。而郎吏所議。與彥威多同。丞郎則各執所見。或云神主合藏于太微宮。或云並合埋瘞。或云闕主當作。或云輿駕東幸。即載上都神主而東。咸以意言。不本經據。竟以紛議不定。遂不舉行。  四年五月。禮儀使奏。謹按周禮。天子七廟。三昭三穆合太祖之廟為七。荀卿子曰。有天下者祭七世。有一國者祭五世。則知天子上祭七廟。典籍通規。祖功宗德。不在其數。國朝九廟之制。法周之文。太祖皇帝始為唐肇基天命。義同周之后稷。高祖神堯皇帝。創業經始。化隋為唐。義同周之文王。太宗皇帝。神武應期。造有區夏。義同周之武王也。其下三昭三穆。謂之親廟。四時常饗。自如禮文。今以新主立廟。元宗明皇帝在三昭三穆之外。是親盡之祖。雖有功德。禮合祧遷。禘祫之歲。則從合食。制從之。  開成五年。禮儀使奏。謹按天子七廟。祖功宗德。不在其中。國朝制度。太廟九室。伏以太祖景皇帝受封于唐。高祖太宗創業受命。有功之主。百世不遷。今文宗元聖昭獻皇帝升祔有時。代宗睿文孝武皇帝是親盡之祖。禮合祧遷。每至禘祫。合食如常。敕旨。敬依典禮。

《唐会要》 相关内容:

前一:卷 十 四
后一:卷 十 六

查看目录 >> 《唐会要》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