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史部 > 传记 > 宋元学案 >

卷五十二艮斋学案(黄氏原本、全氏补定)

卷五十二艮斋学案(黄氏原本、全氏补定)

艮斋学案(黄宗羲原本黄百家纂辑全祖望补定)

艮斋学案表

薛季宣(从子)叔似郭澄(别见《丽泽诸儒学案》。﹛]微言子。)陈傅良(别为《止斋学案》。)

(袁氏门人。)徐元德

(二程、武夷再传。)王。

(安定、濂溪三传。)沈有开(别见《岳麓诸儒学案》。)

(泰山四传。)楼钥(别见《丘刘诸儒学案》。)

(象先、合斋学侣。)

郑伯熊(别见《周许诸儒学案》。)

郑伯英(附见《周许诸儒学案》。)

刘夙

刘朔(并见《艾轩学案》。)

(并艮斋讲友。)

叶适(别为《水心学案》。)

陈亮(别为《龙川学案》。)

(并艮斋学侣。)

张淳

(艮斋同调。)

敖继公(忠甫续传。)倪渊

杨维桢郑真(别见《深宁学案》。)

赵孟俯(别见《双峰学案》。)

艮斋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永嘉之学统远矣,其以程门袁氏之传为别派者,自艮斋薛文宪公始。艮斋之父学于武夷,而艮斋又自成一家,亦人门之盛也。其学主礼乐制度,以求见之事功。然观艮斋以参前倚衡言持敬,则大本未尝不整然,述《艮斋学案》。(梓材案:梨洲原本合下《止斋》为《永嘉学案》之二,自射山始别是卷为《艮斋学案》,下卷为《止斋学案》。)

◆袁氏门人(程、胡再传。)

文宪薛艮斋先生季宣

薛季宣,字士龙,永嘉人。父徽言。(梓材案:先生父为胡文定高弟。详见《武夷学案》。)先生年十七,辟为荆南书写机宜文字,获事袁道洁溉。问道洁以义理之辨,道洁曰:「学者当自求之。他人之言善,非吾有。」道洁之学,自《六经》百氏,下至博弈小数、方术兵书,无所不通。先生得其所传,无不可措之用也。召为大理寺主簿,除大理正,出知湖州。改常州,未上,卒,年四十。(云濠案:谢山《学案札记》:「先生着有《书古文训义》、《诗性情说》、《春秋经解指要》、《大学说》、《论语小学约说》、《伊洛礼书补亡》、《伊洛遗礼》、《通鉴约说》、《汉兵制》、《九州岛图志》、《武昌土俗编》,校雠《阴符》、《山海经》、《风后握奇经》。」)

百家谨案:汝阴袁道洁溉问学于二程,又传《易》于薛翁。已侍薛于宣,器之,遂以其学授焉。季宣既得道洁之传,加以考订千载,凡夫礼乐兵农莫不该通委曲,真可施之实用。又得陈傅良继之,其徒益盛。此亦一时灿然学问之区也,然为考亭之徒所不喜,目之为功利之学。

艮斋浪语集

夫道之不可迩,未遽以体用论。见之时措,体用宛若可识,卒之何者为体﹖何者为用﹖即以徒善徒法为体用之别,体用固如是邪﹖上形下形,曰道曰器,道无形舍,器将安适哉!且道非器可名,然不远物,则常存乎形器之内。昧者离器于道,以为非道,遗之,非但不能知器,亦不知道矣。下学上达,惟天知之。知天而后可以得天之知,决非学异端遗形器者之求之见。礼仪威仪,待夫人而后行。且苟不至德,谁能知味﹖日用自知之谓,其切当矣乎!曾子日且三省其身,吾曹安可辄废检察。且「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者,古人事业,学不至此,恐至道之不凝。此事自得,则当深知,殆未可以言言之也。以同甫天资之高,检察之至,信如有见,必能自得诸心。如曰未然,则凡平日尚论古人,下观当世,举而措之于事者,无非小知謏闻之累,未可认以为实。第于事物之上,习于心无适莫,则将天理自见,持之以久,会当知之。《洪范》「无党无偏」,《大学》「不得其正」,真万病之针石,独无意于斯乎!(《答陈同甫书》。)

(梓材谨案:梨洲所录《浪语集》六条,其第一条《与朱晦翁书》移入《安定学案》。)

自《大学》之不明,其道散在天下,得其小者,往往自名一家,高者沦入虚无,下者凝滞于物,狂狷异俗,要非中庸,先王大经,遂皆指为无用,滔滔皆是,未易夺也。故须拔萃豪杰,超然远见,道揆法守,浑为一途,蒙养本根,源泉时出,使人心悦诚服,得之观感而化,乃可为耳。此事甚大,既非一日之积,又非尽智穷力所到,故圣人难言之。后世昧于诚明明诚之分,遂谓有不学而能者。彼天之道,何与于人之道﹖致曲未尽,何以能有诚哉!孟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之说,虽非圣人优之柔之使自求之之意,学者于此从事,思过半矣。颜氏之子,其过与怒,宁与人异﹖不可及处,正在不以怒迁,不以过贰一节。法守之事,此吾圣人所以异于二本者。空无之学,不可谓无所见,迄无所用,不知所谓不二者尔。未明道揆通于法守之务,要终为无用。洒埽应对进退,虽为威仪之一,古人以为道无本末者,其视任心而作,居然有闲。然云文、武之道,具在方策,其人存,其政举,苟非其人,道不虚行,要须自得之也。学不至于「不识不知,顺帝之则」,竟亦何用﹖有如未办澡心藏密,莫若去故去智。古人读书百,其义自见,未易以浅近夺,信能反复涵泳,会当有得。得之大小,则系乎精诚所至。时文称于一经之内,有一言之悟,则《六经》之义粲然矣,不可以人废言也。(《与沈应先书》。)

某窃尝喜《易》,读之将数百过,而弗知其际也。夫以先天之卦,见之三画,重《易》之象,系之六爻,天地之大,昆虫之细,与夫圣人之道,先王之治,君子小人之事,工师卜祝之流,幽而鬼神,远而造化,凡有可推之数,可形之象,可行之事,靡不备在此书。微若《书》不可言,亦求斯得之矣。《六经》之义,于《易》备焉。以为通(疑「动」字。)足以尽之,则太极之体,未尝动也。以为定足以周之,则作《易》之道变为占,是皆本诸吾身,参诸天地,拟诸变化,可由而不可测者,某安足以知之。不知《易》而施诸民,犹宵行者而瞽者也。思得通儒而与之论,未之能得。执事不以某为不肖,惠然辱枉临之,诒我以书,纵言而及于《易》也。惟学有伦有要,执事其知之矣。善乎,书之论政体也,曰:「当仁明而通变,舍是则为姑息,为苛察矣。」《易》曰:「通其变,使民不倦。」此黄帝、尧、舜之治,某何德以堪之﹖高山仰止,敢不钦服训诲!虽然,切有必酬之谊,故某谨布其腹心。今夫煦煦之仁,察察之明,而后有姑息苛察之事,信能仁并天地,明等日月,则何二弊之能有!某学也未造乎此,其能亿二仪二曜之仁明!若夫《易》之通变,后世失之远矣。执中无权,犹执一也,苟知变而不知止,则必若晋人之为通。《大传》有之:「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变通之道,尽此赞矣。(《复张人杰学谕书》。)

巧匠不世生,其法具乎规矩绳墨。圣人不世出,其言在乎《易》、《礼》、《诗》、《书》。然则,《易》、《礼》、《诗》、《书》与夫规矩绳墨,往之所以贻后,今之所以求古也。即规矩绳墨以为方员,虽非巧匠,而巧匠之制作于于是乎在。由《易》、《礼》、《诗》、《书》以趋理义,虽非圣人,而圣人之精微备于吾身。学者为道而舍经,犹工人而去其规墨也,虽有工倕之指,其能制器乎!(《论语直解序》。)

吾道贯一而无方,老氏致虚而无极,若释氏则归空而无物矣。三者若同,而偏反若霄壤之卑高。孟氏于孔氏之门为有功,其气豪而辞辩,无声无臭,岂其然乎!比而同之,其害有不可胜言者。读其书而知其旨,能内参诸其心,仰观圣人之形容,察其像似而自识其真伪,从而为取舍焉,不随波于末流,真好学者也。妄意如此,明者必有以辨之。(《直解序》《附言》。补。)

《记》有之曰:「人莫知苗之硕,莫知子之恶。」言蔽物也。有己而蔽于物,则古之性情与今先儒之说,未知其孰通。信能复性之初,得心之正,豁蔽以明,因《诗》以求《序》,则反古之说,其殆庶几乎!(《序反古诗说》。补。)

《易》《系》:「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其言盖有叙,观之以理,无晦也。说者或谓《河图》、《洛书》本皆无有,圣人为此说者,以神道设教也。是非唯不知圣人,直不达不言而化之义,乌足与校是非理道哉!或者又以为,当伏羲之时,河尝出龙马负《图》,自神农至于周公,洛水皆出龟《书》。此则似是而非,无所考征。就龙龟之说,成无验之文,自汉儒启之,后世宗之,征引释经,如出一口,而圣人之道隐,巫史之说行,后世暗君庸夫、,乱臣贼子据之,假符命,惑匪彝,为天下患害者,比比而是。圣人忧深虑远,肯为此妖伪残贼哉!盖亦有其说也。传注求其事而弗得,于是托涣漫以驾其游诬,虽知惑世害人,不暇恤也。且圣人之作《易》,仲尼固尝已于《大传》详之。《大传》无文,其可凿以胸臆!就如其说垂象,为象降自天乎﹖走尝窃痛之,为反复以思之者更岁。推之久,究之至,而后乃得之。《传》不云乎:「伏羲氏之作《易》也,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观鸟兽之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图》、《书》之说,从可知矣。夫《易》之有卦,所以县法也。画卦之法,原于象数,则象数者,《易》之根株也。《河图》之数四十有五,干元用九之数也。《洛书》之数五十有五,大衍五十之数也。究其始终之数,则九实尸之,故地有九州岛,天有九野,《传》称河、洛皆九曲,岂取数于是乎!《春秋命历序》:「《河图》帝王之阶,《图》载江河山川州界之分野。谶纬之说,虽无足深信,其有近正,不可弃也。」信斯言也,则《河图》、《洛书》乃《山海经》之类,在夏为《禹贡》,周为职方氏所掌,今诸路《闰年图经》、汉司空《舆地图》、《地理志》之比也。按《山海经》所言,皆地之物产,鸟兽虫鱼草木之属,其古史职方之意,与仲尼所言几不外是。其曰河、洛之所自出,川师上之之名也。走不能远引,请以官仪为征。凡古今官书之所为名称者,必以某官司某郡国,自是而后,具其职官。如春秋他国之事,汉官府上尚书,其传于人,书于史,亦第称某所行某事,言某事,上某事,而于其职事皆略。闻者皆断然不惑者,以官师郡县必有主之者,非能自尔也。然则,《图》、《书》为川师上,何独至古而惑之哉!或曰:「是则然矣。《图》与《书》奚辨﹖」曰:「《图》、《书》者,详略之云也。河源远,中国不得而包之。可得而闻者,其形之曲直,源委之趋向也。洛源在九州岛之内,经从之地,与其所丽名物,人得而详之。史阙其所不知,古道然也。是故以《书》言洛,河则第写于《图》,理当然耳。昔者,周天子之立也,《河图》与《大训》并列,时九鼎亦宝于周室,皆务以辨物象而施地政,所谓据九鼎按图籍者也。仲尼作于周末,病礼乐之废壤,职方之职不举,所谓发叹凤、《图》者,非有他也。龟龙之说,果何稽乎﹖第观垂象之文,其义可以自见。」(《河图洛书辩》。)

宗羲案:永嘉之学,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盖亦鉴一种闭眉合眼,蒙瞳精神,自附道学者,于古今事物之变,不知为何等也。夫岂不自然而驯致其道,以计较亿度之私,蔽其大中至正之则,进利害而退是非,与刑名之学殊途而同归矣。此在心术,轻重不过一铢,茫乎其难辨也。

附录

张南轩《与吕伯恭书》曰:「士龙正欲详闻其为人,事功固有所当为,若曰喜事功,则喜字上煞有病。」

又答先生书曰:「闻欲招陈君举来学中,此固善。但欲因程文而诱之读书,则未正。今日士子耳剽口诵,用资进取,转趋于薄,此极害事。」

吕东莱《与朱侍讲书》曰:「薛士龙归途道此,留半月。向来喜事功之意颇锐,今经历一番,却甚知难。虽尚多当讲画处,然胸中坦易无机械。勇于为善,于田赋兵制地形水利甚下工夫,眼前殊少见其比。义理不必深穷之说,亦尝叩之,云初无是言也。」

又曰「士龙坦平坚决,所学确实有用,甚虚心,方欲广咨博访,不谓止此。」

又《与陈同甫书曰:「士龙所学,固不止于所著书,但终尚有合商量处。」

◆艮斋讲友

文肃郑景望先生伯熊(别见《周许诸儒学案》。)

判官郑归愚先生伯英(附见《周许诸儒学案》。)

著作刘先生夙

正字刘先生朔(并见《艾轩学案》。)

◆艮斋学侣

文定叶水心先生适(别为《水心学案》。)

文毅陈龙川先生亮(别为《龙川学案》。)

◆艮斋同调

监岳张忠甫先生淳

张淳,字忠甫,永嘉人也。五试礼部,不中,授特奏名官,弃去养母。或荐之朝,禄以监岳。先生以为徒费县官俸,历三任,不食禄,亦不书考。居母丧,无不与《士丧礼》合。闲为族姻治丧,亦龂龂持古制。时为文章铭人墓,有讽有劝,皆不虚书负其学。自刻苦忍穷以死。为人严重深博,善忍事镇物。绝有材智,抑不使出,其为止斋所述如此。攻媿亦尝述其言曰:「今之仕者,皆非出于古之道。」或问之,曰:「始至则朝拜,遇国忌则引缁黄而荐在天之灵,古有之乎﹖是以虽贫不愿禄也。」呜呼!先生斯言,可谓得礼之精,而能以之自持,岂徒考度数之末文者哉!《永乐大典》中有《古礼》十七卷、《释文》一卷、《识误》三卷,(云濠案:《谢山学案札记》作《释说》一卷。)则先生所校定也。(补。)

谢山《永嘉张氏古礼序》曰:「宋《中兴艺文志》谓《仪礼》既废,学者几不复知有此书,忠甫始识其误,则是经在宋当以忠甫为功臣之首。」又曰:「永嘉自九先生而后,伊川之学统在焉,其人才极盛。《宋史》不为忠甫立传,故其本末阙然。独见于陈止斋所作墓志,乃知其与薛士龙、郑景望齐名,固干、淳闲一大儒也。」

◆艮斋家学(程、胡三传。)

文节薛象先先生叔似

薛叔似,字象先,其先河东人,后徙永嘉。游太学,解褐国子录。对论称旨,迁太常博士。未几,孝宗自除先生左补阙。论劾首相王淮去位。光宗受禅,抗疏金人使名未正,不宜遽纳其使。上奋然开纳。除将作监,出为江东运判。俄以谏臣论罢,主管冲佑观,累除秘书监、权户部侍郎,提举太史局。寻兼枢密都承旨,以刘德秀疏罢。起知赣州,移庐州,召除在京宫观,兼国用司参议官。奏蠲两浙身丁钱。历除兵部尚书、宣抚使。时韩侂冑开边,先生亦以功业自期,而委任失当,以言者论,夺职罢祠。侂冑诛,再谪福州。久之,许自便。嘉定十四年卒,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恭翼,改谥文节。先生雅慕朱子,穷道德性命之旨,谈天文、地理、锺律、象数之学,有稿二十卷。(参史传。云濠案:《谢山学案札记》有《薛文节公集》,盖本《永乐大典》。)

(梓材谨案:先生为艮斋兄子,《浪语集》有《与象先侄书》。)

附录

水心祭薛象先曰:「彼建安之裁量,外永嘉而弗同。幸于公而无疑,亦莫知其所从。」

◆艮斋门人

文节陈止斋先生傅良(别为《止斋学案》。)

教授徐先生元德

徐元德,字居厚,瑞安人也。艮斋弟子,淳熙进士。为福建军学教授,身先矩矱,为多士倡。已而添差通判徽州。诚斋杨文节公状其治行以荐曰:「具官东浙名儒,朝列正士,持论鲠挺,特立不阿。徽州倅乃员外置,凡州郡迎辂之数,厨传之仪,皆无故实,出于创为,蕞者,如挈携囊衣则有僦仆之弊,如下襜宴集则有折俎之弊,率为缗钱者数百。元德问之故府,咸曰无之,则举而付之郡庠,以为养士之费,于是民皆知其廉洁。江东一路,徽最多讼,使者皆以委元德审决。元德一一翻阅文案,至忘寝食。吏牍山积,迎刃而解,于是民皆称其明断。欲望圣慈特赐升擢。」晋知通州。先生精于考索,《周官制度精华》二十卷,前半乃止斋,后半皆先生之笔也。(补。)

附录

吕东莱《与陈同甫书》曰:「徐居厚极有立作,士人中殊难得。」

又曰:「居厚病,知已平复,但渠须是调伏得性气,然后养生处世,方少龃龉。不然,忧未艾也。」

秘监王合斋先生

王,字木叔,号合斋,故顺州人,石晋以其地入契丹,徒永嘉。干道丙戌进士,为婺州推官。孝宗尝疑诸州上供有渗漏,漕司遽令婺州增斛二万,守以下不敢争。先生言:「今苗亩七升,罗四十余千,较他郡已重,又无故增二万,何以共命!」新守周权以书奏之,孝宗愕然曰:「朕未尝加赋也。」由是凡议渗漏者皆免。移台州,能决冤狱。知绩溪县,积钱买田,为新塘六十八堨六,浚旧陂百顷,岁无忧旱。监进奏院太常寺簿,以伪学罢知江阴军。蔡泾者,江海之交也,淤阏,先生开渠港五百余里,漕运以通。民事妖神,巫故为阴庑复屋,诡其像设,先生鞭巫,撤祠坏像,而民以安。召为大理丞、礼部员外郎。初,周益公在政府,招先生,既见,清谈之外,绝无所言。至是,苏师旦欲见之,许以迁。先生曰:「吾义不交匪人,宁止于此。」邓友龙议北伐,授以为助,曰:「前日有发策者骤用矣。」先生力言无草草,国与身且俱不利。友龙曰:「何怯也﹖」竟取宣抚去,出先生提举江东常平茶盐兼知池州。先生言:「池州城甚恶,何以待敌!」请城之,不报。乃募得缗钱八万,请自城之,又不许。乃补其穿穴,深其濠,抽兵严备,池人得少安。召为吏部郎、国子司业、秘书少监,兼侍左郎。韩侂冑死,缘坐者多,先生言:「无使滋蔓。」执政善之,不能用。钱相象祖,雅慕先生,欲进用之。忌者因罢先生以撼钱,先生奉祠,而钱亦不安其位矣。起知赣州,谕其耆老曰:「元佑党籍,赣人一十有四,何多君子也!汝曹勉之。」课桑麻,清盐禁,提刑者恶之,复毁先生,予祠。赣人雪涕留之不得,赋诗而别。先生少与永嘉诸公同学,及仕于台,寮属如尤遂初、楼攻媿,以及彭子复、石应之辈,皆相砥砺,崖峭孤特,不轻徇物。尤工于文,所著有《王秘监诗文集》共二十卷。(补。云濠案:《谢山学案札记》,《王合斋集》十六卷、《诗》四卷。)

(梓材谨案:《札记》又一条云:「王,字和叔,永嘉人。尝以经世之学授楼攻媿。」考攻媿跋汪季路所藏邵康节《观物篇》云:「余始在永嘉得《先天》、《方圆》二图于薛象先叔似,传《皇极经世》之书于王木叔。」是和叔即木叔也。又案:谢山补传谓先生少与永嘉诸公同学,《学案》原表亦列先生于艮斋之门,当是也。)

直阁沈先生有开(别见《岳麓诸儒学案》。)

◆薛王学侣(程、胡四传。)

主簿郭先生澄(别见《丽泽诸儒学案》。)

◆王氏门人

宣献楼攻媿先生钥(别见《丘刘诸儒学案》。)

◆忠甫续传

教授敖先生继公

敖继公,字君善,长乐人。后寓家吴兴,筑一小楼,坐卧其中,冬不炉,夏不扇,日从事经史。初仕定成尉,以父任当补京官,让于弟。寻擢进士,对策忤时相,遂不仕,益精讨经学。尝以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即今《仪礼》也;生之传既不存,而王肃、袁准、孔伦、陈铨、蔡超、宗田、僧绍诸家注亦未流传于世,郑康成旧注《仪礼》疵多醇少,学者不察,因复删定,取贾《疏》及先儒之说补其阙,犹未足,附以己意,名曰《仪礼集说》,凡十七卷。成宗大德中,以江浙平章高彦敬荐,(云濠案:高彦敬一作高显卿。)擢信州教授,未任而卒。(从黄氏补本录人。)

仪礼集说自序

《仪礼》何代之书也﹖曰,周书也。先儒皆以为周公所作,愚亦意其或然也。何以言之﹖周自武王始有天下,然其时已老矣,未必暇为此事。至周公相成王,始制礼作乐,以致太平,故以其时考之,当是周公之书。又以其书考之,辞意简严,品节详备,非圣人莫能为也。然周公此书,乃为侯国而作,而王朝之礼不与焉。何以知其然也﹖书中十七篇,《冠》、《昏》、《相见》、《乡饮》、《乡射》、《士丧》、《既夕》、《士虞》、《特牲馈食》凡九篇,皆言侯国之士礼,《少牢馈食》上、下二篇,皆言侯国之大夫礼,《聘》、《食》、《燕》、《大射》四篇,皆言诸侯之礼,唯《觐礼》一篇,则言诸侯朝天子之礼,然主于诸侯而言也,《丧服》篇中言诸侯及公子大夫士之服详矣,其闲虽有诸侯与诸之大夫为天子之服,然亦皆主于诸侯与其大夫而言也。然则,圣人必为侯国作此书者何也﹖夫子有言曰:「夫礼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冠昏、射御、朝聘。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以此言证之,则是书也,圣人其以为正天下之具也与!故当是时,天下五等之国,莫不宝守是书,而藏之有司,以为典籍。无事,则其君臣相与讲明之;有事,则皆据此以行礼;又且颁之于国,以教其人。此有周盛时,所以国无异礼,家无殊俗,兵寝刑措,以跻太平者,其以是乎!其后王室衰微,诸侯不道,乐于放纵,而惮于检束,于是恶典籍之不便于己,而皆去之,则其向之受于王朝者,不复藏于有司矣。向之藏于有司者,或私传于民闲矣,此十七篇之所以不绝如而幸存以至今日也。或曰:「此十七篇,为侯国之书,固也。其本但如是已乎﹖抑或有亡逸而不具者乎﹖」曰,是不可知也。但以经文与其礼之类考之,恐其篇数本不止此。但经之言士礼特详,其于大夫则但见祭礼,而昏、丧无闻焉,此必其亡逸者也。《公食大夫礼》云:「设洗如飨。」谓其如公飨大夫之礼也,而今之经乃无是礼焉,则是逸之也明矣。又诸侯之有觐礼,但用于王朝耳,若其邦交,亦当有相朝、相飨、相食之礼;又诸侯亦当有丧、祭礼。而今皆无闻焉,是亦其亡逸者也。然此但以经之所尝言、礼之所可推者知之也,况其闲又有不尽然者。由此言之,则是经之篇数,不止于十七,亦可见矣。《记》有之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所谓经礼,即十七篇之类也。其数乃至于三百者,岂其合王朝与侯国之礼而言之与﹖若所谓曲礼,则又在经礼之外者,如《内则》、《少仪》所记之类是也。先王之世,人无贵贱,事无大小,皆有礼以行之。盖以礼有所阙,即事有所遗,故其数不容不如是之多也。去古既远,而其所存者,乃不能十一,可胜叹哉!继公半生游学,晚读此书,沈潜既久,忽若有得。每一开卷,则心目之闲,如亲见古人而与之揖让周旋于其际。此书旧有郑康成注,然其疵多而醇少,学者不察也。今辄删其不合于经者,而存其不谬者;意义有未足,则取《疏》、《记》或先儒之说补之;又未足,则附以一得之见焉,因名曰《仪礼集说》。其于初学之士,未必无小补云。

(梓材谨案:《敖先生传》,黄氏补本列《李俞诸儒学案》,兹以其为《仪礼》之学,系之《忠甫续传》,以明宋、元两朝《礼》学之不绝有自云。)

◆敖氏门人

主簿倪文静先生渊

倪渊,字仲深,乌程人。生而卓异,精敏绝人。既长,刻意圣贤之学。三山敖先生继翁深于《三礼》,而尤善《易》,先生从之游,于节文度数之详,辞变象古之妙,靡不博考洞究。用荐署本郡儒学录。调杭州学正、教授,湖州教授。累考入流,授太平路当涂县主簿。时长官皆以放免去,先生独理县事。延佑初,经理田土,考核多失其实,赋敛不均,公私咸以为患。先生分画编次,以为图籍,出其隐匿,而去其增加,二税乃如期而集。岁适大祲,民以状言灾伤,郡戒县勿受。先生争之不得,即解印求去。郡遣吏谢,且以检视之事悉诿之。先生躬履阡陌,不避其勤,民赖以苏。以年垂七十致仕。少尝从星官历翁治其术,运算尤精。既老于家,杜门罕与人事接,潜心于《易》,着《易集说》二十卷,《图说》、《序例》各一卷。(参《黄文献集》。)

文敏赵松雪先生孟俯(别见《双峰学案》。)

◆倪氏门人(敖氏再传。)

县尹杨铁崖先生维桢

杨维桢,字廉夫,诸暨人。(云濠案:贝清江所作传云,世为绍兴山阴县人。)泰定丁卯进士,授天台尹,罢去。张士诚据浙西,屡使求致,不能屈。明太祖登位,敦迫至京,作《老客妇谣》以见意。笑而遣之,还淞江卒。先生初游甬东,得《黄氏日钞》归,学业日进。居铁崖山下,自号铁崖。先生好吹铁笛,亦号铁笛子。与人交,无疑贰,尤喜接引后生,识不识称为长者。惜不得大用,然亦以是得肆力于文章,崖镌野刻,布列东南。宋景濂有言曰:「元之中世,有文章巨公起于淛河之闲,曰铁崖先生。声光殷殷,靡戛霄汉。抚其论撰,如商敦周彝,云成文,而寒芒横逸,夺人目睛。于诗尤号名家,震荡凌万,神出鬼没。其文中之雄乎!」所著诸集通数百卷。(参《两浙名贤录》。)

(梓材谨案:先生为《倪处士墓志》云:「维桢为文静先生门生也。」又云「某父事先生。」则先生尝及倪氏之门。)

◆杨氏门人(敖氏三传。)

教授郑先生真(别见《深宁学案》。)

查看目录 >> 《宋元学案》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