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史部 > 诏令奏议 > 皇朝经世文续编 >

卷三 学术三儒行

卷三 学术三儒行

  士论    
柯培元

自古人材之盛。俗化之隆。莫如成周之世。周之所以造士者。何其详也。自乡射饮酒合乐养老。以至劳农讯狱。饮至献馘。皆在于学。士皆与于其事。其术则顺四时。而使之弦歌蹈舞。读诵辨说。习其筋骨于节度之中。一其耳目于声容之地。闲之尽其物。而究之有以达其材。防之充其途。而养之有以全其性。士之行修德成而可以为世用。非独其质。亦先王之所以教之。有其具也。今之为士者。惟读诵之存焉耳。而使之作为文词。以徇程序。而求合有司之尺寸。有司亦以操进退之权。以为毕吾职守。宜乎古之君子。有感于古今成材之难易也。匪独此也。其习于诵读。而骋于文词。汲汲然以求合于有司。不得不谓之士。其犹有三代之遗也。盖自汉魏而降。不专经师。率由异途以见事业立功名。岂独三代以下无全人哉。先王之教寖废也。亦已久矣。盖余闻之。士。事也。此孟子之旨也。许氏本之以着说文。数始于一。终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此闻一知二闻一知十之义也。其立之也微。其行之也着。微者立于不可知之表。尝托于著者以行。而著者所以行其所立。故虽烦且密。而皆有以达人之材。尽人之性。先王之立教也。凡以禁过御淫。去昏彻蔽。使人自得其心。是以由其道者诵说讽咏。则涣然博其义理之趣。戛击拊奏。升降俯仰。莫不油然畅其心。而乐于所学。夫道德之为天下国家。守之必本于行谊。行之必济于材能。立之必厉于气节。三者皆士之所以自见于世而自立。以符道德之实者也。今之为士者。行谊既不见称于时。材能又无所施于用。气节遂为见诸空谈。而诩诩然负道德之名。不亦足为当世羞耶。嗟乎。先王之教之寖废也亦已久矣。诚使今日探本溯源。而讲三代立学之义。俾为士者少而习焉。长而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即使讲习读诵之用于训诂。而词章之拘于格法体制者。其言亦皆有物有伦。不病于繁文缛节。雕绘藻饰。而皆可以谓之道德之文章。以是教之。以是取之。自可以得为天下国家之成材。夫修其身以为天下国家者。士之事。而先王之教出于此也。养之使可用。而后用之。以其素所养。则士之出而任天下国家之事。宜无不能为者。此育材选贤之方。而道德之一。治化之隆。其术亦由乎是。是其为法。亦何以异于成周宾兴之良。惟其所以教而取之。视夫司徒之所掌。闾胥族师之所书。大司马之所论。古今同不同可知也。唐裴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嗟乎。器识者。道德治化之所由明也。先王之养之以此也夫。

  名节篇   
汤成烈

为政者。欲救风俗之敝。莫如端人心之趋向。欲端人心之趋向。莫如崇名节之士。表扬之。尊显之。以动下士爱慕之心。以示齐民礼敬之式。凡人心骄矜而护前。故励之以名。人心诡随而放佚。故闲之以节。是名节者。士君子之大防也。圣人论士。曰行己有耻。励其节也。曰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是欲附君子之林。必有介然不易之节矣。子臧曰。圣达节。次守节。尚论古人。达节者。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敝屣其国。甘心穷饿。皎焉上与日月争光。闻其风者。仰而思。惄而慕。孟子所以称为百世之师也。后世梅福严光郭泰黄宪申屠蟠管幼安陶潜谢枋得诸人。或逃名匿迹。或槁饿没世。追前徽。庶乎无间。下此硁硁绝俗。秉节不回。汉宋之世。更仆难数。良繇讲学风盛。士束其身。民新其俗。当时儒者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言。善教入人。舍生取义。君上以风臣下。父老以诫子弟。虽乡曲里巷。妇人女子。亦知贞洁之可慕。而惧名节之坠。则庠序之士。有不白圭其躬。而虑青蝇之是集哉。故必兢持于平日。斯能取决于临时。盖平日爱名。不敢放纵于礼法之外。以贻父母之戚。与不令之名。则其人为世仪表。不待临时立节。而后起人之爱敬矣。平日放纵妄为。败礼败度。不顾贻父母之忧。妻子之累。加之恶名而不恤。则为人不齿。而不必问其末节矣。是名者。实之所归。实不副名。其名必败。惟君子不患名之不立。而患名之不副。故闻过情则耻之。没世不称则疾之。闻人之毁。兢兢惕励。返躬自修。闻人之誉。内省不疚。不敢自居。闇然日章。久而弥光。风声之树。式于乡闾。一行一言。应乎千里。处约则泊乎寡营。达道则毅然难犯。有确乎不可拔之志。斯有凛乎不可夺之节。夫然后得成君子之名也。然此士大夫之行。而非凡民之所能也。盖凡民必有待而兴。非上有激劝之。风励之。不识不知。少成习惯。未有不日趋下流者。矧浇侈之风盛。怀利之心锢。冒卑污而不羞。安鄙吝而不觉。败类日多。名节埽地。当此而欲变化人心荡涤污俗。为治者果何术之操乎。顾氏曰。惟以名为治。乃可以胜之。名之所在。上之所庸。而忠清廉洁者显。名之所去。上之所摈。而怙侈贪得者废。于是彰瘅严而善恶着。贞邪别而荣辱异。人有不动其心者哉。南史言。汉世士务修身。故忠孝成俗。乘轩服冕。非此莫由。晋宋以来。风衰义缺。其治乱之迹。相去亦远矣。盖不能使天下之人尽喻于义。而能使之知慕乎名。操是以进退人才而鼓舞之。笃信好学之儒。升之清要。洁己爱民之庶尹。赐之田宅。上行崇学兴廉之政。下守难进易退之义。徇名急于趋利。守志所以全身。则赏清节而礼名贤。岂不可端人之趋向。以救风俗之敝乎。

  示庆藩论人品
郭昆焘

从古小人之情状。千变万化。大要一私字尽之。凡可以自快其私欲者。非独恻隐慈爱是非羞恶辞让之心。可尽归于泯灭。即祸福利害。亦非其所暇计。所谓小人而无忌惮者也。趋避之见。君子弗取。然小人而尚知趋避。则犹未为小人之尤。今之小人所以万无可救药也。至于号为君子者。又惟务以自了为事。于举世之利病休戚。漠然无所动于其心。功名可居则居之。嫌怨不必避而亦避之。用是安享荣华。身名俱泰。究其本原。则亦均之自私而已。合天下之君子小人而一出于私。天下事尚可为乎哉。

  朱建论   
戴钧衡

小人之于君子也。必多方交之。一与之交。则其势不能中绝。交之既深。则有事或且为小人用。此其道在严之于先。不可稍有苟且之心。而又能持之艰难困苦之中。小人之计乃不得间而入。汉平原君朱建。史称其刻廉刚直。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欲知建。建不肯见。其气节亦可谓卓卓者矣。及居母丧。贫不能备服具。辟阳侯奉百金裞。受之不辞。夫受人之德。必有以报。受不义之恩。其报之也亦必将出于不义。以不义为小人谋。则不至于自杀其身不已。建既受金。故遇辟阳之难。不得不求为之脱。既为辟阳之客。闻文帝追案。不得不自刎。呜呼。以百金之故。丧名失节。遂杀其身。士君子取与之间宜何如哉。不惟是也。孔子曰。丧事称家之有无。有。无过礼。无。则敛手足形悬棺而窆。建果贫也。服具不备可也。受金治丧。贤者不为也。然则建即终不为辟阳之客。而受不义之金以营丧。是污其亲以不义也。不惟不廉亦不孝实甚。且辟阳侯之奉裞于建也。谁使之哉。建之友陆生也。君子之于友也。曲成其美。不陷以恶。辟阳奉裞。陆生当为辞而却之。不然。于其受也责而归之。而乃教辟阳故陷建于不义。何哉。吾意建平日所称廉直不苟者。皆饰行欺世。贾欲有以尝之。故藉辟阳以验其真伪。否则知其伪而故以败之。不然则欲藉以成其名。而不意建之果受之也。夫人惟无名于世。世亦无所短长。苟孑孑自好着声称于时。则人所以尝试之者百端。稍有不诚。未有不败者也。建之初不见辟阳也。知其为小人不可近也。既裞以金。亦知其不可受。而特困于贫窘不得已。且以为受之有名。未必遽伤义也。不知天下之貌为君子。着行立节。一旦败涂地不可赎者。皆此不得已之情。与未必遽伤于义之念误之。夫苟以义衡之。亦乌在其不得已也。

  阍者论   
邓瑶

邓子端居无事。一日有客排闼入。悻悻然告曰。适诣显者门。为阍者拒。懊甚。故退而就子斗室。邓子肃客对曰。君子穷而在下。则视其所与。其人为庞儒硕学。蓄道德而能文章。足以生吾严惮愤厉之心。资吾身心性命之益。而因以发名成业者。吾必执弟子礼请见之。虽屡踵其门不为辱。其次博洽多闻。足以祛吾固陋。而扩充其耳目。增益其知识者。吾必因缘求见而友之。其次喜任侠。尚气节。一与结识。足以共患难托死生者。吾必阴求得之。引为昆弟之好。若皆无足取。而与其人有乡里之故。亲串之雅。彼虽位尊禄厚。而我之姓名家世。度其未遂遗忘。则亦可以持刺谒之。何则。羁旅之人。远来异域。或冀其能馆我饮食我。而藉以弛其担负。亦窭人子必不得已之苦衷。识者亦不得遽相訾诮也。今子之所诣者。果足当吾师吾友。与为吾昆弟之好者乎。抑果为子乡里之故。亲串之雅。素知姓名家世。而足以通有无时缓急者乎。既皆无之。而子顾贸贸然造门请谒。其不见纳于豪奴固宜。隋珠赵璧。至重也。而急于求售。则市魁牙侩。得而低昂之矣。吴娃越姬。至美也。而轻于自媒。则养舆台。得而戏谑之矣。何则。自炫其宝与自呈其身。实有自取侮辱之道焉。礼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今君此行。不可谓非失足矣。尚哓哓然蓄怒于某氏之阍乎。虽然。达官显宦。巍然坐廊庙。秉节麾。号称奔走天下士。其亦当求古人礼贤下士之风耶。武王之门铭曰。敬遇宾客。贵贱无二。周公为家相。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以接白屋之士。盖古圣人之不敢失礼于人如此。史记郑当时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晋黄门侍郎裴之礼号善待士。凡阍寺无礼者。辄对客杖之。是皆有古人之余风焉。故善处贫贱者。不可轻诣人以失己。善居贵显者。不敢轻慢士以失人。

  书刘海峰续难言后         
熊少牧

刘子海峰难元许鲁斋儒者以治生为急之说。以谓儒者所志何事。治生岂其所宜。且鄙鲁斋以学道博天下之虚名。以治生收天下之厚利。其言甚明辨矣。然遂谓儒者绝不宜治生。是又不然。诸葛孔明。三代下具儒之体用者也。顾其言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有余。臣身在外。不别治生以长尺寸。繇是观之。使孔明并无田桑之业。未必不为子孙衣食计。孔子曰。君子忧道不忧贫。谓贫不必忧。非谓谋道者必宜贫也。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亦谓士可以无恒产。非谓士不宜有恒产也。然则治生亦儒者事。特不当以为急务耳。刘子所云。或一时有激之论与。独其谓鲁斋为讲学之徒所尊信。后之伪儒幸其说出自鲁斋。将假之以济其贪污。则直穷流弊。其言最为沈痛。何也。乡曲庸鄙者流。及市井鬻贩之子。巧析锱铢。惟日不足。固然其无足怪。乃冠儒冠。服儒服。进退于搢绅先生之闲。焦心疲力。谋良田美宅。以肥其身。以利其后人。稍不快意。辄假声势恫喝。摇动官吏。人莫敢谁何。私相诟病。避之如鬼蜮。而彼若罔闻知。深诡自饰。遇贫而黠者啖以小惠。俾为之延誉。割产之不毛者为族义庄。复托诸诗文以见志。若介如伊尹。清如伯夷。可当之而无惭。吁。此乡曲庸鄙者流。市井鬻贩之子之所不为。而儒者悍然为之。是则鲁斋之说误之也。虽然。世道人心之变。儒者且不自好若此。又岂鲁斋所忍料及哉。

  怀寍端士习示
左辅

为端士习以崇风化事。照得士居四民之首。实为风教所先。士习端则民风正。亦风行草偃之象也。士有百行。贵务实德。弗盗虚声。故孔子言士。耻在行己。孟子言士。事在尚志。盖必耻所不可为。而志其所有事。然后副乎士之实。而不愧夫士之名。伊古及今。道非不相及。习与性远。途遂多所歧。从恶如崩。效尤滋甚。邑中子弟。或列身黉序。或纳粟成均。已入衣冠。号称俊秀。乡市齐民。咸已尊仰。正当顾名思义。立行矜名。闭户潜修。勿干外事。即周旋里党之闲。亦扬诩诗书之气。与父子言慈孝与弟兄言友恭。俾草野庸愚。咸识尊亲之义。比邻父子。俱消凌竞之风。本县将趋风以从。望里而式。乃有构讼称师。舍其所业。各怀刀笔。竞肆诪张。甲乙偶有违言。楼阁已凭空架。靠衙门餍酒食。与胥吏为弟兄。却行如蛇。昼伏如鼠。又有垂涎漕余。或包或告。三三五五。乍合乍离。恃顶带为篆符。执官吏之长短。岂仅子衿之佻达。俨同山鬼之披猖。招摇仓廒。顾盼自得。溪壑既厌。妻妾可骄。自矜图利之终南。不顾呈形于牛渚。嗟嗟。此皆士也。而为此态乎。由是有试为士而称童者。遂扬波而汨流。俱去顺以效逆。以党同媒为应求。以凌蔑官长为意气。一下试檄。如王夜郎。迨僦鸠居。势成乌合。或掉臂而入都市。或倚醉而闯寡门。并欲恃众胁官。遂其奸横。倘或探囊不戒。遂令诈袋大张。哄公堂者人百千。殴捕役者日三四。意谓藉之鼓浪。可以燥脾。是诚何心。谁职其咎。凡若此者。不但不可为士。抑亦无以为人。古之为士耻盗虚声。今求若辈为盗虚声之士而不可得。岂非志士之羞哉。士且如斯。民乎何望。傥复构煽。酿祸必深。诚士民之忧。亦本县之责也。本县为皖吏有年。往来会墉。颇悉风尚。为此示谕各生诸童知悉。尔等泽躬诗书。知自爱重。务益励名行。树之风声。有不安本分肆行无忌者。务细绎本县示词。翻然自悔。其为良士。倘不知悛。法不尔宥。懔之慎之。

  与刘明东书 
陈世镕

自乙丑三月。与足下及律原石甫七峰五人。酣饮大观亭畲忠宣公墓侧。上下千载。击节高歌。不知人世更有得丧穷通之事。意谓颍川德星聚后。此再见矣。日月如流。寒暑三易。律原石甫皆已领解。而足下七峰与仆。尚困一衿。士固不以科名为重。然舍此更无进身之阶。亦不能不降心相从。几幸于一获也。仆伏处乡闾。足下与七峰外。无知我者。而大江南北。莫不传有奇才刘开。盖自姬传先生登高而呼。曾宾谷韩桂舲诸大老同声赓和。遂以弱冠之年。名满天下。几与洛阳贾生相埒。此固可喜。然亦可危也。名者造物所忌。以贾生之才。遇汉文之主。尚不免于绛灌之谗。出为长沙王傅。悒郁以终。今天下长治久安。虽有贾生之才。亦无所用。公卿所称好士。无过致书僚友。分其余润以为衣食之资。始至亦礼貌之。以为间出之英。扶摇可直上也。阅数年而头巾如故。刺入有厌恶之比于索逋之客矣。更阅数年而头巾仍如故。足及门则阍人将辞焉。甚且轻贱之等于乞食之儿矣。世情大概如斯。固不足怪。足下谓仆瓮牖自安。不能存活。劝令怀宝求售。然仆见足下夜光所投。虽不遭撞碎。亦未有以秦城相偿者。而终岁曳裾劳扰。似无读书之隙。窃恐所得少而所失多也。仆自受知沈巡梅夫子及吴江周石先生。共为延誉。亦有微名。而私念盛名难居。微名亦未易副。能长保此名不失。方为不负知己。足下长于仆三岁。天资十倍于仆。婚于望江倪氏。其家多藏书。妇翁颇有资助。正宜谢绝外缘。壹意读书。天之生才。夫岂偶然。其克底于成。与辍于半路。则视乎人之所以自处。愿与足下共勉之也。

  复沈舜卿先生巍皆书      
吴廷栋

来书所示官场之弊。谓士大夫无耻如此。安得不江河日下。实深中今日人心风俗之弊。其积重难返。莫如今日为甚。某窃观大易剥之一阳。将尽于上。即复之一阳。已生于下。天运原无往而不复。而倾否亨屯。要必恃有仁人君子维持补救于其间。此人所以为天地之心也。故欲挽回尽人之无耻。必先视乎一二人之有耻。世有贤豪。固当独任其责。即吾人同生斯世。亦当分任其责。达而在上。权足以有为。则挽回以政教。穷而在下。权不足以有为。则挽回以学术。即伏处一隅。足不出里闬。但使声气之应求。能成就一二人。即此一二人。亦各有所成就。将必有闻风而兴起者。纵不幸而载胥及溺。犹将存斯理于一。以为来复之机。是亦与于维持补救之数也。若不知此义。而惟自求一己之安。则饮食居游之众人而已。其亦仅愈于世之败常乱俗者耳。天生是人。究何关于有无哉。虽然。所谓有耻。非徒抱羞恶之隐也。必其一言一行反之此心而无愧。而后可为有耻之士。此圣人言有耻而必实之以行己也。张杨园先生曰。此身在天下。与人并立。不为人转移。即能转移人。无中立之势。呜呼。可不慎哉。此言诚可味也。至于升沈显晦。惟当付之时命。若生一分计较。恐即增一念怨尤矣。直抒鄙见。质之左右以为何如。

   与杨性农书
吴敏树

敏树再拜奉覆性农同年仁兄左右。前承委点校大文。负恃爱好。辄竭愚虑。惟无以仰称高明之怀。而妄庸訾议是惧。不谓过蒙鉴许。以为麤知文事。重复增寄巨稿。手教谆谕以古人居丧不废讲学之义。敏树近以小祥在庐下。未遂辍弃文史也。而于性农深推谢之可乎。敢复妄有商订。伏惟宽谅而览究之。幸甚。窃惟古文云者。非其体之殊也。所以为之文者。古人为言之道耳。抑非独言之似于古人而已。乃其见之行事。宜无有不合者焉。今性农之文。于古人之言。庶乎近矣。虽然。窃独有所甚疑。而以为未至于古人之为者。则送陈吉安之序之所云也。性农岂有求托于吉安。假光宠于吉安者。性农非有求托于吉安者。非假光宠于吉安者。其亲贤善友。而欲偕之于道。素意固然也。而愚所不然者。性农学于古人。则当从孟氏之道。立身名于时。而今也师宋钘之余教。以强说为高。行无益之谋。而滋俗人之议。甚可怪也。不观孟子乎。孟子陈先王仁义。运天下如反掌。当世之人。苟得而用之。其利泽于人。至无穷也。然而王公卿相。非先礼焉。弗往见也。其人苟自可就见者。虽先礼焉。犹弗见也。孟子岂不欲以其道救当世之急哉。所以然者。身不重。则道不尊。虽日持道以强语于人。犹闇投夜光而遭按剑。于世奚益。而于己甚伤。故弗为也。夫当世之人稍贵达者。其庭下走趋之人必多。彼直以一世之人皆然。无有异者。故其居己甚恃。而视人也甚轻。亦势使然也。吉安以三十之年。出翰林。守名郡。意气故已盛矣。性农偶道长沙。与之旧识。一投刺焉其可也。至再不遇。不俟其答谒而终往造焉。则何怪他人之讥议也。性农固曰。此吾友也。能好善者也。其官位又非骤高。不至简礼于我。其有他故焉。未可以是罪而弃之也。则未知彼其亦曰。此吾友也。是其来也。将进我以善者。我之官位不足以骄此者也。其然乎。其未必然也。然则性农待彼诚过。而所以自予。乃非君子之道矣。夫君子之行。岂一端而已。其于世人。岂能无受其非诋。要于嫌疑之际。尤有可以自处者焉。尝怪韩子之言道。必称孟子。孟子不见诸侯。而韩子促数呼号于当世大官之门。求衣食焉。何哉。唐之世。士率家于官宦。无乡里之业。以资其生。为韩子计者。不若是。则家口数十。皆将穷饿以死。韩子以为饿而死者小道也。不足以明吾之志节。故遂往求焉。然犹大声疾呼之。高自期许。不卑乞。岂不以其所为若是者。且贬吾志而乏吾气哉。然则韩子之心。可谓甚苦。而其事犹可以无讥焉。若夫君子将用其所学以博济一世之人。则必曰请之而后告也。求之而后与也。道未有不出于是者矣。故尝试论之。今之世。朝廷设科举以待士。士或伏处岩穴。养高名以待征请。虽近似于古。究之于义则未然也。何则。科举之设。上之人固请而求之矣。虽公交车十上。君臣之义。犹无害也。至于诸公贵人之交游。窃以为不见之义。当在于此。其或穷困待馆谷以活身家。则韩子之事。可择而取焉。其它则非吾之所敢知也。性农往在京师。以亲贤取善为名。高名士为达官者。交之殆。议者遂有名士经纪之目。其言于人。人辱相与商治古文。当以古之道相切劘者。故因送吉安序极论之。伏惟鉴其狂愚。少留意焉。

  致李次青  
胡林翼

久病未能作书。而蕴结特甚。近闻怀思返里。观小桃源记之作。知其愤激有深焉者矣。昔诸葛公之短长。陈寿讥于史册。时俗之论。何足以蔽高贤。况兄以仓卒召募之师。跛倚而疾入徽城。谓锐于行义则可。谓精于治军则不可。失律之咎。涤帅所属望于兄者甚赊。故责备于兄者亦切。盖徽防关系之重。至于急不择言。弟再四寓书。不能申救。亦未免参之过激。特念兄数载行闲。而尚未知今日贼势之盛。数千人不能以自立。涤帅信兄之过。亦兄自信之过欤。然犹是君子之过也。林翼之敬兄。谓其爱才如命。嫉恶如仇。其诚心可以共谅。而知人之明。则尚未敢以相许。然要不至于随人指嗾。而因失所亲。乃近闻右军欲勾致阁下。遣人由祁门而江西。如苏秦以舍人随侍张仪故事。其用计亦巧。而兄不知却。何耶。岂亦未免动心耶。大抵吾儒任事。与正人同死。死亦得附于正气之列。是为正命。附非其人。而得不死。亦为千古之玷。况又不能不死耶。处世无远虑。必陷危机。一朝失足。则将以熏莸为同臭。而无解于正士之讥评。右军之权诈。不可与同事。兄岂不知。而欲依附以自见。则吾窃为阁下不取也。兄之吏才。与文思过人。弟与希庵兄均埽榻以俟高轩之至。如可相助为理。当亦涤帅所心许。何尝不欲酬复前劳。与其危身以陷险也。弟以与兄有素日之雅。故敢尽情倾吐之。

  赠易笏山序 
吴大廷

呜呼。今世之慨然于人才难得者。我知之矣。其侈谈经济者。才气自负。往往凌厉震踔。视天下事无不可为。或时与机值。亦尝赫赫着功勋。不幸而偶蹉跌。或适遇非常骇愕之事。则气沮神伤。嗒然若丧。较之木讷无能者而有甚焉。其高语性命者。无程朱明体达用之学。而唯知矩步规行。拘守小节。至开物成务。凡君子小人进退消长之机。与夫治兵众。一切张弛缓急轻重之宜。概焉莫之深省。试以事百钝并见。而天下遂纷纷以道学为诟病矣。嗟夫。道德事功。是果为二事哉。道德事功之出于二。此天下事之所以不治。而人才之所由不可得也。且夫古之君子。内以自治其身心。而外以备天下国家之用。故方其处也。退然若不胜。及其得所藉手。或投之盘错之地。或试之以金革。百万安危。决于俄顷。生死介于须臾。而当之者从容擘画。恢恢乎有余裕焉。无他。其素所讲明者然也。后之人分道德事功为两途。故其学不能以相兼。而其弊每因以互见。惜乎吾深有鉴于此。而力不足以副之也。吾友易笏山遭时方棘。心焉忧之。思以一身矫其失。而于是毅然有请缨之志。笏山之学与余同。交日益亲。而其才气则过余远甚。故余于其行。惄焉以悲。又不能不肫然以望也。语曰。行百里者半九十。况并未至九十者乎。然则笏山亦交修焉而唯日不足。其可也。士之自待也重。则其责之也愈殷。而其副之也为尤难。继自今。子将无驻足之日矣。呜呼。其可不勉也夫。

  赠林封翁序 
冯志沂

国家以经义取士。二百年来。名公卿魁才硕德之士。皆出其中。可谓盛哉。顾或者谓时文不足以得士。欲变科目法。行古选举。夫法无久而不弊。时文之盛也。名家老宿。或得人一文。辄决其终身品谊福泽无爽。其弊也。则歧人与文而二之。又其弊也。则并所为文者而失之。诚使得文行合一之士而取之。是以科目之名。而行选举之实也。奚其弊。新会林生青萍。余己未典顺天试所得士也。闱中见其文。已洒然异之。撤来谒。乃得生之为人。恂恂笃实士也。久之益悉其家世。乃知生之文所以能然者。由其内行之醇备。而其行之所以克修者。盖皆出于其尊人丹年先生之教也。先生之处家也。以孝友著称。年甫弱冠。虑无以奉毋。则弃儒而贾。家以日起。奉甘旨。洁盘匜。怡怡色养。数十年如一日。抚孤侄如己出。里党无间言。其交乡党。贫必施。饥必赈。寒士待以举火者百十家。有客某假其赀出行贾。折阅千金。还其券不复问。其尚义若此。至于排难解纷。使乡里阴受其福。而己不居其名。其事尤不可胜数。盖其天性然也。青萍尝为余言。岁甲午。族人与乡邻械。先生度不可止。乃阳谓族曰。胜负不可知。盍听彼先至所。我徐出应之。彼竭我盈。必胜之术也。众皆诺。则密使人告敌曰。彼族已不敢出。盍舍之。敌亦信之。比族众出而敌去久矣。遂止。衅亦遂解。族与邻徐乃知先生之为也。则相与尸祝之。余谓以此一事观先生。非独仁也。知亦异焉。夫天下不患有事。患任事者之才不胜事。夫至于才不胜事。则杯酒可弭也。而至于狱讼。鞭挞可威也。而至于甲兵。一方之兵足办也。而蔓延及海内。患可胜言哉。然则如先生者。岂独其乡人尸祝之。盖亦天下之人所共叹仰。而惜其未尽其施者也。

《皇朝经世文续编》 相关内容:

前一:卷二 学术二原学
后一:卷四 学术四法语

查看目录 >> 《皇朝经世文续编》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