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诗词宝典 >

咏史

柳宗元

咏史 柳宗元


燕有黄金台,远致望诸君。嗛嗛事强怨,三岁有奇勋。
悠哉辟疆理,东海漫浮云。宁知世情异,嘉谷坐熇焚。
致令委金石,谁顾蠢蠕群。风波欻潜构,遗恨意纷纭。
岂不善图后,交私非所闻。为忠不顾内,晏子亦垂文。

【注释】:
(1)致:招引,引来。望诸君:即乐毅。《战国策·燕策二》载:“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
(2)嗛嗛(qiàn):含恨隐忍的样子。强怨:深仇大恨。《战国策·燕策二》载:“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诗中代指齐国。
(3)悠哉:忧思。《诗经·关睢》:“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理:整治、治理。
(4)东海:指齐国,齐国位于东海边。浮云:这里指齐国的反间计。
(5)嘉谷:犹嘉禾,长得特别好的禾稻。引申为伐齐的胜利品。坐:因此,熇(hè)焚:烧掉。
(6)致令:致使。委金石:抛弃铭金勒石之功。
(7)蠢蠕群:蠕动的昆虫,诗中借指那些进谗言、搞反间计的小人。
(8)欻(xū):忽然。潜:暗地里。构:造成、形成。指罗织罪名。
(9)交私:结党营私。
(10)不内顾:不顾自己。
(11)晏子:晏婴,春秋时齐国大夫曾相齐。垂文:有文章传下来。

【译文】:
燕昭王修筑黄金台,礼贤纳士,远来的乐毅封为“望诸君”。
乐毅辅助弱小燕国对付强大的齐国,几年时间就建立了不同寻常的功勋。
他为治理新开辟的疆域竭尽精诚,不料东海边的齐国弥漫重重战云。
他哪知人世间情势突变,燕国的胜利果实无端因此而烧焚。
致使乐毅弃燕归赵,不顾功勋,哪管那群象蠕动的昆虫般的小人如何闹哄。
风波起自忽然之间在暗中罗织的罪名,对乐毅的遗恨人们猜测纷纷。
难道是他不善于谋图未来?是他对结党营私的事连听都不愿听,
做忠臣就不能顾及自己,齐相晏婴就有警句告示后人。

【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作于元和二年。诗作是柳宗元借歌咏乐毅立功受谗的史事,抒写自己贬谪之后蓄积于心的一股忠愤抑郁之气,抒发自己孤愤幽怨的心情。
  诗作一二句写燕昭王在易水修筑高台,置千金于其上,重礼纳贤,招引贤士,重赏乐毅。诗人从燕昭王筑台纳贤着笔,这不仅说明乐毅是一位“论行而结交”的“立名之士”(《战国策·燕策二》),而且也流露出诗人对燕昭王求贤若渴、屈身下士的明主风度的仰慕。这就为下文写惠王是非不分,忠奸不辨,听信谗言,致使乐毅蒙冤受屈作了有力的铺垫。三、四句就乐毅方面作顺势的铺写。先以“ 嗛嗛”和“强怨”点明乐毅以弱对强的不利形势,然后再以“三岁”这一概数词助衬一笔,突出时间之短,而战功赫赫。这种张扬笔法不仅渲染了乐毅的才干和功勋,而且也为后文叙写乐毅弃燕归赵蓄势;五、六句写正当乐毅为报昭王礼遇之恩,笃志事燕,为昭王辟疆扩土之际,昭王死,惠王即位。齐人施反间计使惠王怀疑乐毅,乐毅畏诛而降赵;七、八句中以嘉谷被毁,叹乐毅立功受谗,以致战果丧失殆尽,反遭战祸。“宁知”一词十分传神地状写出乐毅心地磊落,不思顾及世情险恶的精神境界,字里行间充溢了诗人无限痛惋之情。“致令委金石,谁顾蠢蠕群。风波欻潜构,遗恨意纷纭”,这里,诗人抒写自己感慨,把诗意翻进一层,说明乐毅不仅使燕国的土地得而复失,前功尽弃,而且乐毅本人也由于投身于建功立业之中,不屑顾及群小们在背后的阴谋活动,所以当政治风波忽然之间在暗中形成时,他只有遁逃奔赵,留下无穷遗恨,是非功过,由人评释。而诗人“抱厚德,蓄愤悱,思有以效于前者,则既乖谬于时,离散摈抑,而无所施用”(《与顾十郎书》),诗既是悯人又是自叹,从乐毅的形象之中,不难窥见诗人自己的影子。
  岂不善图后,交私非所闻。
  为忠不内顾,晏子亦垂文。
  诗人以“岂不善图后”的反问句式转笔,把诗意翻转递进,结上启下,说明象乐毅这样的贤才并非不善图后,而是由于他磊落自洁,对那些互相勾结,图谋私利的伎俩不屑一顾,所以才遭到小人们的阴谋暗算。齐相晏婴说过:“忠臣不避死,谏不违罪。”乐毅的这种精神气度和高洁操守与晏子的名言一样,永载史册,成了身处逆境的诗人的楷模与座右铭。
  本诗夹叙夹议,明为咏史,实为抒写诗人因谗言而被贬谪的忠愤幽怨的情怀。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的个性气质,折射出诗人自己的德行。诗的最后一层以反问句式振起全篇,更使诗歌跌宕生姿,意境深远。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