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蹌
|
拼音:qiāng,qiàng |
四角码:68167 |
部首:足 |
总笔画:17 |
部首外:10 |
98五笔:khwk |
86五笔:khwk |
郑码:jixj |
统一码:8E4C |
仓颉:rmoir |
笔顺:25121213445113251 |
|
异体字:跄 蹡 𦭠 𦭫
「蹌」基本解释
蹌
〔跄〕
《説文》:“蹌,動也。从足,倉聲。”
qiàng(旧读qiāng) ㊀《廣韻》七羊切,平陽清。陽部。
(1)〔蹌蹌〕《爾雅·釋訓》:“蹌蹌,動也。”郭璞注:“恐動趨步。”1.起舞貌。《書·益稷》:“笙鏞以間,鳥獸蹌蹌。”孔傳:“鳥獸化德,相率而舞蹌蹌然。”陸德明釋文:“蹌,舞貌。”《法言·問明》:“鳳鳥蹌蹌,匪堯之庭。”李軌注:“蹌蹌者,步趾之威儀也。言其降步於堯之庭,非堯之庭則不降步也。”晋阮修《大鵬贊》:“蹌蹌大鵬,誕自北溟。”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賀唁鳥獸文字》:“與鳳同類,蹌蹌於帝舜之庭。”单用义同。《集韻·陽韻》:“蹌,舞皃。”南朝宋鮑照《舞鶴賦》:“始連軒以蹌然,終宛轉而龍躍。”2.行走合乎礼节貌。《詩·大雅·公劉》:“蹌蹌濟濟,俾筵俾几。”鄭玄箋:“蹌蹌濟濟,士大夫之威儀也。”《禮記·曲禮下》:“天子穆穆,諸侯皇皇,大夫濟濟,士蹌蹌。”鄭玄注:“皆行容止之貌也。”《文明小史》第三十四回:“(時先生)又説什麽士的走路要蹌蹌,不好急走,那怕遇着雨,没得傘,也要徐徐而行。”单用义同。《字彙·足部》:“蹌,容貌舒揚也。”清余慶遠《維西見聞紀》:“𦇧衣之儔,衣冠蹌躋,皆有中華風。”
(2)行走有节奏。《字彙·足部》:“蹌,行動貌。”《詩·齊風·猗嗟》:“巧趨蹌兮,射則臧兮。”毛傳:“蹌,巧趨貌。”陳奂傳疏:“《經》言巧趨,故云:蹌,巧趨貌。美目、巧趨,皆謂莊公出射時也。”《文選·揚雄〈羽獵賦〉》:“啾啾蹌蹌,入西園,切神光。”李善注:“蹌蹌,行貌。”《宋詩紀事·淳熙中淮西歌》:“秀才姓汪,騎驢渡江,過江不得,做盡趨蹌。”又动。《説文·足部》:“蹌,動也。”唐温庭筠《元日》:“威鳳蹌瑶簴,升龍護璧門。”
(3)和鸣声。《龍龕手鑑·足部》:“蹌,和鳴也。”
(4)用同“搶(qiāng)”。以头撞(地)。如:呼天跄地。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七十八:“蹌地:槍兩反;又平聲,頭至地也。”《初學記》卷二十九引宋炳《〈獅子擊象圖〉序》曰:“頃之,見百獸率走,蹌地足絶,而四巨象俄焉而至。”
㊁《集韻》七亮切,去漾清。
(1)走。也作“蹡”。《集韻·漾韻》:“蹡,走也。或从倉。”
(2)急趋。《京本通俗小説·志誠張主管》:“那人蹌將入來,閃身已在燈光背後。”《警世通言·蘇知縣羅衫再合》:“鄭氏不知利害,逕蹌上船來。”《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一:“三百人一齊都蹌入門裏去,五六個人怎生攔得住?”
「蹌」 在工具书中的解释
工具书 |
影印版 |
备注 |
文字版 |
汉语大字典 |
第3975页 |
第5字 第7卷 |
|
中华字海 |
第1421页 |
第51字 |
|
汉语大词典 |
第14498页
|
第10卷 531 |
|
现代汉语词典 |
第1044页
|
字 源 |
第149页 |
|
中华大字典 |
第2233页 |
第2字 |
|
康熙字典 (内府) |
第2944页 |
第5字 |
文字版 |
康熙字典 (同文) |
第1231页 |
第16字 |
文字版 |
康熙字典 (标点) |
第1211页 |
第6字 |
|
异体字 |
𦭫跄𦯤𦭠详情 |
说文解字注 |
第325页 |
|
文字版 |
说文解字 (陈刻本) |
第79页 |
|
|
说文解字 (孙刻本) |
第81页 |
|
文字版 |
说文解字 (日藏本) |
第73页 |
左栏 |
|
说文解字 (汲古阁) |
第119页 |
|
文字版 |
说文系传 |
第154页 |
|
|
说文解字句读 |
第238页 |
|
|
说文通训定声 |
第3607页 |
|
|
说文解字义证 |
第697页 |
下翻1到3页 |
|
字形演变 |
详情
|
说文解字今释 |
第289页 |
|
|
下载《
汉字宝典》离线查询,支持部件查字和反查,反查就是根据解释查字。完美显示所有汉字,无乱码。
浏览器滚动条滚动到底,即可显示剩下的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