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寒        《康熙字典》289页

寒汉字
拼音:hán
部首:宀 四角码:30303 仓颉:JTCY
86五笔:pfju 98五笔:pawu 郑码:WDOT
统一码:5BD2 总笔画数:12 笔顺:445112213444

「寒」基本解释

● 寒  hán ㄏㄢˊ
 1. 冷,与「暑」相对:~冬。~色。~衣。~冽。~带。~战。~噤。~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不生火做饭,也有的地区把清明当作「寒食」)。~喧。~来暑往。唇亡齿~。
 2. 害怕:~心。
 3. 穷困,有时用作谦辞:~门。~伧。~舍。~窗(喻艰苦的学习环境)。~酸。~士(旧指贫穷的读书人)。

「寒」详细解释

hán

〈形〉

(1) (会意。金文外面是「宀」( mián),即房屋;中间是「人」;人的左右两边是四个「草」,表示很多;下面两横表示「冰」。寒冷是一种感觉,人们虽能感觉到,但是却看不见。于是古人就采用上述四个形体来创造这个字,人踡曲在室内,以草避寒,表示天气很冷。本义:冷,寒冷)

(2) 同本义 [cold]

寒,冻也。——《说文》

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列子•汤问》注

乾为寒。——《易·说卦》

若不可寻也,亦可寒也。——《左传•哀公十二年》

以享司寒。——《左传•昭公四年》

北方曰寒风。——《吕氏春秋•有始》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庄子•德充符》

寒光照铁衣。——《乐府诗集•木兰诗》

寒雨连江夜入。——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凄神寒骨。——·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

(3) 又如:寒肃(寒冷肃杀);寒悄(冷气侵入);寒衾(冰冷的床铺);寒噤(由于天冷而咬紧牙关或牙齿打战)

(4) 贫困 [poor;poverty-stricken]。如:寒门薄宦(穷家小吏);寒畯(贫寒的读书人);寒劣(贫弱无助的人);寒女(贫穷家庭的女孩)

(5) 卑微;低微 [petty and low]

吾本寒家。——· 司马光《训俭示康》

(6) 又如:寒官(下级官吏);寒品(出身寒微的人);寒族(寒微的家族);寒穷(寒微贫穷)

(7) 冷清 [desolate]。如:寒山(冷落寂静的山;寒天的山);寒芒(使人感冷清的光芒);寒汀(清寒冷落的小洲);寒月(清冷的月光)

(8) 声音凄凉 [dreary;miserable]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高适《燕歌行》

(9) 又如:寒吟(哀鸣)

(10) 凋零;枯萎 [withered]

花寒鹦鹉病,春去杜鹃愁。——张可久《小山乐府》

(11) 又如:寒枝(寒冬凋零的林木)

(12) 谦词 [my]。如:寒第(对自己家的谦称);寒门(贫寒的人家。对人谦称自己的家);寒族(谦称自己的家族)

词性变化


hán

〈动〉

(1) 感到冷 [feel cold]。如:寒玉(玉质清冷)

(2) 恐惧;战栗 [fear;dread]

若是王以十成, 梁氏寒心。——《战国策•秦策四》

寒心酸鼻。——《高唐赋》。注:「寒心,谓战栗也。」

(3) 特指终止盟约 [end;stop]

遂寒前盟。——· 王明清《挥尘后录》

hán

〈名〉

(1) 寒冷的季节。与「暑」相对 [winter]

寒暑易节。——《列子•汤问》

犯寒暑。——· 柳宗元《捕蛇者说》

涉寒暑。——· 刘基《卖柑者言》

(2) 又如:寒暄

(3) 寒天 [of cold day]。如:寒照(寒天的日光);寒蓬(寒天的枯草);寒渡(寒天的渡口);寒川(寒天的河流)

(4) 寒夜 [of cold night]。如:寒更(寒夜的更点);寒星(寒夜的星);寒柝(寒夜打更的木梆声)

(5) 指由寒邪引起的机能衰退的病症 [chill;cold]。如:受了一点寒

(6) 姓

                                             
 扫描版:汉字「寒」在《康熙字典》页码:289.009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