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永乐大典》成。

输入历史事件:

《永乐大典》成。

公元1407年 十一月
《永乐大典》成。

明通鉴卷一五:“修《永乐大典》书成,上之。初,上即位之元年,谕学士解缙等曰:‘天下古今事物,散载诸书,篇帙浩繁,未易检阅。朕欲悉采各书所载事物,类聚之而统之以韵。尝观阴氏《韵府群玉》、钱氏《回溪史韵》二书,事虽有统而纪载太略。卿等其如朕意,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缙等奉诏编纂,依韵排次,于二年十一月上之,赐名《文献大成》。既而上览所进书尚多未备,复敕太子少师姚广孝刑部侍郎刘季篪与缙重修。三人总其事,复命学士王景王达等五人为总裁,侍读邹缉、修撰梁潜曾棨等凡二十人副之。既又征儒士陈济,擢为都总裁。又简中外官及四方老宿有文学者充纂修,选国子监及郡县生员能书者缮写。开馆于文渊阁,命光禄寺给朝暮膳。至是书成,凡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一万一千九十五册,更赐今名。上亲制序弁其首。”《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七三“永乐五年十一月乙丑(十五日)”:“太子少师姚广孝等进重修《文献大成》,书凡二万二千二百一十一卷,一万一千九百五本,更赐名《永乐大典》。上亲制序以冠之,其文曰: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尽开物成务之道,极裁成辅相之宜,修礼乐而明教化,阐理至而宣人文。粤自伏羲氏,始画八卦,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易结绳之治。神农氏为耒耕之利,以教天下。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垂衣裳而天下治。禹叙九畴。汤修人纪之数。圣人继天立极,皆作者之君。所谓制法兴王之道,非有述于人者。暨乎文武相继,父作子述。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孔子生周之末,有其德而无其位,承乎数圣人之后,而制作已备,乃赞《易》,序《书》,修《春秋》,集群圣之大成,语事功则有贤于作者。周衰,接乎战国,纵横捭阖之言兴,家异道而人异论,王者之迹熄矣。迄秦有燔禁之祸,而斯道中绝。汉兴,六艺之教渐传,而典籍之存可考。由汉而唐,由唐而宋,其制作沿袭,盖有足征。然三代而后,声明文物所可称述者,无非曰汉唐宋而已。洪维我太祖高皇帝膺受天命,混一舆图,以神圣之资,广述作之奥,兴造礼乐制度文为,博大悠远,同乎圣帝明王之道。朕嗣承鸿基,勔思缵述。尚惟有大混一之时,必有一统之制作,所以齐政治而同风俗,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世远祀绵,简编繁夥,恒慨其难一。至于考一事之微,泛览莫周,求一物之实,穷力莫究。譬之淘金于沙,探珠于海,戛戛乎其不可易得也。乃命文学之臣,纂集四库之书,及购募天下遗籍,上自古初迄于当世,旁搜博采,汇聚群分,着为典奥。以气者天地之始也,有气斯有声,有声斯有字,故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繁事,揭其纲而目必张,振其始而末具举,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巨细粲然明备。其余杂家之言,亦皆得以附见。盖网罗无遗,以存考索,使观者因韵以求字,因字以考事,自源徂流,如射中鹄,开卷而无所隐。始于元年之秋,而成于五年之冬,总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名之曰《永乐大典》。臣下请序其首。盖尝论之,未有圣人,道在天地;未有六经,道在圣人。六经作,圣人之道著。所谓道者,弥纶乎天地,贯通乎古今,统之则为一理,散之则为万事,支流蔓衍,其绪纷纭,不有统之,则无以一之。聚其散而兼总其条贯,于以见斯道之大而无物不该也。朕深潜圣道,志在斯文,盖尝讨论其旨矣。然万机浩繁,实资观览,姑述其概以冠诸篇,将以垂示无穷,庶几或有裨于万一云尔。”陆釴病逸漫记:“国朝修《永乐大典》,亦宋朝修册府元龟之意。”四库提要卷一三七:“《永乐大典》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明永乐元年七月奉敕撰,二年十一月奏进,赐名《文献大成》。总其事者为翰林院学士兼右春坊学士解缙,与其事者凡一百四十七人。既而以所纂尚多未备,复命太子少保姚广孝刑部侍郎刘季箎,与缙同监修,而以翰林学士王景侍读学士王达、国子祭酒胡俨司经局洗马杨博、儒士陈济为总裁,以翰林侍读邹缉,修撰王褒梁潜吴溥、李贯、杨觏、曾棨编修朱绒,检讨王洪、蒋骥、潘畿、王偁、苏伯厚、张伯颖,典籍梁用行,庶吉士杨相,左春坊中允尹昌隆宗人府经历高得旸,吏部郎中叶砥,山东按察司佥事晏璧为副总裁。与其事者,凡二千一百六十九人。于永乐五年十一月奏进,改易名曰《永乐大典》。并命复写一部,锓诸梓,以永乐七年十月讫工。后以工费浩繁而罢。定都北京以后,移贮文楼。嘉靖四十一年,选礼部儒士程道南等一百人重录正副二本,命高拱、张居正校理,至隆庆初告成。仍归原本于南京。其正本贮文渊阁,副本别贮皇史成。明祚既倾,南京原本与皇史宬副本并毁。今贮翰林院库者,即文渊阁正本,仅残阙二千四百二十二卷。顾炎武日知录以为全部皆佚,盖传闻不确之说。书及目录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与原序原表并合。《明实录》作二万二千二百一十一卷,《明史•艺文志》作二万二千九百卷,亦字画之误也。考《明实录》载成祖谕解缙等称,‘尝观《韵府》《回溪》二书,事虽有统,而采摘不广,纪载太略,尔等其如朕意,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无厌浩繁’云云。故此书以洪武正韵为纲,全如韵府之体,其每字之下详列各种书体,亦用颜真卿《韵海镜源》之例。惟其书割裂庞杂,漫无条理,或以一字一句分韵,或析取一篇,以篇名分韵,或全录一书,以书名分韵,与卷首凡例多不相应,殊乖编纂之体。疑其始亦如韵府之体,但每条备具始末,比韵府加详。今每韵前所载事韵,其初稿也。继以急于成书,遂不暇逐条采掇,而分隶以篇名。既而求竣益迫,更不暇逐篇分析,而分隶以书名。故参差无绪,至于如此。然元以前佚文秘典,世所不传者,转赖其全部全篇收入,得以排纂校订,复见于世,是殆天佑斯文,姑假手于解缙姚广孝等,俾汇存古籍,以待圣朝之表章。有莫知其然而然者,正不必以潦草追咎矣。今仰蒙指授,裒辑成编者,凡经部六十六种,史部四十一种,子部一百三种,集部一百七十五种,共四千九百二十六卷,菁华已采,糟粕可捐,原可置不复道。然搜罗编辑,亦不可没其创始之功,故附存其目,并具载成书之始末,俾来者有考焉。”


熊直(1 358—141 6)十一岁。
胡俨(1 36 1—1443)八岁。
之。
程通(1 364—1 403)五岁。
杨士奇(1 365—1 444)四岁。
夏原吉(1 366一1 43O)三岁。
梁潜(1 366—141 8)三岁。
黄淮(1 367—1 449)二岁。
金幼孜(1 368—1 432)生。
练子宁(1 368—1402)生。
本年前后,蓝仁徙临壕,旋放归。
诏修《元史》。
贝琼生日作诗抒怀。
朱升以年老致仕。
顾德辉卒,年六十。
诏令增加太学书房学舍。
张以宁与宋濂定交。
诗僧昙噩会刘绩、唐肃等。
诏诸王子习经。
杨维桢为松陵道士作祈雨序。
张以宁与陈南宾定交。
张以宁使安南。
王彝归乡。
息,以营职业,不则佯狂自放,庶几于无咎焉。
《元史》修成。
宋濂入翰林。
诏修《礼书》。
林弼被征入京,道识刘谦亨。
诏天下府州县皆立学。
戴良与友人燕集于书画舫。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