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姓氏大全 >

  可检索1.7万个古今姓氏起源
输入关键字:


读音:Yī

伊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伊尹之后。二是为少数民族改姓而来。

伊姓今尤以河北为多。

伊姓历史人物有伊尹,商朝大臣,伊姓始祖。曾辅佐商汤灭夏,综 理国事,是上古时期有名的贤相。

伊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二百三十九位。


【源】 ①古伊国,炎帝裔尧之母家,侯国,自伊徙耆,又为伊耆氏,见《路史》(17)。帝尧伊祁氏之后有伊氏(12,21)。伊祁山在河北完县西,尧住此山,后因作氏,见《寰宇记》(87)。②有莘氏女采桑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之中,即伊尹也,后居伊水(在今河南蒿县),以地为氏,见《风俗通》(1,17,28,60)。③汉时匈奴人姓。汉元狩四年,伊即轩来降,封众利侯(242)。④河南伊氏,鲜卑人,其先与魏主同源(242)。北魏献帝以弟为伊娄氏,后改为伊氏,见《魏书·官氏志》(6,12,17,60)。⑤清高丽人姓(23,260)。⑥清满洲八旗姓伊拉齐氏、伊拉哩氏等后有改为伊氏者(180,260)。今满族姓(344)。⑦台湾土著(65)、土(195)、回、蒙古(344)、锡伯(433)等民族均有此姓。【望】山阳、陈留、河南(17,21,60,242,418)。【布】分布很广,但人口不多。尤以河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伊姓人口39%。【人】伊尹,名挚,又名阿衡,汤时贤相(6,9,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上海之松江、天津 之武清、山东之平度及东平、山西之太原、云南之河 口等地均有分布。汉、满、朝鲜、锡伯、纳西等多个 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 据 《三辅旧 事》 注云: “尧初生,依伊侯长孺,因以为氏。”郑樵 亦云: “(伊),即伊祁氏之后也。”② 《姓氏考略》 又 据《姓谱》 注云: “有莘氏女采桑伊川,故伊尹以邑 为氏。”望出陈留、河南、山阳。③或为鲜卑姓所改。 郑樵注云:“伊娄氏改为伊氏。” 《姓氏考略》 据 《魏 书·官氏志》 亦注: “拓跋邻以次弟为伊娄氏,后改为 伊氏。” ④清代高丽族亦有伊姓。原籍无考。《清通 志·氏族略》有载。⑤锡伯族、满族之伊姓,皆为伊 拉哩氏所改。后或取其首音谐以汉字“”而为单 姓。见《中国人的姓名·锡伯族》及刘庆华《满族姓 氏录》。



阿某斯都
阿格塔沁
阿步干
阿武
阿每
阿比
阿沙普
阿沙繞
阿沛
阿法尼安
阿波
阿洛
阿溜
阿火里力歹
阿烏普
阿热
阿熱
阿爾
阿爾丹
阿爾吉
阿爾哈楚特
阿爾坦
阿爾塔斯
阿爾奔查
阿爾布
阿爾布佐夫
阿爾拉
阿爾拉特
阿爾班
阿牛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