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文言文译文 >

《明史·白圭传》

输入关键字:

《明史·白圭传》


明史
原文
    白圭,字宗玉,南宫人。正统七年进士。除御史监朱勇军,讨兀良哈有功。巡按山西,辨疑狱百余。从车驾北征,陷土木。脱还,景帝命往泽州募兵。寻迁陕西按察副使,擢浙江右布政使。福建贼郑怀冒流剽处州,协诸将平之。天顺二年,贵州东苗干把猪等僭号,攻劫都匀诸处。诏进右副都御史,赞南和侯方瑛军往讨。圭以谷种诸夷为东苗羽翼,先剿破百四十七寨,乘胜攻六美山。干把猪就擒,诸苗震詟。成化元年,荆、襄贼刘千斤等作乱。敕抚宁伯朱永为总兵官,而以圭提督军务,发京军及诸道兵会讨。千斤,名通,河南西华人。县门石狻猊重千斤,通只手举之,因以为号。正统中,流民聚荆、襄间,通窜入为妖言,潜谋倡乱。石龙者,号石和尚,聚众剽掠。通与共起兵,流民从者四万人。圭等至南漳,贼迎战,败之,乘胜逼其巢。通奔寿阳,谋走陕西。圭遣兵扼其道,通乃退保大市,与苗龙合。官军又破之雁坪,斩通子聪及其党苗虎等。贼退保后岩山,据险下木石如雨。诸军四面攻,圭往来督战,士皆蚁附登。贼大败。擒通及其众三千五百余人,焚其庐舍,夷险阻而还。石龙与其党刘长子等逸去转掠四川圭等分兵蹙之长子缚龙以降余寇悉平录功加圭太子少保增俸一级遭父忧,葬毕,视事。
    三年改兵部尚书,兼督十二团营。六年,阿罗出等驻牧河套,陕西数被寇。圭言镇巡官偷肆宜治。圭乃议大举搜河套,发京兵及他镇兵十万屯延绥。而以输饷责山西、陕西民,不给,则预征明年赋。于是内地骚然。十年卒官,年五十六。赠少傅,谥恭敏。圭性简重,公退即闭阁卧,请谒皆不得通。在贵州时,有愤中官虐而欲刺之者,误入圭所。圭拥衾问之,其人惊曰:“乃吾公耶?”即自刎,不殊,仆于地。圭呼烛起视,傅以善药,遣之。人服其量。
(节选自《明史·白圭传》,有删改)

译文
    白圭,字宗玉,南宫人。正统七年考中进士。授官御史,监朱勇军,讨伐兀良哈有功。巡视审查山西,查清一百多例疑难案件。跟从皇上北征,身陷土木堡。脱身回朝后,明景帝命他到泽州招募士兵。不久,调任陕西按察副使,提拔为浙江右布政使。福建贼寇郑怀冒流窜抢劫处州,白圭协同诸将扫平了他。天顺二年,贵州东苗干把猪等人冒用帝王称号,攻打劫掠都匀等地方。皇上下诏晋升白圭为右副都御史,辅助南和侯方瑛军队前往征讨。白圭认为谷种诸夷是东苗羽翼,先剿破其一百四十七座营垒,乘胜攻打六美山。干把猪被擒住,诸苗震惊惧怕。成化元年,荆、襄一带贼寇刘千斤等作乱。朝廷下令抚宁伯朱永为总兵官,而任用白圭提督军务,派遣京城军队及各路军队合兵讨伐。刘千斤,名通,河南西华人。县衙门口的石狮子有千斤重,刘通用一只手举起它,于是用这个作为名号。正统年间,流民聚集在荆、襄之间,刘通窜入妖言惑众,阴谋作乱。石龙这个人,号石和尚,聚众抢掠,刘通和他共同起兵,附从的流民有四万人。白圭等人来到南漳,贼寇迎战,白圭击败他们,乘胜逼近其巢穴。刘通逃奔到寿阳,打算向陕西逃跑。白圭派兵扼守住他的去路,刘通就退守大市,与苗龙会合。官军又在雁坪击破他们,斩杀刘通的儿子刘聪及其党羽苗虎等人。贼寇退守后岩山,凭借险要之地抛落木石如同下雨。各路大军四面围攻,白圭往来督战,士兵都像蚂蚁一样攀附登城。贼寇大败,擒获刘通及其部下三千五百多人,焚烧他们的房舍,夷平险阻的地方后撤军。石龙与其党羽刘长子等人逃跑,辗转掠夺四川。白圭等分兵追逼他们,刘长子捆绑着石龙来投降,余寇都被扫平。记功,加授白圭为太子少保,增加俸禄一级。遭受父丧,安葬完毕,到职办公。
    成化三年,改任兵部尚书,兼任统率十二座团营。成化六年,阿罗出等居留在河套地区放牧,陕西屡次被侵犯。白圭说镇巡官苟且恣肆应该惩处,白圭就建议大举搜索河套地区,调发京城军队及其它镇兵十万屯居在延绥,并拿运输军粮责令山西、陕西百姓,不能供应,就提前征收第二年的赋税,于是内地动荡不安。成化十年,死在官任上,终年五十六岁。被赠予少傅,谥号恭敏。白圭性情庄严持重,公务完毕就关闭阁楼睡觉,别人请求拜见都不通报。在贵州时,有愤恨宦官肆虐而想刺杀他的人,误入白圭房间。白圭围着被子问他,那个人吃惊地问:“是我的主公吗?”立即自杀,没有死,倒在地上。白圭叫人点上蜡烛站起来察看,用良药敷其伤口,让他走,人们佩服他的气量。

《明史·白圭传》    


《史记·乐书》
《史记·乐毅列传》
《史记·魏世家·魏王以秦救之故》
《史记·外戚世家·窦太后》
《史记·南越列传》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史记·朝鲜王卫满者》
《史记·商鞅变法》
《史记·吕太后本纪第九》
《史记·汲黯传》
苏轼《子思论》
苏轼《宝绘堂记》
苏轼《稼说送张琥》
苏轼《伊尹论》
苏轼《答毕仲举书》
苏轼《盖公堂记》
苏轼《超然台记》
苏轼《牧童评画》
苏轼《范景仁墓志铭》
苏轼《范增论》
苏轼《晁错论》
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三槐堂铭(并序)》
《答秦太虚书》
苏轼《秋阳赋》
苏轼《后赤壁赋》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