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文言文译文 >

《旧五代史·王清传》

输入关键字:

《旧五代史·王清传》


旧五代史
原文
    王清,洺州曲周人也。清少以勇力端厚称于乡里。后唐明宗领行台,置步直军,清预其募,渐升为小校。明宗即位,历严卫、宁卫指挥使,加检校右散骑常侍。 
    天福三年,从杨光远平范延光于邺,改奉国军都虞侯。六年,襄州安从进叛,从高行周讨之,逾年不下。一日,清请先登,诸军继其后,会有内应者,遂拔其城,有诏褒慰。八年,诏遣以所部兵屯于邺。九年春,契丹南牧,围其城,清与张从恩守之。契丹退,以干城功,继迁军额。 
    开运二年春三月,从杜重威北征,解阳城之围。是岁秋七月,诏遣与皇甫遇援粮入易州。十一月,从杜重威收瀛州,闻契丹大至,重威率诸军沿滹水而西,将保常山,及至中渡桥,契丹已屯于北岸。自其月二十七日至十二月五日,军不能解。时戎王至,留骑之精者以御我,分其弱者,自故灵都城缘其山足,涉滹沱之浅处,引众而南,至赵郡,凡百余里,断我飞挽,且扼归路。清知势蹙,谓重威曰:“军去常山五里,守株于此,营孤食尽,将若之何!请以步兵二千为前锋,夺桥开路,公可率诸军继之,期入常山,必济矣。”重威可之,遣宋彦筠俱行。清一击获其桥,契丹为之小却,重威犹豫不进,密已贰于国矣。彦筠退走清列阵北岸严戒部曲日暮酣战不息契丹以生军继至我无丈刃益之清与其下殁焉时年五十三。契丹寻于所战之地,筑一京观。及汉高祖即位,使人平之,赠清太傅。是岁,清子守钧于本邑义化别业,招魂以葬之也。 
(选自《旧五代史·王清传》,有删改) 

译文
    王清,是洺州曲周人。王清年少时勇敢力大,品性温厚,为乡邻称道。后唐明宗李嗣源兼任行台,设置步直军,王清预先在他的招募当中,逐渐的升为小校。明宗即位后,相继担任严卫、宁卫指挥使,加任检校右散骑常侍。 
    天福三年,王清跟随杨光远在邺平定范延光,改任奉国军都虞侯。天赋六年,襄州安从进兵叛乱,王清跟随高行周讨伐安从,经过一年也没有平定襄州。有一天,王清请求率先登城,其他各军跟在他的后面,恰好有内应接应,于是攻占了襄州,朝廷下令进行褒奖慰问。天福八年,朝廷下令派遣他所率领的军队驻军在邺。天福九年的春天,契丹南下放牧,围攻了邺城,王清和张从恩驻守在这里,契丹退兵,因为保卫国土的功劳,又被提拔为军额。 
    开运二年的暮春,王清跟随杜重威向北征伐,解除了阳城的围困。这一年的秋天的七月份,朝廷下令派遣王清和皇甫遇进入易州支援粮草。这一年的十一月,又跟从杜重威收复瀛洲,听说契丹的大军到达,杜重威率领各路军队沿着滹水向西进军,将要力保常山,等到到了中渡桥,契丹已经驻军在河的北岸。从这个月的二十七日一直到十二月的五日,军队不能解围。当时戎王来到,契丹于是留精兵与王清的军队对抗,调拨弱势军队从以前的灵都城沿着它的山脚,渡过滹沱河的浅水处,率领军队向南进军,到了赵郡,总共一百多里,截断了我军运送粮草的道路,并且扼断了我军的退路。王清知道形势非常的危急,对杜重威说:“我军距离常山五里,在这里守株待兔,孤军奋战没有外援,粮食吃尽,将怎么办!请允许我率领两千步兵作为先锋部队,强取中渡桥,杀开一条血路,您就可以率领剩下的军队跟在后面,进入常山,事情一定能够成功。“杜重威认为他的计划可以实行,派遣宋彦筠和王清一同前行。王清一次就攻占了桥梁,契丹的军队因此稍微退却,杜重威犹豫不前,已经秘密的对晋国有了二心。宋彦筠后退逃跑,王清在河北岸布列阵势,严厉约束部下,直到傍晚,激战也没有停止。契丹因为有援军接连不断的到来,而我军丝毫没有援军的到来,王清与他的部下全都战死在那里。时年三十五岁。契丹在作战的地方寻找王清等人的尸体筑成了一座京观。等到汉高祖即位,派人铲平了这座京观,并且追赠他为太傅。这一年,王清的儿子王守钧在家乡建造了一所坟墓,招来父亲的魂魄葬在那里。 

《旧五代史·王清传》    


《乌江自刎》
晏殊《蝶恋花》
《宋史·赵普传》
狄金森《在篱笆那边》英语
《西北有高楼》
《柳庆传》
《湖心亭看雪》
《李白传》
《劝学》
《学记》
《旧唐书·魏元忠传》
《梁书·孝行》
《梁书·王志传》
《梁书·萧秀传》
《梁书·沈约传》
《梁书·冯道根传》
《梁书·萧恢传》
《梁书·到洽传》
《梁书·柳忱传》
《梁书·江淹传》
《梁书·刘峻传》
《梁书·萧伟传》
《梁书·周舍传》
《梁书·乐蔼传》
《梁书·阮孝绪传》
《梁书·傅昭传》
《梁书·王锡传》
《梁书·何敬容传》
《梁书·张文蔚传》
《梁书·浔阳王大心传》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