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文言文译文 >

《鲒埼亭集·于颍传》

输入关键字:

《鲒埼亭集·于颍传》


鲒埼亭集
原文
    于颍,字颍长,南直隶金坛县人。崇祯辛未进士,知陕之西安府,以事罢官。寻复起为尚书工部郎,知绍兴府。越人最重水利。崇祯之末适苦旱,左都御史刘公宗周家居,谓惟通麻溪坝,更于坝之上流通之。愚民挟形家之言,阻之万方,极口詈刘公。颍乃捕萧①之梗令者,杖而梏之,事得集。既集,连年虽大旱不为灾,民乃翕然更诵颍。颍虽为太守,然每事必咨于刘公,若弟子者。
    乙酉,王师②入杭,刘公绝粒,颍亦入云门山中观变通。守张愫以城迎降,贝勒即令之知绍兴府。会义兴伯以苍头军起,斩张愫。遗民迎公,颍驰至,望城哭。城中人曰:“于公来,吾事济矣!”萧之新令陈瀛出谒,颍执之。贝勒之使以榜至颍又执之焚其榜鸣鼓会众誓于都亭。颍以五百人夜赴固陵,王师在西岸,未之知也。颍兵无甲,乃借絮衣于固陵之民各一,冲潮径渡。萧人陈振东为之导,尽驱西岸之船而东。至中流,王师始知之,则无所得船。颍军上东岸,大噪,遂画江而守。
    监国至越,颍自为一营,守渔浦。时正兵为方、王二家,义兵为孙、熊、章、郑、钱、沉六家,而颍参处其间。然内外交讧,争兵争饷,颍以守土臣悉力支拄。王之仁尤恶公。一日,会于潭头,语次,之仁拔剑拟颍,马士英以身蔽颍得免。已而闻王师且自海道至,乃移颖守三江口。颍先已三疏辞官,不许,至是连章陈危急。而方兵走,列戍溃,颍扈从不及,乃由海道还京口,杜门不出。己亥,王师入江,京口失守,缙绅以及诸生云集其营,颍独以事未可知,避之山中。及师退,京口士大夫之祸最烈,而颍高卧竟无恙。
《鲒埼亭集卷一》
注:①萧:杭州②王师:清军

译文
    于颍,字颍长,是南直隶金坛县人。崇祯辛未进士,任陕西西安府,因事被罢官。不久被任用为尚书工部郎,任绍兴府知府。越人最重视水利,崇祯末年正赶上被旱灾困扰,左都御史刘宗周居住在家,说只有疏通麻溪坝,再在堤坝上开一条河疏通两边。愚昧的民众凭借相士的话,多方阻止,极力诟骂刘宗周。于颍于是就逮捕阻挠执行法令的萧人,杖刑并关押他们,事情才得以成功。事成之后,虽然连年大旱也没有形成灾祸,民众才安定并且称颂于颍。于颍虽然任太守,但是每件事一定会向刘宗周征求意见,像是他的弟子。
    乙酉年,王师进入杭州,刘宗周绝食,于颍也进入云门山中观察时局变化,守将张愫开城迎接王师投降,贝勒立即让张愫任绍兴府知府。正赶上义兴伯率领苍头军起事,杀了张愫。老百姓迎接于颍,于颍很快到来,看着城大哭。城里的人说“于公来了,我们的事有救了!”萧的新令守陈瀛出来拜见,于颍抓了他。贝勒的使者带着告示来,于颍又抓了使者,烧毁了告示,敲鼓集合大家,在都亭盟誓。于颍率领五百人夜里奔赴固陵,王师在西岸,不知道情况。于颍的士兵没有盔甲,于是每人向固陵的老百姓借了一件棉衣,冲着潮水径直渡过河。萧人陈振东为他们做向导,把西岸的船全部驱赶到东岸。到了河中间,王师才知道这个情况,然而没有地方找船了。于颍军队到达东岸,气势盛大,于是画江守卫。
    监国到越,于颍自己率领一支军队,守卫渔浦。当时正规军队是方、王两家,义兵是孙、熊、章、郑、钱、沉六家,于颍参与其中。然而大家互相猜忌,争夺军队和粮饷,于颍作为本地的臣子全力支撑。王之仁尤其憎恨于颍。一天,两人在潭头相遇,话刚说完,王之仁就拔剑要杀他,马士英用身体挡住于颍才得免。不久听说王师将从海上来,于是调于颍守卫三江口。于颍先前已经多次上疏辞官,不被允许,到现在连续上疏陈述形势危急。并且正赶上军队败退,守卫溃败,于颍追随监国没赶上,于是从海道回到京口,闭门不出。己亥年,王师渡江,京口失守,缙绅和诸生在营前集结,只有于颍认为事情不可知,在山中躲避。等到师退,京口士大夫惨遭屠戮最严重,只有于颍安稳最终没有事。

《鲒埼亭集·于颍传》    


袁宏道《湘湖》
《宋太祖怕史官》
《三国志·吴书·滕胤传》
《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三国志·田豫传》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三国志·薛综传》
《三国志·吕范传》
《三国志·杨阜传》
《三国志·杨沛传》
《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
《三国志·魏书·徐晃传》
《三国志·周瑜传》
《三国志·魏书·华歆传》
《三国志·曹洪传》
《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
《三国志·诸葛亮传》
《三国志·吴书·朱桓传》
《三国志·钟会传》
《三国志·孟光传》
《三国志·蜀书·黄忠传》
《三国志·董昭传》
《三国志·辛毗传》
《三国志·华佗传》(二)
《三国志·陆胤传》
《三国志·夏竦传》
《三国志·魏书·王基传》
《三国志·魏书·张鲁传》
《三国志·夏侯尚传》
《三国志·吴书·张昭传》(二)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