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二疏辞官
【拼音】:
【简拼】:
【解释】:
【典源】《汉书·疏广传》:“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也。少好学,明 《春秋》,家居教授,学者自远方至。征为博士太中大夫。……徙为太傅,广兄子受字公子,亦以贤良举为太子家令。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拜受为少傅。……太子每朝,因进见,太傅在前,少傅在后。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在位五岁,皇太子年十二,通《论语》、《孝经》。广谓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官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相随出关,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受叩头曰:‘从大人议。’即日父子俱移病。满三月赐告,广遂称笃,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加赐黄金二十斤,皇太子赠以五十斤。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供张东都门外,送者车数百两,辞决而去。及道路观者皆曰:‘贤哉二大夫!’或叹息为之下泣。”
【今译】 汉代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年轻时十分好学,精通《春秋》。他在家教学,学生慕名从远方前来投师。后被征召任太子太傅。疏广侄子疏受,字公子,也以贤良被举荐为太子家令,又拜为太子少傅。每当太子上朝,疏文、疏受也随同前去,疏广在前,疏受在后。叔侄二人同任太子老师,朝廷上下以为美谈。五年之后,太子十二岁了,已通晓《论语》、《孝经》。于是疏广就对疏受说:“我听说有这样两句话,‘知足的人不致受辱,适可而止的人不落险境’,‘功成身退,合乎天道’。现在我们位居岁俸二千石的高官,已是功成名就了,再不辞官,恐怕后悔无及,不如叔侄二人一起告老,以终天年,不是很好吗?“疏受叩头从命。当天二人都称病。满三个月后疏广称病重,上疏辞官还乡。皇帝看他们确已年老,就答应了,加赐黄金二十斤,太子赠予黄金五十斤。临行时许多官吏、朋友、同乡都来相送,在东都门外送行人的车有几百辆。疏广、疏受向人们告辞,返乡而去。路旁的人无不称赞:“这两位大夫,真是贤人啊!”不少人感叹落泪。
【释义】 后以此典称誉人急流勇退,及时归隐。
【典形】 二疏、二贤、父子东归、两疏、疏还、疏受辞荣、疏受意、早退不如疏、弃官归东海、疏傅不朝、东宫二傅归、二疏志、疏家父子、疏广饯、高情稀广受。
【示例】
〔二疏〕 唐·吴筠《览古》之三:“二疏返海滨,蒋诩归林园。”
〔二贤〕 北周·庾信《奉和赵王隐士》:“洛阳征五隐,东都别二贤。”
〔父子东归〕 宋·黄庭坚《寄上叔父夷仲》:“更怀父子东归得,手种江头柳十寻。”
〔两疏〕 宋·陈师道《上晁主客》:“两疏父子共含香,不独家荣国有光。”
〔疏还〕 明·何景明 《立春日作》:“疏还念知止,庄论持达生。”
〔疏受辞荣〕 唐·李绅《肥河维舟阻冻》之二:“淮阳效里空多病,疏受辞荣岂恋班。”
〔疏受意〕 宋·苏轼《次韵韶守狄大夫见赠》:“东海莫怀疏受意,西风幸免庾公尘。”
〔早退不如疏〕 宋·苏轼《广倅萧大夫借前韵见赠复和答之》:“生还粗胜虞,早退不如疏。”
【顺接】:官僚资本 官塘大路 官司口舌 官虐民怨 官法如炉 官偪民反 官样文章 官豕民患
【顺接】:以理去官 卖论取官 一榜京官 财旺生官 识面台官 野史稗官 群牧判官 大德不官
【逆接】:秦雄百二 数一数二 闻一知二 至死不二 的一确二 三占从二 惟一无二 一心无二
【逆接】:二十八星 二竖作恶 二不挂五 二碑纪功 二俱亡羊 二顷负郭 二二虎虎 二罪俱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