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不辨菽麦
【拼音】:bù biàn shū mài
【简拼】:bbsm
【解释】:菽:豆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出处】:《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
【示例】:世间也尽有~的人。 郭沫若《银杏》
【近义词】:愚昧无知、目不识丁、五谷不分
【反义词】:博学多才、学富五车
【语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比喻脱离实际
【英文】:cannot tell beans from wheat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厉公荒淫无道,经常滥杀无辜,群臣经常互相倾轧。大臣栾书、中行偃在宠臣匠丽氏家里活捉晋厉公,并在两年后处死晋厉公。由于晋襄公的大儿子是白痴,连豆子、麦子都分不清,只好立其小儿子周子为晋悼公
菽(shū),豆类的总称。不辨菽麦,比喻愚昧无知,缺乏起码的常识。公元前573年,晋国大臣栾书、中行偃以晋厉公暴虐无道,发动政变,杀死晋厉公。为了拥立新君,他们派荀莹、士鲂到洛阳将晋襄公少子桓叔的孙子周子迎回为君,是为晋悼公。按照传统立嗣方式,应该由周子的哥哥即位为君,但是他非常愚昧,连豆麦这些农作物都不认识,因此大臣们没有立他。
【出典】:
《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
【例句】:
晋·葛洪《抱朴子·塞难》:“吾每见俗儒碌碌……而了不别菽麦者也。” 明·杨荃《感怀十二首》之一:“士不遇患难,智虑何由全?……苟不辨菽麦,何足揽大权?”
【顺接】:麦秀两歧 麦穗两歧 麦舟之赠 麦丘之祝 麦化蛾飞 麦秀黍离 麦丘老人 麦秀渐渐
【顺接】:高凤漂麦 故人惠麦 兔丝燕麦 未辨菽麦 种麦得麦 兔葵燕麦 智昏菽麦 针尖对麦
【逆接】:进可替不 献可替不
【逆接】:不胜技痒 不知好歹 不著新衣 不值一文 不擒二毛 不假思索 不忍卒读 不厌求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