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物不平则鸣
【拼音】:wù bù píng zé míng
【简拼】:wbpzm
【解释】: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
【出处】: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示例】:怨不得芳官。自古说:~。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八回
【近义词】:不平则鸣、不平而鸣
【语法】: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文学家韩愈的学生孟东野熟读经史,很有才能,直到50岁才做溧阳县蔚,因而常抱怨自己怀才不遇。韩愈十分同情,并在孟赴任时写《送孟东野序》赠别:“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鸣:发出声响,指有所抒发或表示。“物不平则鸣”,意谓事物碰到不平就会发出声响。后以之比喻人遇到不公平的事,必奋起叫喊或有所申诉陈述,发出不满的呼声。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八回:“怨不得芳官!自古说:‘物不平则鸣’。他失亲少眷的在这里,没人照看;赚了他的钱,又作践他!如何怪得!”
【顺接】:鸣条之事 鸣锣开道 鸣鼓吹角 鸣弦揆日 鸣琴化治 鸣女床鸾 鸣冤叫屈 鸣锣喝道
【顺接】:笙歌鹿鸣 河清社鸣 钟响磬鸣 人头畜鸣 吹笙凤鸣 哽噎难鸣 琴瑟合鸣 三年一鸣
【逆接】:不失旧物 订盟之物 软体动物 家无长物 济人利物 残民害物 新闻人物 矫时慢物
【逆接】:物物交换 物离乡贵 物竟天择 物有其容 物各有主 物质文明 物美价廉 物极必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