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中国傣族等居住地区佛教的通称。由印度向南传入而得名。公元前3世纪中叶阿育王派传教师向周围国家和地区传播上座部佛教。其王子摩哂陀等比丘被派往锡兰(今斯里兰卡)创立以大寺为中心的上座部佛教僧团。约公元前1世纪,在今斯里兰卡举行上座部佛教第四次结集,首次以巴利文形式将上座部佛教三藏记录成册。410—432年,古印度巴利文佛教学者佛音到今斯里兰卡,将用僧伽罗文注释的三藏,改写为巴利文,且详加疏解,共十九部。11—14世纪,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确立上座部佛教为国教。属巴利语经典系统。19世纪,上座部佛教又分裂出若干教派。崇尚一佛主义,即仅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崇拜佛牙、佛塔和菩提树等。僧侣与在家信徒严格区分,教团由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组成。严守戒律,注重禅定,托钵化缘,过午不食,雨季安居。在形式上仍保持着原始佛教的教义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