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也叫“喝喝腔”、“合儿腔”、“柳子调”。戏曲剧种。有东、西、中三路。东路流行于河北东南部、山东西北部,西路流行于河北保定地区,中路流行于河北沧州、衡水地区。由河北当地的民间秧歌发展而成。一说源于柳子腔。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曾受梆子剧种的影响。清乾隆年间已流行,清末民初一度盛行。曾多次至北京、天津演出。表演朴实,以唱见长。曲调板式有头板、二板、三板、流水板和柳子腔等。伴奏乐器有四根弦、板胡、长颈月琴、笙、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