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古代印度哲学家,吠檀多派的主要代表。曾在印度创设四个大修道院。在哲学上,发展了《奥义书》和《吠檀多经》中关于“梵”(宇宙精神)和“我”(个人精神)的神秘主义思想,提出吠檀多派中影响最大的“不二论”学说。主张“梵”与“我”是同一“不二”的真实存在,而现实世界则只是“幻”,不是真实。在宗教上,吸收佛教与耆那教的部分教义,对婆罗门教进行改革,改革后的婆罗门教称为“印度教”或“新婆罗门教”。主要著作有《梵经注》、《薄伽梵歌注》和十一部《奥义书》的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