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平籴”或作“平粜”。中国历史上主张由国家买卖粮食以稳定粮价的经济理论。春秋末计然指出:“夫粜,二十(钱)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史记·货殖列传》)主张由国家“平粜”粮食,使粮价维持在三十至八十钱之间,做到“农末俱利”。战国时李悝指出:“籴甚贵伤民(非农业人口),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汉书·食货志上》)主张实行“平籴”政策,丰年由国家收购余粮,于荒年抛出,“使民适足,贾(价)平则止”,做到“民毋伤而农益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