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张士诚起饶介为咨议参军事。

输入历史事件:

张士诚起饶介为咨议参军事。

公元1364年 本年
张士诚起饶介为咨议参军事。

高启《代送饶参政还省序》:“太尉镇吴之七年,政化内洽,仁声旁流,不烦一兵,强远自格,天人咸和,岁用屡登,厥德茂矣。然犹不自满,而图治弥厉,尚惧听览之尚阙,而思僚佐之相裨也。乃承制以淮南参政临川饶公领咨议参军事。公辞以非材,即躬临其家,谕之至意。公感激,遂起视事。呜呼盛哉,此岂偶然也耶?”(《凫藻集》卷三)王鏊姑苏志卷五十七:“饶介,字介之,临川人。以翰林应奉出佥江浙廉访司事,累升淮南行省参政,分守吴中。介爽畅博学,尤嗜吟咏,精行草,日延儒绅谈弄篇翰。时四方初俶扰,郡城犹晏然。至正十六年三月九日,张士诚寇齐门,事起仓遽,介卒无所御。士诚既入据,一城鼎沸,介无如之何,闭门高卧而已。士诚累使咨访以事,强起之。介往,士诚委以兵政,然操纵不由介。介固辞,士诚命仍送回理省事,介劝士诚岁输粟于大都。二十七年,天兵执士诚,并俘介归京师,遂死。”饶介镇吴期间,张简高启王彝杨基等人均尝延至其府。张简,字仲简,号云丘道人,又号白羊山樵,吴郡人。初师张雨为道士,后返儒服。王彝(?—1374),字常宗,嘉定人。著有王常宗集四卷、补遗一卷、续补遗一卷。石洲诗话卷五:“元季淮南行省参知政事临川饶介之,分守吴中,自号醉樵。求诸作已,设宴酬款,以诗工拙是坐。仲简之歌最协意,居首席,酬黄金十两;次高青丘,白金三斤;次张羽来仪,止一镒,盖诗有讽,略不满快也。张羽静居集述其事云尔。然云丘此歌,不过就醉樵词头打合主人耳,是应酬习气,无甚可取。”


屈原作为左徒被放汉北,不可能完全成一平民,一点职务也没有。
秋,屈原作《抽思》。
屈原在汉北期间曾至楚故都鄢郢,作《离骚》。
关于《离骚》的作时,首先,是作于怀王朝而不是顷襄王朝。
其次,从《抽思》中的陈辞看,《离骚》应作于怀王二十五年到二十七年之间。
孟轲卒于本年前后。
孟子在前312年后去齐时已七十余,再无力周游列国,便“退而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现存七篇,不存在后人附加、材料不真实的情况。
三国时姚信认为是孟子卒后,由其弟子公孙丑、万章等人,根据孟子生前言论缀辑编定。
崔述《孟子事实录》言:“《孟子》一书为公孙丑、万章所纂述者,近是;谓孟子与之同撰,或孟子所自撰,则非也。
综上所述,司马迁之说可以比较圆满回答各家的疑问。
《孟子》全书成书时间已难考,但像《梁惠王上》已提到“梁襄王”。
《孟子》篇数,《史记•孟荀列传》以为“作《孟子》七篇”;《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应劭《风俗通义·穷通》亦云孟子“作书中外十一篇”;赵岐《孟子章句》则将《孟子》十一篇分为《内书》七篇,《外书》四篇。
关于孟子弟子,焦循《孟子正义》列举十五人:万章、公孙丑、乐正子、陈臻、公都子、充虞、徐辟、高子、咸丘蒙、陈代、彭更、屋庐子、桃应、季孙、子叔。
屈原的《天问》、《惜诵》、《招魂》、《思美人》作于此年前后。
《惜诵》也作于被放汉北时,可由诗本身看出。
《招魂》作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屈原被放汉北,任掌管云梦泽的“掌梦”之职,在屈原任此职期间。
“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末沫。
《思美人》所表现思想、情绪与《抽思》、《离骚》、《惜诵》一致。
齐楚垂沙之战,楚将唐眜被杀。
《战国策•楚策三》、《荀子·议兵》等对此事均有记载。
《江乙说安陵君》当写成于本年后。
冯谖于本年稍后作《长铗歌》(一作《弹铗歌》)。
屈原于本年从汉北回郢都。
《战国策》中围绕“韩立太子”多篇《策》文作于本年后。
从《史记•韩世家》看,“韩咎”非公子咎。
《史记•韩世家》在叙述了楚解韩氏之围后,有“苏代又谓秦太后弟芈戎”之语。
《史记•韩世家》载太子婴死后,公子咎、公子虮虱争为太子时,虮虱就已质于楚。
《韩策二•谓新城君曰》如金正炜《战国策补释》所言:“此《策》文多淆误,故致义不可通。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